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撒切尔主义好处篇一
撒切尔夫人是20世纪最有名的女性之一,在政治界她让许多人为之折服,人们称她为“铁娘子”。
但是,她的评价在英国社会中十分之两极化,其对于英国的贡献也存在了高度的争议,也有人认为她是个十分自负的独裁者。
玛格丽特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1943年10月,玛格丽特开始了她在牛津的化学课程。作为一名女性,虽然她被牛津联盟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政客摇篮拒之门外,但却因此加入了保守派大学生联合会,也正是在这里,她找到了生命中的激情,成立了托利党。1945年,玛格丽特当选了牛津大学保守派大学生联合会的主席,这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垫脚石。毕业后,玛格丽特两次当选保守党候选人,并与丹尼斯·撒切尔结婚生子。在1967年,玛格丽特担任了政府大臣。自此,她的政治生涯将更加丰富。
希思在1970年就任首相后,撒切尔夫人被任命为教育局局长。1970年撒切尔夫人为内阁教育部大臣时,坚决执行自己废除工党政府的综合教育计划。为减少政府经济开支而实行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提高伙食费政策,因为这件事,她成为英国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女人。1975年2月撒切尔夫人击败了希思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面对当时英国国内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她用铁腕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因为“马岛战争”的胜利,使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6月的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第二任任期内,面对矿工罢工,她依旧采取铁腕政策,成功地应对了罢工事件。但是在爱尔兰独立问题上她却失败了,撒切尔夫人也成为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的目标。1984年在萨塞克斯郡布赖顿发生的爆炸案几乎炸死她,但是她仍然主张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内。第三任任期中她和最重要的内阁大臣无法达成共识,她对于德国统一的想法也让她在欧洲树敌颇多。面临着内外交困,她决定辞职。
1982年8月作为英国第一个女首相的她开始了她的远东之行。在香港问题上她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想方设法的阻止香港回到母亲的怀抱。在第一次有关主权谈判上与邓小平针锋相对,双方陷入僵局。在邓小平的强烈坚持下最终与撒切尔达成协议实现了香港回归。
永远争坐第一排
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时尚事件:
撒切尔夫人的头发也许是她最大的美容遗产,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撒切尔夫人的发型被评为过去五十年里最具影响力发型之一,位居第五。多年来她都保持很自然的棕色头发,一个经典的“灯罩”!
撒切尔夫人知道拥有一头好的发型很重要,每次有国际出访,她都提前致函英国大使要求装备好一个优秀的本地理发师。她的卷发和装扮将会继续影响着我们。看!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2013秋/冬展就有一款灵感来自撒切尔夫人的发型,雕塑模特展示的效果是撒切尔美的代名词!撒切尔说:“我睡眠从来不超过4、5个小时。我有时只睡一个半小时,但却乐意牺牲几小时的睡眠去做头发。”
还是内阁成员的撒切尔夫人曾因声音尖利而没能获得在一次政治广播中演讲的机会。此后她向好莱坞声乐教练弗莱明求助,希望将自己的声音变得柔和。当地时间4月17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葬礼规格与英国已故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的葬礼相同,载有撒切尔夫人棺木的灵车在三军仪仗护卫下最终抵达圣保罗大教堂。英国首相卡梅伦、前首相布莱尔、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爱丁堡公爵等超过2000多名嘉宾参加了此次葬礼。
与这些肃穆的场景不同,我们似乎可以换个方式参与缅怀:北京时间17日晚间,网络上的一条微博让人们对这位铁娘子有了新的认识。微博名为“英国那些事儿”的博主称撒切尔夫人参与发明了冰激凌甜筒,微博原文如下:
“冰淇淋甜筒居然是撒切尔夫人发明的阿!她牛津大学化学系毕业以后。在她从政前。进入一个食品公司。她改良了冰淇淋配方。让冰淇淋能从机器中挤出来。才有了这种甜筒冰淇淋阿!伦敦大主教在悼词里提到她的这个成就!”
这条微博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已转发过万,难道今天备受欢迎的冰激凌甜筒是伟大的铁娘子的发明?
