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方式,通过总结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是每个人追求职业发展的目标。总结是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利器;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自然段对应。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二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五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二、教学目标分析。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河、姐”等6个字。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朗读训练及打写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课外,可让学生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甚至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四、学生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具有好奇心、善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五、教学策略的选用。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研讨突破教学难点。
2、通过运用教学媒体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六、教学资源和工具。
1、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教室内实施的。
2、跨越式教学资源、共翔课件。
3、教师ppt。
4、课文相关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蝌蚪)你们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怎样长大的?(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认识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二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三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也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四
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始质疑和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能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的参与率达到80%。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一部分学生更能运用想像力,提出独创性见解。拓展延伸的文学欣赏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效果很好。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关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想全面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多,而学生积极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时间很紧张。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个凭借,应学会取舍,精讲精练,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促使他们有效地学习。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自然段对应。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二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五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二、教学目标分析。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河、姐”等6个字。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朗读训练及打写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课外,可让学生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甚至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四、学生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具有好奇心、善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五、教学策略的选用。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研讨突破教学难点。
2、通过运用教学媒体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六、教学资源和工具。
1、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教室内实施的。
2、跨越式教学资源、共翔课件。
3、教师ppt。
4、课文相关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蝌蚪)你们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怎样长大的?(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认识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目的:通过猜谜和展示直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简述梗概。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2、学会本课14各省字,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会看单幅图,造问题的提示下写几句话。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节。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使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教学难点:
懂得应保护青蛙,并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在教师的生物角养些蝌蚪,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讲读第1段,能说说蝌蚪的形态特点,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
3、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前些日子,我们一起在生物角里养了好些小蝌蚪,谁能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的?(出示图一)。
(1)学习生子“蝌、蚪”
(2)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是讲什么的?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写什么?(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了妈妈了吗?)。
二、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
思考: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用“0”圈出)小蝌蚪的妈妈到第是谁?(用“口”框出)。
2、汇报。
(1)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终于到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出示图2、图3)。
学习生子“鲤”“龟”
(2)小蝌蚪的妈妈是大青蛙。(见图四)。
3、跟录音轻声读课文,给每幅图找出相应的课文。
口头完成:(师点拨图四)。
图一--第()自然段。
图二--第()自然段。
图三--第()自然段。
图四--第()自然段。
三、看图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看第一幅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2、课文是怎么介绍这幅图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
(1)知道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
(2)知道了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
a.学习生子“脑”“袋”
b.自由读读写蝌蚪样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长”三个词分别写出了什么?(大小、颜色、长短。)。
c.你能看着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吗?出示:小蝌蚪长着()的脑袋,()的身子,()的尾巴。
(3)朗读指导,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读出对小蝌蚪的喜欢和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4)再次看图说话。
学习了第1自然段,我们在来说说第一幅图的内容,要求比刚才说得更好。
提示。
小蝌蚪在(在哪里)游来游去?
小蝌蚪在(在哪里)(怎么样地)游来游去?
自由扩散说。
四、巩固练习。
指导书写。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七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八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九
课时目标:
1、讲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过程,能按课文内容天空。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短、蹲、碧、肚、鼓”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生读生字卡片。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小蝌蚪,大(),黑(),甩着长长的(),快活地()。
3、齐读第1自然段(贴出“长尾巴的蝌蚪”图)。
二、讲读第二段。
2、讨论: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四|a小蝌蚪的形态有什么变化?(贴出后腿的蝌蚪图)。
句|b小蝌蚪看见谁在干什么?
话|c小蝌蚪怎么说?
|d“谁”怎么回答?
3、指导朗读。
(1)练读小蝌蚪的话,问“迎”上去是什么意思?(正面的,面对面的主动上去问。)。
小蝌蚪迎上去问:“……。。?”
对比:
小蝌蚪游上去问:“……。。?”
