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一
调研方:甘肃省的村子
调研地区:29个村、5个社区
调研时间:2012年12月
研究目的:
1、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2、理清政策思路与具体要求
3、了解目前居家养老政策对老年人的帮助程度
4、加快完善和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抽样调查、重点访谈
特殊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解读。
抽样调查:本次调研运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对xx镇47个村、5个社区全部享受居家养老补贴进行抽样,最后选取了总数的80%作为调研样本。
重点访谈:对镇与村(社区)负责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和服务商等,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研结果:
一、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范围逐步扩大。
2、各级行政体系很完善。
3、目标人群多样化。
4、服务种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5、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在迅速增加。
二、目前居家养老的中心任务主要是由政府出资为80岁以上老人购买服务。
三、符合条件的老人获得的是由与政府签约的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而非现金。
四、行政执行程序
由村(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到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再到区老龄委,分级上报审批。
五、资金的结算程序
老年人到服务商处消费后登记,服务商将每月消费总数报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然后逐级上报,由市老龄办审核批准后,再分级下拨资金。最后由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服务商按季度结算。
六、老年人基本情况及需求
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目前本镇享受居家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有1000多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其中不能完全自理的约占72%。
2、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3、老人有服务券可享受的服务情况
目前提供的服务主要有老年餐桌、家政清洁、理发、洗浴、家电维修、生活照料、老年用品换购等。老年人普遍认为目前的服务项目较少,服务范围较窄。
4、老年人可享受的服务补贴金额
5、服务券对老年人的帮助程度
老年人认为目前的补贴额度偏低一些,认为不太够与太少的老年人占67%左右。
6、老年人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满意程度
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政策的整体评价是比较满意的,其中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老人约占13%。
七、服务商情况介绍
老年餐桌13家、理发店4家、浴池3家、康爱乐家政等。
八、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商严重缺乏
(1)服务不能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需求。如:老年餐桌的饭菜偏咸、偏油,不适合老年人清淡的口味需求。家政公司的服务员更换频繁,老年人适应不了。
(2)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由于资金是一季度一结算,非现金及时支付,周转起来不划算,大部分企业会觉的麻烦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
(3)没有意识到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国家为老年人提供的一项特殊福利,只有老年人才能消费并登记,往往老年人的子女或亲戚以老人名义消费时他们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
2、服务商的数量少、涉及范围小,老人使用起来不方便。引发的细节问题有:(1)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农村与城市老人的生活仍有一定差距,本地大部分老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使用养老券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还是换购物品和医疗服务,他们认为这样比较经济实惠,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他服务相比之下就不是很重要了。
(2)老人安全问题及经济问题
目前提供的这些服务都是老人欠缺的,但由于受服务商的局限性,老人在享受服务的时候不方便。例如:拿50元服务券让老人自己去餐桌就餐,那么他可以吃三到四天,若是叫服务员送餐价钱就比较高了,50元最多只能吃2-3顿。由于居住地距离老年餐桌较远,出于经济考虑就只能自己到餐桌去就餐,非常不方便。
(1)对于特困老人来说,目前的补贴标准仍然不够,并且服务收费标准过高,所以每月100元的养老券对于家庭困难的老人帮助不大.。
4、老年人家庭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老年人多与子女同住,但高龄老人的子女也都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照顾老人越来越乏力。有些空巢或是独居的老人就更加难过了,子女都不在身边,基本生活和安全都是问题。
5、老年人服务多元化问题
有些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的老人,不愿意使用这项服务,觉得局限性太多、资金额度也不大,使用反而影响他正常的生活。例如:他家本身有子女或是保姆照顾,且离老年餐桌、购物等服务网点都较远,最方便使用的还是自己子女和保姆。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会认为自己本身不需要服务,为了迎合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每月还得考虑要接受什么服务,影响了原来正常的生活,还不如不享受这项服务。
九、建议
1、强化专业队伍培育,提高服务水平。政府鼓励与支持专业性连锁性的的居家养老服务商产生。
2、打破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扩大社会参与热情。适当引入一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而使服务快速覆盖到更多老年人。
3、增加服务商,扩大服务范围,使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4、鼓励和扶持本地区开发属于自己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如:培养居家养老护理员、社区医院等。
5、加强社会公德宣传,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6、对特困老人适当提高资助额度,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
7、简化现在的一些行政执行程序,让一线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服务商和监督服务质量。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全镇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二
;[提要] 为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对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形成,抽取151位有意向在社区居家养老的中老年人,同时结合李克特量表构建医养结合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质量模型,发布大数据背景下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情况与社区服务人员数量、社区内文化娱乐活动情况、社区内医疗设施配备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大数据背景下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问卷,信度值大于0.7,研究结果可信度较强,可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为居家养老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医养结合;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12日
一、居家养老现状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模型分析
(一)陕西省居家养老现状。根据2018年全国及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10%,虽低于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8%,但不可否认陕西省的老龄化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2014~2018年全国及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5 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正在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养老服务类型选择方面,41.72%的受访者选择了居家养老服务,20.53%的受访者选择社区养老服务,总体占比超过60%。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已成为养老服务类型的主流,完善和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压力,对带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模型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乡户籍对于长期同住人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城镇选择与配偶两人同住的比例为65.71%,明显高于农村的选择比例26.67%。农村选择与子女和孙辈同住的比例为33.33%,明显高于城镇的选择比例5.71%。可以看出,城镇社区居民老人多为与配偶同住,而农村社区居民老人多为与子女同住。因此,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成为居家养老人群的迫切需求。
半数以上老人月养老金在3,000元及以下,根据交叉卡方检验结果,性别与是否患有慢性病之间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男性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85.71%,明显高于女性患有慢性病的比例51.72%。总结可知,不同性别样本与患有慢性病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男性更易患有慢性病,这与女性和男性的生活习惯有较强的关系。
