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一
摘要:本文讨论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通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精心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时间安排,并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课堂 教学优化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对课堂教学要素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动性。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提前
课堂教学主要由教材、教师、学生三大要素组成。其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只有正确地树立学生观和质量观,才有可能优化课堂教学。
1.1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知识的累积又是不断增加的,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并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活动的终结目标。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谓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自身能力发展的过程,而教师此时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主动获取,并且使整个过程是不断变革、不断修正、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
1.2强化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注重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和潜能开发为核心,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要用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
2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计划书”,是教学活动能延续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的重要保障。而课程标准又是整个课改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
1)落实双基,把握过渡点。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知识章节编排上,同时在课程标准中也是有所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交集,教师如何在这些衔接点上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又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过渡,这就有赖于教师准确地定制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2)把握能力点,重视探究性学习。能力点主要指掌握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的身份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一是从课改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始终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在具体情境中学物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特征、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事物的规律;怎样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机会。
3)落实非智力因素培养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动力、定向、巩固和弥补等方面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但是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保障。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备课时,强化这方面的意识,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标志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优化教学的时间结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内容多少、重难点、学生学习能力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教学时间观念要强,要把授课内容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铺垫复习和导入新课的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能拖得太长,以保证新课的时间。即复习时间要短、导入新课要快、讲授新课要精、学生探索学习的时间要充裕、练习时间要到位,只有这样比较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才能促进教学时间结构的优化。
4优化过程与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认知过程。其中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适时地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复杂的教学系统中,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是联系所有要素的纽带,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这个系统中最活跃的两个重要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4.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处于抽象认知和形象认知的双重认知阶段,只有积极调动学生对事物、知识的认知兴趣,结合适当的教学情境,配以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而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利用周围生活的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4.2加强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之外,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也是优化课堂的重点。让学生用眼看、动耳听、开口议、动手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努力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效高效的实行。
4.3优化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实际而定,做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实验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或“解决”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物理概念,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我们提倡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优化练习设计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评价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来自于学生的反馈就是最为直接的指标。因此,课堂的教学练习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有价值的课堂练习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认知程度,同时还可提供给教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了解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认知水平。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我们对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多样性。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达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二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2′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1′蒋余芹;2′张传召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5-02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声春雷响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生气、多了活力。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主的、发展的、有潜能的、需要我们开发的宝藏,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只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朋友,相信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强的教学内容,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宜处。如在教学一年级教学“9加4”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谁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有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进行一年级第33 页的练习时,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 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先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把你的算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同时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折一折找圆心的位置,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知道在同圆孩子等圆中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 倍,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二分之一。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使同龄人容易接受,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意义,这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0 有没有倒数?0 为什么没有倒数?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知识。像这样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长期坚持,课堂教学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逐步形成。
五、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因为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尽量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 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又如在教“加法的意义”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 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 名同学和2 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使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做精做实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以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乐园。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三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不管是新颖的还是陈旧的,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表现出来,都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实践?这一切都不是完全剥离开的,与教师的理念是紧密相连的。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放手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帮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快乐的、自主的学习者,激发学生主动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索意识。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共同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一、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完成基本目标任务
很多教师并不看好预习这一环节,认为学生提前把内容都看熟悉了,上课就没有新鲜感,学生也就对新课程提不起兴趣。其实并不如此,预习时让学生在课前运用工具书或查询有关资料,提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热”,解决课文中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解决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在预习中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想更深入了解的内容,以便于在课堂上提出,和教师一起共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节约课堂上的时间,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中内容。预习,不要求学生解决太难的问题,可以按照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预习一般只要解决以下问题就行了。(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哪些重点段和关键词语能够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哪些问题可以解决,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想更进一步了解什么?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掌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二、加强学生课内读书,汲取知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读书是快速获取知识,直接汲取知识的最快、最有用的途径,也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课堂内读书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有可能主题跑偏,与阅读的要求背道而驰。看读书质量如何,主要是看阅读中能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问题。因此,在课堂阅读中,作为教师就要刻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是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课文中讲述“车夫已经让开道”,这说明车夫本身是做到位的,也就没有责任,况且由于几乎没有行人,“又没有别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管,但车夫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向前询问伊,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车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时,课文也细致地描写了“我”的语言和心理,这又可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对比车夫与“我”的过程中,又表达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研究文章内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整篇课文的目标任务也就基本上算完成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不仅是让学生会读课文,还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在阅读课文中学会质疑,学会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引导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有交流才有提高,有争论才有进步。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争议,并积极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让课文学习更加全面、透彻和深入,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个人的思维带来的模糊的、片面的课文认识。教师在指导中,不仅要注意让学生乐于讨论,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质疑、勇于反驳,提出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在争论中求同存异,自觉统一思想认识,从而真正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仍以《一件小事》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课文中明明写道:车夫越走越远,影子越来越小,按道理后面的结局应该是“直不到看不见了”,可文章里说的却是“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写错了?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也就迅速活跃起来,大家讨论的积极性高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紧扣、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的。在这些环节中,都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秦训刚。初中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若干观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03)。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论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
