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听小学科学课感受 听小学科学课感悟和反思篇一
枝江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小学科学教师观摩特级教师授课活动。我有幸听了董市小学张玉娥老师的一节科学课课,真的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师讲课的特点: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张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特别是教具的准备相当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是强的。
2.教学过程精致 :
从张的教学过程来看,是经过了精心准备。从导入新课、新授、到课外拓展,每一个步骤,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获取知识,掌握教法,基本上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教师的基本素质高 :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是很高的。在教学观念上能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灵活、面向全体。在基础知识的处理上,做到了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规律。在基本功、技能方面,展示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强,处理突发问题适当合理,从而达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的目的。
二、通过听课使我对科学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教具得最大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科学价值观。
2、注重教法、多激励少批评,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少批评。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听小学科学课感受 听小学科学课感悟和反思篇二
感悟小学科学课
进入课改以后,小学的自然课成为科学课。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成了一名科学教师。自从走上科学教育的讲台,我通过学习、钻研和使用教材,确实感受到了他的可爱和不足。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过程。教材非常注重以科学探究为主,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了“物质的状态”、“有趣的变化”单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游戏等各种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科学结论的能力。如《雨的形成》、《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都很注重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而《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盐到哪里去了》注重天平、酒精灯、量筒、量杯、漏斗、过漏等实验器材的使用。这就体现了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更爱科学
科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了50多个活动。其中还有10多个拓展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这些活动。活动类型全,如“搜集天气资料”、“调查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养小鸡”“种茄子”、“发布天气消息”等等。学生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极大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生活;活动可操作性强。四年级下册书中“水的三态变化”、“蒸发”、“小水珠从哪里来”、“固体、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混合”、“分离”、“混合的变化”、“燃烧”、“生锈”等等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寻找材料,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非常喜欢。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在设计活动时,教材注意到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写作、简单计算、绘画、审美等能力。同时,为了面向世界,帮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对单元名称及课文中一些重要的科学名词标注英文。
四、面临的困难多、问题多
科学课虽然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着学生,但自从当了科学教师之后,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问题,还有许多心烦的事情。第一个问题就是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不重视科学课,他们认为科学课是副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在学校语、数、外是第一世界,音、体、美是第二世界,科学课仅处于第三世界。第二个问题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差,设备简陋,器材缺乏,简直是要什么没什么,学校给的除了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外什么也没有,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时教学生,一看整本书除了少量的文字以外,大多是图片;有时只能望着教材兴叹,不知如何下手等等。
五、教学内容多,容量大,课时少
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在18-22周左右,而每册教材都安排在18-25课之多,50多个活动,但每周仅仅安排两节课。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并且每课活动内容太多,在一课不容易完成还要延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目标难以完成。
听小学科学课感受 听小学科学课感悟和反思篇三
生命科学课感悟
姓名:
学号:
班级: 院系:
通过短短几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命科学领域从没接触过的知识。收获不少。跟随着片中科学家的脚步,我感受到了每一种生命奇妙的生活方式与伟大的存在。
现主要从植物方面入手,从《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中谈下我学到的知识。大卫引领我们环游植物又神秘又奥妙的世界的介绍,录在一套六集影片里。植物求生这个有趣的过程,从未试过以这种故事性、戏剧性的形式推出。
植物也是生物,他们需要和动物面对一样的问题,相互竞争,争夺配偶,侵略新的土地。我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物质的这种特征,是因为人类和植物的时间比例相差太大。如果以一个人低头抬头所需的5秒时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那么花朵低头抬头则需要一天的时间。银莲花 每天日出日落都像太阳摇头,片中花瓣收缩、伸展,就好像一个舞者在乐曲低潮时含胸,在高潮时忽然绽放、爆炸开,体现一种力量的无限扩张和延伸。而这些动态美感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看不到的,片中,改变了植物的比例尺,将一个星期缩短为一分钟,我们才得以见识到植物的另一个世界。
在植物的旅程这一专辑,讲的基本都是植物的种子如何“动”,在茂盛的植物中,下一代根本无法生存,所以种子为了存活生长 必须要离开。当然种子自身没有腿脚,不能像动物一样自己move,所以,植物的种子都是通过外力来移动的。总结了一下,植物的移动主要依靠三种类别的中介,一 水(包括雨水和海水);二 空气(实质是风);三 信差(包括动物和人)。
通过查阅资料,该纪录片主要分为六集: 第一集(游历)
《新物种》 两亿两千万年前,许多住在河谷的生物在天干物燥的旱季中挣扎求生存:身型庞大的扁嘴龙在广阔的草原上以吃草为生,原始的穴居爬行动物在地洞中养育自己的下一代,而敏捷又凶。
第二集(成长)
加利福尼亚松树高耸入云,它们利用阳光的能量和空气中食物生存了6000年。在婆罗洲被巨叶覆盖的森林里,山上的植物变得复杂,这里的食肉性植物正设下了陷阱。
第三集(成花)
数百万的花粉颗粒通过风传播,其它的花采取各种可以想得到的手段来诱骗动物对它们授粉。有的植物会发出腐肉的气味,有的植物利用酬劳来吸引,而有的植物则对动物展开了性的诱惑。
第四集(争斗求存)
在永久的资源争夺战中,热带无花果树将其对手逼迫得穷途末路。真菌为了腐物残忍争斗,而此时有一些植物的种子正在等待野火和狂风的到来,使它们获得新生。
第五集(共枕无眠)
为了生存,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结盟。凶猛的蚂蚁向棕榈藤条的入侵者发出警报,真菌扮演了橡树抵抗暴风的安全护卫。但是一些植物寄生于它们的邻居并且吸干了它们的汗液。
第六集(求生)
极度恶劣的环境需要非凡的适应能力。细小的海藻黏附在北极的暗礁。肯尼亚山上的植物适应了日晒和夜晚的低温生活。
每种植物的样子都有它们各自的语言,虽然它们不会说话,可是它们的表达方式总会有人能懂,只要你用心观察,总可以一见端倪。植物的奥秘真的很复杂,有时会超出人类的想像。它们的心思也很多,有时比黛玉还能多一窍。植物是活在这个地球上比人类更古老的生物。我们理应平等相处。自然界的形态和功能总能完美的结合。人怎么能不向自然学习呢?
