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平台建设情况说明篇一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旨在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同时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建设原则指导下,认真贯彻“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共同建设、分级负责,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以需求为主导,以人为本,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信用评价、企业年检、消费指导、案件查处等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建立起由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标准、信息机构和信息人才等要素构成的全省工商信息化体系。
一、基本情况
工商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将省市县网络和各业务线应用软件连接、整合,统一全省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到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工商系统信息化平台。为此,省工商局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坚持以工商系统业务为主导,以市场准入、经济户口、执法办案、企业信用监管等四大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为切入点,结合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成熟、合理和专业化的解决方案。自2000年开始至今,浙江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致走过了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基础建设阶段(2000年—2002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根据全省统一的《网络建设技术标准》,集中资金,购置硬件,搭建了工商系统内网(专网)、外网(互联网)二个网络平台。二是应用开发阶段(2001年—2003年),在硬件基本配备、网络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经济户口准入系统、经济户口监管系统、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政务系统、经检办案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并逐渐在系统内进行推广和应用。三是整合提高阶段(2003年—2004年),在业务应用的前提下,全系统着力做好应用与软件的整合工作,并先后形成了一批数据库。四是数据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建设全省数据资源平台,实行数据集中,建立了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并不断提升业务应用,为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打下了基础。五是全面提升阶段(2004年至今),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经济户口中积极推行企业数字证书,不断深化数据开发应用,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平台。通过这几年的持续努力,省工商局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渐趋成熟
为配合全省商品市场流通领域整顿工作,建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和市场检测结果发布系统,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发布平台。以企业信用监管的功能提升和扩充为重点,形成了全新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形成了评价、警示、分类监管的全面互动。改造升级了工商所巡查监管功能,实行了移动办公。
2.推进了数字化工商所建设
根据数字化工商所建设纲要及考核办法,推出了“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把工商所的日常工作都列入工商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3.政务系统建设卓有成效
对省局政务系统内网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真正把政务内网改造成“宣传的窗口、交流的平台、指挥的中枢”。各市县也都已全面应用了oa政务系统,省局和大多数市县局都实现收发的电子化流转。
4.全省视频音频会议系统成功开通并顺利应用
省、市、县三级视频音频会议系统的建成,既节约了会议费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上下沟通更加便利、快捷。
5.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省、市二级的数据交换系统及数据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全面部署了全省经济户口系统的中间件软件,完善了全省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为全省业务软件的全面提升及经济户口数据的统计、挖掘、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网上便民利民服务富有特色
省工商局以“公开透明、快捷便民”为宗旨,以“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投诉”为三大主题,在省局外网门户网站上推进了“网上办照、网上查询、网上投诉、网上交流、网上咨询”五大网上功能,公开了五类信息,实现了新设立企业的网上登记,在全省政府部门中率先使用企业数字证书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塑造了“便民、利民”的工商部门形象,促进了效能建设。
二、主要特点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探索和应用,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是基础
早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省局就立足浙江工商的实际,对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陆续出台了涉及工商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和管理规定,如《浙江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总体实施方案(1999年—2002年)》、《浙江省工商系统网络建设技术标准》、《浙江省工商系统数据建设规划纲要和数据中心方案》、《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规范》等,明确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原则、建设目标、总体架构、阶段任务、重点应用及远景展望、努力方向,这些文件的出台使浙江省工商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更加有章可循,对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的统一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应用是核心
信息化建设必须通过应用系统的建设发挥作用。省工商局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上分为业务系统和政务系统二大块,架构清晰,应用成功。
在业务系统建设上,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示范试点工程,以经济户口数据库为核心是我省工商信息化建设的一大创新,它通过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以经济户口管理为核心的、包含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工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互通、综合执法和动态监管,逐步建立起上下关联、信息共享、规范标准的全局性应用系统,切实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有效性。
在政务系统建设上,对内网,定位于“交流业务工作的中心,展现工商工作的窗口,指挥系统工作的枢钮”,建立了以行政办公与机关管理自动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商局的政务管理、应急指挥和宏观决策服务,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对外网,定位于“公开、咨询、办事”,开展网上工商业务,提供各项基本服务功能,实现政务公开、网上受理、投诉、审核、反馈等网上业务的办理,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做到便民利民。由于定位准确,政务内网在整个系统中的影响日益增大,每天点击率达到一万次以上。政务外网被列入省政府五个示范性网站之一,并在省政府组织的政府部门网站评选中名列第一,各市地工商局也都建立了工商门户网站,实现了与政府门户网站的联通。