(2)谁来读鲤鱼妈妈的话?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自己妈妈的怎么样的?(四条腿、宽嘴巴。)。
(3)分角色朗读(鲤鱼:热情;蝌蚪:急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三、小结学法。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先找出这段有几句话,(板书:找找),再说说每句讲什么,(板书:说说)。最后有感情地读读。(板书:读读。)。
四、讨论学习第3自然段。
1、按“找找——说说——读读”的`学法,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第3段。
2、引读,进一步理清层次。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生读)。
“他们看见”——(生读)。
“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生读)。
“小乌龟笑着说”——(生读)。
3、练习,突破重点。
口头填空:小蝌蚪游啊游,长出了()。他们看见()的乌龟在水里游,就把()当作自己的妈妈,乌龟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头顶上有(),披着(),捉起虫来()。
结合填空师贴出“长着前腿的蝌蚪”图,理解“披着、顶呱呱。”
4、指名分角色朗读。
理解为什么用“追”“连忙追”说明什么?
五、讲读第4—5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把有关青蛙样子的句子用“——”划下来。
2、出示句子,朗读理解。(出示青蛙图)。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1)看图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词。
学习生子“蹲”共几笔?书空右半部分。
学习生子“鼓”共几笔?部首是什么?书空左半部分。
(2)找一找写出青蛙颜色的词。(碧绿碧绿)、雪白的肚皮)。
学习生子“碧”,什么结构?第三笔是什么?
学习生子“肚”怎么记?
(3)朗读这段话。
(4)你能看着图和板书向大家介绍青蛙吗?
3、这是小蝌蚪外形上又有了什么变化?(贴出“尾巴变短的蝌蚪”图;“尾巴不见的青蛙”图)。
学习生子“短”怎么记?
4、从哪个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经变成小青蛙了?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对比理解“蹬、跳、蹦”)。
5、朗读第4、5自然段。
六、巩固总结。
(1)看着黑板上的五张青蛙生长变化的图片,说说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完成《课堂作业》。
(2)指导书写“蹲”“鼓”“碧”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总结课文,巩固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2、会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虫的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4、会看单幅图在问题的提示下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
一、再学全文,借助图片,理清过程。
1、出示课文的四幅图,观察图片,指名说说图的内容。
2、默读全文,用“———”划出表示小蝌蚪生长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a读一读,议议第二次变化是为什么加上一个“又”。
b看图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再长出(),()变短了,最后变成()。
3、小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并在它们的指点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大青蛙,这时小蝌蚪也变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4、5两个自然段。
1、读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师描述: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鼓鼓的大眼睛。为什么作者要把青蛙写得这么可爱?(青蛙能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人类的好帮手。)。
2、我们把描写青蛙外形的这段话背下来好吗?(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知名背。
3、课文的第4自然段是写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的,它的结构上和第2、3自然段一样吗?
按“形态上的变化——看见谁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说——‘谁’怎么回答”的顺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按照“形态上的变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妈妈怎么说的顺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连起来背一下。
三、指导看图说话。
1、我们已经知道了青蛙是庄稼得好朋友,你从课文的哪几句话看出青蛙会捉害虫?(用”——“划出,读读。)。
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关青蛙捉害虫的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看图写几句话。
(1)想想青蛙在干什么?
要求模仿课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这段话来说一说。(农田里蹲着一只大青蛙,它披着碧绿的衣服,鼓着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3)连起来写一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
激发学生正确学习计算机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的习惯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计算机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它们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且和智力因素一起,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应有的作用,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教学案例就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制作的同时,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课,这节课是在第2课制作小球的基础上,利用动作补间做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动画。本节课是以一个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小蝌蚪找妈妈,生动活泼的动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发学生制作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同时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首先是将一张图片导入到flash中作为动画背景,这一环节涉及到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重命名图层,这些操作都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自然涉及到的,易于学生接受。在新的图层绘制青蛙,用到了工具箱中的铅笔工具和橡皮工具等,并涉及到某些工具对应的模式,这是一个让学生认识了解并学会使用工具的小练习。在新的图层画蝌蚪并创建动作补间动画,是这个活动的核心部分,操作方法虽在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但对于刚刚接触flashmx软件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节课安排了同样的动作设置。多个蝌蚪游动的动画,用到了库,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于层的认识。最后交流如何让青蛙妈妈动起来是一种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了flash的一些基本操作,虽对flash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着激发学生正确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的习惯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只需尝试练习并学会场景的基本操作就可以完成这节课的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有趣味的任务时会很专心,乐此不疲。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要学生充分做到手、脑、眼并用。有的同学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要照顾好大多数,在学生操作时,要适时加以提示、鼓励,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联系原来学习所学知识,导入图片,学会flash导入外部素材的方法;
2、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重命名图层,这些操作都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自然涉及到的,易于学生接受。在新的图层绘制青蛙,用到了工具箱中的铅笔工具和橡皮工具等,并掌握某些工具对应的模式。
3、新的图层画蝌蚪并学会制作简单的动作补间动画,是这个活动的核心部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在新的图层画蝌蚪并创建动作补间动画,是这个活动的核心部分,操作方法虽在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但对于刚刚接触flashmx软件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节课安排了同样的动作设置。多个蝌蚪游动的动画,用到了库,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于层的认识。最后交流如何让青蛙妈妈动起来是一种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激发兴趣。
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谜语,猜猜看?
