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嘉庚精神宣传月嘉庚精神薪火相传篇一
集美村感悟“嘉庚精神”(新雨轩)
昌沧
集美大学是一所省属的多科性的综合大学。正式成立于1994年10月。由我国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内的5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而成。目前在校学生1万多人。
我们听了校领导的介绍,后到鳌园拜谒了嘉庚先生的陵墓,又参观了他的故居,使我们受到深深的感动。
“嘉庚精神”的精髓似应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早在“五四”运动后,他就大声疾呼:“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
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
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他还说:“救亡图存,匹夫有责!”“如果国家衰亡了,即使个人发了大财又有何用?”他身居海外,“为团结抗日,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他无比艰辛地组织海外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日战争。
仅1939年,他们汇给当时政府的捐款就多达11亿,占其军费总开支18亿的一大半。
他反对屈膝投降,痛斥大汉奸汪精卫。
他曾以国民参政员的名义提出并通过了“敌人未赶出我国之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的著名提案!他曾冲破蒋介石集团的重重阻挠,访问了陕甘宁边区,由是“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知名爱国人士积极参政议政。
他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哪来的“兄弟关系”,哪来的“无私援助”;他不大赞成“大跃进”,说那些数字“简直像小孩在讲童话”;他不赞成反“右派”斗争,这将“损失多少有用人才和优秀知识分子”。
他一直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
在临终的遗嘱中,还念念不忘“最紧要的是国家前途,台湾必须回归祖国”。
二是崇尚教育的精神。
嘉庚先生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他还说:“要想国富民强,教育是基础。
”他“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
他17岁随父到新加坡闯荡谋生。
成就基业后,在其胞弟陈敬贤先生的大力襄助下,即醉心于祖国百年树人的教育伟业。
从1913年创办第一所集美小学起,50多年来,先后创办了十多所各种类型的学校,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至高等教育,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专科及海内外闻名的厦门大学。
为兴学,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家产。
在困境中,他毅然地顶住了英资的压力,宁愿“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不惜“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嘉庚先生最大的人生乐趣:广育人才。
几十年来,他所培养的各类人才遍布祖国及世界各地,真是桃李满天下!他为祖国、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嘉庚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褒奖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90年3月31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明亮的、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
我们很羡慕集美大学的师生,他们首先成为这笔精神财富的当然受益者!
从办学主张和办学实践看,陈嘉庚不但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几点:第一,提倡女子教育,突破封建禁锢。开风气之先;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第三,20年代即提倡学生要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第四。工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第五。为—厂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订彳:同安“十年普及教育汁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以开拓者的姿态和革新者的精神,心力交瘁,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真正做到“诚毅”二字。
陈嘉庚对捐资办公益的热心家勒碑留名,对自己却不居功、不务名。他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建了多少高楼大厦,没有一所刻上他的名字或以他的名字命名。1923年集美学校师生和校友为了庆贺他的50寿辰和表彰他的兴学业绩,募捐筹建“介眉亭”。他拒绝了,认为“建亭祝寿是沽名钓誉”,“决不接受”。
集美大学的校主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陈嘉庚先
生是华侨史上第一个发了财“而肯全部拿出来”的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一生为教育事业倾资、倾心、倾力。嘉庚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近半个世纪,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集美大学,成了集美大学的“传家宝”,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集大人。
陈嘉庚光辉的一生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集大把弘扬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
新生入学后,集大就通过组织唱校歌、听报告、参观陈嘉庚故居、归来园、嘉庚公园等活动,让他们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为让嘉庚精神入眼、入脑、入心,集大编写了《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教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嘉庚精神。该书由“东南亚工商业巨子”、“倾资办学第一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建设新中国的功臣”和“伟大的陈嘉庚精神”等六个部分组成,全面系统地对嘉庚先生的生平和精神内涵进行介绍。
“诚毅”成为学生做人准则
集大学子身上表现出的独特气质、品格和才华,源于“诚毅”的熏陶。
