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组织。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培养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业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导入新课。
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
一、农业的进步(板书)。
水利(板书)。
(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
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
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
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其实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但他决心修河之后马上就去实行,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堵塞决口,终于取得了治黄成功,此后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提问: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汉武帝重视农业)。
(2)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到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直到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率领几十万人,修筑了千余里黄河大堤,从此黄河八百多年没有改道,下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汉代的农民为了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
农耕技术的改进(板书)。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二
知识与能力: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图,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下搜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小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导言部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罗盘针的使用等。
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放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录像,同时强调学生要从片中抓取重点信息。
然后每一学习小组派代表就所抓取的信息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所经过的地区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利用导言《忆昔》来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提问“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什么局面?哪位同学知道诗中的‘开元’指的是什么?”
2、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的社会又繁荣的何等程度?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开元之治。
1、唐玄宗统治前期取得的盛世局面与其有效的整治措施是分不开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唐太宗通知初期改革的措施。(出示幻灯片)。
3、提倡节俭方面联系以前的内容,以前学过的统治者中还有谁在统治期间提倡节俭,并带领国家走入的繁荣?得出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成由俭,败由奢。”
过度:唐玄宗在其统治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的措施,历史上把其前期的统治称之为“开元之治”,也正是因为其前期利国利民的统治使唐朝在其统治前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下面我们就走入盛世,来看一下当时的开元盛世社会繁荣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盛世经济的繁荣。
1、首先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的盛世经济的。
繁荣。
2、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开元时期唐朝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3、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已经对盛世经济的繁荣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三组同学开始讨论,怎样以一位当时唐朝人的身份向其他同学介绍当时盛世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的繁荣。
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在三个组中间指导,明确知识点的准确性,提示方法。
农业方面:1)兴修水利2)农耕技术的发展3)蔬菜品种的增加(胡萝卜、大蒜、黄瓜等)4)茶叶的种植5)新农具的使用(曲辕犁、筒车)。
商业方面: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那些。2)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3)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4)长安城的人口有什么特点。
1、教师总结每一组同学的发言,并操作课件为学生演示。
2、三组汇报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过渡: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他统治的前期为“开元盛世”那他统治后期出现什么情况呢?
唐朝的衰亡。
任何事情发展到了定点之后变走向衰败。历史也不例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败,907年唐朝灭亡。
三、总结。
一个历史人物,两个历史概念,三方面成就找同学来回答。
完成课课清小卷。
教学反思:
1、学生阅读讨论之前要给好标准,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大段的时间不能无目的的散给学生。
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三千丈、三彩、三人行)。
3、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明确好书中重点的位置,指导学生能做好记录。
4、书中凡是提过的以前的知识点一定要点透,可以找学生回答一下,房谋杜断分别是谁,教师要说清楚。
5、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书中的重点学科专业词汇不可以被替代,非重点内容在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情况下,慎用。
6、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表现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标新给予肯定。
7、注意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用精巧的问题设置去体会学生其所学知识的看法,从学生的角度教师去了解其对知识的理解。
8、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五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互助合作能力、共同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特点上表现出追求独立,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课后交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范围。
四、学习重点。
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五、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宋代,我们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生答略)教师总结:尽管宋代,特别是南宋,留给人们的多半是一幅“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柔靡景象,但宋代的经济却继续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宋代,共同去感受宋代经济的繁荣。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以自然分水岭秦岭—淮河为界,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1.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2.西晋后期,匈奴等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3.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一、经济重心南移。
1.概况:
1)___________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2)_________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南方却有二百多万户。
3)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2.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________社会相对安定;2)人口增长,劳动力增长;3)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________。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件,完成作业(作业略,见课件,教师播放课件)。
【第二部分归纳整理】。
把下面的表格记住你就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上述展示的内容,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的地区,并指出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第三部分课堂练习】(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六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课内的思考题,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难点: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的战争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统治,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慕尼黑阴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
德国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但是,英法不支持盟国,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所推行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坏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法国战败被德国占领,英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军突袭波兰(1939.9)。
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教师归纳: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
2、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
思考英法的纵容政策是否能避免战争?法国的溃败(1940.6)(简介《马其诺防线》的资料)马其诺防线真的是固若金汤吗?它的弱点是什么?提示: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占色当,造成了英法几十万大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元气大伤失去抵抗能力,最终在1940年6月,巴黎沦陷,德军直接控制法国北部,南部由维希傀儡政府管辖。拥有世界上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令人深思呀!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当德军进攻西线时,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走上了与法国不同的道路。
3、英国坚持抗战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大战开始扩大化。
