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指导。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案而犯愁,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
语文教学教案篇一
第三单元的内容紧扣秋天,展示人们对秋天的观察及情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秋天的美好。本次习作内容是根据秋天的图画练习写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对秋天美景的感受,学习运用已积累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2.目标设定。
本课设定了“学习构段,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核心目标。三年级学生正式进入写段、的训练,如果不打好基础,习作就会成为学生的“老大难”。目前,很多同学对习作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时时面对无米之炊的尴尬,无处下手的困境,因此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在我们的习作指导中显得尤为重要。当面对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条理不清的现象,如何做到言之有序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段在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前连词句后举章。写段是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继续,是高年级成的铺垫。因此,1年版课标中更明确地提出了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把一段话表达清楚,描写具体。由此可见,段的教学举足轻重,因而,中年级应注重并坚持进行各种结构段的训练。与此同时也要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结合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来构段”,为他们的写段训练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理念。
力求在习作课上既重表达又重积累;既重主体又重指导;既重目标的`达成又重动机的激发;既重个体的思考又重合作的创新。
1.通过观察图画与联系生活,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确定习作内容,做到言之有物;
2.通过对单元教材的感知,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构段,做到言之有序;
通过对单元教材的感知,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构段,做到言之有序。
2.学生课前准备好自己画的一幅秋天的图画(纸张:a4纸大小)。
3.教师制作好教学所用的ppt;
4.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开展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交流。
(一)言之有趣:揭示习作任务。
1.习作起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聊天激趣,相机渗透景物描写。
2.紧扣教材,出示习作任务。
(二)言之有物:激发习作欲望,尝试运用积累。
1.展示自己课前画的秋天图,激发交流欲望。
2.游戏:围绕主要意开来。
出示关键词——秋天。
3.尝试运用积累。
(2)提取积累过的有关色彩的词句。
4.说说,写写,发挥想象,尝试运用“写出秋天好色彩”的写法使句子更生动。
(三)言之有序:合作学习,交流感悟,学习构段。
1.结合板书,梳理写法,合作完成写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话。
2.小组展示:交流感悟构段方法:围绕主要意思排好序。
(四)展示、:学人之长汲取鼓励。
(五)归纳写法,拓展延伸,激发思考。
写出景物好色彩(声音、气味、形状)。
秋风秋叶抓特点。
秋天有顺序围绕一个意思。
秋雨秋收善想象。
课前谈话:
同学们好!看来你们对我还不够熟悉。那我就。(出示ppt,)老师到过桂林,陆陆续续已经有五次了,想不想知道我对桂林的印象是什么?我最喜欢桂林的话,等会儿请大家用桂林话来跟我打招呼,介绍介绍自己好不好?(生)这是我的家乡话。谁再来啊?多有趣啊!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也说几句家乡话,我还要用我的家乡说说几个词,看你们能不能辨别出我说的是什么?刚才的这三个词可是当地的小朋友最喜欢玩的游戏。
做花园、果园、菜园游戏(说游戏规则)。那么多孩子发言,一下就激发了你们的想象。
猜谜语。(香蕉)他一下抓住了香蕉的颜色。葡萄。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能抓住这个水果的形态。石榴。你又是怎么知道的?他刚才猜的时候又抓住了石榴的形态。
语文教学教案篇二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二课时,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并建立环保意识。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大榕树根的神奇,枝叶的盛艳,群鸟的欢愉。
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明白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中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鸟的天堂》担负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重点训练的实践任务。因此,教学方法应遵照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内容来安排。王老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方式时,以读、思、悟、说、做作为路线,大胆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去勾划,去想象,去感悟,去畅谈,走出由老师设计好板书非让学生钻死胡同的旧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实践“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受并畅谈景物静的深沉与动的欢畅。
1、朗读悟情。
新课标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我们遵循这一新的精神,设计了一系列朗读训练。如在研究教学描写大榕树枝干部分时,我们设计了探究性朗读的训练,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榕树枝干和气根的神奇美。再如研究榕树叶子部分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自主性阅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想象榕树叶子茂盛浓密、苍翠欲滴、随风摇曳,在阳光下不时闪亮的静谧美。我们还设计了让学生在齐声朗读中感悟鸟群活动的热烈气氛,从而体会到百鸟群集的欢跃美。希望通过这些阅读形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2、音乐激情。
