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一
2017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案例大赛
所在单位(盖章)
1.
作
者 2.3.
指导教
师
填 表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分会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直接打印。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封面编号:由大赛秘书处统一编制填写。3.组 别:填“教师组”或“未来教师组”。
3.参赛者单位盖章:可以是各有关学校、或校教务处、或学生处、或研究生院、或院级学院(系)盖章,及相关专业部门盖章,均有效。
4.作 者:至多为三名。
5.指导教师:教师组不用填写;未来教师组可以填写。
4.2017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计案例的标题用小二号粗体字,节标题用小三号粗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字。
目 录
1.教学内容解析 2.教学目标设置 3.学生学情分析 4教学策略分析 5.教学媒体支持 6.教学过程设计 7.参考文献
统计与概率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其一就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其二是统计与概率理论课教师讲授环节,其三就是统计与概率总结与评估活动环节。一共需要三个课时。
(2)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统计与概率基础知识,重点就是其中涉及的公式以及其具体含义,包括其后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的思路与科学的策略,用数学语言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技能:通过对统计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与归纳,初步掌握一定的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性知识,并且在脑海中有一定的关于数学统计学理念,学会运用一定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来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以此形成可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相关问题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第二阶段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以及小型比赛来达到进一步有效掌握统计与概率全部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可以学会去与合作学习,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来进一步有效加强思考问题的基础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学化统计思维。
3.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表现在学生在第三阶段中在教师十分钟提问活动中对于不少的问题,难以做出比较正确的解答:
(2)学生虽然已经经历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但是还难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经过第三环节课堂十分钟基础性试题检测发现,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在课前十分钟预习过程中没有用心。
4.教学策略分析
1、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是显然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传授过程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实际的生活,从而给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感觉,比如引入qq群教学法,采用疑难问题同学投票,视频协商解决难题,教师只需要监督管理即可。
2、显然作为教师而言,有效地拓展课堂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学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并且可以在“做”中进一步有效培养能力,发展他们各自的个性。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只是教育的指导者,意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教师不可完全的参与到学生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细节的解决,而需要学会合理的分配精力,尤其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方法,让各类的学生可以做到基本的记住学习,最后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再学会学以致用,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与科学的价值观。
3、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显然教师不再仅仅只是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而应该做到进一步放来知识的垄断之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交流与谈论,尤其是为优秀的学生以及另类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使得这些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融入集体中,让集体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并真诚接纳这些学生。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学生不可能也将会不再仅仅只是被动的真理接受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国王,掌握所有的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运用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但是教师保留监督管理与任务布置与验收等的一些基础性环节。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而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一定的“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这些基础的思想之外,在此基础之上当然还需要进一步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并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一步有效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但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将教师的思路真正融会贯通。
5.教学媒体支持
(1)多媒体放映装置、智能手机以及其相关数学软件、配套的网络名师的讲解视频,关于统计与概率相关视频。
(2)校园全程录像录音装置,360拍摄于监控装置,超清晰立体化影音响系统装置。
6.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预习,了解知识
(一)问题引入,开启课堂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知识?
2、你认为我们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是运用哪些方式方法解决的?关于解决这个难题的心得体会有哪些呢?
(二)知识引导,对比深入
1、各种统计图有什么特点?适合什么情况下使用?
2、请问哪位同学可以盖上课本在黑板上画出你经过预习学会的统计学图,并且加入相关数学公式,最后再用自己的话一一说明呢?
3、你对于某位同学的观点有何理解?
二、进入讲授,深入知识
(一)课堂合作,集体学习,问题引导,全面提高
1、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你对于制表有哪些感想体会?
