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三
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习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 “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习题练习:(媒体展示)习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 修建水利工程
元 农业 方面 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 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
陶瓷业
商 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四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
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习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5小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五
第1课 中国远古人类
说明:
因为领导工作忙,忘记通知我们参加新教材培训。因为领导工作忙,学生的书没有到齐,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现在能上网找些资料,否则真不知道还敢不敢进教室。原本1课时的内容,我用了3课时,尽量讲慢点,讲细点,避免重点的东西没有讲。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上新课,请大家把书翻到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板书)
你们知道“中华”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中华就是中国。2.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记在书上。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要记些东西,可以记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书上。我主张大家还是记在自己的书上,免得几天以后,你的笔记本不知跑到那去了。书也会跑掉,不过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希望你们能保存好你们的书,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将来初三复习时,你就不用到处求人找书了。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律名例疏义释义》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
(没有别的东西可代替,只能板书了,胳膊都举疼了,不由得写的快了点,引来学生一片抗议。看着学生抄黑板上的字,检查了一下学生的情况,每班竟然有六、七个同学还没有领到书,和我一样穷。领导们真太忙了。)
师:同学们能看懂这段文字吗?
生:看不懂。
(也有说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学竟然来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师: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两项内容与历史的关联很大,同学们语言这一关一定要过,不能看完一段资料后“不知所云”。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意思是“教化”,说文化高,经济发达。 在古代, “华”同“花”、“化”,(板书)“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亲被正教”接受先进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华,很自信,也很骄傲。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区,奇装异服,不知道孝敬长辈,友爱兄妹,不学无术,没有礼貌,也不能称为“中华”。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现在,我们看导言,这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里面我们要记住那些内容呢?大家跟着我看书。找到: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大家用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同学们都听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你知道是那些吗?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板书)
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3页,我们来学习
第1课 中国远古从类(板书)
一、人类的起源(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那里来的吗?
生:从猿变来的。
师:很好。谁知道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类从那里来的?
生:女娲娘娘造的。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语文书上有。
师:大家可以看到:学科之间相通的。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知识。谁能为我们讲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的。
(七年级《语文》中选了袁珂先生《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女娲”的一篇。)
1.神话传说(板书)
(学生绝大多数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下面我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人类起源的几个神话传说。我们就从文明古国讲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传说在世界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创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她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繁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是太阳流出来的眼泪。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七表诗》中,描述在创世之前有一对神灵,阿斯普是男神,为淡水海洋,梯阿马特是女神,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众多神灵,后来神之间发生大决战,一方以梯阿马特为首,一方马尔都克为首,马尔都克是以梯阿马特的曾孙。马尔都克战胜梯阿马特,将她的身体一分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强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话也认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无神,而是出现一个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两半蛋壳创造天地,然后从其身体的各个部位诞生万物。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世界历史中学到。
还有其他文明中人类起源的传说,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这是源传于犹太人中的故事,《圣经》里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她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这有点和中国女娲抟土造人类似。
还有希腊神话,今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大家看了吗?古希腊的神话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将来学习世界历史时,再给大家讲,现在我们听听古希腊人是怎么说人类起源的:众神之中的普罗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赋予人和其它所有动物以生本领。普罗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着神的模样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势,厄庇墨透斯将勇敢、力气、快速、伶俐等天赋分别赐予各种动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种天资赠予各种动物,到最后竟没有剩下甚么象样的天赋能给最崇高的被造物人类。于是普罗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阳神马车里点燃了一只火把,将火送到地上来。奥运会传递火炬据说就是从这来的。
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它说有一天,天神欧丁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还有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某个印第安人部落认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鸭子的蹼足上粘着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个部落则认为世界是在蚂蚁的排泄物中产生的。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太多了,如果有兴趣你们可以到学校图书馆、上网查查。为什么古人有这么多神奇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生:没知识,没科学,没文化。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它也说明当时的人类缺少交流,没有交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说明人类是渴望了解自己是从哪来的,还说明人类是充满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起源想到了各种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错误中最终找到科学的答案。我们对未来也有许多幻想,有的也许只能是“梦”,但在众多的“梦”中,说不定那个“美梦”就会“成真”。
同学们,我们怎样评价这些神话和传说呢?现在,请把课本翻到第15页,将这段文字标出来:
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尽管有后人夸张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也还需要考古证实,但必定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历史记忆。因此传说多少能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以上用1课时)
2.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人类的起源,主要讲的是神话传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历史课上为什么要说这些神话传说吗?