新课标倡导“打破了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我们遵照这一新理念,设计以《百鸟朝凤》的音乐引入课文的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对鸟的天堂无限向往的感情。用再次再次播放《百鸟朝凤》来烘托群鸟欢跃的热烈气氛。最后以《回家》这首曲子结束课文,启发学生静静地深思:鸟儿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家,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帮助它们建立一个安宁快乐的家。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希望学生感受到鸟儿们在大榕树上快乐生活的怡然美,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活动寓情。
新课标提倡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的全新教学模式。我们尝试这一模式,不仅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创设情景,还将绘画也引入语文教学课堂。如在研究榕树根部的教学时,我们就创设了让学生在图上补画气根的活动。又如,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群鸟欢愉的场面时,我们设计让学生将课前画的自己喜欢的小鸟,在《百鸟朝凤》的乐曲中,贴在大榕树上的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亲和美,同时产生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畅谈抒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鸟的天堂》就其文章本身来看,文中“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一句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在研究这一课时,感觉到在人们讲求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本文的人文性就更有新义。为了让环保观念深置于学生的思想,我们又大胆拓展其人文性的外延。让学生明白这鸟的天堂是当地群众精心保护的成就,树立从小重视环保的理念,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由于人类的破坏,导致鸟儿没有家和由于人类注重环境保护,鸟儿又有了理想的栖息之地的资料,为课文扩大了人文性外延。让学生通过畅谈环保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交流对大榕树的神奇、盛艳和鸟的欢愉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美,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精神境界。
为了体现《鸟的天堂》这一课的特点,我们在板书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把教学挂图与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通过重点字词进一步理解图画的意境美,再通过直观图画进一步领悟到重点字词表达的含义深,以达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并使本文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
我们六年级组的王宇平老师虽是一位老教师,但是非常乐意承担这次赛课任务,敢与中青年教师同台竞技,接受新的课程标准的检验。王宇平老师本来就勇于创新,平时的教学中就常出新招。为了上好这次竞赛课,他除了积极地准备课件和挂图、音响等,还废寝忘食反复构思每个教学环节,设想每个训练手段。常常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边画边讲解,把他的一些教学新思路说出来,与组内老师们共同商量。我们组的全体语文老师也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提供参考意见和积极地建议。这次竞赛课用的两幅挂图,还得到了肖霞老师和龙儇老师大力支持。因此,这节课无论成功与否,都展现了我们组团结、勤奋、求实、钻研的教研之风,体现了王宇平老师对教育课程改革的执着追求,闪现着王老师在教学思想上不断创新的智慧火花。
总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我们这次教学研究的新探索。为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时的无穷魅力;在畅谈中发表自己对文中描写的意境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的感受,使学生产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激情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热情。无论成败,我们都将有巨大的收获。
20xx年11月27日。
根{垂伸}神气挂图。
叶{堆翠}盛艳挂图。
(叶)(鸟)(根)。
鸟{叫飞}欢愉。
语文教学教案篇三
a.师:“小乌鸦拿着100分的试卷走回家,可是怎么没有人表扬它呢?”
b.播放一年中人过不同的传统节日的录象带。
(1)录象介绍了哪几个节日?
教师随机出示生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1)学习“饺子、月饼“的读音。
a.分别出示“饺子、月饼、”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当学生出现发音错误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纠正)。
b.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c.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读读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教师通过手势帮助学生抑扬顿挫地读生词)。
(1)拜年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呀?
让学生互相拜年。
(2)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拜年祝福语,了解练说状况。
(3)出示过年的画面:
师:看到这画面,你想起哪些成语呢?
生:“欢声笑语、普天同庆、喜气洋洋……”
师:谁来说说,我们过年的时候干些什么?
生:“人们在春节会包饺子;清明节的时候会扫墓、踏青……”
(1)请个别学生感情朗读“春节、饺子、拜年”。
(2)指导朗读“清明、扫墓、踏青”。
a.播放录象片段。
b.师:小朋友去干什么?
c.师激情描绘小朋友去踏青的画面,引导学生快乐地朗读这组词组。(对于清明节,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是快乐的感受呢?)
指名读
(3)指导朗读“端午、粽子、龙舟”。
a.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
生“因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奶奶告诉我的。”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书了解这知识。
b.指导感情朗读这组词。
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中秋、团圆、月饼”。
a.师:中秋节我们还会干什么呢?
b.师: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吃?(是否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团圆的图片,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画环境中有团圆的概念?)
c.师范读。
(5)学生齐读词串。
(1)指名说各自的记字方法。
(2)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记字方法记住这些字。(为什么一定要学生按自己认为的简单方法来记字。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呢?)
