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优质12篇)

2024年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9:03:33
2024年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优质12篇)
    小编:zdfb

总结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成长和不足。除了文字描述,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表、表格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和信息,使总结更加直观和清晰。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一

我国的先进文化既包括先进的大众文化,又包括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方向支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而且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现在所讲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企业内部具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企业员工能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自主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各项潜能,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保障企业平稳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受到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因而在企业文化的内涵理念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误解,只是为了建设企业文化而建设,不能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能给自己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经常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笼统的、空洞的文化建设口号,同时,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很平淡,没有任何的企业特点。

一般来说,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方向和计划策略目标上出发,来制定具体的建设方针。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有个充足的认识之后,再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将企业员工融合进去,企业员工也能对重构的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向企业的发展方向靠近,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的企业文化构建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选择上,显得太过于随意,没明确的目标,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念内容,过于盲目,很难引起企业员工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企业文化构建显得没有协调性,缺乏文化的激励作用。

任何制度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人”,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作用,选择企业员工喜欢的文化进行建设。要明白只有建立员工喜欢的文化才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时,要将员工的需求考虑进去,制定一个具有超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并对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发展需求,因此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思想理念都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背离,很难实现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二、结合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实例,探究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主要根据相关企业的文化建设实例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选择了广东省的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2004年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它是我国企业进行自主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实例,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先进的企业文化指导下,实现房地产销售量突飞猛进,并逐渐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对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来构建现代的企业文化。

2.1提炼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文化的创新及个性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主流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良好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控制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要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重视企业发展的责任感,以及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肩负的使命;其次,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建设中,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给企业员工提供晋升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最后,选择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同时可以涉及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内部的精神风貌建设等方面,彰显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个性和创新性。比如,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自己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念建设上,就确立了“沟通传播分享,成就高尚人居生活”的宏伟发展目标,公司整体在这个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不仅给公司汇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又拥有了公司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从而实现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个性化文化建设,促进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2.2以人文本,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更不能缺少“人”这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的人的作用,实现人的价值,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员工的各项潜能,实现企业的核心人才竞争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规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其次,要建立企业文化方面的管理规划制度,为企业的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企业员工的情感诉求,找寻企业文化发展和员工之间的磨合点,来不断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比如,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的市场经营环节就非常注重“人”的作用和价值。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倡导“以我为主”的理念来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房地产开发理念,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每年都要在人才培养上投资上千万,并定期组织华发的员工进行培训,提供进修的机会,在公司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能引导员工进行自主研发产品,实现了公司文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企业管理层发挥示范作用,统一员工思想行为。

作为企业管理阶层要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能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作为领导阶层要及时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员工的想法和意见;其次,要做到“身体力行”,自觉拥护企业的文化理念,发挥带头示范的作用,影响员工的思想行为。

3、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制胜法宝。因此,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奇瑞汽车公司的成功实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奇瑞汽车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并根据奇瑞公司成功相关的经验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找到了发展策略,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帮助,来提高我国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屈燕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2).

[2]田竹.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3,(5).

[3]汪兴东,罗婉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文化构建的策略性分析[j].商业研究,2015,(16).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二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员工的全面提高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人”是组织管理活动的核心,也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人本管理理论认为,在企业中应鼓励员工对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使每位员工都享有权利。与此同时,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经济目标有机结合,帮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力争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在企业人本管理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管理的效果。

第一,创造条件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员工都有把工作做好的基本心理倾向,企业应该把最优岗位提供给有能力的员工,以此激发他们的热情,把他们的价值充分融入到工作中,对于他们有创造性的建议和科学的思维给予正确的评价,以促进他们的进步。

第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是最好的手段,激励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进行。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包括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同时,精神上给予高度评价,条件允许情况下,通过表扬、宣传等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激励需求。对于具有发展潜能的员工,给予他们空间施展,绩优者可提高其职务,以激发他们的进取愿望。把员工放在合适他们的岗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2.1.1把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划等号。

