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元素教学反思元素的课后反思篇一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height=298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元素教学反思元素的课后反思篇二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重点难点 元素概念伯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填表,思考寻找共同原子。
回答:相同的原子是氧原子。
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提问】 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讲述】 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 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回答: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8。
领悟
理解记忆
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在理解元素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说明】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领悟
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投影】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练习一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入】 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讲述并板书】 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
②化合物:
分析、讨论得出:
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讨论】 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
③氧化物:
分析、讨论
理解记忆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投影】 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阅读】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板书】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看书并回答
阅读课本,识记27个元素符号,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初步识记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
【讨论】 氢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
2.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 微粒符号“h”和“2h”的含义
讨论:
强化记忆
讨论
初步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投影】课堂练习三(附3)
做练习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小结】 1.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3.元素符号及意义
回忆,整理本节课新知识,归纳前面的知识。
总结,归纳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突出重难点。
【投影】 随堂检测(见附6)
做随堂检测
巩固加深理解
附1: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 的一类 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 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原子量 (b)中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附2:课堂练习二
4.二氧化硫、氧化汞、氧气中都含有 ( )
(a)氧气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氧元素
5.二氧化硫是由硫 和氧 组成的。
6.下列物质中:(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氯酸钾 (e)五氧化二磷 (f)红磷 (g)高锰酸钾,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7.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 mg 、镁65mg、锌1.5 mg、铜2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附3:课堂练习三
8.用线把下面元素名称及代表它的元素符号边起来。
钠 铁 硫 铁 钡 碳 氮 氯 氖
n fe ba o s cl c ne na
9.微粒符号:(1)“h”表示 ;(2)“2h”表示 。
10.填表:
元素名称
金
锌
钠
氧
元素符号
ag
cu
cl
n
11.下列元素名称或符号书写上都有错误,请改正。
(1)猛mn (2)钙ca (3)绿cl
(4)镁ma (5)钠ne (6)汞hg
附4:课堂练习答案
附5: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氯酸钾中含有 ( )
2.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
(a)mn(锰) (b)cu(铜) (c)na(钠) (d)al(银)
3.下列元素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
(a)炭 (b)绿 (c)汞 (d)钙
4.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
(a)水蒸气 (b)氮气 (c)液态氧 (d)水银
5.符号“s”表示 ( )
(a)硫元素 (b)硫的原子核 (c)一个硫元素 (d)原子量
二、填空题
6.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别以a、c、m为字头的元素符号;
a ;c ;m ;
元素教学反思元素的课后反思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元素教学反思元素的课后反思篇四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
内内内
容容容
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
增加到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的稳定结构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逐渐减小
11~17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三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四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⑴+5;⑵7、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元素教学反思元素的课后反思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使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我校教学模式:1、3、6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理念:创设有效课堂;三个案: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六个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一)预习案版块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及目标;
2、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思考题。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产生的疑问。
教师应了解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并期待教师解决。
(二)教学案版块
具体流程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自学质疑:指导学生围绕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自学中的学习问题。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对元素的概念的质疑。
交流展示:课堂讨论,交流解决学习问题共享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互动探究: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有层次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少而精,突出主问题设计;问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批判性、深刻性。
精讲点拨: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解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矫正反馈:矫正学习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训练方法多样,学生大面积参与。
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
元素教学反思元素的课后反思篇六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的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学科重要的基本的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