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篇一
摘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开辟了新的渠道,这必将进一步吸引各类资金进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美国的比较,借鉴其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尽快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美比较研究;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发展风险投资最成功的国家。由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美国诞生了如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众多知名的企业。正是靠这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支持,使美国经济出现了近几年的持续高增长和低膨胀,高就业现象,即“新经济”现象.“新经济”现象引起整个世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产生“新经济”的推动力——风险投资的探讨。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完整范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正逢其时,很有必要吸取美国风险投资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有很大增长, 资金来源始终保持多元化特色。
美国的风险投资在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1994年新增风险投资不到50亿美元,1995年达到74亿美元,1996年又增至100亿美元,1995年和1996年分别比前一年增加50%和35%。随着每年新增风险投资额的增大,美国风险投资累计额也由19 78 年的不到40 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末的将近400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5%。1991年筹资承诺的累计风险资本为290亿美元,1996年为5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1.5%。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支撑的上市公司为261家,挂牌上市所筹到的总资金为118亿美元。
在风险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特色。美国的风险资本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其中养老基金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51%,其次是基金会和捐赠基金,再次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家庭和个人对风险资本的投入1994年仅占当年新增风险资本的8%。
(二)风险投资收益率增长迅速, 风险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非风险企业。
美国风险资本基金对投资者支付的年收益率波动较大,但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年收益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的风险投资收益率几乎为零,1995年已上升到54%。1991-1996年,风险投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29%,大大高于同期非风险企业。
(三)风险投资企业类型多样,主要形式是独立合伙公司。
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主要有4种类型:(1)、独立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2)、金融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和银行持股公司附属的小企业投资公司;(3)、产业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企业包括产业公司附属的小企业投资公司;(4)、独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由于这类企业管理的风险资本到1989年已几乎降为零, 从1990年起把它并入独立合伙公司计算。其中,独立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所管理的风险资本在美国风险资本总额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80年仅为40%,近期则已稳定在80%左右。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是美国风险投资企业的主要形式。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采取的是有限合伙公司制。在这种企业制度下,风险投资家是普
通合伙人,其他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大多数合伙契约的有效期为十年, 在这十年中, 有限合伙人实际上放弃了对合伙公司的所有控制权,只保留一定的监督权,将合伙公司交给普通合伙人经营;普通合伙人的报酬结构以利润分成为主要形式。有限合伙公司制的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合理, 报酬制度科学,对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风险投资业务程序比较规范, 投资过程分为筹资、投资和撤资三阶段, 风险投资重点在成就期和创建期。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两名学者lerner 和gompers 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个阶段是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过的起点。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 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定合伙契约, 组建风险资本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讨论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资金的投资范围, 并要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阶段。即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选择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家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对提出申请的企业进行认真审查、多次筛选。第二, 规划投资时间, 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的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 估计股权价格, 即对投资对象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 选择投资方法, 即决定是否需要获得其他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第五, 达成投资协议, 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 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 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 参与风险企业管理, 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 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 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个阶段是撤资阶段。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的“首次公开发售”或把持有的风险企业股权分配给有限合伙人等方式收回投资。至此, 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互相影响, 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五)民有资本在美国风险投资中居重要地位,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大。
下面,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国际比较,以便进一步认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特点。
首先从风险资本的来源来看, 1985年,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及卢森堡四国的政府风险投资占本国风险资本总额的70% , 意大利、西德和丹麦三国的银行风险投资占本国风险投资总额的50% , 日本的风险投资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要投资主体, 而美国的风险资本中则有70%是由私人风险投资公司筹集的民间资金转化而来的。民间资金在美国风险资本来源中的地位比上述其他国家重要。
其次, 从风险基金来源主体来看, 美国养老基金来源主体占主导地位, 占5 1% , 而在亚洲, 企业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则占到3 8.6%(见表2)
最后, 从风险投资的投向来看, 美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电脑、通讯、医疗生物、电子四大行业, 占8 1.2% , 而亚洲风险投资在这方面的比重仅为24%。
可见, 美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的力度大大高于亚洲国家。
二、中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