[1] [2]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五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以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讲,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合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不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班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503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2)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 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少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用的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粉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 x 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 x 3=24, 4 x 3=12, 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 x 3=30, 2x3=6, 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探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六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变,课堂教学优化无从谈起、课改难以实施。所以,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虽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主导”就是“领导”,课堂上仍然居“统治”地位,学生仍是操纵的对象。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核心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是学生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
2.要确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过程则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教互学的过程。
3.要确立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任务观
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任务观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效整合去关注学生,实施教学。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理、自悟、自主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地去构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也是挖掘、发现、提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造,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为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导入要先声夺人,引人入“戏”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每一节课的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技能,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气势,来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很快入“戏”。
2.讲授要精心安排,广泛参与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讲析、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教师须精心安排。既要善讲,又要精讲,还要巧讲;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巧妙点拨,还要重锤敲打,以确保讲授内容的顺利完成。
3.练习要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达标训练,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也可以是书面练、板演;练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4.结课要收束有度,余音绕梁
课堂的结束和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和导入相呼应,一始一终,一开一合,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要讲究结课的艺术性,既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精要、深刻的印象,还要起到卒章显志、总结升华等功效;既要保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收束有度,又要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无穷的空间,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改变以封闭、单向灌注为主的传统教法,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着眼于导趣,诱导学生“乐学”
导趣,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主动获知的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成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导思,启导学生“活学”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事实证明,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规律,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导法,指导学生“会学”
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两者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要掌握灵活多变的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既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4.着重于导成,引导学生“善学”
导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风格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它是学生形成最优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学生“善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并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品质和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品行,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乐学、活学、会学”为“善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abstract: reform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effect is th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he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new curriculum.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classroom teaching; optimization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八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
宝丰镇黄栗小学 沈 阳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辛勤耕耘在讲坛的老师们无不为能寻找到一个能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苦苦追寻、求索。从新课标的确立到教材的改编,无论怎么改,但目的只能是一个--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的需要。我在教学中通过不但的实践和反思,使我清醒地看到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学成果和失误,而不能一夜之间来一个彻底的革命。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改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形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纵观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非此既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终是要自食其果的。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致力课改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旧课程,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吐口水。一句话,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象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
其次,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对语文教学来说,落实读是首选目标。读,不能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傻读,要实现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教师不能停留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上,要在如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发现疑问上下功夫。要切实引领学生在语感障碍处读,在意犹未尽处读,在美文喷涌处读,在情感渲泄处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读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抽象的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看三个目标的落实。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数学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数学的逻辑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习题有趣,讨论有价值,有滋味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想学愿学,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他才能学得好。
第四,看教师“四性”教学的体现。
生活性。例如数学,它原本来源于生活,后来提炼为数学,服务于实践。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迷,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i,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讲来源(来源于生活),要讲用途(服务于生活、学校、科技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文化科学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生活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生命性。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要具有生命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体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能力。要努力追求一个“活”字。首先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活,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起来。课堂一活师生才能显示出朝气、灵气,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气象,只有活的课堂才具有昌盛永久的生命力,只有活的课堂才能留住学生的心,留住学生的情,学生不愿下课,不愿离去,这样才能达到课已完,但情未尽,意无穷的境界。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因为学问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一切没有问题的学习都是浅层次的学习,甚至是假学习。问题是学问的起源,问题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学生在不游离文本的前提下开展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回想过去的教学,我们很多人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心中究竟有什么疑问不去问,却把力气用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去激发我们不去研究,却去琢磨如何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去考虑,却去琢磨所谓巧妙的教法……这些做法只是走入了只研究教师只研究教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误区。反省之后我们应当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是教育大观园里的导游,一个引导者,主角永远应该是学生。我们贪大求洋的不应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应该去考虑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才华。这就要求备课不能闭门造车,“运筹帷幄”,而更多地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该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学习中,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要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尽量说,倾听学生的见解,让他们尽量去想,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尽量去争论,要把这样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发展性。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获得发展。