根据主教的悼词及史料看,虽然不能将撒切尔和“发明甜筒”联系在一起,但二十世纪有确实有个伟大的发明软式冰淇淋。而涉及到撒切尔本人,一说是她参与的一个英国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方法可让冰淇淋变软,另一说她只是参与了一种软化剂的发明,而该软化剂后来用在了甜筒冰激凌中。不论真相到底如何,铁娘子确实和甜筒产生了不解之缘,且参与发明的说法一直存在于英国的历史中。既然这样,不妨像众多网友提议的那样,吃个冰激凌表示一下缅怀之情。
至于发明这件事,正如外媒所分析,她发明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明这个动作本身为其塑造了更加丰富的政治形象,这或许才是“撒切尔”和“甜筒”的联系。
撒切尔主义好处篇二
查尔斯·鲍威尔:“撒切尔主义”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作者:
“撒切尔主义”并非一种政治哲学,也不是一个原创性的知识概念。“撒切尔主义”有它的知识基础,它是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等要素的简单描述。“撒切尔主义”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如在为社会上最不富裕的人群提供社会保障安全网络方面,国家的作用是有限的。这背后有一个判断,即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机制。并且,就市场整体而言,要比政府更了解资源配置。“撒切尔主义”还包括法治的含义。玛格丽特·撒切尔常被认为独一无二,原因就在于她的领导力、意志力,以及在推动影响深远变革过程中展现的非凡执行能力,而这些变革是真实的、产生了效果的,不是抽象的原则。重温撒切尔改革
理解撒切尔的改革,我们需要回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英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当时,“二战”刚结束,经济衰退持续,英国正经历最为低迷的时期。整个国家被战争折磨得筋疲力尽,王国治下的国家纷纷独立,疆土萎缩。那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持续、且衰退似乎不可避免的国家里。
玛格丽特·撒切尔明白,治愈英国病症的方法,是让英国做出显著的改变,但不是革命性的变革。1975年,她写下了这样的名言:“我们正在来到我们历史的转折点。我们可以因循守旧,继续衰落。我们也可以停止现在所作所为,决断高呼‘够了’!”用商业术语来说,这个国家所急需的是一个彻底的转机,这也是玛格丽特·撒切尔着手改革要取得的成果。一切,都要被撼动。
变革有若干关键因素,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恢复经济活力;降低税率,恢复经济刺激;将罢工和工会置于法律框架之下,从而减少罢工和消除工会的束缚;将国有工业私有化;鼓励上述所有私有产权,让个人拥有住房;降低政府在gdp中所占比例等等。推行这些改革,需要政策有很大变化,但是相比政策变化,改革会给人们心理造成更大变化:改革使人们相信,如果大家做好忍受短期痛苦的准备,那么针对长远目标推行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就会产生效果。这意味着,要击退既得利益和政治对手,甚至包括那些来自她所属的保守党内部的反对力量。撒切尔的改革还包括恢复国家信心。做到这些,需要领导人具备非凡的意志力和决心。
除了眼前经济问题亟待解决,当时还存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要求抛弃“依赖文化”,也就是“社会福利国家主义”的声音。在这种制度下,出现问题人们会先向政府寻求帮助,由政府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和照顾他们,而不是自己负起责任。玛格丽特·撒切尔认可一点,即国家必须为社会最贫困的人群提供帮助,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康。但是,这种帮助不应该减轻人们照顾自己或家庭成员的责任。当撒切尔说“没有社会”这个概念时,她指的是,社会不可能独立于个体存在,个体构成社会。再议“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是否取得了成功?这个问题,就像我们观察到生活充满无数正面和负面内容一样。正的一面非常清楚,英国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变化,市场的作用被恢复,企业家的本能精神被释放,监管负担被降低。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既得利益被直接挑战和击败。国家在经济中的比重,从大约一半的水平降低到四成以下,增长再次归来,失业率下降。但是,为此要付出代价。变革过程存在分歧和争议,其中包括社会动荡。当时,伦敦市中心发生骚乱,与工会的暴力冲突等事件。尽管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得到壮大和繁荣,但紧缩带来的痛苦却让制造业一蹶不振。尽管私有化整体上催生了更有效率的商业和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但也不是每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尽管高峰时期个人股东的人数达到了1000万之多,但随后发生巨大下滑。社会和结构性改革未能完成,特别是在社会福利和教育方面,使得英国至今依然挣扎其中。
换言之,变革的过程是艰难的、旷日持久的,且未能完成。但是,在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任期结束的时候,倒退的情况没有出现,而且人们根本就没有倒退的想法。的确,玛格丽特·撒切尔所改变的最大事情之一就是工党,工党的改变甚至超过她所属的保守党。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撒切尔,就没有后来的布莱尔。撒切尔的改革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上能发挥什么作用的认识上,英国经历了根本而持久的改变。对中国的启示
这些改革最终和中国的关联性在哪里?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彼时一些改革的确对英国这样规模的国家奏效。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将这些改革经验建议给中国,某种意义上这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的确如此,因为中国并没有处在一个“转折”的阶段。