“诚毅”即“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这是集美大学的校训,是陈嘉庚先生留给集美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寄托了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大学每一个学子的殷切期望。集大秉承“做事先学做人”的育人理念,以“诚毅”教育为突破口,锻造学生过硬的素质,为学生踏入社会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不久前,集大举办了第二届“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演讲赛。学生用精彩的演讲为他们心中的“诚毅”精神做出了新的诠释,畅谈自己在“诚毅”校训精神鼓励下不断成长的体会,深深感染了评委和场下观众。近年来,集大广泛深入开展“诚毅”精神教育,把“诚毅”教育始终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开学典礼以及重大活动上,必讲“诚毅”;平时举办“诚毅”知识竞赛、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诚毅”的认识;对毕业生则进行诚信教育,教育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主动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弘扬“诚毅”校训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源
嘉庚精神深深地铭刻在一届又一届集美学子的心中,这强烈的精神力量,推动集大不断发展。
步入集大,他们会自豪地对你说,这数十栋绵延几公里长的建筑楼群,大都是我们的校友、校董等捐资兴建的。没有嘉庚精神,就没有集美大学。据介绍,李尚大、李陆大、庄绍绥、李引桐、黄克立等校友不忘嘉庚精神,感恩母校,每年给母校的捐款逾1000万元,10年来捐款已近两亿元。
在集大学子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脉搏。嘉庚先生的教育情结深深感染了集大的学生。去年,集大中文系举办了第五届“学雷锋义务家教活动”,近400名志愿家教的同学走出校门,深入到集美中学、集美一小、集美二小等中小学,主动联系需要家教的同学和家长,建立家教关系,义务辅导中小学生学习。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义务家教活动中,集大还举办了首届“爱心义务家教”活动。一个多月来,集大志愿者在整个厦门地区的18所中小学及2个居委会展开活动,进行了1800多次的辅导。
除了用自身行为诠释嘉庚精神外,集大人还有一个更远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嘉庚精神、实践嘉庚精神。寒暑数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出校门,然而集大学生义务导游团的旗帜却始终鲜艳地飘扬。9年来,这支由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阳航义务导游团发展起来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坚持“弘扬嘉庚精神,服务社会大众”,它已成为集大学习嘉庚精神、宣传嘉庚精神的有效载体。
“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与陈嘉庚后裔一席谈
在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90周年活动之际,记者采访了陈嘉庚后裔。
“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后裔们无不为陈嘉庚先生感到自豪与骄傲。陈嘉庚先生七子、87岁高龄的陈元济老人激动地说:一百多年前,家父远赴重洋,开始他一生的创业征程。当年家父虽身在他乡,但心系祖国,他认为“诚以救国既无术,亦只兴学之一方”,青年时期的他就此立下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宏愿,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倾其所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他一生热爱祖国,忠勇奉公,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振兴中华、发展教育的伟大事业,做到了自己许下的“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的誓言。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陈元济先生说,回祖国,一定要先回首都。从10月18日开始,我们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访活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全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办的领导先后四次会见参访团。在参访活动中,我们这些来自新加坡、加拿大和泰国等国家的嘉庚后人也感受到了祖国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感受到了祖国人民对嘉庚先生的深深敬仰。陈老说:“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长城,一睹这条象征中国人团结和力量的东方巨龙。我尽管行动不便,但在亲属的搀扶下,也登上了长城。”陈老说,登长城一直是我的愿望。在过去的45年中,陈老四次到北京,北京乃至整个祖国的巨大变化,让他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是第三次带家族团来北京了。他说,嘉庚先生的后裔分布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不少人没来过中国,对祖国的历史和发展也不了解。这次他特意带上了不少嘉庚先生第四代子孙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来感受感受,感受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感受家乡的亲切和可爱。
陈立人说,作为嘉庚的后代,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海外华人华侨一同来继承发扬嘉庚精神,一同为祖国、为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
林世雄
林忠阳这样诠释导游工作,他说:“陈嘉庚的一生是用生命在为社会办教育,我们的讲解必须是用你的灵魂,融入你的讲解,言为心生,你的讲解必须发至你内心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好陈嘉庚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讲出对陈嘉庚那种爱国爱乡特殊的情怀。鳌园其实也是陈嘉庚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最佳园地,可以说是陈嘉庚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为我们后人建造的一座爱国主义丰碑。
嘉庚精神
陈嘉庚先生去世后,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都耸立起他的铜像,华侨大学也修建了陈嘉庚纪念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大礼堂命名为“嘉庚堂”,福建会馆与南洋华侨中学也塑建起他的铜像。