2、进入讲授环节,教师运用课前备课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以生动幽默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举手发言,鼓励打断老师的教授,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观点与认识体会。
3、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之下,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程设计的内容分工合作,进行课堂问题的合作解决与问题的归纳分析。
三、开展活动,形成竞争
1、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术辩论,课堂问题竞答等活动,教师将这些活动进行时间科学分配,并将这些活动中变现出色的学生活动团队计入平时分奖励行列中,或者可以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
2、教师在第三环节中,需要进一步思考有关的典型的试题,并且在经过整理之后,再列在相关纸上,在课前就让班干部发放至学生手中,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并且及时回收批改,掌握学生课堂实际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借此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3、教师在最后的环节当中也需要在充分的备课选题基础之上,找出最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投入其中,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学到最多的最有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出的题目可以作为本次课堂的基础性作业,以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作为基本指导,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业提高与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只有自己的作业做到最优秀了,结合考试的成绩才有资格接受更加难度的作业。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李勇.积极开展“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九次课题会成果综述[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0,(04):1-3+7.[2017-09-11].[2]任敏龙.“统计与概率”教学新体系的整体设计说明[j].小学教学设计,2007,(z2):12-13.[2017-09-11].[3]俞正强,陈安娜.“统计与概率”总复习教学设计及错例分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02):16-19.[2017-09-11].[4]廖延芳.整理回顾统计知识 提高统计应用意识——“统计与概率”复习课教学设计与说明[j].新教师,2016,(04):71-73.[2017-09-11].[5]张馨心.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6]舒美玉.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7]沈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8]张飞.中小学生概率思维与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9]段晓君.概率统计课程情景实践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04):86-89.[2017-09-11].doi:10.16740/43-1421/n.2016.04.018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二
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论文
一、从“猴子竞食”看师生角色转变
通过有趣的“猴子竞食”实验,我突然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环节,而是实验前的试验品准备阶段。“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以“猴子竞食”的试验做形象阐释的话,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类似于准备猴子这个实验品的饲养员,面对实验对象,如何给他们“填充食物”是第一目标,即让他们吃得多、消化得好、养得健康,以最佳状态参加高考系最终目标。这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胃口和消化功能,不断茁壮成长,蓄积能量。诚然,如此日积月累的“喂食”和“取食”必定也有所得———教师尽责,学生适应高考,取得高分而金榜题名也是可能的。但是,高分低能的教学思路早被新课改的思潮拍在了沙滩上。回顾第三个房间猴子取食的过程:猴子先从底层开始,再向上面架子继续取食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获取过程;要吃到最高层的食物,需要猴子之间相互协作,获取足够食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这种设置下应该是顺理成章,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努力,使得猴子取食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合理联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是使其“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变死学为乐学好学,才能达到“猴子活蹦乱跳”的教学效果。底层的食物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面架子上的食物要获取,则要求有更高的技能和水平,且需要一定的动力。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跃扑食,这是学习中学生间的协作和探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不难看出,第三个房子里“猴子竞食”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强调猴子自身的体验与提高,发挥了猴子自身的聪明和才智。同样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内外因角度讲,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外因,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则从前边所说的“饲养员”的身份,转化为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从“饲养员”到“学者”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设计者,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断开发课程。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演员”转变成“导演”。这种转变,是不是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并没有滑向教学中心的边沿。相反,教师需要做更多工作,思考更多问题,能力也需要更大的提升。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猴子”找到更多“食物”
请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猴子“找到食物”,不是第一个房间里的“抢食物”,也不是第二个房间里放置太高根本无法拿到的食物,而是第三个房间里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的食物。“食物不同层次的摆放”将是教学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目标、构建互动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等等,就如同试验中第三个房子食物的放置,看似平常却独具匠心。首先,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的外延很广泛,应该包括教师自身、基本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学媒体,同时,也应增加情境创设、教学协作、与资源共享等。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环节的顺利进行。环境的设置中我们要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其次,教学实施的环节就是构建互动课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一名教师坚守的阵地,是教师职责所在的体现,是一位教师成名的教学效果基石。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四十分钟将是教师厚积薄发的环节,是一个教师为之奋斗所有职业生涯、不懈追求的历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乏教师简单明了的点拨,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不厌其烦的答疑,更有学生感性或理性的发言;有超越预定目标之外的欣喜,有即时即兴的合理互动,有意犹未尽的合理想象,还有鼓励与探索等等。教学中交往的气息、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体验等让师生共享。“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一线教师孜孜不倦地不懈追求,持之以恒地伏案备课,所要展示的也不过是这四十分钟凝聚的智慧与创新。再次,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学习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中,其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猴子“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轮流垫底、跳跃着扑食”的这种协作,散发着青春朝气,充满着智慧,更能体现出学生间的友爱与和谐。我们倡导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共同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共享与发展吗?我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所“捕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重难点,更是生活中的谦让、礼仪与合作。
三、结语
