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指付出辛勤的努力和奋斗来完成一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通过列举事实、提出问题、反思经验等方式来丰富内容。最后,祝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取得好的成果,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生物反思字篇一
年已经是我人生第三个年头的教师生涯。前两年我主要负责生物选修模块的教学,这个学期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差异。这个学期,基本上结束了必修一的教学,下面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高一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学反思12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反思字篇二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利用概念图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堂课都交融着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学生在活动中以小组合作形式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学习。
2、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探究根的分布规律”创新尝试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整堂课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达到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情感教育的目的。
3、加强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小组分工、管理和记录,关注全面、关注差异,使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合理,更完善。
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物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称为直观教学。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直观教学是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获及较全面、正确而牢固的生物学知识,不能只从抽象概念和定义出发,更不能抽象地讲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必须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及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再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各种概念和原理。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感知传统直观教学中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
(2).直观教学是使学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在生物学教学中正确地组织和运用最合适的直观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
(3).直观教学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的手段。这样就把教师的活动目的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把教师所施加的影响构成学生活动的手段和对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如生物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生物反思字篇三
生物的特征书上共列举了七条,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也不好说全,怎么办?怎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在黄金周期间我带着父母去平山神鹿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旅游,拍下不少风景和平山“神鹿”,在整理照片时,挑选了10余张照片,导入新课时在背景音乐许巍的《带着爸妈去旅行》的歌声中与学生分享旅行时的美景,再请学生帮忙挑选出其中属于生物的部分,不知是旋律打动学生还是美景吸引学生,还是知识点简单,学生都举起手臂争取回答问题的机会,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万事开头难,这头开的好了,后边的就到渠成了,学生通过分析生物的特征逐条对应辨析草履虫,得出草履虫也能进行生命活动,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单细胞生物,从它的食性分析是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不是自身制造判断它属于动物,从草履虫以水中的细菌为食物来源,大约每分钟形成一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还有30个细菌,可以计算出每天一只草履虫大约能吞食多少个细菌?可以通过计算缓解一下学生上课的紧张心情,进而分析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同学们为保护环境可以有哪些作为?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入手,在师生对话中分析讨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
1、大家公认的板书设计不够规范,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直立草履虫,仅仅从右侧画出指示线,需要标示的结构名称有11个之多,个别的指示线有点集中,学生填写空间小,后边的学生读图有困难。
2、给学生解读草履虫的时间稍显不足,11个结构需要识别再与功能对应,有难度,如果时间再多些,相信效果会更好。
【2】。
本节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两个主题进行:一是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二是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题又是第二主题进行的基础。
环节点评:
第一主题以探究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为起点,调动了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研究热情。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但观察了草履虫的独特外形,还发现了草履虫大多时候都是身体旋转前进,凹陷的口沟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才会后退,调整方向后再次前进。为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虫,实验中我们用到了棉花纤维。棉花纤维的用量很关键,太多了会影响视野,草履虫在棉花纤维间若隐若现;太少了又难以起到阻碍作用。有学生发现如果取到的草履虫培养液恰巧存在有机物团的话,就会吸引很多草履虫前来取食,这样即使不放棉花纤维,草履虫也会“乖乖”聚集在一团,很容易观察研究。个别学生甚至还利用照相机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虫的活动情景。所以在后续班级的实验中,我改变了取表层培养液的方法,而是将培养液摇晃均匀,这样在取培养液的时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积物,便于学生在观察时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虫,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些形态结构特点属于植物,哪些是动物,哪些是菌类则仍停留在感性认识,并不系统和准确,所以本节课中有必要明确一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标准(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体会各种类别生物在细胞层次上的不同和由此决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发现单细胞生物在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在程度较高的班级引出五界分类,提高认知程度,是一次积极有效的尝试。
第二主题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课前查阅单细胞生物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很多种类的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是对资料的抽提和升华,从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推导出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学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单细胞生物中既有衣藻这样的生产者,也有草履虫这样的消费者,亦有酵母菌这样的分解者;既能起着积极作用,也能酿成生态灾难(赤潮等)。在不强调与人类关系的前提下,同学们更能全面的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态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节教学中,我们做了几点尝试,如单细胞生物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既能产生相关思考,又能为课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讨论时间;教材观察草履虫实验要求加棉花,这节课则则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允许学生使用照相机等电子器材,留下自己认为有可取点的照片及视频资料,第二课时在班级中分享,温故知新。