陈嘉庚一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阶段,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活动诸方面的大成,形成了一系列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统称为“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的基本涵义是丰富多元的,既含有他所服膺向往的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国爱乡诸点,也包括他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艰苦创业,倾资兴学,刚直无私,勤勉俭约等。
心向陈嘉庚请教企业经营之道,他回答说:“有两条。一是要有祖国做靠山;二是要有经济的眼光,还要有政治的眼光。”陈嘉庚这两条经验,是他在海外经商几十年的心血结晶。
陈嘉庚的倾资兴学,培育人才的可贵精神,最为世人所称道。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热诚刚毅,百折不挠。他倾资兴学数十年的沦桑历程,集中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一生为社会服务的牺牲精神,这是嘉庚精神的重要体现。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世界市场一片混乱。面对凶猛的经济危机,陈嘉庚企业连年大亏,有人劝其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陈嘉庚斩钉截铁地表示:“不,我的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关门。”因此他多方筹措经费,包括变卖部分校产,举债,甚至出卖大厦,以维持集美、厦大经费。
南侨知名人士洪丝丝是陈嘉庚挚友,跟随陈氏多年。他认为:“陈嘉庚一生所得金钱几乎全部用在爱国事业,其中绝大部分用在教育方面。”这些钱“如果当时买了黄金,估计现在当等于一亿美元左右”。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则是陈嘉庚先生对金钱的看法。
陈嘉庚先生自己的生活是很节俭的,尤其是晚年。他的用财之道遵循“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原则。他时常对友人说:“我的金钱取谙社会,亦当用诸社会”,“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总之,陈嘉庚用钱的最重要原则,是处处为国家为社会着想,而不为个人和子孙打算。充分体现其为人处事的高尚品德。
陈嘉庚倾资兴学重点,一是集美学校,二是厦门大学,三是新加坡华侨学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陈嘉庚经营稍有得利,即立志兴办集美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及各类专业院校,学校规模之大,师生人数之多为全国之冠。与此同时,陈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后积极资助与创办六所华侨华文学校,开创了华侨在海外办学新风。1919年,陈嘉庚公司进一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约达400万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国筹办全国第一家侨办大学--厦门大学。为做表率,他带头认捐400万银元。其认捐数额正好与其当时全部资产总值相当。陈嘉庚在爱国兴学方面用钱气魄之大,目光之远,举世罕见。
嘉庚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宇宙共存。
嘉庚精神宣传月嘉庚精神薪火相传篇二
星期五,我们六年级参观了陈嘉庚先生的故居。
首先,我们来到了遗物室,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陈嘉庚先生的鞋子,我惊呆了,这是一个富翁所穿的鞋子吗?那鞋子的款式非常的普通,不仅如此,鞋子的面有好几条划痕,而且皮都翘了起来,还打了补丁,十分难看。一个富翁,怎么会穿如此破的鞋子?在想想平时的我们,鞋子的款式五花八门,有很多人穿的都是名牌,而且根本不可能穿到鞋子的皮都翘起来了还在穿。我们恐怕没有陈嘉庚先生那样富有,可穿鞋子却比他还要浪费,实在很不应该。此时,我突然对陈嘉庚先生的勤俭肃然起敬。
这时我突然想起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钱是取之于社会,所以也要用之于社会。”陈嘉庚先生对一生社会奉献了不少,据资料介绍,他钱财虽多,自奉甚俭,多用于办学,先后在家乡集美办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等。合称集美学校,又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他为改变家乡教育贫困落后的面貌付出了不少心血。他自己不但不挥霍钱财,还很节省,他尽量不买衣服,他随身带着针线包,哪件衣服破了就脱下来自己补,从不麻烦人。他一生累计为文化教育事业捐款人民币5.4亿元,临终又把银行存款300多万元捐献,未给子孙留一分钱。
陈嘉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小气,对社会却很大方。他拿钱出来建学校,却导致了企业经营失败,他一点都不抱怨。可儿子多用了10银元,他却气得不得了。甚至可以说,他只为社会考虑,却很少为自己考虑。
我们应该向陈嘉庚先生学习,要多为社会考虑,多为他人考虑!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10月21日,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社会活动家。9岁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谋生,起初在他父亲那里经营米店,不久,他的父亲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
同时,在新加坡大面积种植橡胶,加工橡胶制品大规模工业生产。鼎盛时期开办了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雇佣职工3万余人。民国14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于1913年,他回家乡创办集美小学,之后增办了师范,中学,农业学校等,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还创办了厦门大学,聘请了许多师资,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他的故居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如今,在故居两恻建起了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有800平方米。主要以图片,实物为主,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保存的钢笔,手杖,鞋,帽,布伞,皮带等遗物。陈嘉庚去世于1961年8月12日,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他的陵墓座北朝南,龟寿形墓表由13块水磨石镶成,光可鉴人。周边用青石浮雕介绍了他一生的重要经历。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中国内地及华侨海外的人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内外将永远光芒。
正月初四一早,我去参观了陈嘉庚先生故居。
