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一
(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反应越容易进行,则其金属性越强。
②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其金属性越强。
③金属元素的单质与盐在水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若a置换出b,则a的金属性强于b。
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性强于后面的。
⑤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弱(注:fe的阳离子仅指fe2+)。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反应越容易进行,则其非金属性越强。
②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其非金属性越强。
④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盐在水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若a置换出b,并且a体现出氧化性,则a的非金属性强于b。
⑤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四同”规律
1.同周期——“序大径小”
(1)规律:同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举例:第三周期中:r(na)r(mg)r(al)r(si)r(p)r(s)r(cl)。
2.同主族——“序大径大”
(1)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或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2)举例:碱金属:r(li)
3.同元素
(1)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半径比较——“阴大阳小”。
某原子与其离子半径比较,其阴离子半径大于该原子半径,阳离子半径小于该原子半径。
如:r(na+)r(cl)。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阳离子半径比较规律——“数大径小”。
带电荷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小。
如:r(fe3+)
4.同结构——“序大径小”
(1)规律: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2)举例:r(o2-)r(f-)r(na+)r(mg2+)r(al3+)。
特别提醒所带电荷、电子层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例:比较r(mg2+)与r(k+)可选r(na+)为参照,可知r(k+)r(na+)r(mg2+)。
同一元素的“位、构、性”关系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主要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主要性质,故三者之间可相互推断。
即: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主要性质。
1.结构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基础
(1)掌握四个关系式。
①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质子数=原子序数。
③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族序数,
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2)熟练掌握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规律。
①各周期元素种类数(分别为2、8、8、18、18、32、26)。
②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和所在周期(分别在一到六周期)。
③同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相差2、8、18、32等各种情况)。
④同周期ⅱa族与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值(有1、11、25等情况)。
2.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
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主要包括:
①原子半径。
②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③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④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⑦金属从h2o或酸中置换h2的难易程度
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是解题的要素
(1)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3)正确推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及结构特点。
(4)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易错点提示
(1)“三个不一定”。
①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碳和氧气的反应;
②放热反应常温下不一定容易发生,如铝热反应;
③吸热反应也不一定需要加热,如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的反应。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是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但不是放热反应;如升华、蒸发等过程是吸热过程,但不是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比较金属活动性
作负极的金属活动性强,作正极的金属活动性弱。
(2)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如:在zn和稀硫酸反应时,滴加少量cuso4溶液,则zn置换出的铜和锌能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从而加快zn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3)设计原电池
如:把fe+2fe3+===3fe2+设计成原电池,可用fe作负极,铜(或石墨)作正极,fecl3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4)保护金属设备
如:船体是钢铁材料,在海水中易被腐蚀,在船体外壳焊接上比铁活泼的金属(如zn),则构成以zn、fe为电极的原电池,zn被消耗掉而fe得到保护。
常见的燃料电池
负极(h2)反应式:2h2-4e-+4oh-===4h2o(氧化反应)
正极(o2)反应式:o2+2h2o+4e-===4oh-(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2h2+o2===2h2o
氢氧燃料电池以酸为电解质,其放电原理为:
负极(h2)反应式:2h2-4e-===4h+(氧化反应)
正极(o2)反应式:o2+4h++4e-===2h2o(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2h2+o2===2h2o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注意点
(1)主要因素(内因)
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因此,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2)外界因素(外因)
