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意图进行碰撞和交流。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内容、有观点、有情感的读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写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一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附加阅读:战例。
知州妙用空城计。
北宋真宗年间,马知节做延州的知州。有一年元宵节,派出去侦察的士卒回来禀报说:边寇的大队人马正向延州开来。马知节心想:城内军民正准备过节,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混乱不堪。再就是自己的兵马太少,不足以抗敌,怎么办呢?想着想着,他忽然眼前一亮,立即有了应对的办法。
马知节首先命令大开城门,然后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全军上下与民同乐,共度佳节。将士们看到知州如此镇定自若,知道定有破敌良策,军心稳定,行动有序。城中百姓见如此情形,也都安心过节。
边寇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城中百姓正欢天喜地过佳节,猜疑城内有重兵埋伏,认为此次进犯不是时候,便主动地撤走了。
薄一波空棺救团长。
1941年10月,日军对山西沁源地区实行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战斗整整进行了两天两夜,我太岳军区领导机关强行突围出去。但是,“决死纵队”第59团团长胡兆祺和百余名战士不幸被日军俘虏。
日军得知捉到了赫赫有名的“大共产党”胡兆祺,欣喜若狂,但他们不认识胡兆祺,于是挨个审讯被俘的战士,想弄清谁是胡兆祺。但战士们任凭敌人打骂,就是不吐口。日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常在半夜时突然打开监狱大门大喊:“胡兆祺,站出来,放你出去!”当然,无人理睬敌人的这个把戏。
这个情况很快被我情报人员探知。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和军区党委书记安子文商量后,决定来个“空棺计”,使胡兆祺暂时脱离危险。
这一天,薄一波主持了声势浩大的悼念胡兆祺及其他阵亡将士的大会。追悼大会后,薄一波和安子文臂戴黑纱,胸佩白花,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身穿灰军衣的决死队战士们抬着一具黑色的棺材,几个妇女扶着悲恸欲绝的胡妻走在队伍后面。安葬仪式结束后,还为胡兆祺及其他阵亡将士立了一块纪念碑。
日军的暗探很快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日军指挥官。日军指挥官确信胡兆祺已死,便下令不再追查了。后来,在日军防备放松时,胡兆祺被我军营救出来。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二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街亭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五千兵卒,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只怕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马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才觉得冷汗湿透了衣背。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行侠仗义的鲁智深,临危不惧的哈尔威,让我们明白:智慧和勇气,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诸葛亮北伐中原,由于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致使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失守。为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忙安排人马,布置撤退。此时,诸葛亮的中军营在西城县内,西城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15万人马朝西城杀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5000士兵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他们得知司马懿的大军打来的.消息后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蜀国的将士们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了。其实,这是诸葛亮用自己的镇静来安定军心的一计。
军心安定了。诸葛亮便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20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不多久,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心中好像掉下千斤石块,不禁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15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三
算起来,跟海涛结婚已十八年,可作为儿媳,回公婆家,小韩仅五次。
头一次是新婚,接下来便是连着两年春节。后一次,因跟海涛姐姐拌了几句嘴,自此便成为借口,让她公开讲出不爱回;还有一次是临去英国前,夫妻二人匆匆返乡辞别,住一宿就走了;最后一次呢?是八年前,他们到底开起餐馆,是觉得在异国他乡终于站稳脚跟,可以好好喘口气了吧?那年春节,他们气定神闲,不仅在小韩娘家住了半个多月,还一同回到这胶东乡下老家,也住满了一周。自那以后,隔三年两载,海涛还是会回老家过年,小韩也依旧不肯跟着,夫妇二人常是一同回国,先到上海,住几天,海濤独自回来,小韩则继续在娘家等,等海涛回去,再一同返伦敦。
然而,今年元宵节的上午,小韩却出现在了河口村村口。
来之前,她并未跟已先行返乡的海涛透露一星半点儿。这一路,她都在想,突然看到自己,海涛会怎样?她相信他一定不会料到自己能来,一定会非常吃惊,可他喜欢她贸然前来吗?眼瞅着就要到了,刚上路时的勇气却已消失殆尽,小韩的心,越发忐忑起来。
她只能努力想些有点底气的事,来给自己鼓劲儿。
想到海涛每次返乡,家里的父亲、姨、姐姐姐夫,及烟台的叔叔及弟弟妹妹……远远近近,老老少少,所有亲戚,海涛周全周到,都给每人带礼物,那大大小小的礼物,还不都是仰仗小韩平日采买?回家过年,长辈及家里未成年的孩子,是要给钱的,用他们胶东本地话,叫“压腰钱”。有时尽管赶上手头不宽裕,小韩也一样早早帮海涛足额备好。她只是不肯跟着而已,一提到回老家,她便噘嘴、叹气、愁眉苦脸做怪样子,海涛一向好脾气,不愿难为妻子,只自己一连几天闷头不响。小韩知趣,努力做小伏低,知道熬过那几日,便熬过了两三年一次的返乡。过后若偶尔闲聊触及,夫妻俩都求息事宁人,各自小心绕过。
至于海涛老家的人呢?他们也早习惯了吧?尤其近些年,小韩跟海涛那姐姐,倒是不打不相识,电话渐渐越打越频,已成她如今跟公婆家最亲密的联系。那心直口快的姐姐都常跟她说:“别回来吧你!怪冷的,遭那罪干吗?再说了,一个农村家,东西一年比一年破,人一年比一年老,有么值得你回来看的?”
这话讲得实在,来自南方大城的小韩,去这北方小村的婆家,回回心情,就好比赏鉴风景,当来过几次,风景已失新鲜,那就无论是导游,还是景区里的人,在心底都好像觉得对小韩不住似的,顺理成章,把她拒之门外了。
可这次回来,小韩却无半点做游客心情,那是因为,她跟那个在她没到过此地前,无数次向她念叨、描述此地;来之后,一反常态,说东道西,四处带她观瞻、赏鉴的“导游”——她的丈夫海涛——他们的婚姻出了问题,此次主动上门,小韩,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正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低着头,拖着行李箱,小韩一路紧盯着自己脚上那双漆黑锃亮的高跟鞋鞋尖儿,不紧不慢、不由自主,一步、一步,恰恰好好,都踩在了这段西皮二六的京剧锣鼓点儿上,不觉间,已穿过灶间,进到大间。
大间热炕头儿上,俩正守着电视,摇头晃脑听京剧的老头儿,像突然遭遇到鬼子进村儿似的,都用直愣愣的眼神儿瞪她,二人脸上表情,如出一辙,都是惊、惧兼而有之。
“小韩回来啦?”先招呼她的是叔叔,紧绷的脸,略一松,挤出亮亮的一丝笑,“呵呵,你可真会保养哈,八年啦,还是从前的模样。”
公公也在问话声中下了炕,一边勾着脚满地找鞋,一边来拖小韩手上的箱子,“快,快,快上炕,屋里冷,就炕上暖和些。咋一点儿没听海涛讲你要回?海涛他知道你今天到吗?”
