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篇一
摘要: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愈来愈密切的今天,教育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中西方的对比和借鉴也屡见不鲜,成为我国课改的关键词。
关键字: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 生源流失 改革
正文: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育质量和受教者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一定突破,不过,在具体的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以及现实地区性的差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对于所存在 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教育的实效,这篇文字主要走访了淮北地区城乡各处,在对于教育教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基本材料的支持下,对于淮北地区的教育做浅短的认识和探讨。
濉溪县百善镇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十一位教师,一百九十多名学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年纪,六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大约三十多名学生,其中学前班人数多一点,有五十八名学生,其他班级每班差不多不到四十名学生。在校老师平均学历大专,大部分是中师学历,自学提高,其中已经有两位老师获得本科学历。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已经十多年没有新进老师。据了解,学校的电教设备为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阅览室配备完成。而据学校老师介绍说,学校的电教和阅览室形同虚设,老师们很少去利用,教师的多媒体知识不充足,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基本上就是闲置的,阅览室也没有相应的能够满足学生的读物。笔者观察了电教室和阅览室,两者是在一起的,房间里的摆放有些凌乱,电教设备看起来很久没有使用,图书摆放在书架上,可是鲜有查阅的痕迹。学校里也没有基本的活动设施,除了基本的房舍,只剩下灰黄的泥土灰尘。学生下课就是在班级门前站一会,一位主任表示,现在的孩子还不如以前的学生有玩耍的空间,很无奈,但是没办法!
据一位五年级的教师介绍,虽然看起来学校的师生比例是合理的,但是实际上很短缺。基本是两个老师承包一个班,语文老师兼任英语、音乐等课,数学老师同时负责体育等课目。老师们叫苦不迭,虽然口口声声的素质教育,可是每年都会有抽考考试,老师们在忙于正常教学的同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在兄弟学校的抽考比赛中如果名次靠后就要受到批评。一位一位语文老师说,自己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教授英语等课目,可是精力和学识各方面根本不够,上级也不重视其他科目,所以学校能够开设的勉强会应付,除了语文和数学这些主课,其他的是得过且过,不能教授的也没有办法。课本越改越难,主课的教授已经很费力气,实在鲜有时间去关注别的事。
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十一位老师其实正常教课的只有九位,另外两位老师是退休返聘的,十一位在编岗位,不过另外两位老师因为在农村条件艰苦等其他原因,没有真正的在职,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另外聘请两位退休农村教师任教。其中缘由不难得知。
而对于学校学生的情况,老师表示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看管,学生的学习全靠老师督促,自律性很差,布置的作业只能说竭力督促完成,有些不做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虽然说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但是生活和教学的压力,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举动,不过也不能很好地去交流,只能是发现个别学生异样时去查问一番。家长会和与家长交流基本是空谈,在家长眼里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到学校就等于完全的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事事何种教学家长是不理会的。
谈到现在生源流失,学校领导表示没有办法的事,学校条件差,对学生的管教不可能像一些寄宿学校那样周全,家长为了孩子好送去城里能够理解。但是对于外界说的责任心不够,老师表示情况不属实,不能够把责任心等问题也划分为城乡问题,农村的教师比起城里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等方面并不差,只不过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客观不能够更好地去管教学生。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就是在泥土里玩耍,城里的孩子可以聘请家教,进行课外辅导,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令老师减弱了教学的压力。城里教师面对的压力更多地是外在的,而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于教学的不足的压力。一位老师说,可能在学历上面与城里老师有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教师素质就比他们的差。老师举了一个她接触到的实例,城里的老师对学生说回去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布置二十道数学题,这在农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敢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家长绝对饶不了你,认为你老师没本事。
对于老师自身的一些培训,学校老师表示基本形同虚设,很少听到学校有这样的安排,一位老师说估计这是对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情况了解很少,老师的自身进修就是自己的事情。
走访烈山区一所小学,学校在校老师六十多位,学生九百多名,情况比起百善镇的农村小学好得多,电教设备配置完善,电教室也利用起来为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教授电脑课。按照中小学师生配备比率,政策要求的是每名老师安排二十一名学生,而该小学的情况比较好,每名老师需要管理不到二十名学生。不过,小学教师普遍反应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很大。课改,这个被提及几年的话题,在师生眼里,非但没有减负,反而更加地令学生感到疲倦,师生在“减负”的课改面前不堪重负。95%的教师表示,现在的教材偏难偏重,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延伸,简单地针对教材看,是符合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要求,不过结合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水平中小学课本明显的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课程多,作业多,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很多老师表示,现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不符合规范,为了出成绩,现在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数学课成为学生最多的课目,其他的课目,例如,劳动实践,每周一次,有的根本没有,音体美等课程低年级多一些,高年级的少一点,增添了电脑学习课,任课老师一般由主课老师兼任,缺少专职教师。由于学习的内容难于理解,教学任务困难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掌握知识中无法平衡,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低年级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改的更离谱,增大识字量,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个学期要从原来的识认200个字,到现在500字,学生这么小,好可怜,反复的写,认。平均每天都认几十个字,这么小的学生怎么能接受?”在问询小学学生时,他们也表示要记得东西太多,勉强刚记住昨天的学习内容,今天的又充斥而来,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去明白学习的内容,渐渐地对于学习就剩下机械地死记硬背。更多的学生连识记也无法按照老师的节奏做到。
