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总结中,要注意用具体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撑观点和结论。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总结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中国戏曲学院篇一
本报讯(记者李莉),中国戏曲学院继续面向全国招生,计划招收本科生515人。明年的招生多个专业方向继续执行免学费政策,多剧种表演招生增加黄梅戏等新剧种。
根据北京市有关政策,从秋季学期起,免收京昆表演、多剧种表演及京剧器乐专业学生学费。20招生简章规定,京剧表演、京剧器乐、昆曲表演、多剧种表演(黄梅戏、梨园戏、粤剧、闽剧、豫剧)等专业方向实行免学费政策,免学费专业方向的`招生人数达118人,占年招生总人数的22.9%,与今年持平。
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首次招收黄梅戏、梨园戏、粤剧、闽剧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2012年表演系计划招收多剧种表演(黄梅戏、梨园戏、粤剧、闽剧、豫剧)38人。至此,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教学剧种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3个,包括昆曲、粤剧、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7个,包括歌仔戏、豫剧、晋剧、越剧、黄梅戏、梨园戏、闽剧。
中国戏曲学院篇二
第八条我院严格执行北京市教委下达的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不编制分省招生计划。艺术类文、理科考生兼招,招生层次为本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专业学制五年,其他专业学制四年。
第九条取得我院《专业考试合格证》的考生,须参加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
第十条凡报考我院的考生(含专业免试推荐生)须参加所在省的艺术类统考报名,并按本省要求参加相应专业的考试。考试时间、科目及要求按照考生所在省的规定进行。统考合格(省统考未涉及到的专业除外)且取得我院专业考试合格证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我院录取。
第十一条华侨、港澳地区、台湾省考生报考我院须参加我院组织的专业考试,报名方式及考试要求与大陆学生相同,专业合格者可在我院规定时间内在我院网上自行下载《专业考试合格证》。专业考试合格考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办公室规定的时间,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生办公室、北京市高招办、厦门市高招办、香港考试局、澳门中国旅行社等地报名,参加统一文化课考试,简称“联招考试”。
第十二条我院本科录取规则:(1)我院录取时不分艺术文、理科,自主划定高考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自划线)。
自划线根据我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考生的专业成绩和高考成绩(含政策加分,以下同),并参考北京市2016年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划定。
(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含戏曲文学和国际文化交流招考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含戏曲舞台设计、舞台灯光设计、化装造型设计招考方向)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戏曲服装设计招考方向),高考成绩达到我院录取自划线,将专业成绩60%、高考成绩40%相加,按总成绩排名录取。
(3)其他专业及招考方向,高考成绩达到我院录取自划线,按专业成绩排名录取。
(4)专业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高考成绩较高者。
第十三条录取时,我院将根据各专业招考方向志愿填报情况及计划完成情况,由我院本科招生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招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十四条招生计划、专业考试时间、地点、报考手续、考试科目和要求等详见《中国戏曲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简章》。
第十五条我院对考生高考外语语种不作限制。但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第十六条我院对江苏省考生的必测科目不做总体上的等级要求,以该省对艺术类考生的要求为准。
第十七条新生入校后,我院统一进行新生复查工作。凡复查不合格的新生,将按照有关招生规定进行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第十八条戏曲表演、戏曲器乐、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专业免学费;戏剧影视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学专业每学年8000元;其他专业均为每学年10000元。
中国戏曲学院篇三
年份。
录取批次。
选科/专业组。
分数线。
录取位次。
省控线。
安徽。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96。
7040。
560。
福建。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3427(l999)。
565。
4662。
467。
北京。
综合。
2021。
本科批。
不限/(03)。
551。
15758。
400。
北京。
综合。
2021。
本科批。
不限/(02)。
532。
18911。
400。
北京。
综合。
2021。
本科批。
不限/(01)。
522。
20619。
400。
甘肃。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i段。
-/-。
554。
1913。
502。
广东。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201)。
579。
7508。
448。
广东。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203)。
577。
8082。
448。
广东。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202)。
569。
10812。
448。
广西。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88。
2136。
530。
贵州。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95。
3632。
556。
河北。
历史。
2021。
本科批。
-/-。
553。
12070。
454。
河南。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88。
10158。
558。
黑龙江。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a段。
-/-。
533。
2870。
472。
湖北。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l01)。
585。
6573。
463。
湖南。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2组)。
573。
5189。
466。
湖南。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3组)。
571。
5578。
466。
湖南。
历史。
2021。
本科批。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1组)。
564。
7106。
466。
江西。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86。
5749。
559。
辽宁。
历史。
2021。
本科批。
-/-。
581。
4618。
456。
内蒙古。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53。
2297。
488。
宁夏。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31。
1943。
505。
青海。
文科。
2021。
本科一段。
-/-。
468。
1741。
405。
山东。
综合。
2021。
普通类一段。
-/-。
562。
47110。
444。
陕西。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38。
6241。
499。
上海。
综合。
2021。
本科批。
不限/(1)。
496。
16607。
400。
四川。
理科。
2021。
本科一批。
-/-。
581。
31858。
521。
四川。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72。
6847。
541。
天津。
综合。
2021。
本科批a段。
不限/(1)。
603。