一边语无伦次地讲着自己如何乘的车,以及南北方气候的差异,要把公公的问话蒙混过去;小韩一边忍不住抻着脖子四处瞧,琢磨着这家里总不至于再无旁人……哪曾想,话并没讲出几句,却听一旁的公公在说:海涛刚才让同学接走了,去县城,同学会。怎么着也得夜饭前回来。
“啊?”这下小韩彻底傻了,好容易才压制住的紧张,“呼”的一下,全冲到脸上来,紧接着,皱眉、咧嘴,她简直都要哭了。
海涛那些同学,她见过些,也参加过几次他们的聚会,基本是男生,貌似都能喝、爱喝,且陶醉于劝别人往死里喝。她不觉得海涛就喜欢那场合。当然了,如今细想,这印象的形成更可能还是源于她本人对那场合的深恶痛绝——没法儿仔细打量的包间,开着空调,关了门,却有那么多问都不问就吸烟的人,恼人的烟雾四处弥漫,怎么躲都躲不开;一餐饭,更是怎么吃都吃不完,只吃得满桌子残羹冷炙看得人都要作呕了,还能有人晃晃荡荡地站起来,再举杯。最要命的还是,所有人,包括她的丈夫海涛在内,从始至终都大讲胶东方言,小韩一句不懂,连话题范围都听不出,在心里,她总觉得那个时候的丈夫最像陌生人,是离她最远的时候。
可那还只是心底的感觉,此刻小韩需要面对的,却是丈夫真的已将她抛下,由她独自来面对丈夫所有家人、乡邻,这活生生的现实了。
2
海涛是在半小时前让人接走的。
三天前,他就不断接到同学电话,都在说聚会的事儿,都被他推了,“家里有老人过世……”他一一跟他们解释。
今天一大早,一辆溅得满是泥浆的普桑轿车,伴着“吱”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声,直接停到了他父亲家门口。那是他在镇政府工作的同学正洪。“砰”的一声摔上车门,正洪大步流星进了院子,见了他,二话没说,直接拽上就往门口拖,“走、走……”膀大腰圆的正洪,生着一张黑红的国字大脸,眉眼细窄,眼泡子却是黑沉沉的两大轮,加上一贯的粗声大嗓儿,没喝酒,也带着一副醉酒未醒的颟顸架势,“不说那个吧,海涛,蒙谁呀,”正洪一边拖,一边呜噜着,“人家庆春都说了,又不是你亲妈……”
庆春也是他们初中同学,毕业再没念,也没出外,一直待在本村,这些年,据说又是包果园子,又是养狐狸的没少折腾,日子却还是过得紧巴。此时,庆春也下了车,却不说话,也不靠前,只袖着两手,远远朝他们这边儿看,似乎有些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脸上却在笑,笑得别扭。
不过海涛对愤怒的表现,一贯只是皱眉、闭嘴、不予理睬。这对正洪,自然全部无效。
刚感到一条胳膊被正洪钳住,紧接着,一只脚已扯离地面……在心底无声地叹口气,海涛闭了眼,他觉得自己狼狈极了,就像个通缉犯,在这光天白日之下,被人当街拿获,一路提着,给直接塞进门口的汽车里。
偏这一幕,被刚才在院子里跟海涛在一起拾掇卫生的海涛的姐夫都看在眼里。
姐夫早停了劳作,却还保持劳作的姿势,站在他们身后,目瞪口呆,越来越远地把嘴越咧越大。后来,姐夫不知何时去把海涛随身背的挎包取了来,跑过来,直递进车里,“好容易回来一趟,”姐夫笑嘻嘻劝道,“跟他们去聚聚吧,等会儿我跟咱爹说声儿就行了。”
海涛赶紧睁眼,要谢姐夫,却恰好看到:自幼也在这河口村土生土长的姐夫,想必跟正洪、庆春都极熟,可对庆春,姐夫视若无人,而对正洪,却不住点头哈腰。
他于是彻底冷了脸,再不肯睁眼、开口,只觉心里有股火儿,呼呼呼直往上蹿。
“海涛,你比我小一岁,过了这个年,四十八了,对吧?”开着车的正洪,却不管不顾,粗红的脖子略一偏,就用粗噶混沌的大嗓门,来硬撬海涛嘴巴,“他妈的,我可真是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只有上学时交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其他的,全他妈白扯……”
“唔,”眼都没睁,可海涛的嘴,却相当及时地应了声。
这当然是下意识的,他心里可绝对不认同这说法,甚至还很反感。他知道,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多一条朋友,多一条路”之类的,都是如今同学会上惯常的暖场辞,却也是他最为反感的标志语——给自己折腾出那么多条路来,你到底要奔哪儿去?后来结交的朋友怎么就不是朋友了?到底是你遇上的人虚伪?还是你自己老奸巨猾,对什么都不信?满鼻子无声地喷着冷气,海涛恨恨地想。
海涛出生在1960年代初,“文革”后恢复高考考到上海去读大学,后在上海读研、留校教书、组建家庭,1990年代末又去了英国……这些年,身处异国他乡,他越来越想家、家人、老友。他的老友不仅在老家的,还有在上海的同学同事,却都大同小异。曾让他向往、沉迷的此类聚会,如今已兴趣尽失,就是因为发现一切都在朝着他不喜欢的方向改变——疲沓、虚伪、暮气,还有类似刚才姐夫那样,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态度的人和事,让他总觉刺眼、痛心。好在他一向随和,不爱钻牛角尖儿,从小到大,无论在哪儿,跟谁,他都合群,看不惯看得惯的事儿,想得通想不通的理儿,他大都能体谅为主、哀矜居多。
但这次为何就不能了呢?
这次回来,一天到晚,他总觉心里火剌剌的,到处嫌人多,看什么都不顺眼,一个人独处,开始还能缓口气,觉得绷得紧紧的神经,像条多足的章鱼,终于渐次松软、摊开……可这状态并无法持续太久,很快,连他自己仿佛都能听到“啪”的一声脆响,紧接着,黏糊糊的如章鱼腕足般四溢的神经便骤然收束到了一处,死死地缠绕过来,缠得他透不过气来——那是他又想到了妻子小韩、小韩外遇的事儿。
3
小韩人伶俐,自幼便是大半条弄堂人人皆知的“小老茄”。在上面还有三个哥哥的多子女家庭里,能一直深得父母亲朋娇纵,在她自己看来,不单因为是幺女,又生得漂亮,最主要还是嘴巴巧,脑筋活。
明白了处境,小韩当下定了定神,含笑把话题转到两个老人正在做的事上去。
“呀,你们不是在看电视,是在看碟片的呀。”
京剧在当前,已跟眼前这两位老人一样,被划为“夕阳”一列了,难得有小韩这么一个体面的新鲜人儿主动问及。老哥俩都显得很开心。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告诉小韩,他们也好久没聚在一起了,今天难得有空,就一起听戏,哥哥唱得好,便教弟弟。《空城计》里的这段唱,已是他们反复练習的第二段教材了。
小韩对京剧略知一二,这会儿听他们讲,遇上自己知道些的,捡有趣儿的捧捧场,不知的,只含笑细听下文,话一句赶着一句,你来我往之间,很快她就敷衍得满屋子言笑晏晏、亲情融融。
“小韩,你祖籍哪场儿?敢莫也不是上海吧?”
“当然不是,上海当年不也就是个小渔村吗,人还不都是外地去的。我们家去得算早,反正填籍贯,我一直写浙江嵊州,可这地方,我爸都没怎么去过。”
“哦,嵊州可是越剧的发源地啊,小韩,那你小时候,家里就没个好戏的?”
“没有,没有的呀,我没印象……”小韩笃定地摇头,可脑海里的思路,却一时恍惚起来。
影影绰绰,她仿佛听到远处传来电车报站的声音;慢慢地,又有了铿锵有力,连回声都无比庄严的喇叭声;再就是嘻嘻哈哈的说笑,伴随着老式缝纫机轧、轧、轧一轮又一轮车衣服的声音……那黏糯、娇嗲的唱戏声,便是在这一派杂沓中突然浮现出来的。没错儿,正是这声音,惹得亭子间里写作业的小韩抬起了头,朝下面天井望过去——那是正读小学高年级的小韩,刚开始有了打量身外世界的心思,目光焦点大都集中在她漂亮、能干的母亲身上,她母亲那时三十都不到,却已在里弄生产组独当一面,周围不少年龄相仿的小姐妹,常凑到她们家一起踩缝纫机。众人嘻嘻哈哈,边干边聊,其中有个又矮又胖,颧骨高高的老阿姨,神抖抖的,最人来疯,动不动就比比划划、拿腔拿调地卖弄起来,她一个人在那里唱得眼神油亮、脸腮通红,旁听的人,也有几个随着她摇头晃脑、眉飞色舞。老阿姨常唱的那段,小韩后来在收音机里常听到,却都不及老阿姨留给她的第一印象牢:“燕燕也是太鲁莽,有话来对婶婶讲,我来做个媒,保侬称心肠……”那家长里短的唱词、老阿姨那红红的高颧骨、一屋子埋头鼓捣针头线脑儿的那些家庭妇女,在彼时年少清高的小韩眼里,土都要土死了,真是一点儿都上不得台面,她可是永远都不会拿到人前去讲的。
直到今天,连小韩都说不清,自己那些年到底是在等什么?她挑肥拣瘦不断地谈着男朋友,不情不愿,有一搭没一搭地被安排着,四处去相亲……直拖到二十八岁,才终于出了嫁,所嫁的,却是周围亲朋口中的“乡务宁”。而这“乡务宁”最初吸引她的,竟是看戏。
她跟海涛是同校不同系的同事,之前仅限知道。第一次谈话,是有次乘校车回城,得知他要赶去兰心大戏院看戏,她颇好奇,连看都没看他一眼,便搭了句话,“什么剧目?”
