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一
铜仁市农业委员会(2017年9月13日)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17〕17号)和《中共铜仁市委委办公室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铜党发办〔2017〕50号)精神,按照省委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部署,我市上下联动、蹄疾步稳,以“三变”为路径,以“三社融合”、民心党建以及春晖行动为抓手,以“三权”为基础,以“三金”为指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使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以及春晖行动三者达到功能上的融合,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实现高位推进。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17〕17号)精神,印发出台了《铜仁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铜党发办〔2017〕50号),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委。各试点区(县)相应成立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工作。同时,通过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牵头部门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省“三变”改革精神,研究部署“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工作。二是建立推进机制,确保有序推进。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铜党发办〔2017〕50号),除思南和德江两个省级试点县以外,其余八个区(县)作为市级试点,把农村“三变”改革与民心党建、“三社融合”改革、春晖行动、产业发展在功能上有机结合,丰富了“三变”改革内涵。各区(县)“三变”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三是建立督查机制,确保落细落实。按照“三变”实施方案,结合《铜仁市全面深化改革督查工作制度(试行)》,积极开展考评、督查,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2017年4月,市政府督查室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办证以及“三变”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四是建立宣传机制,强化改革氛围。认真开展了改革经验成效的总结工作,对“三变”改革亮点进行宣传推介,展示我市“三变”改革成果,并结合“一报一网一台”市级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三变”改革宣传专栏,增强社会影响率,扩大群众知晓度,营造“三变”改革氛围。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盘活农村资源为基础,推动资源变资产。一是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截止目前,全市171个乡(镇、街道)已全部部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权属调查162个乡镇,占总数的94.74%;完成权属调查的村有2688个,占总村数的95.9%;完成权属调查户数为80.0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93.37%;共完成实测面积578.45万亩,占国土二调面积的83.88%。二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工作步伐。出台了《铜仁市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方案》、《铜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方案》,成立了铜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铜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农村产权交易流程》、《铜仁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铜仁市农村小型水工程产权交易管理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目前,各区县和100多个乡镇已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体系,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抵押融资12亿多元。同时,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截止目前,共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556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面积1667.93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款5.7亿元。(二)以集聚资金为重点,引导资金变股金。出台了《铜仁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铜仁市精准扶贫“精扶贷”工程实施意见》、《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一是用好专项扶贫资金。通过“三社一中心”模式,在贫困户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将资金集中投入企业进行产业发展,把专项扶贫资金转变为股金,实现利益分红。中央和省财政共下达我市财政扶贫资金7.73亿元,各区县已批复项目2591个,资金3.31亿元,已全部启动实施。二是用活“精扶贷”小额信用贷款资金。积极创新资金筹措渠道,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扶贫开发,营造金融支持大扶贫开发格局。目前,推动小额扶贫信贷创新发展,在率先与国开行合作的基础上,又与信用联社联合开发了“精扶贷”金融产品,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融资难的机制障碍。全市注入“精扶贷”工程风险补偿基金6032.84万元,覆盖农户2.73万户,受益贫困人口9.5万人。三是创新扶贫融资模式。总额500亿元的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分别与浦发银行、交通银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邮储银行设立了子基金共计343亿元,已到位资金127.5亿元。比如,印江县创新开发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印江县兴鑫投资有限公司为一级融资管理平台,印江县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为二级融资担保平台,县茶业局、畜牧局、食用菌产业办为二级融资管理平台,各乡镇和村按产业成立的贷款信用协会为三级公示平台(即“一会”)的“四台一会”模式,实现对开发性贷款的管理、担保和公示。
