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篇一
-提高员工敬业度
盖洛普公司在114个国家,用41种语言,对诸如电力、零售、酒店、旅馆、医疗机构、造纸厂、政府部门、银行业、新闻机构等行业的员工进行调查,结合企业经营状况等相关数据,最终研究得出q12(伟大管理的12要素),12要素和各项经营指标告诉我们,企业的员工敬业度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研究得出,敬业度高的团队的成功率比敬业度低的团队的成功率高3倍,平均生产率高18%,赢利能力高12%。消费者对敬业度高的公司的满意度评价比敬业度低的公司高出12%。那么,该如何提高员工的敬业度?
盖洛普公司也给出了相关的建议,通过分析q12,企业满足员工的需求,他们将全力以赴的为企业做最大的贡献。
q1.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
切忌将“我知道对我工作的要求”简单的理解为“如果员工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告诉他们就是了”。“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并不仅仅是对工作的描述,从深层的角度讲,就是如何将个人的工作与他人的工作相协调,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团队员工的工作是否应该做些改变,怎样改变。
这要求团队有明确的目标,有详细的达成目标的规划,使每个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q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工作压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是否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材料和设备。工作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缺失对应的员工敬业度下滑最为急剧,几乎能下降50%。
满足员工工作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要求管理者从员工的角度出发,重视员工的需求,针对岗位、工作性质,不断为员工改善、提高设备性能,提供充足材料。q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的事
考量员工适不适合他的工作,或者当前的工作适不适合这名员工是许多经理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关注员工的天赋并帮助他们发挥优势的公司比起那些不重视员工天赋的公司,员工的敬业度平均要高出33%。这个要素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保证,还是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保证。
盖洛普公司开发的“克利夫顿优势识别系统”用34个主题来解析人类的天性,比如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完成力等,这种特质相对比较稳定。可以分析出天分、弱点。企业管理者让员工对自己的天性认识清楚,天分把握的得心应手,企业的工作效率也会提高。该系统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翻译成18种语言,被200万人使用过。
经理需要帮助每位员工,使员工能够体验到忘我工作的最佳状态,以此发现他们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员工们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擅长领域,他需要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完成由他负责的既定目标和工作。
q4.在过去的七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
工作中最差的遭遇莫过于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给予员工认可和赞美的最有效方式在于发现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管理者要不吝惜赞美的言辞,对工作出色的人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团队士气,提高企业绩效。
q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
对于一名想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作用的管理者而言,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在于员工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富于凝聚力、善于团队协作、具有高度自我牺牲精神和强大工作动力的团队。从短期来看,强制命令有时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一味的依靠上级指令、物质激励、奖惩制度和严密监管等措施来提高团队业绩,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员工由于对直接领导和同事的心理认同而产生的忠诚是所有企业都必须依靠的支柱。
q6.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
员工需要在人际互动中实现指导和引领。如建立个人导师制,为员工指定职业发展的导师。增加培训,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员工交流提供平台等。
q7.在工作中,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
关注员工提出的各类建议和意见,定时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员工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被采纳的,需要给员工一定的鼓励,比如会议通报表扬、发放纪念品等。对于不能采纳的意见,可以发布员工意见榜,标注哪些人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表示感谢。
q8.公司的使命/目标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团队成员对该命题的认可程度影响着团队的工作业绩。公司使命、目标始终与高层对企业目标的忠诚程度紧密相连,在自上而下传递过程中是逐步递减的。
盖洛普公司统计的员工敬业度数据库中,对该要素的认可程度排前25%的企业和后25%的企业比起来,盈利能力平均要高出5-15个百分点。此外,与其他团队相比,目标明确,众志成城的团队的事故率要低30-50%。而员工的流失率也降低15-30%。感觉公司的使命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员工更愿意努力进取。
q9.我的同事能够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
“同事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中会有两种负面情况出现。
一是团队中有人偷懒。一些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团队,如果不设法阻止少数成员不干活或者少干活,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减少努力以获得公平感,直到再没人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为止。面对团队中少数投机取巧的成员,人们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借助各种形式的社会强制手段对他们形成自我约束力,另一种则得依靠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偷懒者进行惩罚。
二是团队中的成员都非常努力,但是很难取得高的绩效。出现这种问题时,即工作努力但团队中个人能力欠佳,也会影响团队的绩效。
q10.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成员间的关系越融洽,在面对不同任务时的适应性就越强,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q11.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工作单位有人和我谈及我的进步