(1)师范写生字,要求学生认真看。
(2)学生完成习字册相关练习。(播放古筝音乐、师巡视个别辅导)
语文教学教案篇四
1、 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 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 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
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2、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1) 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2) 研读《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至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教师小结
5、学生学法
6、课堂背诵
(三)自主活动
1、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2、运用学过的方法讨论研读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学法:“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品诗: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体情: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3、将活动成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活动报告上。
4、在教师的组织下分选不同诗歌的四个小组课堂发言,由小老师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学生提问,教师帮助解答,师生共同研读好剩下的四首诗歌。
三、课后活动
1、教师仔细批改学生的活动报告,发现偏颇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修改活动报告。
2、背诵诗歌准备默写
3、将活动报告搜集成册班级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语文教学教案篇五
1、读通读顺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抓住重点词句,领悟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并使同学受到教育和熏陶。
设计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1、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脱俗,曾是许多文人墨客称赞描写的对象。同学们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悲几首给老师听听吗?(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关描写荷花的句子读一读)。
2、读了这些诗句,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让你想到些什么?
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板书:祖母种荷送荷)。
1、指名读祖母栽种荷花的部分,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看看祖母对待种荷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这种态度让你想到哪些词语?(板:视如珍宝珍爱无比)。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祖母对荷花的喜爱的呢?自读2-4段,划出有关语句,重点词下加:“。”,还可在旁边写上感受。
3、学生默读思考划句,教师巡视。
1、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5-7自然段。
2、交流。
读了这几段,你觉得祖母对剪荷叶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板:毫不在乎)。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的?(交流后板书:赶快“咔”一声最大)。
祖母种荷花时对那些荷花珍爱无比,而现在却又毫不吝啬地把荷叶煎了送人,难道是祖母突然不爱荷花了吗?速读后交流。(板书:善良乐于助人)小结:这也是爱让心爱的东西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他人也带去快乐,带来益处,这是一种特别的.爱,这种爱中包含了更多的善良和助人为乐。
2、开头老师说那一池无边的荷叶使作者生出了许多感动,此时,你明白作者感动什么了吗?看到荷叶,他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完成填空:在那一池无边的荷叶间,我看到了。
3、现在老师还想问一下,本问明明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莲叶青青为题?总结: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因为那青青的莲叶上有着祖母关爱,帮助他人的影子。莲叶是祖母的最爱,她如珍宝般地栽种荷花,而后又无私地送荷叶,这一切都缘自于他对荷花的爱,对他人的爱,这爱中包含了更多的慷慨和慈爱。更因为那片片青青的莲叶也启示了我要做一个热于助人的人,要把爱的火把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板书:借物喻人)。
学习本人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学教案篇六
(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的母亲》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可见,培养自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大纲的两项基本要求。根据大纲要求,依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二。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重点、难点。
目标一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优秀的作品要仔细地揣摩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才能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而揣摩和品味要以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为基础,中职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恰恰缺少这样的人文素养,因此,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从而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一),初步学习课文的语言(目标二)。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语言(完成目标二),在这两课时中渗透教学目标三,下面对第一课时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一、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二、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自学讨论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发现并讨论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了解老舍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1.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在与母亲的相处或交谈中,是否有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请谈谈你的感受(请一位学生讲述)。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轻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后续环节都是在落实好这个前提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检查阅读效果:
a.本文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
b.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这些问题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就可找到答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两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亲子之爱,爱母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秀的一种传统文化。要表现这样一种流动在母子间的融融亲情,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精心组织材料,从多角度描写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字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筑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1.朗读第八段,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找出你认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词语或句子。
比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点拨:此处运用白描手法从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再次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它不求华丽,务求朴实。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学生朗读,自主发现运用白描的句子。推选用得好的词语。