(三)以完善机制为保障,推进农民变股东。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在全市选取16个试点乡镇、17个试点村,围绕“一年见雏形、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思路,积极探新路、摸经验、扩成果,为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截至目前,积极探索了玉屏温氏“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生猪代养户模式,打造出思南县青杠坝村整村综合改革、渔溪沟村资金变股金发展模式,德江县荒山绿化建园区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和万山区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1+n”模式、中华山村“622”贫困农户入股分红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样板。二是明确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把抓“三变”改革试点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差距大、农村三资闲置多、资产利用率低、农村空心化率高,农村机制不活,农民致富不快”等突出问题。三是明确试点内容。市县改革试点方案均明确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试点具体工作内容,确保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四是明确试点工作步骤。按照“抓好资源资产股份量化、开展出资财产公示、确定入股合作对象、建立股份合作关系、签订履行合同合约、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六个步骤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通过“三变”,全市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截止8月底,全市流转土地184.91万亩,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47.55万户,共实现土地流转收入6.05亿元,实现打工收入18.91万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5家、总数达到73家,同比增长34.25%;新增市级家庭农场290家、总数达到640家,同比增长82.86%;增新农民合作社1695个,总数达到6270个,同比增长27.03%;新增猪牛羊代养户700余户,总数达到1400余户,增长55.6%。从养殖业来看,玉屏温氏的231模式得到复制和推广,全年共发展猪牛羊代养户1400余户,同比增长55.6%,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231模式即:农户投资20万元,每批饲养300头猪(年饲养2批,出栏600头),年收入10万元。231模式实现了代养户的市场零风险,成为了股份制的有效平台。从种植业看,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已突破180万亩,拥有“梵净山茶”、“石阡苔茶”两大驰名商标,“梵净山茶”在全国100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第41位、品牌价值达13.57亿元。茶叶年产量达8.21万吨,年产值达81.14亿元,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26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带动33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农户均增收1.42万元、人均增收355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试点乡镇存在着对农村“三变”改革方向不明、步骤不解、举措不清等现象。没有认真研读三变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对政策的把握不准确,不清楚“变”什么,怎么“变”;个别地方对“三变”改革认识不够,改革氛围不浓,工作推进较慢。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性工作。按照“定时间表、定工作量、定路线图、定责任人”的要求,认真做好“三变”改革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村集体“三资”清理核查和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及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改革工作台帐,切实把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改革培训力度。加强对基层尤其是试点乡镇(村)党政领导、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重点人员的培训,形成“三变”改革一线核心力量,引导农民知晓“三变”、参与“三变”、受益“三变”。不断推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成熟典型,及时总结宣传各行各业的成功案例,提供更多改革样板,推动“三变”改革由“盆景”向“风景”转变。
三是拓展“三变”改革深度。在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的同时,强化调研,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力争2017年全市“三变”改革全面推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工作落实机制、业务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构建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考核科学、督查有方的体制机制,确保“三变”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二
xx公司秉持“产业全链条、市场全球化、富民全县乡、责任全社会”的经营理念,大力推广“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坚持三方联动,积极搭建“三变”承接平台。公司与西峰、镇原等五县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三方联动。通过建设产业链,增强驱动引擎;通过成立合作社,培强承载纽带;通过主推新品种,打造脱贫产业。
坚持“三变”推动,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规范操作,合作共赢。公司与各方签订了规范的入股合同,健全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加强营运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多元入股,激活要素。公司设计了资金股、设施股、劳力股、技术股、土地股等多种股权形式,为群众入股提供方便。三是践诺分红,让利于民。公司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向群众分红2100万元,其中贫困户1600万元。
坚持品牌带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公司从养殖到销售各环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派出技术人员驻场驻村,加强防疫指导,统一生产标准,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屠宰线,推广分群喂养和tmr技术,建立质量溯源系统,全力打造地方畜牧产业优势品牌。同时,与大型超市建立长期供货关系,确保产销对接,成功开拓了蒙古和中亚市场。
坚持党建促动,做有情怀负责任的地方企业。公司专门设立党员示范岗,向103个合作社下派党建指导员,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各个产业链。公司一手抓经营管理,一手抓宣传发动,对公司项目覆盖的57个村的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进行了专题培训。并深入贫困乡村分析产业前景,动员群众参与“三变”,实现集约经营、抱团发展,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三
2017年,aa区在“三变”改革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打造“股份农民”这个核心,坚持以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坚守底线,创新机制、循序渐进,防范风险、重点突破,配套改革、城乡统筹,集聚发展为目标,以全域生态、全域产业、全域旅游、全域扶贫、全域文明为建设方针,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股权化、联通化、智能化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打破资金、环境、空间的制约,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取得新突破,有效激活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