我先游览了归来堂。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意喻海外的游子回归祖国。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他左手拿着帽子,右手挂着衣服,柱着拐杖,神采奕奕的样子,铜像后石屏上还刻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先生的故居是一座白色的二层小楼,楼前有一棵高大的龙眼树,树冠覆盖了半个院子。二楼的陈列室,摆放着先生用过的物品,有衣帽、眼镜、皮包、手电筒等等。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俭朴,让人无法想像。导游介绍说先生一生勤俭,他为祖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捐建了一百多所学校,当年一共捐了几亿美元。他曾说“该花的钱就大把大把地花,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能花”。先生的崇高品德真是让人敬仰。
故居旁是一个龙舟池,当年先生总是鼓励学生在端午节时举行龙舟比赛。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嘉庚公园,公园的东面树立着尊师重教荣誉碑,是一根燃烧的蜡烛,象征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里面有一座鳌园——就是先生的墓。进入鳌园是一条长长的门廊,两边的石壁上雕刻着人物青石浮雕,非常精美。集美解放纪念碑竖立在园中央,有两层基座,台阶下层八级,上层三级象征着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纪念碑旁还有一座石壁,雕刻着日常行为规范,很值得我们学习。石壁的后面就是先生的墓了,他的墓形状和图案都是乌龟。为什么呢?原来先生觉得人要像乌龟一样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人。
因为要赶火车,只能匆匆游览一番,但先生的崇高品德还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嘉庚精神宣传月嘉庚精神薪火相传篇三
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下面是关于嘉庚精神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集美嘉庚公园玩,在那里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陈嘉庚先生生前的光辉事迹。
激发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给陈嘉庚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因病去世,而他的300多万元没有留给他的后人,全部留给了国家。支持国家的建设。
陈嘉庚一生朴素,他的钱财,他的爱国精神全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华侨。希望我以后也可以像他一样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每次回老家,出厦门大桥后不久都可以看到一片红砖碧瓦的房子,绿树成荫,繁花烂漫。妈妈告诉我说那是集美学村,是一名叫陈嘉庚的华侨出钱建设的!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后来我和妈妈去过几次集美学村和鳌园,进一步了解了一些陈嘉庚的事迹。
陈嘉庚是集美人,跟父亲在新加坡学商,开过罐头厂,米店,后来种橡胶树,开橡胶制品厂,人称“橡胶大王”。
他把赚来的很多很多钱都用来建设学校,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并资助闽南各地兴办中小学。
他在新加坡还开办了许多华侨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即使在自己所办企业受挫,资金拮据的情况下,他仍百折不挠,倾资兴学。
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他的故居小楼里只有一些简单的家具和生活用品,陈旧的床、写字桌、沙发、凳子、皮箱,补了几个补丁的蚊帐、破旧的牙杯和脸盆。
因为他的兴学报国,[毛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人们也将他视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听了他的故事,我觉得陈嘉庚很有本事,能赚那么多的钱,但他更伟大,能把赚来的钱慷慨地捐助出来创办学校,帮助别人!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虽然我还小,却是名小小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学习也很努力。我要学习陈嘉庚精神,掌握各种本领,更加积极进取,做个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嘉庚精神宣传月嘉庚精神薪火相传篇四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以下是关于嘉庚精神的作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时候,常听父母跟我讲,家乡里曾有个爱国华侨陈嘉庚。陈嘉庚年轻时就闯南洋,一生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一九一三年后,他分别在福建修筑了七十三所学校。在校中实行免费入学,设奖学金等办法,使福建各地贫苦学子得到了读书的机会,为祖国培养出许多人才。陈嘉庚家中家财万贯,他却十分节俭节约。他家中的家具多是旧的,家具坏了就自己修一修,衣服裤子上全都上了补丁。陈嘉庚还常把钱拿去资助那些寒窗学子,而自己每天的饭钱却只有五角。他还常说:“金钱就是肥料,用来播撒才有用。”他的故事伴随着我慢慢长大。
如今,在开展《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展中,我再次读到陈嘉庚那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所感动。想起来,我就十分感动。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条白裙子,价格不菲。
那条裙子可好看了,领子那绣着两只蝴蝶,袖子和裙摆那还逢着蕾丝边,穿上就像个童话里的灰姑娘穿上了仙女给的裙子。
刚买来的时候我可爱不释手的看了好一会呢。
当天我就穿着它去上学,想跟同学炫耀一下,一路上,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走进教室。
正好班里有一个同学在写钢笔字,那只钢笔突然写不出来了,那个同学把钢笔用力一甩,而我正好走过。
“刷——”那条裙子上多了一点一点的墨水,就像原本美丽的一幅画里多了一滴滴的油渍。
我的心情一下子从太空跌落谷底,我与那同学争吵了起来。
回到家后,我臭着一张脸对正在看报纸的妈妈说:“妈,你看我的裙子脏了,待会帮我把衣服扔了!”妈妈抬起头,看了看我的裙子,说:“没关系的,到时用漂白水漂一漂就行了。
”我嫌弃的说:“哼,就算用了漂白水,裙子上还是有痕迹的,要漂你去漂,反正我也不会再这条裙子的!”说完,便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间,狠狠的摔上了房门。
从此,那条裙子就一直压在衣柜的最底层。
如今,我读完了陈嘉庚的所有事迹,我才惊觉,那时我做了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我在心中默默发誓,以后再也不浪费了。
我要向陈嘉庚学习,学习他那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做个美德少年!