师: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生:小蝌蚪(师贴小蝌蚪图)。
师:真聪明!再猜一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生:(齐)青蛙(师贴青蛙图)。
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二)动画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谁观看过这个故事的动画片。
确定动画场景,首选“荷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关键词搜索,分小组合作,要求是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图片。注意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情况适当提供帮助。
将图片导入并调整大小:调整图片的大小会用到任意变形工具,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度和宽度分开调,致使图片变形,引导学生借助shift键拖动四角上的小方块改变图片大小。如果导入的图片过大,看不到边界的话,可提示学生改变工作区的显示比例。可由学生自己尝试如何对图层重命名。插入图层的方法:可以选择“插入——图层”,也可以单击时间轴左下角的插入图层图标。提醒学生注意到新插入的图层与被选中图层的关系(新插入的图层在被选中图层的上方)。
(三)联系所学,创建补间动画。
使用铅笔工具画图,先认识铅笔工具的几种模式:伸直、平滑、墨水,让学生在工作区尝试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如花、草、几何图形等,体会三种模式的特点。在画青蛙轮廓时,选择合适的模式绘图。使用颜料桶工具填充颜色时,有时会填充不上,让学生参照教材中“提个醒”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空隙大小。
绘制蝌蚪并创建动画:
蝌蚪的绘制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不要求统一。教材中又提到了将图形转化为元件的又一方法:先选中图形的轮廓及轮廓内图形(可以用鼠标拖出一个框来选中),然后按f8键,转化为元件之后,就可以利用它制作动画了。第二个关键帧的位置可以任意选择,不一定要选在第50帧,最后让同学们相互交流第二帧位置的不同与动画效果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注意观察在“池塘”和“青蛙”图层插入普通帧前后动画效果的变化。某一图层在插入一帧之后,其他图层的帧数应该作相应调整。
(四)大胆想象,再创作。
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制作多个蝌蚪游动的动画:
提醒学生,对于多个蝌蚪,可以设置不同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只要符合故事情节即可。
六、自我评析。
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用这种方式开课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要学生充分做到手、脑、眼并用。有的同学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要照顾好大多数,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学习了flash的一些基本操作,虽对flash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着激发学生正确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的习惯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只需尝试练习并学会场景的基本操作就可以完成这节课的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有趣味的任务时很专心,乐此不疲。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由于“认知码”的学习是随语文课进行的,因此复习基本部件、编码规则,帮助初学编码的学生知识的再现尤为重要。通过复习可以排学习障碍,降低学生自学时的编码难度。根据《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三项复习内容:
1、开火车说出下列部件的代码。
辶女马艹月匕。
2、开火车说出独体字的表音符。
土马禾田火。
3、说出下列字的编码。
妈龟迎火。
学生自学课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自学前向学生提出提求:
1、你认识画面上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笔画结构、试着给生字编码,若不会的作记号提出来。
3、试着上机打字。
上述学生通过观察、朗读、动手操作,自学和理解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探索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培养。当然,低年级学生自学活动中会有一定难度,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导。在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按照“字是结构的,可分成部件,编码是”口头表达。
以“妈、龟”字为典型,突破本课生字难点。将这四个字制作成cai教材软件,制作时先出现生字和拼音,然后让每个部件分别在闪动,并相应出现每个部件的代码,制作时,将这四个生字的每个部件用各种颜色搭配,使之既醒目又好看,给学生以“强刺激”使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放一段《小蝌蚪找妈妈》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动物的样子及捉害虫的过程。随着画面的出现,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在学生心中播下爱护青蛙的种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第一段文字,理解“迎上去”的词义,学会用“是……也是……”句式说话,然后小结归纳成“观察学词名造句”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段。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突破了难点,而且输出了大量信息,多方面地刺激学生,同时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这个过程目的是为了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进行学习评价。
1、输入下列词语。
妈妈乌龟迎上去白肚皮绿衣裳。
a、口头补充句子b、输入补充好的句子。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大家都有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这一篇课文,最后他们还是找到了妈妈,但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反思。看看小编推荐的这几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择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我根据学校研究的课题,进行尝试有效性的提问,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
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
评语。
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