2.模拟探究。
在五界分类的内容上,不直接给出标准,而是以书上眼虫等单细胞生物为例,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生活的特性,不同于以往对于植物和动物的认知,从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对大肠杆菌的分析过程中,引出细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这部分内容通过模拟新概念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学习更贴近科学研究。
生物反思字篇四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家里阳台上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光源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长素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前训练,注意练习中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总之,任何一种的导入方式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做到愿学、善学、乐学。
生物反思字篇五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我也正在从原来的生物教材中走出来,逐渐融入到了新教材中,同时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往往是狭隘的,不成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坚持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课堂教学日臻完善。
此次生物新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就是说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是所有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或者说,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不应该以任何理由降低这一要求,而是千方百计创设条件去努力完成的。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不是努力去搞一本生物学的中学用的缩编本,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倡导探究性学习,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 和反思等探究活动。
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的基本的生物学素养。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
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常常是把知识范畴、难点、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生物科学教育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注意生物学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跨学科或泛学科性的特点,努力在培养具有全面素养人才上下功夫。
生物反思字篇六
高中生物新教材每章首页图文并茂、诗情画意,引言发人深剩新教材以优美的画面、名人名言或对生命活动的生动描述,为教师开展直观教学,引导同学领略生命科学的魅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走进细胞”这一章引用了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话:“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节,绘制了蚱蜢与绿叶的画面,编者附上一段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他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别开生面,内涵丰富的图文开阔同学的视野。教师应引导同学在欣赏优美图文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让他们钦佩于科学家睿智的思想和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格,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开生命科学神秘的面纱,从而在内心喷发出主动要求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强烈欲望和动机,教学反思《生物教学工作反思》。
2.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各种栏目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设置了“技能训练”的栏目以及提供的“资料分析”使同学的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笔者分析了这些栏目的信息,大多提示以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来完成教学为佳。因此,课堂教学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指导同学讨论,相互帮助,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教师解疑,有时则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同学解疑答难,教师则当“旁听生”。同学可以畅所欲言,给同学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师生平等、宽松舒畅的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笔者也曾惊喜地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中,有些同学的发言表现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经常性开展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必然会强化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列于培养同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
4.利用新教材编排的探究实验开展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突出了生物学科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同学实际,安排设置了探究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其目的是要求教师执行教学时切实贯彻探究性学习理念,让同学在探究实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学会开展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迎合同学的学习心理;内涵丰富,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学习应用;多种栏目设置,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探究学习和同学进行自主、主动学习。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通过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同学完成探究活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生物反思字篇七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我是一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对教材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不能作为教学的绝对依赖。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系统地进行研究,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
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生物课堂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他本身就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所以要求我们生物老师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
教学方法上,应尽量灵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是我进校短时间内的一些反思。今后我将从以上各方面入手,多向各位同仁学习,还要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教学进行得有条不紊,自己各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生物反思字篇八