把企业规章制度当企业文化,存在这种认识的企业并不少。人本管理就是“管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管人为本”。因此制定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这无疑是借企业文化之名来扼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生搬硬套用规章制度来作为企业文化是万万不可取的,这不仅压制了员工的活力,还束缚了企业的活力,甚至直接挫伤员工工作热情,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不利的。

2.1.2对领导唯命是从的企业文化。

对领导唯命是从的文化,在现代企业中也不少见。此时的企业文化是领导意志的体现,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不关心职工的需求,甚至不关心员工的人生价值以及员工的发展前途,只关心工资和工作内容,认识停留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层次。从本质上讲,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只不过是在过去命令式管理上贴上个新标签而已。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非个别领导的意志,是优秀员工的共同心声。

2.2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管理者没有很好地从满足人们需要的角度来调动职工积极性,也没有把人本管理理念落到实处。真正的人本管理不能是空喊口号,要落到企业经营管理实处。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认同人的价值,使员工切实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承认他们自身所取得的成果,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机会和条件。

3以人本管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构建灵活的企业文化。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但却不是企业文化的最终形态。因此,应该在合理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引导员工形成活跃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员工的力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而言,领导者要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主要发动全体员工的参与、认同和遵守,共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第二,加强员工沟通合作。企业文化需要员工沟通,员工缺乏必要的全局观是非常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此,要积极加强各部门员工的沟通合作,使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紧紧相连,保持信息畅通。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同时企业文化又反作用于企业,如何在企业文化上做到创新将是关键问题。企业应在评估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取外部成功经验,实现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和有效创新。

3.2落实人本管理具体措施。

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最佳方法在于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尊严,承认他们的个人需要。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但是用人不当或者管理不当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何加强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给予员工合适的激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员工做出成绩后,管理者要及时给予肯定,并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嘉奖,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性。

第二,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员工对于自己的权利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只有为员工谋利益才能调动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精神。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以主人翁姿态投入企业运作中。

第三,加强企业上下级沟通。在工作中员工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此时管理者可以给他们提供友善的建议,帮助其解决困难,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员工自发为提高企业效益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锜沄.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j].商,(11).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三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电力营销的市场意义,对目前电力营销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电力营销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分析。

提出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转变营销观念,通过采取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细分客户群,实行阶梯电价等传统做法与新手段相结合的营销措施,完善扩展营销模式,持续开拓电力市场,建立适应国计民生的电力营销新理念和策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电力营销观念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电力市场需求侧的矛盾,电力营销已成为一个即传统又新鲜的课题,逐渐成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这就要求供电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将生产经营活动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实行商业化运作,采取必要的营销策略,全力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有效开拓电力市场。

1.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及地位。

所谓电力营销是指电力产品的生产、输送和销售,并满足电力客户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使用电力产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供电企业通过制定适当可行的营销策略,包括优质服务策略、价格策略、形象策略、促销策略等手段,不断提高电力市场占有率,以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实现电力企业的预期目标。

而在当今社会,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及地位日益明显,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市场营销关系供电企业生存与发展。

电力市场营销部门负责按国家统一制定的销售电价进行电能的销售,并担负着电费回收和线损管理的重要任务,营销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公司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1.2市场营销反映供电企业形象。

电力市场营销涉及千家万户,建立面向市场,便捷高效,以客户为中心,协调统一的电力市场营销体制,是供电企业营销工作的重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缩短业务周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用电要求是营销工作的根本目标。

2.我国电力营销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国家推广低碳清洁经济能源,居民用电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

目前,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主要表现在供电企业对市场不敏感,供电产品多年未变,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手段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

2.2供电企业营销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供电企业营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由于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操作不熟悉,对新营销管理系统应用不适应。

二是郊县及偏远农村供电企业用工管理落后,少数农村电工营销人员还未从旧的用电管理思路转换过来,大市场,大营销的概念仍很模糊,缺乏服务意识。

2.3电力营销滞后于用户需求。

对大量终端用户的特性缺少探析探究,没有完整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制约着电力销售,影响了电力市场的正常发育,形成了有效需求和电力结构矛盾并存的电力销售市场,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用电需求。