绩效评估应该宁缺毋滥,这样对员工和公司都有好处。谈及进步的表述不限于官方谈话,但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员工期望的反馈信息的必要因素。对于员工和企业最为重要的是,员工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有哪些突出的表现,有哪些工作中的不足,他的工作方向是哪里等等。员工的交谈必须依据员工的个性,具体环境以及员工的潜力等因素具体设置。一个强制性的绩效评估是不可能起作用的。
q12.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在工作中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包括工作中的导师指导、培训、给予重任等。至少有200项研究表明,给员工以挑战,让他们去追求更高目标可以激励他们有更好的表现。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组织目标,并且将目标分解落实,使每位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知晓自身工作与企业目标的直接关系;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不断挖掘员工潜质,发现员工优势,并将其运用到员工自身工作实践中;给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定期与员工做正式或非正式的绩效面谈;创建一个氛围轻松、效率较高、成长快速的团队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敬业度。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篇二
高效课堂评价要素
(四棵树乡中心学校)
教师学生
一、教学目标(合适:2-4);掌握(记忆、展示);
二、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次数根据
教学目标而定;科学分配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教师注重指导,注意力高度集中 ;
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就某
一个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熟记于心。
准备上黑板展示。)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结果(学
生演版,不带课本,演版学生达到全
班学生数量的80﹪以上)
3、学生评价学生展示的学习效
果。
三、教师规范:
1、规范学生展示内容的正误;
2、规范学生评价学生展示学习效果答案的正误;
3、教给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捷
径、方法(以说为主,举一反三);
4、联系所学的与本节教学内容
有关的知识点;
5、拓展该知识点在中招考试中的应用(试题形式展示);
5、体现课堂激励机制;
四、课堂小结:
针对本节学习目标;
(一)、教书:巩固本节学习目标,教
师梳理、学生理解记忆本节教学目标;
(二)育人:
1、引入“明理、竞争”的学风;
2、培养学生“包容”、“积累”、“厉练”、“绽放”的思想品质。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篇三
有效课堂的要素
要探明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这样深层的问题,必须先从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开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对教学过程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一问题,研究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形成诸如“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观点,其中以“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较具代表性:
(一)“三要素”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其关系式如下页图。
这种观点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如南斯拉夫的弗·鲍良克在其所著《教学论》中就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那一个,都
不成其为教学。”日本的长谷川荣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一般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师、儿童和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这里值得注目的是,第一,学习者是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学习而展开的。第二,从学习的依据说,学习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第三,协助和促进儿童凭借教材进行学习的是教师。”前苏联的达尼洛夫在其主编的《中学教学论》中也承认:“教学过程确实具有三个要素——教师、教材(知识)和学生——相互作用的特点。”我国的刘克兰在其编著的《教学论》中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这种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又以教材为中介。因而,教学过程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
(二)“七要素”说
这种观点是从“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说、“五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说、“六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学生、课程、教法、教学环境)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国学者李秉德在《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对之进行分析”,认为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组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课程受制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于课程;教学环境受制于外部条件;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则是其他各种要素的中介,它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上述教学活动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示意图表示:
以上两种观点反映出在教学过程基本要素问题探讨中的两种思路:一是追求简约,即将可列举出的因素一再削减直至最少,使不能再削减,“三要素”即是这种思路的结果;二是追求完全,即将可列举出的因素连续增加直至最多,使无有遗漏,“七要素”即是这种思路的结果。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对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认为,进一步区分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是有必要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构成性。即为构成教学过程的必要因素,不可或缺,缺一则不能成其为教学过程;(2)包容性。即所构成的教学过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包容所有的教学过程;(3)基本性。即构成要素本身是单一的,不能再进行划分的。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教学过程的影响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影响性。即确实对教学过程有直接影响,是保障教学过程充分展开的充分条件;(2)联系性。即教学过程的影响要素与构成要素有密切联系,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构成要素的延伸或派生;(3)动态性。即不同水平的教学,其过程的影响因素的水平不同;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发展新的影响因素。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的教学过程影响因素有: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环境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三要素”说只确定了构成要素而忽略了影响要素,虽则简约,但有失丰满;“七要素”说将两种要素并举,虽则相对完全,但缺乏层次区别。如将两说参酌变通、互补求优,或可减少缺憾、成一新说?在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三
(三)构成(影响)”要素说,即认为教学过程系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构成要素是“骨架”,影响要素是“血肉”,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可简要图示如下:
二、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学过程也同其他事物发展过程一样,存在着许多矛盾。仅就教学过程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而言,即可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矛盾。那么,这其中谁是主要矛盾呢?人们对此尚有不同的看法:
(一)“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说
此种观点认为,教师和教材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矛盾,实际上是教师讲授教材与学生接受教材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基本解决了。教师和教材的矛盾表现在哪里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知之不多,知之不确切或根本不知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上;四是表现在如何使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
(二)“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说
此种观点认为,一般说来,学生与教学内容(即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人类全部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各科教材就是这一内容的反映,舍此,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认识未知领域。
(三)“教与学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说
此种观点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既表明了教学的性质,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矛盾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其他各种矛盾实际上都可包括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矛盾,实际是教师讲授教材与学生接受教材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基本解决了。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因为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联结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反映了教师教的方面的矛盾,“学生和教材的矛盾”反映了学生学的方面的矛盾,二者都是从单一方面思考问题的结果,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围绕着“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题,各自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学过程的两大矛盾系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这一矛盾对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所有矛盾作了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成为比前述各种具体矛盾更高一层的矛盾。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性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构成了双边互动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成为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的观点计有“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多重本质说”、“发展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教师实践说”、“适应—发展说”、“价值增值说”等,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认识这一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整体去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各有所据,不一而足。我们认为,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必须坚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单从教师教的角度或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以免混淆“教学过程”与“教的过程”或“学的过程”的区别;必须坚持从整体上去概括,而不能单从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去概括,以防止形而上学片面性;必须注意区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功能,它们分属不同的范畴和层次,不宜混为一谈。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它不只是对教学过程作归属范畴的划定,并且进一步揭示为教学过程所独具、与其他非教学过程根本不同的特殊规定性。因此,根据前面对教学的本质涵义的揭示,对教学过程特有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主要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给教学过程下一个定义,从而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亦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特点是教学过程本质的具体体现,研究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并可为揭示教学过程规律提供依据。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双边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又包括学生学的一面,但又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这种双边性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共同构成多重双向性的平面、立体交织对流关系,彼此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往来反馈,使教学过程形成动态开放系统结构。