截至目前,aa区内参与“三变”人数累计11932户42394人,实现除政策兜底保障外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全覆盖,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到户率均达100?实现分红10820户,占比91?累计分红7846万元。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5093户16113人减少到现在的1697户4741人,减贫11372人,贫困村从22个减少到6个,贫困发生率从9.57?至2.81?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9904元增加到2016年10889元。
aa战区按照“4332”(“4”即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区、开放式扶贫协同决战先行区、农旅文融合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3”即一年改变面貌、两年摆脱贫困、四年巩固提升,“3”即世界的东方田园、中国的南方牧场、凉都的北部新城,“2”即大地一铺牌、建筑中国风)的定位,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平台支撑、多点作战”的模式,统筹推进战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扶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基层党建等建设,打造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建设新样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城乡统筹抓“三变”
一是促进城乡资源互补。针对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发展路径的村和不具备脱贫条件的“两无人员”,运用股份制的理念,拓展城市“三变”,按照“三变+城市资源+扶贫”模式,通过异地置业、异地入股等形式,到市区、景区和其他功能配套完善、商业业态丰富的乡镇、村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区财政整合资金5140余万元,在中心城区为全区44个村每个村购置100平方米商铺,交由区物管公司代管经营,预计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目前,44个村共实现分红220万元,受益贫困农户316户847人,确保了村集体、贫困户有稳定、长期和可观的经济收益,有效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二是促进城乡资金互融。针对农村缺资金、缺资源、缺经营主体的现状,从资金入手、从金融破题,充分考虑到贫困群体较为脆弱、经不起折腾、承担不起颠覆性失败的风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以城市停车场、特色街区、广告牌等政府“稳赚不赔”的公共资源和优质旅游景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作为平台,打消金融机构贷款顾虑,变特惠贷“户户贷”为“人人贷”,引导贫困户每人贷款5万元与区平台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经营管理获取分红收益。具体为,平台公司与贫困户按6:4的比例投入资金,贫困户按投资金额第一年8?第二年10?第三年12?第四年8?受收益,第五年按出资额1:1.5退出,个人偿还贷款。对各类致贫返贫人员,及时纳入政策贷款享受范围,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三变+金融+扶贫”把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变为“股东”,享受“特惠贷”的贫困农户每人每年享有4000元以上的分红收入,脱贫有了保障。目前,全区特惠贷“人人贷”覆盖贫困群众8895人,实现分红2821万元。同时,围绕筑牢“两无”人群兜底保障,借助市农商行增资扩股的机会,投入财政结转扶贫项目资金684万元,为农村“两无”贫困人员542户1086人购买原始股份400万股,每年人均可分红552元。
三是促进城乡要素互动。一方面按照“三变+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特色街区设置“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xx战区特色产品展销平台,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垂直供销系统,刺梨酒、米洋芋、万寿菊茶、人参果、猕猴桃、芦笙、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走出山门、走进市场。建设营养餐配送中心,辖区学校、监狱食堂食材优先使用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电商订单”“城市特色街区展销”等方式,与各市场销售主体建立长期的供应合作关系,既保障食品安全,又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让“山货”销有门路。建立“保底+分红+销售利润+就业收入”的收益分配机制,平台公司将销售利润的5?还给村集体,让农民获得生产、加工、流通、就业等环节的利润。另一方面激活人力资本。按照“三变+培训+创业就业+扶贫”模式,依托xx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组织农民和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培育引导他们变餐饮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导游、电瓶车驾驶员、产业工人等,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真正让农民在城市“有股份、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
(二)聚焦股权合作抓“三变”
一是无物不股。围绕打造“股份农民”这个核心,出台“三变”改革系列方案,对“三变”改革工作运作、资金筹集、整合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整合国家、集体、农民的土地、林地、荒坡、水利设施、房屋等所有可经营性资源、资产,通过村集体与农业专家组成的确权小组、评估小组进行确权登记、评估量化,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使资源资产化、资产财富化、农业品牌化。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第三轮公示,公示面积17.5万亩,完成率为93?完成xx区房地一体外业测绘10835宗;发放林权证1749本,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688个,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39宗504483亩)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42宗229.8亩)确权颁证已完成;清理资源性资产共48140.04亩,清理经营性资产共1995.84万元,清理非经营性资产共7922.8万元。区内共计承包地入股34812亩、集体土地入股969亩、集体林地入股250亩、房屋入股5700㎡、水域面积入股2300㎡。
二是无奇不股。把气候资源、山水风光、民俗技艺、名木等稀奇资源量化入股。如:高炉村将梅花山的冰雪、梅林、房屋等资源入股,由村集体的伊梦园公司组织农户梅花山国际度假公园、国际滑雪场、观光牧场、一号观景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村集体将所获收益80?于帮扶贫困户18户59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327元/年,20?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273户889人实现增收,村集体积累达50万元。又如:大河镇整合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3万元及周家寨村0.6亩土地折价5万元入股,与xx区民族民间文化协会共同打造大河镇民族民俗文化馆,用于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示、服饰加工销售、歌舞展演、民俗文化体验等,周家寨村占比15?覆盖贫困户88户360人。
