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浅谈科学思维

浅谈科学思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3:47:58
浅谈科学思维
    小编: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科学思维篇一

新思维作文,作文教学的又一新策略。

搞“新思维作文”,通过教学研讨与实践发现,加强作文教学与不同学科课程的沟通、补充、渗透与汲取,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更能培养学生“能写”、“会写”的能力。

新思维作文,是对有限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运用。即在新的作文教学中着重加强思维学科课程信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包括语文(语言、文字等)、数学(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等)、逻辑学(形式逻辑、数学逻辑、辩证逻辑)、思品等学科,并以这些不同思维学科的教学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而展开的作文。新思维作文教学打破了思维学科课程与语文课堂的界线,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选材范围,如只选教学外有意义的生活,而忽略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特别还是生活中最有意义部分的格局。

新思维作文具有鲜明的四个特性。自由性,能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将思维学科与写作过程有机联系;评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性,有利于学生反对权威,在作文中体现出创新精神。总之,传统作文教学中许多缺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能通过新思维作文教学更新。

新思维作文具有独特的外延。它能走出传统作虚假作文的现象,整个过程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表述性对话,是学生寻找学习轨迹的过程体验。它能弥补个性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能让学生通过选材写真话、言真事。它能更新传统作文中写样板作文现象的出现,能让学生自己把握与他人不同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新思维作文,其表达方式有点与应用文和论文相似,常见的有三种:介绍式,即介绍学过的某一思维学科类知识;质疑式,即对某一思维学科类教材、某一思维学科类课外读物中的某一点或教师讲解的某一点提出疑问;猜测式,即对自己暂时还不能证实的某一点进行猜测。

新思维作文,属于创新作文的范畴。把握新思维作文的特点,关键还在于让学生动手又动脑,使他们变得心灵手又巧,如描述自己在思维学科中动手掌握的设计技能,他们不但能真正的对自我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表达,还会对他们一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新思维作文教学的课堂不是其它学科的教学,仍旧是语文教学的课堂。

在新思维的作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其它思维学科抓信息,启发学生走出其它思维学科写作文。新课改以前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仍旧是有用的方式方法,只是新思维作文的选材、立意,写作题材与体裁等更具有开放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再次搜集思维学科信息,多方面写作应用,全方位习作,主动、积极地去习作,从智育中启迪情感,在习作中增长知识,从而培养起写作兴趣,获得作文写作的技能。

2、新思维作文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关键在于鼓励学生善于抓住写作时机,经常动笔。

(1)学习结束时,学生回顾一下某一思维学科类学习的情况,尤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学习过程,就应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印象深的一点,将当时的思维过程写出来。

(2)总结归纳时,当学完某一方面内容,就应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总结、归纳自己的学习方法。

(3)探究发现时。如在教学中,那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当学生经过了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应该热情鼓励学生用笔记录下来。

(4)异创时。如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时,如果让学生写下来,还是一篇有价值的作文。

3、明确新思维作文是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产品。

写思维类作文时应注意:让学生自己拟题,教师不能搞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选材,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自己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限长短,不给造成心理障碍;让学生自觉修改,将表达不清的地方改写清楚,将不完整的'思维过程补充叙述完整;教师的适当指导也是必要的,主要体现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上。

4、新思维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仍旧是语文教学课堂,此类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作文教育。

新思维作文仍旧主要是语文作文教学课堂的内容,与传统作文不同的是选材与立意更具有开放性。在新思维作文教学中,与以前不同的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其它学科,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未来的发展与生存,关注社会,能对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加以实践。如作文题《课前课后一分钟》,此作文题要写出新意,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能创新的教,能引导学生思维转向,具有新的眼光去选材。类似的习题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搞新思维作文就能引导学生从思品、数学课、体育课等中深入挖掘出所需要的东西来,引导学生巧思巧写。如:教室的门有0·8米,班上每位学生的肩宽都在0·35米左右,下课后同学到操场做操,去想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到操场,上课后怎样在不拥挤的前提下安全返回教室……这不但能改变学生行为,特别是在发生重大事故而要迅速离开危险场所时,作文教学的作用就会不只在作文教学之内,让学生的思维也会随着练习而发生变化,这类作文教学实质是作文教育。这样的作文不但能扩大学生作文的视野,丰富作文的内容,还使作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在教学实践中搞思维作文练习,有人已证实,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撰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5、新思维作文犹如桥梁,能与其它学科互补,并能治偏科。

人们一直在批评现在的教育:学科间关山阻隔、壁垒重重,老死不相往来;只灌知识,不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同学思维方式描绘现实生活的事物,将其它学科和语文教学中的共通点找出来,让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作文,在实践中发现它能打破这种学科领域长期分裂的格局,它还能治疗学生的“偏科病”。如有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求平均数后,设计了作文让学生去完成:四(1)班孩子的身高平均为130厘米,他们到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池塘中学习游泳,有没有危险?怎样防止危险?……从而启迪学生遐想与作文。这样的思维作文,学生不但在学习新知识后,能从一套又一套的知识巩固题解放出来,灵活运用新知,巧妙与生活实际联系,能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意义远甚于完成此次作业的本身。