三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 种形式的出现,都 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组际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其实,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学地追求。教学理应充满智慧地挑战,课堂应当充盈情感的力量。而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在教学的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是那样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进入自己新的角色,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发出他们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引领学生生成的重要途径。尽管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性经验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这种智慧火花来自三个火种:独立性、生活性、深刻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语言实践,并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使之语言的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这样我们就能一举多得了。
总之,我们的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在课本与学生之间要伴演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万万不能成为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
宝丰镇黄栗小学 沈 阳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辛勤耕耘在讲坛的老师们无不为能寻找到一个能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苦苦追寻、求索。从新课标的确立到教材的改编,无论怎么改,但目的只能是一个--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成长的需要。我在教学中通过不但的实践和反思,使我清醒地看到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学成果和失误,而不能一夜之间来一个彻底的革命。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改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形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纵观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非此既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终是要自食其果的。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致力课改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旧课程,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吐口水。一句话,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象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
其次,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对语文教学来说,落实读是首选目标。读,不能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傻读,要实现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教师不能停留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上,要在如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发现疑问上下功夫。要切实引领学生在语感障碍处读,在意犹未尽处读,在美文喷涌处读,在情感渲泄处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读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抽象的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看三个目标的落实。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数学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数学的逻辑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
[1] [2] [3]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十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实验区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们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反思二: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lo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反思三: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前,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四: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t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五:你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十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
[1] [2]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十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潘 英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中学)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为目标,让学生养成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主动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发展”这一目的,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做法。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以学习兴趣为主,教师的责任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也变得轻松自然,在和睦愉悦的氛围中教学。教师也不显得那么威严,而是走到学生中间,教师也不再经常板起自己的脸孔,让学生敬而远之,师生间有了更多的情感沟通,课上课下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并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知识,让学生轻松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学习教材,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当有几个人想合作开办公司时,合作者先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或者能力基础,即在大家合作时要大家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合作。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当小组成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更加有效,小组内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有效的。所以,要想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有所重视。让人欣慰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要放在平常,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三、以学生的合作为主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要适应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性地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但是学生的合作热情有待加强。教学方法要得当,原来上课以为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交流的,但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个人的确不能解决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更有价值,学生也会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于那些学生感觉简单的问题,让其独立解决;对于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由学生合作完成;对于那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我就进行指导,让学生分步解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探究、理解能力,在体验、分享与合作中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变为“引向知识”,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加以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行动起来,不断学习与研究,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教学,实现了在困惑中有追求,在研究中有方法,在实践中有分享,最终获得成功。比如,在教学中,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每节课上都有新的方法,根据教学章节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切入的角度加以变换,比如,讲“无性生殖”时,讲了绵羊“多利”的故事引入课题;讲述遗传的相关内容时,则以我国着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事迹引入正题。让学生感觉到入课的新鲜感。教法设计主要以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主。单元目标要以单元的整体内容为主,对单元内的课本内容进行处理时,对课时及教法做到统筹安排,在累积—整合—提升—迁移中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实现角色转换,由教人者转变为学习者,转变为与学生并肩作战的探究者,在共同的探究中求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这一阵地中摸索、总结与创新,实现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形势及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洪祥。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现代阅读,(05)。
[2]田升。初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法[j]。读写算,2012(14)。
编辑 杨兆东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十三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论文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什么呢?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新课程;生活;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与生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
二、教学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三、教学与互动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境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篇十四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聚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一、识字写字中审美功能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生命意义”、“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新课程理念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我们也发现,汉字的书写指导被大大地弱化,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和“意”的美感以及汉字教学的审美功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写字能力越来越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年级愈高,字写得愈难看的怪现象。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只能看到“读准生字的字音”这样的教学目标,“把生字写正确、美观”之类的教学目标少之又少,而从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 写字教学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写字的审美功能有明确要求,如一、二年级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等。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大力呼吁教师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在书写指导中,既要促进学生写字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发挥识字写字的审美功能。
二、“充分”朗读中情感体验的缺失 眼下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否“充分”读书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丰富多彩”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挑战读、表演读、想象读等等,读了一遍又一遍,很是热闹;我们也常常听到“来,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读读”、“读出悲伤的语气”等之类的话。但是,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怎能“有感情地读”?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读书,怎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学生没有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没有与作者和主人公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又怎能读出这语气那语气? 要真正达成读的目标与效果,除了要有读的层次、读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外,还要有读的兴趣、充分的情感体验等非技术性因素。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读出预设目标中的效果,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学生读的内驱力。只有触及学生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读才会发挥最为有效的作用。
三、自读自悟中思维含量的缺失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一理念不能正确理解,以致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缺失,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整堂课学生自己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书,然后是吵吵闹闹的讨论,接着汇报一些片言只语的读书感悟或问题。教师则谨小慎微,话语不多,甚至无所事事,教学效率很低。
二是学生的认识、理解、感悟都很肤浅,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交流或汇报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敢加以引导,分析、讲解,造成学生不着边际的感悟,甚至价值观有问题的都未及时进行引导。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在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该引导时适时引导,该深化时及时深化,该训练时有效训练。 新课程视野下,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教师要适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放飞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最终实现思维的发展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