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新课程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毋庸置疑,新课标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一线的许多语文老师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种种模式,创造出了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的课型朗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情感交流课、读写结合课、开启创新思维课等等,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改革从来都是步履维艰,尽管我们参与改革的人从来不缺乏热情和勇气,但,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接下来,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关于课件与文本。
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上课时,往往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感知后,就专注于其他问题的讲解与讨论,比如谈看法,说感受等等。课堂虽然起起落落,热热闹闹,但学生实际上并未了解课文的深意与内涵,品味不到真正的语文之美。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2、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认识、听写、说话、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现在几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那么,教师不予以较多的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看看学生的看图写话、看看学生答题的语言你就一目了然了。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情况,在语文作业与考试中大量存在。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无论课改风云如何变幻,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素养之厦根基不稳。
3、关于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提问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问题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干脆还是由老师精心挑选引导讨论。这样做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解决学习重点,但不足也很明显,因为你无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难免会做学生不懂的没有讲到,学生懂的我们却讲得很辛苦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关于课堂上的鼓励。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中国教育报》的资深记者李建平女士就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她说,“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又说:“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老师不能做一味的叫好者,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些都是新课改实施中对我们教师素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不会是现在“我已经说完了,不关我的事了”的情况了。
2、重视让学生互相帮助,却忽视了师生交流。
当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或者拿着本子追着人家问答案,却想不到来请教老师。当初为了防止学生的学习惰性,我经常说:“题目一遍做出来,就多读几遍,多想几遍。”当初为了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作用,我经常说:“请同桌帮他。”“请学习伙伴帮帮他。”却很少提到:“欢迎大家来问老师。”这很可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不会做肯定是我没学懂,可以问同学,不要问老师。其实,新教材的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有不同程度的难度的,非常需要他人,特别是老师的点拨,而我恰恰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发展、成熟都要经过一次次的痛苦的历练。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投入着、实践着、苦着、快乐着,只要我们勇于正视不足,冷静思考,相信跨过去,明天会更好。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二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需要通过课外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改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让每一个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希望的亮光。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要对多年习以为常的课堂模式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将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呈现出显著的提高。在课改进行的这些年中,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坚定不一地走新改之路,坚持在“改中学,学中改”。 既稳扎稳打,又大胆开拓,勇于尝试。几年的课改,可谓几多的艰辛,几多的欣喜,虽说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但也有颇丰的收获和感受。现将课改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在“改中学,学中改”,转变教学观,走进新课改。
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霸课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新课改使教师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习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我校与重庆巴蜀中学捆绑发展后,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巴蜀中学学习,借鉴巴蜀中学初中语文组对新课改的做法,学习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先进方法,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体先备课,再上课.这样使得教师资源共享,形成了师资的优势,教学备课时思维的优势,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集体的大讨论和切磋.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3、新课改下,激励教师对教材正确的解读。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在课改中,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了处理三个方面与教材的关系:①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②文本的阅读和课外延伸的关系。 .conc③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4、在新课改下,教师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借鉴,是我校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新课改所依靠的有力工具。善于学习,取他人之长,使老师们新课改的理念更新;善于积累,使老师们推行新课改的方法更圆熟。善于借鉴,使老师们在进行课改时,犹如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老师们深信: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新课改,使老师们明白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中,不仅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而且要善于积累,善于借鉴。现代社会的教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更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1、课改前,我校语文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课的模式,一讲就是整节课,是典型的“满堂灌”的方式。课改后,都在注重学情,注重班情,因势利情,因势利导上下足了功夫。变盲目的“一刀切”的教学形式为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激发了,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校近几年来的中考语文成绩有了质的提升,连续几年都位于我区的前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上课时更注意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的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讲读课、阅读课、自主学习课、探究课等课型相继走进课堂。
2、新课改,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改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模式是单一的听、记、做,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基本手段是走单兵作战式的题海战术。而现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前堤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进一步的形成。如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不动笔墨不读书。怀疑善问。时时处处学语文等。