12137。
463。
云南。
文科。
2021。
本科一批。
-/-。
593。
5264。
565。
重庆。
历史。
2021。
本科批。
-/-。
566。
7332。
456。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戏曲学院篇四
第十八条我院招生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所在招考方向毕业要求者,颁发我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及学院学位授予相关规定者,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
第二十条我院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艺术类专业考试考前辅导班,任何单位或个人以我院名义举办考前辅导班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章程通过我院阳光招生信息公开平台向社会发布,对于各种媒体节选公布的章程内容,如理解有误,以我院公布的完整的招生章程为准。
第二十三条本章程由我院本科招生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戏曲学院篇五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巢湖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巢湖学院。2013年6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中国戏曲学院篇六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长期以来是复旦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和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复旦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历史却已有半个世纪了。
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接受的第一位外国学生是曾任日本东洋大学文学教授的今富正巳。
1952年夏上海学院中文系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今富正已随之进入我校中文系学习。
1953年7月提前1年毕业。
1956年9月日本学生中田庆雄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特别优秀生”,转到复旦大学中文系随胡裕树教授学习现代汉语,1958年7月毕业。
同时学习的还有山下好之、菊地升等日本学生。
中田庆雄现任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
鉴于他为中日贸易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2003年1月20日中日友好协会宋健会长代表中国政府授予中田庆雄“中日友好使者”称号。
1992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
1959年10月—1961年,苏联留学生基达连科·米沙来校攻读中国哲学史,指导教师为胡曲园、严北溟、周予同等教授。
1965年2月—7月,阿尔巴尼亚留学生沙邦·巴沙库在复旦微分几何专业学习,指导教师为苏步青教授。
通过论文答辩后巴沙库被授予硕士学位。
1965年9月有214名越南留学生来复旦学习,其中1名研究生、1名进修生分别由谢希德、华中一教授指导,其余分成12个班学习汉语。为此,经学校领导多次研究决定,于8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越南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为胡裕树、蒋培玉,并配备27名教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批留学生陆续回国。此后,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自行解体。
1974年复旦大学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学校先后设立“校办外国留学生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外国留学生组”等留学生管理机构,李荣兴、陈仁凤先后任组长,蔡传廉、胡正娥、王邦佐等先后分管留学生工作。
1984年8月,学校成立独立编制的“外国留学生部”,由蔡传廉任主任,陈仁凤任副主任。
外国留学生部下设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概况等教研室以及办公室、教务科、行政科,全面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来复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较快,为适应留学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复旦大学于1987年5月正式组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蔡传廉任院长,陈仁凤任副院长。
1991年6月陈仁凤继任院长。
先后担任副院长的有王国安(1988年6月—1991年11月)、李福根(1991年11月—1997年2月)、陶黎铭(1993年3月—2005年1月)、沈文忠(1997年3月—现在)、张高孟(2001年1月—2003年11月),吴中伟(2005年1月—现在)、彭增安(2005年1月—现在)。
1997年12月,陈仁凤调市外办工作,担任市外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学校委任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为学院院长、吴慧贞为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11月,学校委任博士生导师朱永生教授为学院院长。
2004年以前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一个集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留学生院,其机构设置相应分成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大板块。
教学方面除原有几个教研室以外,学院成立时又增设汉语第二教研室;年底又从两个汉语教研室中析置汉语第三教研室。
翌年新设教材教法研究室。
1994年设立语言文化教研室。
1996年5月学院设立一室两部:成立汉学研究室,聘请古籍整理所章培恒、中文系顾易生、哲学系潘富恩等著名教授为兼职教授;成立汉语进修部,下辖三个汉语教研室,分别负责初级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的教学;成立语言文化部,下辖语言文化、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三个教研室,负责汉语言本科生、普通专业进修生的教学。
1999年5月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两个教研室合并为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2001年7月从语言文化第一教研室析出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原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改名为语言文化第三教研室。
行政管理方面学院设有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行政科、财务室、资料室等科室。2000年4月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留办改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医学分院;翌年2月两校实质性融合后改称枫林校区办公室。
后勤服务方面设有餐厅、大楼管理、服务中心、小卖部等机构,另有留学生专用运动场、健身房、洗衣房等生活设施。
为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学校对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03年1月,将原由学院管理的外国留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托付给校外物业公司,原在留学生宿舍工作的工人同时由该物业公司托管。同年11月,又将原学院招生办、学生科、行政科、枫林办等科室分出去,成立“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全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的政策制订与工作协调,吴慧贞调任留办主任;新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负责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及在学院学习的留学生的相关管理。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学科结构与年龄层次比较合理、业务素质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现有专职教师59人,其中语言类教师占三分之二略强,文化类教师占近三分之一。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共42人,占70%。
