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一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搜集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李白《静夜思》和《赠汪伦》。(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
导语: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的诗,谁会背呢?今天,我们又学习一首李白写瀑布的诗。
2.师引述:我国唐代有个诗人叫李白。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叫《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题、释题。释题后问: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李白作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庐山风景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语: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3.出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会拼?(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
4.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
5.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7.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课件《望庐山瀑布》)
8.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课件注释)
9.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师巡回指导。
10.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中想像: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
5.感情朗读:(课件《望庐山瀑布》)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听录音读、跟读、范读、赛读、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情境背诗
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小组背,表演背,齐背(配音古筝,师引述望庐山瀑布)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李白写的古诗,读或背给同桌听。
课件 :早发白帝城
六、小结
是的,庐山瀑布以其雄伟壮观吸引了我们,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那磅礴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1.抄生字“银、烟、流”每个写一行。
2.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七、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见:香炉 紫烟 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 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总评:
张立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40分钟学习了两首古诗,容量大,方法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张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四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张老师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张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张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侯春晓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识字,通过读感悟大自然的美。
三、教材说明
本课是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运用及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而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一种情怀。诗句朴实自然,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古诗的不同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识字、读书,读中感悟。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前面我们学过了两首古诗,是哪两首,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新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又有什么样的收获。(板书课题)
2、介绍诗人,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他们两个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读过他们的诗篇吗?还想读他们的作品吗?(板书课题)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
1、读一读:自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诗句,试着自读自悟。(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庐
紫
川”的音,区别“庐”和“炉”两个字的读音和字型,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识记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2、看一看:边读边看书中插图,感知诗句的意思。
3、议一议:和同桌议一议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到云雾缭绕,瀑布像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条河,感受大自然的美。
4、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5、背一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三、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你们看了书中的插图,读了古诗有什么感受?快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交流: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再提出不懂得地方,先同学之间讨论、解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2、展示图画。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读出适当的语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再读诗句,感悟瀑布的壮观。
1、教师范读。
2、自读、小组合作读。
3、配乐配画,入情入境诵读。
五、游戏感受古诗中的对仗
1、回顾以前学过的对对子的课文。
2、找朋友:香炉——挂前川 瀑布——生紫烟
银河——三千尺 直下——落九天
六、启发感悟
使学生感悟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七、课内积累运用
1、进行朗读、背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朗读古诗比赛,评出优胜者,大家议一议,他们为什么获胜。
2、自荐参加背诵比赛,并评出几名优胜者。
3、指导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
板书设计:
19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瀑布:飞流直下 银河落九天(壮观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四
佚名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瀑"这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感悟诗情,理解古诗内容,重点体会"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诗古诗.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中"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学:同学们,请拿出手跟老师写一个生字,师板书:瀑.来吧,读一读,你怎样能记住这个字.师解释"瀑"的来历.引出>现代诗:(师配乐朗读) 还没有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瀑布的样子了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有关瀑布的诗,一起读诗题《望庐山瀑布》
(教学意图:通过“瀑”字引出瀑布这首诗,利用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了解了瀑而的样子。)
二、自学:一)整体感悟:老师来读古诗,然后你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生回答:注意了节奏,重轻音)画出节奏,重轻音,生自已再读古诗。
二)出示自学问题:你看,我们都会朗读古诗了,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但,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重轻音。更要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下面你就自已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找一找,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的感受。生自学三分钟。
(教学意图:利用音乐创造意境,让学生自主进入学习的境界中)
三、点学: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已的学习来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下面,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吧!
a:我读懂了“日照香庐生紫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师问:这里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生一边说师一边板画。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的画,你认为这景色怎么样?生:美丽,壮观。师让学生把自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师点拨:这里有一个“生”字,当什么讲。为什么不用“升”这个字呢?
b:我读懂了“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一样挂在山的前边。师点拨:诗人站的角度在哪?这里的“挂”字当什么讲,可以换哪些词?师演示“挂”,一个挂字把瀑布写活了,一个挂字让我们看到了这瀑布的壮美。请你再有感情地读一读。(生配乐朗读)
c:我读懂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飞泻下来。点拨:你认为这瀑布有哪些特点?水流快,瀑布很大。从哪些词都看出来?生回答:“飞”字,师板书:飞。真的有“三千尺”吗?生:没有。作者把瀑布的大夸张化了。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夸张。请我读出自已的感受来。
d:我读懂了“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你怀疑好像是银何从九天上落下来。理解“九天”天的的一层。你认为这瀑布怎样?读出你的感受来。
总结:孩子们,你认为这庐山壮观吗?你认为这瀑布美吗?那就请你闭上眼睛,我让一名学生配乐读诗,你们想像一下这美好的景色吧!
设置情境:站在瀑布脚下,我看到了————,啊,——————真————————!