2.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它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体现为反映在一定教学内容中的确定知识和间接经验,是经过选择和改造了的人类认识成果,而不是直接去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并有社会和学校所提供的条件保障,因而可使学生在认识上少走弯路、提高效率。(3)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了解事物及其规律,而且要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等。(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各个方面尚未成熟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认识结构、智能结构和个性品质结构等方面都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由上可见,教学过程和科学家探索真理以及人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不同的。
3.实践性。教学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性就成为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特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和科学家的实践以及人们一般的实践活动过程相比,也有其特殊性:(1)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获取掌握理论知识所必需的感性经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实践创造物质或精神上的社会成果。(2)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主要是在富有教育性的特定环境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而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3)实践方式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方式有作业练习、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模拟体验等,尽管这些实践活动不如一般社会实践那样广泛和深刻,但对学生学习来说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过程的功能
教学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地认识和开发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使教学更好地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递功能。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因为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过程,所以它可以发挥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传递功能。教学过程传递功能的发挥,要求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使之有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一教学过程主要矛盾的解决。教学过程的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它为教学过程其他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条件。
2.发展功能。通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探究能力等。教学过程的发展功能是在传递功能基础上形成的,如在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会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挖掘教材知识体系的发展价值,因为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在反复认识过程中所取得的最基本的认识成果,是人类智能活动高度的结晶,同时教材中还凝聚着各种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所以它除智力价值外还有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3.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材的德育内容、科学和艺术教学手段的德育作用、教学方式、奖励惩罚和表扬批评、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集体的力量、其他学生的个人榜样和学生集体的力量,同家长和青少年组织的合作:这些都是教师可以用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人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条件。”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那种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过程的传递功能和发展功能,而忽视甚至排斥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4.审美功能。教学过程的审美功能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学过程将美的因素作为教学手段或教学艺术贯穿于该过程的始终、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美”的形式中顺利吸收“教”所要传达的各类教育信息;并陶醉于教学美的享受之中,消除紧张学习带来的疲劳;同时对教学过程中的美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教学过程具有审美功能,是教师的教学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审美魅力的源泉。教学过程审美化,是当代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篇四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
地形
1.在设计过程中的基址分析记得,正确估价某一已知园址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该地形既不平坦,又不均匀时。基址地形的分析能知道设计师掌握其结构和方位。同时也暗示风景园林师对各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园址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2.设计程序中首要任务之一,通常是要绘制“基础图”(base sheet)或园址的地形图。这种原地形图通常绘有等高线、地界线、原有构筑物、道路及现存植物。原始地形图可通过现场勘测、地图测绘或航测等方式绘制而成。
3.所有的设计思想和方案,都可以覆盖于原地形图上的透明纸上进行研究推敲和绘制。
1)在原地形图上大致画出用地的功能分区图。