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词语:鲜红微肿(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现出来)终年(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作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作者的语言风特点。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上。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段文字中比较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_____句子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或者按照我发现___词语用的好,它好在___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闪亮登场。进一步探究语言。
这种发现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尝试探究的学习能力。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选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怕)。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阅读体验。
学习者的验从体验和感悟中来,即体验和感悟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综合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涉及了学生对事物和自身的评价和观点,触及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1.文章中哪些语句是饱含深情的,说出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你的母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后随想。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使得自己对本文的研究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我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继而诱导其发现问题,最后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如果说以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各位评委:早上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淡之美》。
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
说教材。
教材有三个亮点。
一、恬淡淡泊的思想之淡美。
《淡之美》是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淡之美",展现了作者对"淡之美"的理解,表明了他的一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作者借"淡之美"表达的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他推崇淡妆女孩、早春西湖、水墨画等,都与"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以少胜多、含蓄蕴藉的传统美学理念相吻合;他推崇淡泊的物质欲望,与传统道家儒家的"清净无为""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精髓一脉相承;其实淡到极致,就是"无",是"空",作者看淡情感与物质欲望,这与禅宗佛家的"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的禅理不是相通的吗?所以,作者说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真谛。这篇可以启迪学生如何去做人,以何种心态走好人生之路。
由于年龄与生活体验方面的差异,要调动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生活体验,以期使学生对作者的"淡美"思想产生共鸣。
二、客观辩证的语言之淡美。
这篇文章是说理散文,行文从容舒缓,语言清新优美,富有思辨性,突出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在浓与淡的对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的特点,自然而然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不一概否定浓的积极作用——事实上也否定不了,显得说理客观辩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对比手法,让学生体会如何选择比较的对象,如何使比较的语言有分寸不偏颇,而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可采取朗读和仿写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学习语言的运用。
本文的语言也不是没有瑕疵的,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编者的原因。可选几个语句,修改之后让学生对比效果,磨练语感,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文本的思想。
三、水到渠成的结构之淡美。
这篇文章结构典型,很有借鉴作用。文章开宗明义,态度鲜明,从各个层面广泛深入地阐述"淡之美",并上升到人生与禅理的高度。态度鲜明,取材广泛而又典型,形散神聚,值得学生借鉴模仿的很多,为降低难度达到好的效果,可要求学生作开头的训练。
模仿《淡之美》的开头,写作《浓之美》、《举手投足之间》的开头。
第二环节——说教学目标。
教学的对象是10文秘(1)(2),学生相对而言,语文成绩较好,说与写的能力都比较强。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取多媒体手段,节约时间,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知识目标:领会各层面的淡之美的内涵,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内涵。(文章内容)。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好对比的写作方法。(单元写作训练的要求是:观点材料方法)。
情感目标:对作者的"人生淡美境界"产生共鸣或者提出商榷的意见。(单元主题:人生真谛)。
我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难点确定为:深入体会作者的淡泊人生观。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教法:激趣导入,分解难度,讲练结合,评价激励。
学法:朗读感悟,自主探求,合作学习。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以"淡"字组词,淡漠、冷淡、淡雅、淡泊、淡淡……。
再以"淡淡"组词组,通过组词组,明确"淡淡"可以修饰气味、颜色、情感等。
(这一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跃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一个抽象的"淡"字具体化,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蓄势。同时,让学生明白,"浓""淡"是相对而言的,"淡"也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作者在这里也所表达的是他所理解的美好积极的一面。导入3分钟。)。
(1)用了生活中的哪些素材,阐明"淡之美"?美在哪里?
(2)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淡之美"?一一梳理出做比较的对象。
(3)一读课文,仿照例举,梳理内容:
淡妆女孩,较之,美在。
明确:淡妆女孩,较之浓妆女孩,美在本色自然。
早春西湖,较之人工西湖,美在朦胧自然。
水墨画,较之工笔画,美在含蓄;较之油画,美在简约。
茶,较之咖啡,美在怡悦惬意。
恬淡的感情,较之浓烈的感情,美在洒脱轻松。
淡泊的物质欲望,较之强烈的物质欲望,美在轻松少烦恼。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梳理出六部分的内容,并勾画出这些层面的"淡美"特点。
这个句式,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为达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走好第一步。10分钟。)。
三、【品味】上一环节,已经明确对比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在浓与淡的对比中,突出了淡美的特点,自然而然表明自己的态度,用语不偏颇,很有分寸感。
二读课文,寻找一组对比的语段,读一读。
1、哪里看出是对比?
明确:(1)"比"之句。
淡比之浓,……。
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
(2)比较词:最更。
……,才是最美的西湖。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3)并举两个相反的事物。
西方的油画,……而中国的水墨画,则……。
咖啡是浓的,……茶则是淡的了,……。
看得浓一点,……;看得淡一点,……。
2、在对比中已经作者的态度,在对比中已见作者的语气。
3、都是做比较,但是作者对比较之物的态度其实是不一样的,有否定,有肯定。
在浓和淡的生存方式上,作者选择了淡,(更有裨益,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在感情和物质欲望上,作者选择了淡,(倒不如像水一样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看得淡一点)。
(这一环节,落实教学重点,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采取同学之间交流分享互相补充的方式,活跃气氛,节约时间。完善板书。10分钟)。
四、【质疑】三读课文,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淡美人生境界"的内涵。
1、"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具体是怎么样的生活方式?从文章中归纳。
2、作者倾向于恬淡的感情关系和淡泊的物质欲望。你赞同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吗?
