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14 11:50:01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
    小编:CZJ曹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一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52-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意识、制度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我们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将我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是我国屹立于国际综合竞争舞台的强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种族血缘谱系,这些不同种族之所以能够集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将各民族人民导向至真、至纯、至善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共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每个学校根据本地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让语文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理念

(一)校本课程的诞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使命不断出现,作为承载新的教学理念与使命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课程既是对教育局颁布的正规课程的延伸,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原则与信仰,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充分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校的校本课程是本校语文开发组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本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开设的。本校校本课程的阅读欣赏部分,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文学品味选取了朱自清、老舍、曹雪芹、曹操、陶渊明等多位老艺术家的文学巨著。我们力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学之美,让学生明理启智,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不仅如此,本校校本课程还着眼于语文工具性训练,设计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学生的汉语言潜能,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校教研组全力研究适用于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建设思想,旨在通过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通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赏析传统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与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词汇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提高文学修养并形成良好的品性。

在發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力图通过选取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弘扬民族语文与文学特色,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依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凸显人本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校本课程中沉淀的文化精髓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独具特色而极具民族文化魅力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实践规划

我们的校本课程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这门校本课程充分汲取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髓,牢牢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也是本校教研组在充分研读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成果。

和一般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分为基础目标与能力目标。基础目标在课内完成即可,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得。例如:我们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语感;通过对联比赛,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名言联句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选文部分教学得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气息,在实践中生成更多的教学信息,不断修订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更具人文底蕴。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为学生终生进行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具备创造能力,继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二)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与灵活多变。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这三评需要协调统一。我们既要重视生成性评价也不能忽略规定性评价。基于此,本人建立了一套评价方式——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既包括“三评”,也包括规定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首先,采用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其次,附录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各种荣誉证书等。再次,填写“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当然,这份成长档案还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理念与规划,本文接下来研究这本校本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阐述如何建设更加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

三、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一)朗诵训练,含英嚼华

在这边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中,本人组建了“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课程实践核心工程。职业学习阶段,学生的记忆力还处于“黄金期”,大量地阅读,汲取民族传统文学作品精髓,可以拓展自己的词汇体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这项校本课程实践建设工程中,本人首先拟订的实践策略是“读”,制订了群文阅读、赏读、朗读比赛等策略。这是因为充分的“读”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自己主动积累词汇。通过“读”,学生含英嚼华感受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读与思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例如:由于古代诗歌语言的特征,我们必需将字、词、句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其涵义。再加上古代诗歌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费劲。基于此,本人根据校本课程,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展开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杜甫的《登高》,我们可以设计主题为“爱国”的群文阅读,选择《春望》《蒿里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学生多读就可以熟悉其中的语言涵义,熟至成诵,自然掌握这部分知识。

这本校本课程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语言隽永、意蕴深远,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柳永的《雨霖铃》。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还有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我们可以展开朗诵比赛,为朗读者配置古典音乐,让整个课堂充满古色古香。除了古文朗诵比赛,我们还可以添加“古文知识比赛”环节,设计某个主题让学生介绍相应的古文知识。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诗画结合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古诗文诗画作品”,让学生体验古诗文深邃的意境。

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既可以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将现有语文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写作训练,实践探究

1.重视积累传统文化词汇

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工程还需要重视写作训练。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警句、歇后语、俚语、俗语、格言都是我们写作的良好素材。这是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语言精髓。同时,我们传统文学词汇有着稳定的、客观的规律。我们如果掌握这些规律并充分应用古代文学词汇就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色添辉,让语言的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同样的“一”字成语,有褒义的也有貶义的,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与一知半解、一事无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色彩,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强调的积累学习也不是一味地听说读写。例如:成语接龙就是一项积累词汇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平均水平比较低,展开成语接龙游戏,我们不必强求顶针句式,只要成语粗略对接即可。总之,积累是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词汇,培养学生巧用经典出口成章的文学修养。

2.实践探究

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写作训练项目有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这些写作训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训练时,我们不能局限于课程上的格式讲解,反之,应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延伸校本课程,除了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等,还可以加入说明文、议论文、课本剧写作训练。

只有与社会接壤,学生才能够开阔眼界,继而将社会热点新闻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而其中,我们引导学生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评议当今的新闻事件,展开议论文写作。这样我们的写作不仅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也融入了传统文学的元素,显得更加有深度。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组织课本剧活动。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写舞台剧本。将传统文化作品搬上舞台,使得其中的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直观与形象化。学生势必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并释放自己的写作激情。