今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活动准备:毛笔、墨、宣纸、范例。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二、示范讲解。
1、先请上小蝌蚪,今天我们用什么笔来画呢?(毛笔)。
3、画小尾巴:用刚才画的毛笔在身体的后面添上一条小尾巴。
4、请幼儿用同样的方法画上小蝌蚪。(幼儿示范)。
6、把上次折的青蛙妈妈黏贴在画面上就行了。
三、幼儿操作。
1、引导幼儿正确地握笔。
2、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毛笔一定要喝足水。
3、毛笔留在纸上不要很长时间,否则宣纸要烂掉。
4、用淡墨时一定要在水里洗很长时间,毛笔上的墨要很淡,才能画水波。
5、黏贴青蛙时尽量找干的地方。
四、展示讲评。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看看你的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学会“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小蝌蚪)它们的妈妈不见了,它们要去找妈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
(采用课件出示蝌蚪可爱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得知小蝌蚪要找妈妈,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也迫切的要进行读书。)。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多媒体播放动画,教师范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小伙伴帮忙,把课文读通。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读准字音,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记住这些字的好方法。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学生是识字的主人,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识字,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课文。
(给学生自主选择读内容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有、在、什、么”引导认读。
2、观察特点,说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水底寻宝:(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水里看到了这些词:打鼓、披风、阿姨、迎接、追赶、头顶,大家读一读吧!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读第一段,想想小蝌蚪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填一填: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分角色读课文。
3、小组合作读四、五段。
讨论:你又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青蛙妈妈的样子和小蝌蚪的变化。
朗读这一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想想这时的小青蛙在做什么?
(文中的插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利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演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
2、演一演。教师也参与表演。
3、说说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进入情境,能更好体会内容,获得审美体验。采用学生喜欢的表演方式,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四、练习拓展。
1、出示课后“读读说说”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
2、练习填一填。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生长过程,向小朋友介绍一下吧!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交流中互相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五、指导写字。
1、出示“变、条”引导认读。
2、说说怎样写才好看。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还记得吗?(开火车,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吧(齐读)。
二、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小朋友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2、小蝌蚪成长为青蛙要经过很多次的演变,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2-5段,用“——”划出小蝌蚪的变化。
3、上面有一段话,谁能帮老师把它填完整。
4、这儿有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各阶段的图片,你能把它按生长过程排列起来吗?
5、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演变过程。
三、学习课文2-5段。
1、学习第2段。
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鲤鱼妈妈,这时,他们会想:——。
于是,他们就——迎上去,问道……(注意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上路去寻找自己的妈妈。
2、学习第3段。
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可见当时小蝌蚪们是多么的心急。把你着急的心情读给同桌听。
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3、学习第4段。
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这句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哪些?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到这儿,小蝌蚪们,你们对自己妈妈的特点了解了吗?你能介绍下自己的妈妈吗?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中描写青蛙动作的词语有哪些,请把他们圈出来。(蹬,跳,蹦)。
这三个动词你有什么发现?(跟脚有关,表示非常有力)。
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话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既形象又生动。
四、总结全文。
1、小青蛙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读最后一段)他们可真能干!我们一起读读。
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更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保护)。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懂得了什么?