2)研究各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原有地形的关系。4.从排水的角度来考虑,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流失,必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此外,调节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乃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5.在大陆性温带地区,朝南的坡向在冬季比其它任何方位的坡向受到的直接日照要多。朝北的坡向在冬季几乎得不到日照。在夏季,所有方位的坡度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日照,其中西坡所受辐射最强,这主要因为它直接曝晒于午后的太阳之下。
6.大陆性温带地区的东南坡向由于不受冬季风的侵袭,而受益于夏季微风的吹拂,冬季太阳的辐射和间接受到夏季午后阳光的光照等原因,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开发地段。7.网球场的理想位置应在1-3%的坡度上。
8.就大多数园址平面图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1:100-1000),等高差一般有1m或0.5m。而地区性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为1:5000-30000),平面图的等高差可为5m、10m、15m。9.等高线使用原则:
1)原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2)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3)所有等高线总是各自闭合,决无尽头。
4)等高线决不会交叉。每一条等高线其一侧是较高点,而另一侧是较低点。较低点决不可同出现在一条等高线的两侧。
5)除了要表示一座固有的桥梁或某一挑悬物,等高线是不能互相交叉的。等高线也不应在一幅没有围墙或伸出物的土质园址平面图上交叉出现。但是,如确有围墙的存在,那么等高线将相互重叠,从而在平面图上形成一条单一的直线。
10.在对某一标高点使用插入法时,首先应确定制图比例尺和等高距离比例。第二步是测量水平距离的比例。标高点距离等高线和低等高线的比例,这样便建立了这两个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11.修建居民住宅坡度分析:0-1%斜坡,太平坦不利于排水;1-5%斜坡,理想的地形条件,只需最小程度的挖方;5-10%斜坡,适于楼房建造,但需在坡度较高范围内更仔细地选址;10-15%斜坡,住宅单元需呈错层状,并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少挖填土方量,同时还需建造挡土墙;15%以上的斜坡,住宅需采用特殊建筑方式进行修建,如支持柱式工程,道路的铺设及设施选取不易且造价高。
12.用作商业中心以及附属停车场的工地的坡度分析:0-1%坡度,太平坦不利排水;1-5%坡度,可供选取的理想挖掘条件;5-8%坡度,需进行定量的土方挖掘,停车处应与等高线相平行;8%以上的坡度,不宜进行工程修建,以避免毁坏环境。
13.许多醒目的形状和色彩被安置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利用这种背景特性,而雕塑式的建筑便是一个例证。
14.水平地形的中性特性,还可任其他表面被雕饰成立体的和中空的画面。仅就为原有水平地形增加特性和调剂其单调性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
15.地平面范围、斜坡坡度、地形天际线在封闭空间中都同时起作用。在任何一个限定的空间内,起封闭程度依赖于视野区域的大小、坡度和天际线,一般的视域在水平视线的上夹角40-60度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的范围内,而当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长和高为1: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度时,其封闭感便失去。
16.一般说2:1的斜坡比例,乃是地表土壤堆筑的最大绝对极限。斜坡超过2:1的比例,若不在其上筑起石块或其它硬质,不受腐蚀的材料,那么这些斜坡极易产生侵蚀现象。即使是2:1的斜坡,也必须覆盖地被植物和其它植物,以防止其水土流失。植物
1.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2.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3.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4.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视觉效应。
5.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顶端、山脊和高地。与此同时,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不要种植物。6.为了取得一有效的植物障景,风景园林师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所需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以及配置。7.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图。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区域内。最好,风景园林师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了。8.地被植物还能稳定土壤,防止陡坡的土壤被冲刷。因为在一个具有4:1坡度的斜坡上种植草皮,剪草养护是极其困难而危险的,因此,在这些地方,就应该用地被植物来代之。
9.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它们能为一个植物群和空间提供一种垂直感和高度感。如果大量使用该类植物,其所在的植物群体和空间,会给人一种超过实际高度的幻觉。当与较低矮的圆球形或展开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十分强烈。
10.水平展开形植物的形状能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展开型植物会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因此,这类植物通常用于布局中从视线的水平方向联系其它植物形态。如果这种植物形状重复地灵活运用,其效果更佳。在构图中展开植物与垂直的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形成对比效果。展开形植物能和平坦的地形、平展的地平线和低矮水平延伸的建筑物相协调。若将该植物布置于平矮的建筑旁。它们能延伸建筑物的轮廓,使其融汇于周围环境之中。
11.圆球形植物在引导视线方面既无方向性,也无倾向性。因此,在整个构图中,随便使用圆球形植物都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圆球型植物外形圆柔温和,可以调和其它外形较强烈形体,也可以和其它曲线形的因素相互配合、呼应,如波浪起伏的地形。
12.圆锥形可用来作为视觉景观的重点,特别是与较矮的圆球形植物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之下尤为醒目。也可以与尖塔形的建筑物或是尖耸的山巅相呼应。其次,也可以协调地用在硬性的、几何形状的传统建筑设计中。
13.垂枝形能起到将视线引向地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引导视线向上的树形之后,用垂枝植物。垂枝植物还可种于一泓水弯之岸边,以配合其波动起伏的涟漪,以象征着水的流动。为能表现出植物的姿态,最理想的作法是将该类植物种在种植池的边沿或地面的高处,这样,植物就能越过池的边缘挂下或垂下。
14.特殊形由于具有不同凡响的外貌,这类植物最好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一般说来,无论在何种景观内,一次只宜放一棵这种类型的植物,这样方能避免产生杂乱的景象。
15.一般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因为它们占据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对植物的取舍和布局,只依据花色和秋色来布置植物,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些特征会很快消失。