对于公布的所谓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不以成绩衡量学生,老师们纷纷表示纯粹是宣传,学校间依然是成绩为重。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各方面的标准,这就迫使老师不敢放松,更不敢轻易地尝试,只能在稳中求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式反复学习,通过加大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接受无法去探知。老师也不能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逐个提问学生,学生多,作业量就增多,交流都无法进行,根本顾及不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除了机械地记忆,很大程度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学的什么,为什么去学。
通过问询老师,得知,小学大部分是矿工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周围的农村子弟,据老师介绍,学生的学习不理想,矿上的子弟还能应付,而农村的孩子实在不行。农村孩子主要是留守儿童,老师表示,“很多学生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现在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农村,你想想中国有多少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谁来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谁来教育?”老师只能在课堂督促,一旦离开学校,根本无法管理,所以,学生各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学习问题,不爱学习,难以管理,很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据了解,很多“问题学生”并不是自身真的存在问题,只是没有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不服管理,或者由于跟不上进度而厌学,老师无法及时管理,渐渐地也疏于管理,最后就被定性为“问题学生”,成为师生眼里的差生和不好的典型。老师们表示,并不是不想去管理,只是,普遍的都是每个班学生人数50,60,有的甚至有70,80个,老师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学生人数过多,纪律都不容易维持,上课更是不容易,更没有时间去管理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的才会进行教育,不过收效甚微,老师们只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不加理会。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与家长能够进行沟通,老师们表示鞭长莫及,只能在学校时尽力地督促管教,离开学校就不清楚了,部分学生甚至会辍学,但是无能为力。
老师们表示,目前的教育情况只能是挂在墙上的数字,在现实情况面前,换汤不会换药,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实的教育仍旧是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的牢,不过学东西比较死,不会发散思维,动手能力也差。
老师自身的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和控制,突破的教学很难,加上学校的教师少,因为编制问题已经10年没有新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新思想新理念引入教学的很少,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有培训,濉溪县每年会有3天的时间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再学习,学校本身也会有5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校本培训,不过效果不大。不过,对于淮北市每年举办的观摩课,教师们评价很高,认为贴近教学,对于自身教学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在成绩的要求和时间的有限性面前,完成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成为师生努力的目标。
对于自身的无奈和处于对学生的关爱,老师们表示,希望教材不要编制的这么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去研究编写教材,现在的教育投入还是太少,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小班化教学,更加合理地分配师生比例,真正是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把社会等方面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失去热情和自我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在家庭费用支出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费用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费用的比率都在上升,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
中央教育部逐年地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和其他费用,希冀通过各种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不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还好,初中的生源状况就很不理想,一般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不会选择把孩子送进位于乡镇的中学,认为乡镇中学教学水平低,中学教师责任心不强,孩子学不到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照顾也很差,宁愿选择民办中学,花费更高地代价,以期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区家长一般也是选择民办中学,认为公办中学在学习、监督各方面的责任心无法与民办学校相比,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公办中学里,教师的压力较小,在自己工龄和职称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待遇各方面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民办学校的老师,取得的成果直接和自己付出的努力有关,责任心更强。