三是无事不股。凡是能用股份合作推进的工作,都用股份制的理念推进。如:按照“三变+美丽乡村+扶贫”的模式全面启动区域内20户以上美丽乡村“10+n”升级改造,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分两年推进全区200个改造任务,覆盖群众15579户64052人,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准出资进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切实让农村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职员。又如:采取“镶嵌式”的方式,把搬迁户放在一些农业产业比较成型的区域和中心城镇,安置点建设以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公司为主体,一楼80㎡至120㎡左右房屋产权办予农户,用于老百姓居住,二楼、三楼产权为旅游公司所有,用于农家客栈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对搬迁农户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微田园、组团化、生态化”打包开发,搬迁农户按股获取分红收益,不但解决短期脱贫的问题,还解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确保了贫困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6年xx区共建设6个安置点,新建住房908套,搬迁安置908户4151人;xx战区2016年共建设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住房583套,搬迁安置583户2448人;xx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xx战区共建设2个安置点,新建住房817套,搬迁安置817户3652人。
四是无钱不股。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农村设施类、生态修复类和治理类、财政扶贫发展类、支持村集体发展类(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资金,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权权利,变“输血”为造血,变简单的资金支持为资产支持。目前,区内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831万元,撬动农户、集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19.21亿元。如:开化居委以产业扶持资金50万元及“一事一议”工程修建的3.18公里通组公路和80盏太阳能路灯折价118.64万元,入股到凉都高原比女街生态园,占股0.855?所获收益辐射全村所有农户,其中贫困户61户195人。同时,创新“三变+(党建、金融、培训就业、美丽乡村、异地置业、特色产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城市资源、易地扶贫搬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扶贫”等十二种模式,积极发展“三变”产业,构建股权平台,围绕全域“三变”、全员“三变”、全要素“三变”不断深化拓展。
(三)聚焦农业经营抓“三变”
一是挖掘生态资源,推动特色产业覆盖带动。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以“三变”为引领,以“股权”为纽带,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园区提质增效、特色品牌塑造、新型农民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产业“六大行动”,大力实施“3155工程”,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形成了万亩商品蔬菜、万亩特色花卉、万亩中药材、万亩特色经果、万亩竹海等产业带,打造了大河现代都市型农业园、月照双洞休闲观光农业园、大湾乌江源农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点,拟创建大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万亩产业、百里画廊”产业空间格局。粮经比从2014年的39.26:60.74调整为2016年的16.71:93.29;区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16.71万亩,xx战区6.125万亩,区内基本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
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区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在项目建设、融资贷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强弱融合”,让合作社学会了“现代种养”、请到了“职业经理”、学会了“以商招商”,各平台公司将产业作为“实训基地”,通过“三送三促”活动、“四夜工作”(夜学夜访夜议夜谈),实施“统一良种、统一种养、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方式,让合作社带领农户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脱贫致富,现已培养出卢凤军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型人才。如,由区物管公司选派一名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党员的同时挂任村委会副支书、非党员挂任村主任助理)入驻村集体的股份合作社,有效破解合作社缺“经营能人”、村支两委没有精力和能力抓好生产发展的“难题”和“痛点”。又如:区物管公司帮助青林乡二寨村引入贵州博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青林乡紫鹃茶示范园,区物管公司占股49?贵州博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占股51?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现有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成长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截止目前,2017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培育1000万元企业16家。全区参与“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中农业企业共计42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实现xx区内每个乡镇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44个村都建立了村级合作社,实现村级合作社全覆盖;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6家,2016年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钟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六盘水市xx区民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xx区茂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组织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9家。
三是实施示范打造,带动农户发展引导产业升级。今年以来,xx区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目标,打造三变项目215个,涉及种植养殖、物业、景区建设、特色街区、民宿、文化、服装、加工等领域,打造了集乡村电商(超市)、村寨便民服务中心、干群联系室、洗浴中心、公共卫生间、理发室为一体的“六合一”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基地联农户“产、供、加、销”一体型的青林乡羊圈养殖基地、青林生态土鸡养殖场、青林乡博新牧业有限公司养牛基地、南开乡新发村构树和牧草种植示范点、“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观光”型月照下扒瓦扶贫生态园;实现旅游、文化、体育、农业融合发展的凉都高原(温泉)比女街生态园;南开乡新发村种草养畜基地、木果镇牛场村万亩杜鹃植物园、金盆乡天生桥村乌洋芋种植基地、保华镇二道坪村雪凝红核桃种植示范园等示范点,涌现了双洞山泉、“多咔乐”山泉水、乌得爽洋芋、“凉都凤”生态鸡、努比亚羊、西门塔尔牛、布朗李、美味园辣椒、二月春剪纸、钟牌服饰等一批“三变”商品。