明确:
第一个问题:
行事、感情、物质欲望,都是顺其自然,不在意成败得失。
第二个问题:
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句去赞同或者反驳。如‘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年轻的同学是不赞同的,宁可要甜蜜的感情负荷;‘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很多同学是有类似的经历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夫妇子女的感情也要看淡,有些同学是有疑问的,引导学生反思同学朋友之间的"不虞之隙",反思父母对于子女的"求全之毁".
作者看淡感情,与他在中的经历很有关系,是被朋友亲人伤害之后的一个老人的感悟。不必全部赞成。
在结合生活直接经验阐述之后,让学生调动间接经验,讲讲古人的"淡美人生境界".学生一般提到的是:安贫乐道的颜渊、淡泊明志的孔明、采菊东篱的陶潜。
总结:对于淡泊的人生观,老师的看法是:文中说,物质的欲望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淡泊的人生观,只是对这种"欲望膨胀无限大的本能"的一种调节,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淡一浓并存于一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自得",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淡然,源自他一生坎坷的仕途。
淡是对浓的一种稀释,在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物质过于追求,对心灵过于忽视,追求淡之美,是焦躁的心灵上吹过的一阵清新之风。
(落实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实现情感态度内化。10分钟)。
五、【拓展】四读课文,浓和淡都是一种人生方式,你的取舍是如何的呢?读12-13小节,以此小节为例,另起一对浓淡之物进行对比,仿写一段语句,表明自己的态度。
"……是浓的,……有一种……则是淡的了,尤其……所以,……和……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
(这段文字,呈现比较对象,描述,举例;呈现比较对象,举例,描述;在描述中暗含比较,表明观点。结构完整。学生可以从诗歌风格、人物性格、花朵颜色、饮食口味等等方面去选择比较对象。
这是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练习,拓展思维,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同时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从学生的完成情况看,这个设计的难度是合理的。用时5分钟,就有同学完成,示范朗读,师生评价,未完成的同学课后完成。)。
六、【延伸】学习不能始于课堂,止于课堂。一份好的作业,就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1、文章开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开宗明义,仿照这种写法,写作《浓之美》《举手投足之间》的作文开头。
2、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但也不是没有瑕疵,在欣赏下列句子的同时,请对比下面三组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选择你感觉最好的一项。
(1)()。
a.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课文)。
b.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网文)。
(2)()。
a.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课文)。
b.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改文、网文)。
c.即使苏东坡时代的西湖,是现在这种样子,但作为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他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改文)。
(3)()。
a.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网文)。
b.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课文)。
c.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像,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改文)。
(这份作业,胶印好,课后发给同学。第一题,选择《浓之美》,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选择《举手投足之间》,是因为这是单元作文的选作题目之一。
第二题,语句的比较,暗含分层理念,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感去做判断,引导学生质疑课文的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自修自习课上,可与感兴趣的同学讨论答案。2分钟)。
第四板块: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淡美。
淡妆的女孩本色自然。
早春西湖(否定浓,肯定淡)朦胧自然。
水墨画(对比)简约含蓄。
茶(肯定浓,选择淡)怡悦惬意。
恬淡的感情洒脱轻松。
淡泊的物质欲望(选择淡)轻松少烦恼。
禅
第五板块:说教学评价。
上《淡之美》,我也力求达到一种淡美的境界,自己上得轻松自然,学生上得轻松活泼。立足文本,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课堂反馈:设计操作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
作业反馈:附后。
教学反思:预设过多,生成不足。
说课完毕,谢谢!
(三)。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诵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职中的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但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相关,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进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学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2、能力和情感目标:探究《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与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四、教法、学法:
我所教的是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据此以及本诗的特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环境下激情诵读——讨论交流——理解领悟——拓展创新的自主探索学习方式,运用反馈法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讨论,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把教学步骤设置为情景导入——以疑促学——自主探索——拓展创新——巩固练习。
1、情景导入: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让学生欣赏画面,同时齐背诗词,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2、以疑促学: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他们从课题、作者等进行多角度质疑,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3、自主探索: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在总结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1)听读:让学生在配乐范读中接受语感的熏陶,引起情感的共鸣。
(2)品读: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逐步明确意象的内涵和诗人的态度。
(3)交流:学生自学后,相互传递信息。教师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并抓住最佳契机,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个别点拨,再在众多的反馈信息中,提取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做集体指导,以突破重难点。如本文着重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这样的爱情,你能从生活中找到例子吗?对此,你怎样看?