浅谈科学思维篇二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

浅谈科学思维篇三

[摘要]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资料的学习,对于小学实验课从实验的材料的选择,学生体验,能力培养,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实验材料 充分体验 创造力 多媒体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

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2、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由于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虽然财政投入了很多,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是一项耗资很大的项目,所以会造成实验器材的不足。

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小学科学教师的队伍是很不稳定的 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科学教师,有的老师教语文或数学,甚至很多老师是班主任,工作量都很大,还有就是有的专职教师一个下午的课是两个不同年级段的,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自己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

4、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师生同心、共同努力,补充、完善科学实验材料。在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教师工作量又普遍偏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提早参与探究活动,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准备,避免材料的盲目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许多实验材料的准备都是人手一份的。但是也有许多实验,例如《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有的学生家里材料没有那么多,准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种活动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比较好,所以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大家就近就地分工准备。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

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3、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疑问”的作用,“想象”的作用,“假设”的作用,都应该被充分重视。

四、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

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规则的讲述,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也很方便。

总之实验教学是提高孩子 科学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附录

[5]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浅谈科学思维篇四

不同于日常思维,逻辑思维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当大家在学习相关逻辑知识基础上形成一种缜密的逻辑思维后,管理类联考逻辑内容便犹如囊中取物了。然而日常思维往往会干扰逻辑思维的养成,现为了让大家认清两种思维的区别,考研逻辑写作教研室为大家梳理了几个案例。

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男嘉宾上台后面对24位女嘉宾说:有的女嘉宾是漂亮的。

一位女嘉宾反驳道:你意思是说有的女嘉宾不漂亮了?。

思考:女嘉宾的反驳是否有道理?

分析如下:

从日常思维的角度来说,女嘉宾反驳有道理。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在使用有的这一词时,其含义往往指部分。

从逻辑思维角度来说,女嘉宾反驳没有道理。因为有的一词的逻辑含义指至少有一个,换句话说,在数量上,男嘉宾指的是一、多、全部中的一种情况,至于是哪一种我们不得而知,当男嘉宾指的是全部时,女嘉宾的话便没有道理。在逻辑上,只要存在一种情况不符,那就是推不出的。因此,从男嘉宾的话是推不出女嘉宾的话的,故女嘉宾的话没有道理。

刑警王某从某个杀人现场勘察完毕回到局里。门卫老张问他结果怎样,王某说知道了杀人犯到过现场。老张知道王警官在调侃他,以为根本无须王某告诉,他就知道: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一定在现场。

据此回答,我们可以推知下列哪个结论?

a. 如果张三案发时在现场,那么他就是杀人犯。

b. 如果李四不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就不在现场。

c. 如果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那么他就不是杀人犯。

d. 即使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也有可能是杀人犯。

e. 上面四个选项均不正确。

分析如下:

从日常思维出发,众人不约而同的选择b,而正确答案是c。

选b项的考生用的是日常思维,其存在误区,认为如果a那么b和如果a那么b是一个意思。但事实是,两者毫无联系,相反如果a那么b和如果b那么a是等价的,这才符合如果,那么的'逻辑含义。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大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点:日常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大不同,日常思维中的一些误区会干扰逻辑思维的形成。

20xx考研大纲已经发布。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纲的变化以及之后该怎么安排有效的复习。为了帮助各位同学进行后期的复习,考研的辅导老师们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帮助同学们了解大纲变化,并且做好后期的复习规划,让复习变得清晰明朗。

大纲就是考研的指南针,有了复习的方向,再往深往宽了去拓展,才能真正掌握考研知识。考研在此祝愿各位考研学子都能名题金榜,笑傲考研。

浅谈科学思维篇五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内容,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科学课上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也经常听到,一节实验课,材料准备好了,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前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可以使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的科学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整合功能。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通过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获得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概念。如看到电池、小灯泡、导线,学生一定能想到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再如学生看到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金属块、塑料块和装有水的水槽,就能想到试试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因为这些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下沉,轻的容易上浮;又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学生要做利用挤压空气的方法使水的液面上升的实验,此时我们就要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好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两根长一些的塑料吸管、盛有半瓶水的瓶子、堵口用的橡皮泥、以免水洒在桌子上面用的水槽、抹布等材料,有了实验材料,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讨论设计怎样使水面上升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之后就可以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了。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孩子们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活动就会五花八门,课堂就会很难控制,更不用说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了。因此,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能促进学生实验目标的达成。

