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特等奖篇一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 我表示赞同, 没想到一个女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严监生挺好的啊。你不总告诉我们要节约吗?你看他多节约啊,你怎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 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看来她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吝啬,什么是节约,更不知道二者有何区别了。 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 ,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 。
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三年内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教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不过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一是学生对于严监生的三次动作体会得还不到位,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在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的话再让学生体会的话可能会好一些。二是教师上课的激qing不够,整堂课气氛显得有点沉闷,教师的语言没有随着上课的节奏而起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表现为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教师只起到了一个串联的作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体会得不够深刻。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特等奖篇二
二、初读课文
1、 自己读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找出课文中生词 ,读,分析字形,书写。(监 侄 郎)
3、 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引导其解决理解问题:联系上下文,参考注释。)
三、再读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1、 说说本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生说,师相机引导读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物性格。
1、 引读课文描写严监生的句子。(板书严监生的动作,神态。)
2、 对照读亲人猜测严监生两个指头的意思。(板书众人的猜测)
3、 再读严监生对众人不解自己心意的句子。(板书整理出严监生的心情)
五、补充情境,深入品味
2、 临死前的严监生,面对着亲友对他两个指头的不解,他可能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想象,表达。)
3、 如果这一幕就上演在你眼前,你想对严监生说什么?
六、品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怎么写?(板书:细节描写)
七、联系,拓展,延伸
1、 复习《小嘎子》和《凤辣子》,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
2、 资料:《欧也妮。格朗台》的人物性格描写。
3、进行即兴创作。观看课堂中同学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人物心理的刻画。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特等奖篇三
师:根据老师描述的特点来猜这个人物。第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你来。
生:诸葛亮。
师:是不是?
生:是。
师:不错,第二,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你来。
生:武松。
师:男同学更感兴趣。继续,顾大局,识大体,舍身为国,完璧归赵。
生:蔺相如。
师:好的,看来大家对课外的这些人物都十分得了解,难不倒大家,加深点难度好吧?根据老师提供的人物描写作为谜面,你分析下这个人物的特点,来猜猜这个人物是谁。给点小小的提示,都是来自于《水浒传》。第一个人物,只见人丛里那个黑大汉抡两把板斧,砍将过来。
生:李逵。
师:是不是?
生:是。
师:不错。注意看,第二个人物,有何难哉,便拈弓搭箭,纵马向前,望着影中只一箭,不端不正,刚好将那碗红灯射将下来。
生:花荣。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花荣是善射的小伙,他不端不正,正好将那灯射下来,所以说他的箭法很准。
生:林冲。
师:你是怎么猜的啊?跟大家说说,他们都不知道。
生:因为在《水浒传》里面,林冲他曾经被陆谦陷害过,他得知路陆谦到了沧州以后他自己是满腔怒火。
师:你从他的?
生:我从他的语言中得知到的。
师:看出来他和陆谦有仇。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正是借助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今天的课呢,我们也要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
上课,师生相互问好。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这个人物啊,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要忘记他也许就有点困难了。他是谁呢?看老师来写。
(教师板书:严监生)
师:此人姓严,监生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监”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一起来读。
生:严监生
生:我了解到,严致和他家非常有钱。
师:是的,他家非常得有钱,这是不是大家共同的一个感受?的确,这严监生啊要是放在现在,他都块是个千万富翁了。可就是这样一个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的富人,他临死钱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临左右结构,右边的下面部分,里面是一竖。一起来读。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轻轻地再来一遍。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教材纸就在你的课桌洞里,轻轻地拿出来,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些不同,你读的时候可能有些拗口,可是稍稍读得慢一点,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看一下下面的注释,可以帮助自己理解。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一遍都读完了吧,很多同学都在读第二遍了。来看一下,这组词。
生:诸亲六眷,郎中,医家,侄子,赵氏,哥子。
生:古时对男孩子的称呼。
生:郎中和医家。
生:都是描写人的。
师:都是表示人物的称呼,不是描写人的。一起连起来读。
生:诸亲六眷,郎中,医家,侄子,赵氏,哥子。
师: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两个多音字。(一声不倒(dǎo)一声 挑(tiǎo)掉一茎。)
生:一声不倒(dǎo)一声。
师:第二个。
生:挑(tiǎo)掉一茎。
生:挑的是灯草。
学生读书。
师:严监生是怎样一个情形呢?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严监生的病越来越重,在他临死前,他伸出两个手指头示意家人,大侄子以为他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二侄子以为他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奶妈以为两位舅爷不曾见面,赵氏猜透了严监生的心思,他指的是两茎灯草。
师:说得非常好,非常完整,而且有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但是可以再简洁些,说得更好。
生:我觉得她说严监生猜的时候可以简洁些。就是诸亲六眷都没有猜透严监生的心思,只有赵氏猜透了。
师:只有赵氏猜透了严监生的心思。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借助课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读到这,这临死前的严监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读读句子。
(学生划句子。)
师:好,交流一下。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
师:你对于哪个细节?