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你最认同哪一点?
(4)激情诵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朗读。至此,学生必能表达出诗的节奏、音韵、情感,达到旁若无人、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
5、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最具创新,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并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在师生齐诵声中结束。
6、巩固练习:
学生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妈妈(外婆、××……),我想对你说。
舒婷,我想对你说。
语文教学教案篇七
1、联系课文中语言环境理解“渺小”、“恩赐”、“慷慨”、“枯竭”、“再生”、“遨游“等重点词语,并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2、掌握本课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层次,段落间的关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朗读能力,能写出读后的收获。
4、教育学生树立环境意识,要从我做起保护地球。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够居住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懂得课文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本课可采用变序教学法,抓住重点段辐射全文,让学生在课文中理解,读中感悟。
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提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从这个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直接点明课题的段落,并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段中语句填空:
因为这个地球太(),同时又太();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所以要精心保护地球。
2、学生齐读填空题,说说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感悟到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
学习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训练朗读,通过理解“母亲”、“摇篮”等词语,指导学生带着亲切、感激之情练读重点语句,学生评议读的效果怎样。
出示遥看地球表面的图象,师生一起描述看到的美丽景色。
理解完后,再练读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语句。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人类生活范围为什么是很小的。
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教学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例如:默读、质疑、解疑、讨论、查找资料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以便学生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第二段。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没读懂的内容用笔标示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可再生资源为什么不可再生了?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威胁?为什么说地球是无私的?课文从哪几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让生讨论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类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表现。有的学生会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共同讨论人类具体都做了些什么,都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可爱的,可破坏是残酷的。
指导朗读。
填空训练:地球上的水资源本来是可以(),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向水中排放(),不但使它(),还会使人(),鱼类(),所以我们应()。
1、讨论为什么不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联系上下文理解“资源枯竭“。
3、抓住关联词“…但是…即使…也是…”领悟第七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再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要求我们怎么做?
2、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例举自己所知道的自觉保护地球的人和事。
1、让学生说说对课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老师设计一项扩展应用性的作业,每个同学回去之后再细细赏读课文,在进一步鉴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构思一幅宣传画,设计一句广告语,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北京申办奥运做一点贡献。
4、教师总结谈话: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保护地球”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争当一名环保小卫士。
语文教学教案篇八
《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一位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知错就改的坦诚品格。
我是一位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新老师,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有着特殊的情感。我所教的这个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很活跃,想象力丰富。但就是欠缺耐心和细心,做事很马虎。所以在教学中,我的重点是放在学习人物品质上,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橡皮筋、练习、焕发、酝酿、肃穆、气氛、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东东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惋惜—懊恼—担心—紧张—高兴)。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承认错误,受到表扬)。
5、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知错就改)。
四、总结全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五、作业布置。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语文教学教案篇九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生齐背。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
杨树普遍生长于我国各地, 《杨树之歌》就是一首赞美杨树的歌。全诗借赞美杨树,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这首诗意境优美,韵律强,用比较形象生动的第一人称述说,拉近了杨树与人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人类与树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设计有关生字的问题,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同学们,你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的歌?(播放歌曲小白杨)
2、不但小白杨会唱歌,大叶杨也喜欢唱歌,(板书:杨树之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首“杨树之歌”。
1、齐读课题《杨树之歌》。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树是杨树?
杨树在什么地方唱歌?
杨树把歌唱给谁?
杨树为什么唱歌?
