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理教材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策略篇一
内容摘要: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双基”;综合分析能力;读图;立足单科。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学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学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学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首先要看 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 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我们在地理学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范围,抓紧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考试的万变。在学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 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新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初中教师之友——地理卷
地理教材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策略篇二
地理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属。地理教材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从而使得智力效能大大提高。并且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各种地理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新教材还强调地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若仅仅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地理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了,即。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善于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乐中学、学中乐,培养地理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思维能力 地理素养 合理取舍 素质教育
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考试制度也随之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新教材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路和灵活性。即每一节都是以设疑激趣开始,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并在能力行程中巩固、发展兴趣。新教材还强调,激趣的方法,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的使用都要注意,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多动脑筋, 善于使用教材。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内化知识。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创造积极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里就新教材的实践,浅谈如何把握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新教材正是牢牢抓住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头总是精心设计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热情,培养了各种能力。善于使用,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疑激趣的方法除使用书本上现成的以外,教师也可在其启发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已达到贴近学生、更好地激发求知欲。
1.1实验现象激趣法
实验现象激趣法实验现象激趣法实验现象激趣法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而使得物体发生偏转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一个盛满水的水槽,抽出底部的活塞,水流出时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为什么?又如,当讲到大气热力环流时,将一个密闭玻璃槽放在阳光照射处,槽中一半为沙子、一半为水,一段时间后,将点着的一柱香从事前准备好的空隙处插入,让学生看烟的运动路径,然后看书运用原理解释为什么。
1.2 使用诗词歌赋作为引导 如讲到水循环时可使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是真的不回来吗?若不是,是怎样回来的?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最后只看见船帆?又如: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哪里? 1.3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生趣,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讲到大陆性气候时,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如,讲锋面雨时可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1.4歌曲的妙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讲到季风时,可以用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就可以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这样就可以把季风巧妙地引入课堂中了。
二、贯穿趣味,培养能力
新教材在设疑激趣以后,紧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自主钻研教材、探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地理教师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掌握自主研究的本领。同时发展和巩固学生学习的趣味,使之成为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发展是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寻新知识。同时,传统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的智慧品质。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2.1 兴趣中培养思维分析能力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介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设计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若条件允许,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当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吸引学生,提高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思维,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火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2.2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动机
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揭示他们观察的要领和对比线索。如观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时,先假设太阳和公转轨道的位置,让学生便于进行空间想像和思维,接着教师持地球仪转动,在转到春秋分、冬夏至四个位置时停下来,让学生观察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并注明在这三条线上太阳直射的日期。从演示到版图、从动态到静态,从空间到时间,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了想像和思考。
三、恰当取舍,科学组织
教材本身是具有滞后性的,教材内容也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脚本”,在使用时可以适当调整取舍、科学组织。3.1适当调整、增删教材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发展与知识更新,学生发展与素质的需要,适当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破除基础知识不变的看法,对传统教材作必要的改动与增删,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手段。3.2教材的再加工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范围。钻研教材,而不能就教材论教材。重要的是要在钻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组织处理、创造加工,重新将其组织成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教材的创造加工首先要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因素;然后考虑把陈述性的知识进行程序化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了解其前后关系与层次,列出结构,揭示内在联系及组成。总结规律,便于客观掌握,图文转换,利于形象记忆,绘列图表,加强技能训练成定量分析等。伴随这一系列,活动就需要有综合、分析、类证、判断、归纳、概括等思维训练,在这中间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就会逐渐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形成。这一切仍是围绕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进行,但教师的思路要开阔,联系要广泛,这并非喧宾夺主,而恰恰是使教材的内容更丰满。教师通过这样认真地组织教学内容后,讲起来就决不是客观地“白描”,而是有体会、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教人”,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这样不仅使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将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不一定过多、过细、过全地讲。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只有对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取舍,正确使用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有新思路、新方法。要想方设法在教学中注入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大胆地取舍教材,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学好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1)《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3)《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主办.(4)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王树声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教材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策略篇三