16.在夏季树叶色彩的处理上,最好是在布局中使用一系列具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使在构图上有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外,将两种对比色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更能突出主题。17.各种不同色调的绿色,可以突出景物,也能重复出现达到统一,或从视觉上将设计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
18.深绿色给予整个构图和其所在空间带来一种坚实凝重的感觉,成为设计中具有稳定作用的角色。此外,深绿色还能使空间显得恬静、安详,但若过多地使用该种色彩,会给室外空间带来阴森沉闷感。而且深色调植物极易有移向观赏者的趋势。在一个视线的末端,深色似乎会缩短观赏者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同样,一个空间中的深色植物居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
19.浅绿色植物能使一个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浅绿植物除在视觉上有漂离观赏者的感觉,同时给人欢欣、愉快和兴奋感。当我们在将各种色度的绿色植物进行组合时,一般说来深色植物通常安排在底层(鉴于观赏的层次),使构图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浅色安排在上层使构图轻快。在有些情况下,深色植物可以作为淡色或鲜艳色彩材料的衬托背景。
20.设计中应小心谨慎地使用一些特殊色彩,诸如青铜色、紫色或带有杂色的植物等。因为这些色彩异常的独特,而极易引人注意。21.在温带地区抵御冬季的寒风,种植常绿针叶植物的最有利方位,应在房屋或室外空间的西北方。在此处,它们能使空旷地风速降低60%,风速的降低又使透进房屋的冷空气达到最小值,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流走的热量。
22.阔叶常绿植物在建筑的东、西,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阔叶常绿植物既不能抵抗炽热的阳光,也不能抵御极度的寒冷,因此,切忌将其种植在能得到过多的冬季阳光照射的地方,或种植在会遭到破坏性冬季寒风吹打之处。因为叶片会过度蒸腾导致根部水分不足。此外,大多数阔叶常绿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
23.粗壮型植物可在设计中作为焦点,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或使设计显示出强壮感。由于粗壮型植物具有强壮感,因此它能使景物有趋向赏景者的动感,从而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可视距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与此类似,为数众多的粗壮型植物,能通过吸收视线“收缩”空间的方式,而使某户外空间显得小于其实际面积。多用于不规则景观中,极难适应那些要求整洁的形式和鲜明轮廓的规则景观。24.细质地植物最适合在布局中充当更重要成分的中性背景,为布局提供优雅、细腻的外表特征,或在与粗质地和中粗质地植物相互完善时,增加景观变化。它们具有一种“远离”观赏者的倾向。因此,当大量细质地植物被植于一个户外空间时,它们会构成一个大于实际空间的幻觉。细质地植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紧凑狭小的空间中特别有用,这种空间的可视轮廓受到限制,但在视觉上又需扩展而不是收缩。25.植物的美学功能:完善作用、统一作用、强调作用、识别作用、软化作用、框景作用 26.种植设计程序:
1)包括对园址的分析,认清问题和发现潜力,以及审阅工程委托人的要求。此后,风景园林师方能确定设计中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和功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以及明确预想的设计效果。
2)准备一张用抽象方式描述设计要素和功能的工作原理图。粗略地描绘一些图、表、符号,来表示这样一些项目,如空间(室外空间)、围墙、屏障、景物以及道路。植物的作用则是在合适的地方确定充当这样一些功能:障景、庇荫、限制空间以及视线的焦点。也要研究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
在这一阶段,一般不考虑需使用何种植物,或各单株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配置。此时,设计师所关心的仅是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而不是在该区域内的植物分布。
为估价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拟出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功能分区草图,和更深入、更详细的种植规划图。在这一阶段内,应主要考虑种植区域内部的初步布局。此时,风景园林师应将种植区域分划成更小的象征着各种植物类型、大小和形态的区域。也应分析植物色彩和质地间的关系。不过此时无需费力去安排单株植物,或确定确切的植物种类。
在分析一个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时,理想的方法就是做出立面的组合图。目的是用概况的方法分析各不同植物区域的相对高度。基本设计阶段关键点:要群体地、而不是单体地处理植物素材。理由:
1、一个设计中的各组相似因素,都会在布局内对视觉统一感产生影响。当设计中的各个成分互不相关各自孤立时,那么整个设计就有可能在视觉上分裂成无数相互抗衡的对立部分。但在另一方面,群体或“浓密的集合体”则能将各单独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几乎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而存在的。
唯一需将植物作为孤立、特殊的因素置于设计中的,应是在设计师希望将其当作一个标本而加以突出的时候。标本植物可以是圆柱形、尖塔形、或具有独特的粗壮质地和鲜艳花朵的植物。但在一个设计中,标本植物不宜过多,否则将使注意分散在众多相异的目标上。3)可开始着手各基本规划部分,并在其间排列单株植物。此时的植物主要仍以群体为主,并将其排列来填满基本规划的各个部分。布置单体植物要点:
1、在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幼树应相互分开,以使它们具有成熟后的间隔空间。一旦该设计趋于成熟,则不应再出现任何空隙。因此对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植物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为视觉统一的缘故,单体植物的相互重叠面,基本上为各植物直径的1/4-1/3;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基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以上在涉及到7棵植物或少于该数目时尤为有效,超过这一数目,对于人眼来说,难以区分基数或偶数。
完成了单株植物的组合后,设计师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单株植物的群体排列原则同样适用。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各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相互衔接,各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或“废空间”应予以彻底消除,因为这些空间既不悦目,又会造成杂乱无序的外观,且极易造成养护的困难。在设计中更希望植物之间有更多的重叠,以及相互渗透,增大植物组间的交接面,以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
设计师在考虑植物间的间隙和相对高度时,决不能忽略树冠下面的空间。应在树冠下面接种一些较低的植物。当然,特意在此处构成有用空间则另当别论。