“《红鬃烈马》。”
“哦?是讲什么?”这下她扭过头,朝他看了过去,却也不是为他,而是那戏的名字:红—鬃—烈—马,这四个字,多美!有色彩、有形状,还有情绪,画面感太强了。
“知道王宝钏守寒窑的故事吧……”他自此打开话匣子,她却再没了话,是自惭自己的酸,如此凡俗的大众故事,竟害得她满脑子草长莺飞,一时都想到“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了”。可对她的反应,他显然缺少洞察。那天,那个在她平日印象里一贯木讷、话少的男同事,竟跟她讲完剧情,讲人物,又讲流派……而她,开始还觉尴尬,不时留意前后左右同事们的反应,慢慢地,竟被他的话题吸引,由着他一路讲了下去。
她不是小时候就觉得唱戏老土吗?怎么那会儿就变了?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谈恋爱时,她可是没少跟海涛去看戏,随着他的讲解,渐渐也能领略出其中一星半点儿的旨趣。尤其是后来听他讲,小时候他竟然登上过他们村的戏台,跟他父亲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演唱《桑园寄子》,“走青山,望白云,家山何在?”讲这些时,海涛的表达是感慨的、节制的,时断时续、若有所思,但那已足够吸引住小韩,是的,吸引,不仅有彼时彼地瞬间的思绪浪滚波翻,更有接下去持续升温的探究的热情。那年她二十七,不过被人追着或给人介绍着,先后同几个男子有过短暂交往,却已觉阅尽千帆,她反感那些男子的热情、造作、巧舌如簧……她喜歡他这样的说话风格,以及内容,像可乐、芬达比照下的山泉水,像南渡之后的易安词。她想不起自己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说“恋爱中的男人向来喜欢说,恋爱中的女人向来喜欢听”了,却相当清楚,属于她自己的真正恋爱,终于开始了。
她越来越不像以往对待那些别有用心的男子那样,满心戒备地笑,或冷嘲热讽地斗嘴了。她何其敏感,当然也能察觉到他的居心,然而却并不反感,他讲的那些戏里戏外真真假假的事,她越揣度越喜欢,越喜欢越揣度,她屏息凝神、她身心端凝,不经意间早忘了自己,只由着他不停来找她,由着他哼唱的那些或清简、或缤纷、或高缈、或沉重的唱词,在她的脑海中幻化成色彩各异的一幅幅写意山水,由着那些山水,混杂着他描绘的他遥远的北方乡村的家,以及他们家老少三代在“文革”前后先后主动或被动回返祖籍故里的曲折故事,在她眼底心中,演变成一本,原是不经意间拿起,却被她一翻再翻,再也放不下的大书。
小韩这厢天马行空地在不住走神儿,两个老人对着她那张笑意并未撤离的脸,浑然不觉,还在那儿兀自说得热闹。
“老辈子各地都有戏,也都有戏迷,不过是你年轻,不在意就是了。越剧都是些才子佳人的小戏,我不喜欢。可能受咱爹影响,我最喜欢的还是京戏,岁数越大越喜欢。小时候可不行,小时候上戏园子,我就没看完过一场戏,后来走的时候,总记得是迷迷糊糊半梦半醒的。”
“是吗?我跟你不一样,我第一次看就迷上了。你还记得咱小时候第一次去戏园子看的么戏吗?也是冬天,过年,爹妈领着咱俩,金钢戏院,当年的开箱戏——《龙凤呈祥》,马连良马老板的乔玄,想想,真过瘾呐。”
“真假?我咋一点儿不记得。金刚戏院我知道,40年代改的名,以前叫丹桂大戏院,解放后改成了胜利剧场,就在芝罘区政府那边。烟台的戏厉害啊,都说梨园行过去有句老话儿:说京剧,那是‘北京学成,天津走红,上海赚包银,烟台来验收。”
“哪止烟台城里,咱回到乡下来不也一样,村儿里的戏唱得更热闹,还记得当年咱村戏台的对联吗?或言古或言今看世相千般尽皆入画,何谓仙何谓佛有仁心一念直可留名,横批是:无作戏观。”
“可不,写得真好啊,哪能简单地只当场戏来看呢,尤其乡下,大字不识几个的,不少都是靠看戏知事明理的。像咱村儿,当年多少人,就因为爱看戏,满脑子孔孟之道、忠孝节义,跟人家论是非,一张嘴,不是什么‘昔日有个三大贤,再不就是‘有生之日责当尽。”
“嗯,高层也一样啊,抗战时,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有项安排就是让两党领导人一起坐下来看戏。现在哪年人民大会堂没有新年京剧演唱会呢?国家领导人还不都得出席。”
“可不,哥,我在网上还看到有人说,翻译外语时,把京戏翻成“北京歌剧”其实并不合适,京戏何止是国剧呢,它简直就是咱中国人的《圣经》……”
小韩听着,不时微笑点头,但那其实只是礼貌。
“有其父必有其子”,她暗自感慨,想起海涛读博时,曾做过关于中国家庭形式变迁的课题,那段日子常跟她讨论。海涛跟父辈观点一致,也认为京剧对中国人影响巨大,尤其是其中彰扬的道德标准和情感模式,几近“圣经”。可真是如此吗?当时她就提醒海涛睁眼看看四周,在伦敦这些年,他们搬过好多次家,无论住哪儿,不远处总能看到教堂,看到各种各样的人进进出出,无论是生老病死等世俗仪式,还是通过去坐坐,或忏悔等方式解决精神疑难,教堂近在身边,举步可至。可京戏在哪里?京戏跟现如今中国百姓的关系,妄谈什么圣经。
如此沉迷前尘旧梦,漠视现实,只能表明他们的老朽吧?——望着眼前这两位老人,想着不在身边的丈夫,小韩唯有苦笑。
4
“先拌个八带鮹!”
不到十一点,海涛他们就进了饭店,正洪进门直接先去点菜。
饭店门头金碧辉煌,进去却发现里面可没那么讲究,对着实物点菜,海鲜又是塑料盆、又是玻璃缸地装着,胡乱堆放在一处,扑棱得满地都是水。走近细看,倒都新鲜。正洪把双手朝后一背,双腿岔开,来到鱼虾鳖蟹面前站定,先跟服务员如此呜噜了一嗓子,扭头又对海涛笑眯眯轻声道:“你不是爱吃这个吗?他们家做这个最拿手,不信一会儿你尝尝。”
海涛赶紧点头,心想这正洪果然粗中有细。
他们读书时正值“文革”,课不正经上,劳动特别多。吕明虽跟他们是一个镇上的农村子弟,但人活跃,组织能力强,且貌似跟当时入驻学校的工宣队走得近,风头很劲,几乎无人不知。正洪告诉海涛,吕明下学后也挺能折腾,八几年就在县城边上开起了工厂,90年代末开始干出口加工活儿,干得远近闻名。可能正因如此,吕明牛得很,同學聚会,据说以前也参加过,开起工厂后,却再怎么找都不出来了。有次吕明返乡,正洪闻说,赶着去尽地主之谊。席间,吕明主动提到海涛,正洪便提议等海涛回来一起聚聚。自那以后,每次海涛回家,都会接到正洪电话,“这回一定啊,我联系好吕明就找你。”可吕明似乎很难约,算起来距第一次如此讲,怎么也有十年了吧?刚才在车上,正洪告诉过海涛,今天他请客,因为:吕明约到了。
点完菜,进到包间,三人刚坐好,便进来一对夫妇。
男人细高个儿,戴眼镜,低着头,慢条斯理走前面。妻子矮矮胖胖,锃亮的高腰皮靴想必钉了铁掌,噼里啪啦一路分花拂柳在后面小跑紧跟,不想厚厚的毛呢裙被穿了绒袜子的双腿缠住,进得门来,一边停在那儿理裙子,一边不住摇晃着满头酒红色的大波浪鬈发,伸手指点正洪笑道:“你这个老伙计,干吗订这么远的饭店?”
“咱这小县城一共多大?也不怕让远客笑话。”男子一把扯下妻子的手,自己上前一步,隔了餐桌,长长地把手伸过来,低声道:“海涛吧?我,永革。”
永革想必是极少需要自我介绍的,他这话,声音本就低,语速还快,及至讲到名字,像不情愿,或不好意思,已弱化成一声哼唧。海涛刚站起身,抻长脖子欲听,人家那边已结束,一时怔住,好在正洪早跳了起来,又是嫂子、又是于院长地招呼二人坐。海涛这才反应过来,此人不仅是同学,还跟自己同村,按家谱,是自己下一辈,名字该叫守什么来的,读书时他一直坐前排老师眼皮底下,蔫头蔫脑,默默无闻,一日突然自己改了名字,叫“永革”,令老师同学都刮目相看。这永革之前一起吃过饭,记得他在县医院干大夫,现在听正洪称呼,显然已荣升院长。
院长很低调,院长太太却始终在高调搅局,正洪没给她挨介绍,她便谁都不看、不理,凡事只冲正洪发话,问了远客太太怎么不见?得知没回,便又笑眯眯把又白又胖的小手伸出来,指点着正洪道:“我可受够了你这老伙计,净骗人!我告诉你,以后不用再想找我办事儿……”
之所以如此,海涛总觉得责任在自己。刚结婚时小韩嫌冷、嫌麻烦不爱回,他没当回事。这些年感到压力,却已再难改变小韩。小韩是家中幺女,不单父母,上面还有仨哥哥宠着,加上人又聪明、漂亮,自然有些跋扈。然而海涛很清楚,小韩不过是任性起来像个小孩子。心地是很好的,他一直忘不了他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形。
还是教书时,有次吃饭去晚了。小食堂里,人稀稀拉拉,不远处,一张桌子旁坐了仨人,一个短辫子的女生,打横坐正中,然后一边桌角坐一名男生。女生仰着脸,大大的眼睛里仿佛有盏灯,不时“啪”地亮起来,射向左侧的男生,转过脸来,又射向右侧。俩男生则始终在轮流低声讲话,讲着讲着,头就软哒哒低下去。海涛有些好奇,不明白如此格局的三人对谈,所为哪般?直到后来那女生也开了口,满脸的义正言辞还嫌不够,不时又干干地直往上拔嗓门儿……他后来在女生的训斥声中,赶紧几口吃完走人,是实在憋不住要笑。他那时以为,这女生估计是个学生干部,虽看着比俩男同学青涩许多,却不得不楞充小大人,履职尽责。然而并没多久,他却得知那女生竟是他同事,只比他小两岁。
“她你都不认识?”同宿舍的同事,像看外星人似的直朝他瞪眼睛,问,“你一共认识咱学校几个人啊?”