中国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研修日志 2012、8、9 今天,认真学习了三位来自一线地理教学的老师的讲座。三位了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三大主题的讨论,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修订内容,以及课标修订对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所带来的影响。对修改后的中国自然地理、中国人文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课标有了深入的认识,从中掌握了地理课标主要的变化,并以老师给出的建议为方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中国自然地理部分
1、注重知识结构的总结和梳理。
对于知识结构的总结和梳理。在没有课改之前的老教材中,教学中这部分自己做得很好,但新课改后,几乎很少涉及这部分内容,地理知识结构比较零散。修改后的新课标将其放到很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一条地理逻辑线贯穿其中,不但教师明了,学生也应该清楚知识的结构。这个方面是我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的。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方法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优势和不足。
在教学中,自然环境部分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略微有些难。这就要求老师要将抽象的的东西,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再利用地理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在讲中国降水分布时,我以“松原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标准,让学生和“托克逊”、“火烧寮”的数字作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是什么情况,而且为后面的四个干湿地区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以往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学习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区、分布、大概成因。今后,我们不但要呈现我国有哪些自然灾害,更应该培养学生在自然灾害中如何生存的能力。
二、中国人文地理部分:
1、关注社会热点,扩展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部分是学生最兴趣的内容之一。我也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很多东西。例如,在学习中国疆域时,我会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海洋大国”上。先出示几张网络上搜集到的中国地图(这些都没有南海)。在现实中,相当多的中国人只注意我们的陆地领土,把海洋国土忽略了。告诉学生“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再出示“东南亚部分国家侵占南海岛礁示意图”。这张图看得学生触目惊心。对于领海的具体划分,课本和教参中都没有涉及。我会在课堂上画在黑板上。一边画,一边解释。再加入日本对自己岛屿的重视和对我国钓鱼岛的野心。《保卫钓鱼岛》这首歌,学生也相当喜欢。总之这一节课,学生获得的理念有:我国是海洋大国;对于海洋国土,我们要寸土必争;在处理海洋问题时,我们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当然,近几个月来,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又就南海问题挑起事端,我也同步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督促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好好学习。
2、运用图像资料,说出人文地理现象分布特点和发展变化。
图文资料是认识人文地理很好的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善于运用图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
3、结合当地实例,说明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因为担心课时不够,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在以后的备课中,我要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将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中国区域地理部分:
1、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结构。
2、总结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3、突出区域典型特征和整体性特征。
这部分也是学生爱学的内容。同样,我也会加入当地的热点问题,补充图像资料。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掌握区域的典型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将形象的内容提升到理论上来,也是我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总之,这部分的讲座和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无止境,我会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向专家们学习,掌握其精髓,将多种方法尝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
地理教材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策略篇四
中国地理教学策略与案例评析
龙翔学校 梁福星 2013-08-28 中国自然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三大主题的课堂教学。
一、中国自然地理部分
1、注重知识结构的总结和梳理。
对于知识结构的总结和梳理。在没有课改之前的老教材中,教学中这部分自己做得很好,但新课改后,几乎很少涉及这部分内容,地理知识结构比较零散。修改后的新课标将其放到很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一条地理逻辑线贯穿其中,不但教师明了,学生也应该清楚知识的结构。这个方面是我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的。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方法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优势和不足。
在教学中,自然环境部分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略微有些难。这就要求老师要将抽象的的东西,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再利用地理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在讲中国降水分布时,我以“松原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标准,让学生和“托克逊”、“火烧寮”的数字作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是什么情况,而且为后面的四个干湿地区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以往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学习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区、分布、大概成因。今后,我们不但要呈现我国有哪些自然灾害,更应该培养学生在自然灾害中如何生存的能力。
二、中国人文地理部分:
1、关注社会热点,扩展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部分是学生最兴趣的内容之一。我也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很多东西。例如,在学习中国疆域时,我会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海洋大国”上。先出示几张网络上搜集到的中国地图(这些都没有南海)。在现实中,相当多的中国人只注意我们的陆地领土,把海洋国土忽略了。告诉学生“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再出示“东南亚部分国家侵占南海岛礁示意图”。这张图看得学生触目惊心。对于领海的具体划分,课本和教参中都没有涉及。我会在课堂上画在黑板上。一边画,一边解释。再加入日本对自己岛屿的重视和对我国钓鱼岛的野心。《保卫钓鱼岛》这首歌,学生也相当喜欢。总之这一节课,学生获得的理念有:我国是海洋大国;对于海洋国土,我们要寸土必争;在处理海洋问题时,我们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当然,近几个月来,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又就南海问题挑起事端,我也同步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督促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好好学习。
2、运用图像资料,说出人文地理现象分布特点和发展变化。
图文资料是认识人文地理很好的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善于运用图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
3、结合当地实例,说明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因为担心课时不够,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在以后的备课中,我要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将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中国区域地理部分:
1、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结构。
2、总结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3、突出区域典型特征和整体性特征。
这部分也是学生爱学的内容。同样,我也会加入当地的热点问题,补充图像资料。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掌握区域的典型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将形象的内容提升到理论上来,也是我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总之,将多种方法尝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