二、充分发挥实验材料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合作实验能两人一组的,就不四人一组

科学研究通常都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现在科学课上的探究一般都以4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几年的科学课教学,我发现课本中的大多实验都可以由两个人合作完成。同时,我们各学校都按省里仪器配备要求配备了各种仪器。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之后,仪器数量能做到两人为一组的就不四人为一组。因为有了实验材料,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自主地行动起来,更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仪器的作用,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发现、启智,达到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利用周边材料选择、改进实验材料

教材中一些实验材料是一种提示或引导,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材料,不能一味地照搬,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改进实验材料。比如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滑动与滚动》一课中的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教科书用图示加文字的方法提示我们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和如何操作来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都很明了,但是需要我们去找合适的大瓶盖和小瓶盖、还要准备一些玻璃球、胶带纸、铅笔、橡皮泥等,比较繁琐。但是根据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的目标,我发现数学学具中的塑料小球及其小盒、生活中的八宝粥桶的塑料盖都可以加以利用,完成这个任务,同时免去了我们繁琐材料的准备和一些操作步骤,能简便快捷的让学生到体验轴承的作用;再有八宝粥桶掀下来的金属盖,教师可以事先在上面融化一些蜡油,让学生实验体验热传导的现象;利用烧瓶的圆球形、以及苹果醋这种细长的高玻璃瓶灌上水来体验放大镜的作用;利用塑料矿泉水瓶、口服液小瓶来做浮沉子实验等,加强学生的实验体验,引领学生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充分利用周边材料选择、改进实验材料,达成简捷特色实验教学。

三、鼓励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体验、感受学习全过程

科学课上会用到很多实验材料,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实验材料,在上课时展示,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适时呈现实验仪器和材料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科学课上每一课都安排了两个或三个教学活动或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起到积极地正面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呢?很显然,我们要针对各教学环节的意图适时呈现教学仪器和实验材料以减少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集中学生注意力。如《磁铁有磁性》一课虽然表面上是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此贴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两个活动不仅用到的实验材料都很多,而且每个活动中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中,首先是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孰料较多的材料的检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吸铁,而且只能吸铁的性质,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用磁铁去辨别一些物体,分辨出哪些使用铁材料制成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制成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可以说这是两个小活动,第二个小活动是在第一个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们要分两次呈现实验材料,使学生在认真实验检测获得结论之后,再让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专心辨别加以运用。第二个活动也是如此安排探究和运用两个分项活动,因此也需要分内容适时呈现实验材料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效探究。

实验材料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实验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科学思维篇六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离不开第一线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医学思维方法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1]。由于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对一般的临床技能训练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及规章制度等均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临床模拟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

    1  许多实习生在刚进入临床时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思维  一些学生在进行病案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针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从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片面。

    1.2  简化思维  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2]。

    1.3  表面思维  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  印象思维  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片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2]。

    2.1  强调客观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  医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观察以及使用先进仪器观察,都要遵循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性原则。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是医生进行临床分析的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医生主观的诊断来片面解释临床表现,更不能为了维持“诊断”而对患者的客观表现视而不见,这样势必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在实习生的临床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坚持客观的原则,尊重病人实际情况,尊重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临床诊疗工作同其他认识事物规律一样,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要贯穿于临床诊治疾病行为的始终。在临床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多接触病人,收集临床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去了解、去收集资料,这样对疾病就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反复的过程,使认识深化,更贴近疾病的本质。

    2.2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2.2.1  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  医学生结束了理论课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此时已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某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某一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也有所了解,但此时学生尚处在一个纵向思维状态。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实习生所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病人”,一个有着不同主述、不同体征的病人,此时带教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如何对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诊断及处理方案,这是一个横向的思维过程。由此可引出若干与鉴别诊断相关的疾病,当然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未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2.2.2  加强床边教学  临床带教老师查房时应针对病人,给实习生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尤其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让实习生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培养实习生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2.3  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重视医学生能力培养  临床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自行查阅书籍、文献或通过网络寻找答案,或者通过带领实习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弥补临床实习时间短、所见病种少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从中获得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pbl教学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差异,但是在临床能力上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能力强[3]。

    2.2.4  开展临床模拟教学  秉承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分离训练方式,重新组合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将标准化病人(sp)、局部功能模拟教学模型、急救高级模拟人等模拟教学方法和器具整合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集体协作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填补临床技能教学的不足[4]。

    2.2.5  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医生以德为本,这是古今中外的道德。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带教老师应为医学生的表率,要使学生懂得,如果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必须把它当作献身的事业,而不能当成谋生手段,要经常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使其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2.6  建议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得医学生从一入学就能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学习以及医院医疗服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每个医学生均要经历临床实习阶段,此阶段更是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时期,期间临床思维的建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因此,临床带教老师正确的言传身教,认真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保证整个医学教育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应不断加强和完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