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幻灯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因为小说是通过安排情节、设置环境、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祝福”是什么意思?——“祝福”字面的意思是:祝人平安幸福。
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明确故事是在祝福中开始,又是在祝福中结束的,所以它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典型环境)(幻灯显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个典型环境。
二、赏析典型环境(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学生能答出男尊女卑即可。若学生答不出来,则教师说)(幻灯片显示)
三、品析祥林嫂的形象(20分钟)
1、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把它找出来。(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
2、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幻灯显示)
——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幻灯显示)
3、她是怎么来到鲁镇的?——逃出来的(幻灯显示)
4、为什么要逃出来?
——不想再嫁。(如果学生找不到,就引导学生读18页的相关内容)
5、为什么不想再嫁?
了贺老六。(幻灯片显示:再嫁——非人)
6、我们再看再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什么样子?和初到鲁镇时有什么不同?(幻灯显示:回前页)
——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7、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幻灯片显示)
——初到,死了当家人;再到,死了第二任丈夫,更是因为死了儿子。
8、那么对祥林嫂来说,死了儿子意味着什么?
——儿子没了,她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她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老雇主(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则引导学生看文本20页,思考:为什么说“幸亏有儿子”?为什么丈夫死了,大伯没来收屋,儿子一死大伯就来收屋?)(幻灯片显示)
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亡从子”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信条把祥林嫂逼得走投无路了。(幻灯片显示)
10、为什么她的竹竿下端是裂的,破碗,还是空的?(师顺着学生的话引导。)
竹竿裂:时间长了,走的路多了,乞讨艰难;破碗还空:她连一只完整的讨饭的碗都找不到,这个碗还是空的,说明她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死路一条。
所以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分明已经是一个活死人了。(幻灯片显示)
——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
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鲁镇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与准备祝福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她的尊严,甚而剥夺了她存在的价值。
12、什么样的人不能参加祭祀
——嫁了二夫,没守贞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
祥林嫂为了重获参加祭祀的资格,她做了什么努力?
——用自己全部的身价捐了门槛。(幻灯片显示)
小说中说,捐了门槛,就“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她这一次的抗争又失败了,她不但生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就连在死后魂灵安宁的权利也已经荡然无存。(幻灯片显示)
四、课堂小结,提炼主旨(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做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普通女人。但是她那卑微的生命、无助的灵魂最终还是被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地、无情地吞噬殆尽了。
同学们,这是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一笔,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何等辛辣的讽刺,何等血淋淋的控诉!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显示)
祝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祝福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四教时。教学安排:
第 一 教 时
? 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板书)
二、介绍背景:
《》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第 二 教 时
? 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二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录音小黑板
一课时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三
《九寨沟》教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者:杨戈
一.复习导入,激情引趣
上节课我们走近九寨沟,初步领略了它的动人风光,作者称它是一个?——(童话世界)还记得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我们欣赏到了九寨沟的那两个神奇吗?(指名说 自然风光、异兽珍禽 板书)
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随巴金先生一起走进那片神奇的土地——九寨沟。
二.走进“九寨沟”
(一)欣赏奇景,体会美丽
1.走近九寨沟就像到了童话世界,那里有怎样的美丽风光呢?
(1)先别急着回答,自己用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拿起笔,快速地找一找这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依次出示:雪峰、湖泊、森林、瀑布)(2)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呢?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处景色有什么特点?(生自读)
(3)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 湖泊和瀑布)
问:这些山峰有什么特点呢?(多、高、美)
答:“一座座”——雪峰很多,重重叠叠,连绵不绝
“插入云霄”——雪峰很高,高耸入云
“银光闪闪”——雪峰很美,覆盖白雪,银光闪烁
问:这里的湖泊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出示)___比作___ ___比作___
这大大小小的湖泊形状肯定各不相同,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呢?)湖水清——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的感受齐读这段文字。
c.森林: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问:这句话让我们了解九寨沟的森林怎么样?
答:数量多、分布广。
答: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问:从哪些词体会到?
答: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问:白练和银花是什么意思?