教师中已有研究生学位的共46人;有高级职称的共26人。
曾长期在学院执教现已退休的教授有高玉蓉、陈光磊、陈仁凤、陈阿宝、秦湘、王国安。
2002年聘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屈承熹先生为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还聘有大量兼职教师。
目前学院为留学生共开设数十门课程,大部分课程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
王国安在1985年被教育部评为外国留学生先进工作者;吴中伟、秦湘等获得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奖二、三等奖。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复旦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较早地打破了按学期划分的编班传统,创建了“零起点、八级次、两年制”的基础汉语教学体制,逐步形成了“细化级次,多层递进”、“小步走,连续教,两月上个新台阶”这两个基本特征。
学院组织编写了与此配套的汉语教学主干教材和口语、听力、泛读等分技能语言训练教材,制订实施了包括教学总体设计、课程设置、测试和评估等方面的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制度(1999年5月建立,2004年2月改为教学指导小组)。
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涵盖汉语言本科教学、汉语长期进修教学、汉语短期速成教学,其基本思路已为国家汉办所编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吸收。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了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现为汉语言[对外]专业),培养各国留学生成为熟练掌握汉语、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能同中国进行各种交流的通用人才。该专业现设语言文化、汉英双语、汉英国际和国际经贸等方向。自成立以来,已有七届毕业生。目前在校的该专业学生共有500多人。汉语言本科专业实行宽进严出、逐年淘汰制,以确保学历学位生的教学质量。
学院制订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举办国际国内各种学术讨论会,组织青年学术沙龙,编辑出版各种论文集与《汉学论丛》,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学院教师在承担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挤时间搞科研,发表或出版了大量有关对外汉语以及文、史、哲、经等学科领域较有质量的论文和著作以及各种工具书和译著等。目前,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学院“对外汉语„细化级次,多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00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另外近几年还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
复旦大学一向重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二十多年来,学院先后编写出版了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主干课型教材、教学配套类技能训练教材、综合类文化教材、应试技能教材等各种类型的教材30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今日汉语》(共14册)、《新汉语课本》(共8册)、《标准汉语教程》(共12册)、《新编汉语速成教材》(共6册)、《汉语水平考试技巧》、《中国文化系列教材》(共7种)、《当代中文》(共14册)等。
早在1990年,复旦大学就已正式成为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南方考点。现在每年5月、7月、12月三次举行考试。学院也注意开展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1995年学院成为国家在上海及临近省市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考点。
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华东分会会长、秘书长单位,学院多次承担组织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编辑出版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组织青年学术委员会,并开展相关活动。
2002年11月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评审中复旦大学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语言大学。2003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4家单位成为我国首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学院全方位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每年吸收各国著名高校的交流学生来校学习;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各类短训班;和众多国外留学中介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开拓汉语言本科新的专业方向;依托外国办学机构,在海外建立教学点。多年来,学院每年派6至9名教师赴欧美、日、韩等国家担任汉语教学工作或进行合作研究。
复旦大学所接受的外国留学生类别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学历生和语言进修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学者等非学历生以及短期留学生。
自1974年以来,共接受了来自100多个国家1万余名各类留学生(见附表一)。
2003年复旦大学共有26个院系所接受了近1800名长期留学生(见附表二)。
2007年春已注册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的本科生和长期进修生有1300多名,来自50多个国家。
因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被誉为“小小联合国”。
为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学院建立了联系教师(班主任)制度,即每位教师负责联系1-3个班级的留学生,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
学院每年一次组织为期一周的教学旅行,让留学生到中国各地亲身感悟中国文化,熟悉中国社会。
平时学院也组织各种参观、交流、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院还连续多年组织汉语演讲比赛和摄影比赛。
学院现有留学生专用的大小50多间教室、10个多媒体教室,4个视听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和1个大考场。学院资料室有各种图书11600多册,中外文报刊200余种,各类音像资料1000余盒。(2007年5月更新)。
国际交流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
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它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负责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专门机构,也是专门负责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单位,集招生、培养、发放奖学金以及核发文凭等职能。
自成立至今,国际交流学院不断拓展业务,目前主要的项目有四个:1)外国留学生的学历生教育;2)交换生项目,负责接收来自外国合作院校的交换生以及选派我校的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交流;3)语言生项目,招收来自世界各地来华学习汉语的学生;4)学习之旅项目,利用暑期选派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三至四周的学习之旅活动。
随着我校国际化办学思想的不断深入,我校留学生人数以及派送到国外的交流生人数逐年递增,与我校签约的国外大学也在不断增加。
为适应我校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的需要,国际交流学院在积极拓展“3+1”的留学直通车项目。
