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如何让读者对心得体会产生共鸣和共同认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的方向。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一
趁着假期,静下心来研读了4月22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
《20xx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xx版课程标准和20xx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关于变化:
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新课标还提出了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核心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具体表现在: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新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指导性。
20xx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并且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以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继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还原数学本色,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继续学习20xx年新《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的第三点。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也是这一次课程标准变化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在画一条线将我们的学业质量进行均衡发展。我们的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均衡发展不是几个多媒体、陶瓷、毛笔能够涵盖的,而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准许优先发展,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裕,那么也就准许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许一部分人在教育上获得红利;但是我们还有共同富裕,还有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有均衡发展。那么怎样均衡起来呢,除了硬件之外,我们还有软件,我们还要在学业发展上制定标准线。
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呢?20xx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教育目标,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和命题导向。
而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将课本抛弃了,完全在研究题,变成了“研题高手”,却不知道,我们的“母题”就在课本内,我们的答案就在课本内,我们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在课本内。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没有根的教学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师交流中和老师们探讨语文,我做了一个比喻:语文课本是一个点,教师是点射出的一道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画出一个面,而点与面之间的线就是老师,或者就是教师的思维。我的这个比喻并不是引导教师舍弃课本,而是引导教师用我们形成的这个面去关照我们的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是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我们的解释有时候很苍白。所以怎样还原文本,怎样认识文本之内没有字的载体却有意义的外延,是需要我们用一个大的面观照文本得到的。
什么是研制呢?这个词语需要我们理解一下。因为研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借经验,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思考,认认真真的观察时间后得到的。研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中药研磨制成,二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我们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一位医生仔细揣摩患者的整个身体环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这种神秘性就是研制。另一种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识和真理念。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相互协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通过研制而得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在目前看是正确的。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答案。我们这样制作的根本原因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会根据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我们的课程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去制定。
为什么有课程内容呢?因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学科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不同。所有的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素养也纳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这样的大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那么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但是却没有历史学科那么明显。所以学科内容一定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而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会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有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会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点作为跨学科内容,但是实验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到,但是却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学科。
那为什么还要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点作为考量呢?因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以语文学科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呢?
答案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是的,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而且长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多变化,或者只是会增加一些内容。
研制学业质量标,会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讲多少,怎么讲呢?我们发现义教阶段的诗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肤浅,为什么呢?感觉肤浅的是我们,因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一次再讲《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将课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对苏轼的了解和这首词的背景完全放入课程之内,便将“明月”的含义解释为“英明圣主”,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仍然将我们传统对这首词的解释传递给孩子们。为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这个年龄认识这么多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没有多少实用性,并且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第二孩子们对“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诗词作为积淀,没有积累,在好看的楼房也没有地基,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义教阶段作为故事讲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小故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药引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和知识。
我们的学业质量标准还会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教给我试卷上写得是区域单位不同,那么这张试卷的难度就不同,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些市区和一些县区的试卷分数和开始范围,以及命题的难度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现象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小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值。不足者继续努力,超越者引以为戒。这也是前面强调的教育的均衡。
我们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编版、冀教版、苏教版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都知道苏教版会更难一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在人教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却是六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这个差别小。《济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小学六年级,在人教版却是七年级,这个差别就大了。还有《鱼我所欲也》在部编版是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却是高中的课文,这个差别也很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是充当了标杆的作用,我们的同一篇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怎么设置等等。学业质量标准会给出答案。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它在高中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九年级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出现在“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单元。所以我们在讲解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还当做议论文去讲,那就有一点不合适了。
还有一篇课文是八年级的《富贵不能淫》在讲授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在没有议论文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以论文的方式去讲解。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过变化的课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单元主题要合适。
考试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只是分数,因为这样的评价会让前面的学生高兴,后面的学生则是不高兴的。
你考了90分,家长会问谁考了一百分。只有当你彻彻底底变成后进生的时候,你的父母才会用分数的变化鼓励你。所以分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们就应该利用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和鼓励性去启发学生认真学习。
考试评价的多样化,会给孩子们一种新的认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新的了解,这就是评价。评价是翅膀,一定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三
近期在学习《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的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
2022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2022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给了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教学时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以上是我对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步解读,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更加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要让学生每节课有战胜问题的胜利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工作上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培育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四
20__年x月x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工作室主持人乔利荣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以往教学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教学时,常常都是通过现实意义说明各个运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让学生认为它们的运算不同,反而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因此,20__年的新课标将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
二、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也同时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小学)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20__年新课标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不断认真研读的内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等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的理念总是需要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方向,也激励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和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继续学习20__年新《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的第三点。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也是这一次课程标准变化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在画一条线将我们的学业质量进行均衡发展。我们的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均衡发展不是几个多媒体、陶瓷、毛笔能够涵盖的,而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准许优先发展,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裕,那么也就准许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许一部分人在教育上获得红利;但是我们还有共同富裕,还有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有均衡发展。那么怎样均衡起来呢,除了硬件之外,我们还有软件,我们还要在学业发展上制定标准线。