3、同学们非常愿意动脑筋,要想解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先要把课文读通,认识这课的生字朋友。
4、打开语文书,自己试着读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5、听读课文(播放课件中课文的录音),听到你刚才读不准的字音要留心,把读音记住。
6、再读一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画下来。
7、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大叶杨、聊家常、悠闲这几个词不理解,在全班交流时,课件出示大叶杨的图片。)
8、课文中的词理解了,这回请你们试着读一读识字表中的生字,把读的不熟的用“ ” 画下来。
9、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表中的生字,考的时候要把同桌画 的字多考他几遍,让他记住。
10、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有关生字的问题,考考其它组的同学。
11、齐读生字。
1、喜欢大叶杨的歌吗?自己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或句子画下来。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刚才提出的问题能解答了吗?有没有还解答不了的问题?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杨树一样虽然普通,但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就像刚才我们听的小白杨中防守边疆的小白杨一样,树还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27的《记住》。
4、说说你通过学习《杨树之歌》和《记住》你知道了什么?是啊,请你们记住,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生字卡片,乌鸦图片,媒体资源:视频《乌鸦喝水:整体感知》,动画课件《乌鸦喝水:综合生字》。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乌鸦喝水: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范读。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语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旁?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急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读第二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乌鸦喝水:综合生字》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二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儿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唱歌。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远大的理想。
认字,写字,感情朗读儿歌。
用欢快的.语调背诵儿歌,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2课时。
1.《快乐的节日》歌曲;
2.《快乐的节日》图片或动画片;
3.所有字,词的课件或卡片;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赏析辛弃疾的两首词作,进而感受和体会豪放诗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两首辛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使用、情感表达等特点,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词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了解作品中情景交融、借古抒怀、运用典故等手法,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豪放派作品“豪放”特点的具体体现。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辛弃疾生平、作品及其风格;
3.通过比较鉴别,体会豪放词作的特点,感受诗词风格的多变性。
1.请任意积累一首登临抒怀的作品。
2.任选一首辛词,从“写景”“叙事(记人)”“用典”“抒情”几个角度画出知识结构导图,进行知识建构。
1.这是郭沫若评辛弃疾的对联,请谈谈这一副对联写出了辛弃疾哪些方面的特点。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煜《相见欢》。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深化:“豪放”风格有哪些不同于“婉约”风格的特点?
七、课后延伸:同是军旅题材的作品,品读苏轼《江城子》与岳飞《满江红》,从诗词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角度,分析它们与辛弃疾《破阵子》的异同之处。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四
1、我来试试。本部分包含四项活动:读一读,比较字型的变化;读一读,连一连;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成语故事。
2、探究与发现。教材的主题部分是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3、我的作品。这一部分的版面设计是一幅图画,画中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大自然的景色。画面本身没有色彩。图中,两个学生正在草地上钉一块木牌,木牌上什么也没有写。图画下面有一个学习伙伴,在她的泡泡语中,提示出了本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
4、积累成语,同时感受读书的乐趣。
5、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2课时。
一、读一读《汉语拼音字母表》。
1、齐读。
2、个别读。
二、认一认,比一比。
1、教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出示。
2、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观察每组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异同。
3、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大致了解一下字的意思。
4、对于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提出表扬。
三、读一读,连一连。
左半部分是表示季节的四个短语,右半部分是四组表示季节特点的词语。学生在连线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四季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并连线。
2、指名读连好的句子。
3、全班将连好的四个短句顺着读一读,就会感到好似一首优美的小诗,节奏舒缓,琅琅上口。
四、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读两组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每组的第一句,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意思一目了然。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语言表达显得具体而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
2、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可以用画或者用动作来表达)。
3、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问一问学生喜欢的原因。
(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只是表达者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句子本身不存在优劣的问题,不要强求学生必须喜欢哪一句。)。
一、读成语故事《开卷有益》,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只要读书就会有收益。
1、学生自己读一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试着讲一讲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两组词语,从整体上看,这六个词语的意思均和春天有关(每一个词语中都含有一个“春”字)。而且,顺着读一读,还会发现每一行的三个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看,春风吹来了!“春回大地”后,“春风拂面”,万物生长,小鸟歌唱,“春光明媚”。下雨啦!“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春色满圆”。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读中,鼓励学生从每组词语中努力去发现什么。
2、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春天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春天里,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到人们的穿着、心情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几句话,还可以用画画等方式记录一棵小芽渐渐长大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将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感悟,通过为画面涂上颜色,通过在木牌上写自己想说的话,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达。
1、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给予选择的空间。通过观察,春天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作品。小木牌上,学生可以写上一句赞美春天的诗,或一句提示大家都来爱护春天的话……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和画面表达的意境相吻合,和春天有关就可以,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
3、提供展示的空间。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互动评价,分享快乐。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五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三个生动的事例,从中明白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
懂得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自制课件。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同学们,上课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我吗?你还知道有哪些礼貌用语?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有怎样的好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板书:谈礼貌)。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同桌相互交流。
2、出示五个生字,指生带读,你已经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的?会记还要会写,观察田字格,描红,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范写,学生写。
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4、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精读故事,感悟礼貌。
1、课文用3个小故事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故事。
3、感悟牛皋的粗暴无礼。
(1)指名读牛皋问路的内容。
(2)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牛皋?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现牛皋的无礼吗?(指导学生抓住“吼”读好牛皋的语言)。
4、体会岳飞的彬彬有礼。
(1)指名读岳飞问路部分的内容。
(2)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岳飞?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动作谦逊,言语文雅)。
(3)指导朗读:带着感受,加上动作读一读,感受岳飞的彬彬有礼。
5、找三位同学上台表演,分别扮演牛皋、岳飞和老人。
6、小结:同样是问路,牛皋和岳飞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正如俗语所说——(板书)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作者用这样一个事例说明在请别人帮忙的时候,应该讲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作者还给我们举了哪两个事例呢?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看板书总结。
2、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礼貌?