①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②催化剂: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通常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③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④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气体的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气体的压强,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⑤固体表面积:固体颗粒越小,其单位质量的表面积越大,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⑥反应物状态:一般来说,配成溶液或反应物是气体,都能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
⑦形成原电池,可以增大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直接标志
(1)v(正)=v(逆)。
①同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2)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
①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②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间接标志
(1)反应体系中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
(2)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且无固体、液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
(3)对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有颜色变化的物质的可逆反应,若体系中颜色不再改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5)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
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有关规律
(1)反应条件和反应物
反应条件为光照,反应物为卤素单质。例如甲烷与氯水、溴水不反应,但可以与氯气、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2)反应产物
虽然反应物的比例、反应的时间长短等因素会造成各种产物的比例不同,反应的产物都是ch3cl、ch2cl2、chcl3和ccl4四种有机物与氯化氢形成的混合物。
(3)物质的量的关系
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时,每1 mol h原子被取代,消耗1 mol cl2分子,同时生成1 mol的hcl分子。
(4)注意:
①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随很多副反应发生,因此有机反应方程式常用“―→”。
②ch4与cl2的反应逐步进行,应分步书写。
③当n(ch4)∶n(cl2)=1∶1时,反应并不只发生ch4+cl2ch3cl+hcl,其他反应仍发生。
解题方法归纳
(1)甲烷的卤代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
(2)甲烷等有机物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的位置和个数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制备卤代烃一般不采用取代反应。
酯与油脂的区别
(1)酯是无机含氧酸或有机羧酸与醇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物,而“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形成的酯,故“酯”中包含“脂”,注意两字的书写,“油脂”不能写为“油酯”。
(2)“油”和“脂”都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油”一般不饱和程度较高,熔点较低,室温下为液态;“脂”一般饱和程度较高,熔点较高,室温下为固态,又称为“脂肪”。油通过氢化可以转化为脂肪。另外,油脂是混合物。
蛋白质的检验
(1)有些蛋白质能与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此类蛋白质通常含有苯环。
(2)灼烧蛋白质固体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原因是分子中含有n、s等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二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
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
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10、萃取是用某种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溶解度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的过程。一般萃取后都要分液,需用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后者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1、常见的有机萃取剂是ccl4和苯,和水混合后分层,分别在下层和上层。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注意“同种微粒公式算”的途径。
2、微粒互变按摩换(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cb误差分析法。
①俯、仰视必会画图才行(量筒、容量瓶画法不一样)。
②偏大偏小看公式:cb=mb/v。
4、稀释或浓缩定律
c浓b•v浓体=c稀b•v稀体。
5、cb、ω、s之间换算式:
cb=(1000ρω)/m;
ω=s/(100+s)。
6、cb配制一般操作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
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
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
c、h2、co、so2、h2s;
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5000年前使用的青铜器,3000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世纪进入铝合金时代。
2、金属的物理通性是: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延展性好。
3、钠在空气中加热,可观察如下现象:熔成小球,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4、铝箔加热,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层不易熔化的薄膜是高熔点的al2o3。
5、固体钠怎么保存?浸在煤油中。
怎么取用金属钠?镊子夹出后用滤纸吸干煤油,然后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剩下的钠再放入煤油中。
6、小块钠丢入水中的现象是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变红(加入酚酞)。分别反映了钠密度小于水,反应放热且钠熔点低,产生气体迅速,生成naoh的性质。
7、银白色的钠放入空气中,会逐渐变为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白色粉末。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na2o2是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放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离子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4oh-+2h2↑。反应后溶液中滴入酚酞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
①加热固体质量减轻或放出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nahco3。