中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深圳等一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无论从新增项目投资数量、投资金额还是新增管理资本方面,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院的调查,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主要集中于北京、深圳、江苏和上海的比例依次为37%,7%,9%,25%。从2007年新增投资额来看,北京地区的新增投资额最多,为13.5亿美元;其次是上海和广东,新增投资额分别为10.5亿美元和2.3亿美元,占全国新增投资总额的77%以上。从新增投资项目来看,2007年全国共有415个新增投资项目,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有152个、102个和27个,三地占全国新增投资项目的67%以上。除去深圳以外的华东地区获得的投资项目数量最多,达到61个。
(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与高科技行业
根据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院对风险投资公司认为的最优投资价行业的调查报告的结果,风险投资公司偏好的行业依次为:能源环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和医疗器械),互联网,it行业,传统行业,电信及增值业,制造业,传媒娱乐以及消费品行业等。前四大行业的偏好率分别为21%,16%,13%和8%。通过分析新增投资项目分布可发现,互联网具有104个投资项目,占25%,是创业投资行业分布中获得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其次是it行业,获得65个投资项目,占16%;传媒娱乐行业也是2007年创业投资的热点,共获得41个投资项目,占10%;电信及增值业共获得了33个投资项目,占8%;属于传统行业的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共获得了39个投资项目,占8.5%。其他属于高兴技术行业的高兴农业、环保、光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业也都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投资。
可以看出,2007年的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it行业、互联网、传媒娱乐、电信及增值等行业,这几个行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占到了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50%左右。
(三)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成长期和扩张期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调查,成长期共有163个项目,占新增数目的40%;其次是扩张期,共有142个投资项目,占新增投资数目的34%,种子期/初创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项目共91个,占22%;成熟期共得到19个项目,占5%。从投资阶段金额分布情况看,成长期和扩张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最多,分别占新增投资的32%和54%;种子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7%;成熟期占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在2007年仍然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扩张期,这一阶段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86%。但由于中后期阶段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一定的向种子期等早期转移的趋势。这说明,随着风险投资环境的日益好转,风险投资机构承受风险的意愿在逐步增强。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情况
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在退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现退出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及退出的企业数量较前几年都有大幅增加。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中国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资本市场ipo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创历史记录,蝉联全球融资桂冠。中国企业ipo数量为242个,融资金额为1023.72亿美元。其中,116家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为669.74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风险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全球ipo市场的回暖,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业在退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的赢利能力大大增强。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一)风险资金来源
美国的风险资金早期多来源于富有的个人家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到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养老基金高达40%,个人与家庭的投资只占13 %。由于风险投资自身的特点,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而且投资期一般较长,达到3-7年,因此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投资机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其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对信息的研究与判断更为专业,资金相对充裕,可分散到十几个项目投资中。所以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成为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培育机构投资者才是拓展风险投资来源的关键所在。
(二)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政府扶持的方式必须与风险资本运作的内在要求相适应。1958年,美国政府实行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从而改变了自1946年民间自发设众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以来13 年没有出现第二家类似机构的局面。美国的风险投资业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1978年和1981 年,美国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摆脱低迷状态,出台了税收的优惠措施,使资本收益税由49.5%降至20%,形成了风险投资的第二次浪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风险投资又是市场化很强的金融运行机制,有其内在运行规律。因此,政府对风险投资怎样扶持确实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存在着对风险投资一哄而上,从风险投资的建立,投资项目,管理等等都大包大揽,使风险投资效率低下。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应是在宏观方面,为风险投资创造适宜发展的环境如制定风险投资的行业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引,制定各类激励政策,比如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
(三)风险退出机制要完善
由于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资本投资于风险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风险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因此创造顺畅的多元的撤出渠道,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障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如美国风险投资撤出渠道有ipo、股权回购、项日并购退出、公司清算等多种形式,而在我国当前风险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一定困难。针对我国风险投资撤出难有如下建议:尽快建立二板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成立场外交易市场;鼓励股权回购实行税费减免等。
参考文献:
[1] 胡海峰.2009.风险投资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胡盛梅.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01,(10).[3] 张大英.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4] 孙颖杰.美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0,(06).[5] 彭建.借鉴与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运作机制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0.[6]琚向红,张明泉,王宁.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商业研究, 2004,(20).[7]周薇.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03).[8]徐加,徐祥柱.论美国、德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j].商业研究, 2002,(22).[9]王静.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暨南大学, 2006
