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今天高考语文数学难不难篇一
“信息时代的阅读对象不再仅仅限于文字,对数据、表格、图片中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转化是大数据时代和多媒体时代对人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读图题和图文转换题,体现了语言能力考查新的关注点。”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相关专家说。
如全国卷有一道“瑶族村3日行”的构思图,要求考生根据示意图提供的思路,用精炼而又符合逻辑的语言把思路叙述出来,实现“思维-图示-文字”的转换过程,跟以往简单的“图示-文字”的转换相比,加大了思维的强度和表达的难度。
今年四川卷中也有一道读图的题: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题目为学生呈现了“车”、“受”、“为”、“马”、“鱼”等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演变。
这道图文转换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又传达了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展示出了语言、文化综合型试题的设计模式。
此外,广东、辽宁等省份的试题中涉及了统计数据、照片、漫画、流程图等读图、读表题,这种考查是对以往考试方式的有力补充,能很好地考查考生阅读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引导考生拓宽阅读的视野,面向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与过去5到10年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考试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体现出这些变化”,姜钢说。曾经在中国流行那么多年的科举考试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僵化了,“所以,高考不但形式要进行改变,同时考试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今天高考语文数学难不难篇二
今年的语文和数学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试题素材来源非常宽泛。
今年的数学全国卷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以往资料,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如果知道今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明天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多少?”
这道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与概率的方法对“明天”的空气进行预测。
“这样的命题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身边。”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命题组专家说,“同时,这也是破除题海战术的有效方法。”
这位专家介绍,题海战术是当今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顽疾,教师会习惯为学生总结各种题型,然后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对某种题型的熟练掌握。“当我们拓宽试题材料来源,材料涉及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无所不有时,还怎么准备?”这位专家说,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些只会按套路做题的考生将很难取得好成绩。
不仅今年的高考数学题目具有这样的特点,高考语文试题也显现了同样的特点,试题绝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试题会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接触的方方面面。
纵观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各套试题涉及的材料既有语言、文学等语文学科原有的重要内容,也涉及哲学(辽宁卷《幸福的哲学》)、历史(全国甲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教育(湖南卷《常识教育》)、数学(全国乙卷语用题“中国珠算”)、建筑(大纲卷《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广东卷“罗哲文”)、信息科学(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今天高考语文数学难不难篇三
“繁复的计算”、“海量的公式和原理”、“考过就忘”似乎是很多学生对数学的记忆。
不过,今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中的一道题,让人眼前一亮。
“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
“没有公式、没有原理、没有运算,只考查推理能力。”考试中心数学命题专家说。
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平时学习的各种方法、进行的大量练习,最终是要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方法,因此,今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中,加大了逻辑推理试题所占的比例,题目占到50%以上。
这种通过所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计算并不是不重要,而是要把计算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即使要计算也首先要通过逻辑推理之后再计算。
考查思辨能力不仅体现在数学科目中。
虽然学生的学习是分科目的,但其实,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所以,在语文试题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的专家指出,今年语文高考考试内容也非常注重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提升对考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考查力度。
比如,江西卷的作文题: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命题专家指出,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对“探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试题就是让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宿构套作,陷身于题海战术的考生无计可施,使那些能深入观察现实、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在考试中获益。”语文命题专家说。
“无论语文还是数学,都是要考查综合运用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说,因此,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