②在其溶液中滴入cacl2或bacl2溶液由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③加等浓度的hcl放出气体快的是nahco3。
钠单质或其化合物焰色均为黄色。
4、焰色反应的操作为,先用盐酸洗净铂丝或无锈的铁丝,然后在火焰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焰色相同为止,再蘸取溶液灼烧并观察焰色。
5、由可溶性可溶性铝盐制al(oh)3沉淀选用试剂是氨水,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6、铝片放入naoh溶液开始无现象是因为表面氧化铝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然后有气体逸出且逐渐加快是因为铝与碱溶液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了反应速度,最后生成气体的速度又慢下来(仍有铝片)原因是oh-浓度逐渐减小,速度变慢。
2mol al完全反应放出标况下气体是67.2l。
7、明矾和fecl3都可净水,原理是:溶于水后生成的胶体微粒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一起沉淀。
naoh溶液渐渐加入al3+溶液或h+溶液渐渐加入naalo2溶液的现象都是:开始无沉淀,后来沉淀迅速增加至定值。
9、铁的三种氧化物化学式分别是feo、fe2o3、fe3o4。其中磁性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4+8h+=fe2++2fe3++4h2o。
10、feso4加入naoh溶液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so4+2naoh=na2so4+fe(oh)2↓、4fe(oh)2+o2+2h2o=4fe(oh)3↓。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构成有机物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碳,硅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2、sio2是由si和o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光纤的基本原料。
3、凡是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sic、sio2等)都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物理性质,且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后者解释雕刻玻璃的原因。
5、硅酸是用水玻璃加盐酸得到的凝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凝胶加热后的多孔状物质叫硅胶,能做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6、正长石kalsi3o8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k2o•al2o3•6sio2。
7、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还可以制造光电池和芯片。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这里mno2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一定含有hcl和水蒸气,必须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就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3、铁和cl2反应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h2点燃后放入cl2中,现象是: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这是工业制盐酸的主反应。
4、cl2溶于水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含cl2,具有漂白杀菌作用是因为含有次氯酸,久置的氯水会变成稀盐酸。
5、氯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通入ca(oh)2中可生成漂白粉或漂粉精。
6、检验溶液中的cl-,需用到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
三、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
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浓硝酸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滴入稀硝酸现象是溶液只变红。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四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五
1、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2、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3、钠、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4、钠可用作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
5、钠制作高压钠灯的原因:高压钠灯发出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肉眼较敏感,故可用作灯塔。
6、从原子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7、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8、焰色反应本质是电子的跃迁,不是化学变化。
9、焰色反应:na 黄 li 紫红 k 浅紫(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因为k里面常混有na黄色掩盖了浅紫色) cu 绿 ba 黄绿 co 淡蓝
10、铁在氯气中点燃,产生棕红色烟。
11、铜在氯气中点燃,产生黄色烟。
12、氯气与氢气混合点燃,产生苍白色火焰,出现白雾。
13、磷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pcl5)雾(pcl3)。
14、新制氯水:3种分子:cl2、hclo、h2o;4种离子:cl-、h+、clo-、oh-
久置氯水=稀盐酸:h2o、cl-、h+、oh-
15、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16、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稀盐酸)混合后产生氯气。
17、液氯可用钢罐储存运输。
18、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水有漂白性是因为有次氯酸。
19、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常用于饮用水消毒。
20、溴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液溴易挥发且有毒,通常用水液封保存。
21、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都具有感光性。
22、硅在自然界没有游离态。
23、三氧化硫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针状晶体。
24、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只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但不能使之褪色。
25、二氧化硫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26、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都不会产生沉淀。
27、浓硫酸的鉴别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在滤纸上,滤纸变黑。
28、常温下铁、铝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可用铝槽车运输浓硫酸、浓硝酸。
