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历史考点跟踪同步训练八年级答案篇一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考点跟踪同步训练八年级答案篇二
高一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途径,是来自课堂。所以高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是学习历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很多高一学生不喜欢历史老师或是历史课想要睡觉,所以导致历史成绩很差。但是想要学好历史,打好基础,就要认真听讲历史课。
2、多做练习题
高一学生想要学好历史,不做题是不行的。所以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做一些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只要保证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做几道就行。在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这些历史错题也要及时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积累起来,恶性循环,想要在解决就困难了。
3、重视历史课本
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历史课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出错,作业也可能会出错。但是课本相对于考生来说,却一定是对的。在看历史课本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对于历史课本中的黑体字和插图,一定要仔细阅读。
4、认真完成历史作业
上了高中之后,老师对于作业的检查相比初中宽松了很多。很多高一学生自制能力不强,就会越发懒散。高一学生如果想要学好历史,就一定要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作业中一旦有错题,就要及时订正,把错题整理好了之后,记录在一个本上,这样有利于考前复习。
历史考点跟踪同步训练八年级答案篇三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意义: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