三、在百花开放、繁荣似锦的新课改的大好局面的背景之下,也有语文教学的迷失。1、是“形而上学”。新课改,追求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于是有不同于传统的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于是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这是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初衷。2、是否定传统。认为新课改就是敢于打破一切“坛坛罐罐”,推倒旧的从来。不重视读书、写字,不重视学法,忽视习惯的培养,忽视语言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浮光掠影,一股浮躁之气充溢于教学中。这是有悖于语文的教学规律的。3、教师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甚至把新课必当作一种出名的手段。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学者,应正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迷失。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真谛,一切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追求语文教学之道的真、善、美。我们应从新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从而真正地走进新课改。
这一学期我任教高一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这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 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没有形成语文教学活动,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
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形成教学活动,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努力做到“三声课堂”,即讨论声、掌声、笑声。
在这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准备了课前演讲,内容以名著和好文章为主,要求演讲者能与底下同学进行互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表现欲明显提高,学生扩大了名著阅读范围,锻炼了胆识,提高了口才。
在戏剧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制作道具,自由组合,表演戏剧,学生们积极参与,我印象深刻。《窦娥冤》里指天骂地、满腔悲怨的窦娥,《雷雨》中性格复杂、双重人格的周朴园,《哈姆雷特》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这些经典人物学生演绎得生动,到位,我们观众为表演者的才华鼓掌。学生解放了天性,提高了自信心。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主角,教师做导演。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通过培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新大纲、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 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三
一学期又将匆匆过去,回首本学期,可以说很忙碌、很忙碌,每个人都勤奋工作,不断创新,以辛勤的汗水和丰硕的成绩在岁尾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我们感到了一丝欣慰:半年来,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已经慢慢地进入了角色,我们的学生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我们年级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的常规教育上,我们年级组的五位班主任步调一致,训练统一,做到对孩子看得紧,管得严,爱得真。
学生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老师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小到文具盒的开启、放置,都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必须叫他做到位;要求他做好的,就必须完全做好,事无大小,决不能放松、马虎一点。我们五年级的末尾两个班是从下面完小转过来的,对学校的一切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活中还不懂得照顾自己,我们老师就必须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处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只有在学校里快乐,才能安心地读书学习。
第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学:即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学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理论,结合以往的教学,对新旧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比较,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办公室内,同伴间相互交流、讨教,取长补短,集体攻关,资源共享,蔚然成风。
看:踊跃观摩特级老师、优秀老师及本校老师的公开课,体会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借鉴同伴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特色。
做:精心钻研教材,按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作业,抓差补缺不放松。
写:一是写教后反思,教后记和课堂教学观察,记载和分析教学过程()的得失,记载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以及失败教训记载下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写经验总结、教学论文,不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长进。
第三、善始善终的完成各项工作五位班主任积极探索新的家访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对待学生始终是以鼓励的目光及话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希望。认真钻研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充分营造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总结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为规划未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四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新课程进入我校已有一个学年了,它犹如一股春风,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舞台。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毋庸置疑,新课标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一线的许多语文老师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种种模式,创造出了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的课型朗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情感交流课、读写结合课、开启创新思维课等等,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改革从来都是步履维艰,尽管我们参与改革的人从来不缺乏热情和勇气,但,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接下来,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关于课件与文本。
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上课时,往往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感知后,就专注于其他问题的讲解与讨论,比如谈看法,说感受等等。课堂虽然起起落落,热热闹闹,但学生实际上并未了解课文的深意与内涵,品味不到真正的语文之美。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2、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认识、听写、说话、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现在几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那么,教师不予以较多的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看看学生的看图写话、看看学生答题的语言你就一目了然了。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情况,在语文作业与考试中大量存在。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无论课改风云如何变幻,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素养之厦根基不稳。
3、关于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提问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问题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干脆还是由老师精心挑选引导讨论。这样做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解决学习重点,但不足也很明显,因为你无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难免会做学生不懂的没有讲到,学生懂的我们却讲得很辛苦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关于课堂上的鼓励。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中国教育报》的资深记者李建平女士就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她说,“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又说:“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老师不能做一味的叫好者,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些都是新课改实施中对我们教师素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不会是现在“我已经说完了,不关我的事了”的情况了。
2、重视让学生互相帮助,却忽视了师生交流。