礼貌到底是什么呢?礼貌其实很简单,
礼貌是在课堂上,当一个同学发言时,你能够专心倾听。
礼貌是当别人的发言不尽人意的时候,你能够不嘲笑别人或拿别人的发言开玩笑。
礼貌是当你赢了,你能够不炫耀;当你输了,你仍然能够微笑着为赢者送去掌声。
礼貌是当老师在批评一名同学时,你装作视而不见,而不是盯着那个同学看。
礼貌是有人掉了东西,你帮助他捡起来。也许他们距离物品比你近,但出于礼貌,你还是要做出弯腰去捡的姿势。
礼貌通过你的一言一行来表现,
礼貌在一个个细节中得以彰显,
它是这样简单,
就在你我他的不经意间……。
这节课通过学习这篇议论文,懂得了礼貌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都要做到讲礼貌,让别人都喜欢你,愿你拥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和别人友好和谐的相处。
谈礼貌。
话题: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传统。
(1)问路(古人)和气得到帮助。
(2)踩裙(今人)道歉减少矛盾。
(3)刮脸(伟人)宽容提高修养。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六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4《秋天》。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4《秋天》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七
1.能按笔顺书写本单元所学汉字。
2.进行有关形声字的字词句训练。
3.熟记成语与儿歌。
4.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练习书写三框儿的字。
5.口语交际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内容:认清笔顺。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所有生字。
3.请同座位的小朋友先检查一下画五角星的字是不是记牢了。
4.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画星的字是否会了,并小结检查结果。
5.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先解决了前几天学习中记得不牢的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互相提问,检查是否能用正确的笔顺写字。
三、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题目。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谁会读这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丁和谁交上了朋友?
3.出示词语:
4.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5.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你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委有趣。
三、拓展练习。
1.师:在汉字中类似的形声字还有不少。
讨论:
2.提问:你能找到以“青”你基础字的形声字吗?
3.自己用这个方法再认识一组字,交流。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2)学习儿歌。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字就按什么顺序书字。
(3)出示:同。
3.练习。
4.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图一)图上的王洪是怎样看书的?
2.(出示图二)图上的李良是怎样看书的?
3.(出示图三)图上的张海是怎样看书的?
4.(出示图四)图上的.韩小是怎样看书的?
5.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谁的姿势正确呢?
三、拓展训练。
1.请三按图意表演,其余的小朋友们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2.组织学生发言。
3.小结: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好自己的眼睛。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好的读书姿势呢?
四、练笔。
你想对这些不良看书习惯的同学说什么呢?用一句话写下来。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八
口语交际。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一、回忆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情况。让学生代表汇报活动情况,引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三、按同学选择内容分为三个组找好位置,并确定好交流方法。
四、指导辩论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确定好辩论双方的角色,帮助明白各自的任务。
五、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对辩论小组评选出最佳辩手和获胜方。
习作。
一、阅读习作要求,让每一个学生弄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范围。
三、带领学生再次重温学过的课文,体会故事怎样才能表达清楚,怎样才能吸引读者,强调真实,有重点,有条理,精彩的'地方要善于描写,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采访笔记要注意格式,注意语言的真实,要写出自己的心得。记一次辩论,要写清楚辩论的经过,精彩的地方写具体,写出辩论双方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自己参加过的同学要写出自己在辩论时的表现,心理活动等。还应该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学生交流选材、写作内容等。
五、学生自己动笔形成初稿,教师随机指点,个别辅导。
六、学生交流阅读习作,相互提出鼓励、帮助和修改意见。
七、讲评范文。
八、学生再次修改,誊写。
语文教学教案篇十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发展。可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所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本事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以推广。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进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