3.整合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是要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原因是大量资源未数字化,而大量数字化的信息却未标
准化,加之行政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极不利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省工商系统加紧了全省统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强化数据整合工作力度,先后在2002、2003、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的全系统数据整合工作。在整合数据上,针对数据种类繁多、标准不统一、数据量大、质量和精度不一致、不完整等特点,省工商局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规范和整合。
首先是摸清家底,对原有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其次是对关键数据如企业登记信息、户口监管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等专门制定计划,早日建立框架;再次是明确信息整理的责任单位,规定信息整理以业务处(科)室为主,相关部门协同作业;四是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并联机制,加入数据质量和精度控制等级,做到各类业务数据贯通,并方便以后完善和更新;在此前提下建立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将所有信息尽快建库。目前,全省工商系统已实现了全省数据定时集中汇总,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监管体系,率先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在此基础上,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在省局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仓库,作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
4.队伍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工商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它需要一支专业的管理与服务队伍,还需要一个职能明确的管理机构。在省编委的积极支持下,全省工商系统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信息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职责,即各级信息办负责本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监督和管理网络经营行为;指导本系统信息化工作;收集、汇总工商系统的数据、资料等有关信息;承担信息咨询的管理工作。全省共有200多个行政编制用于信息化队伍建设。目前,一般的县区有2—3人,市地有5—7人,这支机构和队伍的成立,大大推进了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全省工商信息化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现实来看,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省工商局的电子政务已具备了较好的设备和网络基础,目前正在朝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应用效果等方面推进,以期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与此同时,打造一个“高效、实用、便民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呼声已经越来越迫切地从政府、企业、公众等众多的层面传出。作为主管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机关,省工商局将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到目前全省各地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略。
三、加快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保障
工商信息化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省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积极关心、参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都从基础管理抓起,主要领导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形成扶持合力,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权威、懂行、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业务管理支持体系、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技术合作支撑体系,落实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为扎实推进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2.建好工商信息数据库是条件
工商资源信息库归根结底应该以服务于政府和社会为宗旨。省工商局在工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着力在完善和提高工商数据质量上下功夫,着力在体现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建立工商信息数据库的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整个系统的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从而确保了工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为今后使工商信息资源实现畅通流转、共享创造了条件。
3.工商软件的开发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是关键
一项业务需求要在软件上得到反映,一般都依照需求调研、制定规划、硬件选购、软件开发、应用培训、调试运行、文档数字化等顺序按部就班地串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改进之中,因此有些步骤是可以并行或先行的,如文档数字化和素质技能培训可以先行,应用软件可在硬件未到位前,请开发单位在模拟环境下先期开发。这样统筹规划,交叉安排,立体作业,可大大缩短工期和提前烘托信息化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在开发软件时,做到循序渐进,开发人员要多征求和了解业务需求,业务人员要积极应用业务软件,并利用软件来安排业务工作,真正把信息化的应用与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工作“二张皮”的现象。
工商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的一项新的工作,是服务社会提高效率刷新工商形象的重要举措。省工商局将积极探索,不断开拓,扎扎实实地把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工商职能到位,建设“数字浙江”作出积极的贡献。
平台建设情况说明篇二
本溪市公务用车综合保障平台
使用与管理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巩固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果,规范车改后公务用车和保留车辆使用管理,提高效率、节约开支、杜绝资源浪费,根据《本溪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
市公务用车保障平台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管理。成立平台管理办公室,承担对车辆的管理与监督。办公室暂设在市政府办公厅行政处。
二、综合保障平台构成与使用
市公务用车综合保障平台由3个平台构成,分别为(1)应急用车保障平台(5辆);(2)调研用车保障平台(43辆);(3)行政执法用车保障平台(35辆)。
其中,调研用车保障平台下设4个分平台,分别设在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因四大机关工作需要的特殊性和根据“因地制宜、方便工作”的原则,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直接负责管理与使用。
应急用车保障平台和行政执法用车保障平台所属车辆纳入到部门管理,应急车辆5台纳入市政府应急办直接管理,行政执法车辆35台纳入29家执法部门直接管理与使用(其中,具有执法职能28个部门,每部门x台,综合执法局x台)。
应急用车保障平台和行政执法用车保障平台由市政府办公厅平台管理办公室负责统一调度和监管。
三、平台车辆使用办法
(一)应急用车