29、臭氧与氧气是同素异形体。
30、臭氧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1、硒和碲的一切化合物均有毒。
32、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在常温下可以相互转化。
33、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34、容量瓶的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实验题中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
35、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而成,需在入射光侧面观察到。
36、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可溶性盐、酸、碱等、加热、搅拌。
37、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可使蛋白质聚沉成豆腐。
38、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本质是微粒大小,而不是丁达尔现象。
39、氢氧化铁胶体不带电,胶粒带正电。
40、半透膜:动物肠衣、鸡蛋壳膜、羊皮膜、胶棉薄膜、玻璃纸等。
41、渗析: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
42、铁元素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生命必需微量元素。
43、亚铁离子使血红蛋白分子有载氧功能。
44、vc有还原性,可将铁离子还原成亚铁离子,有利于吸收。
45、石墨是深灰色,质软,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
46、金刚石是硬度极高,无色透明的晶体。
47、金刚石、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8、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
49、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50、一氧化氮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结合血红蛋白能力强于一氧化碳,能使血管扩张,增强记忆力。
51、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使多种织物褪色,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52、n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必需的组成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之一。
53、储存碳酸氢氨化肥时,应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通风处,施肥时应将其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
54、尿素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肥效比较持久,使用方便,对土壤破坏作用小。
55、硝酸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
56、发烟硝酸: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
57、当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升高时,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58、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 2kno3+3c+s=k2s+n2+3co2
59、石膏是一种结晶水合物(caso4·2h2o);加热后变为熟石膏(2caso4·h2o)。
60、钡餐透视使用硫酸钡做造影剂,而不是碳酸钡。
61、锂是热核反应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制造锂电池和特种合金的原料。
62、镁的密度小,镁合金强度高,机械性能好,用于制造车,飞机,火箭,被称为国防金属。
63、世界上99%溴元素以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因此被称为海洋元素。
64、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65、溶解在苦卤中的溴,可利用溴的挥发性,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分离出来。
66、工业上溴用来制造燃料的抗爆剂,溴化银见光易分解,用作感光材料。
67、农业生产中用含溴的杀虫剂;医药中溴化钠,溴化钾用作镇静剂。
68、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陶瓷,水泥。
69、水泥原料:石灰石和黏土。
70、工业常用氢氧化钙做沉淀剂,不用氢氧化钠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成本太高。
71、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非晶体)两种。
72、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73、硅酸盐性质稳定,熔点较高,大都难溶于水。
74、制造玻璃的材料:碳酸钠,碳酸钙,二氧化硅。
75、玻璃是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只能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软化。
76、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最早使用的合金是青铜;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锗。
77、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白光可用于制造燃烧弹、信号弹、火箭推进剂。
78、黑色金属:fe、cr、mn及其合金。其余均为有色金属。
79、合成树脂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无固定熔点,一般不导电,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是塑料最基本的成分。
80、碳纤维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在空气中加热至400℃,无明显氧化,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81、铵盐受热都分解,但不一定放氨气,如硝酸铵。
82、氧化还原反应较慢,故氯气吸收可不防倒吸。
83、合成纤维:六大纶、尼龙、人造羊毛。
84、人造纤维:黏胶纤维,醋酸纤维,人造丝,人造棉,蛋白纤维,硝酸纤维,硝酸酯纤维,醋酸纤维。
85、二氧化碳、氯化氢一起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一定会产生浑浊。
86、饱和氯化钠可用于除去氯化铁蒸气。
87、肉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适量亚硝酸钠,保鲜防腐。
88、“84”消毒原理与过氧化氢相同:强氧化性。
89、燃煤中加入cao可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90、硅太阳能电池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实现能量转化。
91、铅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溶液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
92、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93、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体积比=3:1。
94、二氧化硫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酸性。
95、食品中用木糖醇做甜味剂,可降低糖尿病的犯病几率。
96、焊接废旧钢材前分别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去油污),氯化氨溶液(除锈)。
