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起到指导教学、组织教学和评价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知识。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变化: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锥体特征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体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学情分析:
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如:联系圆柱体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的,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试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援助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出示圆锥的几何图形,学生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3、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沙子和水。
(2)实验要求。
做一做:实验时先往圆锥里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直到把圆柱里得倒满水为止。
比一比:实验前比一比援助和圆锥底面和高的关系。
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试验,边实验边做记录。
3.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4.分析数据,做出判断。
观察全班数据,发现了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和水。
5.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和水。
6.教师强调: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就存在上面的现象。
7.师演示(实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板书:v圆柱=3v圆锥或v圆锥=1/3v圆柱。
8.你们能用字幕表示他们的关系么?
v圆锥=1/3v圆柱=1/3sh。
9.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二)解决实际问题。
导言: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
(2)指两名同学板演,其他齐做。
(3)汇报,说解题思路。
(4)拓展:如果就给出这堆沙子,没有任何数据,说说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一)实战训练营:填空。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的圆柱体体积的(),所以圆锥体的体积()。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削去部分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
4、一个圆锥体体积是5.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二)数学门诊部:判断对错。
1、两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他们的体积也相等.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3、圆柱的体积一定大于圆锥的体积。()。
4、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体积,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1/3。()。
(三)求下列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2cm,高是8cm。
2、底面直径是2dm,高是5.8dm。
3、底面周长是6.28cm,高是7.6cm。
4、高是16dm,底面直径是高的5/8。
(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维训练题。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四3478题。
板书设计圆锥体的体积。
v圆柱=3v圆锥或v圆锥=1/3v圆柱。
v圆锥=1/3v圆柱=1/3sh。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2;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1-2;
4、会写1和2;
教学重、难点:写1和2。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1-2、可数的物件。
教学时间:学习1-220分钟,写1和2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们会数数吗?那你们知道数字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吗?(阿拉伯数字)那你在哪见到过数字?(出示课件)。
2、师:从今天起咱们就要来学习这些数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咱们要来比一比看一看,看谁的数字学得好!
二、新授。
1、师: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手指。你们知道哪个手指表示1吗?那你觉得哪个手指做起来最舒服?那我们可以用食指表示1。谁会写1,那就更厉害了。(指名)。
2、齐读,指名读。
3、师:1像什么?(1像铅笔来写字)(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咱们来数一数5、师:这有几只小鸭?(出示课件)引出2有谁会写2?(指名)(齐读)。
6、师: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用手指怎么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1和2。
四、作业写1和2各20个。
教学反思:大部分孩子上课开始慢慢懂规矩了,基本消灭乱走动现象。1和2大部分写得不错。4、5人动作较慢,2、3人不会动笔。重要的是把习惯培养好了,再开始慢慢教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3-4;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3、会用手指头表示3-5;4、会写3、4和5。
教学重、难点:写3、4和5。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3、4和5、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3-520分钟,写3、4和515分钟,5分钟互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请生用手指表示1和2。
2、请生用点点表示1和2。
3、请生用物体表示1和2。
4、请生背数字儿歌。
5、请生写1和2。
2、看看老师的手指是几?引出4。用点点表示。数一数有几只耳朵?你们有几只耳朵呀?谁来帮我数四只粉笔。谁还能数出4个其它物体?怎么写?像什么?(4像红旗迎风飘)(出示课件)数红旗。
3、引出5。5怎么表示呢?谁来用点点表示。想知道怎么写吗?(出示课件)像什么?(5像称钩来买菜)。
三、巩固练习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3、4和5。
四、作业写3、4和5各8排。
教学反思:有些孩子3和5写不好,有些孩子喜欢用以前的手势表示5,不是不行,只是为了以后用手指算数时更加方便,要求学生用大拇指表示5。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6、7;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3、会用手指头表示6、7;4、会写6和7。
教学重、难点:写6和7。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6和7、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6-720分钟,写6、715分钟,5分钟互动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生用手指表示1--5。
2、请生用点点表示1--5。
3、看点点表示数字。
4、请生背数字儿歌。
5、看图填数字。
2、看看老师的手指是几?引出7。用点点表示。数一数有几只口哨?谁还能数出7个其它物体?怎么写?像什么?(7像镰刀割小草)(出示课件)数镰刀。
三、巩固练习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6、7。
四、作业写6和7各8排。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上上都会写,但“7”有少数同学会写反。
文档为doc格式。
。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四
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平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2.1教学重点。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习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1、列举,提出问题。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习。
(1)、幻灯出示练习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五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提供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整理。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回顾整理、练习:1课时。
巩固练习: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习: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习: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习的分析:
练习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习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表面积做铺垫。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习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木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习的分析:
自主练习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习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平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习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习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方案)。
4、练习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习。
第12题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整理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整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六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七
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平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2.1教学重点。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习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1、列举,提出问题。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习。
(1)、幻灯出示练习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及反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锥形萝卜、绳子,每个小组一个计算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沙土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桌上那个白萝卜,它是什么形体吗?(圆柱体),现在,如是假设它的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你怎样求它的体积呢?求出体积后,问: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们有办法吗?说一说什么样的圆锥体才算最大呢?(与原来的圆柱体萝卜等底等高)。
二、探究新知1、实践猜想.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动手削萝卜,比比哪一组削得最漂亮?学生削完后,问:谁来猜猜,现在削成的圆锥体积与刚才圆柱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猜测的?生1: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5立方厘米。
生2: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10立方厘米。我是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所以我认为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
生3: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6立方厘米,是把削去的萝卜拼起来和圆锥体萝卜进行比较,发现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大约是圆锥体积的2倍。
生5:我可以把削成的圆锥与削去的萝卜都拿去称,再比较它们的重量。.
