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管理制度背景篇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一)备课
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习”的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学情确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等。
(二)上课
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是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充分利用即时的生成性因素,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随时捕捉或创造课堂互动机会,因学而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充满生机,也可以教学相长,更有效地推动自身教学机智的生成与提高。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強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内化”式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二)鼓励学生多说
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减少自己的说,多去鼓励学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通过师生互教互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但是,教学仍不可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科学合理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效课堂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要通过共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设定,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能够以适应性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清晰,而且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这些具体的策略和手段也要配套,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真正能够听得懂,能够学得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干扰,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可能影响学生的表现,影响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想实现高效化的教学,不仅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事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也要不断地获得提升,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要非常融洽,非常积极,这样才能让信息在师生之间自然地流动,才能让信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融洽。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鼓励和激发,要发挥好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让学生喜爱老师尊敬老师,而老师有发挥角色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将教书育人的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管理制度背景篇二
为继续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乌兰哈达中心小学开展落实了具有本校特色的“5+2”课后服务。
合理调控
推行“小书包”不回家政策,“小学一、二年级坚决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等硬核要求落实到底,在课后服务的时间段完成作业,让作业不出校门。
严格执行“三不”“两禁止”:不布置大量抄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超出课标要求的超纲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
禁止通过手机微信或qq群等方式留作业;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批改、打印作业等。量上精减,形上瘦身,让孩子轻松无作业回家。
健康为本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要求,周一至周三,老师们精心安排了夯实基础的知识类作业、发展兴趣的游戏类作业、感知体验的实践类作业。周四则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共开设了少儿舞蹈、少儿合唱、少儿绘画、心脑珠算、体育游戏等10个项目课程,使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提质为核
实现轻负高效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我们一直秉持“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哲学理念,着力打造“四声”课堂,在提高课堂质量上下足功夫,保证减量不减质。
1。调整备课时间和模式。根据课后服务时间和课程安排进行整合,以学科组为单位集中备课,开启“无生课堂”备课模式。
2。梯度教研传帮带模式。设立每周三、四教研日,安排领导,骨干教师,新入职教师梯度教研,领导示范、骨干引领、青年练兵、师傅指导协同发展模式。
3。组建新教师入职团队,设定新教师培训路径。通过“德育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科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分层多选
遵从“顶层设计、专业引领、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对作业留法流量上进行了深层次的重塑,进行一场“悄悄地革命”。集中学校优势,整合学校资源,设计a、b套餐式分层选做作业,从量上、难易程度上、兴趣上自选套餐,教师适时答疑解惑,个别辅导……让学有余力学生感兴趣吃饱,需要帮助的学生减轻压力,轻松完成。
课程出彩
小学课后服务,全校学生参与率达到96。5%,全校教师参与率达到100%,并聘请三位校外专业人员入校参与课后服务,拓展服务内容。
学校统筹配置课程“套餐”,以社团方式推进落实,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学校设置了舞蹈、合唱、手工、珠心算、健体游戏、棋类、衍纸、足球、篮球等23个项目课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的活动中,真正实现身动、心动、脑动、情动、意动、手动的多元融合体验。
加强监督
学校把提高作业质量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成立作业研究小组,先后出台了《作业管理实施方案》、《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公示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十项要求》、《作业设计十项原则》等质量提升办法,积极实行分层作业,每周五在公示板上公示每个年组、班级的作业,使作业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浇灌,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群众满意
推行“5+2”课后服务以来,小学针对学校服务及“双减”落实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发放给家长,进行了匿名反馈调研,收回反馈记录936份,并对结果统计分析。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达到99。1%,其他选项满意都在95%以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群众满意一直是我们服务的宗旨,我们也会继续调整和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满意。
小学管理制度背景篇三
众所周知,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实际上,教育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有重点地发展:科技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办经济特区,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与此相适应,在教育上,提出加速培养高层次的、急需的人才,办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在评价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时候,基本上是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这样的发展思路,从当时的环境、条件来看是正确而有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即这种发展观不全面,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好了,但环境被破坏了,资源被浪费、消耗了,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这种状况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于是,现在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来讲,则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强调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学中不惜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训练,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牺牲学生其它的兴趣爱好。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考试分数,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乃至道德水平等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且缺乏发展后劲。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的升学率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就像经济建设中的gdp指标一样。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的性质在发生变化,由“双重任务”演变为“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应当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看到相应的知识在学生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在提高人的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他的素质,丰富他的精神世界。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是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只以升学率为评价指标时,教师可以只考虑如何提高考试分数,许多老师的做法是,从各种参考书上选一些题目,编辑起来,让学生去练习。其中虽有很多“功夫”,例如题目与高考的要求是否适应等,但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要求来看,差距不言而喻。在“以学生为本”教育观下,对教学质量的内涵要有与时俱进的认识,即要把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另外,为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考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等等。对于课堂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才会产生优质、高效的促进作用。