97、cus不溶于水,写离子方程式时不拆。
98、河海交界处形成三角洲:因为泥沙中有胶体,海水中有电解质,胶体遇到电解质聚沉。
99、带有结晶水的金属氧化物,加热失重时,先失水,再失非金属氧化物,然后金属氧化物分解为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放氧气。
100、硅酸盐可改写为氧化物:先写金属氧化物,再写非金属氧化物。如正长石kalsi3o8改写成k2o·al2o3·6sio2。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六
书中的一些知识很多都是基础,很多的精华都在练习册里面还有一些辅导教材里面重要的就是先把一些基础的知识都搞清楚,包括书中的一些备注,还有实验器材,还有实验的方法,还有一些互动之类的.一定都要先搞清楚.孩子学习的成绩提不上去,还是因为他们这些基础就没有学好。就造成了他做题的时候就不会。哪怕他上课都听懂了,但是让他做题他还是不会,高中化学辅导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基础。
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是很重要的。学习分为两种外部学习和自己的记忆。外部学习就是我们平时的做题习惯,还有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一些东西,想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记忆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自己的解题方法。但是这种思维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会悟出这种方法。
三、多问自己不会的题目
上课带着问题听课和没有一点东西的听课效率一定是不一样的.孩子只要在上课之前看了上课的内容就一定知道老师下一步要讲什么。最起码他心里知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是什么?学习的主动特性,还能帮助到学生在他学习的步骤当中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
四、多帮助学生,也就是你巩固知识
可能因为你学习比较好,所以学生会让你给她讲一些题,你们知道吗?给学生讲题,其实也就是你自己在巩固知识。学生,请你给她讲题,你也不要不好意思,也就是把老师上课讲过的知识,给他讲明白。让自己也当一次小老师。多给学生讲一下题,你自己的知识也就记得比较扎实,你下次在遇到这种问题,你就会跟随着你的理解,跟随着你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往下解题。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七
其实,真的不是化学太难,而是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熟悉课本的内容,并将我们书上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好。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化学必修必背知识点梳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氯气的性质: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能溶于水(1∶2);比空气重;有毒;
2na+cl2==2nacl(黄色火焰,白烟)2fe+3cl2==2fecl3(棕黄色烟,溶于水显黄色)cu+cl2==cucl2(棕黄色烟溶于水显蓝色)
h2+cl2==2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安静的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cl2+h2ohcl+hclo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
氯水的成分:分子有:cl2、h2o、hclo;离子有:h+、cl-、clo-、oh-
1.表现cl2的性质:将氯水滴加到ki淀粉试纸上,试纸变蓝色。(氯水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cl2+2ki==i2+2kcl。)
2.表现hclo的性质:用氯水漂白有色物质或消毒杀菌时,就是利用氯水中hclo的强氧化性,氧化色素或杀死水中病菌。
3.表现h+的性质: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水,有大量气体产生,这是因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4.表现cl-性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氯水,产生白色沉淀,再滴人稀hno3,沉淀不溶解。
agno3+hcl=agcl↓+hno3。
5.体现h+和hclo的性质:在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时,先变成红色,但红色迅速褪去。变红是因为氧水中h+表现的酸性,而褪色则是因为氯水中hclo具有的强氧化性。
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粉的制取原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白粉的有效成份是:ca(clo)2,起漂白作用和消毒作用的物质:hclo
漂粉精的有效成分:ca(clo)2
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次氯酸(hclo)的性质:.强氧化性:消毒、杀菌、漂白作用
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2hclo=2hcl+o2↑
弱酸性:酸性h2co3﹥hclo证明事实ca(clo)2+h2o+co2==caco3↓+2hclo
13.二氧化硫的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酸性氧化物
与水反应so2+h2o==h2so3可逆反应h2so3的不稳定性2h2so3+o2==2h2so4
还原性2so2+o22so3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使紫色溶液褪色
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与有色物质化合反应生成无色物质,该物质不稳定,加热恢复到原来颜色。
与氯水区别:氯水为永久性漂白原理:hclo具有强氧化性
氧化性: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如h2s
酸雨:ph〈5.6硫酸性酸雨的形成原因:so2
来源:(主要)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次要)含硫金属矿物的冶炼、硫酸生产产生的废气
防治: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常见的环境保护问题:酸雨:so2温室效应:co2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
臭氧层空洞:氯氟烃(或氟里昂)白色垃圾:塑料垃圾等不可降解性物质
假酒(工业酒精):ch3oh室内污染:甲醛赤潮:含磷洗衣粉(造成水藻富营养化)
电池:重金属离子污染
14.硫酸的性质
浓硫酸的特性⑴吸水性:是液体的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h2s等。可以干燥的气体有h2,o2,hcl,cl2,co2,so2,co,no2,no等
⑵脱水性:蔗糖的炭化(将浓硫酸加入到蔗糖中,既表现脱水性又表现氧化性);浓硫酸滴到皮肤上处理:用大量的水冲洗。(浓硫酸表现脱水性)
(3)强氧化性
2h2so4(浓)+cu==cuso4+so2↑+2h2oc+2h2so4(浓)==so2↑+co2↑+2h2o
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15.氮化合物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
n2→no→no2→hno3→nh4no3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nh3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可做制冷剂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分子和水形成一水合氨,nh3·h2o不稳定,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水