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我从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看出来,他临死前很难受。
师:病得很严重,你能把这种感觉读书来么?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
师:谁再来读读,把这份病重的感觉读出来。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
师:一起来。
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
生:病入膏肓。生不如死。奄奄一息。无药可救。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词来形容严监生的病情,那么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呢?他没用上我们的词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了他病情的严重。
生:作者通过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指头。
师: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对严监生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且就是这样的病重的严监生,他还不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就是严监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作者就是通过了细节描写,对于严监生的这两个指头,诸亲六眷是怎样猜测的呢?而严监生又是怎么样反应的呢?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划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下。
生:当大侄子猜测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还有谁也猜了?
生:二侄子猜测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
师:还有么?
生:奶妈猜测因两位舅爷不再跟前故此记念。
师:这是众人的猜测,连起来读读。突出猜测的语气,自己试着来读。
(学生读诸亲六眷猜测的句子)
师:对病人说话,一般应该轻一点
师:在众人的眼中,严监生的两个指头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两个亲人;
师:是呀,一般人临死前最想见的就是自己的亲人,最希望亲人们能陪伴左右,这才是人之常情。
生:两笔银子;
师:二侄子想的也是,二叔家财万贯,也许还有财产没有交代清楚。
生:两位舅爷。
生:两茎灯草。
生:当大侄子猜测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当二侄子猜测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当奶妈猜测因两位舅爷不再跟前故此记念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大家连起来读读严监生反应的句子,看看你能读出什么来?
生:他非常得着急。
师:还有吗?
生:他非常无奈。
师:好的。
生:他很失望。
师:好的,这是你们读出来的。大家连起来读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严监生顽固不化。
师:你觉得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摇摇头—狠狠地摇头—把眼闭着摇摇头。
师:对于亲人们的猜测,他的反应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绝望。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生:痛苦的摇头。
师:那份着急。
生:失望的摇头。
生:他的生命。
教师: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
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当二侄子猜测,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生:为什么我的诸亲六眷都不懂我的心思呢?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师: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生:绝望。
师:作者在描写严监生的反应时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生:严监生每次都是摇头,但是作者每次写得都不一样。
师:你关注了作者,同样是摇头,但是写得却不一样。
生:我发现作者写得很逼真,而且很细腻。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当二侄子猜测时——
生: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师:当奶妈猜测时——
生: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个摇头,一个伸着手指的动作把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指着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倔强的伸着两个指头不是为了……,不是为了……,不是为了……,也不是为了朝夕相伴的妻子,更不是为了年纪尚小的儿子。而是仅仅为了……。
直到赵氏明白了他的心事,挑掉了那茎灯草,他才……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生:我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严监生他腰缠万贯临死前却为了这两茎灯草。
师:令人意外。
生:我觉得他是个守财奴,他已经腰缠万贯却为了那两茎灯草不肯断气。
师:他已到了“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也不用的程度。——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
生:他竟然把两茎灯草与生命相比。
生:奇怪。
师: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这个结局看上去很意外,但实际上又很正常。
师:这个结局看上去很意外,但实际上又很正常。
生:他这个守财奴,临死前就是该这样。
师:他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守财奴,他的结局也似乎又是合乎情理的。同学们,这是大家的看法,此时此刻,严监生身边的诸亲六眷看到这样一个结果,众人会作何反应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可以抓住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试着写一写。
(学生写话。)
师:让我们来交流。
学生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作者吴敬梓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把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儒林外史》一书中,作者还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同学通过课外阅读,摘录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和同学老师分享,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特等奖篇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两幅漫画啊,画家通过对细节的突出和夸张,达到一种喜剧的效果。作家也常采用这种手法。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突出和夸张,刻画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尤其是对严监生的刻画,更是被人称之为“千古绝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来,大家一起读一下题目。
3、监生是什么,知道吗?请大家翻开课本133页,看看课文下方的注释。借助注释可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啊。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那好,孩子们,现在就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字词看注释或者查工具书。
2、检查读书效果。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找到了吗?在这里读什么呢?全班来读一读。
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两茎灯草(大家看看134页的插图,找到没有,那盏灯,好极了,那就是两茎灯草。)已后(就是现在的“以后”,注释中也提到了,不是吗?)登时(换个词来说,立刻、马上、顿时。)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评议。
说说,严监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这样的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想想,你会发现什么。
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已经怎样了?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另外的句子来说明严监生已经病得不轻了吗?好极了,用个成语来形容他。(奄奄一息、形容枯槁、行将就木、生命垂危)
读,再读。怎样?闭上你的眼睛,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是什么?(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
2、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都作出了哪些猜测,严监生又会有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在相应的句子旁写上你的体会。
3、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找到了吗?孩子们。我们按课文的顺序来说说。
首先出场的是:(大侄子)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接着出场的是?(二侄子)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忠诚的仆人来了。她猜想——(生读)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真的就没有人明白严监生的心思吗?生读赵氏的话原来这两个指头啊,指得是——(板书:两茎灯草)
真是知夫莫若妻,知严监生者——赵氏也!