你从这一群可爱的小蝌蚪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对上课的教学设计了,一般包括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深入品读、总结全文等环节,《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我这样设计,这样上: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昨天看到一张“寻人启示”,我们来帮一帮他好吗?出示启示内容,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方法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学生才能对本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从“寻人启示”入手,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很快把孩子们引进课文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汇报成果,全班交流,师反馈指导字词读音和书写。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以识字为主,多种形式(男女生读、小组读、开火车等)读字词。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自主识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重视老师的范写,再让学生临写,最后在班级内交流汇报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抓住关键字词快速提取文中有用的信息。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特点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语,重点指导学生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等词语的理解,对照画面,启发想象,练习仿说,同时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
2.课件出示小蝌蚪与鲤鱼对话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对应段落,画出对话内容,分角色读对话;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想找妈妈?在看到鲤鱼妈妈叫小鲤鱼捕食时,小蝌蚪心里在想什么?品析词语“迎上去”,分角色表演,体会词语意思;课件出示前一幅图对比小蝌蚪有哪些变化。
3.课件出示小蝌蚪与乌龟对话图片,找出对应段落,画出对话内容组内自由分角色读对话;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乌龟是什么样子的?品析词语“追上去”,进行角色表演,体会词语意思;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人物心情和读准语气;课件出示前一幅图对比小蝌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4.出示课件,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对话内容,带着感情读一读。思考:小蝌蚪这次是如何确定青蛙是它们的妈妈的?青蛙的样子如何?画出相关词句;品析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词语“蹲”“披”“露”“鼓”,通过替换词语感受原文中这些字词的精妙。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小蝌蚪变成青蛙之后跟着妈妈干什么去了。播放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以及捕捉害虫的本领。再次出示文中插图,简要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到文中语言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号召少先队员要保护青蛙,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升华感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谈收获。
让学生先说收获,师再总结升华,点明主题:课文通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小青蛙的长成过程。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密码知识。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和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灰、迎”等8个生字。写好“有、在”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贴图、朗读视频。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两只小动物,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小蝌蚪、青蛙(师贴小蝌蚪、青蛙图)。
师:你们觉得它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齐读课题。
初读课,认识生字。
1.看视频范读。
师:这篇课文没有注音,我们来听听范读。
自由读。
师:听完范读同学们也试着自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完以后再把生字用笔圈起来。和同桌一起拼读生字。
师:和你的同桌,“你指我拼”。
闯关拼读(小老师带着闯关拼读)。
师:同学们生字拼得怎样能不能闯过三关。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闯关?(通过追和迎的动作来教这两个生字,“姨”是和什么有关?)。
第一关:摘一个生字带大家读准。
第二关:摘三个生字带大家读准。
第三关:摘四个生字带大家读准。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开火车比比读。
师:小火车哪组来开……。
指导书写“有”“在”
过渡:接下来我们要静静的写字了。
读要写的生字。
师:我们来读读这两个我们要写的生字。
用生字宝宝来组词并说一句话。
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师:谁最会记。
观察生字,看看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谁最会观察。
书空生字笔顺。
师:小手举起来。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再自己写两个。师巡视指导。
生上台书写。
师生评价。
轻松一刻。
12点点头;34伸伸手;56扭扭腰;78就坐好。
读课文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段读。
3.学生评价。
4.指导正确、流利的读长句。
5.齐读课文。
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图图。
小蝌蚪----————找到了----————青蛙妈妈。
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学难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蝌蚪)。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复习生字词。
二、自由读课文:
1、标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青蛙是什么样的?(用双横线画出来)。
2、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找出相关语句读读。
3、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一路上都遇到了谁?用圆圈圈出来。
4、.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三、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练习)。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4、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
1、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课件显示),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
3、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理解“迎上去”意思。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的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课件显示,让学生比较。)。
6、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7、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的?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小组讨论。
第三段。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分角色朗读。
5、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6、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披露鼓)。
(板书:碧绿的雪白的)。
9、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1、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2、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13、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4、出示卡片:蹲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
大脑披衣。
灰身露肚。
长尾鼓眼。
长出两条后腿尾巴变短、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