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评价篇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教育已经发展为现代化教育的主要模式。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者都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很好的设计、组织和传播。通过网络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手段更为学习者提供了非常有弹性而且很具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够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他们对网络知识的感知和认知以及和教育者的及时互动的这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得以实现。使得学习者在很好的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探讨网络化教学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许多高等学校的教师已经非常重视运用网络技术,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科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也就是如何很好的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互结合和补充。因而众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全新问题是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如何很好的搭建。
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为主,但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导致本门课程最终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不大。总体上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部分演示实验效果不好
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有些实验设备是大型仪器而且有的很娇贵,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去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大多数是机械性的重复这些实验的内容。甚至有的学生只是看而不动手。所以就不可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况且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差。在演示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时数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比较大。光凭借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不容易接受,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往往收获不大,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许多专业课程结束以后的综合实验和毕业论文中,就不能够联系书本知识,把所学内容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甚至相互间发生严重抄袭。分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课程学时的压缩以及实验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3 实验教学方法组织的不恰当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金属材料专业专业学生人数教多,再加上由于受到实验室场地以及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通常需要将每个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也就是说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批到相应的实验室做相应的实验内容。即使分组也不可能做到每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通常要多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因此就有一些学生浑水摸鱼,甚至有学生就不动手实验。实验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通常会再三地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等,这样就会占去一部分实验时间。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动手实验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相应的就变得少了。就会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交流也就相应的少了。也就说学生只能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项目。就谈不上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了。
2 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
传统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由于以上问题使得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这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实验课程的兴趣。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减少和实验效果的不理想,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兴趣,是对现场实验的补充,最终能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1)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实验模拟以及动画演示,对学生学习起到外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能够能积极主动地同这些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学生可以在实验课前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进行预习,这样现场实验时就能够熟练操作,不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被动的完成有关实验项目。
(2)在网络化模式中还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 及时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资源库进行小组和作活动,在资源库中找到相关资料,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与面授实验教学互为补充。可以弥补教师在有限实验时间传授知识不全面的缺点。对于不能面授的远程学生来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可以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4)网络化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所以凭借网上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
总之,材料科学多媒体网络模式的建立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学习者能随时随地的进行调控。所以该模式的建立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材料科学基础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程方面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能够做到课前提前上网预习,课后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得这门课程实验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 网络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缺陷,给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且极具创意的学习的平台。由传统的老师单方面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多方面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上网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进一步优化现有网络资源,做好网络平台的安全防护, 使得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更加贴近实际,能很好的被学习者所使用,同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评价篇二
教学计划:“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是一门基础实验课程,单独设课,列入教学计划,计划40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第2或第3学期,可相对集中安排2周或分散在各教学周组织教学。考核形式:原来基础实验的考核是各占本门课程的10%~20%记入总成绩,学生对实验并不重视,而现在是作为一门考查课,其考核方式是考查,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实验理论占20分,实验成绩占50分,实验设计占30分,因此,学生非常重视。课程效果分析:经过四个学校两轮的教学实践,该门课程使学生在有关实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本着以学生实验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指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具体效果有以下几点:
3.1通过教学使学生实验知识更加丰富
教师重点讲解误差基本理论及测试基础;机电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及检验依据;实验设计理论等部分内容,约占总学时的20%。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1)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掌握和了解机械工程实验的全貌,做到心中有数;2)掌握机械过程实验误差基本理论及测试基础,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实验数据处理,也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创新实验的数据处理奠定基础;3)使学生扩充机电产品质量方面的.知识,了解产品检验的概念、职能、要素、程序、目的、作用与原则,掌握质量检验的依据;4)掌握实验的构成、作用、类型及基本程序,会拟订实验方案,懂得实验设计,为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做知识上的准备。
3.2通过教学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实验任务,全面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实验的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实验课时约占总学时的60%,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如下技能:1)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熟知机械工程实验的全过程;2)掌握机械工程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仪器的操作与技巧;3)学会使用各种基础实验的测试仪器,如:金相显微镜,硬度计,压力试验机等的使用、操作及零件热处理工艺;4)掌握机电产品检验的仪器设备,如:振动测试仪,电气强度测试仪等的使用。
3.3通过教学使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实验课程设计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针对指定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确定实验对象、调研、选择实验方法、拟订实验方案、实验实施等过程,全面掌握实验设计,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
3.4通过教学使学生产品质量意识初步形成
通过机电产品质量检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提高了机电产品质量意识,了解产品质量检验的概念、职能、要素、程序、目的、作用与原则;掌握质量检验的依据。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熟悉了有关iso9000标准的知识,有力地奠定了学生日后所生产的机械产品在应对国际竞争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3.5通过教学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生在实验知识的学习,实验项目的操作和实验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增强了对事业的责任心以及对专业的热爱;由于有些实验项目需要独立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集体分工合作,因此,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并懂得如何去调研收集资料,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几点建议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实施目前还是初步探索,使学生在实验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意识和实验设计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培养,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基本达到了本门课程的目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在教师的配备、培训方面需要加强;在实验设备的配置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在实验室的管理上应该更加灵活,随时为学生全天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兆生.机械工程基础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雷经发,扈静,陈雪辉,等.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6(4):110-112.