虽然还有好多的植物故事等着科学家们去发现,纪录片《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很值得一看。
听小学科学课感受 听小学科学课感悟和反思篇四
小学科学课《骨骼》教学设计
高楼河镇中心小学 李秀选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做到: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运用良好的组织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人体结构的作用。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骨的总和。
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4、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作用。
5、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2、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3、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以及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教学准备:
1、演示活动材料:人体骨骼模型,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2、小组活动材料:小动物骨头,(如:鸡爪骨、鸡脖骨、鸡腿骨、鱼骨等)。
3、活动记录单:每组发一张正确的骨骼图片作为参考,参照这张图片修改你们组的拼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吃鱼、吃鸡的时候,剩下的是什么?
2、建立骨胳的概念。
(1)在鱼或鸡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2(4)你知道我们人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学生想象描述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1、认识骨的作用,在人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不同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让学生上台来指着模型,举例说出。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1、认识骨的构造,很多动物和人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髓,你们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
2、出示鸡骨和鱼骨,你们见过这样动物的骨头吗?你能猜出这是动物的哪个部分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 3 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2、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拓展延伸(根据教学时间安排调整)
1、投影。出示人与马的骨骼图片。思考:人与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人与马的骨骼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3、课堂延伸:为什么人的骨骼和马的骨骼有很多区别? 板书设计:
1、人体的骨头有206。骨骼
2、组合成一个支架。
3、支持、保护、运动。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总体上基本体现了教材的宗旨。但由于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对骨骼知识的了解要低于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对骨骼组成的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不知所以的情况。作为教师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学情,更要提高自己灵活应变得能力,在处理不同情况才会有的放矢。本课的两点就在于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使学生了解了不易了解的内容,达到了教学设计中的预想目标——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听小学科学课感受 听小学科学课感悟和反思篇五
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与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很大的差距:仪器设备少,没有规范的实验室。给老师上课带来很大的不便。一些抽象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讲明白,学生怎能将所学知识掌握好?我们农村学校大多数老师一个人担任语数两门以上的课,还要兼科学课,作为一个农村科学的老师,不仅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
一、就地取材,挖掘身边资源,选择适应教学所学的材料。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农村学校还是有许多有力的教学条件:农村学校还是有许多有力的教学条件如教关于花的知识,第一次上课时,我叫学生课前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花的知识,但跟我第二次带学生去野外上课相比,无论是兴趣也好,还是创新发散思维也好,都比第一次关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上课铃声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观察地,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一位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小蜜蜂采花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我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应采取的办法是:
对教材中和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进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
对于有些学校实验仪器没有的,可组织学生搜集并自制:例如:用青霉素药瓶可以装收集到的植物种子;葡萄糖瓶制作量杯、盐水管
作导管、灯泡烧制烧杯、一次性针管作滴管、透明塑料桶或金龙鱼油桶制作水槽,对于以上收集的实验仪器一定要教师组织收集制作。
科学观察和记录,还可以使用手机拍摄,然后在电脑上展示。科学教师要积极收集学生的实验成果,充分利用手机、数码相机将其拍摄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上电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调查和综合实践探索活动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师自制教具、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
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本节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果。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了增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再如在《凸透镜》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凸透镜距纸屏近,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纸屏远,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很容易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的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区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区学生。农村学生的周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养殖过程,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和岩石。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区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课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还需要上级部门的鼓励支持。原来小学升学考试中是科学品德合卷各占50分,现在将数学和科学合卷,并且科学只占4-6分,我认为对科学教学有点打击,这样做不合理。这样显得科学不重要。但是为了孩子,使科学这门课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最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冈面中心小学钟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