[10]杨伯元,张健,陈宪.创业投资在我国发展障碍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1,(06).[11]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投资时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篇二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摘 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中美两国在历史课程改革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验,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中国;美国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中美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异同点,以期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有所启思。比较
1.1 背景比较
1)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奉儒家思想为正宗。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外在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追求着自由,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教育者更多地是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2)目标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知识层面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构成。能力层面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个性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美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1]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历史了解”,重视这两者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以增强爱国意识。具体目标是:一,了解美国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对民主制的忠诚。二,让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去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有一定的洞察力,形成自己有见地的观点。三,培养学生澄清问题和考证事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四,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分析、研究和认识全球和美国的关系。五,为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
3)理论的差异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中总是围绕凯洛夫教学论来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美国,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反对统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与中国形成巨大的差异。共性
2.1 重视能力培养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解释、研究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中美两国也一直都在强调历史学习要提升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做历史”教学方法中,从“历史问题”开始到最后“结论”,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自主地查阅、分析和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历史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中国“讨论法”教学中,也不难看到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当然,同样都重视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具体方面还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并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社区生活和亲身的调查研究中来学习历史。强调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这一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
2.2 重视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美都创造、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美国有“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有“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等,在应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讲授法仍是主要方法,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做历史”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这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也都在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中转变中“学会学习”。
2.3 重视信息技术
中美两国在历史教学中都注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有效地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博、便捷的知识信息平台。
不论是“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是“讲授法”、“讨论法”,都必须有供学生探究、体验和自学的材料,需要借助于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美国,大到国家、州,小到中小学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有藏书近一亿册又能提供数据化的网络服务。该图书馆设有一个“learning page”栏目,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还收录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共享资源来指导教学,也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风云网”都设有学史入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专题,其中多数专题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设计的,有一线的教师上传的教案和教学心得等,但资料分类不明确,使用起来不如美国网站那样方便、快捷,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差异性
3.1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美两国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会使用教科书,还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阅读,并对如何分析文献,老师都会设问来引导学习并对分析资料的过程作评价。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来完成一篇论文。每课都有课文简介,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和史料这四部分。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着一本教科书,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文献资料,但大多都是在课本中、题单中集选的只言片语,学生茫然不知其解,不会分析、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就题论题地解释相关文献资料。
3.2 教学效果的差异
在中国,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以便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系统知识才能应付考试。
在美国,不论是“做历史”还是“角色扮演”都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或亲身研习来体会和领悟历史。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历史”,更重要是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家做历史所运用的技能,有助于?w生达到“会学历史”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与中国不尽相同。
3.3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种反馈。在中美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差异。
在美国“做历史”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最后撰写小论文。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进行跟踪测评的,这种测评方法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定,还是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这种形式对师生来讲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评价方法在中国一般都是采用测试来进行的。如:“讨论法 ”中提到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强化训练,是通过出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评,通常练习题都来自于题库中,题型主要有两种,主观题和客观题。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虽然在课改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实际的作用。结语