生6:我把圆锥体萝卜浸入盛有水的圆柱容器里,算出它的体积,再把削去部分的萝卜也浸入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根据水面上升的高度求出它的体积就知道了。.
生7:我可以把刚才那个圆柱体萝卜和削成的圆锥休萝卜分别挖成空心的然后把空圆锥萝卜盛满水倒入圆柱体萝卜中,分别算出体积后进行比较。
生8:我可以用桌上的这些学具来验证。.再让学生比比哪种方法最合适?
4、解决问题,教案《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及反思》。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完成。5、教师小结。
三、扩展应用。(一)、基本练习。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测量圆锥体学具,求出体积,并说说高是怎么量的?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们体积是多少?(二)扩展练习。!、一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平方分米,高是分米?2、圆锥形的容器高12厘米,容器中盛满水,如果水全部倒入等底的圆柱容器中,水面高是()。
四、归纳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五、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动”中获新知。“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由于几何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材在编排这一知识块的时候,就已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教者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在“动”中求发展。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者先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验方法,当学生由于受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影响,思维受阻时,教者向学生提议:用桌上学具来验证。同时推荐一些实验用品:水或沙、尺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并设置疑问: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获得了知识的结果,而且经历了知识面发展、发生的过程,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力。
三、在“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其本质是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身参与,学生在动手中运用感官参与学习,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学习,在浓厚的动手实践中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九
教法建议。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四位数写法。
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6)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7)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15)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6)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8)解答应用题步骤。
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1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20)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的特征?
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二、教学实施。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形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小结:圆锥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2、了解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拿出圆锥学具,同桌互相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
(2)了解圆锥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小结: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华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形,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锥。
(4)认识圆锥的高。
教师: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的距离,那么,圆锥的高在哪里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圆锥有多少条高呢?为什么?
(5)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螚直接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互相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测量方法?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粮堆或沙堆,又该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展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以同桌为单位,利用教材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或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
2、对比提升。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
2、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各部分的名城、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二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课件圆锥体模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3、练习六的第二题。
板书设计。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三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幼儿园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温州三幼得胜园区潘雪如。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2)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2)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大班数学思维教案《做客》。
活动过程:
一、出示信件。
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王老师今天收到张老师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吧。
哦!原来,这封信上说,张老师刚搬进漂亮的新房子,她想请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她家玩。她说她家在快乐锦苑a幢201室。
二、买水果。
那么我们要带些什么礼物去看张老师呢?(让幼儿学着用形容词,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最后我们决定,还是去水果超市挑一些水果送给张老师。
师: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你们挑的水果要在10以内(幼儿自由挑选)。
师:你来说说你挑了几个什么水果?
三、找家。
1)、师:东西买好了,我们出发去张老师家了,我记得她家在快乐锦苑a幢201室,201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回答)。
2)、原来2代表第2层,1代表从左往右数第1个房间。就是第2层的从左往右数的第1个房间。你们真棒,都知道门牌号的意思了,可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正要去朋友家玩,可看不懂这个门牌号的意思,该怎么办呢?(请幼儿帮忙)。
小方要去的朋友家的门牌号是302(第3层,从左往右数第2个房间)。
小雪要去的朋友家的门牌号是504(第5层,从左往右数第4个房间)。
四、破解密码。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法。
1)、设疑激趣。
师:到了到了,到张老师家了,诶,楼下的门铃怎么按不起来呢?(可能坏了)那该怎么办呢?(打电话)。
师:你们知道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不?(不知道)她们家的电话号码啊,是带密码的,我想请你们帮忙解一解,猜一猜。
2)、破解密码。
3)、验证号码。
师:你们猜出来的电话号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打一下,听一听。(张老师的电话铃声响后接起:“喂,你好”。“喂,是张老师吗?我是王老师,我带小朋友来你们家做客了”“哦,欢迎欢迎,快上来吧”)是不是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呀?(是)你们真棒!