3.重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这本校本课程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深化,还需要重视在探究中迁移知识与应用知识,这才是校本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传统神话故事,在引起学生兴趣阅读与了解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古代神话的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写作神话故事,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教学目的。或者,我们引导学生依据并保留《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神话故事的情节,对神话故事进行“再创作”。这样学生不仅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神话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再如:《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的思想非常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不分贵贱,尊重内心意愿,喜欢并付出努力就能够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这种思想应该迁移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保留那份为理想付出的执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这种知识迁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份职业规划,如:写作一篇1500字的职业规划,要求体现课文《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思想。在写作实践中,迁移与应用知识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首先,建设思想是凸显生本理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建设整体规划是扎实基础知识,联系生活与实践,不断丰富知识系统。再次,建设实践要重视朗诵训练与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卉.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2]张吉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与语文课程协调统一: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原则[J].语文建设,2018(8):71-74.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二

摘要: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中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发英语校本教材,走教学工作的特色之路。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两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26-0031-03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十分重视技术和专业的中职教育中,中职英语成为了中职教育中的一门特殊学科,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学科。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许多中职学校开始编写校本教材。但是,有些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者开发编写出来的校本教材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首先考虑本校的实际英语教学情况,真正做到目的明确、编纂合理,符合学生英语水平发展的需要。

一、编制校本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结合中职英语教学工作的经验和对中职教育发展的认识,认为在编制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创新性原则。中职校本教材开发要体现创新性原则。校本教材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从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校本教材开发也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以后就业中所需要的创新力奠定基础。

2.秉承实用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批实用复合型人才。因此,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也要选择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所选教学内容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且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校本教材开发在具体实施方面,应制定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评判标准。

3.体现科学性原则。校本教材是对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因而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结构脉络要与国家课程有所补充、相互融合,构成更为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同时,中职校本教材的内容要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教材的选择要适当。可以说,教材所选择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生活,可以回归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4.紧抓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中职毕业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的是不同的社会职业,校本课程应关注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将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需求。由于教育职业群是社会职业的归并,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职业的变化。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开发并非一劳永逸地编订教材,而是需要学校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合并指导下,及时更新、充实教材。为了提高办学特色和教育竞争力,甚至可以适当超越国家和地方标准。因此,中职校本英语课程的编制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5.注意稳定性原则。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稳定性不仅包括教材设置的稳定性,还应包括教材编写小组的稳定性。其编制要始终与《中职英语课程教学标准》保持一致,中职英语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既要关心到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发展提高的空间;不仅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沟通能力;在确保学生英语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又能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需要。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编排要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而行。校本教材开发小组的稳定对于校本教材的质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校本教材开发小组主要由本校在编英语教师组成,应保证教师编写小组的稳定,减少英语教师的流动。

6.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是为了能够面向所有学生,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英语实际教学水平。所以,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有乐于学习的感觉。英语校本教材应由两部分组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英语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情景会话为主,结合一些有关当下热点话题的阅读文章或英文流行歌曲。中职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基础行业工作,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为了在遇到外国人时能进行一些基本的沟通交流。基础英语所包含的知识就是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水平。但如果局限于对话,学生对学习会感到比较单一无趣。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年龄区间,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文章。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有专业针对性。结合本校开设的专业,在专业英语部分主要介绍相关的专业英语供学生学习。比如,针对本校机械汽修专业的学生,应系统介绍常见的简单机械、复合机械、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和常见的汽车基础知识等内容。而对微机专业的学生则在本部分重点介绍计算机英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编写者还应进入厂矿企业,掌握目前什么是企业需要的,什么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真正做到校企有机结合,让知识服务于实际应用需求。

二、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应注意的方面

笔者曾先后担任过机电、计算机对口单招专业、数控专业、机械汽修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上述几个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一样,脱离了学生的具体专业需求,且无较强的专业针对性。换而言之,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在其工作岗位上很少会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结合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把搜集得来的资料做简单的拼凑,而应该是由学校选拔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合作编写而成。编写的教材必须有条理性,且实用性强。参与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课程研发的能力,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把教学工作成果及时反馈汇总,不断融入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编写之中。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培养,让教师通过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积极开展交流沟通,把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教科研成果转化为集体财富,把教师个体的发展和学校长远的发展紧密相连。