他苦笑不语,事实上,那些年,他是的。对于眼前日子,那些年他多少有些心不在焉。主要是因初恋女友毕业回了烟台,好多年他们鸿雁传书,哭哭笑笑、分分合合、大费周章。作为家中独子,海涛本人其实也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回老家?然而他是个拿不定主意的人,一直犹豫到女友结了婚,然后,不到一年,他又成了那座他总觉是暂居的城市里的,本地人女婿。
他和小韩婚后一度非常甜蜜,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轻松、温馨、腻腻歪歪,偶尔他会想起自己那一谈八年的女友,通过老同学,他不时能听到她的消息,知道她婚后并不幸福,没两年,还离了婚,带着个女儿含辛茹苦,教书过活。脑海中浮现出前女友坚毅、隐忍、苦大仇深的表情,他很替她难过,他当然知道,跟小韩一样,前女友人也非常好,却遭遇如此不幸,为她唏嘘感慨的同时,他也暗自为自己庆幸,实践出真知,他认为,将来作为妻子的女人,其实还是如小韩一样,单纯、柔弱些更好,不要像前女友那样,平日行事,总嫌用力太猛,威力四射。
然而女人其实跟他一样,同样也是人,都是需要穷尽一生心力去不断增进了解的,且不说威力会随年事渐长而改变,只说,“春风雨露一相逢”时,他对小韩的体认是否存有误读,他如今都拿不准了。
比如小韩不肯跟他回乡过年,比如小日子过得好好的,小韩偏张罗要出国换种活法儿……开始,他都没放在心上,只当小韩耍小孩子脾气。不过,最近这段跟小韩吵翻,逼得他回头再看,却已笑不出,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一路走来,很多事,竟然都是由小韩做了他的主。
他母亲过世早,父亲又在继母进门,尤其是他工作、成家后,对他越来越客气,意见都极少发表,更不要说建议,干涉。全家唯一能跟他评价评价他妻子的,唯有他姐姐。
而姐姐一开始就对小韩不满,“中看不中用!”姐姐常背地里总这样跟他讲,起初,他以为姐姐是急他们没孩子,便告诉姐姐,他们一起去看过医生,两人的情况都不乐观,不大容易怀上,且他们夫妻俩也都认为,二人世界的小日子相当不错,孩子,不过是锦上添花,有与没有,只是给别人看着顺眼与不顺眼,对自己真无所谓。再后来,有次过年,姐姐跟小韩公开闹了矛盾,他这才知道,姐姐的不满,还包括:嫌小韩家务做得少,以及对他不够体贴。
老话都讲“清官难断家务事”,他远在上海或伦敦的家务事,哪是回趟家,让他的姐姐在一旁冷眼旁观几日,就可轻易下得了断言的?在这一点上,他更是无法认同姐姐,不过,就像姐姐不时总会问问曾跟他上门来过一次的他那位前女友一样,他觉得,普天下的女人骨子里多少都有的纠缠于细节,且自以为是,对这类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无法幸免的性别缺陷,他向来是一笑了之的。
时至今日,海涛也依然觉得小韩人好,对他也好,且对他好的程度,远超过他的前女友。
不是吗?他们在一起快二十年了,亲戚、朋友、幸福、悲伤……总是他的就是她的,她的就是他的,哪里是想分,就能分开的?想恨就能恨起来的?他在小韩跟他吵翻不久就回老家过年来了,他在远远离开她的这段日子里前思后想,想得最多的,总是他们同甘共苦的一幕又一幕。
现在,他脑子里浮现出的,便是他们刚在伦敦开起餐馆时的情形。
是在小韩孃孃几次三番撺掇下,他们到底盘下了孃孃家旁边那家门店,打定主意由他掌勺来做中餐。不想,第一天開业就顾客盈门,忙得他们夫妻俩加上孃孃帮忙请来的两个雇工,个个都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才勉强应付下来。忙到后半夜,到底收工闭店,四个人累得一动不想动,索性坐在那里推杯换盏,畅想未来。后来,他醉醺醺起身去拿酒。没来得及添置任何吸排油烟设备的小厨房门,刚被他拉开,“呼”的一下就爆炸般熊熊燃起火来,燎了他的头发、眉毛不说,还在救火时损坏了不少餐具、灶具,并引来警察、消防车。店随即被封,勒令改造,且需缴纳高额罚款。凌晨时分,他同小韩狼狈不堪回到家,她懒得动,他先去洗,等出来,看见她还穿着进门时的大衣坐在那儿,那低低地伏下去的小小、单薄背影,惹得他的泪终于滔滔地下来了。然而,当他走过去从背后搂住她,却发现她并没在哭,而是趴在烟灰缸上吸烟。按灭了烟,她转身伏在他怀里,一边伸手帮他抹去泪,一边安慰他:“天啊,海涛,你怎么了,别哭呀,你看看你,这是我们的命,是得认的呀!做事情怎么可能会那么容易?第一天,生意就好成了这样,本来就不正常的呀,这样子倒好,早点给我们提醒,是好事情呀。”一边安抚他睡下,她一边还纵横捭阖、指点江山,“你别难过,赶紧睡,明早起来,我直接去孃孃家,请她帮忙请些能改造中式厨房的工人……”
他可真蠢,他直到那一刻,才当头棒喝般,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起妻子,以及自己。
5
小韩是坐进车里,才猛地想起小袁来的。
可能是公公看出小韩坐在那儿,心不在焉,就说,这些年村子周边变化很大,无论是从烟台来,还是从伦敦、上海来,都值得出去看看。说着就要打电话找小韩姐夫,说让他来开车拉他们去。
“现在的年轻人,哪有不会开车的?”叔叔笑着问小韩,“你肯定会吧?”然后两个老人就七嘴八舌告诉她,海涛这次回来,叔叔家的小儿子帮他找了辆车用,就停在院门口。
小韩想起自己进门时,看见门口有辆黑色雅阁,当即笑着立起身,一叠声应着:“好的呀,那我们现在就走吧,车我当然会开。”她很高兴能出去走走,更高兴能发挥点作用,她不无得意地告诉两位老人:“海涛开车,还是我教的呢。”
这话儿没错,她丈夫开车,是她教的,而她,是小袁教的。小袁也是上海人,比她小两岁,比他们夫妻出国都要晚许多,最初,她便是因学车,认识的小袁。
还在他们开店不久,二人便都觉出学车的必要。因隔上一段时间,总得采购酒水、调味品,中国超市离他们的店都远,需地铁、公交来回换乘。每次当她低下头,用双手各抓起一大堆沉甸甸的塑料袋,再用力挺起身,直挺挺走出超市,出门去赶车时,总对海涛说:“我觉得我不是站在这地上,而是好不容易从地底下拱出来的。”
这个“拱”字,开始她还笑呵呵地说,后来音量不断加大,笑容却没了。二人都已渐渐觉出,那其实不只是体力上的辛苦,他们还要不断在超市、街道、交通工具上接受来自周围陌生人群目光的扫射,那目光让他们得知,周围人对他们这两个外国人生存状况的判定,颇为符合那个“拱”字所能描述的状态。这让他们深受煎熬。因此经济上略一好转,便联系超市送货,或打出租回来。可一年多前,店里生意突然下滑,夫妻二人几次商议的结果,便包括要省去这部分费用。既然开店做生意,车总会帮手很多,二手车的价格又低得简直像占便宜,只是这开车之技,二人尚需武装上身。
海涛要主厨,无法离岗,便议定由小韩打头阵。
小韩其实很怵,对操纵机器,她一向没信心。自幼胆子小,又怕丢人,少女时代,连自行车都没学。之前她常以兴趣为由避而不谈,可那会儿已不容她再矫情。拿驾照,先不要说申请、考试费,只学这一项,一小时就得二十多镑。嫌驾校贵,她在街区报广告栏上挑了个相对便宜的当地教练,订了两个小时的课,结果让人家喊了一上午的moregas,moregas,喊得她万念俱灰,回到家,几乎想开口说放弃了,是海涛上网,帮她找到了讲中文的小袁。
她跟小袁第一次见面相当愉快,结束了两个小时的课,小袁直接跟她去了他们的店,一个人吃光了海涛特意为他浓油赤酱炒出来的一大盘子四喜烤麸。那以后直到她经历三次失败,最终成功拿到驾照前,小袁常载他们夫妻俩去超市。有时海涛脱不开身,就小韩自己跟他去。可拿到驾照后,她再没让小袁帮过忙,是意识到了彼此关系的危险。
初见面小袁就坦言,他是因离异才出国的,她也早觉察出这小袁,眼睛活、嘴巴甜,对自己很有些殷勤过度,不过饶是如此,她并没认为这就是危险。从小到大,她身边直白或曲折地表达好感的男子多了,她总能不伤和气地让他们“发乎情,止乎礼”。
然而这一次,真正的危险却不期而至。
那是在她最后一次考驾照前,那段日子,她总觉得自己已没问题,却屡考不过,心中颇不平。有天傍晚,他们练习过正值高峰期的环岛,突然来了雨,天一阴,周围立即黑下来,她混在四围密集的车流中,不断停车、起步、停车、起步……身后还有辆体积庞大的大卡车尾随,让她颇觉压力,好歹稳住情绪,眼见前方出口亮着绿灯,便打灯、转向、眼疾手快冲了出去。
终于驶上车流稀少的居民区,身后的垃圾车也不见了影子,再想到自己刚才的表现,她嘴一抿,脖子一扬,正待显摆几句,突听一旁副驾上的小袁用上海话大叫:“刹车!刹车!”