2.4市场营销手段有限。

一是观念落后、责任意识不强。

对优质服务的熟悉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售电所设施更新等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加快办电速度、提高供电稳定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新问题。

二是客户基础信息不完整,对用电市场及用户消费需求、心理预期、用电潜力探析不够,也不能及时了解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及设备的增减容量情况,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2.5电力企业内部协作不紧密。

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还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计划、检修等等各个职能环节以及服务功效的延伸上都还存在条块分割,不能统筹作业的现象。

3.创新电力营销管理。

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上述新问题表明,电力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果断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3.1更新电力营销理念。

一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

加强需求侧管理,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对电力市场的潜力以及未来市场情况都要做出一定程序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制定或调整发电、售电等生产经营目标,及时调整电力营销策略,有效开拓市场。

二是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目的,重点加强电网改造和建设,树立“可靠供电就是优质服务”的观念,完善供配电网络,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同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

三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利用现代化手段健全电力营销的功能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导向要求,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知晓率,并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

一是低碳环保产品策略。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能源用户的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二是弹性灵活的价格策略。

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充分考虑各类费用因素,建立梯度电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电力用户采取差别定价,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三是丰富多样的促销策略。

以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促销为主,以广告促销为辅,采取立体的、多方位促销方式,加强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向用户传播电能、电力服务及电力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关系,增强用户对电力企业的好感和信任,同时塑造电力公司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四是细分市场客户群。

通过电力用户市场细分,可掌握市场负荷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客户不同时间的用电规律和发展需求,采取弹性灵活的电力价格,扩大供电销售。

3.3加强电力企业自身建设。

要实现电力市场营销的可持续扩张策略,也必须要加强电力企业自身建设。

一是要优化供电品质,提高供电品质的基础是电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充分利用市政建设、电网建设等机会,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做好配电网络和设备治理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逐步提高城市配电网的绝缘化、电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是要建立社会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三是电力企业中职工、干部应逐步转变自身的经营思想,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努力提高电力企业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系统升级,不断提高对电力需求侧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电力市场份额,促进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营销市场。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四

摘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实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人本管理现状,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本管理;价值;途径。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五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销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创新,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

(1)亲情营销,重塑营销理念。20世纪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的核心是顾客至高无上,把顾客当“上帝”。而亲情营销理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

(2)全球营销,扩大营销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

(3)知识营销,提高营销技巧。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的深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二者相碰撞的结果。首先,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从占领到培育和缔造市场的必然产物。它将市场看作为动态的和上升的。

3.2拓宽市场,增加目标聚集。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笔者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尤其要倍加关注的是后两种竞争策略。着眼于21世纪,企业应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场:

(1)高科技市场,趋势强劲。高科技市场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且涉及许多个行业,大有拓展价值。

(2)农村市场,空间巨大。我国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总数达9亿之多,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相差,因而农村市场大有发展潜力。

(3)旅游市场,前景良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外出旅游,进而增加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文化市场,促动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拓展文化市场,把它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助燃剂”,即“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3.3改良产品,塑造企业形象。

(1)提高产品标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严把质量关,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增加产品品种、花色、样式。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同时,先进的技术又加速了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只有不断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站稳。

(3)创新产品包装。创新包装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应注意纠正对“包装”的变异理解,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

(4)更新产品品牌。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牌。

(5)满意产品服务。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六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和中国台北的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美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university哲学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尔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逐渐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且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后引入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发展,“企业文化”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界接受,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脊梁支柱,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类文化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重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前提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大大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下,除了传授予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到企业去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加强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员工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坚决执行、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职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学生们的毕业就业是民生之系,事情重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的现实标准,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考核依据。固然高职院校毕业生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就业,有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足等原因,所谓“硬件”的不足;但事实上也有“水土不服”的因素,诸如不适应企业环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等难题的困扰,所谓“软件”的不足。所以,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为高职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推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高职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校园文化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如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融通,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特殊关联性,使得这两类文化有了对接的可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精神交融、互动的过程,建设“植根于企业,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系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革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和交融,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点(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说,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学校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感,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如何使培养的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课程系统及其校园文化。