2.注重学生知识、爱好、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这门课程已经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就看不懂工艺流程的变化、设备的说明、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尖端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质量等高层次要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对英语学习重拾信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能力,中职英语校本教材中要补充一些精读文章需要编写教师下点力气去找寻。难度要适合学生,而且要体现当下热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阅读空间。中职英语校本教材要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的深层认识。基础英语部分的学习还可以与考级有所结合,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口语考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踏上社会后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专业英语部分应随学校开设的专业改变而有所变化,如新学年学校要开设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我们就要及时调整补充船舶海洋工程相关内容以适应此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需要。

3.注重分层教学,挖掘学生潜能。根据相关教育部门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职业学校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连最简单的音标、单词、语法都不会;30%的学生英语基础尚可,但对日常单一的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英语成绩不理想;只有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受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缓慢,从而阻碍了本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此外,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也确实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掌握得快,有的则慢些;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则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则善于逻辑思维。面对如此明显的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千篇一律按部就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强求他们齐步前进,这是不符合学生客观现实的,肯定是不适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比较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应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教学研究,注意做到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些英语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制定较低一点的目标,避免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一直受到挫折。对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制定高一点的目标,避免他们有骄傲自负的情绪。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注意形式多样,增加调查活动性作业的比重。中职英语校本教材要努力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励他们更有信心去学习英语。

4.注重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构筑网状学识结构。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组的教师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从而忽视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包含的是综合性的内容,必然渗透到包括政治、历史、时事、地理、经济等在内的领域。所以在校本教材的讲授当中,教师应注意加强教材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这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注重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重视形成性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原先的教材也会因此产生一些不协调的方面。教材要不断更新,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这样的更新才能使我们的校本教材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考查,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口语表达、角色扮演及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以往,学校、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是不够科学全面的。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课堂活动不够主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成绩一般,却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一个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给予学生正面的赏识与鼓励。作为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科研素质水平,努力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才能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

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应用,不仅对笔者所在的机械汽修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英语学科教学上有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上的操作价值,同时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怎样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学校、地区自身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尚需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瑛.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3,(5).

[2]沈振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解读[J].2006,(8).

[3]高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改革实践[J].西部大开发,2009,(10).

[4]吴文娅.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探讨[J].成才之路,2007,(3).

[5]王明陶.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推进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9).

[6]孙玉杰.创新英语教学,彰显职教特色[J].中等职业教育,2009,(11).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三

[摘

要] 传统学科教育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种教育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甚广,致使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产生了一些须直视并应尽快解决的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高职教材的编著。试图以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为例,阐述校本教材编写应该有的理念: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结构体系并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出发来编著高职教材。

[关

词] 学科教育;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28-02

在21世纪,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经济保持高增长,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需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完成的社会任务。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改一补”政策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而建成,因此,高职院校就摆脱不了原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和办学方式及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实践条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和左右。

就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方面,长期以来都以传统学科教育观为主,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追求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培养的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型人才”。其授课方式往往先是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理论,检验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这种“虚化”的实践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或其他场合操作,这个过程比较重视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学的结果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科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学习,是一种基础性或充实性的学习,是为将来服务的”。同时,学科教育的评价更多也是指向未来的,看学习者在进入社会以后发展如何,是一种追踪式的评价。

这种理念和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通常是理论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首要基础是学生本身已经发展了一定水准的理论吸收能力,能够接受高校的这种授课模式。但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仍受传统影响较大,但大部分高校的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随之入学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一方面高校扩招培养出大量人才,但学校受学科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专业不对口,造成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大量需要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又无法满足这个现实之需。这种情况更明显地体现在高职院校中。

同时,高职教育具有变化多端和应时性的特点,只有经常调整高职教育结构和教育教学内容,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高职教育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有生存的土壤;高职教育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上述三种情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职教材的编写。理论上来说,高职教材编著应该是以理论讲解为辅,实训或实践操作为主,而且教材内容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实际上,目前为止,我系乃至我院所用高职教材大多仍然按学科教育体系编制,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矛盾,那就是:学生的认知需求不能达到教材编制体系的水准,即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本来就差——基础弱、底子薄、知识面窄,理论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原来(扩招前)的水准,可是现在(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材往往都是按原来的学科教育思路编写。所以高职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很难教;学生认为教材难,学不懂。随之,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即便学了一些知识,社会上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读书无用论”自然就开始发酵并且蔓延,高职校园里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拿到毕业证,证明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这就是违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果。