中国当下,面临的是成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不是当时英国面临的失败和士气低落。更深层面上,是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问题。即中英两国在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上区别很大。这使得将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改革政策与中国面临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努力非常困难。
尽管如此,还是有相似处和教训可以借鉴。首先,中国需要变革,这是一个前提。这一点已经被中国领导人明确承认和阐述。这个问题已经足够凸显(有时被描述成“中等收入陷阱”),包括:人口红利下降、成本优势消失、环境恶化、以牺牲私有部门为代价的国有企业过高的份额、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巨大的产能过剩、过时的银行系统,以及萎缩的国际市场需求等等。
同样重要、也同样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找到这些问题相应解决方案的必要性也得到了明确承认。即中国需要转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扭曲的补贴等等。所有这些观点,已经被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以及中国国家发改委明确无误地表述过。中国知道接下来需要做什么。但是,知道做什么很容易,困难却在于怎么做。
至少玛格丽特·撒切尔当年采取的某些政策绝对和今天中国的改革相关,特别是私有化和扩大所有权方面的措施。英国的私有化有若干目标或维度。其中一个就是“政府不知道如何运营企业,而且应该不要尝试去运营企业”。市场总是资源配置更有效的机制,也是比政府更有效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因此,让英国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私有化成为一个途径。英国私有化的第二个动力(目标)在于打造一批小股东,这些小股东能有效地让市场原则深入英国公众的内心。推行私有化还有第三个功用上的原因,就是通过私有化为公共财政融得一些额外收入。在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所有之前国有化了的产业和主要的公共设施被出售给公众。英国的做法随之被全世界其他国家广泛效仿,成为迫使低效的国有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工具。即便在今天面临重重压力的欧元区国家那里,出售国有资产、降低公共部门债务的做法依然屡见不鲜。
作为一项政策,私有化算得上是成功之举吗?当私有化作为一股新风,将之前国有企业主宰的市场竞争的大门吹开的时候,也就是说消除垄断的时候,它的确是最好的政策方案。然而,通过裙带关系,仅仅做到从垄断向私有的转变,就不能称其为成功了。我认为,私有化的原则,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化(而不仅仅是“公司化”,corporatization),以及削弱国有企业垄断力量,对今天中国解决经济所面临的转型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推行的改革,还有更重要和更相关的经验产生,也就是与改革政策实际执行有关的经验,这也是人们所担心地方,包括:第一,改革非常需要一位可以促成经济变革的、强力的领导。邓小平和朱基时代的中国,从不缺乏这样的领导力。意见一致并不能催生变革。变革需要清晰阐明目标,展现绝对决心和实现变革的意志力。权宜之计或折衷之举没用,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如一。第二,改革要做好接受和应对短期困难的准备,这是取得长期成果必须支付的代价。在形势好转之前,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但关键是,改革者不要在短期形势逼迫下偏离方向。第三,要承认变革长路漫漫,没有捷径可言,也没有“宇宙大爆炸”式的解决方案。第四,要接受一个事实,改革成果永远不会平等。肯定会有一些人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好处。而改革成功的奥秘在于,要确保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能从改革中受益。第五,改革会出现大量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思考,改变他们的想法。第六,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团结各方力量,而且要把改革的想法向相关方解释、解释,再解释。
每个人都关心中国的变革能否在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框架内得以实现,以及这个制度是否与中国迈向“21世纪现代社会”的目标相匹配,这是改革最困难的方面。对于英国而言,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笔有益的制度财富,因为它允许不同的观点公开传播与辩论,而且最终要受到选举的检验。尽管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改革带来的变化令人感到痛苦,但她还是率领保守党连续赢得三次选举。法治是一个独立的、透明的司法和法律系统,而英国现在也在享受法治带来的好处。所有这些,对英国大变革时期商业信心的维护帮助巨大。中国则有着不同的规则体系,能否在不改变政治制度的情况下实现充分的变革和经济改革,这取决于中国自身,而不是来自其他外部力量。
我不会假装认为 “撒切尔主义”是一个绝对成功的理念;或者说,英国所采用的政策会适用于中国今天任何一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我的确认为,英国改革的经验值得学习,这不只是特定政策意义上的经验,更多的是成功推动重大变革时所采取的方式。而中国,将受益于这样的探究。本文由诚刚翻译,英文原稿已经发言人授权
撒切尔主义好处篇三
6、她最著名的几个绰号
众所周知的“铁娘子”是苏联人提出的,撒切尔笑纳了这个称呼。她不肯妥协的性格让英国政界吃不消,于是她又被称为“蒂娜”(tina,即there is no alternative,“没有选择余地”),和“伟大的女笨象”。