最后,我们反思教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关怀学生的成长,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在反思中希望能够再次形成获取知识的动力,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应在反思中更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开诚布公地、平心静气其相互评价。评价带给师生的友情的表示,是彼此帮助的信息,是相互关怀的人文情怀。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统一起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评价中不断延展。四十分钟的课堂一晃而过,但这节课带给师生的是学习上的启迪,方法上的指导,精彩的点拨和师生意犹未尽的享受。“猴子竞食”的实验,让我深受启发,一堂好课之所以出彩,引人入胜,就在于其教学设计的巧妙和教学实施的合理。新视角、新角度的选材,匠心独具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合理实施,必将成就四十分钟的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尝试着去做,无论对自己、对学生,还是对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是有所裨益的。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知不足而后进,才能领略改革的艰辛与重塑的魅力。
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论文
一、创作思路
除尘工艺设计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计算烦琐、讲述内容较多,学生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讲授法效果较差,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讨论法、对照讲解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启发式为主导,利用动画对照讲解,观看实物照片,检索工艺设计国家标准,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简单旋风除尘器设计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趣味,丰富空间想象力,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化。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策略、运用专业技术指南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旋风除尘工艺的设计及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咨询→计划→实施→检验的设计能力。
二、设计内容介绍
(一)布置任务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布置课堂任务,本课例任务为:设计简单旋风除尘器。根据已知参数,计算和选择相应尺寸、除尘效率等。用提问、设问、反问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
(二)复习回顾知识点要完成以上课堂任务,必须用到之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生动展现旋风除尘的原理,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参数,包括颗粒的分离直径、半分离直径dc、捕集效率等。生动逼真的网络动画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既能直观地回顾所学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三)使用网络资源实例导入课程主题教师继续播放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视频短片“冲泡茶叶”、“神奇拖把”这些生活常见的现象来设问:视频中的现象源于什么原理?辅以大量图片资源,教师加以提示。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旋风除尘如何达到除尘的目的。
(四)任务实施分组教学,每5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相互提问、讨论、分工计算和选型。教师负责解释疑难问题,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程度。学生讨论,寻找疑难确定绘图重点。教师根据学生实施过程分组解答遇见的困难和问题,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五)课程评价针对重点和难点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学生自检:完成检验评分表的填写,学生各组内开展互评。评估本次教学的效果: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评定,指出不足之处,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对相应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
(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两道题,分别为一道简答和一道计算,从而巩固新知识。
(七)课后拓展教师提供为学生收集罗列若干个环境类的相关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网络相关的知识和新闻。
(八)时间分配课程复习5分钟,导入新课5分钟,布置任务5分钟,任务实施45分钟,学生自评5分钟,教师评价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三、特色介绍
本课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延伸教学时间,这样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能使能力与知识点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环境工程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学过程应该多利用任务驱动或理实一体化,设计课堂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所需的课堂情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参与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互动和开放的课堂;以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在任务驱动过程中应注意对任务涉及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有目的的设计提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思考,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优化思维品质。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只要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就会有所发现,而且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创新思维的结果,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的思维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例在教学的各环节中,依据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新大纲的要求,使任务驱动法应用贯穿于教学始终,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变“教学”为“导学”,调整教学程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生生互动协作,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形成性练习,重视实践设计能力的即时训练,有助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形成。
透析高效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方法设计要突出“主体性,融合“主导性”
“主体性”是指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主动性是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创造性是创新思维、求新求异。自主是学员学习的关键,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学方法设计应突出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引发学员自主活动,启发学员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突出培养学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导性”是指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密切联系其它课程,最大限度地促使所学知识向其它课程迁移,为其它课程服务,启迪学员的思维,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调“主导性”并不与“主体性”相矛盾,关键要处理好教员所扮演的角色。
教学手段设计要突出“现代性”,融合“继承性”
“现代性”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具有直观性、集成性、交互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点,具有动画模拟、支持学员个性发展等功能,是教学手段的首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减轻学员靠理性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减轻试验其器材、教学场地的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压力,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继承性”是指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语言、粉笔等)进行教学。
板书、板画具有提纲挟领、化龙点睛、激发思维、示范等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被削弱,特别是在理科的教学中,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规律的得到、例题的演算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只有板书才能更好体现其逻辑推理过程,才更便于理解和掌握。语言运用得好不但能激发学员的思维,培养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同样能起到直观的作用,多媒体运用过多或不合理,一方面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造成视觉疲劳,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阻碍学员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倡导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角色设计要突出“主配性”,融合“灵活性” “主配性”是指教学活动学员是主角,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员是配角,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也就是说教员的教始终要面向学员的学,要面向学员的发展。因此,教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时时都要以学员为本,以学员的学为本,以学员的发展为本,使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但是主角与配角、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伴随着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角色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该唱主角一定唱主角。特别是对士官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着在某些教学内容只有教员唱主角,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员的发展。