三、聚焦机制建设抓“三变”。 一是建立财政扶持机制。出台《xx区财政资金入股监督管理办法》《xx区财政资金变股金管理办法》《xx区“三变”改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初区财政预算安排“三变”改革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三变”改革发展,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生产、初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工作。
二是建立实际操作规则。已草拟《“三变”改革教材(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操作指引规则》《xx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xx区清理农村集体资产工作指导意见》《xx区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指导意见》《xx区组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指导意见》《xx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十二制”》;现正以大河镇为试点,全市范围内率先组织实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经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6867人(三榜公示数据),下一步将试水7个村集体合营的方式组建集团公司,采取多村联合、交叉持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经济(请大河镇完善相关内容及数据)。
三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出台“三变”改革《法律服务及规范协议实施方案》《合同管理办法》《合同文本》,对5类入股形式以合同文本模版进一步明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xx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对入股进行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及“三变”改革入股合同备案;检察机关、法院等开展民生资金保护和服务保障“三变”改革专项工作,为三变改革提供操作路径和法治保障。明确区惠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万丰源担保公司作为我区“三变”改革投融资担保主体,区级设立“三变”改革专项资金,其中调配4000万元投入区惠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区财政局出台《xx区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00万元,与保险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葡萄、梨树、桃林等进行农业特色保险,切实抵御市场风险。
四是创新督促检查机制。区级成立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宣传部部长“四人小组”强化对“三变”改革工作的督促、指导;同时结合“三变”改革的重点工作制定了工作调度机制、督查机制,建立“以改革论英雄”的制度体系,实行月排名、季通报、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确保“三变”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虽然工作中我们去的了一定成绩,但我们还存在市场主体不够强和培育不够、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股权结构划分不够合理、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发掘和拓展各地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扎实推进xx区和“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xx战区“三变”改革工作,把农村建设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xx区“三变”改革办公室 2017年10月23日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四
关于推进农村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1.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原则。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三变”改革的政治保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耦合性,形成改革合力。以“三变”改革统揽全镇农村改革,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效率公平和共享,增强管控能力,提高依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把握改革方向,确立运作路径,提高改革实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配置要素资源,实现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参股有分红、集体经济有增长。
3.坚持规范操作,遵循法规原则。严格“三变”改革操作程序,做到合法、合规、合理。坚持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改革,加强统筹谋划,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4.坚持协商合作,尊重意愿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品;坚持乡村为主体,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充分尊重经营主体和农民意愿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协议等方式确定各经营主体股东合作模式、股权配置比例和利润分配方式。
(一)资源变资产。将村集体土地、林地、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再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
1.变集体资源为入股资产。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的原则,以11个行政村为主体,对境内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荒山、荒沟、荒丘等自然性资源,进行清查核实,确立权属,评估作价,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将农村集体资源的使用权折价入股到经营主体,使集体经济组织拥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股权,按股比获得分红收益。
2.盘活集体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对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新建或购置的房屋、具有经营价值的各种建筑物和机械设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但划归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通过清查核实、确定权属关系之后,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
3、挖掘文化遗迹、自然风光资源入股经营主体。依托全镇石马峡秦人石刻遗址等景点,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事体验、农特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产业。对景点内公共设施、景点风光、自然资源等进行评估作价,入股旅游公司,建立“旅游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二)资金变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直补、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按照各自使用管理规定和贫困村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等国家政策要求,量化到村集体或农户,通过合同或者协议入股方式,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让“输血”向“造血”转变,让简单资金支持向资产支持转变。