应急用车是指专用于保障市领导处理应急工作和市属各单位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车辆。
1.应急用车采取集中停放和定点停放相结合,车辆明显位置喷涂应急用车字样;
2.使用应急用车,均由使用单位申请,经市政府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审批同意后,应急用车保障平台负责派车(司机由用车单位保障);
3.使用应急车处理公务完成后,应第一时间将车辆上交平应急平台,确保应急平台车辆能够有效运转。
(二)调研接待用车
调研接待用车主要用于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机关领导及有关人员外出调研、接待、督查巡视等用车。
1.调研接待用车要在各分平台集中停放; 2.使用调研接待用车,均要有本单位用车人员申请,说明用车事由、需要的车型、乘车人数、目的地、工作性质等,经各办公厅(分平台)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用车;
3.调研接待等公务活动结束后,用车人员应第一时间将车上交各分平台。
(三)行政执法用车
行政执法用车主要用于行政执法部门在执行执法公务活动时使用。
1.行政执法车辆纳入到各行政执法部门管理,车辆要在各执法部门集中停放,车辆明显位置要喷涂公务执法用车字样;
2.各执法部门负责对日常司勤人员、车辆管理、维修、保养和用车单位的保障服务,严格按照派车条件、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3.使用行政执法车辆,需提前1天预约申请(特殊情况除外),预约申请时要讲明需要的车型、乘车人数、目的地、工作性质等,由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同意后并报市政府办公厅车辆管理办公室备案,方可用车;
4.各部门在使用行政执法用车时,本部门执法车辆无法满足用车和工作需求时,要及时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平台管理办办室,由平台管理办公室负责统一调度行政执法平台用车。
四、相关说明
1.市财政局负责对车辆配备、运行维护费用、车辆处置情况等进行审计监督;
2.市纪委监察局负责对全市公务车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3.本方案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平台建设情况说明篇三
当前,我部门应用系统之间都是独立的,数据没有统一标准、系统也没有相连。这种现状导致,各公司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部门之间工作移交无法电子化。这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提高公司工作效率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无法打通,就无法站在全县的角度去进行政务应用的大数据分析,成为了政务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最大阻碍。
为了提高资源使用率,节约管理成本,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拉动社会资金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了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促进公司职能转变,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了提高公司服务效率,使公司管理服务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运作方式,向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提高公司工作效率。有必要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更好地为公司决策服务,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建成覆盖全县各公司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支撑用户单位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应用大数据分析,业务协作,提供应用集成模板、集中监控管理、远程配置部署等工具,降低跨地域实施难度。电子政务应用中存在大量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作,数据交换平台是县级各部门共享数据,进行全县内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手段。全县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架构,避免各级单位独立建设带来的格式各异、接口混乱、无法重用、难以扩展的局面;施行统一部署、统一监控、统一管理的集中管理模式,总体上降低各级公司部门信息整合的建设、管理、应用的成本。社会经历了由磁盘、磁带、光盘存储数据,向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数据的发展,后来互联网的兴起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到了今天,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增长,“大数据”概念逐渐在各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对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平台由网络基础设施层、数据支撑层、信息安全层、统一管理等构成。数据支撑层必须能够对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挖掘、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进行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全县范围内从不同部门收集到数据运转起来成为流化的资源,为应用支撑层的运转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不同维度的数据资源的接口。在全县数据集中的同时需要考虑数据在传输和存储时的安全问题以及不同部门对外共享自身内部数据时数据边界控制的问题,从技术和制度上保障这些数据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合规的使用。
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政务云平台。
建设全县统一的政务云计算平台。以县广电公司的设施为基础,进行云化改造,建立自行管理的云计算资源池,为各部门不宜采用社会化云计算服务的关键性业务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共享服务。
(二)实施大数据管理。
1.建立政务数据交换和目录体系。以县广电公司的交换中心为主交换平台,构建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体系。统筹各部门可供共享的信息和共享需求,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可供共享的信息名称、数据格式、提供方式、提供单位、共享条件、更新方式、更新时限等要素,按需向其他部门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2.建设政务数据集中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共享数据汇聚机制,按照“一类数据来源于一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原则,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将具有公共性、标识性、基准性的共享数据进行汇聚,集中存储于云平台,逐步形成人口、法人、经济、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各类城市重要基础性数据库。充分发挥云平台共享数据的中心作用,建立向云平台直接获取为主,部门间数据交换获取为辅的共享应用机制,提高城市综合数据共享使用效率。
(三)推进大数据应用。
提高决策数据服务水平。围绕县公司决策需要,以建设决策支持电子政务系统为抓手,充分整合各部门现有办公应用和业务系统数据资源,逐步建立支撑领导决策研判的决策数据资源库,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丰富展现形式,为公司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数据服务。使县领导能够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政务数据保障和辅助决策能力。
(四)构建大安全体系。
1.加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管理。在现有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基础上,提升县级骨干网络业务承载能力,按需扩充统一互联网出口,为公司大数据平台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2.加强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针对大数据平台的技术特点,进一步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电子政务系统不被破坏和数据不被窃取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