在担任教育和科技大臣时,她为了削减开支取消了全国学校免费牛奶,毒舌的《太阳报》由此称她是“牛奶掠夺者”。每当她表现出对私有化和市场的推崇,人们就会提及她的另一名号,“杂货店主的女儿”。她自己也承认早年父亲所秉持的独立、节俭、自强的从商之道,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位强势的女首相,威斯敏斯特的男人们心中积聚了太多的不满、嫉妒和无奈,以致不愿提及她的名字,只叫她“那个女人”。
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lincolnshire)的格兰瑟姆(grantham),并取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亲名为亚佛列•罗伯茨(alfred roberts),在镇内经营杂货店,而且也热心于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议会的参事,也是一位凡俗的传道人。虽然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位“支持自由主义的无党派人士”,但他实际上是支持地方的保守党的。所以当格兰瑟姆地方议会在1946年被工党夺得控制权后,她的父亲亦随之而失去了地方议会参事一职。至于撒切尔夫人的母亲是派翠丝•罗伯茨(beatrice roberts),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尔(muriel)。撒切尔夫人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宗教徒,故此她至今仍然是一位基督徒。
撒切尔夫人的学业成绩一向优异,她在女子凯斯蒂文文法学校(kesteven)毕业后,1944年获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somerville college)取录,主修化学。在1946年,她成为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oxford university conservative association)主席,成为第三位出掌这个职位的女性。撒切尔夫人以二级荣誉毕业后,先后在英国赛璐珞(british xylonite)任职研发药剂师,和在j•里昂公司( and co.)研究防止雪糕融化。她在当年有份参与研发现代软雪糕,是研究队的其中一位成员。
【发迹】 初入政坛遇终身伴侣
她对政治的爱好,也令她找到了一生的伴侣。1949年,24岁的玛格丽特在保守党晚宴上遇到了丹尼斯·撒切尔。丹尼斯是富商之子,继承了家中生意蒸蒸日上的油漆公司。
两年之后,玛格丽特嫁给了比她年长十岁的丹尼斯,成为了撒切尔夫人。而这也为她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950年和1951年选举中,撒切尔夫人是当时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
撒切尔曾数次竞选议员失败,但从未放弃,终于在1959年获胜,正式成为下议院议员。
从此她的政治一片坦途,当保守党在1970年的大选胜出后,撒切尔夫人如愿入阁,出任教育大臣。她做事大刀阔斧,不惧争议,上任第一个月,为削减教育开支,取消学生免费牛奶。结果,她遭到了示威者投来的鸡蛋和烂菜叶。
当英国保守党在2月的1974年大选落败后,撒切尔夫人再次被聘任到影子内阁,出任环境事务大臣。在任期间,她提议取消用以支付地方政府服务开支的人头税,从而增加了保守党的支持度。
1975年2月,撒切尔夫人在第二轮投票中压倒了希思所寄望的接班人——威廉·怀特劳(william whitelaw),正式成为了保守党党魁,她随后任命威廉·怀特劳为副党魁。
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反对派帮助下,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换届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1984年,她侥幸逃过了爱尔兰共和军设置在布莱顿的保守党大会的炸弹。
1987年大选,撒切尔夫人在办公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任期。但争议性的政策,包括人头税和她反对任何与欧洲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保守党内部分裂,从而导致一个领导力的挑战
1991年的保守党大会,撒切尔夫人史无前例地获得全场站立鼓掌致意,但她仍礼貌地婉拒上台发言。1992年英国大选,撒切尔夫人退出了下议院选举,离开了从事33年的下议院。
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
撒切尔主义好处篇四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至今为止英国唯一一位女首相,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这个绰号甚至已成为了她的主要标志。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所谓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在新工党执政前主宰英国政坛近20余年的是撒切尔主义。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20世纪80年代初,当撒切尔夫人率先推行私有化的时候,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领导下的法国,对银行和工业集团实施大规模国有化。但当她坚决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发表“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这句名言时,密特朗在1982年被迫来了个大转弯。在执政末期,他也成了私有化的拥趸。
在撒切尔时代末期,东欧、印度和苏联竞相施行自由市场改革。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访问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主政的俄罗斯时,撒切尔夫人挖苦道,新任莫斯科市长似乎是她本人的经济学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信徒。她的两位最亲密顾问出版了《将世界私有化》一书,书名洋溢着欣喜之情。她本人欢欣鼓舞:“人们不再担心染上英国病,他们排队来领取新的英国药方。”
然而,在她离开唐宁街近20年后,英国经济再度深陷困境。撒切尔夫人反对的几乎所有事物——国有化、增税和凯恩斯经济学——再度流行。在英国,撒切尔时代的标志性政策和成就正被逐一粉碎。她将最高税率降至40%的著名举措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