国际交流学院设有中、英、日文三种语言的网页,可进行网上招生,同时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资源,目前共有校内外专兼职对外汉语教师17人。语言生项目除开设有五个水平等级的常规汉语班外,又根据目前留学生构成的特点新开设了企业语言培训班、日常口语强化班、hsk考前强化辅导班,以及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开设各种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经贸类课程。
为了吸引留学生更好地在我校学习、生活,国际交流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我院每学期都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文化体验两日游活动,在领略中国大好河山的同时,领会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外每学期与我校松江校区学生的联谊活动更是外国留学生了解本地生学习生话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深了中外学生的情谊,同时也提高汉语语言的沟通能力。
为了给我校学生提供积累海外学习和实习经验的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我院积极拓展渠道与国外商学院商谈互派学生项目,目前与我校合作的院校包括美国的西东大学(setonhalluniversity)美国明智大学(sagecolleges)、美国海外留学基金会(saf);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university)、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university);英国中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ofcentrallancashire);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osnabruck,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法国格勒诺布尔管理学院(ecoledemanagementgrenoblegraduateschoolofbusiness)、南特大学企业管理学院(iaeuniversitedenante)、巴黎高等商学院(iscparis)、特鲁瓦高等商学院集团(ecolesuperieuredecommercedetroyes)、克莱蒙高等商业集团(escdeclermont)等;荷兰的鹿特丹商学院(rotterdambusinessschool);日本国士馆大学等大学。
从2008开始,我校与英国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ofqueensland),美国的萨福克大学(suffolkuniversity)合作,开展了暑期学习之旅项目,该项目每年可派近100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交流学习。
截止2009年5月止,我校接收了来自49个国家的1000多位各类外国留学生,送出了500多位学生分别到8个国家22所大学交流学习。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成立于1951年,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繁华的虹桥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之一,服装设计、纺织工程、国际贸易、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特色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东华大学是一所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与艺术、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现有16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专业、29个博士专业,5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包括6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位居中国高校的前列。
学校现有在校生25000余名,教职工3000余名。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目前,学校已与世界8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功举办纺织、服装、材料等领域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
东华大学从1954年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最早接受留学生的院校之一,已为100多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留学生可通过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申请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也可申请汉语进修、预科项目或其它专业进修以及参加各类短期班学习。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向国际学生和在华外籍人士,以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为己任,培养熟悉中国文化、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人才。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引进高层次师资和管理人才,配备先进教学设施,贯彻实施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外向型、开放性的国际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一个国际大家庭,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加入这个大家庭。在这里,留学生们可以从学院和国际学生联谊会得到学习和生活上全方位的帮助,还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东华大学度过难忘的时光。
同济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创建于1907年,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经过百年奋斗,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已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09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78个,16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5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个。学校还设有5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3700多亩,分五个校区。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同济大学逐步形成了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最早可追溯到1964年迎来的第一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学校复校后早在1993年经贸外语系也招收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
作为专门从事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部门——留学生办公室成立于1999年4月,后改为“留学生部”,这是我院的前身。
2001年10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和自费留学生,以搞好“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工作为已任。
“中国特色,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是我院的办学宗旨。
学院设有层次完整的留学生教学体系,拥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进修生、语言生等各个层次。
截至2007年12月,有来自84个国家的留学生1000余名,其中学历学位生超过70%。
学院推行学分制度和灵活的选课制度,对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或符合相关条件的留学生颁发奖学金。
同时,在暑假和寒假期间分别举办小学期专业教学和各种短期班。
在学科建设方面,2001年设立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06年设立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以语言学专业博士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专职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2人。