美国 21 世纪高中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课标中提出?s“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定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显得越来越重
要。在对中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在致力于达到“学会学习”这个最终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以“学会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4.1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固有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中国历史教师仍是唱独角戏,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有效地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美国的角色扮演、做历史、辩论、模拟以及讨论法等。其次是是改造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突破旧模式,创造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2 改革教学环境
要使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法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评价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前,中国高中历史课程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学生生活,其次是课程的思想教育与目标相差甚远,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再次学习中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课标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得出“历史结论”,而在教学中总是把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少自己有机会收集、探索、过程、感悟科学精神。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与现在缺少大量史料、资料进行探究的教科书有关系,更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历史教育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 页。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篇三
中学历史主要教学方法概要
1、三段式教学法。也叫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分为指导阅读、整理知识和课堂练习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相似或相近的,还有读、讲、练三段教学法,读、评、练三段教学法,自学、精讲、解疑三段教学法,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法,两点三步教学法,等等。
2、四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划分为学生阅读、教师讲授、课堂提问和作业巩固4个阶段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也叫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这是把学生阅读、课堂议论、教师讲授和习题训练4种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四段教学法相近的,还有读、讲、析、练四字教学法、启发式四步骤教学法,等等。
3、五段式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提问、自学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处理作业5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它相近的有一种五步教学法,其程序分为回忆复习、导入新课,设疑问难、指导阅读,师生讨论、穿插讲述,提炼要点、理清脉络,作业练习、巩固知识5个步骤。还有一种称为“逆反教学法”,是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某些逆向变动,依次为自学、作业、评议、讲解、巩固5个步骤。
4、六步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导入、自学、启发、练习、作业、总结6个步骤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设疑导入教学法,也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6个步骤,即提问复习,定向导读,阅读、感知、分析、质疑,议论发言,教师讲述,课堂练习。
5、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叫最优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依次采用自学逯、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和小结课6种课型进行教学。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相近的,还有一种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教学法,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导、自学、启发、单元复习小结5个环节,其中单元复习为第一个循环,各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总复习为第二个循环。
6、程序教学法。这是借鉴外国程序教学法的经验,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组织教学、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把本节学习要点告诉学生、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答疑、串讲、提出下一节预习要求7个步骤。后来,又有一种综合程序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授、质疑释疑、要求学习7个步骤。
7、目标教学法。这是国外目标教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运用于历史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其主要程序包括编制目标、达标教学、测试目标、矫正教学等步骤。其中编制目标(定标)是目标教学的关键。有实验者依据布鲁姆提出的分类标准,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层次;有实验者则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归类列举、填图列表、问题解答5类,等等。
8、结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线索、网络,进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知识结构图示教学法,采用图表示意的方法来表现知识结构,使历史知识结构更加形象和直观,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9、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历史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图示教学法属于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还有:信号图示教学法、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纲要信号教学法、网络纲要信号教学法、线索表解教学法、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总体图表教学法,等等。
10、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解答问题;二是教师只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除上述10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外,还有立体教学法、多层次教学法、史话教学法、编卡教学法、提纲教学串联讲授教学法以及各种各样的复习方法等。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篇四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又指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自己
在教学行为的思考和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在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在检验
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2)①书反思法②教学后记反思法③案例研究法④录像反思法⑤成长档案袋⑥课题研究法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规定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2)《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3)《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4)《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