4)设计的某些部分需要变更,应绘制一张包括新变化的修正图。在布局中以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的程序上,风景园林师也应着手分析何处使用何种植物种类。为任何区域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必须与初步设计阶段所选择的植物大小、体形、色彩、以及质地等相近似。在选取植物时,设计师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在布局中,应哟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这种普通的植物树种应该在形状上呈圆型,具有中间绿色叶,以及中粗质地结构。这种具有协调作用的树种,应该在视觉上贯穿整个设计,从一个部位再现到另一部位,这样当我们在布局的各不同区域看到同样的成分,就会随之而产生已曾观赏过它的“记忆”联想。此种心理的记忆同样能使一个设计统一起来。然后在设计布局中加入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产生多样化的特性。但在数量和组合形式上都不能超过原有的这种普通植物,否则将会使原有的统一性毁于一旦。按照通常的设计原则,用于种植设计中的植物种类,其总数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量多为患。另外,树种的朴实性,也是使设计得以统一协调的另一种工具。
5)选择植物种类或确定其名称。确定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名称乃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这样有助于保证植物根据其观赏特性和为生长所需的环境,而首先决定其种植点上的功能作用。这一方式还能帮助设计师在注意布局的某一具体局部之前,研究整个布局及其之间的各种关系。建筑物
1.室内空间往往具有视线向外“泄出”的性质。在夜晚,由于视线必然射向光亮的室内空间,因而此时的室外空间则具有视线“渗入”的性质。另一方面,站在室内的人,会感到室内空间的界限就截止于窗户之前。2.如果人与周围建筑物墙体能构成1:1的视距和物高比例,或视角为45°,则该空间将达到全封闭状态;如果视距与物高比为2:1,该空间处于半封闭;若为3:1,则封闭感达到最小;而当比例为4:1时,封闭感将完全消失。换言之,当一建筑物围墙的高度超过人°视线圆锥体时,空间围合感最强烈。但当周围建筑物太低,或某人远离建筑物,并将建筑物仅看作是较大空间环境中的一小部分时,空间围合感几乎消失。
3.对建筑物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距与物高比为2:1时。按这一比例尺计算,视平角为27°时,便能轻易地看到建筑物顶部。由此可见,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3之间。
4.水平距离相距24m的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可以称作亲密空间。在具有这种大小的空间中,我们能辨清建筑细部或人的面目。“宏伟的都市空间“应具有24-137m的水平距离。137m是能看清行人动作的最大距离。
5.中心开敞空间的制约和人们的活动都是在空间内部进行,因而这些空间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并且有较强的内向性。
中心开敞空间的空间制约问题:1)要想获得最强的空间围合感,必须使视线外出或空间空隙降至最低极限;2)当空间的“空旷度”得到增加时,该空间的特性也就最突出。为了达到这一点,空间的中心部分必须任其空旷。任何树木或其它景物必须布置在空间的边缘。;3)另一种加强中心开敞空间特性的原则,是使地面倾向中心。实际上,就是在中心开敞空间形成一个凹面地形,使空间更明显。
6.在一个定向开放空间的周围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注意避免空间开放边的比例过大,否则空间的特性和围合感将会丧失掉。建造定向开放空间的原则,就是既要适当地使用足够的环状建筑物围面,又要使视线能触及空间外部的景色。
7.直线型空间的焦点集中在空间的任何一端,因而适合一切空间中的活动。当站在空间中时,人们的注意力被“挟持”和“引导”在长长的带状边之间。事实上,空间的开口端从意义上来说,比空间两边的垂直面具有更多的重要性。加强空间的中心点,消除空间沿线具有破坏性的景物才是上策。该类型的空间,能被有效地用在环境中,以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地面标志上。
8.组合线型空间在拐角处不会中止,而且各个空间,时隐时现,这类空间会有相连接的间隔空间序列。一般说来,行人的注意力会被引向他或她所站立的次空间终端,但当他继续朝前行进并到达这一终点时,另一个未曾看见的次空间便立刻进入眼帘,并且注意力又被引向新的终端。
9.要想得到井然有序的布局,最简单、最普通的有用方法之一,便是使建筑物相互间呈90°,这种方法无须借助任何逻辑性,便能自动地使布局井然有序,而且它还另具一优点,即无论在规划图上还是在实地均易于实施。
但如果过多使用,建筑物的布局会变得太直观、太单调无味。如果使建筑实体彼此之间相错位,一些建筑物向前,而一些后退,则布局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能构成与建筑物相对位置有关联的次空间,而且还能削弱或消除长而不断的带状布局的单调性。另一种消除完全直线性布局呆板单调的方式,则是在布局中心小心地使建筑物相互之间不呈90°的夹角。这种排列方式也能为布局带来一定程度的变化。不过,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兼顾周围环境和设计目的。
设计师还可直接利用使某一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与附近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建筑物之间的协作关系。具体实施方法,须是沿一已知建筑物的边缘向外延长虚线,然后使其与临近建筑物的边缘一致对其。这种方法能在群里中相邻建筑物之间,创造出一个令人深思,但又明显清晰的视觉联点。这一方法还能容许大量的视线从任何一建筑物进入到中心开放空间中,而且还不会受到邻近对立建筑物墙壁的直接封锁。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组合建筑物的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建筑物边缘的这种假想联系,并不能消除建筑群的空间空隙。由此便会形成一个受到微弱限制的空间。而且,该组合方式与直线布局方式一样。会使建筑序列有些过于呆板、生硬,为解除这两个潜在的弊端,有时就必须使相对的两建筑物立面呈一重叠关系。这样,当行人穿行于这两个建筑物之间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空间挤压感,这种重叠关系,也会在建筑群的中心开放空间中,造成极强的空间封闭感。
10.设计中选用一相对高的建筑物来充当支配因素。而建筑群中所有其它建筑物都应附属和烘托它。设置这一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的一个方案,就是将它置于其它建筑物中间某处,这样,由于其它建筑物与它越来越近(距离极其相近),它也就会逐渐获得高度感。因此,较低的建筑一般被置于布局的边缘,而较高的建筑物则给置于布局里面。这种方法能造成从低建筑物向高建筑物的缓慢过渡,并且能将中心点更多地置于布局内部。这样这一中心点也能受到周围建筑物恰当的烘托。
11.单体建筑物的定位:1)将该单体建筑当作受其周围环境衬托的、纯净的雕塑品来对待;2)将该单体建筑物当作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因素来对待。
12.较平缓斜坡上营造建筑物的普通方式:1)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将地面构筑成梯田状,以使其形如一块平地;2)台阶地形;3)在较陡的斜坡上(10-15%),台阶方式还可进一步加以发展,以便在高坡与矮坡之间出现一个完整的楼层高差;4)在极低地平面上使用一支柱结构,借用柱式结构或其它支撑结构,建筑物就可最低限度地被升高地面,并且与原有地平面等高线无什么差异。
13.过渡空间可以通过植物、围墙、土丘以及独特的铺装形式,而部分地勾划出建筑物外的区域的方式来构成。另一种建造过渡空间的办法,则是延长建筑物的上层楼板,使之覆盖住底层入口出。这种空间虽然从实质上来说是出于外部,但它仍能免受气候的影响,并能在建筑体和外部空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14.构成过渡空间的关键因素乃是阶梯的布置。如前所述,当建筑物内部地层与其紧贴的外部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对,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感最强。因此,如果要使一系列台阶适应坡度变化的需要,就应将其设置在与建筑物有一定距离的外部,或一定距离的内部。15.挡土墙和独立围墙的作用:1)从视觉上和功能上用来连接建筑物与其环境;2)在整个环境中重现建筑物立面材料,这一作用可以建立起一种视觉“联想”,并从视觉上将建筑物与其环境中的其它围墙连接起来。
《小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篇五