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呢?20__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教育目标,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和命题导向。
而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将课本抛弃了,完全在研究题,变成了“研题高手”,却不知道,我们的“母题”就在课本内,我们的答案就在课本内,我们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在课本内。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没有根的教学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师交流中和老师们探讨语文,我做了一个比喻:语文课本是一个点,教师是点射出的一道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画出一个面,而点与面之间的线就是老师,或者就是教师的思维。我的这个比喻并不是引导教师舍弃课本,而是引导教师用我们形成的这个面去关照我们的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是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我们的解释有时候很苍白。所以怎样还原文本,怎样认识文本之内没有字的载体却有意义的外延,是需要我们用一个大的面观照文本得到的。
什么是研制呢?这个词语需要我们理解一下。因为研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借经验,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思考,认认真真的观察时间后得到的。研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中药研磨制成,二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我们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一位医生仔细揣摩患者的整个身体环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这种神秘性就是研制。另一种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识和真理念。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相互协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通过研制而得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在目前看是正确的。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答案。我们这样制作的根本原因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会根据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我们的课程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去制定。
为什么有课程内容呢?因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学科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不同。所有的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素养也纳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这样的大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那么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但是却没有历史学科那么明显。所以学科内容一定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而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会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有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会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点作为跨学科内容,但是实验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到,但是却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学科。
那为什么还要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点作为考量呢?因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以语文学科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呢?
答案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是的,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而且长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多变化,或者只是会增加一些内容。
研制学业质量标,会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讲多少,怎么讲呢?我们发现义教阶段的诗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肤浅,为什么呢?感觉肤浅的是我们,因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一次再讲《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将课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对苏轼的了解和这首词的背景完全放入课程之内,便将“明月”的含义解释为“英明圣主”,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仍然将我们传统对这首词的解释传递给孩子们。为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这个年龄认识这么多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没有多少实用性,并且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第二孩子们对“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诗词作为积淀,没有积累,在好看的楼房也没有地基,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义教阶段作为故事讲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小故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药引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和知识。
我们的学业质量标准还会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教给我试卷上写得是区域单位不同,那么这张试卷的难度就不同,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些市区和一些县区的试卷分数和开始范围,以及命题的难度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现象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小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值。不足者继续努力,超越者引以为戒。这也是前面强调的教育的均衡。
我们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编版、冀教版、苏教版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都知道苏教版会更难一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在人教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却是六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这个差别小。《济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小学六年级,在人教版却是七年级,这个差别就大了。还有《鱼我所欲也》在部编版是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却是高中的课文,这个差别也很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是充当了标杆的作用,我们的同一篇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怎么设置等等。学业质量标准会给出答案。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它在高中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九年级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出现在“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单元。所以我们在讲解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还当做议论文去讲,那就有一点不合适了。
还有一篇课文是八年级的《富贵不能淫》在讲授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在没有议论文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以论文的方式去讲解。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过变化的课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单元主题要合适。
考试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只是分数,因为这样的评价会让前面的学生高兴,后面的学生则是不高兴的。
你考了90分,家长会问谁考了一百分。只有当你彻彻底底变成后进生的时候,你的父母才会用分数的变化鼓励你。所以分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们就应该利用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和鼓励性去启发学生认真学习。
考试评价的多样化,会给孩子们一种新的认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新的了解,这就是评价。评价是翅膀,一定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六
读完了《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了《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数学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以生活中的数学基石,从中归纳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数学新课标课程》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能够有效落实“双基”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在落实“双基”上的有效性,可行性;强调以“遵循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为前提。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虽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点,虚化或放弃。因此,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仍应是当前数学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选取了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过程,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特别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对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也作了重点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核心要求就是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思想和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那么数学作业作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主要过程,承载着提升素养的功能。良好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能够启蒙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
3、进一步增强家校合作。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替代。家长和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数学课外作业的通道,把数学学习状况、学习要求、学习建议等一系列教育信息通过作业、作业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传递。让学校要求成为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在作业留言中的建设性意见,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希望和请求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家校合作,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熟。
总之,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程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七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八
通过暑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伴随着新课标“四基”、“四能”的提出,紧跟着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脚步,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被推向前列。而研究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吃透文本中的“八个着眼点”,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才能设计切合实际的目标,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老师先不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课堂上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因此,在备课时也要充分了解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欢迎来到本站!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九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新课标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现实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本次课标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新课标可以助力新课堂,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教学目标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强调根据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课时的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强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3、选择教学方式。