9月21日,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和各位同事一起去马牧池中学参观学习。
马牧池中学虽然地处山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但是其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搞得很成功,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到马牧池中学学习。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先听取了郭主任的经验介绍,后听了两节公开课。
我们听的两节课李友翠老师的《天空飞翔的动物》。
刘长国老师的《结构层次复习课》。
授课教师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理念先进,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式,教学内容主要由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到小黑板上展示来完成。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教师还通过一些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好。小组学习效果明显。但应该加强小组长培训,使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要制定一些措施使学生有压力和有积极性去学习,总之,我认为小组学习最重要的是管理。我就要求我加强学习。
生物反思字篇九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怎样施展自己的魅力,让学生佩服你,从而喜欢你,爱屋及乌,进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我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其次,给“差生”更多的机会。要使一个学校集体水平高,仅几个“好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有更多的学生好,且特差生几乎没有,如何让“差生”成为生物上的高手,第一是树立榜样,第二是鼓励,生物不是一门太难学的科目,对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要求特低,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例子,其他功课很不理想,但生物学得不错,有一门优势学科总比没有好,生物可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学科。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差生”看到希望。当学生第一、第二次考试成绩下来,一定要做好文章,好的要领先,差的不要相信这就是你的水平,下次我也会成为最好的,让他们心中憋着一口气,最后可导致整体水平提高。
这一点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但迫于教学任务繁重,只能是挤出时间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学校很重视这方面,我们自己买了不少理论书。对于每一本书,我都认真去读,由于理论功底薄,有些章节看起来非常吃力,我就有详有略地看,对于自己教学体会深的地方看起来当然容易接受。看时也有不少感触,有些做法我运用了,但不知其理论依据,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零散的做法系统化。另外,我自己还买些或借些这方面的书看,如为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指导性更强,我买了《生物教育心理学》、为了从课堂上获得更大的收益,借了《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为了提高自己运用电脑的水平,自学了《windows基础》、《办公自动化》、《flash动画制作》等教材。对于简单的课件自己也可试着做,对于平常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已习以为常时,换点方式,换个面孔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上课精神明显好。
在我们生物教研组内,我是一名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教师,学校给我找了一名师傅,我们师徒关系融洽,我认真学,师傅也毫不保留,发现好的想法大家共享,发挥集体优势,我们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说课,评课,共同进步。
生物反思字篇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取中、平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顾泠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探究式”与“接受式”关系的最好诠释。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在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真变成第二位了吗?不!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何谈方法与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的长处,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了。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而是呈现出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我们注意到,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些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会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怎么办?首先对“纪律”与“规则”要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反对专制、惩罚等手段,但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生物反思字篇十一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除了本身重视插图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使插图和教学挂图、黑板画进行有机联系外,还要从多方面来指导学生重视和正确对待插图,充分利用插图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注意到上新课、复习、考试几个环节中都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和强化、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插图和正文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1、当使用教学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教科书插图中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如讲授蝗虫的形态时,可分发蝗虫浸制标本,先观察然后教师使用仿真模型讲解。学生边看边听,最后利用课本中蝗虫的形态图来归纳总结蝗虫的形态特征,如身体分部、附肢特点、外骨骼等,并进一步分析昆虫纲在分类学上的地位。这样就使实物、模型和书中插图紧密呼应,课堂气氛活跃,集中注意力,提高识记能力,利于学生牢固记忆。
2、注意授课时插图地位,每节课都用一定的时间来讲解插图,教师要学生重视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插图,对于图文并茂或以图代文的内容,更要提醒学生分析插图,利用图解来分析课文。如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参看插图;或者先看插图,了解自己对插图的理解程度,并解决忘掉的部分,然后再看课文。此外,学生还可以把关键性的插图用简单的线条转绘到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文中配图的印象不断加深,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能对插图给予相应的重视。
3、复习时,以一定份量把教科书前后插图进行综合分析、排列、对比,可以采用纵向比、横向比、同类比或异同比等多种形式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如脊椎动物内容学完,就可以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心脏结构图、脑结构图等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从而加深各类群在进化历程中地位的理解。这样在复习时密切做到图文相结合,可进一步强化插图作用。
生物反思字篇十二
卢灵花在课堂上,要克服学生的各种惰性现象,提高课堂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在此,我想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新认识——高效课堂,指课堂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学用具或导学案等。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而也愿意去探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以致于努力去改变和保护环境。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实现从生物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老师老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
