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工具和技巧,提高文章的表达和感染力。以下内容是对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纪委十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研读全会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决定》,做到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力求学懂、学深、学透,在全局迅速兴起学习热潮。并将全会精神列入机关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支部全体党员,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用学习的实际成效推动工作落实。带头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教育引导局机关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对第四季度的工作进行再思考、再谋划,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搞好“回头看”,着力“补短板”,确保收好官在做好日常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转变服务观念、管理机制、服务方式和工作作风,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标准,以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制度化保障为目标,按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学习、卓有实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形成学先进、创一流、做一流的良好氛围,提升机关事务管理、服务和保障水平,为四班子及驻上下大院其他单位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
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警惕“四风”问题的反弹,继续抓好我局“两方案一计划”的整改落实,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坚定不移地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落实好党支部主体责任。要以身作则,筑牢思想防线,注重自身修养,保持清廉本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必备的能力素质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品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全局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以更大的干劲全力促进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当前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专家指出,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概括为13个方面,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提高政治思想站位。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必要力量,深刻认识和践行我党服务人民的职责使命,鲤中街道纪工委结合全街道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邀请区委党校苏文奕教授为街道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坚守纪律底线、铸牢规矩意识”讲座,在学习新思想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十不准”禁令,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宣传,建立全街道正风肃纪意识形态。
聚焦监督首要职责。综合运用线索交办、信访受理、函询谈话等多种手段,精准落实监督责任,细化日常监督举措,坚持“抓早抓小”,防范于未然,做到监察监督无死角全覆盖。坚持全局把控与重点领域相结合,针对问题多发领域、群众关注焦点,开展专项监督,精准发力,今年查处1起案件,以有效的监督工作保障全街道的作风建设。
强化执纪执法问责。聚焦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件,坚决做到人民痛恨什么就防范什么,解决广大基层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事情,保障各项政策落在实处。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紧抓身边“微腐败”,规范办案审查程序,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形成强大震慑力。在全镇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把功夫必须不断提升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强化公众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树立牢固的监督意识。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使领导干部都能深入学习了解掌握党纪政纪条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提高监督的自觉性。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懂得在我们党内,无论职务大小,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监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监督,人人监督,人人受监督。
(二)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要多要强,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三)强化公众监督。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让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下,就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通过畅通信访、申诉等群众监督渠道,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监督权利的实施,保证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把关检验,以民主的形式决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将监督的权利真正地、放手地还给社会还给人民,从而把干部命运的决定权名副其实地交到广大群众的手中。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四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领导和指导,更加深入扎实地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成效,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知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重点研究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系统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重点完善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根本保证,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党和国家工作,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落实深入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通知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全会作出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必学内容,专门安排时间,及时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入研讨。要把学习全会精神与通读《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结合起来,深学细悟、一体领会。要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工作要求。
通知强调,要联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联系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专题民主生活会或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中认真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思想根源、制度缺项、能力不足;在制定整改落实措施和方案上要力求务实管用,把整改、解决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特别是基层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内容。
通知指出,要根据全会精神,围绕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既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把建章立制和解决问题统一起来,把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统一起来,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严格制度执行。
通知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党委(党组)主题教育领导机构及其工作机构,各级主题教育指导组、巡回督导组、巡回指导组,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要紧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制定好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好全会精神的宣讲活动。要采取有力措施,作出周密部署,分级分类指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领会、带头贯彻落实,为广大党员作出榜样。各中央指导组、中央巡回督导组要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党组(党委)派出的巡回指导组,要切实加强对所联系系统、单位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指导。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制度是前提,实施机制是保障,法治文化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制度、机制、文化一体推进,形成良好的法治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前提。