四: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不仅如此,更感到作者运用了大胆夸张,比喻想像手法的精辟,快来看一看,李白的另外一首诗:秋浦歌
从这首诗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五、总结:是啊,这诗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魂宝,这千百年来传颂的佳作,让我们赏心悦目,而我们学古诗不仅要会读,更要走进诗的意境,去画,去写,去诵,而且还可以把它唱出来,我们来听听吧!播放诗歌《望庐山瀑布》
六、板书: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图
生
飞
挂
落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六
《望庐山瀑布》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授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望庐山瀑布》。这一单元都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
针对诗文的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会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教授过程来学习文本的。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打算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设计了多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学习其他的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既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望庐山瀑布说课反思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课的特色:
一是以读为本的特色理念。过去教古诗,都是教师逐词逐句分析讲解,学生读得少、体验少,而本设计根据二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各种读诗方式,来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明意、入境、悟情的境界,尽管儿童对诗的理解是朦胧的,浅层的,但在朗读中认识了生字,培养了想象能力,感受到景色的美,体验到作者的情,这都是了不起的收获。你喜欢哪个词?哪个字?哪句诗?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喜欢“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解释是“遥”的意思是遥远,远远的看瀑布像白布挂在上面,而且在动,很美。有的学生说“飞”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机会,一定去看看,用眼睛发现美、欣赏美,用耳朵去听一听瀑布飞下来的壮观。
二是尊重差异的人本理念。我们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我们不能用同一尺度来要求他们,一节课目标达成的最大值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定的。所以,我在感悟品读这个环节中,尊重儿童个体体验,他们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读得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均可,为了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我设计了“小李白”赛诗活动,凭借媒体画面,让学生会读的读,会背的背,能说的说,想演的也可以演。这样,使每个孩子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是自主探究的创新理念。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运用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会学习、会探究。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结束时,小结了学法,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诗。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会进一步开阔,能力就会在实践探究中进一步提升,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教学中的不足: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三、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机智。应能对学生的发言做到中肯,及时的评价。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七
一、谈课题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着四方的游客。
2、师述:是啊,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庐山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并指导生字)
3、谁来读课题。
4、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5、一起读。
二、知诗人
师: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李白这位大诗人有哪些了解?
生:李白是唐朝人,号清莲居士,字太白。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的诗篇喜爱至极,所以给他这样的称号。
生:这首诗是李白二十六岁时在庐山的黄岩瀑布写的。(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世人又称为“诗仙”。)
三、读
1、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请一组中的四个同学开火车一人读一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再读。
3、我们读的时候究竟应该怎样停顿呢?再读(自己练一练)
4、咱们全班一起读。
四、解
1、别看这首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它可为我们描绘了不少的景物,请大家用笔在书上圈一圈。
2、短短的一首诗就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难怪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中展示的一幅幅壮美的画面,让张老师也忍不住要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哪些画面?
(1)、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从哪儿知道的?
你们读了这一句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谁能联系这句诗,说说你所看到的?
说得真精彩,能通过朗读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吗?(男生齐读)
(2)、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其他同学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说的太好了,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吗?还有谁想读。
喜欢这句话吗?女生齐读。
3、诗人笔下的庐山瀑布真是雄伟壮丽,让我们一起去感受。
五、品
读着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的美景,也体会到李白用词的巧妙,你最欣赏哪个词?
生:老师,我们发现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他把“升起”的“升”写成了“学生”的“生”。
师:同学们快看看,李白是写错别字了吗?
生:没有,这里的“生”是“产生”的意思,李白是说香炉峰产生了紫色的烟雾,而不是升起了烟雾。
师:(转向质疑的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你再来重新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
师: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谁愿意来有感情的这两句?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在民间传说中它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时传说地狱十八层,天有九层,“九天”就是天的第九层,是最高处。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多很高。文中有个词也是这样的用法。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这样的词句?那你还知道那些诗句使用了夸张的写法吗?