1.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转变为村集体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村的项目资金和村集体申请到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符合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和贫困村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要求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股金,投入到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主体,并按股比获得收益。或将分散扶持农村生产发展的财政资金按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进行整合,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水电产业、乡村旅游等,形成的固定资产项目,以及投入经营主体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采取折股量化分红或固定收益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探索将没有发挥作用、停留在账面的互助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在符合政策要求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股金,投入到经营主体,按股分红获得收益。
2.财政到户资金转变为贫困户股金。将精准扶贫到户财政补助资金,在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意愿基础上,按照国家资产收益扶贫政策规定,投入到效益较好的经营主体,合理确定贫困农户持有的股份比例,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增加贫困农户收益。
(三)农民变股东。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者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份农民”,享有股份权利,获得股份收益。
1.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林地)股份合作。鼓励和推动农民依法自愿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农发公司+集体+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个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股份合作,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且持股享受股份分红增加收益。
2.开展农户住房使用权股份合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经营及维护,在生态条件较好,人文资源丰富,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等旅游开发潜力较大的村,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产业,采取“旅游公司+农户”“合作社+集体+农户”以及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引导农民以住房使用权入股,建立农家客栈、农家乐等旅游设施,不断盘活闲置房屋房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坚持先行试点和全面实施相结合,从2018年8月开始到2020年12月份,按照“三步走”的基本步骤,全面推开,分布实施,扎实做好全镇“三变”改革工作。第一阶段:前期筹备(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
(一)全面开展清产核资。以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的原则,以11个行政村为主体,对境内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荒山、荒沟、荒丘等自然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以及存量资金逐一进行核查清理,区分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备案,进一步摸清村集体“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界定资产、明晰产权关系,妥善处理账实不符、坏账核销等问题,全面建立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因土地被征用等村集体获得的土地补偿款和集体资产置换增值收益,应及时足额追加到集体资产总收益中,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可进可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将能产生价值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等资源资产入股,按股比获得分红收益。
(二)完成机构建设。一是8月底前,全寨、魏湾、李沟、吉山4个试点村完成合作社正常运转,必须达到“六有”标准(即有营业执照、有章程、有工作制度、有职责分工、有办公场所、有会议室(培训室))和会员入社工作,具体参照《清水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流程》。二是9月15日之前,其他7村完上述工作任务。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全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以下简称“三变”)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增强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主引擎”,作为发展全镇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突破口”,以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人、地、资金、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五类要素,通过股份制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整合农村、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要素的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为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进程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三变”改革的政治保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耦合性,形成改革合力。以“三变”改革统揽全县农村改革,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效率公平和共享,增强管控能力,提高依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水平。
二是坚持政策底线,尊重各方意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生态环境不破坏,充分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意愿,依法行政,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不搞强迫命令。
三是坚持正确方向,注重循序渐进。坚持市场改革取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配置市场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路径引导,提高改革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鼓励镇、村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难题,激发农村活力。