法治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自由、平等、安全和权利,维护社会和谐安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先要制定良好的法律。所谓良法,应当具备四个特点,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符合良好社会道德伦理、符合立法技术规范。制定出来的法律应概念明确、简明易懂、适用性强。目前,我们已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立法工作与法治实践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切实在提高立法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不断推进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使法律符合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良好的法律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是建立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基础上的。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应用社会调查方法,科学确定立法项目,防止为立法而立法。正确认识和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法律的管理职能和服务保障职能的关系,确保所立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时代发展,提高精细化立法水平,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坚持法律出台前后评估制度,增强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法律语言大众化,增强群众认可度和社会适应性。切实研究改进地方立法工作,逐步扩大地方立法权限,充分体现地方各级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方立法的灵活性,及时解决不同区域存在的特殊社会问题。
着力推进民主立法。民主立法,就是坚持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依靠人民。《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法律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对社会实践最有发言权;法律须在全社会得到普遍遵从,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推进民主立法,关键是要制度化、组织化。应当完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等形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回应社会关切。应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特别重视拓展基层群众参与立法渠道,选择法律草案中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听取、合理吸收各方面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从源头上凝聚共识,确保制定的法律充分体现公共意志和公平正义原则。立法机关要着力提升工作水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密组织立法活动,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人大代表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绝不能把民主立法表面化、形式化。
确保法律有效实施是保障。
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些年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法律执行层面,一些执法司法人员的能力水平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为此,亟须健全法律实施机制,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关文章: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国家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抓好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都在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把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要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定不移的跟党走,才能把准前进的方向,党就好比“定海神针”,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全国上下,干部群众一条心,劲往一处使,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前段时间全国上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局中,党就是坐镇军中的“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车马炮各显神通,共同下好一盘棋。
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必由之路。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制度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发展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的一大制度优势,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才能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让人民群众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大国风范。天下之势不胜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是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将守正和创新相结合,把握二者的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之所望,施政之所向。只有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才能让人民群众拥护我们党,支持我们的工作。完善各项民生保障,真正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说过“一项政策好不好,就要看百姓是哭还是笑。”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人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搏击者、奋进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只要全党上下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扬制度优势,就一定能使我们中华民族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之中,突出的正是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彰显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强领导铸就千秋伟业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首要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七
古往今来,国家治理模式经历了神治、人治和法治三种。实践证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治国理政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治理模式。法治是“众人之治”,本身就蕴含着民主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治理中可能发生的“偏见”和“腐败”,有助于促进和保证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于进步;法治是法律之治,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期,有益于避免混乱,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满了法治的理想和光芒。《决定》提出的“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对法治精髓的精辟阐释;《决定》要求“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了党和国家“厉行法治”的坚强决心。《决定》明确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任务,对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决定》要求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号召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维护者,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决定》指出“运用党内法规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执政”,抓住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决定》的指引下,我国的法治建设一定会取得伟大的胜利。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实现独立、富强和善治。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领导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含辛茹苦、励精图治、坚持真理、改革创新,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宏伟大业。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全面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充分认识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落实到财政事业的实践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以“时代之问”为导向,扎实做好主题教育、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保障民生、财政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以实实在在的财政业绩检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效果。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九
练好新时代组工干部的“硬气功”
10月31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总体目标,作出了重大部署。
5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制度”“人民”“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词频繁出现,习近平总书记以此些高频词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张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在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下,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更应把握机会、抓住机会,坚持练好自身的“硬气功”,扬起理想的风帆,荡起奋发的双桨。
坚定“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底气。底气源于自信,在2019年10月31日发布的四中全会公报中,习近平总书记以13个“坚持”为我们详细阐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每一位年轻干部都应该将这种“制度自信”根植心底,它是我们在工作上、生活中前进的指明灯,更是推动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更是应该始终把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内心最为沉重的东西,不动摇、不偏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底气,坚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自信,当好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践行者。