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反馈当堂化能够迅速检测效果,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效率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现代的课堂知识是多元化的,具有多样性的,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老师的愿望,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孩子们的一套教育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需要高效实用,使之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早日成才。
生物反思字篇十三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注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把新课程理念渗透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诱导、指导的主导地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具体体现如下:
上课伊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进入角色。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有一个蓝、绿、白相称编织成美丽图案的地球,悬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于是,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容易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角色扮演比较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张扬个性,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展露自己的才华,这既是表演者成功的体验,也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获取新知及思辨与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在此教学环节中,注重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主体得到了发挥,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决策意识、团队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信息能力是21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即:知识不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见想象力能锤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对造就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它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比如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超越性的问题:我们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一个圈层?学生回答:岩石圈。然后接着问:人类的活动仅仅局限于岩石圈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到大气圈或水圈中呢?学生踊跃回答:我们可以乘宇宙飞船到大气圈,坐潜水艇到水圈。我对学生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让他们有一种兴奋和喜悦。然后接着说:可以看出,人类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请同学们继续想象,人类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学生虽然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是从课堂的气氛中足以看出他们积极主动、乐于参与,经过学生相互点评后我总结道:人的智慧虽然伟大,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那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解惑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生物反思字篇十四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核心。
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生物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生物反思字篇十五
3.知道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
2.锻炼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习的兴趣;
2.了解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1.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
2.其他水生动物的分类。
3.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基本特征的理解及实际运用。
2.其他水生动物的分类。
1课时。
(一)学生课前准备。
已经完成了鱼类运动、呼吸等基本结构特征的学习。
(二)教师课前准备。
制作“鱼类辨析”游戏的图片。
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
(一)鱼类特征的总结:
通过展示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出现上下颌的分化;有脊柱……。
(二)水生动物的分类。
1.小组合作,进行鱼类的辨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发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动物的图画和文字介绍。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后对其是否属于鱼类进行辨析。是鱼说出依据,不是鱼的说明其与鱼类的异同点。
一定时间后由小组派代表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
海马:1.身体侧扁,全身无鳞躯干被骨板包围。
2.有脊柱。
3.终生生活在水中.能以直立状前进。
4.用鳃呼吸。
(鱼)。
鲸:1整体形流线型,俗称鲸鱼。
2.皮肤裸出,没有体毛。
3.有脊柱。
4.用肺呼吸。
5.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
海龟: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有脊柱。
3.用肺呼吸。
4.陆地繁殖,卵生。
(爬行动物)。
螃蟹:1整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
2.身体分节,具有分节的附肢。
3.用鳃呼吸。
(甲壳动物)。
章鱼: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2.用鳃呼吸。
(软体动物)。
水母:1.身体呈辐射对称。
2.结构简单,有口无肛。
3.具有伸出的口腕。
3.无呼吸系统。
(腔肠动物)。
2.教师分析答案。
对答案进行判断分析。
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介绍各自分类学地位及其他代表种类。
3.布置任务:
鲨鱼是鱼吗?
由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判断。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1.水域环境的保护的紧迫性。
展示赤潮图片,介绍赤潮成因,危害;
2.水域环境的保护的成功实例。
洞庭湖退耕还湖后鸟类数量种类明显回升。
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
生活污水的处理。
废旧电池的处理。
(一)鱼。
1.游泳。
2.呼吸。
3.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
体表被鳞。
用鳃呼吸。
用鳍辅助游泳。
有上下颌的分化。
有脊柱。
(二)其他水生动物。
1.哺乳动物:胎生哺乳。
2.爬行动物:用肺呼吸陆地繁殖卵生。
3.甲壳动物:体被甲体分节具有分节附肢。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
5.腔肠动物:辐射对称具有消化腔有口无肛。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1.水域环境的保护的紧迫性。
赤潮成因,危害。
2.水域环境的保护的成功实例。
洞庭湖退耕还湖。
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
生活污水的处理。
废旧电池的处理。
鱼类辨析是课后习题的一部分,但是考虑到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很难准确地进行辨析,于是把这部分知识设计为小游戏,由老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再进行小组讨论,效果不错。此外还把其他水生动物这一块知识也设计到游戏中,用形象生动的卡通画吸引大家注意,加深了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