然而,就在那昏黄灯光映照下,一個扎了满脑子麻花辫,撑了把黑伞的黑人小女孩,鬼影子般,透过车窗外水汽氤氲的雨幕,光影幢幢地显身出来。让她顿觉一股冷气袭来,整个人瞬间冻僵,连呼吸都仿佛停了,瞠目结舌地目视那女孩子欠身朝车里略张了张,到底白了她一眼,方低头撑着伞,从车前方一步一步走过去了。
“你长没长脑子?难道我没跟你讲过霸王灯!你都怎么学的?到现在了,还危险驾驶……”小袁气呼呼强行让她下车,赶到副驾上去,然后自己气呼呼重新发动车子开回去。
一路上,他大发雷霆,那是从未有过的!非但如此,也是小韩从小到大从未受过的!开始她还忍着,后来到底火了,仰起脸冷冷地提醒他注意态度,提醒他说自己可是次次按时付费的,犯不上受他这些。小袁登时闭了嘴,过了半晌,方沙着嗓子低声道:“你知道吗?许多不良驾驶习惯,都来自于刚驾车时的不在意,后来再想改,很难,既然让我教,我就得对你负责任。”
“哦,是吗?”见他转了态度,她越发觉得委屈,嘴上也越发不依不饶,“我只知道教练不过是帮忙拿驾照,至于我将来怎样,关你什么事?”
当然,想来想去,小袁她是想不清楚的,她想得最多的,还是自己。
那些日子,小韩慵懒、嗜睡、动作迟缓得就像一只暮年的老鸟,一连耷拉了好几天脑袋,前思后想、左顾右盼,才算把自己浑身上下的羽毛全都梳通理顺,最终判定自己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她起初真的并未存丝毫不好的心思。顺带着,她还分析出自己之所以直到现在,还要遭至此类麻烦,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至今依然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在对自己无限怜惜的同时,她决定了再也不见小袁。若无其事地让丈夫帮忙联系小袁,让他再给她报一次考,并且,在那次考试中,她破釜沉舟、一举通过。
要是这整件事,都在这个阶段就戛然而止该多好啊!她后来每每反思此事,总试图让记忆在此终结。
“哎,哎,小韩,你怎么搞的?不是说了往南,先去海边儿吗?”
公公的话惊醒了她,小韩干干地笑着,强迫自己集中精力,注意安全,无声地深吸了口气,她跟后座两位老人搭讪说,这里她八年前来过。
是的,八年前,是跟海涛一起,姐夫开车带他们来的。当年观感,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哪有这么多路啊,路况还这么好,不但平坦、宽阔,还又是红绿灯,又是斑马线的。
公公对她夸张的声声赞叹略显得意,乐呵呵地指挥她驶上主路,一路向南,直奔大海。
然而大海连影子都看不到,只能看到路尽头有个金光閃闪、硕大无朋的雕塑。她一路朝着那雕塑驶去,感觉到它蓦然现身在周围一片枯索北方冬日色调里,显得那么突兀,不过,等车子越来越近,这感觉却淡了,是看清了雕塑并非横空出世,周边又出现了相对低矮的一片片建筑。
按照公公指挥,小韩穿过一条横亘在眼前,更为宽敞气派却依然见不到几辆车、行人的柏油马路,把车停在路对面去。那儿果然有停车场,空空的,一辆车没有,但各色铺路石拼成的地面画有雪白的标识线,相当标准、讲究。停好车出来,终于看到了大海,原来沿着海岸线高高铺出来的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大理石路面,及修剪得齐整、漂亮的绿化带,让那大海矮了下去,并且,近海不仅有很远就看到过的那个高大雕塑,还星星点点矗立着不少小雕塑,以及一排排的白房子、遮阳亭,散落在蓝的海,和黄的沙之间,显得很洋气。
两个老人指点着,让她看路一侧,原来上次不过是一片沿海滩涂的这里,已到处是建筑,近海多是些二三层的双拼别墅,稍远有些七八层的板楼、塔楼,看上去都很别致、时尚。只是不大像有人住的样子,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告诉她,这都是商品房,开发商都是从大老远的南方来的,楼盖出来当然要往外卖了,现在是空着,可胶东临海,气候又好,将来肯定会吸引外地的有钱人过来买房养老,或移地而居。又说起,包括这路、楼盘,及近海一切景观、设施,所有这一切改变,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小韩当然是不肯在他们面前大惊小怪的,却依然震惊,尤其看到路边那些高大的树木已蔚然成林,也不禁要赞几声这手笔之大。
公公比划着跟他们介绍,说那主题雕塑是一种海鸟翅膀的变形,据说名字叫“鹏程万里”。再上车沿海岸行驶,小韩满脑子就全被这四个字占领了,因为跑了好远,路一侧依然还是楼盘,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开发商、不同的名字,已完工的、刚出露模样的、还在挖地基的……她知道,就像那大海已被改造成了公园一样,这周边,当然也正在迅速化身为城。
只是在这已满是住宅、景观、设施的城里,却鲜见有人。想找个地方解决午饭,他们的车子绕来绕去绕好久,才发现有家临街小店在营业,一进去,终于看见几个先期进到这城里来生活的男女,都是中年人,都穿着制服,水蓝色的该是保洁?藏蓝色的是保安?店面很小,一共只挤挤挨挨摆了四张桌,桌前坐着的人显然都已吃完好久了,却还闲闲坐着,虽凑在一起,彼此并不说话,只呆呆望向窗外,或干脆趴在饭桌上打盹,那神情、姿态,还有每人面前只一个空碗的寒怆样子,只一眼,小韩就认出了他们的乡下人身份。
果然,很快有人起身跟他们打招呼,她听公公叫他们的名字,都是去了姓氏的两个字,便知自己所猜不错,他们都是公公本村或这周边村的人。
饭后她已意兴阑珊,两个老人却兴致不减,一路继续大说大讲,他们的话,若特意讲给她,她大致还能懂,但若人家私聊,她就仿若听天书了。可她不想显得冷漠,便搭讪着问起周边乡村情况。老人们告诉她,距海近的村,已在搬家,他们河口村何时搬,还没定。
“搬哪儿去?不会是海边那些漂亮房子吧?”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因为并排坐在她身后,原本相谈甚欢的两个老人,因她这问话,瞬间冷了场。
“没见咱刚才进村拐弯那儿正盖楼吗?据说规划每四个村集中建一片楼,现在哪个村儿都没多少人了,用不上几栋,都装下了……”好一阵沉默,公公到底回答了她,语气听上去仿佛比她还要不好意思。
她于是彻底安静下来,不再发问,不仅为自己没留意到那些楼,更为自己的毫不知情。这是她丈夫祖辈即世居于此的老家,没来前她无数次地听他念叨,有限的几次回来,一向寡言的丈夫,被她戏称为导游,有空就张罗带她出来,兴奋地到处指指看看,说说讲讲。然而,多久了?他再不提他的老家了。是的,老家,她读中学后就彻底离开了的老弄堂,如今还时常要跟他念叨念叨,可他正在消逝的老家,怎么她竟一无所知?是不是,海涛心里早没了我的位置?而我对他故乡的漠视,便是这一切的源头……鼻子一酸,小韩的泪又忍不住要涌上来了。
6
吕明进来时,众人已吃了好久,是他自己打电话说让不等的,岳父生日,他耽搁在另一酒店。因此,他们夫妇一出现,正洪便咋咋呼呼以“明星赶场”来调侃,吕明却摆手,连声道:“哪里,哪里,主要是我难得下山。”
刚才海涛已听正洪他们讲过,知道吕明如今很神叨,早吃了素,还出资在山上盖了座庙,僧侣不少,他自己平时也常驻山上清修。然而真见了面,海涛倒觉得吕明没别人讲得那么夸张,至少夫妇俩穿着、谈吐都正常。尤其吕明,整整二十年未见,海涛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干姜瘪枣”,他脑子里蓦地蹦出岳母爱讲的这句宁波方言,觉得吕明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年少时就沟壑满脸,显得成熟、沉稳,城府深、心机重,比任何一个同龄人都显老,可当大家都老了,他倒还是老样子,就像是格外被命运垂青,从未遭受岁月的风刀霜剑一般。
吕明一落座,就跟大家解释,为什么他一直想见海涛。
原来十几年前的那次返乡,吕明无意间在一个亲戚家,看到了一张海涛夫妇的照片,大为震惊。“其实咱俩一样,”吕明说,“我也是‘文革时随我父亲从城里被遣返回原籍乡下的。”原来吕明返乡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七岁的他,被托付给了一个远房族叔,所以他的身世很少有人知道。“不过我自己记得很清,包括在青岛时,我妈带着我弟跟我爸离婚;包括我爸去世前告诉我,我们家跟这个叔叔,不是什么至亲,只是姓一个姓的本家,他们家以前种过我们家的地,我爷爷待他们不错,彼此都念对方的好儿,就一直有走动。后来我管那个叔叫了爹,到了你们镇上,上了学,慢慢也知道了些你们家的情况。你可能一直没注意我,我却一直非常在意你。到后来,你考大学,在上海当教授,我都知道。可都没当回事儿。只是那次在我亲戚家看了一张你和你对象在国外的照片,哎呀,你当时那个精神头儿,那个样子,你真不知道在我心里,折腾了多久。你不知道,我当时多羡慕你,真后悔自己干吗守着本乡本土,不能像你那么出外,自由自在……”
那会是张什么样的照片呢?海涛让吕明说得半天没缓过神儿来。
他这个人,想家就会想办法回来。往家捎照片这种事,可不是他的做派。一定是他的妻子小韩。他记起小韩有这习惯,寄什么给了上海,一定也会寄同样的一份给他老家。不过,用数码相机这么多年了,他们早就不洗照片了,没错儿,他想起来了,吕明看到的,一定是他刚到英国,或者,在南斯拉夫时拍的照片。
他大学专业是英语,要出国,选什么专业,很费了番周折,最后选定的人类学。因无专业背景,不得不先去读了一年的预科,小韩就是在他预科期满不久,申请到陪读签证的,那时小韩孃孃的餐馆还开着,他们就在餐馆楼上住了两年多,后来他要做田野调查,便带着小韩又去了南斯拉夫。
“我受够了,这样的日子,我真的过够了……”
“哼,你到底还是说出口了,你早就够了吧?你够了,是不是……因为小袁?”