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强调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4、重视综合与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主线;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融合信息技术。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收获和进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问世给予我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启发和创新,让我们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争创出新的业绩!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例如内容要求,以数与运算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
(1)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一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也是这一次课程标准变化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在画一条线将我们的学业质量进行均衡发展。我们的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均衡发展不是几个多媒体、陶瓷、毛笔能够涵盖的,而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准许优先发展,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裕,那么也就准许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许一部分人在教育上获得红利;但是我们还有共同富裕,还有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有均衡发展。那么怎样均衡起来呢,除了硬件之外,我们还有软件,我们还要在学业发展上制定标准线。
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呢?20xx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教育目标,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和命题导向。
而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将课本抛弃了,完全在研究题,变成了“研题高手”,却不知道,我们的“母题”就在课本内,我们的答案就在课本内,我们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在课本内。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没有根的教学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师交流中和老师们探讨语文,我做了一个比喻:语文课本是一个点,教师是点射出的一道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画出一个面,而点与面之间的线就是老师,或者就是教师的思维。我的这个比喻并不是引导教师舍弃课本,而是引导教师用我们形成的这个面去关照我们的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是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我们的解释有时候很苍白。所以怎样还原文本,怎样认识文本之内没有字的载体却有意义的外延,是需要我们用一个大的面观照文本得到的。
什么是研制呢?这个词语需要我们理解一下。因为研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借经验,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思考,认认真真的观察时间后得到的。研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中药研磨制成,二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我们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一位医生仔细揣摩患者的整个身体环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这种神秘性就是研制。另一种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识和真理念。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相互协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通过研制而得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在目前看是正确的。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答案。我们这样制作的根本原因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会根据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我们的课程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去制定。
为什么有课程内容呢?因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学科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不同。所有的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素养也纳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这样的大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那么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但是却没有历史学科那么明显。所以学科内容一定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而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会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有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会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点作为跨学科内容,但是实验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到,但是却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学科。
那为什么还要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点作为考量呢?因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以语文学科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呢?
答案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是的,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而且长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多变化,或者只是会增加一些内容。
研制学业质量标,会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讲多少,怎么讲呢?我们发现义教阶段的诗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肤浅,为什么呢?感觉肤浅的是我们,因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一次再讲《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将课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对苏轼的了解和这首词的背景完全放入课程之内,便将“明月”的含义解释为“英明圣主”,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仍然将我们传统对这首词的解释传递给孩子们。为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这个年龄认识这么多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没有多少实用性,并且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第二孩子们对“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诗词作为积淀,没有积累,在好看的楼房也没有地基,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义教阶段作为故事讲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小故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药引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和知识。
我们的学业质量标准还会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教给我试卷上写得是区域单位不同,那么这张试卷的难度就不同,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些市区和一些县区的试卷分数和开始范围,以及命题的难度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现象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小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值。不足者继续努力,超越者引以为戒。这也是前面强调的教育的均衡。
我们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编版、冀教版、苏教版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都知道苏教版会更难一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在人教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却是六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这个差别小。《济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小学六年级,在人教版却是七年级,这个差别就大了。还有《鱼我所欲也》在部编版是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却是高中的课文,这个差别也很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是充当了标杆的作用,我们的同一篇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怎么设置等等。学业质量标准会给出答案。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它在高中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九年级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出现在“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单元。所以我们在讲解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还当做议论文去讲,那就有一点不合适了。
还有一篇课文是八年级的《富贵不能淫》在讲授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在没有议论文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以论文的方式去讲解。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过变化的课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单元主题要合适。
考试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只是分数,因为这样的评价会让前面的学生高兴,后面的学生则是不高兴的。
你考了90分,家长会问谁考了一百分。只有当你彻彻底底变成后进生的时候,你的父母才会用分数的变化鼓励你。所以分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们就应该利用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和鼓励性去启发学生认真学习。
考试评价的多样化,会给孩子们一种新的认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新的了解,这就是评价。评价是翅膀,一定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二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上好学”的教育需求上,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学中思,在思中行。只有充分研读理解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新课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学段现已由三个学段更新细分为四个学段,从教以来,我始终耕耘于第四学段,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如在讲授《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注重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可通过出示学校电动闸门、教师办公室菱形地板、年画福字等图片,引导学生在温故(八年级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中探索新知,进而掌握菱形的定义,探索其性质定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绽放无限魅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无止境,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且疫情反复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这都给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新课标强调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将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融合后能发生形、声、色、动、静等综合变化,让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趣味横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真实感和表现力。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进行多方综合处理,丰富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灵活高效、便捷有趣的教学情境下,愉悦并主动地获取知识,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相关知识,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程适宜性,体现课程时代性。