nh3+h2onh3·h2onh4++oh-nh3·h2o==nh3↑+h2o
氨水成分有分子:nh3,h2o,nh3·h2o离子:nh4+oh-少量h+。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区别:氨水为混合物;液氨是氨气的液体状态,为纯净物,无自由移动的oh,-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3+hcl==nh4cl(白烟)nh3+hno3===nh4no3(白烟)nh3+h+==nh4+
4nh3+5o24no+6h2o
铵盐铵盐易溶解于水受热易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nh4cl+naoh==nacl+nh3↑+h2o注意:铵态氮肥要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制取氨气的方法
①铵盐与碱加热制取氨气,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
反应原理: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注意:试管要向下倾斜,收集气体的试管要塞有棉花(防与空气对流)
检验是否收集满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进行检验。如果试纸变蓝,则试管中已经集满氨气。
②加热浓氨水,加快氨水挥发
③在浓氨水中加碱或生石灰
★nh4+检验:加入naoh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hno3的强氧化性: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cu(no3)2+2no↑+4h2oc+4hno3(浓)===co2↑+2no2↑+2h2o
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使铁铝钝化,所以可以用铁铝来盛装浓硫酸、浓硝酸。(利用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硝酸保存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
17.离子反应的实质:溶液中某些离子减少。
可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多数盐kclnacl(nh4)2so4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a、单质:h2、na、i2等b、气体:h2s、co2、so2等
c、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d、难电离的物质:弱酸(h2co3、hach2s、弱碱(nh3·h2o)、水。e、氧化物:na2o、fe2o3等
离子共存是指在同一溶液中离子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有下列情况之一则不能共存:(1)生成沉淀,如caco3,baso4,fe(oh)3,fe(oh)2,mg(oh)2等;(2)生成气体,如h+与co32-,hco3-,so32-,nh4+与oh-;(3)生成水,如h+与oh-(4)发生氧化还原,如h+,no3-与fe2+(5)生成难电离物质:h+与ch3coo-,clo-,sio32-
溶液为无色透明时,则肯定没有有色离子的存在,如cu2+(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
18.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价发生改变是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
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 b.n、o、c 、s、p 、mg、na
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
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
(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7. 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
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1、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2、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3、钠、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4、钠可用作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
5、钠制作高压钠灯的原因:高压钠灯发出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肉眼较敏感,故可用作灯塔。
6、从原子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7、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8、焰色反应本质是电子的跃迁,不是化学变化。
9、焰色反应:na 黄 li 紫红 k 浅紫(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因为k里面常混有na黄色掩盖了浅紫色) cu 绿 ba 黄绿 co 淡蓝
10、铁在氯气中点燃,产生棕红色烟。
11、铜在氯气中点燃,产生黄色烟。
12、氯气与氢气混合点燃,产生苍白色火焰,出现白雾。
13、磷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pcl5)雾(pcl3)。
14、新制氯水:3种分子:cl2、hclo、h2o;4种离子:cl-、h+、clo-、oh-
久置氯水=稀盐酸:h2o、cl-、h+、oh-
15、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16、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稀盐酸)混合后产生氯气。
17、液氯可用钢罐储存运输。
18、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水有漂白性是因为有次氯酸。
19、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常用于饮用水消毒。
20、溴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液溴易挥发且有毒,通常用水液封保存。
21、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都具有感光性。
22、硅在自然界没有游离态。
23、三氧化硫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针状晶体。
24、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只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但不能使之褪色。
25、二氧化硫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26、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都不会产生沉淀。
27、浓硫酸的鉴别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在滤纸上,滤纸变黑。
28、常温下铁、铝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可用铝槽车运输浓硫酸、浓硝酸。
29、臭氧与氧气是同素异形体。
30、臭氧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1、硒和碲的一切化合物均有毒。
32、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在常温下可以相互转化。
33、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34、容量瓶的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实验题中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