生:“危楼高百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大家知道这么多的诗句,真不错!刚才那位同学说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这个“好像”解释了“疑”字。“疑”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好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疑”字呢?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离奇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正是李白诗词的特有风格,难怪他被世人称为“诗仙”。
4、师:现在,咱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吟诵一下这首诗。
六、想
1、师: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美妙的景象?( 放瀑布的录像)
2、此刻你就是诗仙李白,站在了这美景面前,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他只是在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吗?他还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祖国河山)
4、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来读一读。 一组读一行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齐读
带上感情起立读(配乐)
七、延伸
1、庐山瀑布的确令人神往,许多诗人都对它钟爱有佳,你们平时积累了哪些描写瀑布的诗句呢?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的《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 “
“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师:(由衷地赞美)瀑布不但看起来美,吟诵起来也美,我想唱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八、深化拓展,选择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把庐山瀑布的美景画下来,然后再为你的画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八
之三
作者: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 陈丽蓉
教学过程 :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4、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5、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7、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21、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九
眼里“闻”声 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赣榆县石桥镇大庄小学 韦有成
“通感”是一种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人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得来的大量信息储存于记忆之中,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感受会在一刹那间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发生联系,产生某种信息流。“通感”就是“分析器”在生活经验中建立特殊联系的结果,是不同感觉器官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而生成的。“通感”用得好,可以使景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地更细腻深刻,引起读者更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在古诗阅读中,教师可以抓住文字多元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功能和体验,挖掘多种知识和各方面经验储备,展开联想和想象,向多方面延伸扩展。如此,就能得到“眼里闻声,耳中见色”的艺术感受。
《望庐山瀑布》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6册中的一首古诗。诗中有奇特的夸张、飞腾的想象的妙用;有磅礴的气势、壮观的画面的勾勒;有高远的意境、雄奇的景界的展示……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绝。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诗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领略大自然的壮观奇景和诗人发自肺腑的感受。
1、从视觉方面感知色彩鲜明的静态画面:红日高照,奇峰披翠,紫烟缭绕,瀑布高悬,飞花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色交织融汇,多姿多彩尽铺山间;光与色的互相辉映,色与景的和谐搭配,使画面格外明丽,秀色可人。
2、从听觉方面感受庐山瀑布飞流冲撞的赫赫声势的动感画面:银瀑飞泄,气势涌动,如雷贯耳,令人惊叹。
3、从嗅觉方面品位庐山香炉峰景象的奇特:艳阳下,云遮雾绕的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宛如一座巨大的香炉升腾着燎人的香气,叫人心醉。双关手法的运用,把香炉峰奇特的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叹服。
4、从空间方面拓展想象:高峰耸立,直插蓝天,生机勃勃的绿叶似翡翠,如宝石点缀在天幕;瀑流飞动,上接九重天际,下连滔滔碧水,天、水、山、川浑然一体,无比高远广阔。
5、体会诗人留恋往返于庐山的感受:丽日之下,层峦叠翠的香炉峰云遮雾腾,宛如香炉紫烟袅袅,令人赏心悦目;在这美如画卷的香炉峰下,心中的杂念一扫而光。远远望去,那神奇的瀑布像一幅巨大无比的白链悬挂在山前的河流上,那飞泻奔流的非凡气势,真让人怀疑是九天上的银河坠落人间。一派何等雄奇、高远的境界!眼前的一切,难道不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不枯竭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不涌动着对祖国有这样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的炽热之情?
如此阅读,学生的感受不再是一幅平静的山水画,而是活生生的立体情境,自己也犹如置身其间,感受到大自然赐给我们无穷的美和奋发不息的力量。
详细内容:请看 眼里“闻”声 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十
作者:闫利平 转贴自: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二小 点击数:104
“五结合”在《望庐山瀑布》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二小闫利平
《望庐山瀑布》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首古诗。在教学设计时,我运用了“五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旧知与新知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自古有之,其中题材相同的作品举不胜举。《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所写的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古诗。对于描写瀑布的诗,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学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一诗。二者描写的对象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以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一诗引入新课,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从而构建起以诗歌为文学体裁,以瀑布为描写对象的知识网络。
通过了解我得知,学生没有看到过瀑布,对瀑布的感性认识并不十分清晰。根据这一情况,在导入环节,我先请学生看一段瀑布的录像,边看边背诵曾经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然后让学生说说观看瀑布的感受。学生回答后,我告诉学生:在我国众多的瀑布之中,庐山瀑布闻名天下,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驻足于庐山瀑布之前,写下了许多赞颂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感性认知基础,以旧的知识唤起学生对瀑布的认知回忆,从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就瀑布的知识找到了一个古今连接点,使新知识找到了一个生长点,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同一个景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及在不同的心情下所描绘的内容、方式与情感是不同的。渗透一种比较学习的思想。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以瀑布为中心点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
二、 自主与指导相结合搭建学习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构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获取语文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大体把握诗意。古诗的学习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利用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记录在书上,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及联系生活实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全班进行汇报,达到知识的沟通与共享。对于“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我就引导学生看瀑布图,理解瀑布是从什么地方落下来的?下面形成了什么?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瀑布是从山上流下来,到山脚下形成了奔腾的河流。由此,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三、 欣赏与朗读相结合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和编者多重对话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因此,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对于古诗文的诵读要求是: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朗读与欣赏是相辅相成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理解了诗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发现诗句的内在联系,我问学生:这首诗中哪几句是写作者看见的瀑布的景象?哪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学生回答后,我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天早晨,旭日东升,李白乘兴来到庐山最著名的开先西瀑前,驻足远望,他看到什么?于是他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喜欢?并提示学生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写法上或自己的感受谈一谈。有的学生说喜欢 “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因为这句话描绘出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紫色的雾气在山间缭绕的景象,李白选择了一个“生”字,使静静的香炉峰有了动感,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有的学生说喜欢“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因为“遥看”与题目中的“望”字呼应,扣题。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只有“遥看”,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山上。有的学生喜欢“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因为这句写出了瀑布从陡峭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 “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之长。也有的学生喜欢“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因为这句运用了比喻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又富于神秘的美。
