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教案编写应注意语言简明、清晰明了,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接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一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二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三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表象。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五、板书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四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在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和描述其他三个方向。
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师生齐唱儿歌《东西南北》。
全班齐诵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老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辨别方向的?
3.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演示:例题图《小明上学》。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师:我们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后面是()。
全体起立:面向(),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向右转,又面向(东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课件出示: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指方向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发出口令,学生指出方向。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五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六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4(元)。
4×5=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12÷3=4(元)4×5=20(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七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八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九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 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 一填 ”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 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 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 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板书。
设计同级运算。
课后。
反思。
加强教材研读关注常态备课打造有效课堂。
主备人: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二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十一
: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性化修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钟表模型。
1课时。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十二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十三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对称图形的特点。
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例篇十四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有关0的乘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