為了深入了解居民对于社区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养老照护服务质量情况与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社区内的生活设施、养老设施设备、医疗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服务人员六个方面的关系,本文运用spssau软件对六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基于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养老照护服务质量与社区服务指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社区服务人员的数量配备、医疗设施设备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与社区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养老照护服务质量情况相关性强,说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员配备对社区保健服务质量的影响较大。养老照护服务质量受社区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及时程度、社区内的生活设施、养老设施设备以及社区内环境的整洁程度的影响较大。在城市社区中,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较高,子女的工作压力大导致老年人无人照料的情况逐渐增多。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1/3的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关节炎或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由于衰老以及相关慢性病的影响,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长期的慢性病导致老年群体的医疗支出远远高于青年群体,因此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年轻群体。
二、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负担重成为我国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我国老年群体中无业或低保占有很大比重,对于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来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较高,无法负担昂贵的服务费情况较多。且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补助能力有限,以及养老基本设施建设的财政压力较重,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常态化发展难度较大。
(二)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受照料中心、养老床位、助餐点、适老化设施、健身活动场所、公共绿化、便民超市等一般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社区管理人员、社工、服务人员等数量不足也进一步导致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下降,不利于社区养老的长期发展。
(三)社会参与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由于医疗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市场盈利空间狭小,社会参与度不够,如不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将会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速度,长期来看不利于缓解我国老龄化压力年年增长的趋势。
(四)大数据养老平台尚不健全。我国大数据养老平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缓慢,由于平台的不健全导致健康监测、医疗咨询、护理服务等医养结合的互联网式养老服务无法更加全面的推广。同时,在平台与运行过程中易导致平台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为平台后台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发挥联动性为政府和个人减负。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ppp模式,有效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在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利用社会资金的灵活性和能动性,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政府应推广社会型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人居家养老负担。
(二)大力支持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社区医院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公办医院联合诊疗,与各大医院针对疑难病例开启线上联合诊疗的方式,增强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才的培育,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对社区医务人员提高准入门槛和工作稳定性,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准以及我国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几乎承担了整个养老保障服务的资金来源,而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的发展依旧缓慢。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服务产业,积极吸引社会各界的筹资为基本养老保险减轻压力,提供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同时继续完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创造机会,同时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医务社会工作为主体形成三社联动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四)建立大数据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与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进行病例整合,减少远程诊疗的时间和成本,提高诊疗的准确率。大数据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专业的数据库人才和资金支持,政府应通过增加财政补助、减税降费等政策推动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三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9-19
?点击率:?8472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武穴市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一、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武穴市城区共有14家社区,居民户数33840户,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对象4965户,12368人,其中老年群体低保对象3059人,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均100元/人计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万元养老服务费,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区居民户数1326户,5026人,60岁以上老人502人,99户低保户中就有21户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丝旋社区居民户数4078户,人口15069人,低保对象321户,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体,低保对象,空巢老人达45人,以上两社区共同点人员密集,文化素质偏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为进一步摸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今年5月,我们对以上两社区老人进行抽样调查,共统计辖区老人1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岁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岁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理情况。参加此次调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调查数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48人,占调查数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占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顾的5人,占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40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赡养的有2人。
2、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情况。子女照料的72人,占调查数的43.63%,亲属照顾的5人,占3.03%,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有2人,占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占1.8%。
3、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有10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6.06%,不愿意入住的有32人,占19.39%,如螺丝旋社区孤老吴治国62岁,小儿麻痹症,他宁愿与其兄弟在一块住也不愿住进老年公寓,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这也符合世界通行养老方式。
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0人,占调查数的6.06%,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1人,占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6人,占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占3.63%,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2人,占7.27%,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5人,占3.03%。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养育1个小孩,靠夫妻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能广泛推行。
二、 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显而易见,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
2、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3、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4、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有“虚化”现象。为了照料较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5、社区养老服务“简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