答:白练——瀑布像白色的绸带一样。银花——飞溅下的水花。
指名读
小组讨论交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瀑布之壮观。
(随机)总述:同学们,九寨沟,山美、树美,水也美,让我们齐读第三段,把这美丽的童话世界留在心中。(配乐)
(二)亲近动物,感受神奇
自然风光是这样迷人,别忘了,一些珍稀动物正等着我们去交朋友呢!快速浏览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异兽珍禽。(指名回答 多媒体出示)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圈出一个最能表
现它特点的词语。(自由读)2.汇报交流
(1)金丝猴 a.读句子
b.问:它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体态粗壮)
遇到你时它是怎样做的?(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窥视是什么意思?(偷偷的看)
能不能做一个窥视的动作?——真是一只机灵可爱的金丝猴。
(2)羚羊 a.读句子
b.它有什么特点?——善于奔跑
(3)大熊猫
a.你为什么喜欢大熊猫?——很可爱
b.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可爱呢?——憨态可掬
看它这幅模样确实很可爱,让老师也忍不住要来读一读了,看——(范读)
(4)小熊猫
老师还看到了一只小熊猫呢,谁来读一读?(指名)它有什么特点呢?——行动敏捷。这个词我们应该要读的?——快一点(再指名读,齐读)
这天真的小熊猫还很爱美呢!他在?——(美滋滋地照镜子)
3.喜欢这些小动物吗?来到九寨沟,我们一定能看见这四种动物,是
吗?(不是)为什么?(前面用的“也许”)去掉行不行?(不行,因为它们住在?——林深叶茂处)
4.九寨沟的珍禽异兽可远远不止这四种,你可能还会看到些什么动物
呢?同桌讨论
出示:也许,________
想象力真丰富!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展示)
5.这么可爱的动物,这么美丽的景色,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情不自禁
地赞叹道——(出示句子,生齐读)
问:这段话只有一句,是否可以把它省去不写呢?——不能
说明这句在文中起这很重要的作用,谁来说说看?——总结全文,首
尾呼应。
总:不愧是人间仙境,再读 三.走出“九寨沟”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一首小诗《美丽的九寨》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银光闪闪)的雪峰,这里有(色彩斑斓)的湖泊,这里有(古木参天/五彩缤纷)的森林,这里有(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瀑布。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金丝猴(正在向你眨眼),小羚羊(跑来跑去/飞快地奔跑),大熊猫(憨态可掬/咀嚼着鲜嫩的竹叶),小熊猫(美滋滋地对着湖水照镜子)。
假如我来到这美丽的世界
我要()
10、《九寨沟》教学设计
10、《九寨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田字格的本课10个生字,学写“沟、县、禽”理解。理解“珍禽异兽”。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梗概。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初步感受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初步领略课文中词藻的华美。
3、尝试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方法目标:能采用多种方法解释词语。
【重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初步感受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初步领略课文中词藻的华美。
难点:尝试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
自学:
1、把课文读三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导学:
一、九寨沟照片导入,激发读书的欲望。
1、出示教师自己游览九寨沟的照片。
(2)像仙境般的地方是哪儿?
2、板书课题 九寨沟 指导书写“沟”
3、质疑:
九寨沟在哪儿?为什么称为九寨沟呢?读读这段话就明白了。
二、引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指名读。
3、交流:
(1)读了知道九寨沟在哪儿了吗?
(2)出示“潘”、“县”强调读音。
(4)为什么称为九寨沟呢?多媒体出示地图,板书:名称由来
4、齐读
过渡:从南坪西行40公里就来到九寨沟了,随课文的语言文字进入九寨沟。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把书翻到第10课
2、认读部分词语:
图画镶嵌 宛如
恰似继续 咀嚼
四、指导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自读要求:大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2、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3、书上也有两处,你能快速找到吗?
多媒体出示:
已经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尾呼应”。
过渡:课文哪几下自然段具体写了九寨沟呢?
