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北师大版生物知识点篇一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北师大版生物知识点篇二
1.探究光照或水碓植物生存的影响 (七上p6)
2.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七上p7)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3.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七上p8)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共生)
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上p11) 如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7.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七上p16整节内容都做考试要求)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一)学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安放
2.对光: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观察:(先用低倍镜,此时只能用粗准焦螺旋,再用高倍镜,此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思考:①降低镜筒时,操作者最关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其重要性是什么?
答: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接近玻片为止。(注意:应缓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机件,使粗准焦螺旋调节失灵。)
②p在视野中看到的是什么字,看到的是正像还是倒像?答:d,倒像
③如果看到的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中央?答:左上方(在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移动)
④如果是把字写在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答:不相同
4.收镜
(二)引导学生注意有关生物实验器材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1)酒精灯:用于加热
注意事项: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烧杯:用于存放及加热液体
注意事项:加热时烧杯外壁要擦干;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间接加热。
(3)盖玻片和载玻片: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注意事项:盖玻片很薄、易碎,应做到轻取、轻放。
(三)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了哪几个步骤?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北师大版生物知识点篇三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蛋白质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1)小肠长,内壁形成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2)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④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
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713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10倍。 ②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
酶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及专一性等作用特点.对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新陈代谢过程极其复杂,包括生物体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通常都是十分复杂的,它们之所以能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迅速地进行,原因就是生物体内具有各种各样的酶。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北师大版生物知识点篇四
1、叶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有机物,所以落叶时,叶片的正面着地。
2、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输送氧气)
3、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因为细胞内含有较多提供养料的(卵黄)
4、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6、流感病毒有200多个变种,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而不是分裂。接种一种流感病毒的疫苗,也可能患流感,因为(抗体具有专一性,抗体与在、抗原具有一一对应性)
7、炎热的夏天绿色植物在一天中光照最强的时间段气孔是关闭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水分过快散失,但是同时造成的后果是(光合作用减弱)
8、肾小管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9、在人体的八大系统中,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组织细胞联系在一起的系统是(循环系统)
10、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以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11、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12、自然界中碳循环的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及死亡后的遗体,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将该物质分解,形成(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中。
13、吸气时,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的总称)处在(收缩)状态
14、酸味,甜味、辣味、刺激性的气味、决定花瓣的颜色的花表素等都是溶解在细胞的(液泡)的细胞中的成分中。
15、幼根的标记方法的结果:变化最明显的是(伸长区),标记线变得最模糊不清的(伸长区),得出的结论(伸长区是生长最快的部位)
16、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降低植物表面的温度、促进根对水的吸收、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运输)
17、果树常用的生殖方法是(嫁接)
18、保护易感者的措施(a接种疫苗b锻炼身体c远离传染源)
19、观察动物细胞时,载玻片的中央滴的是(0.9℅的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若滴加清水,则会出现(吸水胀破)。观察植物细胞时,滴加的是(清水)细胞会保持饱满的形态,这与(细胞壁)有关。
20、萝卜空心的原因是(细胞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了)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北师大版生物知识点篇五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1、显微镜的构造(p36)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对光:升、转、看、调
(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4) 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2、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