家长普遍相信民办学校更加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未来。而选择民办学校,家庭的付出更大,一般中学,由于国家减免政策,学生需要缴纳的费用一般只有保险费等几十元钱,民办学校一学期的书本费和杂费达到上千元,据了解,差一点的位于农村的民办中学,学费在1200元,位于城区附近的达到2000元以上,例如,广文学校一学期要缴纳2750元的费用,包括伙食和住宿的费用,比较有名的,办学条件较好的龙华中学一学期的费用是2800元。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选择花费更多的民办中学,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在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所成绩。家长大约算了一笔帐,一个孩子上学,一年的花费大概在万余元左右,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很多家庭的家长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加上打工的收入,大概在四万元,不过除去花费,所剩不多,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出了。
还有部分家长自孩子上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小学,濉溪县县城很多小学都有接收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由于公办城区小学不是寄宿制,很多家长便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租赁一间房屋,由家长陪读。走访了濉溪县第六小学附近的陪读集中区,出租房简单,很多是一个家长带着几个孩子,一部分是父母都在,就近卖蔬菜或者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费用。出租房简陋,陪读家长一般是母亲,父亲外出打工可以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家用。问及陪读的情况,家长们表示,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环境好一点,陪读的花费很大,家里只是依靠着一个劳动力赚钱,生活很拮据。陪读的家长很少有时间去额外地赚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不敢保证,只求孩子能够争气。据估算,陪读的租赁费和额外的生活费是一大笔费用,原本可以两个劳动力的家庭,由于陪读,实际上只能有一个赚钱,变相地削弱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庭支出成本。
而家长所选择的民办学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城区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家长在选择时能够谨慎地对待,而农村地区家长一无所知,对于学校完全不了解,只能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去选择,在濉溪华宇学校被勒令调整前,笔者走访得知,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设备很差,学校尘土飞扬,教室简陋,食堂就像一个破旧的工厂的框架,到处灰蒙蒙的,状况极差。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衣服上的灰尘满布,头发蓬乱,看上去犹如野外生存的人。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大部分都是摸清情况后无法继续留任,选择离开,学校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6个月才给教师500元工资,很多老师不得不离开。没有老师的管理,学生无人理会,整个学校看起来纷乱不堪。据一位曾经在此学校工作的老师表示,华宇学校不单纯地是小学或者初中,凌乱纷杂,招生有小学,初中,甚至曾经开设过高中教学班和职业教育教学班,管理制度混乱,学生自由放任,学校配置的电教器材变相地成为学生的在校网吧,后来不得不废除。在二零一二年元月八号,笔者再次来到华宇学校,家长们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前询问,家长很气愤地表示不能再让孩子继续留在那里上学,老师们罢课,学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课,在学校漫无目的地滞留。一位家长指着自己蓬头垢面的孩子,称孩子简直与混混无异,生活比监狱的生活还不如,孩子还没有进行期末考试,家长们已经不愿意等待,将孩子带离了学校。据一位教师称,整个学校学风不正,基建太差,学生的生活食宿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食堂伙食特差,教师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长们在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向县教育局作出反应,在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号,县教育局做出批示,责令华宇中学停学整改。剩余的学生转移到附近的学校就读。而评价普遍较高的龙华中学,笔者了解到,学校招生严格把关,学校也是全封闭制的管理,师资力量充裕,虽然管理较严,不过学生和家长评价很高。学校整齐规划,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林立,新建设了塑胶跑道,对面就是县一中,环境方面没有问题。学生反应老师的素质很高,不会像其他学校的老师随意的打骂体罚,教学严谨。公寓都配有生活老师,一般都是本班班主任自带,24小时地对学生负责。家长表示,学校有事都会及时地联系家里,还专门开通了校讯通,各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及时得知,方便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生成绩在同级学生中突出。
结论:据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目前民办教育迅速崛起,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更好地教育,在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后自然地会选择更好地教育。据统计,目前进入高中的学生,民办中学的达到30%以上。民办学校的兴起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更好地完善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对于民办学校对于政府办学的影响,一位股长表示,民办中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政府办学是一个压力和激励,面对民办学校抢夺生源的挑战,公立学校只有更好地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才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淘汰。而对于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宁愿付出高额就读费而不愿选择免费的问题,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有钱,就算是相等的教育教学,家长们也希望在城里,而不愿留在农村。对于选择民办而舍弃公立教学,领导坦言,确实是公立学校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家长们无力管教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民办学校的教师在竞聘制的压力下责任心更强,付出的更多,效果就会更好,而公立学校,奖惩力度薄弱,仅仅依靠绩效工资作为奖惩的手段,效果不佳。这也是很棘手的事情!