五、指导读重点段,学习生字,初感知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词语:
插入云霄 银光闪闪 清澈见底 五彩斑斓
高低错落 白练腾空 银花四溅 蔚为壮观
①
②
③
④ 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板书:自然风光。开火车读 美吗?再指名读 女生读。
这些词语都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
(2)你能选一句最有挑战性的一句话,我们来赛一赛吗。
出示第三自然段:随机指导朗读
(3)你们还想选句展示一下自己嘛?(4)齐读第三自然段。
2、指导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继续往纵深行进??(1)认识四种珍稀动物的图。
(2)赶紧到课文中瞧瞧它们吧。分工读第四自然段。
(3)出示词语:
体态粗壮 攀吊 窥视
善于奔跑 窜出来
憨态可掬 若无其事
行动敏捷美滋滋 ①、②、读 出示:
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小熊猫
连线把这些词送给谁呢?
(1)赶紧到课文中瞧瞧它们吧。分工读第四自然段。(2)分小组读。
(3)了解大意,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九寨沟的六、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书延伸于课外。
1、全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认识九寨沟珍稀动物。
2、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方法目标:
1、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2、学习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九寨沟美景所采用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
1、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2、学习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九寨沟美景所采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四个“也许”在自然段中的作用。
2、在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与珍稀动物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介绍九寨沟的神奇与独特,从而达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九寨沟的动人风光,知道了九寨沟的位置和得名原因,可以说 九寨沟是一个??(师故意省略后面的话语,让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将句子补充完整: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师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九寨沟是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品读词句,抓住特征,感受其美)
(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
1、自由练读,整体感悟
师: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美景,并用笔把它们划出来。
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师随机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2、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风光,把相关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1)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点拨:它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插入云霄”(雪峰高)你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吗?
《九寨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寨沟》一课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四、五自然段。
2.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结合在课外阅
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学习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情感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2.学习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九寨沟美景所采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
三、四、五自然段,理解九寨沟的雪峰、森林、湖泊、瀑布等自然风光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因素的缺乏,所以感性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神奇与独特有一定的障碍,因而要加强这方面的有效积累。2.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3.在体会九寨沟自然风光与珍稀动物的同时,要学会运用
不同方法介绍九寨沟的神奇与独特,从而达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导游奖章、课前师生搜集有关九寨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发现美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土地中,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旅游
胜地。而能够同时荣获“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却只有一处,那,就是——(板书)九寨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通过课前的预习,他们已经轻松掌握了解了前两个问题的内容,因此,我便直接引导学生进入九寨沟充满梦幻与诗意的童话世界里,去发现那里的美。)
二、直观影像,再现美
咱们班41个人那可得花一大笔数目不菲的费用啊,不过老师可以让大家免费去参观旅游,高兴吗?享受这个免费大餐可得有个前提,看完后,大家要做好导游员,向其他的游客介绍这美艳绝伦的风景,看谁解说的最生动具体,最能让人触景生情!好吗?那我们就马上出发吧!(欣赏《神奇的九寨》)
(设计理念:为了让整节课既能够前后融汇贯通、一气呵成,又自然无雕琢,我设计安排了文章的纵线,就是导游式的为解说做准备,让学生竞争星级小导游,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提纲挈领,结构美
(让人难以置信人间会有如此童话般的美景,就像天上神仙住的地方)
四、自读品味,领会美
看来导游要把这样神话般的美景解说的淋漓尽致,但靠我们苍白的语言是绵软无力的,还得走进作者巴金出神入化的描写,再借助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认清九寨沟的真面目。请同学们好好用心的去品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最欣赏、最喜欢哪一处景色?画出相关的词句,闭眼想象回味一下画面,细细的体会。(放录音)
(设计理念: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学生感知了文章主要内容,探索了文路,体会了文章的结构美。在交流观后感时,让学生自己发现导游要把这神话般的美景解说的淋漓尽致,但靠我们苍白的语言是绵软无力的,还得走进作者巴金出神入化的描写,随即我又让学生通过自读进入了文本情境中品味。)