《课堂管理要素》读书笔记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中的人、事、时、空等因素进行协调的过程。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课堂管理得好,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组织教学。同时,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会变得更加配合教师,能作出负责任的选择,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的基本角色是教学引导者。为了实现这一角色,教师必须处理课堂中社会的、智力的、物质环境的结构问题。教师的工作包括:计划课程;建立课堂常规;收集资料;合理布置教师环境以最大化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的发展;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防止问题的发生以及解决问题。
《课堂管理要素》一书由三位资深教师合作完成,作者们结合前沿理论,从新的角度——关于教学的新研究成果、关于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新观点以及使教学策略适合学生需要和课程目标的新信息,重新审视课堂管理问题。本书系统地探讨了课堂管理的三个要素——时间和空间管理、学生行为管理、教学策略管理。围绕这三个要素,它全面、细致地分析了课堂管理中的诸多方面,包括布置教室,规划教学时间,处理各种日常管理性事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各项规章,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正确利用强化理论教授新行为并巩固已有的正确行为,恰当选择教学策略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甚至是每天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第一编 时间和空间第一章 教室布置开列清单安排学生座位安置教师的桌子教学区教室陈列室内通行模式本章小结第二章 教学时间管理小学日常时间表初中和高中日常时间表设定学年课程的进度有效利用日程表中的时间板块计划教学实践组织、分发、收集材料和学生作业组织小组学习和学习中心学习不同教学策略中的时间管理本章小结第三章 日常事务、转换、突发事件管理日常管理事务一天或者一堂课的开始活动转换教室常规紧急情况和灾难训练本章小结第四章 教师时间管理备课作业批改与反馈家长会本章小结本编总结第二编学生行为第五章 课堂环境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建立互相关心的关系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班集体建设第六章 建立标准、规则以及程序什么是标准、规则以及程序制定有效标准、规则、程序的指导方针谁制定标准、规则和程序
第七章 教授标准、规则和程序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教授标准、规则和程序如何教授标准如何教授规则和程序张贴规章以及提供支持花时间教授规章的意义第八章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条件反射减弱第九章 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概述干预的指导方针干预策略个人干预计划“转诊”介绍本编总结第三编 教学策略第十章 集体教学策略讲授讨论辩论演示指导本章小结第十一章 小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协作学习项目合作临时小组合作本章小结第十二章 搭档学习学生导师制(非对等搭档学习)学生搭档随机搭档本章小结第十三章 独立学习独立课堂作业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中心和交互教学板操作本章小结本编总结后记推荐阅读书目。
(—)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实现高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在第一章的开始有杜威的一句话,他是这样写的“我们的教室从来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环境间接进行的”从这一句短短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学生的坐位安排、教室空间、布告牌、黑板、墙壁甚至教室门的布置都十分重要的,并且明白了在开学前期一些必需的工作安排。
(1)布置教室环境。
(2)仔细考虑怎样安排座位以及如何合理的安排教室空间。
(3)计划课程单元以及怎样陈列可以最好地支持教学内容。
(4)建立学生在教室里活动和进出教室的通行模式,将可能出现混乱和浪费时间的可能性最小化。
(5)考虑怎样安全保存学生的记录材料和与学生进行私人谈话的空间。
(6)创造有吸引人,令学生感到舒适的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该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有效时间的管理是确保成功的必要手段
管理时间可以分为2个模式。一是小时制;一是板块时间。对于不同的教学策略所需要不同的模式,学生们需要时间进行练习,复述,复习,应用和建构新知识以及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有效管理时间的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最好的学习机会,也可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现在我知道了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指导者,就要精心设计教室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也有助于管理自己的行为,使教师充满信心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成为可能,因为教师的布置以及材料的管理方式足以避免浪费时间和出现学习无关的行为。
尽最大努力提前计划教学时间的使用问题会使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更大,在开学之前就做好教学进度的计划,这样可以避免过于落后或当你意识到所要求的教学进度对你的学生不适用时再向管理者求助。
寻找节约时间的办法,这样教师就有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可以更有效地计划教学策略,从而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课堂气氛更会轻松,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更多任务。当学年开始时,将建立温暖,令人愉快有效管理的课堂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也许将来学生会忘记在你的课堂上做了什么,但是一定会记得自己的课堂是一个很棒的地方。
(三)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几个关系,建立互相关系的关系,建立友好的而恰当的关系,建立一种联系等,并且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既把你作为一名教师,又把你作为朋友,我觉得这几项措施非常的不错,并留有记录。
(四)搭档学习
“让孩子们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可以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有力的纽带,此时所传达的信息与他们单独学习时所传达的信息是十分不同的”这是alfice kohn所说的,但从这一句话中充分体现了搭档学习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要素》这本书中讲的许多东西都值得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还需不断研究借鉴,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得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