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用精锐部队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的认识。明确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情节,结合教材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至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七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鲁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动画演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是引导探究教学法。
(2)教学用具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播放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影象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历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程序。
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我首先用多媒体放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影象资料。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面列举“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创设有利条件。当学生沉浸在问题中时,电脑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图示逐次演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样通过电脑逐次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动画: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3)焚书坑儒。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放映课前搜集的“焚书”“坑儒”有关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分组讨论: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4)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教师播放长城,灵渠的影象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填图的方式了解秦长城的起止点以及灵渠等空间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八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xx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学生试答)。
教师:xx届xx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xx届xx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xx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xx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xx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大、xx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xx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xx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教师:党的“xx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xx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xx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xx大、xx大、xx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理论c.空想社会主义d.邓小平理论。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届xx全会b.中共xx大c.中共xx大d.中共xx大。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九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本课难点:农具的改进;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经济的发展。讲授新课: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农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2.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展示水排模型水排)这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
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盐铁经营权由中央专卖和取消地方铸币权,从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的角度看,此项措施是必要的。回顾一下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原因,这是一个道理。(教师也可联“欧元”的出现进行讲述。)。
2.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繁华。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经济的发展,重点讲了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
板书。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3.农作物的种植。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1.丝织业的进步。
2.冶铁业的发展。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繁华。
关文章:
1.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很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教材随后介绍了丘吉尔就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教学媒体。
视频、幻灯片。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
(讲述)德国走上了军事独裁,和它相同的国家还有意大利和日本,并且这三个国家还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协定达成了共识。结成了军事同盟,形成了三国轴心。三国轴心的形成,也就是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是如何进行的。
【讲述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慕尼黑阴谋。
(学生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讲述)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上,德、意、英、法四国首脑签订协议,他们四个国家,在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代表参加会议的情况下,私自签订了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协定。尽管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遭受到了严重损害,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很高兴。可是另一方面,希特勒在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时,却在酝酿更大的阴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2.绥靖政策。
(回答)。
(讲述)这个“绥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回答)。
(讲述)“绥靖”政策就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的”。这里的“人家”,就是指那些弱小国家。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着一个又一个小国来满足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欲望。而“慕尼黑阴谋”就把这种政策推向了顶端。
(回答)。
(回答)。
(讲述)绥靖政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次次的绥靖,不仅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更强烈的侵略欲望,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为今后的抗战增添了障碍。德国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后,第二年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刚刚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令,要永远消灭波兰。绥靖政策能带来和平吗?连张伯伦也感到不安了。
二、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回答)。
(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
(回答)。
(讲述)其实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一般流行的说法是1939年9月,即德国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它是逐步打起来的。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呢?
(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探究,回答)。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4)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5)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五、授课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提问以导入新课)。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具体的政策有哪些?于是出现了什么局面?
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那么他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呢?
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汉武帝治理黄河。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略。
(2)农具的改进。
我: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通过阅读课本,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两汉时期,农具的改进表现在哪些方面?(耕作工具:犁壁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耕作技术也有进步,那就是出现了二牛抬杠法)。
生:略。
我: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耕技术和农具随之进行了很大的改善,汉代农作物的种植也广泛起来。
(3)农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桑麻的发展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农具不断改善,促使了冶炼技术的提高,也就是说农业的进步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术三方面来考虑。(工具先进:提花机;织技高超:花纹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样)。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思想汇报辞职记叙文答辩状:谜语李商隐主要问候语的叙职检测题启事串词剖析材料了资料杜甫柳永卷首我辞职报告教学计划签名!成语生涯规划;李清照阅读答案开学弟子规法制,规章反思稿件生产的检测个人表现我保证书诗词弟子规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对内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图片和史料,组织学生讨论掌握本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的建立及巩固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由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三、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秦小明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你想知道他身边发生了哪些历史故事么?那今天我们就跟随秦小明一起去看看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落实课标。
教师:(出示)秦小明:我父亲是本是秦国一小兵,跟随秦王南征北战十余年,六国尽灭,天下归一。
1、你知道六国尽灭指的是什么事件么?