三、 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
1、抓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动性。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老年人对社区的依附性逐渐增加,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迫在眉睫。首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武穴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9.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以上,且这种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现今,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对年轻夫妇根本无暇照顾4位老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就近进行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再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单一依靠政府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养老事业属于公共事业范围,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根据社区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一并实施,一同检查验收。编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民政部门可与相关部门按照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会保障重点加以关注的四大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薪酬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同时,建议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如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对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对高龄困难老人看病给予更高比例的报销;为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阳光家园、文化室、活动室、老年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3、抓服务,拓展内涵,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个服务档案。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兑时券”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兑时券”按标准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兑时券”,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兑时券”,每月持“兑时券”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4、抓队伍,专兼结合,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配置专职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建立“义工”制度。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三是成立互助组织。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既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
5、抓领导,健全机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性。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社区养老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探索社区养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构建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落实财政、发改、卫生、国土、民政、体育、文化等部门以及社区所在镇处的责任,实现统一协作,全面推进,督促养老工作落实。二是落实责任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明确各级和各种服务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制度,如对高龄独居老人探望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卫生医疗服务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种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服务价格。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并实行签约制,服务人员信守服务公约。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老龄工作、宣传老龄事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树立孝亲助老典型,经常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武穴市民政局?陈平国)
..页眉..
页脚..
相关热词搜索:;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和对策研究——以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为例-旅游管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和对策研究——以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为例
柳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作为西部地区广西的试点地区之一,其社区居家养老从试点至推开已经开展了三年,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尚且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将政府、社会、家庭和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将如何让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做出各方面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从法律保障、组织管理、资金保障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卢 迪
一、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笔者走访了四个社区,即城中区的潭东社区、柳南区的十一冶社区、鱼峰区的三门江社区以及柳北区的元宝社区,对社区老人进行了访谈,基本情况如下:第一,从性别上看,被调查老人中男性82人,占45%;女性100人,占55%。第二,从年龄上看,60-70岁的老人占47%,70-80岁的老人占43%,80岁以上的老人占10%。第三,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有些有轻微的小毛病的老人占50%,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老人占45%,还有5%的老人患有疾病。
(二)养老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进入老年阶段后,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生活用品供给”服务,越是高龄的老人,这方面的需求越大。此外,“帮助购物” 、“机电维修”也成为老人最大的生活需求。
2、精神慰藉服务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容易被不良情绪笼罩,故精神文化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精神状态。
3、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征询的服务需求中,老人对健康保健类需求问题比较热衷,对于是否需要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时,大部分老人均表示“非常需要”。
(三)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情况
1、对居家养老的了解度。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居家养老”,达到了解程度以上的仅占25%,而大部分老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具体服务。部分人虽然知道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但很少问及。
2、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类型,大部分老人都享受到了生活照料类的“理发”,精神慰藉类的“看书报”,“看电影”,医疗保健类的“健康咨询”,“量血压”。对于社区资源充足性和适用性,老人认可度较高,81%的老人满意现状,47.5%的老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
3、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仅有14.75%的老人认为满意,28.75%的老人选择“一般”,高达55%的老人选择“不满意”。此外,50%的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出了要求,他们希望在遭遇紧急情况如突发疾病时,社区工作人员在掌握相关知识下迅速应对。
二、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体系不够完整,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导致居家养老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有特别的需求,也对社区服务设施有特殊需求,主要体现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生活照料机构。目前柳州市居家养老场所建设和管理由老龄委负责,在各个社区成立老年活动中心,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棋牌室、阅览室、日间照料室等,但目前服务设施配套仍未完善。
(二)服务资金不充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初期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社区办公经费和老人本人自付的方式解决远远不够。由于社区的老人经济收入有限,加上老人的消费观念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偿服务基本不能开展。因此,资金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队伍不完整