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并有18名教师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应邀出任学院的名誉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南方最著名的外国语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是“九五”、“十五”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上外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外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在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的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3人,一半以上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外汉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在海外执教的经验。
学院成立以后,在传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科研力度,确立三个科研重点,即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及与此相关的汉语本体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化研究。科研工作由点及面,全面铺开,成果显著。迄今为止,已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图书奖。在外汉教材编写方面也颇见成效,承担着国际合作编写教材的项目和国家汉办的教材规划项目。目前,学院正组织力量编写以建构主义第二语言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适当时机,还将推出面向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主体教材。
学院已拥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并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1980年至今,先后有来自49个国家的留学生累计6071名,2002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167名,其中半年以上的长期生842名,2003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共350名左右,占长期生的一半以上,长期留学生人数已超过上外全日制在校中国学生总人数的1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学生本科教育,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学生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斯洛文尼亚、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籍汉语人才为办学宗旨,在汉语言本科专业基础上先后开设汉语经贸、汉英双语两个复合型专业方向,汉日双语、汉韩双语等复合型专业方向也在积极筹备中。
此外,学院积极拓宽办学渠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模式,与海外大学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留学生本科教育新道路。学院已与英国伦敦大学、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成效显著。
学院以实现教学规范化与管理制度化为目标,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辅以“低汰高推”(即在低年级实行严格淘汰,不合格者留级及至退学;在高年级则全力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做法,与考勤制度、奖学金制度、班长班主任会议制度等各种制度相配合,确保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与数量。办学至今,留学生课内成绩、hsk成绩达标率、毕业率逐年提高,已有7届本科留学生获得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深厚的学科基础、精良的师资队伍、幽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语言氛围,诚邀五洲四海莘莘学子,共育中华文明长开之花。
国际交流学院是上海大学负责中外文化交流和招收与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一个专门学院。它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招生、管理、生活服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同时负责上海大学与海外高校共建的孔子学院事务协调和国际校际学生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
学院设有院办公室、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留学生生活服务办公室、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教务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国际校际学生交流与孔子学院事务协调办公室、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与招生新项目开发办公室等机构。
学院现有在职正式教职工59名,有一支富有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
上海大学自196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18,000多名留学生先后在本校学习。
1988年起上海大学开始招收直接用英语授课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
从2003年起,国际交流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生。
2006年来校学习留学生总人数突破2000人,2009年来校学习留学生总人数超过2700人。
学院充分利用上海大学所有专业的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进入语言班上课和单独上课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长期与短期汉语培训等不同学习要求。
学院除开设不同水平的汉语听读写课程外,还根据留学生学生需要开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当代经济”、“中国名胜古迹”、“书法”、“太极拳”、“茶道文化”、“烹调技术”等选修课程和讲座。
学院还与宋园茶艺馆、闸北区大宁街道、静安区江宁街道、长宁区区委组织部与区人事局、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中亚饭店等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留学生语言实习基地,留学生学生不仅能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又能得到用汉语进行交流从而提高汉语水平的机会。
为推广汉语教学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与海外高校已陆续共建了三所孔子学院,即2006年12月建立的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2007年11月建立的爱尔兰科克大学孔子学院和2008年10月建立的土耳其海峡大学孔子学院。
由国际交流学院负责孔子学院的各种事务的协调工作,并每年向每个孔子学院派出中方院长1人,专职汉语教师1人,还选派志愿者汉语教学人员总计20多人。
三年来,在这些孔子学院学习的人数已超过3000人。
学院还积极推进国际校际学生交流,已与世界上7个国家的2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学生交流协议。
2009年共计派出交流生77人,接受交流生33人。
在学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与院(系)的支持配合下,国际交流学院将努力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方针,积极稳妥地发展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为推进我校教育国际化,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人才并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和交流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负责学校来华留学生招生(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管理以及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二级学院。