没错儿,他讲这话时是气急败坏的,原要显示自己敏锐的洞察,以此反戈一击的,结果怎样?这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妻子更是恼羞成怒。
他从未见妻子像那天那样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号啕大哭,甚至接着说出了要离婚的话,甚至在车水马龙的交通拥堵地段,不管不顾地就打开车门,扬长而去,然后哑巴一般跟他冷战,再没回家,也不去店里。他只收到一张妻子写给他的便条,只两行字:“孃孃儿媳待产,我要住过去帮忙。”
是他错了吗?他无中生有,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当然了,他早就觉察出,有段时间了,提及小袁,妻子就会不自在。但他真的并未深想。他的妻子,聪明、漂亮,小孩子般,总活力四射,活得兴兴头头的。他们结婚十八年,他不时总能在周围人的眼底口中觉察出他们对自己妻子的好感,他为此自豪,从不小肚鸡肠地把这类事放在心上。小袁并没什么不同,如果硬要说不同,那也只是,小袁竟让他把自己心底的不堪,脱口而出。
十八年困苦与共的婚姻,怎么会搞到这一步?这段时间他一直为此深受困扰,翻来覆去琢磨这么久,他觉得自己唯一琢磨清了的,仅一件——是他们的婚姻出了问题,是他和小韩的问题,跟小袁小方之类的没关系。
那么,是什么问题呢?“贫贱夫妻百事哀”吗?
这因素,肯定有。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他觉得他了解自己的妻子,他确信小韩不是那么庸俗,那么冷酷、现实的人。
他最常念及的是,其实都是些自我安慰,他总安慰自己说,事出有因,因为争执,不是发生在二人理想的、正常的心理状况之下。
没错儿,事情发生在车里,那段时间,刚拿到驾照的小韩,在教他开车。
记得学车期间,有次小韩在美国的二哥打电话时得知了此事,曾告诫他,“千万别,你们不差那几个钱吧?我劝你赶紧找正规教练,两口子根本就没法儿教对方,开玩笑,女人,对机械,她们简直……”二哥的抱怨,后来被电话那头儿,他自家的那个女人厉声喝止,却并没影响告诫效果。事实上,那会儿海涛已跟小韩学了半年多,早满肚子牢骚,先不要说小韩教的水平如何,驾龄未满五年,她其实连教的资格都没有,然而考虑到学车课时费太贵,虽请了教练,他也很少订课,却在开学不久,就去便利店买了个l型标志牌,贴到自家二手车上,跟着小韩,到处去找僻静街区开练。
他快五十了,这么多年,总不免反省自身,在跟周围各色人等的比照中,一点点认清自己。他何尝没意识到问题,心平气和地讲,有时连他自己都反感自己。五十岁,已是知天命之年,生命中种种遭际,常常要出乎他初始的预料。小时候,他母亲是远近出了名的贤惠,母亲去世后来的姨,更是如敬神佛般敬重他的父亲,他可是从没想到,自己娶进门来的妻子,那个一直在命运的沧海激流中,跟他携手并肩、同进共退的人,有一天,竟会在一场无谓的口舌之争中,与他倒戈相向,自身化成一片足以置他于死地的滔天巨浪。
最初跟妻子吵翻那段日子,他便在这种不安中,每天吃不下、睡不实、失魂落魄、颠三倒四,维持一种濒死状态。可那么过了阵儿,却又发现自己竟然也喜欢那久违的清净和自由。那段日子,他非但一鼓作气考出驾照,还自作主张,订了机票回老家过年,想到以往因老家过年她不肯随行带来的那些郁闷、隐忍,他早早就放了两个雇工的假,自己也破天荒地腊月里就回了国。
原以为家该是天然的避风塘,然而非但家离,就是老同学聚会,他都能感觉到周围到处都是的无声的质询,以及各种各样面目的提醒。
7
小韩载着两位老人回到家,自己又在门口折腾了会儿,才停好车,一出来,却发现公公没随叔叔进屋,而是是站在院里,等她。
“我老了,脑筋早过时了,”公公竟显得有点紧张,见她走过来后,方低头轻声道,“可你知道,海涛打小没妈,他姨前几天也走了,这话,只能由我来讲。小韩呐,要是你觉得爹说得对,就好好琢磨琢磨,要是不对,权当我什么也没说,好不好?”
公公却看都不看她,只自顾自一径往下说:“你和海涛,你俩都是好孩子,我知道的,你,我虽见得不多,可心里有数。我对你,很满意,也放心;海涛就更是了,我不是偏袒自己儿子,只是敢保证,我们家海涛绝对做不出什么太出格儿的错事来。所以,你们俩闹矛盾,我琢磨着不可能是什么无法挽回的大矛盾。年轻人,谁都有个脾气,尤其我们海涛,还是个闷葫芦,犟脾气。可犟脾气不是坏事,老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结婚后,男人强与不强,有志无志,跟他老婆平时怎么待他关系很大的。小韩,你是好孩子,懂事儿,也聪明,听爹一句,多担待担待海涛,就算是给我老头儿一个面子,等会儿海涛回来,你主动给他个台阶下,好不好?”
估计是担心她听不懂方言,公公压着嗓子,一字一顿,话讲得慢,却一句紧跟一句,严丝合缝,显然这些话已压在他心底很久了。话一讲完,老人抬脚就走,自始至终,没看小韩一眼。
小韩被这番话镇住了,仿佛没注意到公公的离开,还呆立在原地不动,心里又震惊,又羞愧,还夹杂着委屈,竟在那阵阵寒风中,抽抽噎噎,淌起泪来。
这些天,她已不是第一次受责备了。她的母亲,当年得知她要嫁给海涛并不满意。后来,他们婚后,也明显不看好的母亲,这次小韩一到家,就不停追问她怎么了?“海涛一个人回来,我就觉得不对,现在你又自己回来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母亲东拉西扯、软硬兼施,最后终于打探出他们已吵架吵到了分居的程度,大为恼火。一会儿嫌海涛到底是乡下人,死倔,跟自己老婆低个头算什么?一会儿又恨小韩孃孃自私,竟留小韩住那么久。可说归说,母亲随即采取的行动,却是一个电话打给小韩大哥,吩咐他赶紧给小韩订票,然后亲自送女儿上飞机,让她送上门来低头。
长辈们的心思,小韩都能懂,可关键是,海涛呢?
她一直琢磨不清,自己和小袁的事,海涛到底知道多少?若真的都知道,他会原谅她吗?