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存在较大问题。第一,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除居家养老工作外,还承担社区其他工作,任务繁重。第二,志愿者年龄偏大。社区志愿者大部分是低龄老人、辖区单位青年人、退休党员等组成,工作中缺乏持续动力。第三,服务技能差。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三、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政策层面
1、完善土地政策。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的需要,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该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可以采取划拨方式的则采用划拨方式;必须采取有偿方式的则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在审批过程中,尽量为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简化审批手续,保证土地尽快投入建设。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并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采取如免征企业营业税、降低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口设施的税费,低标准征收下岗职工和福利企业的税收等。
(二)资金保障层面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政府必须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使老人均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待遇。第一,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第二,老人的补贴实施货币补贴和服务券补贴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第三,政府承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的部分费用,其余费用提倡由社区、服务人员承担一部分。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居家养老服务单依靠政府的的投入难以有效满足老人的需求,因此完善民间资金支持系统是一个解决途径。第一,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动捐助,建立各种社会捐助专项基金,加强本地区与其他慈善团体或和个人的接触,筹集更多的慈善款项。其二,倡导社区通过提供低偿服务收取相关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并用在服务和设施的再建设。
(三)组织层面
1、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营利状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家政服务、养老机构,如托老中心、老年婚姻所等;另一种是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社区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这些机构可在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下,在社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大学等机构,为老人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再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2、充分整合资源。社区是老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起到生活照料和就近保障作用,应整合社区资源,以推动和支撑居家养老的发展。第一,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上级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第二,建立老人信息库。对老人的状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老人信息库,根据老人的需求咨询进行登记,并及时解决。第三,建立社区良好环境。社区通过增加良好的治安环境、培养友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来自这些社会工作者,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服务队伍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十分重要。第一,根据社区人口数量和服务情况,建设社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统一建档管理。第二,以人员专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实行最低工资保障,提供社会保险金。第四,开展老人社会工作教育,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专职工作人员。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五
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助推和提高养老社会化程度,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法委于20xx年4-6月间对我市不同类型、各具代表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xx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xx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xx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xx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xx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xx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xx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xx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xx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xx年的“星光计划”,即20xx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xx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xx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国际上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3000美元的时候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xx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昆明的重要意义,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政府投入主导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搭建平台、培育机构、典型示范、服务监管等途径,切实加强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按照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抓紧对《xx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进行修订,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条例中。制定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需求,科学谋划、高位统筹,做顶层设计。市政府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xx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学习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阶段性要求,以及各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一步规范“中心”的建设、运营,通过建立长效性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强化市、(县)区两级老龄部门养老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县(市)区、街道(乡镇)两级政府为“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负责具体承建“中心”项目;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属地管理主体的责任,在“中心”项目建成后,交由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管理运营,由街道(乡镇)、社区负责日常监管。形成“条抓块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非营利性组织负责“中心”营运”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放开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小额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性较强的非营利性机构,尤其是社会工作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学习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招投标平台,设立养老服务专项,通过市场化的引入激发行业的活力,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普惠+特惠”的政策,优先向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80岁以上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的高龄老年人列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为其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通过市场运作,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具有服务需求和一定经济能力的低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机制。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且养老产业属于微利或无利行业,建议政府通过财政拨付、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工资、日间照料床位、老年饭桌、场地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