学院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桃李苑,并在闵行校区行政楼设有综合办公室。
自学院成立以来,交大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生比例大幅增加,留学生层次明显提高。
自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泰国等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2008年我校留学生总数为5542名,其中本科生1272,硕士154,博士27,进修生2807,短期生1282。
学位生总计1453名,比2007年增长23%。
国际教育学院的部门设置为学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留学生事务办公室、闵行综合办公室、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汉语系、汉语言研究所、汉语言工程与测试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多元文化研究所和来华留学项目管理办公室等12个部门,分别负责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教学等各类事务。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使学院能依托学校学科的优势,开展教学科研。学院留学生宿舍设施完备,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科学的人性化管理。
同时,学院拥有留学生专用教室43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2个、语音教室2个。这些都为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生活环境和优质服务。学院不仅开设有多种类型的汉语学习课程,而且也有以培养能运用汉语从事汉语教学、翻译、外交以及管理等多种工作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同时还有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专业。这些不仅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了多种系统学习汉语的机会,而且为他们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为扩大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中国上海,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确认的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学校。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具备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学校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留学生在此完成学业。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学校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学安排和日常管理,学院以人性化的管理、教学、服务为在校学习的各国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是上海理工大学执行涉外政策、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
我们主要职责包括:起草全校国际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提供咨询;协调全校外事活动,为院系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信息和联系服务;受上级部门委托,负责重大外事接待活动的策划、实施;校际交流计划的统筹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协议的拟订、交流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情况的跟踪管理、服务;外国留学生和研究学者的归口管理,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参与招生、外事和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外国专家的聘请、报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国际会议的审核报批;境外办学的联络、审核和报批;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和学生因公出国(境)护照、签证(港澳通行证)的办理,代表学校签署对教职员工因私出国(境)的意见;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事务。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属三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以人文学科见长,教师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学校创立于1954年,现有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9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本科专业。
在校本专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各类留学生2000余人。
国际交流处是学校外事归口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
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国际交流处的主要任务是当好校党委和校长在外事工作中的助手和参谋,提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规划建议,开拓学校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制定我校外事工作的规章制度,检查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外事工作的情况,协调学校各项涉外事务,负责安排或协助安排本校的外事活动。
具体职责是。
-组织和统筹安排学校的外事活动,处理国际联络事务;
-会同教务处及有关学院,受理、申报合作办学项目;
-会同科技处和社科处,受理、申报国际学术会议;
-会同学生处、教务处规划与落实学生交流项目,办理有关手续;
-审核和办理来华留学生入学及出入境管理手续;
-负责学校师生其它涉外活动的审核与备案。
为进一步协调留学生工作,促进留学生教育有计划协调发展,由校领导统一协调,会同国际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及财务处等,成立了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交流处及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是学校行政机关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港澳台事务的一个职能机构,是学校执行国家外交政策和教育外事政策、处理全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港澳台工作的一个归口部门,肩负着政策把关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的双重职责。在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我校重视与国(境)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分别建立了中外合作项目,还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迪肯大学、美国威拉姆特大学每年共同举办短期项目。