[3]李占奎,刘元林.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2):68-69.
[4]魏鸿榕,陶怡,岳彩霞.机械设计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吴炯杰.探究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21.
[6]杜永英,陈雪娇,鄢利群,等.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29(1):106-108.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评价篇三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通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等的调查,以及对学生体质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教学成效,适合本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程;健康体质测试;体育选项;模式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类型或框架【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变为符合校情的多种模式并存,学校采用不同模式,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各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主要有【2】:
一、传统式:即普修课
二、分段式:即普修课+选项课
三、双轨式:即同时开设普修课和选项课,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
四、俱乐部式: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教师分工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考核。
五、一体化式:开设普修课、选项课、专项选修课、体育保健课,同时课外广泛开展早锻炼和俱乐部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
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分段式。时间为三个学期,大一两学期普修,大二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三学期,另一部分在第四学期,分别上一个学期的选修课。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何种模式能更好的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对健康锻炼的`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学生需求和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情况分析,对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级、级、级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对2009级1865人、2010级1987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2009级1840份,2010级1932份,有效率为97.9%。
(2)数理统计:对问卷和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查阅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结果
2.2 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分类统计结果
2.2.1 2008、2009、2010级大一新生测试成绩等级人数比例对比
2.2.2 2009级分组进行测试成绩统计对照分析
因大二只有一个学期上选项课,将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上选项课学生分成非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a组)和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b组)进行了分组对照。
从以上对照分析可以看出,a 组大一、b 组大一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大二较b组大二体质测试成绩差且差异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上更长时间体育课、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3.1.2 通过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的学生测试成绩显著优异,体育课对促进学生锻炼,提升学生体质有明显成效。
3.1.3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需求,当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是较为热门的项目。
3.2建议
3.2.1 建议我院体育课开设四个学期。建议开设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第一学期普修,第二、三、四学期选项,或者第一、二学期普修,第三、四学期选项。
3.2.2 建议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即普修+选项相结合的模式,并增加选项课时间和供选项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更能满足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亦能分流热门选项学生,减轻热门选项的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3.2.3 课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课内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加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院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3.2.4 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学生对体育课选项的需求来看,目前开设的项目除羽毛球人数较多需要适当分流,场地和师资基本能满足要求。但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的选项如台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改善场地的布局和配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和分析 体育与科学,第3期,72-73
[2]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体育与科学,20第二期,71-74
作者简介:
施晓鸿(1963-),男,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韩 萍(1974-),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左元海(1976-),男,江苏南通人,助讲,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评价篇四
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cnki中国知网网络服务平台,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同时,通过购买、查阅相关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获得大量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资料。对其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借鉴其精华,为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法
对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相关专家,针对实验课程中较易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考核明细目及赋分标准;印制成表,便于监考人员当场客观、公正评价。
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对研究所得到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对目前国内高校基础实验考核过程进行逻辑分析。
二、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设计
要设计一门适合我校农学、林学、动医等6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学生学习时数15万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考核,首先要选定两个基础实验班为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象。实验教学优化是化学实验课程考核的难点,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要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更要以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以来没有改变过。因此,开展适合我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非主观、不片面且易于操作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通过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以期培养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对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我校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1.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的设计
建立由实验基本考核、实验过程考核、实验结果考核三大部分组成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及其权重比值,过程考核即每次实验任意指定4~5个学生为重点考察对象,以问答形式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试剂的选用,实验装置的装配,实验基本操作的步骤,观察实验现象,读取、记录实验数据,结束实验时对实验器具的清洁与复位等。教师要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及时客观地给予评定并体现在细目表上,一般每生有3~4次考察记录。
2.基础化学实验课成绩评价
基础化学实验i、ii期期末考核分别设定为操作考核、口试考核,百分制评定,占总成绩的30%。实总成绩比例的30%、40%。做试验次数不够的要补做,实验报告书面总成绩未达60分的需重做。根据i学期期末总的分数,按十分制转换为a、b、c、d和e五个档次,a档最佳,e档为不合格。综合平时表现记录再适当调整,最后给出学生每学期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成绩并存档,且每班每学年固定不到5%的学生不及格,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论
通过对我校农学、林学、动医等6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学生学习时数15万开设的这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改革试点,发现在实验教与学的过程中,尽管实验能力与个性品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但在上述的实验考核模式和赋分方法中,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实验现象,养成动手做实验的习惯,使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走上行之有效的道路。该实验考核模式让学生越来越重视做实验,从被动做实验变成了主动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养成做实验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该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由始而终,全面客观地存在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末,各环节紧密相扣,让学生关注每一次考核成绩。该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学院考核方式较难实施,教师与学生配合力度不够等缺点。在今后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应着重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者,教师则为其引导者。针对该考核模式,教师应及时对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基础实验考核的评价体系。以便将该评价体系推广至全校乃至全国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及其他相关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中,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评价篇五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教学过程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性实践课,教学内容多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不符合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根据目前教学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化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及创新型思维,促进转型发展。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转型;改革;多层次化