坚定“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才气。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俗话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着眼于组织工作,组工干部更要善于“集万家之长”,要有着跟进时代步伐、勤于变通的才气。上善若水任方圆,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善于从实践中检验真理,在能力上不断创新,在工匠精神上不断深入,更要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敢于克服障碍的毅力、敢于迎接挑战的魄力,在突破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坚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锐气。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关口”,要至始至终的“锐气”贯穿于整个组织工作当中。“锐气”,是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品行修养、工作魄力的综合体现,是组织工作的担当与坚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为组工干部,我们既要杜绝“胸怀宇宙孙连城”般的“为官不为”,更要杜绝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三分钟热情”,面对山拦石阻,面对风霜雪雨,以一往无前的锐气扎硬寨、打硬仗,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共同书写组织工作的辉煌篇章。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新时代要求作出新的重大决策,如何将全会精神落地基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认真做好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核心要义,提升社会治理的“领导力”
要深刻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点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力”,夯实党的执政基层。
要切实加强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提升社会治理的“协同力”
要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组织开展学习,要原原本本学,静下心、沉下来,逐字逐句深读精读,学深悟透精髓要义。各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全会精神作为主题教育学习主要内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研讨。要借助宣讲团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学习,切实加强干部群众对制度自信教育。各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守住“法律法规”底线,做到慎初慎独慎微。党员领导干部要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主动担当作为,认真履职,把学习党内法规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自觉遵规、守规、用规,养成在制度轨道上行事、在规定约束下工作的习惯。同时,要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要引领推动全会精神落实到实处,提升社会治理的“服务力”
要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完善基层各项制度和议事规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时间检验的成绩。各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谋民之利,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党、好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整合资源,探索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基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形成高度自觉,用实干实绩诠释初心使命,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作为一基层机关干部,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升自身修养。
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在深入学习上求“精”,在理论研究上求“实”,在学用结合上求“广”,镇村工作应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当前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各项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相结合,真正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找出一套适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政治站位。
在工作中应更加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退避三舍的消极态度,要敢于指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处理问题,在实践工作当中做出实绩,成为一名领导放心、同事信任、群众满意的干部。把所学所想所感悟到的都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二
11月12日下午,荒漠化防治司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集中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并就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推进荒漠化石漠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研讨。会议由荒漠司支部书记孙国吉同志主持。
会上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学习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章节。荒漠司司长孙国吉、副司长屠志方、张德平结合自己的学习,在会上交流了心得体会,结合分管的业务工作畅谈了贯彻落实的想法。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入更高水平。
孙国吉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荒漠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按照国家林草局党组下发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安排意见》和局党组的要求,结合荒漠司实际,做好四项具体贯彻落实:
一是学深吃透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实践好四中全会精神是荒漠司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刻领会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要通过深入学习,全面领会精神,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
二是科学谋划“十四五”。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精髓,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谋划上下功夫,要按照四中全会提出的“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要求,完成好“十三五”防沙治沙任务,完善“十四五”防沙治沙的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思考怎么适应新要求,采取什么新措施,有什么新作为,出台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沙区生态的有效制度,科学编制好“十四五”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三是全面推动工作落实。要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要以新精神、思想、要求指导好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一要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落实,进一步强化沙区植被保护,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建设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力度,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沙漠化、石漠化土地要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二要积极协调全国人大等单位,启动《防沙治沙法》的修法调研和修订工作,提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三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扶持政策,实现全民治沙。四要进一步加快荒漠化、石漠化修复,加大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管理,快速地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修复,最大限度地巩固治理成果。五要进一步强化考核督促,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程序,督促好12个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六要开展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全面掌握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近数据,为科学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实施重点防沙治沙工程提供数据支撑。七要做好荒漠化国际履约和合作,加大防沙治沙宣传力度,讲好中国经验。
四是抓学习强素质。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从现在开始,支部每周安排1个半天集中学习,每次学习要有计划、有主题、有讨论、有笔记、有总结;组织每个党员干部自学,每位同志要结合学习有学习体会;每位同志作一次专题学习的体会交流发言。通过学习,每位同志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紧紧跟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更高质量的工作,推动荒漠化石漠化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想在我们党即将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之际,简单谈一下我个人对此次全会感想。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四中全会。”有关媒体对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这样报道。召开的时间我不想去谈,我想以依法治国为一个切入点谈谈我的看法。
自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决策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世界瞩目,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等跻身世界前列,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大,市场经济的弊端负面影响导致很多社会不良现象愈发突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党性,目无法纪,被敌人的各种糖衣炮弹给打败,抛弃了党的宗旨,形成各种腐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恨铁不成钢”更是道出了对少数腐败的党的高级干部的痛心之情!!尤其是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为中央政法委书记的周永康掌在管全国政法大权的同时,本人又在严重的破坏法治。因此我想我们党把此次全会的主题放在依法治国方面是非常正确,非常明智的决定,会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拥护!