(一)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汲取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园内的一山一水、教室宿舍、路灯路牌、设备教具等都要体现行业或职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二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比如,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厂矿知名“劳模”来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信心倍增。

(二)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契合点,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共同发展,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初衷与目的。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吃不了苦、重自我、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理想化,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共育人才。诸如企业所需的执行力与铁的纪律的养成,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体验等,就理应成为高职精神文化的`主攻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我们要注重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来渲染企业文化的氛围,高职院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三)以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观照企业文化职业化。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校企两类文化精神的对接口并以此为契合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视为完成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人们往往注重建设资金、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等问题,但是基于这种认识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可能建设出职业人所期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的形成源于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坚持用能力本位教育观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高职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文化,要把这种仿真企业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仿真性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凸显特色。

(四)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耦合。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将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而体现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向现代化企业要求看齐,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要体现“职业性”,一切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如可以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行为,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喧哗,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五)以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企文化良性对接。

任何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专业属性,职业本位的教育观与专业属性的结合,可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企业文化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如果一个专业指向多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理念就要在职业群中提炼出共同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华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具体做法:可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来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在专业市场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求、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是否设置。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在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时,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进而促进“教学做”一体化,学生们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对接。

(六)以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发展策略、发展目标、管理方法、管理风格、优良传统和规章制度等。它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证机制,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在企业基层从事现场管理的技术人才,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因此,在制度上,高职院校必须多方面向现代化企业学习和借鉴。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教学系部,或是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建立和健全具有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的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从而使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内部管理,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化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培养出现代化企业认可的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相融合。毋庸讳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决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融合,而应该更深层次的融合。如何行之有效地推行,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需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完善。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七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极具复杂性与多样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职工思维方式的转变。创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做到尊重、理解、关心、激励四个原则,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

1.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活动载体的好坏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能够发挥出实效。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设计符合工作的主题以及员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并通过感人至深的教育形式,使员工在活动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教育形式应摒弃陈旧、老化、你讲我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当与时代相适应,通过运用高科技教育工具,如多媒体等,根据职工年龄及教育程度的不同开展不同的活动,激发职工的兴趣,教育内容的设计应当符合职工的内心需要,要对职工的家庭情况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当其遇到困难时,尽量给予帮助,并积极引导其走出困境,把思想认识上升到构建和谐企业的高度中来。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及向心力,加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职工的思想状态,要始终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做到思想上不歧视、生活上多照顾、工作上多支持,使职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充分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其创造性。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对职工生活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熟悉,通过各种途径及形式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3.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切入点。

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企业管理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兴盛衰亡。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渗透到各个层面,要建立学习型的小组,组织职工定期参加培训;开展亲情教育,以罚代管,通过开展技能活动及比赛,使员工认识到自身价值与能力,重建自信,从而促进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形成,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思想政治文化理念。

4.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

建立党委书记负责的领导机制,实现党政团体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完善综合治理预警与反馈机制,加强对收集反馈工作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量化考核,并定期开展考核活动,保证职工的监督权与评议权,建立惩戒机制,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感,以激发其积极性。

二、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中,将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得到发挥,进而为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思想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发展中,领导者应带领员工大胆探索创新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使企业的发展迈入新的高度。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八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入手,深入分析了二者结合是我国企业新世纪的必然选择,阐述了企业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四大内容:创新观念、拓宽市场、改良产品和更新方法。为营销人员在营销道路上指点了迷津,给营销人员增加了信心。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来临,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企业的文化与营销的结合对产品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九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然而在我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一个很小比例,城市化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总的来说,城市现象是体现人类生存的物质、自然、社会、文化等诸条件有机联系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是因为它是一种同乡村形成鲜明对照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是优于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心。当今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化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难以一步到位,在现实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城市经济向乡村经济的辐射,促进二者的渐次融合,就显得必要而又切实可行了。下面将着重分析一下城乡经济融合的着眼点。

一、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乡村拓展,以完善乡镇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工业的发展。

