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令是为了激励他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共同达成某个目标而发布的一种书面通知。总结要全面而具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概括上。借助下面这些总结案例,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掌握总结的要领和技巧。
螳螂捕蝉篇一
疤炝璩浚我都会悄悄地来到客厅,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声音很小,生怕吵醒侄儿,除了看电视,还可以玩儿手机呢。
这一天凌晨,我又来到客厅,无声无息,悄悄的……。
在黑暗里寻找光明,唉!摸到了,我按下按钮,“砰”,灯亮了!赶紧找来一张被子,盖在自己身上,暖和极了。打开电视,“轰”的一声响,立马将电视声音降低了。藏进被窝里悄悄玩手机,看着电视。
可惜好景不长,爸爸出现在我的面前,用手被子掀开。“你怎么在这儿?既然醒了,那就去做作业吧!”他板着脸说。
爸爸那严肃的表情把我吓坏了,只好迅速走进房间,拿出作业。
再次来到客厅,发现爸爸已经躺在沙发上,盖着被子,享受温暖。我大声喊:“快起来,这儿是我先占领的地方,再不起来我就“开枪了”!”
“让我休息休息嘛,再说,你刚才躺那么久了,我晚上没睡好觉”。爸爸回答。
不听这些,我还是把他从被子里拉出来,再推开,自己挤了进去,把被子紧紧的拿住,“起来,我也要躺。”他一下子挤了进去,差点把我挤扁了……我俩争起了被子。
“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我们争吵时,侄儿被弄醒了,姐姐生气地把他放在沙发上。没办法了,温暖的沙发被窝是他的了。
侄儿笑了,呆呆地笑着。
争过去,争过来,却是侄儿的天下,这真是“,黄雀在后”啊!
螳螂捕蝉篇二
2、学生交流。(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简单说说其中的道理。)。
二、揭题解题、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2、你理解“蝉”吗?“捕”怎么理解?
3、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友情提示:课文主要写了谁与谁?谁是主要人物?少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投影仪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四、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b、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七、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螳螂捕蝉篇三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篇四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我读过许多书,可最使我爱不释手的书就要数《》了。
《》这本书讲一位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虽然攻打楚国获胜的希望很大,不过其他国乘虚而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吴王却固执的说:“谁在来劝说我,我就杀死他!”而一位奉吴王的少年,决心用自己用智慧劝说吴王,但怎么劝说呢?等到第二天早上,少年为了引起吴王注意,一连转了3个早上,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也毫不介意。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少年给吴王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为年轻的少年,他对每一件事物都非常细心对待。一天,他见到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的歌唱,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要捕蝉,而螳螂身后有一只黄雀在身后正要啄食捕蝉的螳螂呢。它们一心为了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到自己身后的隐伏的祸患呢!吴王听完故事恍然大悟,终于打消了出兵攻打楚国的念头了。
黄雀在后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冷静才能解决事情,不要学吴王听不进大臣们的建议。
螳螂捕蝉篇五
地点王宫内。
人物吴王:吴国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吴王。
第一幕。
[幕启。早朝时,吴王想去攻打楚国,大臣们立马反对。
吴王:(略带怒气)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难道这也错吗?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国,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对啊!大王,虽然您去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总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们都是一片赤诚,一心为国着想,可是吴王怎么领会不到呢?
看来真实天亡国啊!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第三个早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回禀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这棵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蝉,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拱着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却又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它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吗?
少年:是的,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却又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大王,其实,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呢!
吴王:你接着讲。
少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觉得他讲的有道理,最终,打消了攻打楚过的念头。
[幕落。
年/。
螳螂捕蝉篇六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螳螂捕蝉篇七
自从听了“,黄雀在后”的故事后,我和妮妮就特别好奇“螳螂是怎样捕蝉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去郊外探究。
那时是夏天。
我们爬山一棵树,有蝉,但并没有螳螂。我们爬上另一棵树,螳螂刚要捕蝉。妮妮就想把它们装进瓶子里,我轻轻拍了一下妮妮的手,小声跟她耳语着:“把知了螳螂吓走了,怎么办!”我们便小心观察。
螳螂用爪子刺进蝉的背,然后把蝉翻过来,用另一只锋利的“刀”刺进它的腹部,把蝉拖到一片树叶后面。蝉吱了几声,好像没气了。有点液体从叶子后面流出来。过来一会儿,妮妮把叶子丢掉,我们只看见了一个空壳儿。我拿起来看了看,蝉腹部的一些黑黄黑黄的液肉片甲不留。我想:“太残忍了吧!”妮妮对我说:“知道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螳螂把蝉吃得那么干净呢!”我想了想,也是!我们便拿着空壳儿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因为蝉的体内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很有营养。”原来是这样呀!
通过这次发现明白了,只有努力观察,才能在这神奇又美妙的大自然中,发现更多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螳螂捕蝉篇八
一、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
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 )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板书: 少年 以 螳螂捕蝉 劝 吴王。
(别因) 眼前的利益 (忽视) 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 ),蝉、螳螂、黄雀心想:( );少年,你的( )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