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范文是对总结写作的一种示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核心要点。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一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二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实列引入。
关于左右还有好多好多的知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左右。
二理解左右。
1、找朋友。
想一想: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在做这些事情时,左手在干什么?
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下面,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游戏:听口令作动作。
(1)教师发口令,学生做动作。(由慢到快)。
如:举左手、摸右耳、拍左肩、右手摸左腿等。
(2)同桌两人一人发口令,一人做动作。
3、摆文具。
(1)摆一摆:铅笔、橡皮、文具盒、尺子。
(3)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如:从左数,第三个文具是什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等等,并请其他同学回答。
(4)任选两种文具,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4、练习。
(1)请每一横排从左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请你跟右边的同学我握手。
(2)请每一横排从右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向左边的同学问声好。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三名同学上台,背对大家。
问:第二个同学在左边,还是右边?说明比的标准不同,左右也不同。
2、请34名同学上台,与全班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举起你的右手。
问:为什么你们举的都是右手,而方向却不相同呢?
3、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说明观察的角度不同,左右也不同。
四解决问题。
2书61页第三题,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3书61页第5题,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6、小结。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生回答)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中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或闹钟。
教学重点:
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这是什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
2、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钟面,这个时间又该怎么读呢?学生尝试读。
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回顾钟面结构。
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认识1分、几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3小格、4小格呢?
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如果走到刻度2呢?(边提问边演示)。
(2)同桌合作,探索新知。
同桌数一数、算一算,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钟?
同桌交流后汇报。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
(3)活动:你拨我说。
3、初步尝试读时间。
时针指向刻度8表示什么?试读例1中的时间。
4、认识1时=60分。
分针与时针到底有什么关系?教师拨动表针,让学生边说几分边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情况。(拨到刻度6时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分针和时针分别走了多远?引导学生得出1时=60分。
5、自主学习例2.
尝试读和写。针对性讲解几时零几分的写法。
3、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完成后交流读法和写法。
2、练习二十三第1、2题。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最高兴的是学到了什么?
2、现在是几时几分?回家后请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回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六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七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醋、果汁、胶水等液体,石块、笔、文具盒等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铁锤、放大镜、醋、果汁、胶水、牙膏。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
师:上课前,我们先以二人合作小组把下面内容复述一下。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石头是什么样的物体?
2、把食盐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3、把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二、设问导读。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体的混合体?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一)、导入新课。
1、演示。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教师谈话: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知道铅笔盒是固体,玻璃窗是固体。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会流动的。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知道的固体,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但还是粗浅的整体认识,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性质打下基础。
(二)、给物体分类。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瓶子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的,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预估:孩子们可能认为液体都会流动,固体不会流动。)。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会流动,但没有形状,水是液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此处的验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生齐答:想。
师:接下来老师将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成都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份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钉、玻璃沉在水中分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类,其他固体不易打碎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这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小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四、探究固体混合后的变化。
1.课件:出示1杯花生米,1杯小米。
提问:花生米和小米属于固体吗?
2.它们有什么不同?
(颗粒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3.提问:将它们混合后还能倒满2杯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找到答案。
(预估出现的问题:当材料不够一杯,点拨学生分别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渗透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强调取两杯同样多的米和豆子)。
(解决方法:取半杯材料科采用做记号的方法以便观察对比)。
4.发现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重量会因为混合而变少吗?
5.我们该怎么办?(先称---混合后---再称---比较)。
6.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
7.教师演示称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称:40克。
8发现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9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板书)。
五、自制筛子分离混合的物体。
1.由于做实验,我们将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办法将他们分开吗?
1.学生:一粒一粒捡。
2.比较费时间,有更好的办法吗?
3.用像纱窗一样有眼的材料分离。
4.请利用带来的材料钉子自制筛子并分离。
(预估出现的问题:制作的筛子网眼大小不同,分离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难。)。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一些筛眼大小不同的筛子。)。
5.汇报活动的发现:
筛眼的大小直接影响分离混合物的效果。
六、总结,
1.将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可用筛子将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离开。
七、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像铅笔盒、石头等物体是。
2、像水、酱油等物体是()。
3、固体有一定的()和()。
4、固体混合后,重量(),体积()。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离开。
(二)判断。
1、固体都是硬的。()。
2、液体能流动,沙也能流动,所以沙是液体。()。
3、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
4、鸡蛋是固体。()。
5、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都没有变化。()。
八、拓展。
1.小明不小心把绿豆、小麦、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办法帮忙吗?
(用网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分离。)。
九、课外延伸。
1.小明不小心将铁钉洒落进木屑里,你有办法分开吗?
2.下节课带来你的好办法与大家共享。
十、反思。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4、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5、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十一、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九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蝴蝶(图)。
小花(图)花盆(图)。
汉字(图)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89。
87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5.49kb)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四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新”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了今天的视频讲座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结合理论的学习,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定好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要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学中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1、教学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进行哪一部分教学,都应根据内容,注意方法多样性。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生疑、质疑入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块,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参与进去,通过他们的说、演、论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就把歌曲、实验、辩论、快乐接龙游戏等纳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效果特好。2、教学设计要讲究要特别注意情境设计和材料运用。所用事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距离学生近的、内容新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事件就发生在家门口,有些学生还亲身参与过。当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设计的要素充满“六有”那就离不开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不仅仅是读死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思”,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既包括学生反思,又包括老师反思,学生可写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师可写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在不断。
总结。
中纠偏改错,在不断总结中成长进步“反思”部分,刘老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提到: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中预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师及时、随时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改进。
总之,精心设计的思想品德课有了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完美的结课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想不高效都困难。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五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
1/7。
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2/7。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教学目标:
3/7。
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4/7。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5/7。
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6/7。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7/7。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八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篇十九
能根据示意图辨认事物所在的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绘事物所在的方向。
经历观察、描述平面图中事物所在方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辨认方向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科书上插图。
复习引入。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线路图。
1.丫丫家的位置。
(1)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每个建筑所在的方向。
(2)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丫丫家的位置吗?
(3)提出“说一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丫丫家的人会去的地方,并说出这些地方行走路线。
(4)学生讨论去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
2.行车线路图。
(1)出示线路图。提出问题,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4)议一议。
师:张大爷在长途汽车站,要去火车站,请同学们议一议他该怎么走。
指名汇报,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以下两种行走方案:
其一:可以乘1路先往北走2站到达邮局,再往西走2站到达火车站。
其二:也可以乘5路先往西走1站到达商场,再往北走2站到达火车站。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2)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从“长途汽车站”到“火车站”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