3、中学历史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1)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独立的人。④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2)其次,要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不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处于什么状态,教师都应理解关爱他
们,给他们以正确地评价。
(3)再次,要尽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4、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结构设计分别是什么?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南;以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教育
部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为依据。具体如下:
①凸显本课程的公民修养教育功能。②强调综合性,注意各知识领域的有机整合。③在选材和呈现方式等方
面勇于创新。④从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增强教科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
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5、开放性试题有哪些特点?(1)要注意选题的开放性。(2)要注意试题内容的开放。(3)要注意试题
答案的开放。(4)要避免试题徒具“开放”外表,而并不具有开放之实的情形。(5)不要偏离了历史学
科的本质属性,即观点和论述应该做到论从史出。
6、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品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要求有哪些?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要
求有哪些?初中: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高中: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7、什么是教学评价?新课改的教师评价与传统的教师评价有何不同?
(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为教师和与教学有关的方面提供教学状况的信息,提供改进、完善与探究建议的课程改进与开发活动,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①评价主体互动化。②评价内容多元化。③评价过程动态化。④评价方式多样化。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篇五
中美两国高中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杨振宁教授以深邃的眼光,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讲述了他的看法。深刻的分析了当前中美教育差异和不足,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杨振宁,中国教育专业团,艾迪留学,中美高考
中美教育研究动态
2007年8月15日~19日全国第四届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对中美中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现状
包含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对比
二、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的区别 是对中美教育特点的分析
三、借鉴与思考
包含改变教师理念、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养等(摘自兴华科学教育网)
2010年1月中美教育行政组织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 包含对研究两国教育差异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的具体分析,对两国教育方式与原则方面的对比,对两国交于历史沿革的比对分析,对现在中美教育组织之间的异同讨论,对两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改革所需要借鉴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摘自百度文库)
中国教育专业团职能为研究中外(中美)的教育改革差异动态为主要工作,及时进行研究分析,促进两国教育的发展(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2011年4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校长访华,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帮助在美留学生尽快完成毕业的目标。(摘自mba智库百科)
2010年12月12日,中美校联盟美国知名大学”中国珠海站”教育交流会在珠海市第二中学举办,促进了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为两国教育的互补优化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了解了两国不同的教育。(摘自天涯博客)
艾迪留学的首席顾问余露的研究 我们来探究中美两国中学的教育分类
在中国,中学阶段已经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分班分科,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理科或文科的能力,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上的课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美国,中学阶段不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高,高中只有代数和几何属于必修课,而且代数不强求背公式,几何也不大教授“如何证明”,三角对许多州更属于选修课,但对英文演讲写作训练的要求较高。学校设有很多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课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可能没有两个学生的课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基本上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来了解中美两国高考的情况
2010年12月推出的中国高考新政,再次将闻名海内外的“gao kao”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重要录取依据的口号下,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的高考内容是否也同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恐怕答案的揭晓还需翘首以待。
而美国的高考,全国性的考试主要为两类,一是sat考试,二是act考试,这两种考试的成绩都被各大学所接受,学生选任何一种考试都可以,目前美国绝大部分高中生是参加sat考试,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英文和数学再加上写作。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进入高中后的任何一年参加考试sat或act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对于学生各学科成绩的评估,并不在sat或act考试中体现。高中开设的主要大学预修课程都有全国性的考试,学生在修完某一大学预修课后就可单独考这一门课,如果成绩达到所入大学规定的标准,这门课在大学就可以免修,并可获得相应的大学学分。美国的高考(sat或act考试)并不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或名牌大学唯一的通行证,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个人的才艺(如音乐、体育才能等)、推荐信和自我谈上大学的撰文等。(摘自艾迪留学)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分析吧
————2004年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
杨振宁说:“我一直认为,新中国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是在解放后中小学教育大大普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在原北平念中学时,北平的文盲不少于50%,甚至是百分之七八十;不算外来的人口,今天北京10到40岁的居民恐怕很少是文盲。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事就是大多数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印度、巴西、墨西哥都是很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这么普及。这是一个有长远意义的历史事实。”
杨振宁接着话锋一转,向在座的校长、教师,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说:“今天美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是不是每个地区都应该抛弃原来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的哲学,向美国这个方向学习呢?”他说:“这个问题我曾经想过。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事。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这些国家及地区的教育哲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跟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传统有很大的区别。从中国、韩国、日本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大学生、研究院的学生也是这样。可是所有的美国中学、大学、研究生院老师,以及美国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办法,有它的特长。这个我自己就深受其益,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老师都很负责任,教得很深入,我到美国以后发现,一些课我已经念过了;美国教育跟我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完全不一样。这个现象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中学、大学学生到外国学习,成绩都很好,可是国外为什么会有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的印象呢。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教出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前人做过的,怎么能挑战从前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哲人所做的贡献呢。”