将“中心”建设纳入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作为“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考核。加强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新建小区的建设规划,在开发时预留小区总面积的5%或8%,作为养老设施用地,规划、土地、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工程许可、小区命名等各个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对老旧小区硬件设施的修缮和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以改扩建的方式逐步加强“中心”硬件建设。加强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社区“两委”应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加强老龄、民政、卫生、工青妇等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和挖掘社区内公共单位的力量,调动小区物管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进一步理顺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整合老龄办与市委老干局的资源,以适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对老龄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与“4050”人员再就业工作相结合,参照社管综治“协管员”的方式,在每一个“中心”设立2-3个“助老员”的公益岗位。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与劳动就业部门配合,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心理学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实行“助老员”持证上岗和定期星级评定,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以老养老”、“银行式储蓄养老”,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社区居家养老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以新修订的《老年法》普法学习宣传为契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强化“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养老服务事业的浓厚氛围。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集中宣传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背景、内涵和意义,通过对“中心”养老服务实际效果的提升和宣传,释放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正能量”,以提高社会关注度;要针对老年人做好细致的宣传讲解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引领社会化养老的新风尚。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六
;[摘 要]居家养老社区,专业化服务已成为现代老龄化社会推进的必然选择。在对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向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老年群体社会化专业服务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已有实践进行梳理,竞标可持续发展视角是最优模式,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起着主导、组织社会的中坚作用。此次研究,在北京市居家养老社会服务过程中,以北京市为例,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系统性的对策。
[关键词]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
1.1 国家政策支持
就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而言,当前在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程当中,实行了较为快速的发展。2015 年 1 月 29 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3 次会议上,决议通过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2015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北京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走向了法制化道路,为今后的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2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在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中,其可持续发展应处于主导地位,作为首都城市, 北京市制定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针对性政策法律,对该类组织予以正面的引导。正如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应由“组织”向“引导”方向进行转变。总之,社会组织与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当是契约性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介于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充分协调各方资源,为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做出多方贡献。
1.3 社区服务支持
现如今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以下三种。
(1)民办公助模式。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由政府方面予以政策性补偿,或直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民间机构承办该类事宜。在这种模式中,社会组织的决策权限被适当压缩稀释。在这种关系中,政府部门可以号召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但也存在三个不足:一是公办主导下有着权利的倾向性,虽然有利于带动就业,但往往使民办主体的承办丧失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企业活力的迸发;二是在北京市公助组织的引导下以及大幅度支持下,很难利于民办组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监管方面的施行难度较大,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和社会监督,北京市财政部门虽然通过建立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制约自身,然而,借助财政名义暗箱操作转移国有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其极大程度地侵吞了国有资产,侵害了国家的利益。
(2)公办私营模式。该模式中,北京市的城市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是由城市养老机构建立的,社会组织直接存在于经营管理机构中。相应的费用由北京市承担。该模式的特点是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组织是两个独立的法人个体。二者之间存在受法律保护和制约的契约关系,社会组织通过接受委托的方式从政府部门手中承接到公共服务的相关事宜。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和便利,排除了公有制经济中的掣肘和局限,提升了办事效率。而其缺点却在于,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委托事宜,没有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委托,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
(3)公开招标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将一个大的项目,分割委托权限,将完整的项目拆分分批委托。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将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面向社会,将相关事宜委托给符合条件的且竞标成功的社会组织。在该模式中,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组织是两个独立的决策主体;社会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竞争市场是可选择的,招标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规避了暗箱操作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极大的优点:一是有序公开的竞标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准;二是良好的竞标环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公器私用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成本;三是能有效实现优胜劣汰。其中,可持续发展视角是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最佳模式。
2 国外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经验借鉴
2.1 美国
美国基于终身奋斗的国家理念,社区的出现早于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村庄模式、自然退休社区养老的模式等,都致力于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倾向于家中养老,并建立多元化的集资模式,老年人既可以充当社区的服务享受者也可以是社区的自愿管理者。这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不仅整合了多方主体的集资来源,也整合了受不同背景影响下的老年人,帮助老年人建立起老有所养、所依、所乐的养老条件,激发了老年人的能动性。
2.2 英国
英国的资产规模雄厚,80%以上的gdp投资项目都非常卓越,年化率高,超越1980-1995 年的 10%以上。然而其中也存在诸多弊病,如诸多的养老金欺诈事件频发,极大地侵害了相关人的利益。然而,英国的养老金计划及相应的监管制度,还是有很多可取并值得借鉴之处。
英国的养老金体系有几个重要构成部分。包括公共养老金、个人养老金以及职业养老金三种。企业年金(私营企业年金)由私营和公共部门雇主提供给雇员,包括固定福利计划,绝大多数公司提供明确的福利(db)职业养老金计划。虽然从 2002-2004 年间,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但这些计划中,所涉及的人员数量却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正是因为之前,英国企业年金的计划繁复、工程浩大,且收益不显著,才有了之后的监管。在监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之下,这种情况有了显著改善。
2.3 其他欧洲国家
荷兰是建立一个养老年金计划称为carebudget 的探索。如果老年人不占用国家养老床位, 他们可以领取养老金,到社区购买他们需要的服务。费用是每人每年 50000 欧元,相当于全国养老床位费用的2/3。
3 我国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对策
3.1 创新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产品