学生通过鉴赏每一个句子,对诗句的意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顺势引导学生在每鉴赏完一个句子后,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读来表现,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读中学生又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浪漫与豪放的诗风。
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知识外延。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
本课所学的是李白的诗,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我所教的学生对于他了解得不多,而且也没有了解他的途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李白的画像及生平资料,使学生对他的人品及诗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入理解他的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顺利学完李白的这首诗后,我从《庐山古今诗词选》中选择了李白另一首写庐山的诗《望庐山五老峰》,师生共同朗读、理解与欣赏。诗文如下: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浪漫与豪放的诗风,从诗中进一步感受庐山的壮美景色,检测了学生自主理解诗句的能力,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拓展了本课知识的外延。
五、 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本课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和《望庐山五老峰》这两首写景的诗,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结合注释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通过对诗句的品评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及鉴赏使学生体会到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壮观景色的赞美之情,也是作者对祖国秀美山川的热爱之情,受到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为了把这种教育进一步深化,在学完这两首诗后,我对学生说:“庐山风景美如画,引得诗人要安家。我们的祖国秀美的风光比比皆是,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图画。”我利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曾学过的四篇课文的图片:海滨小城、黄山风光、锡林郭勒大草原、九寨沟。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用的来说话,并说说看了这几幅画的感受。学生通过观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图画的内容,表达出对祖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我顺势说:“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幅画,把你的所见所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们欣然提笔。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十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小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古诗瀑布古诗教案篇十二
一、指导思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身入其境,充分感受、自主读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
二、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讲读课文,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却先写红日照耀下的香炉峰,从而衬托出瀑布背景的雄伟壮观;用一个精彩的“挂”字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了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用“飞”生动再现了瀑布的激流奔驰;用“直下”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以及瀑布势不可挡的气势;最后用一个“疑”夸张而不失真的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所以通过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并且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同时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怀,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了解古诗内容,朗读、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2、 过程与方法:合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在“议、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祖国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文字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学生分析
聋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四篇古诗,初步的掌握了古诗的一般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知识,学生的知识积累、理解能力及感悟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再加上生理上的缺陷,学生的认知有限,对于教学活动有很大的难度。就本课中出现的瀑布而言,学生很难联想到瀑布的雄伟与美丽,而我校远程教育资源的开通,弥补了这一点的不足。这节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瀑布的雄伟与美丽,在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为感受诗中的瀑布做了良好的铺垫。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我还利用flash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五、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六、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望庐山瀑布》视频剪辑(远程教育网下载的);庐山瀑布图(挂图);若干文字资料。
八、教学时间 1课时。
九、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境,畅所欲言,议一议。
1、 创设情境。
刚才的画面中给你映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教师相机讲解“瀑”、“炉”、“庐”,使学生认识瀑布,知道哪个是香炉峰,并告诉学生庐山在我国江西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3、 过渡引入。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了解诗人李白。
(二)、读读诗。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
1、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2、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观看庐山瀑布景观,出示字幕,教师配音朗诵。
3、指导朗读,师生同读(配合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释疑。(展示庐山瀑布挂图)
⑴独自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⑵借助注释、字典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
2、合作探究。(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动态的景观)
⑴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
①说说哪些词句你读懂了。
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解决。
③感受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质疑问难。提出在小组内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大家来帮助解决。
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利用flash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结合诗文画面说。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总结全文。(略。边总结边板书)
4、鼓励学生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四)、背诵这首古诗。
1、指导感情背诵。
2、自由试背(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庐山瀑布景观动画)。
3、师生齐背诵这首诗。(回味诗意,整体感悟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看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
各位小诗人,我们已经来到庐山脚下,请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吧。(齐背诵)
(五)、延伸拓展。
1、 指导学生观看《望庐山瀑布》视频剪辑,体会视频中庐山的美丽、体会庐山瀑布的“生、挂、飞、落”等特点,体会瀑布“挂前川”、“直下三千尺”及“遥看”等的动人情景,进一步的随着视频中的讲解,深入的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感受升华,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良好的爱国教育和美感教育。
2、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诗人大胆夸张、想象手法运用的启发。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诗;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奉献给大家,让老师和同学们与你同分享创作的愉悦。小诗人,小画家们快快行动吧!
附板书设计:
香炉 紫烟 雄伟壮观
遥看 瀑布 前川
望庐山瀑布 飞流 三千尺
银河 落九天 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