在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培养适用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服务[1]。,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化学实验是培养应用型化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生物、食品、医学、土木等专业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认真学习,学生逐步具备了扎实的化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其他化学实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无机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传统,大都是验证型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巩固并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及常用仪器的使用等,且授课过程为教师清晰地讲解实验过程,包括注意事项以及最后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随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不用深入思考和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这种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使学生很快直接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信息,但学生易于养成惰性,甚至养成抄袭的坏习惯,缺乏实践意识,影响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3]。因此,改革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高校转型背景下,面对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无机化学教研组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化整合,将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基础实验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素养[4-5]。
1验证型实验项目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规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我们安排了4个验证型实验项目,包括“粗盐的提纯”、“醋酸标准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这些都为无机实验教材常年选用的经典案例,易于操作且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有重要作用。我们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如果没有预习报告,就不可以做实验。上课时可以顺利回答任课教师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就会影响实验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预习实验,而不是一味地抄袭教材内容。实验讲解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做好演示,一些内容还做成了微课,如:“结晶”、“常压过滤”、“减压过滤”、及“分析天平的使用”等,作为资料让学生在预习时观看。目前,微课和翻转课堂被引入教学平台后取得了显著的良好效果,它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结果表明,学生观看微课内容后,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迅速地学会理解实验原理及步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2综合型实验项目
综合型实验项目目的是选取综合型实验,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定制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素养。我们初步准备了二个综合型实验,分别为“聚碱式氧化铝的制备及净水实验”、“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组成测定及表征”,它们涉及到的单元操作,如:加热、溶解、过滤、沉淀、结晶等,这些都是前面4个验证型实验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个,老师提前将实验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后设计出全套的实验方案,其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所需仪器和试剂,及操作注意事项等,方案经教师审阅批准后各自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认真操作,如实记录现象和处理数据,遇到问题积极主动讨论解决,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体验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
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的是加强学生合理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教师们的科研课题更接近科学研究的前沿,将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会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我们同时开发了若干个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如: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气体吸附性能的研究,稀土金属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研究等,这些课题是将教师的课题研究融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实验过程包含制备和性能分析,除常规实验操作外,同时利用热重分析仪、熔点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荧光光谱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这些综合型实验操作步骤多,同时利用大型的仪器设备,体现了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培养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大家可以任意选做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根据前期的探索性实践,学生对这些实验项目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开展科研型实验项目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升级体现,同时提高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营造了课研氛围,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都有较大帮助。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生化学院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同时开展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新设备、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实验内容不断更新,综合型和科技创新型等高层次实验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探索性改革,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持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健,姜洪武,卢生,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东化工,,45(22):148-151.
[2]周权锁,李辉信.突出内容融合和项目创新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12(2):16-17.
[3]孙腊珍,张增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多元化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2.
[4]孙伟,赵文舒,张伟丽,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j].山东化工,,46(17):129-130.
[5]蔡金华.无机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16):40-41.
[6]王英磊,葛中巧,李欣玲,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形势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讨[j].安徽化工,2017,43(1):98-100.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评价篇六
1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为主,但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导致本门课程最终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不大。总体上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部分演示实验效果不好
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有些实验设备是大型仪器而且有的很娇贵,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去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大多数是机械性的重复这些实验的内容。甚至有的学生只是看而不动手。所以就不可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况且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差。在演示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时数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比较大。光凭借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不容易接受,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往往收获不大,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许多专业课程结束以后的综合实验和毕业论文中,就不能够联系书本知识,把所学内容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甚至相互间发生严重抄袭。分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课程学时的压缩以及实验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3实验教学方法组织的不恰当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金属材料专业专业学生人数教多,再加上由于受到实验室场地以及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通常需要将每个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也就是说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批到相应的实验室做相应的实验内容。即使分组也不可能做到每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通常要多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因此就有一些学生浑水摸鱼,甚至有学生就不动手实验。实验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通常会再三地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等,这样就会占去一部分实验时间。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动手实验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相应的就变得少了。就会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交流也就相应的少了。也就说学生只能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项目。就谈不上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