四是坚持保障权益,加强风险防控。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改革得到群众支持。严格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问题,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防范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建设,就选择的有条件的镇级试点村。采取“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民心党建、“三变”+乡村旅游等模式,为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通过“三变”改革,使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产业强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通过盘活要素资源,促进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保值增值,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农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增长,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的技术、市场、资金与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原料连为一体,让农民直接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投资者和受益者,着力打造“股份农民”,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使试点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三是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壮大、引进、新建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引导农民入股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推动“产业连体、股份连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玉米制种(苞谷粉)、果蔬、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四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通过“三变”改革,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强化村集体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话语权,树立起村“两委”班子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
(四)时间安排
全镇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动员部署阶段。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凝聚改革共识,为试点工作营造氛围;成立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确定试点村,制定全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试点推进阶段。严格按照“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聚焦试点单位目标任务,紧盯关键环节,着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和经验,突出抓好机制探索创新,在激活农村资源、聚集分散资金、做强增收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总结验收阶段。由县、镇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试点工作进行自查验收,对试点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接受省、市检查验收。
在总结“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三变”改革工作在面上推开,确保按时完成全镇改革任务。
二、主要内容
(一)资源变资产
将属于村集体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滩、荒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财产性资产,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基础上,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参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
一是变集体资源为入股资产。对尚未承包到户、仍属于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滩、荒沟)等资源进行清查核实,评估作价,将农村集体资源的使用权入股到经营主体。探索将能产生价值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古树村落、休闲旅游等资源资产入股,按股比获得分红收益。
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对一些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兴建和购置的房屋、具有经营价值的各种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生产设施,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但划归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通过清查核实、确定权属关系之后,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
(二)资金变股金
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直补、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按照各自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折股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按股比获得收益。
一是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转变为村集体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项目资金和村集体申请到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包括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在符合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前提下,折股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享有的股金,投入到具有法人资格、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的经营主体,并按股比获得收益。将分散扶持农村生产发展的财政资金按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进行整合,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等形成的固定资产,以及投入经营主体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采取折股量化分红或固定收益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二是财政到户资金转变为贫困户股金。将精准扶贫到户财政补助资金,在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意愿基础上,按照国家资产收益扶贫政策规定,投入到效益较好的经营主体,合理确定贫困农户持有的股份比例,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增加贫困农户收益。
(三)农民变股东