我们要求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但是面对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式的教育才更符合我们的现实?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国民素质?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机会?教育是工具,也是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的基础。在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差距所在,在实践方面缺失严重。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同龄人群的差距,甚至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要付出哪些努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这不是说沿袭西方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在了解我们教育、文化的特殊性的前提下,解决其中不符合教育要求,纠正被扭曲的成分,输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保持属于自我的本色,并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片自我的天空更好地长成。
致谢:感谢家乡学校领导对我们本次调查的支持,感谢老师们的配合与理解,以及学生和家长们的倾情讲述。感谢所有对本次调查做过帮助的人们!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篇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引言
乡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里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体现了儿童优先、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文明进步思想。乡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正文
1.问题的提出
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5年5月22日,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公布了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00万人,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在乡村的也有2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乡村儿童总数的18%。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乡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就是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通过调查,研究者们发现,产生留守儿童现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原因:
1)父母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学费,城市物价高,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打工者所流入的地区主要集中与一些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相对于家乡,生活成本乃至于学费是很高的。
2)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一些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一些打工者在现代化程度更大、生活节奏更快的城市,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更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教育。
3)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没法稳定就学。绝大多数打工者的学历、能力、经验以及所处的工作领域使得他们经常“跳槽”,而对于儿童的生活来说,稳定的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环境更为重要。
4)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障碍。在很多南方地区一样,普通话普及不够,儿童在入学前根本得不到普通话教育。二是当地人的歧视。当地人的话听不懂而且还会有点歧视打工者。
3.应对策略和建议
总的来说,国家、学校、家长都要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应对新形势下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体来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强寄宿制的管理,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建立“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
3)基于社区、社会层面的建议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下乡”活动,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
4)基于政府政策层面的建议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
应当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不是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改革举措,应当成为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正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并不意味把这一群体视作特殊群体,更不能把“留守儿童”与“问题儿童”完全等同起来。同时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全面纳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留守儿童本身并不仅仅包含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范畴。按照留守儿童的定义和实质来说,除了现今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农村外出务工(进城农民工)留守家乡的子女之外,还包括外出经商人员子女,部分异地求学、做官人员的子女,出国人员的子女,军人子女等等,涵盖各个阶层背景的人员。而这些,学术界的关注仍显得远远不够,需要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篇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打工率比较高,更让人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许多家庭是牺牲对后代的教育来完成家庭经济的运作的,打工农民在揣着梦想进入“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1.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77.12%。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而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
“留守儿童真凄凉,平日难见爹和娘,放学回家忙家务,夜里梦中唤爹娘。”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多,涉及面广,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过调查发现多个省(市、区)中,留守率平均为26.1%,最高为51.3%。然而我校留守率达到了47.7%,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比例高达73.4%,多数学生生活在家庭角色不完整的环境中。
我校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缺乏弹性,影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消解了学生的兴趣,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智力得不到开发。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缺少家长的科学引导和培养,如果根据我们学校的现状研究出能激发留守儿童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家庭作业,就能启发留守儿童的心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基于以上思考,如何使留守儿童家庭作业设计得到创新,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篇四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bout rural rear children
文献综述: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例如《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和《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究》
等,这些资料从社会支持因素、社会化因素、认识层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的某些观点也是受上述文献的启发:解决问题可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梳理的方式,不一定要去防止它。
摘要:本文就是要综合上述因素对留守儿童问题做一个系统的探究,并且在解决方案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要正确的对待这种现象。本文介绍了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以及从国家、社会、个人、家庭、学校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虽然留守儿童问题追根究底是经济的发展问题,但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这一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缓解。