2、互解密码——督促检查。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呀?我家的电话号码也是带密码的,我设置的密码跟张老师家的不一样,请你们认真看一下,解一下(出示编译好的号码)。
3、编译密码。
1)、到了张老师家,把你们的礼物送给了张老师,并参观了张老师的新家,这时,张老师也想要你们的电话号码,那你们想不想也来编一编电话密码?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些记录纸,先在记录纸的正面写上你家的电话号码,再在记录纸的反面把你家的电话号码编成密码。
2)、幼儿各自编译电话密码。
3)、幼儿互解密码并验证。
五、活动结束。
电话号码留好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跟张老师再见吧。
六、活动延伸。
1、假如你的好朋友转学到了外地,在拨大电话的时候,前面应加拨什么?(所在地区的电话区号)我们的电话区号是多少?(0577)。
2、假如你的联系电话改了,你怎样做才能和好朋友继续保持联系?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回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欣赏日常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介绍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锥。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学习方式:独立学习、组织交流。
学习任务。
1、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通过观察,认识圆锥的顶点、面。
(1)圆锥有一个顶点和两个面,一个底面,一个侧面。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讨论、交流,认识圆锥的高。
(1)圆锥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活动二】测量圆锥的高与圆柱和圆锥的区别。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学习任务。
2、小组讨论,动手合作测量圆锥体的高。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4、课件演示测量高的过程,注意: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6、动手操作转动一根贴有直角三角形硬纸的木棒。
7、说说各自的发现。
8、交流圆锥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圆锥和圆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几何图形上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再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2、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1题。
投影出示课本上各个物体的图片,指名说说每个物体由哪些图形组成。
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再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顶点:1个。
面:2个侧面(曲面)底面(圆)。
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1条)。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五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九、板书设计。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六
1.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且侧面沿高展开图是长形。
2.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且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
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圆柱体积比等底等高圆锥体积多2倍。
圆锥体积比等底等高圆柱体积少。
(1)等底等高:v锥:v柱=1:3。
(2)等底等体积:h锥:h柱=3:1。
(3)等高等体积:s锥:s柱=3:1。
题型总结:
高不变半径扩大缩小n倍,直径、底面周长、侧面积扩大缩小n倍,底面积、体积扩大缩小n2倍。
半径不变高扩大缩小n倍,侧面积、体积扩大缩小n倍。
削成最大体积的问题:
正方体里削出最大的圆柱圆锥:圆柱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等于正方体棱长。
浸水体积问题: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品的体积,等于盛水容积的底面积乘以上升的高度。
等体积转换问题:一圆柱融化后做成圆锥,或圆柱中的溶液倒入圆锥,都是体积不变的问题,注意不要乘以1/3。
练习题。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如果圆锥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2.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48.15立方分米,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削去的体积是()。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3.2立方分米,削去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
4.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高是2㎝,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
5.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19.2立方厘米,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立方厘米。
6.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已知它们的体积之差是24立方分米,则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数学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从数学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一个数,宇宙间任何一个量都未能超过它,这个数就是10的100次方,也叫“古戈尔”(gogul的译音)。
目前世界上每秒运算10亿(10的9次方)次的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假定它从宇宙形成时(距今约200亿年)就开始运算,到今天,其运算总次数也不够10的100次方次。
没有最小的数字,但有最小的自然数,就是“0”。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3)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4)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八
(1)圆锥的高是。圆锥有()条高。
(2)将一个圆锥沿着它的.高平均切成两半,截面是一个()形。
(3)下图圆锥的高是()cm。
(4)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
二、填一填。
1.指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圆锥的底面形状是(),侧面是()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九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时间,平时活动时总会有几个孩子凑在钟表前议论纷纷‘这个针跑的快,这个针跑的慢’‘有的长有的短’,我发现孩子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为帮助孩子们解决疑惑,结合本班孩子的认知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认识整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看整点。
难点:会在钟面上拨整点。
活动准备。
圆形时钟一个、1―12整点卡片、实物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相问候。请幼儿猜谜语:“这是一首谜语歌,大家猜猜是什么?”