他分析其中原因,说:“对此应该讲得更清楚,中国学生是开始阶段不会做研究,在刚做研究工作时,胆子比较小,不敢向新的方向发展。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工作后,很多中国学生做的成绩很好,而且,他们很努力。在美国一个大的国家实验室,其中的机器通常是24小时运转,你会发现到半夜12点以后还在继续工作的,一般都是中国学生。到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是中国学生做得很好。到获得博士学位时,中国学生并不比外国学生差。”
他说:“如果问我,是中国的教育政策好,还是美国的教育政策好,我认为这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任何一个简单回答都是错的,因为这关系到千千万万所学校、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孩子,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包括对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训练的方法,是好还是不好,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对多半的学生,我认为中国政策是好的。因为它可以把这些孩子引导到将来能够发挥他们社会作用的道路上去。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到美国看看就知道了。我在美国教过两年的大学一年级物理课,美国的学校不管是非常好的学校,还是不太成功的学校,大一的学生多半还在晃悠,对于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怎么回事,前途是什么样子都没有想过。这跟美国整个社会结构有关系,教育也占一部分原因。而在中国,孩子们就成熟多了。可是对于天资特别好的学生,中国的政策就不一定好。”
中国要了解美国教育的背景
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杨振宁,非常重视定量分析,谈教育也不例外,他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名叫费曼,这个人有非常丰富的想法,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可是他从小说话做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常说他要在中国的话,很难成为大物理学家,因为整个社会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
又比如,比尔·盖茨,他在中国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风险投资办得比较成功。二次大战后,英国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得诺贝尔奖非常多,可是总体上生物工程不可跟美国比,这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制度。这是美国现在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
杨振宁教授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身有很长的传统,不是一两天能改过来的,教育工作者,包括研究教育体制、教育哲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美国的成功背景是什么。”
他说:“在中国,一个显得高傲的人是大家不喜欢的,美国对这种人比较容忍。可以由一件事证明这句话,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文章叫做《双螺旋》,是1953年一个名叫wat son的美国人和一个名叫crick的英国人合写的。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一个20多岁,一个30多岁,过了一些年,他们得到诺贝尔奖。我认识他们两位,他们都是讲话不那么客气的人。20世纪六十年代,watson又写了一篇名叫《双螺旋》的书,翻开这本书就知道他讲话和他做人的口气,其第一句话是有名的,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我的同伴不以高傲的态度待人”。这句话说明crick讲话是非常冲的。watson说话也如此,很冲。”
他说:“中国学术界对这种人是不喜欢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评委在讨论某某人是否应该得奖时,对讲话比较冲的人往往不喜欢,不愿意投这些人的票。这是中国和西方尤其和美国的传统的一个分别所在。我个人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西方传统多走一点,这会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好处。美国对于这样的人比中国宽松一些,它的科技能成功发展是与此有关的。这是值得中国尤其是教育界注意的。”
照搬美国解决不了中国教育问题
杨振宁教授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当前的热点问题。他说:“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孩子要考大学,全家人非常紧张,而且很多个家庭都非常紧张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压力,并在这个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呼声,觉得中国教育制度有问题,把小孩压傻了。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他分析说:“一个孩子考大学,全家人都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学校不够多。今年秋天中国要招收380万大学生,这数目比改革开放之初多了很多倍,但是,拿13亿人口相比,这仍然还是很小的数目。如果中国大学数目大幅度增加,压力会自然减少。可是,办学经费从哪儿来?师资从哪儿来?一连串的问题都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是把美国的哲学搬过来就可以解决的。”
他说:“中国4亿人口在城市,9亿在乡下,这9亿农民的思维状态,我不敢讲,因为我接触得太少。4亿中国城镇居民今天接受科学的思维,或科学的办法,绝不比美国一般人低。从教育成功率来讲,美国是12年义务教育,可是在纽约市,12年义务教育出来,文盲多得很。他们那里很多的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是一个祸害,得赶快把他们送出去,不管他们会不会念书,其结果造成两极分化,一边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一边是知识水平、思维方法、素质品位、价值观都不理想的人。从总体看,我觉得不如中国4亿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高。”
他说:“对小孩是着重启发,还是着重灌输,这是社会的传统,一时不容易改过来。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跟中国小学一年级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比较听话,平均起来安静一些,美国的男孩子动来动去的,坐立不安。这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一样,社会的价值观不一样形成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有这个分别,同时,要知道这很难讲哪个好哪个不好。中国小孩比较静,比较听话,当然容易有效地向他们灌输知识,于是就发展出中国的教育哲学;而美国比较容忍,小孩做奇怪的举动比较多,这有自然的道理,也有很深的社会结构,甚至有遗传因子在里面。不能贸然下结论哪个好哪个坏的。我认为两方面各有短长,不同的小孩也是不一样的,与老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关系,假如一个老师,比较注意鼓励小孩向多方向注意,兴趣广泛一点,这是有利小孩健康成长的。我在美国教了很多年书,发现美国的小孩,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这也喜欢弄,那也喜欢弄,好处是接触东西多,坏处是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中国相反,比较集中,比较安静,好处是能好好念书,坏处是不利于向各个方向发展。”
他说:“美国喜欢改革,动不动就出理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是说在前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人认为美国落后了,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数学教育不对,要有新数学,新数学的办法跟传统的不一样,要把很抽象的观念很早放进去,有很多学校采取了,过了一些年,发现这项改革非常不成功,到六七十年代新数学就没人弄了。还有一个例子,是费曼写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大学教科书,一些学校负责人说这些书写得非常好,可是一般老师不敢教,因为这些书牵扯的东西太多,内容太深,老师害怕被学生问得回答不出来。我讲这些是要说,中国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但不是说不能动。”
他说:“20年前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少年班,那时在全中国都很有名,我在美国报纸上就看见了,有十二三岁的小孩被选进去了。这件事搞了20多年,从国家立场讲等于做了20年的试验,就应当认真加以总结。如有一个相当清楚的结论,不只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对世界天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摘自育儿网)
杨振宁教授的分析深刻而明了,是对中美教育的明确分析,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