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已有经验,确保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能够有序地顺利进行,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信贷管理机制,同时,加快创新养老服务贷款方式,拓宽养老服务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鼓励银行业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机构积极开展各项融资业务,在保障自身风险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帮助养老服务产业达成融资诉求。
3.2 促进保险、综合性银行等行业的竞争
居家养老机构可设立养老服务的专业团队,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提升专业化的水平。现如今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最大的掣肘和桎梏,就是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掣肘和桎梏都无法抵挡滚滚向前的时代巨轮。北京市城区肩负着家养服务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任。因此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要转变思想,要加强对专业服务的认识,从而有效获得公众的高度信任和理解。
3.3 建立政府融資为主,民间资本为辅的多元化模式
建立政府为主导,各方组织协同发展的多方融资是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最佳模式。这种多元化模式在理念上毫无争议,然而,在现实条件下开发和操作较为困难。目前,我国未形成完善的专业规则和行为规范,北京市城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引进资金仍任重而道远。所以,促进社会组织的成熟和发展是目前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事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七
二、我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一是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二是“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二是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报告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调查篇八
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助推和提高养老社会化程度,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法委于20xx年4-6月间对我市不同类型、各具代表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xx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xx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xx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xx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xx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xx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xx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xx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xx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xx年的“星光计划”,即20xx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xx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xx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国际上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3000美元的时候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xx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昆明的重要意义,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政府投入主导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搭建平台、培育机构、典型示范、服务监管等途径,切实加强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按照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抓紧对《xx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进行修订,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条例中。制定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需求,科学谋划、高位统筹,做顶层设计。市政府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xx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学习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阶段性要求,以及各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一步规范“中心”的建设、运营,通过建立长效性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强化市、(县)区两级老龄部门养老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县(市)区、街道(乡镇)两级政府为“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负责具体承建“中心”项目;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属地管理主体的责任,在“中心”项目建成后,交由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管理运营,由街道(乡镇)、社区负责日常监管。形成“条抓块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非营利性组织负责“中心”营运”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放开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小额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性较强的非营利性机构,尤其是社会工作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学习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招投标平台,设立养老服务专项,通过市场化的引入激发行业的活力,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普惠+特惠”的政策,优先向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80岁以上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的高龄老年人列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为其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通过市场运作,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具有服务需求和一定经济能力的低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机制。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且养老产业属于微利或无利行业,建议政府通过财政拨付、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工资、日间照料床位、老年饭桌、场地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
将“中心”建设纳入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作为“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考核。加强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新建小区的建设规划,在开发时预留小区总面积的5%或8%,作为养老设施用地,规划、土地、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工程许可、小区命名等各个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对老旧小区硬件设施的修缮和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以改扩建的方式逐步加强“中心”硬件建设。加强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社区“两委”应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加强老龄、民政、卫生、工青妇等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和挖掘社区内公共单位的力量,调动小区物管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进一步理顺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整合老龄办与市委老干局的资源,以适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对老龄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与“4050”人员再就业工作相结合,参照社管综治“协管员”的方式,在每一个“中心”设立2-3个“助老员”的公益岗位。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与劳动就业部门配合,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心理学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实行“助老员”持证上岗和定期星级评定,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以老养老”、“银行式储蓄养老”,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社区居家养老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以新修订的《老年法》普法学习宣传为契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强化“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养老服务事业的浓厚氛围。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集中宣传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背景、内涵和意义,通过对“中心”养老服务实际效果的提升和宣传,释放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正能量”,以提高社会关注度;要针对老年人做好细致的宣传讲解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引领社会化养老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