(1)教什么:教学目标的设计,包括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
(2)怎样教: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基于对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自身情况的分析。
教学为什么要设计?有许多理由,但下面两点大概是最重要的。
1.由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获得发展。心理发展包括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智力发展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智力发展而言,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启发式教学,才能真正产生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智力的发展,既不能脱离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又必须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掌握“双基”与发展智力是密切相关但又不是同步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把发展智力(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在“双基”教学中经过有意识培养而实现的。这里,“有意识”的含义就是“教学需要设计”。
顺便提及,正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否定的。把教师定位在“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正确的。
2.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的需要,其深层次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投入(时间、精力等),获得尽量多的`收获。教学过程科学化体现了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这就是说,就像医生看病开处方、律师开业打官司一样,当教师也是需要专门的职业训练、有特殊的职业要求的。会加减乘除就可以教数学的现象是不能允许的。对教学设计的专门要求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践中的偏差是: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的容器,无视学生接受能力而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片面加大知识传授的总量,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收获的增值途径。但是,任意拔高要求,搞注入式教学,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不会好,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益了。更何况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理性精神等其他东西。
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对学生如何学习的准确把握。在研究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时,除了认真考察知识、能力等的内涵外,必须深入考察它们是如何被学生获得的,即要对“学什么”和“如何学”这两个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前提,教学目标应当全面、合理,要体现个性差异。另外,既然是一种“质量标准”,那么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观测的。
第一层级,主成分以记忆因素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记忆为主的基本能力,目标测试应当看基本事实、方法的记忆水平,标准是:获得的知识量以及掌握的准确性。
第二层级,主成分以理解因素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理解为主的基本能力,目标测试看能否顺利地解决常规性、通用性问题,包括能否满意地解决综合性问题。这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理解,是对知识的实质性领会以及经过自己的检验因而具有广泛迁移性的领会。标准是:运用知识的水平,如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等。
第三层级,主成分以探究因素为主要标志,培养的是以评判为主的基本能力,目标测试看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即检验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其优劣。标准是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全面性、独创性。
在掌握用图解法求最优解的基本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下面从对比的角度再看两个例子。
例1 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
能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具体例证和图象特征;能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
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
例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这个陈述中,没有对“掌握”的内涵给出具体界定,容易引起歧义。例如会陈述判别式还是能写出具体方程的判别式?是否对判别式的来龙去脉要清楚?等等。用判别式判断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综合应用)与用判别式判断一个具体方程是否有解(单一应用)是不一样的。
(2)能用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
(3)能用判别式讨论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4)能灵活应用判别式解决其他情境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科学化,从制定教学目标上看,一要全面,二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需要有对细节的不断追求。制定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分类细目结构图”,有的甚至对数学知识结构图也是模糊不清的。简言之,教师的数学素养和对数学教材的理解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是提高教师素质急需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教学涉及可以区分为立足于教师主导为主的设计和立足于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设计。无论是哪种设计,都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激发动机与兴趣──情意原则。
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才能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数学学习?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问题性: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同时,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
(2)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采取有步骤地设置思维障碍等方法,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过,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学习基础千差万别,设置的学习任务要适应个别差异,也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的智慧。
上述两方面有内在联系。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
(3)使用“反馈──调节”机制:学习任务难易不当,都不利于学生保持高水平学习热情。应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整设问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进一步设置障碍等方法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
例3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中几种提问的比较。
(1)你能利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
问题(3)与当前学习任务没有关系,“功利”而且肤浅,没有思想内涵,与诱导公式的本质相去甚远,不能导致探究诱导公式的思维活动。
问题(4)体现了如下特点:从沟通联系、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出发,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所以具有适切性、联系性、思想性,可以直接导致学生探究、发现诱导公式的思维活动。
2.教学内容结构化,保持思想方法的一致性──结构原则。
结构化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2)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联系通畅,便于记忆与检索;
(3)具有自我生长的活力,容易在新情境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法。
有上述理由,所以在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时,“结构化”值得关注。
在教学设计中,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重要差别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优秀教师通过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准确,对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了如指掌,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深层结构很敏感,他们习惯于按问题答案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原理对问题进行分类;他们掌握并善于运用能揭示知识本质的典型材料,能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能自然地将学过的知识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固旧。在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时也是紧紧围绕这种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障碍,使知识得到前后呼应。总之,优秀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使课堂教学呈现精当的层次序列(优秀教师的这种能力,显然是以他的学科功底、教育心理理论修养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所以,知识结构化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根据结构化原则,教学设计中应当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削支强干,重点突出,集中精力于核心内容。
(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
(3)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而展开和深化,精心组织相关的数学成分,使相应的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关的数学术语、定义、符号、概念、技能等因素都得到仔细的展开;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