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篇一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篇二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 所用种群 与无机环境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密度
[解惑]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易错警示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
易错警示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1)“j”型曲线?②数学公式:n=nλ??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tt0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2)“s”型曲线?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数量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j”型曲线 “s”型曲线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再生能力——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 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篇三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篇四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_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篇五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篇六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