乡村工业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往往经营分散、技术落后、产销脱节。乡村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充分利用城市的窗口作用。城市在乡村工业的发展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资本市场。乡村工业的发展,除自身融得的少量资金外,主要来源于城市。城市资本往往利用乡村原料产地的优势,对乡村劳动力进行雇佣,当地生产,然后再以城市为据点进行销售。外来资本往往也是通过城市进入农村的。

(二)技术市场。城市资本在进入乡村工业的过程中,除传统工业外,经常输入较高级的生产技术和职能,以促进资本的活化和增值。另外,城市往往也是外来先进技术进入乡村的中转站,起到传播中心的作用。

(三)信息市场。与乡村工业生产和经营有关的资料和动态一般都是由城市发出的。城市收集着所有信息,然后再用这些信息指导乡村工业的生产和经营。

(四)商品市场。乡村的工业原料和产品在本地区的集散,以及从外地的输入和分发,一般都以城市作为交换场所进行。乡村工业的产品不仅以城市为市场,而且还必须依靠城市来开辟更大的市场,因此城市在乡村工业产品的发售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城市经济向乡村工业辐射,有利于乡村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活化城市中的人力、财力资源。

二、积极促进城市商品意识向乡村渗透,打破农村小农生产自给自足的经济意识和经营方式。

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统治着绝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表现为:一是农民的耕种意识。农民在耕种时,往往将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土地再加细分,种植的作物五谷杂粮样样俱全,而不愿集中耕种一种作物,出售这种作物变成货币以购买其他所需;二是农民的手工业意识。很多农民在闲暇时从事一些手工劳作,然后肩挑背扛到集市变成现钱以得到一些副业收入。很少有人愿意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生产,协同劳作,统一出售。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农民的商品意识简直少得可怜。因此,必须使商品意识深入到农村,并成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的新鲜血浆,为农村落后机体注入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储存了一定的商业资本,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商业资本,融通城乡之间互需商品的交换。并通过城市商业资本运往乡村市场进行销售,使农民能够买到价廉质高的商品。积极发挥大工业生产的优点,逐步淘汰农村的手工操作。其次还必须重视构建农村农产品市场,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近交换,从易变现,强化农民的商品意识。同时还要从商业上引导农民从事大规模经济作物的种植,从产品收购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要积极开展多种储蓄,收集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使农民获得增值的好处,同时也可以保证农业售货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三、加强城市文化氛围向乡村的辐射,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乡村经济建设。

经济和文化向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反之,科技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的腾飞。在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是不容乐观的。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必须从科技文化上入手。与经济相关的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不仅是书本上有记载的文学文化,还包括人的内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通过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流,可以提高乡村人的文化水准。从而带动经济的逐步发展,最终消除城乡差别。此外,城市文化的渗透还体现在企业文化的渗透。加强城市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度,是建立乡镇企业文化、改变乡镇企业形象的主要渠道。

四、加快交通通讯设施建设,为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融合铺平道路。

要沟通城乡之间的联系,一靠交通,二靠电讯。闭塞的难以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乡村,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落后和思想上的封闭守旧。交通通讯顺畅便捷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交通的通畅、运输的便利使工厂接近原料产地成为可能,并可以吸收当地劳动力,避免了劳动力转移费用的发生,节约了劳动,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二)保证农产品的购销通畅。无论是农民进城销售还是城市人下乡收购,都需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顺利转化为现金,同时又使工厂所需原材料有充足的供应。

(三)促进乡村商业的发展。交通顺畅,打开农村的大门,使大工业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乡村商业也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乡村商业的发展还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商业活动,解决农村从业不足的问题。

(四)使农民进城购物旅游方便易行。便利的交通增加了农民进城的次数,也就拓宽了与城市的接触面。频繁的接触必然会促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使农民从城市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实现城乡文明的一体化。

(五)方便城市与乡村的信息交流。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经济信息的交流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对促进城乡经济的分工合作更是必不可少。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十

1.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为企业提供思想保障。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人具备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心理更具有基层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规章制度体系,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管理的是外在的行为,而真正要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则是要靠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能营造一个非常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共同奋斗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员工忠于企业和企业所从事的事业。加强企业中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企业党建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工作,在内容上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但党建工作能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企业通过党员活动,如党员先锋号、党员无投诉窗口、党员示范岗等形式,通过党员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共同为企业提供了思想保障。