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传统几何教学是三角板+圆规+黑板+粉笔,受现实条件限制,常存在知识讲解不透、学生理解不清的问题。几何画板的应用架起了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桥梁,它不仅作图精准规范,功能多样,而且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使用起来直观、动态、形象,可操作性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借几何画板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如在“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一节中,如何向学生说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通过几何画板只需用鼠标上下移动点a、h、k,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便可一目了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在a、h、k的变化过程中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有人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和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新课标是一线教师的指挥棒,需要细细揣摩、用心感悟、反复实践。知识在于积累,多学习才能多进步。教师要明确自身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承认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志趣与基础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个别辅导与分层设计作业,丰富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维度多元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素养生成,实现全面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数学人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初登讲台不久的一线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耕于三尺讲台,以新课标为导向,坚守育人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四
20xx年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四基”和“四能”,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_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埋。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倩,并能确定相应白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百线外一点作这条百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慨念。
(13)不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18)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白分位数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和实施教学建议,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
二、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做中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四、推进数学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五、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个体化差异教学,加强学生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和自我监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只看结果的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不断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完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倡导针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典型行为表现等多种方式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七、结合“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五
趁着假期,静下心来研读了4月22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
《2022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01版课程标准和2011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关于变化:
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新课标还提出了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核心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具体表现在: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新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指导性。
2022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并且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以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继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还原数学本色,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六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标新旧交替,巩固认知。
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__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教和学相互促进,会教才会去学。
新课标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现实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本次课标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新课标可以助力新课堂,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教学目标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强调根据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课时的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强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3、选择教学方式。
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强调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4、重视综合与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主线;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融合信息技术。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收获和进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问世给予我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启发和创新,让我们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争创出新的业绩!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七
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公布,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
01/在素养落实中发挥育人功能。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上好学”的教育需求上,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20__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学中思,在思中行。只有充分研读理解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新课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学段现已由三个学段更新细分为四个学段,从教以来,我始终耕耘于第四学段,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如在讲授《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注重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可通过出示学校电动闸门、教师办公室菱形地板、年画福字等图片,引导学生在温故(八年级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中探索新知,进而掌握菱形的定义,探索其性质定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绽放无限魅力。
02/在技术融合中形象教学内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无止境,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且疫情反复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这都给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新课标强调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将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融合后能发生形、声、色、动、静等综合变化,让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趣味横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真实感和表现力。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进行多方综合处理,丰富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灵活高效、便捷有趣的教学情境下,愉悦并主动地获取知识,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相关知识,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程适宜性,体现课程时代性。
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传统几何教学是三角板+圆规+黑板+粉笔,受现实条件限制,常存在知识讲解不透、学生理解不清的问题。几何画板的应用架起了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桥梁,它不仅作图精准规范,功能多样,而且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使用起来直观、动态、形象,可操作性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借几何画板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如在“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一节中,如何向学生说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通过几何画板只需用鼠标上下移动点a、h、k,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便可一目了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在a、h、k的'变化过程中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03/在自我学习中聚焦全面发展。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有人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和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新课标是一线教师的指挥棒,需要细细揣摩、用心感悟、反复实践。知识在于积累,多学习才能多进步。教师要明确自身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承认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志趣与基础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个别辅导与分层设计作业,丰富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维度多元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素养生成,实现全面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数学人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初登讲台不久的一线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耕于三尺讲台,以新课标为导向,坚守育人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十八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xx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xx年出版到20xx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xx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课标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养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的,知识点的学习只能作为阶段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提前预设,提升学生哪方面的素养,从真实情境问题出发,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的特点,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结构化整合,注重学习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减负提效。
同时,新课标中还倡导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很多孩子都觉得学了数学只能用在教室内,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绝不是孤立的。比如:数学的建系和地理、美术、建筑等学科可以融合,数学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技术可以融合等。我们要勇于“跨”,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xxx教授在《聚焦核心素养强调综合、突出实践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讲座上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答案是“核心素养为宗旨,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课程内容要强调学科实践、强调综合,彰显课程理念的变化。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诚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让我领略到了诸位名师大家的无限探索热情、无穷教学创意和无止境的教学追求;这次培训,更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正式来临,我们不能只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老路上埋头苦干,还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前方和远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革新自己,勇于尝试。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明晰知识的产生由来,这是高于知识层面的数学本质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注重体验与经验积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与能力素养。
用新课标指导课堂教学,创建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用笃行和奋斗去谱写新课程理念的新篇章!不负时代,不负学生,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