教学评价设计要突出“诊断性”,融合“反馈性”
“诊断性”是指突出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功能。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为优质、高效教学提供依据。因此教学评价设计应突出评价教员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员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合格与否、水平高低等。由于学员的学习质量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体验、经历、参与程度、思考水平、动手操作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评价也需要对学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能力等进行测量,从而全面反映教学现状和学员的学习情况。
“反馈性”是指将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员和学员,使教员和学员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并制定出补救措施,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为评价而评价,评价与反馈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施优质高效地教学,必须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并且将“诊断性”与“反馈性”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中地理教程的建构
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
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扬帆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融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地理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三
室内设计论文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本文探讨了实践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空间传统元素的运用与总体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力求探索适合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大实践式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不是闭门造车,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很具实践性的学科。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真刀真枪的参与实践,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内和跨专业知识
集成锻炼、缺乏社会的实践技能,缺乏超越专业的眼界和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
针对上述情况,调整加大实践式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室内设计专业加大实践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让专业教学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专业教学,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的“根”。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要形成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总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现代流行的个性化设计很快,也很喜欢西化的设计,比如具有明快色彩与流畅线条的北欧设计风格,而对设计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设计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对较深色彩的传统木家具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而对同样是以原木制作的北欧风格的亮色家具却接受的很自然;赞美欧美传统的室内装饰的豪华,却排斥明清家具的精美雕刻„„造成学生对传统的冷漠的原因一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学之前的教育很少有传统这方面的内容,文化素养很低。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有品位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地方性产品等在人为的摧毁下逐渐消失。反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则气势汹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正在被外来所谓的现代文明吞噬。他们还在吞噬古老的东方哲学(孔子、老子、庄子„„)、文学、礼仪、建筑学、甚至我们的语言文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在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室内设计更需要本土文化,要从传统中挖掘文化的精华运用于设计,离开了传统的土壤,设计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其作品中国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融现代建筑风格于中华文化情怀于一体。这些大师自身中华文化功底深厚,将中华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和蔚然陶醉的感觉。
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展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神妙境界,将空间设计的艺术推至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室内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空间设计艺术的一部分,能够从中借鉴的东西很多。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构件、家具
陈设、园林小品、古典园林色彩等等,都是室内设计可以借鉴的瑰宝。室内设计教学,引进古典园林艺术,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设计的详细介绍,配合各种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再播放介绍代表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拙政园的影像、各种精致的园林细节处的摄影图片,让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了园林。着重介绍形式优美的亭台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优美的木结构,漏窗借景的巧妙和不经意,小桥流水、峰峦叠翠的山水田园意境,环境经营的合理。小空间中蕴藏着无穷的宇宙空间排列奥妙,精心选择的树木花草象征四季的轮回等。学生看到了实例设计中理论和形式结合的美妙,心里自然由衷感慨民族文化的精妙内涵,对古典园林设计者的崇拜情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古典园林的精髓,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园林装饰元素同现代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运用于建筑室内外,他的设计就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意境处理手法,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苏州园林山水画般的美轮美奂。整座建筑简素端庄,和香山的环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香山饭店虽然是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来设计,但设计师领会了园林的意境体现,设计元素并不是照搬园林,而是吸收造园艺术的精华和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创造的结果。
四、结语
对于室内教学的过程来说,是一个具体、细致的真枪实弹地面对设计中碰到的任何问题的真实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实践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丰富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8,(04).[2]王伟红.浅谈室内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情缘渗透[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s1).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四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特征,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预案、教学评判等几个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设计,给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案例,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最优化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数学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知识的解题以及运用能力,掌握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学数学教学也成了教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指导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地引入新思维、新方法,从而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素质水平。