(失败,没有学生知道,一脸的茫然。)
上一课,我们在教材上标出了一段文字,大家还记得吗?
(终于想起来了,有学生翻到第15页,知道我要问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人类起源的另一种说法,请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页找到:2.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板书)。大家都熟悉这种说法,但你知道――为什么说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吗?
生:1.我们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2.我们发现了人类化石。3.我们找到了元谋人、北京人。
师:大家看教材是怎么叙述这段文字的?
生:科学研究。
师: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精神。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这段文字请大家记不来。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重事实,重证据,重逻辑,不以主观好恶任意歪曲事实,改变事实,取舍事实,普及剪裁事实,属于所谓“求真”的范畴。――《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板书)
大家要认真领会这段话的含义。科学精神渗透在我们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各种专业知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现在同学们看教材中的插图《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知道人类距今至少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人类的体质在不断的变化中。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4页:
二、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板书)
师:“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来,“始”指开始。“原始”是指开始的,古老的,未经开发的。“原始人类”就是说最早的人类。现在请把书翻到第7页,看插图《我国境内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分布图》。
图中有北京人、山顶洞人、丁村人、元谋人等,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个地方的人一样不一样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现在的北京人?显然不能,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类。
通过这个图我们能得到有关中国原始人类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广,许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们生活的遗迹。
在这幅图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种人:
1.元谋人(板书)
2.北京人(板书)
3.和县人(板书)
请大家在图中找到他们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注意他们呢?这是有原因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我说的这两句话请大家在教材第4页找到并标出来。
这里要注意:我们以后要掌握的一些历史知识,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标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们为例,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特点。
为什么要了解“和县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请大家记在书上:我省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板书)1980~1981年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石灰岩洞穴中。和县人化石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和其他化石。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上和北京人的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
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讲某种人,主要的依据是什么?
原始人类的遗迹,即原始人类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迹。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业中,有的同学说历史就是书上记载的事。这句话是错的。历史是过去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书上没有记载,也是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书,或者说文字是主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还可能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资料等方式了解历史。
我们是怎样知道元谋人的呢?看教材第4页的图和小字。元谋人的牙齿化石,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一个成年男子的牙齿,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小字部分有这样一段话:“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使用火。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回答的有:元谋哪个地方有人;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元谋人使用石器;)
师:很好,用火。火,可能是天然(板书)的,也可能是人工(板书)取得的。天然火是怎么来的?
生:雷电、火山、陨石、物体自燃。
师:我们刚才讲了科学精神,重事实,重证据,重逻辑。我们在考察历史时,证据要充分。“炭屑和烧骨”,可能是某种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类利用天然火的痕迹,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种可能是真的,我们要用证据来说话,当证据不足时,我们只能说:元谋人可能使用火(板书)。
(第3课时)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已经讲了人类的起源及中国原始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县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时间 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地点 北京西郊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
3.体质 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头部保留着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 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使用火。
(右边各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指导学生了解贾兰坡、裴文中两位考古学家。对照第5页的图《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胸像》,讲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解释“旧石器时代”:
使用火的好处: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学生提出了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个同学说到了“人定胜天”,“天人和一”等词。不知如何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各班回答情况比较正常,但也有几个例外。
1.时间 五班,我刚写完时间,有个同学就说出170万年。全班同学大笑,我想是没有看清题目,提出认真阅读教材,看清题目的要求。
2.地点 五班,回答地点时,把“龙骨山洞穴”读成“龙骨-山洞-穴”。
3.体质 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太好,几个班的同学把整段的内容都读了出来。也有的同学只是读了头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思考与讨论”及“想象”。布置作业“北京人的一天”。
后记:
1.用三课时上完一节,这是第一次,感觉是特别的累,有点儿力不从心,无从着力,完全没有以前上课的从容。
2.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课堂有点儿乱,六班整体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学乘机起哄。我虽训了几个同学,但语言的力度显然不够。二班的一位男同学,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开,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来。还是二班,少了一个人,一问,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学生,半个多学期没有到校上课,理由是期中考试没考好,班主任竟敢点名批评他。在提出要教训班主任,吓得班主任只好辞职后,教室里也难见到他了。却时常能看到他的母亲到学校吵闹。没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带他的课。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开学才一周多,又不见了。可怜我,对他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却难识庐山真面目。
3.教师用书终于发了下来,也许后面的课能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