可见,高职教材的编写及运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尽管从长远来说,学科教育是职业教育高层次发展之路,但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按高职教育各因素的实际状况编写符合校情、学情和师情的高职教材。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有较强的岗位对应性,主要培养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应用技术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据上述陈述,现通过作者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实用商务英汉互译入门教程》来具体化上述内容。本书分上篇、下篇和模仿翻译篇三篇。

上篇主要阐述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共分六点:第一点,静态与动态之讨论;第二点,无灵与有灵之讨论;第三点,被动与主动之讨论;第四点,主语与话题之讨论;第五点,形和与意和之讨论;第六点,拆分与整合之讨论。这些理论虽然阐述的是普通英语翻译,但商务英语仍然具备所有通用的语言学特征,因此,掌握英语中的基本性规则和知识是学好商务英语的前提条件。本篇对这些翻译理论的阐述,不是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段或篇的由小到大或自下而上的处理,而是对两种语言在结构或特征方面的基本差异的整体把握,这就突破了传统学科教育理念下的教材编写思路,并体现了高职校本教材“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编写原则。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一,即“理论为辅”。阐述这些基本理论是必须的,因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从优秀翻译著作和翻译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翻译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翻译的本质、原则和方法,而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主要是指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与商务英语翻译有关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因此,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启蒙、帮助学生提高和加深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认识,阐明商务翻译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将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掌握正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总结出具有实用性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翻译各类文本的商务英语语篇,培养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尽管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与翻译实践的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英语谚语说得好:“An ounce of practice is worth a pound of theory.”汉语中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和途径,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商务背景知识,并经历一定的周期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注意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环节安排较多学时,因而本书下篇主要是常见商务英语篇章的翻译操练。主要内容从商务广告、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会展文案、公共文稿、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等不同功能文本着手(本篇关于商务英语翻译材料的筛选,尽量选择符合时下社会企业需求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摒弃陈旧、过时的翻译文本。笔者对一些毕业生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商务英语翻译岗位一般接触公司名称、企业宣传资料、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产品说明书等翻译资料。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材料应以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主导),应用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由于应用翻译都有现实、具体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某种预期的功能,目的和功能是应用翻译的依据和依归。而功能目的论的理论核心也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强调翻译是译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因此,应该说功能目的论与应用语篇的翻译实践有更密切的关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使用翻译工作坊的实训模式,让学生进行较大量的模拟实战,在做中学、学中做,循环往复,归纳总结,使学生较为快速地入门商务英语翻译。期间配以教师从微观层面或宏观层面对商务英语不同功能文本翻译的讲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二,“即实训为主”。

本书模仿翻译篇,通过提供给学生部分英汉双语的精华文章,旨在使学生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体会和验证本书上篇的翻译理论及下篇学生自己翻译操练的实践心得,而且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同时,本篇的文章往往具有很强很深的哲理性,学生能够通过背诵相关文章,不但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生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和深厚基础知识,又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复合型人才。这即是教科书的功能,也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篇意在表明的是高职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高职类院校大体来说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动手经验和专项技能的专门人才,然而同时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一定的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只有通得越多越广,才能专得更深、更精。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2]谭镇弘,熊文渊.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8):53-56,62.

[3]薛滩,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10-12.

[4]李均.1996—2006:中國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J].职教通讯,2007(11):34-36,77.

[5]张健.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教通讯,2013(30):3.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编辑 冯永霞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模板精选四

[摘           要]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现代文学作品到古代文学的精华篇章,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从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建设规划与建设实践入手,阐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52-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意识、制度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我们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将我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是我国屹立于国际综合竞争舞台的强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种族血缘谱系,这些不同种族之所以能够集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将各民族人民导向至真、至纯、至善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共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每个学校根据本地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让语文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理念

(一)校本课程的诞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使命不断出现,作为承载新的教学理念与使命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课程既是对教育局颁布的正规课程的延伸,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原则与信仰,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充分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校的校本课程是本校语文开发组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本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开设的。本校校本课程的阅读欣赏部分,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文学品味选取了朱自清、老舍、曹雪芹、曹操、陶渊明等多位老艺术家的文学巨著。我们力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学之美,让学生明理启智,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不仅如此,本校校本课程还着眼于语文工具性训练,设计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学生的汉语言潜能,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校教研组全力研究适用于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建设思想,旨在通过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通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赏析传统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与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词汇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提高文学修养并形成良好的品性。