“诚毅”这两个字常常萦绕耳畔,让人记忆深刻。可是往往大家听了却不明白是什么含义,其实诚则是诚实,诚信;毅则是坚毅。可以连接在一起的就是: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便是我们的嘉庚精神。
嘉庚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也是家喻户晓的杰出爱国主义者。他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也让人敬佩不已,认识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连连叫好。这嘉庚可以说是我们的榜样,他用诚毅来告诉大家做人的基本。
嘉庚曾说过: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嘉庚用这句话来鼓励支持我们的教育事业,给更多的青少年鼓励与自信。
他建立了110多所校园,他倾资兴学,培育英才。不错,正是陈嘉庚,他是我们华人的领袖,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有许多所学校,但是他从为奢侈过。该花的他自然会花,不该花的,他是一丝一毫也不多用。
他曾说过:诚者,诚以待人;毅者,毅以处事。可见他将诚毅二字看得十分的重。他也将诚毅设为校训,可以希望师生们能够将诚毅二字藏心中,这样子一来,他就死而无憾了。而他也希望诚毅可以成为师生们的座右铭。让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都不忘诚毅二字。这诚毅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一定会有用处的。他也用行动来告诉大家,一个人失去了诚毅是有多么的可怕。
嘉庚一生中最注重的就是诚毅,他认为一个人失去了诚毅的话,人生一定失去了意义。他不止在海内有近110多所学校,在海外嘉庚也拥有许多的学校。无论是海外海内,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嘉庚的爱国故事人人皆知。学生、工人、主席,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他们都知道嘉庚的事迹。对于嘉庚来说,他从未骄傲过,而是虚心的学习。正是他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人心服口服。
单单说却不知道嘉庚那些辉煌的过往,又有何用呢?接下来就随我一同欣赏吧!
嘉庚先生回国定居后,也常常教诲身旁的人要诚实守信。
采访中,嘉庚先生生前秘书张其华先生对两件小事印象深刻。
一件发生在1958年,当时集美各校要筹办农场,但校区土地有限,学校有人建议,把几年前赠给农业厅的天马农场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
张其华认为有道理,便请示先生,结果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
先生说,已经赠送给别人的东西又要讨回,出尔反尔,是不诚实之举,并责怪张其华没有当场批评学校的这种错误主张,还要照搬来提什么建议。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同样长期追随在嘉庚先生身边的总务主任叶祖彬身上。
1956年10月,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里的一些乡亲回到集美,嘉庚先生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家里一起吃地瓜稀饭,并叮嘱叶祖彬多做一些饭。
结果叶祖彬忘了通知,让客人们饿了肚子。
尽管事情不大,嘉庚先生却认为,叶祖彬在这件事上对他失了信,同时也让他失信于客人,因此,要求叶祖彬写出检讨,并给予停薪一个月的处罚。
展现了他奖罚分明的性格。
在集美的大街小巷里,有关诚毅的标语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让人不得不觉得诚毅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有多么的大啊。
最后还请大家切记:诚毅二字心中藏,嘉庚精神永传扬。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的诚毅精神,让我们的嘉庚精神发扬光大,让世人都认识他吧!虽然嘉庚已经过世了,可是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世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