一张大圆脸,没退也没嘴。
没退会走路,没嘴能报时。(谜底: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圆形时钟,请幼儿观察钟面,了解钟的表面结构。
2、认识分针和时针,探索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
教师慢慢拨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3、通过拨钟,引导幼儿认识整点钟。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调节钟背面的调时钮,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小时。
4、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实物钟面。请幼儿轮流拨钟,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教师小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出示写有整点钟的卡片,与幼儿一起拨整点钟。边拨钟边和幼儿一起说:“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重合(即12点整)。
5、游戏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手拿1―12点钟的钟面卡片12张,走在前面扮老狼。幼儿跟在“老狼”后面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举起1点钟的卡片并回答:“1点钟。”幼儿继续问“老狼”,当“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其他幼儿必须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最后一个回到座位上的幼儿就被“老狼”吃掉,游戏反复进行。
三、结束部分。
师幼同唱“钟之歌”
四、延伸部分。
引导幼儿把一日生活环节与时间对应起来,如早餐时说“现在8点钟,我们吃早餐吧”,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幼儿观察发现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动手操作认识整点,知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钟,学会看整点。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教幼儿制作钟,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十
设计意图:让幼儿掌握左右的概念,会以自身为中心来区分左右。为了更进一步更好的掌握,让幼儿初步学会以物体为中心来区分左右。在活动中教师以多种的形式来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由此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时间:20xx年11月14日执教:陈艳芳。
活动内容:数学:《认识左右》。
活动目标:1、要求幼儿掌握左右的概念,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
2、初步学习以物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3、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桌面教具:三种颜色的花片。
英语教具:wiwi、coco、dudu。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应紧紧抓住“左手是拿碗的,右手是拿筷子的”这一点进行联系,注意班级是否有左撇子的幼儿。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哪只手哪碗哪只手拿筷子的吗?我们是左手拿碗的,右手拿筷子的。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伸出拿筷子的手或拿碗的手。
二、练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举手:请全体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举起左手或右手,学习说:“左手、右手。”
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的指令,听听老师是让你们举哪只手的。
2、拍肩: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用右手拍自己的左右肩。
师:小朋友都知道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现在老师要出比较难的题目了。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去拍你的右肩。或是伸出你的右手去拍你的左肩。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反应最快。
3、拍腿:请幼儿伸出左右手,根据老师的指令拍自己的左右腿。
师:现在请伸出你们的左手去拍你们右腿,或是伸出你们的右手去拍你们的左腿。看看谁最快又准确。
不错的4、看看:让小朋友看看坐在自己的左边的谁?坐在自己右边的是谁?并请幼儿用连贯的语句说出:我的左边坐着xx或我的右边坐着xx。(同样指导幼儿找自己的左右眼、左右耳。)。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你的左边坐的是谁?你的右边坐的是谁?等等老师提问,小朋友在看的同时请保持安静。
师:请小朋友用连贯的句子来说。比如我的左边坐着xx。我的右边坐着xx。请小朋友找找你们的左右眼、左右耳。
三、学习以他人(物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2、出示教具,请幼儿根据老师要求把花片排列好。
师:现在请小朋友现在听老师的口令,听听老师让你们怎么把花片放好。请小朋友把红色的花片放在中间,把蓝色花片放在红色花片的.左边,把黄色花片放在右边。看看哪个小朋友放对了。
3、出示教具:教师摆放教具,放幼儿说出它们的位子。接着,幼儿按教师的要求上来给小动物换位置。
师:老师在黑板上放了vivi、coco、dudu。你们来看看coco的左边是谁?dudu的右边是谁?好我现在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按老师的要求来给动物换位子。
四、音乐游戏。
请幼儿听着音乐边唱边表演结束活动。
师:我们现在来唱我们学过的左右歌,请小朋友边唱边表演。
活动反思:在这节数学活动中,可以穿插游戏环节,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知识,还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幼儿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增加知识,比如前后的掌握。让幼儿知道前后、左右这些空间上的不同。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能在游戏中进行10元以内钱币的换算。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习。
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十二
一、填空:
1,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1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比是(),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
4,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25.12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厘米。
6,用一个底面积为94.2平方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的高为()。
7,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是()。
8,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
10,底面半径2分米,高9分米的圆锥形容器,容积是()毫升。
1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积和它的体积比较,容积()体积。
二、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
2,圆柱体的高扩大2倍,体积就扩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2倍.()。
4,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5,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三、选择:(填序号)。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a、扩大3倍b、缩小3倍c、扩大6倍d、缩小6倍。
四、应用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积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的高与底面直径的比是3∶2,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样的2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十三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