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众所周知,教学的四个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占主体地位的,由教师主导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内心喜爱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1.2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根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图像、视频、小故事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2、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2.1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式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教师在某个宏观的教学进度设计的条件下考虑每一课时的微观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认为,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整个宏观教学任务下的一个“子任务”,然而这个“子任务”又是整个“教学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而作为教师又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颗“棋子”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整个教学设计将会前呼后应,否则,可能因为散乱而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2.2教学对象
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而言,教师了解学生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三是了解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学习兴趣及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比较具体全面的对某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
2.3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可分为: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如《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活动经验;体会其他学科与数学之间、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各种联系,运用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2.4教学预案
任何教学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教学效果,进而就会有教学预案的出现。教学预案是教师在理解教材、了解了学生并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才开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教学设计真正的开始。在这一环节的进行中,有的教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进行设计,唯恐出现什么纰漏,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前草草的打个“腹稿”,然而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这就是说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误区:设计执行两极化、选择内容教条化、方法思想保守化、教学信息单项化等。所以在开始预案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宏观把握,灵活运用;以人为本,调整心态;抓住关键,提高素养;认真反思,科教双收。
2.5教学评判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评估,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
3、案例分析
案例1:某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问题的时候,设计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将一块三角形的煎饼,怎样切割才可以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的引入题,这道题是以实际应用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个案例的优点在于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紧密,题目简短,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思考。同样,这个案例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教师首先要说明所谓的“大小相同”具体指什么,否则学生会联想到饼的厚度、面积等问题,那样的话就会很难把问题转移到“三角形的高”的问题上来。通过这个案例的引入,给我们一定的思考,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表述准确,生活化的语言和数学的专业逻辑用语必须明确,不可以模棱两可,使学生偏离主题。
案例2:某教师在进行《代数式》这一节课的讲授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某个名人纪念馆的照片,老师扮演“导游”的角色,一边向学生展示照片,一边引入字母,比如用来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参观的人数等。教师设计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解答。而解答过程中就会引入字母,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教师列出一组式子,由学生判断其是不是代数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进一步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举出一些代数式的例子,再让其他同学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教师在一旁点拨引导。
点评:1.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上册,而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是在引入部分,并且由引入的内容(参观名人纪念馆)开始,贯穿了整节课,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旅游”,这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进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的思维也会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具体的一个过程。2.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展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精彩的内容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自主的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构。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亮点是由学生自己编题(举出代数式的例子),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建构主义教学观一样,认知主义也同等重要。让学生举出代数式的例子,就要要求学生知道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在对数学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把握,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教师若要设计好某节课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整体俯瞰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了学生之后再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方均斌,蒋志萍.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刘三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教育时空,2013(04).[3]奂文英.数学教学设计案例[j].教育科学,2010(03).[4]翁昌来.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1).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五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之我见
摘要:所谓探究式教学,从狭义上看指的是从小学科学教育学科领域或小学科教老师培养任务,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教学方式及过程。
关键词:主题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小学科学教学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教育教学改革正常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前进,而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相对落后导致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相关教学过程中人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如何使科学教学,可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使科学课程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必然选择。经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在科学课程的开展中,规划并实施探究取向的教学计划,并与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课程走向,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状况,在付诸另一个教学行动之探究循环,逐步向在探究中“求知、启智、健德”的理想境界迈进!