其实有时她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至少,她无法喜欢跟小袁在一起时的自己。堕落的、疯狂的,一边虚伪地应付日常,一边又在兀自放纵的自己。她一边深陷负罪感自我嫌弃,一边又被冒险的乐趣所诱惑,仿佛眼前的世界重新被打开,非但自己,让她觉出陌生。就连周围熟悉的人,都常常让她暗自揣度,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吧?或大或小?或圣洁或肮脏?但是,这样的判断如何做出?如果是以自由的名义?以忠于内心的名义?她的思路在其间困顿、挣扎,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一会儿觉得自己欠了全天下人似的自轻自贱;一会儿又要抱怨命运待自己不公,由着性子乱发脾气、哭鼻子抹泪……纸是包不住火的,隐隐约约,她其实一直都在担心事情败露,担心早晚有一天要遭报应。
她跟小袁在一起并没多久,且不时伴随内心的纠结和两个人鸡毛蒜皮、话赶着话儿的琐碎拌嘴,小袁曾说服过她,她曾很佩服小袁的一句话:“你的身体,永远不会欺骗你自己。”但后来,这话却只让她感觉恶心。短短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她先是从小袁的目光中,继而从他对待她的态度上,直至最后从这句她曾认同的话里,掂量出了自己在小袁心中的位置——从不曾被尊重,开始就没有,将来也不会。
她差一点儿死去,在丈夫已离开的家里,她晕头涨脑地哭哭睡睡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天,后来终于起身,细细梳洗,穿上最喜欢的衣服,打算给丈夫打个电话,然后开煤气自杀。
然而,电话那端的丈夫,正在老家面临亲人的过世。
那是他的继母,年轻时因为迷唱戏而抛夫弃子来到他们家的有伤风化的女人,她的故事小韩初听时无比好奇,可真见到,却发现不过是个又干又瘦的乡下老太太,能干,手巧,脾气好,整日无声无息,不要说跟小韩说说唱戏,连句家常话都极少听她讲,问她话,她似乎更喜欢用表情,手势,仿佛是个哑巴。小韩能记得的,这个姨讲过的最长的句子,是有次回去,她站在窗前朝外看,听海涛姐弟讨论这些年村里挖河沙挖的,引起了海水倒灌,好多年村都打不出来甜水井来了。忽听耳边轻轻的一声:“你们说的这些我不知道,我就知道,”一回头,小韩见那姨已不知何时站在了自己身后,也在眺望午后阳光下的菜园,以及远处堆积着的,山一般高的河沙,嘴里梦呓般地说道,“让这沙子山给挡的,现在,日头至少比从前,早半个多小时就要下山了。”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四
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等人带着十五万大军即将来到了城门下,我的身边早已一员武将也没有了,只要一些文官,这可怎么办呀!但是着急是没有用的,只有冷静才能想出办法。终于,我心生一计。
我令其余的军士都扮作城中百姓,扫地、洒水,我则坐在城上,焚香弹琴,身后有两童子,从远处看,我仿佛仙人般。这时,司马懿等人已到来,我依旧镇定自若,司马懿看了,便急忙要回去,没过几分钟,就全部逃走了,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了。
我身边的大臣们都十分疑惑,便问我:“丞相,为什么他们一见到您就跑了呀?”我便说:“因为我平时谨慎,不敢冒险,而我今日如此镇定,他们怀疑有诈,于是便走了。”我的大臣们都对我佩服不已。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五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翻译。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拓展阅读。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六
话说司马懿上次因为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失去了绝佳的攻击机会。二十世纪后,他的后代――司马丁决定,为父报仇,展现司马家族的威力。
司马丁率领十万大军来到城门脚下,与诸葛亮的后代――诸葛丁决一死战。这支大军是由美国“地狱”军校训练的`特种军。他们手持“战鹰”牌肩扛式小型炮筒,腰别“rst”型超声波联络器,个个虎背熊腰,强壮魁梧。
司马丁威风凛凛地大喝一声:“诸葛丁,出来受死!”声音震耳欲聋,差点儿把正在天上飞的“波音747”飞机震下来。可城内一点声音也没有。司马丁火冒三丈,用天文望远镜观看城内的情景:诸葛丁悠闲地喝着“雀巢”牌咖啡,吃着“高乐高”卷卷心,观看着摇滚乐团的精彩表演。司马丁肺都气炸了,大喊:“诸葛丁,别做缩头乌龟,赶快下来与我决斗!”诸葛丁懒洋洋地伸出头“嘿,伙计,别叫了!我正忙哪!”司马丁满脸通红,忍无可忍“兄弟们,抄家伙!”一声令下,十万大军“刷――”地一声给枪上好了枪膛。“开火!”刹那间,十万颗美国进口的“毒蛇”炮弹径直朝古城飞去。司马丁满以为会把诸葛丁炸得血肉横飞,不料炮弹却在中途一瞬间消失了。司马丁等人傻了眼:自己明明发的炮弹怎么不见了呢?诸葛丁哈哈大笑:“你真是个土包子,现在是信息战,不动一枪一炮。你的那批‘老古董’已经被送到太平洋去啦!”司马丁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高科技居然过时了。为了保住面子,他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等着,等我去‘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再来对决!”说罢,便急匆匆地逃走了。此时,诸葛丁不胜感叹:“多亏我那时学习认真哪……”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七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1.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的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行成功的重要原因。
2.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1.读准下列字音:
遁(dun)隐匿(ni)骇然(hai)笑容可掬(ju)。
抚掌(fu)纶巾(guan)鹤氅(chang)懿(yi)。
2.解释下列词语: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旁若无人: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推测。
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会唱里面的主题歌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今天就一起学习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空城计”
1.简介《三国演义》以及第95回梗概,
《空城计》选自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使蜀军转危为安。
2.分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兵临西城第二阶段(2):临危施计。
第三阶段(3、4)司马中计第四阶段(5、6)孔明释计。
3.抓住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这四个阶段,请同学复述故事。
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文中描写诸葛亮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
明确: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5.诸葛亮的.这“三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是一种假笑。
第二次的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的笑,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第三次的笑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说说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胜人一筹。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诸葛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取胜。对于这种人物形象的描写要多多学习。
上节课我们分析品味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口味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司马懿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小说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品味。
明确:(1)疑心病重,主观武断。
自认为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他一不观察,二不试探,就认定孔明有伏兵,而率兵速退,这是非常自负而草率的。
(2)老谋深算,马失前蹄。
他对孔明一向都有了解和研究,他的推算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诸葛亮,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聪明反被聪明误。
2.结合课文思考,司马懿输在哪里?诸葛亮赢在哪里?
司马懿输在思维方法上,他用老眼光看待诸葛亮,不知变通,他只看平生,不看眼前。诸葛亮胜在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儒雅的风度上,更胜在他的智慧上。
3.作者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段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二段大兵压境的环境描写与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操琴,突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气度。第四段司马氏父子的对比,第五段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见,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诸葛亮对比衬托司马懿。
性格。
镇定自若疑心病重。
临危不惧赢输主观武断。
足智多谋老谋深算。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八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九
孔明调度完后,先派5千名士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馀次骑快马的人带消息回来,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派的5千士兵,已经有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中。众官听到这消息,全都吓的失色。
孔明登城一眼望去,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成两路向西城杀来。孔明传下命令:众将的旗帜全部藏匿,各军各守巡查岗位,如果随意进出、高声言语者,立即处死;城中四个门全部开启,每一门用20名士兵扮作百姓,清扫街道;若魏兵到的时候,不可擅自行动,我自然有计略。孔明於是披上鸟羽制的外衣,戴上青丝带头巾,派两个小童携带一张琴,并在城上观测敌情的楼房靠著栏杆而坐,烧香弹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侦探兵到了城下,见到如此情况,都不敢进攻,急忙报上敌情给司马懿,司马懿笑而不信,於是止住三军,骑著快马远远望去,果然见到笑容可掬的孔明坐在城楼之上,烧香弹琴,左边有一童子捧著宝剑;右边有一童子手拿麈尾(驱赶蚊虫用具);城门内外有20多名百姓在低头扫街,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完后,觉得非常可疑,便到中军叫后军当作前军,前军当作后军,向北方山路撤退。次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军中无兵,故意制造现在的情况,父亲为何因这样而退兵?」司马懿回答:「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攻,则中他的计谋,以你的.辈分哪里会知道?应该尽速撤退。」於是两路兵全部撤退。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城铺()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麈尾()言讫()。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隐匿纶巾骇然远遁分拨。
泪如泉涌稳妥伦理言简意赅遵循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第十三课:空城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关兴:
张苞: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一
这天,我倚在床上看着吴耿赫借我的《三国演义》。不知不觉中,想闭目养神一下的我,竟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过了许久,我猛然发现自己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我一惊:难道……没等我回过神来,前方探子慌慌张张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奔杀而来。”此时城里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和一些文官,硬拼是不行的。于是,我镇定地说:“莫慌莫慌,一同随我到城头观看一番。”
我站在城头远眺,只见远处浓烟滚滚,一支大军正朝这边飞奔而来,坐镇中军的正是他们的大将军司马懿。我掩着羽扇,定睛一看,这“司马懿”不正是死党――吴耿赫吗?我暗忖:耿赫可是个“三国通”,跟他耍“空城计”会适得其反,不如来个将计就计。于是,我吩咐军士大开城门,让几个老弱残兵在城外打扫落叶,一部分士兵在城内的.街道洒上黄油,在民房、作坊里埋上火药、硫磺。又派部分军士埋伏在城墙上,准备好火把、弓箭……而我也来到城头装模作样地抚起琴来。
万事俱备,就等着“司马懿”这条大鱼上钩了。
不多时,敌军先锋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正踌躇不前。“司马懿”一赶到,大骂贻误战机,他指挥兵士杀进城内,大叫:“诸葛老贼,吾早料到汝会用空城计,乖乖束手就擒吧……”没等他喊完,杀进城内的敌军早已接二连三地滑倒了。“司马懿”急令撤退,可已经来不及了,城墙上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此时,我羽扇一挥,弓箭手停止射箭,隐伏在墙边,我连忙带着残部突围而出。
“司马懿”见我率军逃走,也不敢追击,便派探子进城查看,幸亏城内人马藏得隐蔽。“司马懿”见无异常,哈哈大笑:“诸葛村夫,空城就是空城,你倒晓得三十六计走为上。”便率大军长驱直入。待敌军全部入城,城内军士投掷火把,顿时,城内火光冲天,爆炸声此起彼伏,曹军死的死,伤的伤。我率兵回头夹攻,就连主帅“司马懿”也被生擒。
当“司马懿”被押到我面前时,他才恍然大悟,懊悔地说:“我就奇怪诸葛亮怎么不再耍老把戏了,原来是你刘斯杰在指挥全局呀!”“哈哈哈,这叫活学活用……”我抚须长笑。
(指导教师刘文良)。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二
我喜欢看神话般的《西游记》,精彩而优势哭哭啼啼的《红楼梦》,但我更喜欢看《三国演义》,我相信《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什么桃园三结义还有黄巾起义等等有趣而惊心动魄的故事,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故事就是《空城计》。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带领十万大兵要来攻打他带领的大兵,但是他却让20个士兵们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让这些士兵们打开城门在城门前扫地,把旗帜全拿走,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坐在城楼上,不紧不慢的弹起琴,司马懿见状,以为有埋伏就命令军队撤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十分吃惊,难道诸葛亮用几个小兵就可以赶走老谋深算而且还带着十万大兵的司马懿?不是,诸葛亮是用自己的智慧来打败敌人,不是死博硬拼,不是现出自己的生命来打败敌人,就算有十万大军,没有智慧和和策略。策划,你有十万百万大军你叶赢不了有智慧有策略和策划的小军队,诸葛亮就是深读书和勤奋好学才会这么伟大这么有智慧,如果你深读好书,学到智慧才能赢,你要学会笨鸟先飞,要超前学习才能赢,才能超过别人!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三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阅读小说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然后通过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对人物情节的作用。