35、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而成,需在入射光侧面观察到。
36、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可溶性盐、酸、碱等、加热、搅拌。
37、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可使蛋白质聚沉成豆腐。
38、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本质是微粒大小,而不是丁达尔现象。
39、氢氧化铁胶体不带电,胶粒带正电。
40、半透膜:动物肠衣、鸡蛋壳膜、羊皮膜、胶棉薄膜、玻璃纸等。
41、渗析: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
42、铁元素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生命必需微量元素。
43、亚铁离子使血红蛋白分子有载氧功能。
44、vc有还原性,可将铁离子还原成亚铁离子,有利于吸收。
45、石墨是深灰色,质软,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
46、金刚石是硬度极高,无色透明的晶体。
47、金刚石、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8、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
49、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50、一氧化氮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结合血红蛋白能力强于一氧化碳,能使血管扩张,增强记忆力。
51、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能使多种织物褪色,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52、n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必需的组成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之一。
53、储存碳酸氢氨化肥时,应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通风处,施肥时应将其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
54、尿素是目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肥效比较持久,使用方便,对土壤破坏作用小。
55、硝酸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
56、发烟硝酸: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
57、当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升高时,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58、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 2kno3+3c+s=k2s+n2+3co2
59、石膏是一种结晶水合物(caso4·2h2o);加热后变为熟石膏(2caso4·h2o)。
60、钡餐透视使用硫酸钡做造影剂,而不是碳酸钡。
61、锂是热核反应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制造锂电池和特种合金的原料。
62、镁的密度小,镁合金强度高,机械性能好,用于制造车,飞机,火箭,被称为国防金属。
63、世界上99%溴元素以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因此被称为海洋元素。
64、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65、溶解在苦卤中的溴,可利用溴的挥发性,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分离出来。
66、工业上溴用来制造燃料的抗爆剂,溴化银见光易分解,用作感光材料。
67、农业生产中用含溴的杀虫剂;医药中溴化钠,溴化钾用作镇静剂。
68、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陶瓷,水泥。
69、水泥原料:石灰石和黏土。
70、工业常用氢氧化钙做沉淀剂,不用氢氧化钠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成本太高。
71、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非晶体)两种。
72、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73、硅酸盐性质稳定,熔点较高,大都难溶于水。
74、制造玻璃的材料:碳酸钠,碳酸钙,二氧化硅。
75、玻璃是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只能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软化。
76、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最早使用的合金是青铜;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锗。
77、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白光可用于制造燃烧弹、信号弹、火箭推进剂。
78、黑色金属:fe、cr、mn及其合金。其余均为有色金属。
79、合成树脂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无固定熔点,一般不导电,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是塑料最基本的成分。
80、碳纤维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在空气中加热至400℃,无明显氧化,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81、铵盐受热都分解,但不一定放氨气,如硝酸铵。
82、氧化还原反应较慢,故氯气吸收可不防倒吸。
83、合成纤维:六大纶、尼龙、人造羊毛。
84、人造纤维:黏胶纤维,醋酸纤维,人造丝,人造棉,蛋白纤维,硝酸纤维,硝酸酯纤维,醋酸纤维。
85、二氧化碳、氯化氢一起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一定会产生浑浊。
86、饱和氯化钠可用于除去氯化铁蒸气。
87、肉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适量亚硝酸钠,保鲜防腐。
88、“84”消毒原理与过氧化氢相同:强氧化性。
89、燃煤中加入cao可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90、硅太阳能电池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实现能量转化。
91、铅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溶液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
92、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93、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体积比=3:1。
94、二氧化硫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酸性。
95、食品中用木糖醇做甜味剂,可降低糖尿病的犯病几率。
96、焊接废旧钢材前分别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去油污),氯化氨溶液(除锈)。
97、cus不溶于水,写离子方程式时不拆。
98、河海交界处形成三角洲:因为泥沙中有胶体,海水中有电解质,胶体遇到电解质聚沉。
99、带有结晶水的金属氧化物,加热失重时,先失水,再失非金属氧化物,然后金属氧化物分解为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放氧气。
100、硅酸盐可改写为氧化物:先写金属氧化物,再写非金属氧化物。如正长石kalsi3o8改写成k2o·al2o3·6sio2。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一必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