在發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力图通过选取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弘扬民族语文与文学特色,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依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凸显人本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校本课程中沉淀的文化精髓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独具特色而极具民族文化魅力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实践规划

我们的校本课程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这门校本课程充分汲取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髓,牢牢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也是本校教研组在充分研读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成果。

和一般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分为基础目标与能力目标。基础目标在课内完成即可,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得。例如:我们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语感;通过对联比赛,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名言联句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选文部分教学得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气息,在实践中生成更多的教学信息,不断修订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更具人文底蕴。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为学生终生进行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具备创造能力,继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二)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与灵活多变。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这三评需要协调统一。我们既要重视生成性评价也不能忽略规定性评价。基于此,本人建立了一套评价方式——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既包括“三评”,也包括规定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首先,采用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其次,附录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各种荣誉证书等。再次,填写“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当然,这份成长档案还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理念与规划,本文接下来研究这本校本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阐述如何建设更加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

三、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一)朗诵训练,含英嚼华

在这边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中,本人组建了“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课程实践核心工程。职业学习阶段,学生的记忆力还处于“黄金期”,大量地阅读,汲取民族传统文学作品精髓,可以拓展自己的词汇体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这项校本课程实践建设工程中,本人首先拟订的实践策略是“读”,制订了群文阅读、赏读、朗读比赛等策略。这是因为充分的“读”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自己主动积累词汇。通过“读”,学生含英嚼华感受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读与思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例如:由于古代诗歌语言的特征,我们必需将字、词、句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其涵义。再加上古代诗歌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费劲。基于此,本人根据校本课程,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展开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杜甫的《登高》,我们可以设计主题为“爱国”的群文阅读,选择《春望》《蒿里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学生多读就可以熟悉其中的语言涵义,熟至成诵,自然掌握这部分知识。

这本校本课程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语言隽永、意蕴深远,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柳永的《雨霖铃》。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还有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我们可以展开朗诵比赛,为朗读者配置古典音乐,让整个课堂充满古色古香。除了古文朗诵比赛,我们还可以添加“古文知识比赛”环节,设计某个主题让学生介绍相应的古文知识。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诗画结合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古诗文诗画作品”,让学生体验古诗文深邃的意境。

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既可以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将现有语文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写作训练,实践探究

1.重视积累传统文化词汇

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工程还需要重视写作训练。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警句、歇后语、俚语、俗语、格言都是我们写作的良好素材。这是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语言精髓。同时,我们传统文学词汇有着稳定的、客观的规律。我们如果掌握这些规律并充分应用古代文学词汇就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色添辉,让语言的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同样的“一”字成语,有褒义的也有貶义的,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与一知半解、一事无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色彩,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强调的积累学习也不是一味地听说读写。例如:成语接龙就是一项积累词汇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平均水平比较低,展开成语接龙游戏,我们不必强求顶针句式,只要成语粗略对接即可。总之,积累是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词汇,培养学生巧用经典出口成章的文学修养。

2.实践探究

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写作训练项目有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这些写作训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训练时,我们不能局限于课程上的格式讲解,反之,应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延伸校本课程,除了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等,还可以加入说明文、议论文、课本剧写作训练。

只有与社会接壤,学生才能够开阔眼界,继而将社会热点新闻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而其中,我们引导学生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评议当今的新闻事件,展开议论文写作。这样我们的写作不仅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也融入了传统文学的元素,显得更加有深度。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组织课本剧活动。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写舞台剧本。将传统文化作品搬上舞台,使得其中的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直观与形象化。学生势必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并释放自己的写作激情。

3.重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这本校本课程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深化,还需要重视在探究中迁移知识与应用知识,这才是校本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传统神话故事,在引起学生兴趣阅读与了解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古代神话的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写作神话故事,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教学目的。或者,我们引导学生依据并保留《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神话故事的情节,对神话故事进行“再创作”。这样学生不仅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神话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再如:《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的思想非常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不分贵贱,尊重内心意愿,喜欢并付出努力就能够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这种思想应该迁移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保留那份为理想付出的执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这种知识迁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份职业规划,如:写作一篇1500字的职业规划,要求体现课文《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思想。在写作实践中,迁移与应用知识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首先,建设思想是凸显生本理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建设整体规划是扎实基础知识,联系生活与实践,不断丰富知识系统。再次,建设实践要重视朗诵训练与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卉.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2]张吉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与语文课程协调统一: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原则[J].语文建设,2018(8):71-7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