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经验和心得。在总结中,可以借鉴一些经典案例和先进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总结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本经典文学作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一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二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三
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从而自觉地完成生命主体提升过程。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因为谁也不会拒绝快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都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但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上会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每个生命主体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内在驱动力,只不过这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压力,可能来自家庭的,也可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学生都想学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还有天赋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优、中、差三等学生。问题关键在哪里呢?兴趣,生本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以郭教授的理论,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以学习为快乐,而并不仅仅在乎分数和排名。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当看到学生。
作文。
作业或周记中谈到自身烦恼时,我却只有安慰和鼓励。这些烦恼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个人学习方面的。例如,7班dyj,她的成绩在我们任课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一次下课期间,她告诉我说:“老师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虽然她的总分在全年级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会因某一科目没有拿到第一而沮丧。她在作文中写道,考得好的同学某一眼神某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似乎在嘲笑我。还有,她在预习《在沙漠中心》一课时,预习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她是这样写的:通过阅读课文,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习。我们现在的学习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坚抵住困难,才能走出学习困惑的缠绕,走出沙漠。看到了这些,我内心是很沉重。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产生了学习的压力,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外在的因素而学习。应该说她是有内驱动力的,但她的内驱动力在名次在保持好成绩上,而不是真正地爱上学习。
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我不会因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而批评学生,反而关注他们的特长和所擅长的方面和兴趣点。我想,这就是生本教育吧!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么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后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四
真就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就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就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就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就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就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就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就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五
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六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我的读书体会。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早我就听到过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够认真的拜读并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确实是非常的好,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个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所谈到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点,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心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给我的启示。
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要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呢?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及到的,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必将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并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孩子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学习的效绩也是显著的。他们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尽可能为学生留足时空,让学生活动。就像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2、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于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这种个体精神生命活动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氛围和信息资料的环境,因此,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和实践的愿望,并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生本教育的每节课前,学生都已习惯了进行大量的自主的学习与研究,也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知识、信息会不断地生长,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时,又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生本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的.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由此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的教学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老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学习的兴趣,因为疑问而学习,进而进行探究。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本课的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导入之后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作文,如何进行这篇作文的评注,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开头短短的十几个字,作用与好处,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而且把本课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思路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整理,最后一起来进行情感的体会,通过这些,让学生进行批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都很开心,同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创作。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学生都尝试着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时进行评价,对于一个问题,让学生换一种思路进行表达,而且表达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就是实现了答题的规范性,避免单纯的在阅读中给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去体会,想去记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快乐。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更好的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数学教学为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实践,以与教科书上的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观看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抽象出图形的特征,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实在化。
(2)教学过程的开放,使学生观察生活的眼光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获取了算理、定理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观察身边的事和物,使他们受到数学的简单应用的训练。比方说,学生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了计量单位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得出: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量是一千克?哪些东西重一克?什么东西长一厘米?哪些物体的边长是一米?有意识地将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形式的开放,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知识的理解及巩固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既要布置一些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完成一些练习题,又要注意加强实践操作。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到商场超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常用物品的价钱,进一步认识到元角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完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后,除了计算书中所给图形的面积之外,可以让学生到室外去实地测量一下,将结果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以学定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的战线上,让我们各尽其才,桃李满天下!