当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或者拿着本子追着人家问答案,却想不到来请教老师。当初为了防止学生的学习惰性,我经常说:“题目一遍做出来,就多读几遍,多想几遍。”当初为了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作用,我经常说:“请同桌帮他。”“请学习伙伴帮帮他。”却很少提到:“欢迎大家来问老师。”这很可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不会做肯定是我没学懂,可以问同学,不要问老师。其实,新教材的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有不同程度的难度的,非常需要他人,特别是老师的点拨,而我恰恰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发展、成熟都要经过一次次的痛苦的历练。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投入着、实践着、苦着、快乐着,只要我们勇于正视不足,冷静思考,相信跨过去,明天会更好。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五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起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二、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六
一学期又将匆匆过去,回首本学期,可以说很忙碌、很忙碌,每个人都勤奋工作,不断创新,以辛勤的汗水和丰硕的成绩在岁尾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我们感到了一丝欣慰:半年来,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已经慢慢地进入了角色,我们的学生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我们年级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老师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小到文具盒的开启、放置,都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必须叫他做到位;要求他做好的,就必须完全做好,事无大小,决不能放松、马虎一点。我们五年级的末尾两个班是从下面完小转过来的,对学校的'一切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活中还不懂得照顾自己,我们老师就必须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处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只有在学校里快乐,才能安心地读书学习。
学:即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学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结合以往的教学,对新旧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比较,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办公室内,同伴间相互交流、讨教,取长补短,集体攻关,资源共享,蔚然成风。
看:踊跃观摩特级老师、优秀老师及本校老师的公开课,体会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借鉴同伴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
做:精心钻研教材,按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作业,抓差补缺不放松。
写:一是写教后反思,教后记和课堂教学观察,记载和分析教学过程的得失,记载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以及失败教训记载下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写经验总结、教学论文,不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长进。
五位班主任积极探索新的家访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中,对待学生始终是以鼓励的目光及话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希望。认真钻研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充分营造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总结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为规划未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新课改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修订篇七
课改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让每一个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希望的亮光。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要对多年习以为常的课堂模式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将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呈现出显著的提高。在课改进行的这些年中,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坚定不一地走新改之路,坚持在"改中学,学中改"。 既稳扎稳打,又大胆开拓,勇于尝试。几年的课改,可谓几多的艰辛,几多的欣喜,虽说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但也有颇丰的收获和感受。现将课改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霸课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新课改使教师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新课改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习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我校与重庆巴蜀中学捆绑发展后,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巴蜀中学学习,借鉴巴蜀中学初中语文组对新课改的做法,学习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先进方法,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体先备课,再上课.这样使得教师资源共享,形成了师资的优势,教学备课时思维的优势,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集体的大讨论和切磋.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②文本的阅读和课外延伸的关系。
③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4、在新课改下,教师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借鉴,是我校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新课改所依靠的有力工具。善于学习,取他人之长,使老师们新课改的理念更新;善于积累,使老师们推行新课改的方法更圆熟。善于借鉴,使老师们在进行课改时,犹如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老师们深信: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新课改,使老师们明白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中,不仅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而且要善于积累,善于借鉴。现代社会的教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1、课改前,我校语文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课的模式,一讲就是整节课,是典型的"满堂灌"的方式。
课改后,都在注重学情,注重班情,因势利情,因势利导上下足了功夫。变盲目的"一刀切"的教学形式为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激发了,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校近几年来的中考语文成绩有了质的提升,连续几年都位于我区的前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上课时更注意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的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讲读课、阅读课、自主学习课、探究课等课型相继走进课堂。
2、新课改,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课改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模式是单一的听、记、做,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基本手段是走单兵作战式的题海战术。而现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前堤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进一步的形成。如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不动笔墨不读书。怀疑善问。时时处处学语文等。
1、是"形而上学"。新课改,追求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于是有不同于传统的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于是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这是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初衷。
2、是否定传统。认为新课改就是敢于打破一切"坛坛罐罐",推倒旧的从来。不重视读书、写字,不重视学法,忽视习惯的培养,忽视语言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浮光掠影,一股浮躁之气充溢于教学中。这是有悖于语文的教学规律的。
3、教师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甚至把新课必当作一种出名的手段。针对上述现象,我们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学者,应正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迷失。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真谛,一切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追求语文教学之道的真、善、美。我们应从新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从而真正地走进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