所谓探究式教学,从狭义上看指的是从小学科学教育学科领域或小学科教老师培养任务,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教学方式及过程。本文将从探究教学的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探究教学的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探究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1】教学过程中,学生应逐步摆脱教师主导在自我和学习和做中探究未知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德性,以及形成技能的活动。为达到此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1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从何而来,从外部看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郑重其事的夸奖,但更重要、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自学习者的自身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而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面对课程,他们是学习活动中不够成熟,不断发展的主体,其二,面对未知科学知识,他们又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形象的主体。因此学生一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明了自身的学生形象,明确学生自己所面临的知识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探究学习的角色意识,尽管具有模仿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但这种角色意识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及了解其努力的方向。
1.2遵循能动性原则,陶冶学生情操 情操的陶冶其实是一种道德教育,是指学生对自己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当前学习知识产生的一种深厚的挚爱之情。而情操的形成,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教学活动中学生本身的实践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都能敞开胸怀,和同学认真交流,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究即遵循能动性原则。
1.3遵循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探究都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诚如上文所论述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他们不愿意成为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愿意成为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知识以意义的探索者。遵循创造性原则,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个人不同的认知方式与多元智能,让每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对话讨论之中发现彼此之间有冲突,有争议的地方,探究复杂的问题,反思,思考多元观点的存在,从中整合出可能的解决方法,然后进行较为全新行动的活动。
二、探究教学的课程实施
2.1用多元化的视角整合课程资源
“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2】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受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的限制导致该门课程教学过分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只能教教材。而新课标中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应遵循兴趣性,适度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从小学教学实际出发,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中,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情,感兴趣的事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杠杆现象,从而确立适合的课程资源。2.2创设直面现实问题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源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出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注意创设直面小学科学教学现实的探究情境。比如,学习《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个在生活中使用杠杆的视频,提出杠杆的描述性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有哪些杠杆工具,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触发学生探究杠杆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的兴趣并积极探究其使用的原因,培养学生“实用——情境性智慧”,这样的问题不仅解决了科学教学如何认识教学对象的问题,而且巧妙地提高了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认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努力的进取。2.3制定可操作、可检测的探究学习目标
有效地探究学习始于学习者知道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合作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凝铸和调控的作用,它指出了合作的主攻方向,是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杠杆的科学》这一课的学习中,在了解杠杆的概念后,基于学生认为杠杆在生活中是省力的工具这一前概念,提出“杠杆在生活中一定是省力吗?”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示范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后,由学生自行制动实验方案,再交由老师修改后进行实验操作。其基本教学程序为“提出目标--了解教材--观察体验--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实际操作”这种模式。采用教师示范到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现场的观摩、比较、探究、分析,在亲身实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自觉的训练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最后达到,去伪存真变理论为实践的目的。
2.4采用鼓励的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
我们知道,以前所奉行的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注重结果验证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用最后一场考试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出题的意图不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遵循结果验证的方式让学生在尝试错误挫败的过程中成才于是我们的目光太多关注学生的缺点让学生承受过多的失败而不是享受学习的快乐这其实是一种挫折教育在在我就一小部分英才的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差生和后今生他们怕老师怕回答问题怕出错儿今天在新探就是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咋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从自信的基础出发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懂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三、结语
在教师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现阶段还未普及开来,但不可否认,以问题为核心,合作探究机为平台,以多元互动评价为保障,促使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探究方法进行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由于笔者的能力及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恳请老师在阅读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笔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冯铁山,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4.【3】范祥春.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j】,教育杂志(第十卷),1918(10).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六