comprehensive depiction:through the method of searching literature, such as
一、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追根究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自
身发展和养家糊口的需要,所以一些青壮年便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看管。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要加快发展。
再者,农村地区,教育毕竟是落后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就使得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好好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便忽视了对他们教育,忽视了他们的心里变化。实际上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父母外出,不能很好的和他们进行沟通,不能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便会很容易出现缺失;又因为临时监护人要么没有有效的管理,要么不管,便容易使孩子养成畸形性格。学校老师们一般都会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监护他学习,一般学校较差,便形成了老师眼中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也很容易对他们放任不管,给他们带上差生的帽子。因此,学校和家庭都要转变教育理念。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俗话说,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因为有了妈妈,家变变得温暖;因为有了爸爸,家便有了坚强的柱石。留守儿童在本该享受温馨的年纪,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需要自己去承受空洞,寂寞的时光,这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虽然爷爷奶奶也会给予温暖,但是爷爷奶奶的年纪已经很大,他们对世间的事情都几乎看淡,远不如父母给的关爱多。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容易遭受别的小孩的嘲笑,容易受到孤立,因此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孤立离群。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糟糕。小孩总是贪玩的,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督,他们能正襟危坐的学习,但是一到了家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就是老大。爷爷奶奶一般溺爱他们,什么都顺着他们,那么他们自己就没有了自制力,学习成绩就会落下。
留守儿童缺乏正确行为规范的引导。一个好母亲胜过100个教师,一个好父亲胜过100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可以说是他们的模范。父母能够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与传统美德,能够交给他们怎样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虽然有爷爷奶奶,但是一般隔代老人大多没有读过书,观念较落后,信息叫闭塞,不能很好的言传身教。
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教育,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容易成为很多不发犯罪分子的侵犯目标。例如,借机拐卖儿童,性侵女孩等。临时监护人缺乏安全防护和保护意识,不能很好的教育他们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能切实教育他们不玩危险的物品。而且,留守儿童的识别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别人利用,从而和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偷摸拐抢骗,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应的对策。
毋庸置疑,肯定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联合协作,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作用,要知道,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弊端,政府不能一棒子打到底,去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回到他们的家乡照顾孩子,要想大禹治水那样采取舒缓的政策[2]。例如政府在近年来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由国家,群体和个人组成,包括各个方面。流出地政府成立专门教育留守儿童的机构,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人口流动综合管理种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来看待,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加以解决。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子女上学有困难的,政府要及时的加以慰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例如给他们每个月补贴。对于跟着父母出去读书的,学校
要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例如寄宿费降低,学费降低等,从而从各方面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帮助和解决。
社会要给予广泛的支持[3]。首先,我们必须改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的观念,要知道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他们父母因为经济问题离开他们而歧视他们,更不能因为他们出现了调皮、不上进的坏毛病而疏远他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可以去参加一些义工活动帮助他们,例如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带到村里一些励志的电影,带给他们一些好听的歌曲,让他们紧跟潮流;我们还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耐心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他们聊天,给予他们温暖,弥补他们因为父母出去打工不能陪他们交流的真空。作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要慷慨解囊,多捐一些善款,帮助他们,例如修建农村游乐园,农村图书馆等,这样可以大大解决他们的安全问题,他们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媒体朋友们也要加入进来,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励志事迹,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被忽视的那一部分人,要让他们主动地心甘情愿的加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学校要给予悉心的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往往会忽视育人这一关键的因素,殊不知,预先成材必先成人。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一类学生,可以定期的给学生们上心理课,但是不要单独给留守儿童门上,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提供心理问题信箱,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关心,例如专门为他们设立一个成长簿,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们要鼓励他们,并且从心底里喜欢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奋发图强,做一个品德兼优的好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成立一个“留守儿童”社团,定期给他们补习功课,定期带他们出去郊游等。总之,师生们共同奋进,帮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家庭要给予充分的关爱。我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父母外出务工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也要加强交流。这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破釜沉舟,从而绝境逢生。实际上,“留守”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教育财富[4]。对学生而言,父母含辛茹苦,外出打工供他们上学,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穿,勤俭节约,让他们过上好生活,这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育事迹,而且是言传身教,孩子们要感受父母的苦心,不要让他们的苦心变成你们出现问题的因素,那样会让父母伤心。对父母来说,你们经历背井离乡的精神磨难,你们要经历看人眼色的低下生活,要经历劳累的身体磨难,无疑是一笔现实的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对于深化孩子对生活的认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传统美德的继承,对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感激,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现在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科技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对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很多。空间上的距离所造成的问题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的眼中,家长们所要做的就是弥补和他们交流情感的缺失,例如通过互联网和他们视频,缓解他们的相思之苦;通过手机和他们通话,互相了解他们的近况,让彼此都觉得对方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一些节日像孩子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意,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留守儿童自己要自强。从国家角度来说,便是少年前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中华之前程便在于我国之少年;从自身利益来讲,便是可以结束这种父母孩子两地分离的悲苦境遇。要认识到,作为农村孩子,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那便是读书。只有读书好了,才能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找到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自己可以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孩子也会因为有一个温