五、斟词赏句,想象美
(1)我这样介绍好吗? “沟谷中有许多湖泊”对比品评 *大大小小、颗颗——数目很多;像宝石——为什么把湖泊比作宝石?(湖水清,晶莹剔透,阳光照射下光芒四射光彩夺目)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还像什么?(神话传说中的镜子、水彩盘等);镶嵌——为什么用镶嵌?(像妈妈手指上的宝石嵌在戒指上)嵌在什么样的沟谷?彩带般——为什么沟谷像彩带?(各色鲜艳的花草树木)用这段话中的四字词来说是五彩斑斓——换个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看来,导游不但要明确介绍什么,还得弄清景物的特点,讲好特点,解说的生动形象,才能让游客听着有滋味儿,不乏味!那就这句话导游还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介绍吗?(顺序可调换)大大小小的湖泊,好像镶嵌在彩色沟谷中的宝石。
彩带般的沟谷中,镶嵌着颗颗宝石般大大小小的湖泊。(注意“在”要改为“着”)
(设计理念: 在对比品评“沟谷中有许多湖泊”和“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这两句话后,让学生更清楚明确导游不但要知道介绍什么,还得明确景物的特点,描述生动形象,还可以抓住特点,变换多种方式介绍,为解决导游解说这一难点化整为零,一一攻破。)
*什么样的雪峰?(出示图片)美在哪儿?(出示句子)“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四
今天,我们来学一与“迟到”有关的文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②同学们清晰地表达了内容,知道因为迟到父亲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迟到吧!
2、①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想想作者当时的心情。
③你能体会作者迟到时的这种心情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a、“我”是多么的愁阿!谁来?
b、“我”的心灵又是多么的恐惧阿!谁再来?
3、①本来,天气好时都愁,更何况是下雨天了,索性,小作者竞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
②a、面对着妈*的催促,小作者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
b是哀求阿!谁再来说?
③a、可是妈妈做不了主,爸爸到我地床前,瞪着我说:
b、这个瞪字里还包含着责备,谁来再说?
b、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爸爸怎么样了?请你生气地说吧!
c、还可以看出爸爸怎么样了?请你————地说吧!
d、还有哪位父亲也想来说?
⑥通过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地父亲?
⑦“起!”面对这可怕的'命令,小作者居然?
⑧这下爸爸可怎样了?
4、①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气极了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11-13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多读一读,开始吧!
②读得这么认真,一定找到了,说说吧!
a 、(一抢……)父亲打得是多么地用力呀!
b、还从哪可以看出父亲气极了?(谈一谈)
(床头床尾)父亲打得是多么彻底啊!
c、从哪可以看出?
(父亲打得多么重,多么狠啊!谁再来。
③从这些词语中,同学们体会到父亲的确气极了
②爸爸实际是干什么的?
②是哪些原因让我有了这种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找出这些原因,开始吧!说说吧!
五、拓展延伸
①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面对一些错误错误,不过,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在学习生活中,只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它们,我们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五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华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华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四)激励创新教学策略: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主题——“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环节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艺术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课件演示】
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课件演示】展示写有乐曲简介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页面。
【
二、熟悉主题】
1、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中华民族乐器? ②比较乐曲每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1、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视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箫、古筝、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②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而前面却有 所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课件演示】 ①展示四种有代表性的乐器的相关图片。②简单介绍“换头合尾”变奏法。
⑨欸乃归舟⑩尾声【课件演示】
放各段音乐的同时,向学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内容及相应图片的页面。【
五、创作升华】
1、创作:①欣赏由琵琶独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意境,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在电脑上选择适合的图画。(请几名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之后师生进行鉴赏。)②欣赏一段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古典舞,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画或写一首小诗。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
【课件演示】 ①a、展示有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包含有五十多幅风景图片的页面(课件中出现提示文字:“欢迎来到寻宝屋。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寻找认为合适的图画,放到‘学生文件夹’中,希望这里的‘宝贝’能够满足您。请同学们试试看!”)b、在电脑上展示学生选择的图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文件。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
2、升华: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视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它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六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