谢谢大家!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七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八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x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x句,我x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x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x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x个度,这x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x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x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九
读书笔记在前段时间我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郭思乐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十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习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习,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习,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习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习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习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习。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十一
首先,用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来开启我的读书报告: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好书能使人审视自己,好书能使人反思自己,好书能使人改进自己。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无疑引起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郭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有关生本教育,我有几点想法。
学习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之后,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让生命扬起风帆。所谓教学,应该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述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似乎已经满足不了科技、信息时代孩子们的好奇心,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识到了,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准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认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增添了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而生本教育以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郭思乐教授的书中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实例,二年级的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竟然比初中生的文章词汇量还多,看起来很成熟。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在郭教授的这本书中,关于儿童观是这样说的:我们老师许多时候在做什么事情?我们在教本能!比如,作文的能力,犹如叙述说话的能力,其实是最贴近于本能的,然而,我们满怀热情的教,年复一年,花费了许多精力,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是啊,关于作文,明明是说话的本能,我们不应代替它,而是增强和重视这种本能,应该教会孩子写出自己风格。我见一些老教师对于低年级看图写话的处理很是细致,就是不敢撒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把写话的内容一字一句的抄到黑板上,满满一大黑板,让孩子都抄下来,要求如果遇到类似的图画,就要这样写。老师抄的很辛苦,学生背的也很辛苦。毕竟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加入下次孩子在写话的时候有一句想不起来,他的小作文就进行不下去了。并且一个班的孩子写出来都一个样,老师给抄写的范文,一定不会跑题,但是新颖二字就无从谈起了。从一开始写作,孩子写什么都要被老师规范的很细致,那么孩子就限制住了思路,渐渐的就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文章。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可以”,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孩子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这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校级优质课评选活动。我参加了这次活动,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8》。主要内容是讲形声字,教给孩子识字。
由于是第一次讲校级优质课,全校的语文老师都来听课,我十分的紧张。备课就已经让我很头疼了,反复试课、改进。更加担心的是新老师在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方面经验还十分不足,我们有几个喜欢说话的学生到时候会扰乱课堂纪律,我不知道会如何应对。二年级的孩子不会装,即使是你课前嘱咐他们遵守课堂纪律,也有把持不住的孩子。然而真到那节课的时候,我发现那几个学生并没乱说话,而是认认真真的听完了整堂课。这一个小细节给我的触动很大,下了课,我就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平时的课堂上孩子爱说话是因为我的课堂对他的吸引力不够,他觉得没事可干,他就有小差可开。而优质课那节,讲课的方式有所改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汇报。孩子觉得新鲜、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也没工夫乱说话了。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当然是能自主学习、积极活跃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对郭教授生本教育思想的一点反思。
在每一次备课时,我都要上网找材料,准备很多素材,好像不这么做就不是个优秀的老师,课堂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成了我展示材料与学识的舞台,我的潜能被激发了,而学生呢?连查个资料都要反复问老师:哪里有啊?能不能你帮我们做些现成的吧!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实在宠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学不懂的地方,惯常的做法就是讲,反复讲,练,大量练。这种形式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听烦了,练倦了。成绩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感悟、顿悟。从举三反一,到以点见面。为何学生不懂感悟,因为我们都太急功近利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提倡孩子多读书。书中有我们课堂上所不能讲的知识,是课堂很好的补充。爱读书的孩子不仅识的字多,懂的知识多,而且在说话、写话等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有一单元的主题是写人物的。其中有一课是《朱德的扁担》,再读完课题后我就问学生,是否知道朱德?绝大部分孩子都摇头说不知道,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把手举得很高,他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他说的是:朱德是xx的同志。我以为他会说朱德是领导,会打仗之类的。这个同志的回答让我着实眼前一亮。我问他你知道xx?他说知道,xx是中国的第一任主席。我说你从哪里知道的?他清脆的声音响起:从书上看的。真是语出惊人啊,其他的孩子就像听天书一样看着他。那节课,我狠狠的表扬了那个同学,正好借此机会教育孩子们要多读书。相信多读书的优势会一点一点显现出来,鼓励孩子多读书,在书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的一生打下了一个怎样的基础,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点拨了我们,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教育应遵循孩子自身的素质发展,不要代替它的本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让教育以生命为本,激扬出灿烂的火花。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十二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生本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从而自觉地完成生命主体提升过程。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因为谁也不会拒绝快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都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但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上会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每个生命主体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内在驱动力,只不过这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压力,可能来自家庭的,也可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学生都想学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还有天赋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优、中、差三等学生。问题关键在哪里呢?兴趣,生本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以郭教授的理论,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以学习为快乐,而并不仅仅在乎分数和排名。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当看到学生。
作文。
作业或周记中谈到自身烦恼时,我却只有安慰和鼓励。这些烦恼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个人学习方面的。例如,7班dyj,她的成绩在我们任课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一次下课期间,她告诉我说:“老师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虽然她的总分在全年级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会因某一科目没有拿到第一而沮丧。她在作文中写道,考得好的同学某一眼神某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似乎在嘲笑我。还有,她在预习《在沙漠中心》一课时,预习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她是这样写的:通过阅读课文,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习。我们现在的学习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坚抵住困难,才能走出学习困惑的缠绕,走出沙漠。看到了这些,我内心是很沉重。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产生了学习的压力,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外在的因素而学习。应该说她是有内驱动力的,但她的内驱动力在名次在保持好成绩上,而不是真正地爱上学习。
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我不会因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而批评学生,反而关注他们的特长和所擅长的方面和兴趣点。我想,这就是生本教育吧!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
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口算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十三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一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习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心态等。
实际上,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他认为,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教育”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也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郭教授还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评价的比较竞争的功能,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
生本教育读书心得篇十四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