众人看严监生时——(全班读)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两茎灯草
(神态、动作……)
守财奴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特等奖篇五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里面的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字。(板题)这里的“临”和“监”长得很相象,请注意区分清楚。而且“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这个片段主要写谁呢?严监生是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钱过百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位大财主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生畅谈)
大家想象得多么合情合理呀!可是,当时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地把课文读一遍。这个故事写于清朝,语言表达方式和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读书时别忘了阅读文下的注释。
二 见文
(屏显生词)好了吗?这些生词短语会认吗?自己试试看。(自由读)谁愿意当当小老师?读对了,我们就跟着读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好,齐读一遍。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预设评价:能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真不错!)
三 见人
我们一起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屏显句子“严监生喉咙里......伸着两个指头”)
1.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谁来读?
2.“一声不倒一声”你怎么理解?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气不接下气,呼吸急促,一口痰堵住了,也就乌呼哀哉了。
3.看到此时的严监生,你会想到用哪些词来描述他?(预设:奄奄一息 痛不欲生 垂死挣扎 气若游丝......)
4.我们把自己的体会送到句子里读一读。(练读)
5.(点读)(预设评价:我们一听就感觉命悬一线啦)咱们一起读。
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板书)从这个“总”字你读懂了什么?是什么心事未了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他那伸着的“两个指头”(板书)
2.是呀,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面对这伸着的两个指头,大侄子猜的是——( ),二侄子猜的是——( ),奶妈猜的是——( )。
3.同学们,如果你就在严监生的病床前,看着这两个指头,你猜猜他指的会是什么呢?(想象说话)
大家猜对了吗?我们从哪些句子一读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随机屏显文字: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有狠狠摇了摇,越发指的紧了。听了这话,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我们同桌合作读读这部分。一人读亲人猜测的话,一人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看看你的朗读能否让大家看到严监生。(同桌练读)
(预设:临死的人能摇得这么利索吗?该怎么读?)我俩再对读一下。
(预设:读得还行,但还没有读到他的心理去。我们试想,大侄子猜不中,二侄子又猜不着,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着急啊,所以把两眼睁的( ),把头又( ),越发( )。再读读这句。点读。我们再配合读一下。
严监生这时把眼闭着摇头,为什么?
绝望啊,这都临死的人了,如何经受得住这般考验。但他还是放心不下,那手——( )。我们齐读这一句。
再读读这三个句子,聪明的孩子一定有所发现。
我们发现,严监生从头到尾一直干什么?
既然都是摇头,这样写好吗?(屏显:他摇了摇头。他又摇了摇头。他还是摇了摇头。)(点一人读)
好不好?为什么?不着急,我们回过头看看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咱们先把句子划下来,然后认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有什么不同?
a 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活生生的严监生)
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看法?
b 刚才那位同学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描写出来了,这位同学说把严监生的心情写出来了。
c 着急——失望——绝望
(预设:你能把三句话联系起来思考,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总结:听明白了吗?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的样子,还写出了人物的心情;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心情,还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多么绝妙的描写,多么传神的刻画!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咱们齐读这三个句子。
四 见性
头不停的摇,手还是指着。他是放心不下啊,还是谁知道他的意思?谁读读赵氏说的话?我来读中间一句,大家齐读最后一句。准备好了吗?(板书:两茎灯草)
啊,如释重负,终于安心地死去。原来,弥留之际他牵挂的不是,也不是,也不是,而是。
(屏显插图)这两茎灯草只值一两文钱啊,你想说些什么?(随机板书:守财奴)
五 总结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中,作者主要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写出了严监生吝啬之至的形象呢?(板书:动作)你们看,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动作描写,却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严监生这个人,还有他那伸着的“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
六 拓展
我们再来欣赏文学史上另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葛朗台(屏显资料)
你想说什么?
“细节成就经典”,吴敬梓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严监生吝啬之至的形象,巴尔扎克用细节描写塑造葛朗台贪婪之至的形象。孩子们,我们今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描写的侧重点,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同时也希望大家课后读读《儒林外史》,读读《欧也妮.葛朗台》,你一定会学到更多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