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段笑波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 正文: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日益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课堂情境。“多媒体教学”即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幻灯投影、电脑、录像、录音机等声光电先进教学设备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直观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2.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释疑解难。
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由此可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顾此失彼,不可滥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滥用多媒体技术,过多依赖大量繁杂、色彩艳丽的图片等来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用电脑的机器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是途径之一。
1.应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说”与“识”相结合。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更是枯燥无味。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汉字中许多都是源于日常生活,比如家庭环境中的文字符号,社区、亲友的姓名用字,动、植物的名称用字等等。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汉字创设出具体的情境,把汉字的音、形、义与学生认识的事物、环境等语言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说”与“识”相结合。
比如,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生字字音。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动物的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在给动物找名字的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2.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风景区-西湖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那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是许多学生未曾见过也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革和著名景点,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领略到西湖的无限风光,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再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如果仅仅从文章标题和教材内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同学们“实地”观察和探访北大荒,可以亲身感受北大荒的秋天,这既适应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应用多媒体技术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知识。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
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4.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文字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而且十分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文字载体这一工具本身。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文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滥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优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对改善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将是一种有益的帮助,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和实践,以便于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梅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要求》
[2]李飞,邢晓怡,龚正良编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3]郭宁宁编著.《多媒体实用技术》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提纲篇七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体现。
3、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体现。
突破方法:找出重点句段,反复朗读、感悟,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老舍的《母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作者对这只母鸡前后是什么态度?(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讨厌)
三:学习重点段(找-读-说-体会-读)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快速读一读课文的4-7自然段,看看是母鸡的哪些做法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对母鸡的看法。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读有关句子。生:(挺着脖……)
2、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生谈感受。(负责、勇敢)
3、小结过渡:想不想看看这只挺着脖的母鸡呢?(出示母鸡挺脖图)让我们将最好听的声音展示给这只负责、勇敢的母鸡。(生读)
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读有关句子。生:(结果……消瘦了许多。)
2、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生谈感受。(辛苦、慈爱)
3、(出示重点句)重点分析比喻句,圆圆地下垂像装了两个汤圆似的说明什么? 小鸡们吃的饱饱的,香香的,可是母鸡呢?
此时此刻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你想对消瘦的母鸡说些什么?
3、为了孩子,母鸡舍不得吃,为了孩子,母鸡日渐消瘦,这种对孩子的爱让我们感动,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习第6-7自然段
1、学生读有关句子。生:(它还半蹲着……温暖)
2、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生谈感受。(辛苦,慈爱)
3、重点句:(出示课件):蹲:让咱们都来体验一下母鸡的感觉吧,请你们都做做这个半蹲的动作。
师:这时,你的周围有一群小鸡,有的在开心的玩着,有的在打盹儿,还有的在练本领。(半分钟后)同学们,请坐。谁来说说你的感受(麻、累)——可是母鸡不仅要蹲着,它的身上还有小鸡在啄、在跳,那得是多么辛苦啊,可是它有怨言吗?(它一声也不哼)它在想什么?
3、小结过渡:是的,它爱自己的孩子,任由孩子在它的身上啄和跳,只为了让它们开心,快乐。劳累了一天的母鸡,晚上又会干什么呢?
4、(在夜间……黄鼠狼。)从这句话你看出来什么?(负责,勇敢)
说得很好,你看,白天不管小鸡怎么在它身上玩它都是一声不哼,晚上,只要有一丁点动静它就会——放声啼叫!她会说什么?
5、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读了这么多,你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吗?(负责、勇敢、慈爱、辛苦)
四:小结
1、读8-9段
是的,你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8-9自然段)
这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这是一只慈爱的母鸡,这是一只勇敢的母鸡,这是一只辛苦的母鸡,面对这位伟大的母亲,面对这位英雄,我不讨厌母鸡了,因为(读)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因为(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因为(读)。
2、(背景音乐)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爱,那就是母亲。母亲她辛苦,一天一天把我们带大;母亲她负责,时时刻刻守护在我们身边,她慈爱,她勇敢,她伟大!同学们,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什么感人的事情?或者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3、(结束)说得很不错,你们都是听话懂事的孩子,希望你们能将你们所说的体现在你们的生活中,让妈妈少些担心,少些烦恼。你们能做到吗?(能!)我相信你们!加油!
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