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优质10篇)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3:46:14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优质10篇)
    小编:zdfb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需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优秀教案的设计,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里有一些实用的教案模板,供你参考和借鉴。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一

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学生和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尤其是对经历“wenge”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梳理内容。

过渡: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感知形象。

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理解先生的苦心。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二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    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朗读法。

:一课时。

一、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感性认识: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三、激发情感: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四、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五、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1、“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六、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八、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三

 l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

人情美 。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四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伊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魏学?)。

奇巧、灵怪。

教学后记: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五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品读语言。

本文是否做到了叶圣陶主张的“简明如话”?请找出具体例子,并赏析。

教师先介绍范例: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虽然一些用词充满文人气息,但整体节奏是口语化的,尤其是“念,顺口,……就是话”部分,句子短促,语气感强。

(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

教师及时补充,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三、语言运用。

接下来看看大家对“简明如话”主张理解得如何。对“雪下得大”,这里有三种表达:“大雪纷飞”“大雪一片一片纷纷地下着”“那雪正下得紧”。联系“简明如话”主张,你认为叶圣陶先生会最欣赏哪一种表达?那你自己最欣赏哪种呢?均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

教师及时补充:“那雪正下得紧”出自《水浒传》,“紧”字倒很接近现代江浙一带口语里“凶”“猛”等用法。

和叶圣陶主张相近的鲁迅认为,“那雪正下得紧”虽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自然”“熟练”)却好得远了。

鲁迅反对“作文章”的“作”,“作”了会生涩,格格不入;但虽然太“作”不行,不“作”却又不行。他主张的特别的语言是“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四、阅读拓展。

[屏显“叶圣陶轶事”]。

五、总结。

从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和本文的事件细节来看,章先生为他改字的寓意“圣人陶钧万物”可以说几乎实现了啊!而我们这些平常人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也要尽力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作风。

板书:

宽于待人“描标点”“不耻下问”“举手打拱”

严于律己“简明如话”主张(自然、简洁、恳切)。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六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二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

12.卖油翁/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4.驿路梨花/彭荆风。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宗璞。

18.一颗小桃树/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24.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

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

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

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三、小组合作写作:精品核舟拍卖会。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八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3.充分认识沙皇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质,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批判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沙皇制度的黑暗腐朽的本质及“变色龙”的形象。

教学准备。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

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2.学生释题。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四、反馈交流。

(出示幻灯片3。)。

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

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不是法律,法律条文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他虽然扬言谁不遵守法令就得管管他们,但这实际上只是一句空话。究竟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还是“疯狗”“下*胚子”,完全取决于小狗有无主人,主人是谁。这样,就使得奥楚蔑洛夫变色的看家本领表演得活灵活现。)。

4.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出示幻灯片4。)。

阅读课文第lo段和第20段,回答问题。

1.文中对警官穿脱大衣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通过“脱衣”“穿衣”两个细节,把这位警官为了掩饰慌张心理的慌乱而寻思应付办法的狡黠以及摆官架子,写得惟妙惟肖。)(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和写作人物的方法。)。

2.这两段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什么形象7。

学生回答后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态。)(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

明确:(由于狗的主人不定,赫留金的手指头也一次次地变换着角色:由受害者的标志,到敲诈勒索赔偿费的证据。同样这里也出现了手指头是“蠢”的,上段中对手指头的描述有两处:“难道他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4.后一段中有两个“你”,这两个“你”指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明确:(前一个“你”是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是赫留金。)。

六、梳理巩固。

同位间交流本堂学习所得。

七、拓展延伸。

(若有时间在课堂上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变色龙。

契诃夫。

小名贵、娇贵伶俐见风使舵。

变/\/\/沙狗。

野畜生下*胚子野狗媚上欺下。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九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积累。

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

髯虞山倚舟楫。

脚趾衣褶壬戌篆章。

矫首昂视。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

罔不因势像个形&nbs。

[4]。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篇十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新词,复习剧本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揣摩剧本个性化语言,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及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呼吁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戏剧冲突,深化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合作探究法。3、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大家看图片,听歌谣。

2、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枣儿是仅仅是一种美食吗?

(饱含着人间亲情,远方的牵挂)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枣儿》去体会一下。

二、温故知新,积累字词。

1、回顾剧本常识:分类(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话剧小品)、内容、特点(幻灯4)具体从文中去体会!

2、咬文嚼字,识枣儿。

提问:1、本文把空间集中在什么地方?

2、文中出场的人物有几个?(老人和男孩)。

三、演读感知,尝枣儿:说枣儿永不褪色的亲情。

分角色演读课文,思考:

1、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3、文中老人与男孩的关系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两个形象?(语言、动作)温馨提示:

男孩: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

老人:亲切一些,长者风范,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四、关注人物,品枣儿:现实与期待的强烈冲击。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

老人:老一辈农民;老一代长者形象。(疼爱,不是祖孙胜似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给父亲留枣儿,温顺的搀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拉钩)。

五、探究写法,悟枣儿:赋予文化传统内涵。

1、作者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亲情的呼唤,对故乡和传统生活的怀念,对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2、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内容: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亲情”,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齐读结尾童谣,用歌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对亲人的期盼(呼唤亲情,渴望温馨)《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很多人为了发家致富外出打工,把这个家园只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使这两代人在无尽的孤独和思念中生活。

六、拓展延伸,唤亲情(播放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图片)。

1、关注留守老人和孩子,抽空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2、呼吁离家的人们常回家看看,给父母该有的温暖,给孩子们应有的快乐...

七、跟踪充电,献爱心。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让我们的爱在岁月的河流中像小船一样飘荡。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