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综合评价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帮助我们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总结任务。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 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
主备人执教者执教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
班级五()班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
3.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学习难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ppt师导案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作者资料:魏巍:(1920.3.6-.8.24),原名魏鸿杰,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再见了,亲人》就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1、我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妮战役硝烟雪中送炭友谊。
噩耗跺脚挎篮歌谣。
2.解释词义。
雪中送炭:
硝烟:
噩耗。
崎岖。
同归于尽:
代价: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提示: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课文用第几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达标检测。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我会辨字组词。
消()投()遥()搜()。
硝()役()谣()嫂()。
2、我会用“续”组词,并填空。
(1)志愿军同敌人在阵地上()作战三天三夜。
(2)春天来了,花儿()地开放了。
(3)高温()了十来天,热的大家受不了。
(4)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要()努力。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三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以情为线索,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记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针对本课特点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字词句教学始终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教学,因此确立a类目标为: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唯一”等词语及重点句含义。
2、了解同一内容不同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佳句妙语的背诵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力方式。
确立b类目标为:
1、继续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学生在体会中心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确立c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典型场面、典型人物,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是为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
1、以读代讲法: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中朝两国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不是用一两句话能够说明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2、情境教学法:文章不是无情物,为了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教学目的。我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
3、观察、想象法: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通过读物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完成本课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设计了四个教学过程(分两课时完成):
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解题导入后,出示三张照片,简单的与学生交流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带着“书中的亲人指谁?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a、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著名学者燕国材认为: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生不忘。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的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说“救伤员”这件事。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学生想想志愿军可能与大娘说些什么话呢?齐读有关语句。学生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并适时的加以指导。最后交流,我又抓住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通过师生合作教学其中一段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自然段,体现了“导、扶、放”的教学原则。
这一过程主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学习,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让学生尽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友谊?教师板书“伟大”。再让学生说说看,是不是仅仅这三位人物?让学生看图片(多媒体放映)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伟大的友谊。
指名读这部分,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这两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想最后一个“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心灵?再带感情齐读!学习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悟情。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大娘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小金花 伟大友谊
大嫂 深情厚谊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四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a、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划出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b、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实际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在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叫雪中送炭。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
(2)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激动、感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4、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巍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到我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沤歌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重点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中朝两国的伟大友谊。
激趣定标环节: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有几个亲人?这些人都是与你有血脉关系。那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中,讲的是两国人民之间虽然没有血脉关系却胜过亲人的感人事迹。让我一起来学习14课《再见了,亲人》。
2、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下自己喜欢的段落。
自学互助环节: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想一想: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习方法:放声读,划句子;读重点词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1)分小组读。
(2)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4)教师给予补充。
2、想象一下,志愿军叔叔们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可结合学过的课文来说。
(1)小组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于补充。
同学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懂得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并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下自己喜欢的段落。
(1)小组内练背,背好后试着背给组里的同学听。
(2)教师检查,指导。
点拨讲解:
1、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虽然没有血脉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种感情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很高的代价;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维护朝鲜人民的和平而浴血奋战。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讴歌!
2、结合现在国际情势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孩子们,现在国际情势风云变化,国与国之间需要团结互助;我们黎苗在一起读书,同学之间更需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
测评巩固:
一、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
大娘失去了(),
小金花失去了(),
大嫂失去了(),
朝鲜人民();
为了朝鲜人民,
志愿军()。
所以说,中朝两国。
人民的友谊是用()凝成的。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八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九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
再见了,“亲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我的大恩大德,来生我加倍报还,回想我的一生:即像天边的的朝阳,那么红红火火,在奋勇搏杀的战场,我们挺胸向前,又像这一湖净水,平平淡淡。二十六年前,恩人把我救上岸,使我逃过了死神的魔掌,自从那一刻起,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想,曾经和我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无能为力。现在,灵堂的们向我敞开着,我在水边被恩人抬上岸,这便注定我没有和你们一起死亡的权利,我也只能用我体内的能量来守卫我们的家园。你们走了,二十六年前,我却活了下来,这不是幸运,对我来说而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因为,我没有和伙伴们同甘共苦,无限的悔恨,和羞愧。
我,就快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了,我相信上天,会善待你们这些善良的,勤劳的人们。
这里的流水,这里的朝阳,这里的卵石,这里的礁石……这里的一切一切,都记载了我和同伴们的拼搏,都沾满了我与我的战友的血迹。
我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人,家属;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为了保卫打洛江畔;为了保卫西双版纳;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在战场上与日寇浴血搏杀,与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立下的战功赫赫。
六年级:雨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二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三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我们是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总结出适合武校的教学方法,望大家笑纳。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交流感受。
学生发言。
2、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
二、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2、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鲜血凝成。
3、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指导朗读。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五
【暂时】表示短时间内。例句:因为整修地下管道,车辆暂时停止通行。
【忘怀】忘记。例:老师慈母般的教导,我永远不会忘怀。
【心血】心思和精力。例: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王老师耗费了许多心血。
【战役】役:战争。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进行的大规模的连续的几个战斗。例: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刚强】刚:硬、坚强。(性格、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眼于恶势力。例:刘胡兰意志刚强,视死如归。
【封锁】封:封闭。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例:尖刀连越过封锁线,插向敌人的后方。
【情谊】谊:交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爱护的感情和友谊。例: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噩耗】噩:凶恶惊人的。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去的消息。例: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传来,大家都伤心地哭了。
【血泊】泊:湖。大滩的血。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力或精力。例: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称映山红。
【雪中送炭】下雪天,送炭给人家,生火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例:“希望工程”的捐款送到失学孩子手中,真好比是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归:走向。尽:灭亡。一块死去或毁灭。例:他奋不顾身地冲进敌群,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深情厚谊】深厚的情谊。例:战士们永远不会忘记人民对军队的深情厚谊。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阻击战】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斗。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为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词语解释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