2.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了员工素质的提升。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升,一个管理高效、发展快速的企业一定拥有一群技术素质过硬、思想作风顽强的员工。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要求员工不断适应知识经济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升技能素质,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文化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学习型文化,通过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文化氛围,通过培训强化和提升劳动技能。同样,学习和提升也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学习使党员认识、思想和作风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使企业中的优秀分子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桥梁和带头作用,在企业中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纪律严明、朝气蓬勃的`企业员工队伍与雄厚的经营资本相比,前者更体现企业实力,更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

3.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抓好党建能够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正确。在企业中,如果宣传和创建一种纯粹为老板服务、为少数人谋利的企业文化,就不可能凝聚和发挥全体职员的热情和干劲,这种文化就不能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实际上也不可能上升为真正的企业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具备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利润增长,更要为员工、社区和社会服务,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企业文化,能正确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市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使企业的发展不偏离社会的期望,更好地为员工、社会服务。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为企业党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意识形态工程,企业文化建设能取得一定成果,则员工的工作作风、业务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企业内也会形成团结拼搏、奋发图强、健康向上的风气,为开展党建创造了良好的思想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党的组织,培养吸纳新党员,预备优良的人才资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经营宗旨、发展方向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使企业由简单的创造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上升为造福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成员,使党的主张在企业里更易获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党的方针、政策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企业文化当中最重要的是信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更是道德经济。讲究信誉,遵守诺言,实践成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办事的基本规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和个人依法依约办事,形成良好的经营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与党章规定的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对党忠诚老实、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等党员义务,在价值取向方面是大体一致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整肃党纪党风,为企业党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近年来,民航企业不断推进战略转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彻底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有模式,如何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寻求方式方法上的突破,是一个值得努力探索的课题。

1.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要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抓好党务干部的配备,进一步落实党务工作人员的有关待遇,提高他们做好党务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确立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定期研究党建工作,使其与生产经营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励。再次,要认真开展党的活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会议,听取党建工作的汇报,每半年对下属企业党支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要认真开展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活动,强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实行党政交叉任职的领导模式,党委成员兼任行政职务,使党的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党委成员既负责经营管理,又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和渗透功能得以较好地发挥,有效地实现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使党的领导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创新方式方法,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国有企业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投资项目多,涉及金额高,情况复杂,责任重大。因此,既要加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更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品德教育,增强自律意识。要把“以德治企”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活动,丰富党建的形式与内容。升华“以德治企的文化理念”,并使之落到实处,使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达到以德育人、以德引导人,以德凝聚人,以德规范人的目标。要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将“以德治企”的理念贯穿于领导班子建设中,强化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意识。要坚持以“以德治企”理念为主线,以品德教育为主要工作,以改善员工精神风貌为目标,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的思想教育。

3.加强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抓好学习教育,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党校、党员活动室,采取上党课、看录相、搞演讲、写学习笔记、交流学习体会多种形式,对广大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宗旨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企业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增强教育效果,可以在生产一线的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手中无次品、党员身边无假冒活动;在后勤党员中开展“客户就是上帝”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注重给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让党员在改革和生产实践中当先锋、打头阵。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

作者:黄永辉单位:南方航空集团财务公司。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十一

(1)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买方市场特征日渐明显,但是在消费质量、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以及产品多样化和服务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买方市场的层次。

(2)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并且降低了关税,这导致了更多的国外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化。

(3)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营销多元化、营销文化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淡薄。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2)品牌管理落后。不少企业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品牌营销缺乏经验,品牌命名设计的雷同现象严重。

(3)产品创新不足。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的弊端十分突出。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挑战,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4)营销创新的方法滞后。我国企业的营销方法仍然陈旧,营销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篇十二