1、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2、文中第一段从哪两个方面突出形式危急,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方兵力突出形式危急;以众官的惊慌衬托孔明的处惊不变。
3、“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4、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由笑到疑到撤兵。
5、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6、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7、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8、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因为他做事一向谨慎。
9、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适当的词语形容这三次笑。
第一次笑:“笑容可掬”,这是镇定自若的笑。
第二次笑:“抚掌而笑”,是脱险之后的欢笑。
第三次笑:“拍手大笑”,是成功之后的自豪大笑。
(一)通过审题质疑,理清文章内容。
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真正能理解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重点段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我截取了电影中与文章内容吻合的片断,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
(三)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提示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时,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蜂拥而上”“脸色发白”并展开想象说话。学习怎样摆空城计时,用小标题概括并复述课文。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四
教学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中国有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诸葛亮,他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作者:罗贯中)解释“计”,计谋,谋略。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过渡: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是否取得成功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理清故事情节
1、师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画出关键词句,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2、指名读第二部分
概括内容:“诸葛亮急中生智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孔明施计”或“临危施计”
3、师:待司马懿临西城下,他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
全班齐读第三、四段
师:司马懿是否中计?(中了)
谁能概括这两段的内容?(“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4、 让学生分两组读第五、六段后概括内容:“诸葛亮为众官解释计策”——“孔明释计”
板书: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 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中计
结局 孔明释计
三、通过情节分析人
我们通过故事情节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开端:这一部分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从那些地方看出军情紧急,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他的智慧?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孔明二千五百军(兵力对比悬殊,说明军情危急、从侧面来表现)
文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一词好像没什么用,不写诸葛亮,写众官干什么呢?删掉行吗?(不行,写众官更能说明军情危急,更能烘托诸葛亮的智谋胆略。)
发展: 诸葛亮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有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是为了严肃军纪,谨防露出破绽。“吾自有计”表明诸葛亮在危乱之中不忘缓解士兵的紧张感。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
这段说明他(处乱不惊、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识,从正面来表现)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表现了诸葛亮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侧面
结局:从诸葛亮释计表现了他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描写众官,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正面、侧面)
空城计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知己知彼,司马懿老谋深算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司马懿输在他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临危不惧,司马输在他生性多疑。
四、 找出文中孔明的“三笑”
1、笑容可掬 —— 抚掌而笑 —— 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 胜利的笑 成功之后开怀大笑
故做姿态 脱险之后的欢笑 自豪的笑
迷惑敌人的笑 如释重负的笑 对司马懿的嘲笑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的空城计最终成功了!这一战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他为什么中计呢?孔明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呢?我们一起欣赏《空城计》片断(观看电影片断4--5分钟)。
3、观后讨论:想想他们的心理战,孔明当时是怎么想的?
孔明当时在想:
司马懿可能会想: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年以后,孔明与司马懿在酒宴上相逢,他们谈起了当年的空城计。
诸葛亮:
司马懿:
五、总结: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生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的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学习了这个故事,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 临危施计 笑容可掬
高潮 司马中计 抚掌而笑
结局 孔明释计 拍手大笑
孔 明:处乱不惊、足智多谋、有勇有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五
《空城计》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绕开蜀国大队,直奔诸葛亮的驻地阳平。当时阳平城里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大多都是文官,大家都很惊慌,只有诸葛亮从容不迫。
吩咐人打开城门,叫几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城门,自己坐在城头上把香点燃。弹琴。司马懿带军队看到这样的情况,他认定有重兵埋伏,便命令全军撤退了,诸葛亮和阳平城里的百姓脱险了。
读完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手下无兵却大胆的实施了一个这样的“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我想,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难自己解决。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六
语文版七上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京剧片段。猜猜看这段京剧的名字叫什么?
学习目标。
1.运用提炼概括法,理清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故事背景。
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七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孔明调度完后,先派5千名士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馀次骑快马的人带消息回来,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派的5千士兵,已经有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中。众官听到这消息,全都吓的失色。
孔明登城一眼望去,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成两路向西城杀来。孔明传下命令:众将的旗帜全部藏匿,各军各守巡查岗位,如果随意进出、高声言语者,立即处死;城中四个门全部开启,每一门用20名士兵扮作百姓,清扫街道;若魏兵到的时候,不可擅自行动,我自然有计略。孔明於是披上鸟羽制的外衣,戴上青丝带头巾,派两个小童携带一张琴,并在城上观测敌情的楼房靠著栏杆而坐,烧香弹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侦探兵到了城下,见到如此情况,都不敢进攻,急忙报上敌情给司马懿,司马懿笑而不信,於是止住三军,骑著快马远远望去,果然见到笑容可掬的孔明坐在城楼之上,烧香弹琴,左边有一童子捧著宝剑;右边有一童子手拿麈尾(驱赶蚊虫用具);城门内外有20多名百姓在低头扫街,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完后,觉得非常可疑,便到中军叫后军当作前军,前军当作后军,向北方山路撤退。次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军中无兵,故意制造现在的情况,父亲为何因这样而退兵?」司马懿回答:「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攻,则中他的计谋,以你的辈分哪里会知道?应该尽速撤退。」於是两路兵全部撤退。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八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1.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的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行成功的重要原因。
2.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1.读准下列字音:
遁(dun) 隐匿(ni) 骇然(hai) 笑容可掬(ju)
抚掌(fu) 纶巾(guan) 鹤氅(chang) 懿(yi)
2.解释下列词语: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旁若无人: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推测。
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会唱里面的主题歌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今天就一起学习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空城计”
1.简介《三国演义》以及第95回梗概,
《空城计》选自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使蜀军转危为安。
2.分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兵临西城 第二阶段(2):临危施计
第三阶段(3、4)司马中计 第四阶段(5、6)孔明释计
3.抓住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这四个阶段,请同学复述故事。
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文中描写诸葛亮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
明确: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5.诸葛亮的这“三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是一种假笑。
第二次的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的笑,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第三次的笑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说说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胜人一筹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诸葛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取胜。对于这种人物形象的描写要多多学习。
上节课我们分析品味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口味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司马懿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小说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品味。
明确:(1)疑心病重,主观武断
自认为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他一不观察,二不试探,就认定孔明有伏兵,而率兵速退,这是非常自负而草率的。
(2)老谋深算,马失前蹄
他对孔明一向都有了解和研究,他的推算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诸葛亮,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聪明反被聪明误。
2.结合课文思考,司马懿输在哪里?诸葛亮赢在哪里?
司马懿输在思维方法上,他用老眼光看待诸葛亮,不知变通,他只看平生,不看眼前。诸葛亮胜在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儒雅的风度上,更胜在他的智慧上。
3.作者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段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二段大兵压境的环境描写与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操琴,突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气度。第四段司马氏父子的对比,第五段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见,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诸葛亮 对比 衬托 司马懿
性 格
镇定自若 疑心病重
临危不惧 赢 输 主观武断
足智多谋 老谋深算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篇十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件、生字词卡片。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6、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