暖的家庭茁壮成长。
总之,我相信,在我们不能改变父母外出务工的背景下,留守儿童自己,他们的父母,学校,社会,政府齐心协力,便可缓解留守儿童出现问题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许传新 [2]《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究》李星贵 [3]《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冯建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段宝霞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篇五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高邮市界首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各地都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这些儿童远离父母,他们的监护权谁来行使,受教育权如何保障?这些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几年前就已经启动,教育部、全国妇联及部分省市县教育部门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我校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向人民和社会负责。要求学校发挥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要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提升“代理家长”素质;落实家访联系制度,在春节期间全面走访“留守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思想;推行寄宿制管理等。但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队伍庞大,而且又是一个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学校都感受到力不从心,真正是“任重而道远”。
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做好理论准备
1、尽可能地搜集,学习并掌握儿童教育的新理论,使课题具有广阔的视野,不断更新思想理念,深化拓展课题的内涵和外延。
2、着力学习教学论、实践论、教学法等基本原理,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以便为课题实验创造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使课题具有整体的效应。
(二)做好组织准备
(1)围绕课题内容,按照科研要求,将主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并责任到人,以便分头实施,系统研究。
1(2)为了使课题科学高效地开展,特聘请省特级教师徐德兰校长负责研究过程的理论指导,负责研究计划、方案、成果的审核,并定期开展有关理论讲座。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论证
1、从我校的发展战略上看,“科研兴校”一直是我校努力的目标,学校教研气氛浓,学校领导亲自带头,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这为“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这些都是完成课题的客观现实基础。
2、从师资状况上看:
我校教师均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家庭教育情况比较熟悉,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均达大专以上学历,有较扎实的儿童教育经验,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他们中有学校校长、中层干部;有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而我们这一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研究队伍,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3、为了使课题科学地研究,学校邀请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到学校来,请他们举办讲座,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努力使此课题按计划分布实施,定期总结。
4、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实验管理制度,减轻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活动不少于一次。教科室将对课题研究情况作协调、监督。
5、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确保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奖励等各项支出如期支付。预算课题各项经费要1.5万元。
四、课题的界定和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研究将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国家未来。学校教育过程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与社会、家长共同解决好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获得与其他儿童平等的发展机遇。并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2 培养留守儿童的浩然正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留守儿童成为对祖国忠诚、对社会感恩、对事业坚定的接班人是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的目的。
六、研究目标
深入了解我镇各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学习、生活、性格、心理、道德养成等方面),探索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职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各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七、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研究;
2、息技术支持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利与弊研究;
3、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
4、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5、校对留守儿童有效帮助研究;
6、守儿童个案研究。
八、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校长室、总务处、教导处、教科室、少先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3(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学校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 30 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 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 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镇党委 4 政府,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9、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0、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 5 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实验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资料,制订并完善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学校,建立研究档案。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定期研讨交流,总结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4年1月——8月)总结推广阶段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十、成果显示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实验研究报告;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咨询录;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文集;阶段性研究报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相关论文集;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留守儿童”成长成果展。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