摘要: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活动的融合点,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创造和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文化营销以文化价值为纽带将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维系在一起,既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营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实施文化营销可以起到创造差异化、增强内部凝聚力、增进企业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餐饮行业与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关于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蕴。餐饮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等特征。除了饭菜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环境、服务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餐饮行业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餐饮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通过有效的文化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借鉴文化因素,丰富餐饮品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很容易对饮食消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共鸣。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找产品、服务、品牌与中国文化的衔接点,增加品牌的附属价值,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借鉴各类文化因素,以此来丰富餐饮的文化韵味。

1.深挖历史和民俗: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朝代的饮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原生态的饮食文化习俗,从形式到内核进行总结和提炼,保留原汁原味或改良创新,通过就餐环境的装潢设计、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菜品的选料加工、相关文化节目的现场表演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给顾客带来难忘的消费体验。

北京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就是个将地方传统文化与餐饮经营有效融合的典型例子。带着浓重北京腔的吆喝声,身着对襟衣衫、脚蹬圆口黑布鞋、肩搭手巾把儿的小伙计,大理石的八仙桌,红漆实木的长条凳,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每一个因素无不映衬出古朴的京味儿文化。在此就餐不仅仅是品尝北京的地方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北京的地方文化氛围。

2.迎合时尚因素:追求时髦是许多现代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在餐饮服务中加入时尚的文化因素往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个性、新奇性和娱乐性成为很多现代餐饮企业着力打造的卖点。以各种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装潢别致的小型餐厅层出不穷,为满足现代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诸如生日包厢、情侣茶座等特色服务项目屡见不鲜。各式各样迎合都市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方式给传统的餐饮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推动餐饮文化营销现代企业间差异化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内在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营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引导、培育和塑造,与消费者在思想、观念、情感和道德上产生共鸣。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源泉。

1.树立“真、善、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类文化活动的终极意义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求“真”,要求企业真诚待客,诚信服务;向“善”,要求企业关注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寻“美”,要求企业在服务中融入艺术美感,增加审美情趣。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企业文化极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崇,使文化营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高品位素质,使营销不仅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而且成为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为。

山东著名海鲜餐饮集团“净雅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独特文化管理的实践,在餐饮行业中树立了以文化管理推动品牌文化营销的典范。净雅文化标准包括“灵魂篇、理念篇和标准篇”,分别回答了净雅“将成为什么”,净雅“是什么”和净雅人该“怎么思考、怎么做”。整个文化价值体系围绕“幸福快乐与奉献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真诚、忠诚、谦虚”的企业核心素质展开,通过制度、流程、考核、审计和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将“真、善、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企业成为优秀文化的孵化器,辐射并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

2.注重员工文化培训,实行全员文化营销:文化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好,其员工素质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员工的心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文化的自觉变革者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员工这个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评价和定位。

(三)运用网络营销,扩大餐饮企业的营销市场1.建立网络平台,餐饮企业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网络行销专案“msn发烧友”邀请网友加入酒店msn,以便及时向网友传递优惠信息,像在假日推出全新的促销方案,请网友上线,引起网友回应。这个效果比传统报纸广告效果好,网友更能注意来自msn线上好友的信息,因此餐厅要创下单月销售多人的佳绩,餐饮网络营销十分重要。

2.运用博客,通过发出帖子来让网友了解一些资讯。例如当餐厅经理发现当日还有座位、服务员人力又足够,只要在自己的博客发出限时、限量的特惠专案消息即可。这样就可以吸引那些特别喜欢打折货的网友。例如:当餐厅某生啤酒剩余较多时,餐厅经理可以发帖子“某某酒店一生啤喝两杯送一杯”等此类信息。一定会有网友询问、登门享受限时、限量的特惠,“结果餐厅经理把生啤酒就销掉了,而且销售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只享用生啤酒,所以餐厅又赚了一笔用餐费”。

餐厅座位、饭店住房等商品,只要没有卖出去,就是闲置资源,因此餐厅经理当天清点订单,发现有多余存货,就可以利用即时网络平台,帮餐厅招揽“最后一组客人”。如果有人通过回复咨询,短短几秒就可以回复网友,速度、快捷。

四、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餐饮行业,合理选择文化营销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对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唤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