与我校建立或保持良好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的国(境)外院校的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威拉姆特大学、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旧金山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约翰·马歇尔法学院、金门大学,德国帕桑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自由大学、艾柔默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卢顿大学、赫德福大学、卡迪夫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巴黎第五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熊本大学、香川大学、九州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迪肯大学、昆士兰大学、维多利亚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安山1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此外,我校除了与全国政法院校及各大学法学院(系)保持合作交流外,还与上海市人大、北京大学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一中院、二中院、以及诸多区级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段和段律师事务所、通力律师事务所等70余家立法、司法、执法、金融、法律服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处是华东政法学院行政机关负责外事工作的一个职能机构,其职能是:
管理职能:负责学校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包括外国专家、留学生工作的管理,本校出国人员的管理及其具体事务的协调处理。
服务职能:负责外事接待与通讯联络、出国手续办理,外事信息与资料的收集、翻译、处理、咨询,并且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为二级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提供指导与帮助。
对外宣传职能:全方位地向校内外介绍本校外事工作的进展,向海外宣传学校的发展与成就,以促进我校与海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处设有办公室、留学生科、外国专家科、综合科。
中国戏曲学院篇七
中国戏曲学院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高等艺术院校,也是培养戏曲人才的重要基地。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戏曲学院,并对这所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此次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的魅力和成就,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中国戏曲学院坐落在京郊的老山校区,校园的建筑、风景既有古朴的中国传统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校园的大门巍峨高大,两侧立着两只古兽,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戏曲门户。走进校园,绿树成荫,湖泊清澈,石桥曲径,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学院的教学楼、宿舍楼、剧场等建筑也都充满了雄伟和庄重的气息。尤其是戏曲博物馆,里面收集了大量的戏曲文物,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丰富历史和独特魅力。漫步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校园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与众不同。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戏曲艺术最高学府之一,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戏曲专业。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学院设有国家级一流艺术团队,由一些戏曲艺术大师和知名教授组成,他们对戏曲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设有多个戏曲专业,如京剧、豫剧、评剧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和教师。学院也积极推动戏曲艺术与现代表演艺术的结合,努力探索戏曲教育的创新模式。这些学术实力的积聚使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且富有活力的学府。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参观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一次戏曲表演的魅力。学院的剧场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京剧《白蛇传》,我被演员们高超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他们的唱腔高亢激昂,既展示了京剧的雄壮,又流露出角色内心的纠葛;他们的动作刚柔并济,既有爆发力又有柔韧度,使角色栩栩如生;他们的脸谱丰富多彩,既表达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又代表了不同情绪的变化。通过观看京剧表演,我更加了解了舞台表演的艰辛和专业性,也深刻体会到戏曲表演所需的技巧和修养。
中国戏曲学院鼓励学生从小学习戏曲,通过多年的专业系统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戏曲人才。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戏曲表演技艺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学识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参演院团演出、参与国内外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磨砺和锻炼。通过参观中国戏曲学院,我深信,在这里接受专业培训的学生一定会成为戏曲界的中流砥柱,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学院注重与世界各地的戏曲学府和艺术机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学院设有多个戏曲研究中心,研究员们将戏曲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戏曲学术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戏曲学院还定期举办戏曲艺术展览和演出,为广大人民提供高品质的戏曲文化体验。中国戏曲学院的使命和责任,正是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将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通过此次参观,我对中国戏曲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和我国戏曲艺术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学院为培养戏曲人才和传承优秀戏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相信它将继续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多更好的努力。我也被中国戏曲学院的精神所感染,决心将来为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篇八
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动画。
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表演。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国家级特色专业: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北京市特色专业:表演(京剧表演)、表演(京剧器乐)、戏曲舞台设计。
中国戏曲学院篇九
学科:法学。
门类:政治学类。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熟练掌握对外交流的语言工具,熟知对外交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艺术管理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文化外事管理、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能以艺术管理人才的身份进入各演出院团,以文化经纪人身份进入国际和国内文化市场。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文化交流史、外事管理概论、涉外文秘、国际法概论、国际商务、外事英语、现代礼仪、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第二外国语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资机构、涉外民间社团、各类中外交流协会,以及该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可深造的专业方向为国际交流、外事管理、国际商务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部分方向。
院校分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