2、为何秦王能一统天下?
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秦灭六国示意图。
学生;了解六国灭亡顺序。
教师:秦灭六国的原因。
教师:秦统一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那?(出示)秦小明:我父亲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太尉,同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辅佐皇帝。
你知道皇帝是谁么?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有何职责?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是何种制度么?
学生:读书、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等级示意图。
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原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原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请问:
1、变超短裙是不是裁缝偷工减料?
2、为什么裁缝只要刀币而不要圆形货币?
:如果你是秦始皇听到情况你会想什么?又该如何做那?
学生:读书、探究、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此时解决不就又有事情发生了(出示)秦小明:公元前2,我父亲受招赴宴,回家后惶恐不安将家中大多书籍焚毁。
学生:看视频了解真相。
秦始皇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国内刚刚安定,边疆战事又起(出示)秦小明:经过皇帝的治理国内刚刚稳定,可边疆战事又起,皇帝再次派兵“北抗”、“南讨”。
“北抗”、“南讨”指的是什么?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安定边疆。
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边疆安定会秦始皇又会做什么(出示)秦小明:经过不断征战皇帝终于平定了天下,为了便于统治,他命我父亲等绘制疆域图。
你能帮他的父亲完成任务么?
学生:动手制作秦疆域四至。
教师:出示制作。
回顾所学知识了解统一国家的意义。
三、巩固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国家统一有哪些好处、对今天有何启示?(出示)。
小测试。
四、小结: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总体采取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引导并指导学生自学,进行互动探究,辅以多媒体展示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
学法:
1.通过多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并制作学习卡片。
2.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整体学习目标(约3分钟)。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学生发言。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五千年文明古国再次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侵华罪行昭然若揭。
(教师出示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展示整体“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包括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了解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3、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约15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先结合图片、表格、地图认真自读课本第一目“火烧圆明园”和第二目“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大字部分细度,小字部分快读,再快速阅读相关资料(师生课前搜集的圆明园简介及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7分钟后,比比哪一小组谁最快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基础知识点(独立完成):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2)侵略国(含主凶、帮凶)以及他们各自的罪行。
2、分析提高(独立完成或讨论交流):
(1)圆明园为何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法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请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发动目的、战争性质、侵略力量、侵略时间、侵略区域、对中国的影响几个方面列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注意:不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教师及时表扬自学认真的学生,调查学生自学中的困难、问题,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再重点讲评。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以学生回答评判更正为主,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补充更正归纳,引入4人小组讨论加分竞争机制。
(三)教学“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约10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二:
自读书第三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提高:农民起义军打击的目标是什么?首指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何是这种结果?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可从领导阶级、性质、目标、影响、精神、结果、局限性等方面入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四)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课堂小结后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自背、互背。(3分钟)。
教师指导记忆方法:
如:识记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范围,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又如:时间、国名、人名、事件列表记忆法: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装备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战士。
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西班牙内战。
共和国的国际纵队正在作战。
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慕尼黑阴谋。
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意志第三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知识与能力:掌握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史实:德军闪击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及扩大的史实。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讲述法。让学生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的能力。
3、影视辅导法。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断,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漫画导入:《三头怪兽》。提问:知道他们分别代表哪三个法西斯国家吗?
【新课教学】。
慕尼黑阴谋。
阅读课本第1段,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师生互动,学习二战前德国的扩张。
吞并奥地利。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切入点,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的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加强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着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直面中考,争取优异成绩。
二、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从心中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2.搞好常规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搞好教研工作,继续进行“课前要预习、课后无作业、内容当堂清”的课题研究。
三、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简析:
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原则,重点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学期学习九年级下学期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同时得复习七年级、八年级的所有内容,为中考作准备。
学生虽然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但是心里仍存有副科不重要的想法,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愿意花时间进行背诵,只是利用课堂学习一点,使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理解能力不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对于材料分析题,不会抓住重点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问题回答准确率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材料题。
四、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
1、作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地位,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学进去。
3、认真落实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在备课的“透”、讲课“活”、作业“精”上下功夫,使每一节课有所收获。课课都精彩。强化集体备课意识,并且落实到实处,真正成为集体备课的的结晶。要确定考点、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增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
4、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5、积极推进教师业务学习,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内容钻研教材,领会课标的内容,多阅读与专业书籍,深入挖掘教材,将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熟记于心使之贯彻在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