中央首次以四中全会研议依法治国,正是要迎难而上,敢于正视突出的矛盾,有胆识,有魄力,真正为国家为人民着想。我想司法体制改革与反腐制度化,将会是这个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会议两大亮点,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在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带领下在全国掀起反腐风暴,深入人心,所打老虎无不让人欢欣鼓舞,由此人们认为预热已久的运动式反腐有望由此进入治本阶段,也体现出人们对中央“打虎”的认可以及对反腐制度化改革的期待:从制度上铲除贪官污吏得以生存的条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司法体制的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的论述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以及探索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是审理者、裁判者,自然是拥有审判权的各位法官。”我想这正是全社会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大家渴望在依法治国下社会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成功不再“拼爹”,干部用人制度不再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让制度说话!
10月20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一次让国内外非常关注的全会,更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加期待,作为一名党员我坚信相我们党能够在这次全会中公报中对依法治国做出重要的决策,再次凝聚国人坚实之力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让人民过得富裕,活的有尊严,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四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五
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数量,而非质量,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成正比,尤其是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雾霾现象严重,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质量得不到足以的保障。
习总书记11月2日至3日在上海考察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大推进三大攻坚战力度,着力应对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挑战和重担子,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坚决让国际大都市在发展中屹立于国家民族之林。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海等地属于中国的发达城市,代表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城市,展现中国繁荣的城市。曾经,只注重经济发展,导致文化出现衰退现象。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人们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只有我们保护好历史文化,才能让人们铭记历史、坚定自信、增加情怀。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一定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决阻碍腐朽落后的文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潜移默化影响着人,因为优秀文化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吸引他人。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于群众,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彻与工作的始终,把平时的内容学以致用,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照问题立行立改,边学边改。坚决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最多跑一趟、只跑最后一公里”。
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全党干部、各族人民一起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的奋斗目标而助力。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六
人民要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路障不少。一个关键方面就是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障碍,并不仅是因为滋生腐败,更可能是因其制约而导致社会失去活力,导致发展成果被沙漏。因此,改革是必须推进的主旨。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的红利效应开始显现。要把改革顺利推进下去,就需要法治划定保障轨道、堵住各种吞噬改革成果的跑冒滴漏。
从“简政放权”走向“法治经济”
建设法治经济,必须以法律之尺严格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自全面深化改革以来,随着简政放权和对政府“有形之手”的日益规范,特别是伴随着“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等改革举措的推行,政府与企业之间、权力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行程。
只有用法治,才能最终做到把权力关进牢笼,防止滥用。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近些年来依法治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红头文件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现象依然存在;更有甚者,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破坏法治,以个人意志代替党纪国法。
期待就法治的决定性破题。
民主、法治这些美好的概念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我们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大体搞明白:它们不是单刀直入,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铺就一块块现代化及社会综合建设的基石,其中的任何环节我们都不能绕开或省略。我们只能也必须划出一条充满理想、而又现实主义的轨迹。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七
11月5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我们党始终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开拓前行,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适应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并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新时代的“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多个维度的制度安排。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我们既要守护这些制度原则,也要发挥制度优势,推进改革创新,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让“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形成更为有力的互相支撑,让“中国之治”在中国这艘巨轮在未来航行中,释放一路劈波斩浪的强劲动力。
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篇十八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第三大条第五小条、第九大条第四小条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基层治理的意义非凡。乡镇、街道是国家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和人民群众最为关系密切,决定着国家的根基。基层的事情基层自己知道得最清楚,做好基层治理多发挥基层自己治理的作用最合。基层治理让基层群众参与自治,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