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以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能等可折股量化的其它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获得股份收益。
一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林地)股份合作。鼓励农民依法自愿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后入股经营主体,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等多种方式开展股份合作,让农民既能够就近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又能够作为股东分享到股金分红等增值收益。
二是开展农户住房及附属设施股份合作。在生态条件较好、人文资源丰富的镇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盘活闲置房屋、场园、自有林地以及可折股量化的其它附属设施,以使用权入股,采取“旅游公司+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以及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改革试点。在“三变”改革试点村,先行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按照“清产核资、界定成员、量化资产、设置股权、颁证到户(人)”的要求,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等更多权能。
三、实施步骤
试点村要遵循“十步走”的基本流程,稳步推进“三变”改革,确保改革工作科学有序、规范操作、风险可控。
(一)清理可变资本
一是清理“三资”存量。以镇为责任主体,组成清产核资工作组,在2012年开展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核查核实工作,做好增减调整和价值重估,分门别类建立管理台账。二是分清可变资本。从村集体“三资”中科学合理地区分出可变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资金)以及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采取协商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定可变资源资产的价值,建立投资入股的可变资本台账。三是明确内部机制。全面开展确权登记,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明确集体成员资格和收益分配对象,并建立资产的管理、使用等相关制度,为投资入股做好充分准备。农民自有的可变资本参照执行。
(二)选准发展产业
一是突出特色选准发展方向。紧密结合镇村实际,深入挖掘发展优势和特色,选择基础好、潜力大,最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作为发展主攻方向。二是因地制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村为单位,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论证。三是抓发展壮大。依托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戈壁农业示范区、牛羊产业大县、特色林果基地等政策机遇,把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推动特色产业上规模的抓手,借助“三变”改革提档升级。
(三)引进承接载体
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坚持以规划定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明确项目的投资主体、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及完成时限等。每个试点村除在建项目外,储备项目不少于2个。二是寻找合作对象。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积极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三是确定承接载体。对具有合作意向企业的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经择优比选后拟定重点合作对象,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确定合作经营主体。
(四)带动农户参与
通过村民大会、宣讲培训等形式,加大“三变”改革政策宣传力度,把政策、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都给群众讲清楚说明白。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群众求变思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金等资源要素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主动参与“三变”改革,享受改革红利。
(五)确定受益对象
根据可变资本权属关系和类别确定收益对象。一是属于村集体资产或资金入股的,通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明确入股收益的范围对象;二是属于财政可变资金入股的,原则上按政策扶持范围确定受益对象,根据不同情况,按照资金变股金操作办法,应明确集体内部对入股资金收益在村集体、贫困户及村民之间的收益分配分案;三是属于个人资本入股的,其收益自主支配。
(六)落实投放资本
根据项目情况确定资金来源。一是属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按项目申报程序落实资金;二是属于自筹资金入股的,依法以集资方式落实资金;三是无自有资金的,可根据情况采取信用贷款或申请担保贷款等方式落实资金。
(七)协商合作事项
一是确定合作项目。根据协商意见确定合作的项目、合作方式、合作股份、股值、股比及利润分配等事项;二是协商股比。村集体、农民及承接经营主体相互之间按照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和股比分配的相关要求,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三是公示公开。以集体资产或财政资金入股的,由村委会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
(八)签订合同协议
一是制定合同文本。建立法律援助服务机制,通过法律服务或聘请法律顾问等方式,参照全市“三变”改革的规范合同样本,对合同的签订及“三变”改革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就双方达成的合作事项形成正式合同文本。二是依法签订合同协议。约定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合同协议。三是合同备案。合同签订后,各镇将合同报送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九)推进项目实施
一是制定合作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任务目标、责任义务、措施办法、完成时限,有力有序推进;二是加强管理。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及时化解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合作双方按时间节点稳步有序推进项目实施;三是强化指导。县属各职能部门加强业务技术指导,促进项目高质量完成。
(十)抓好验收总结
一是及时验收。对属于财政资金项目,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照规定、程序、标准对项目及时组织验收;二是兑现资金。项目管理单位根据验收结果,按规定程序兑现项目资金;三是总结提升。项目实施结束后,认真分析“三变”改革项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完善,提出突破难题和瓶颈的建设性意见,指导下一步工作开展。
四、推进措施
(一)加快农村“三资”清理及确权颁证工作。 在2012年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试点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核实工作,组织对特色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一切可以折股量化的生产要素进行补充调查,查实存量、价值、结构和使用情况。三变“改革”试点村的“三资”核实工作2018年3月底前完成并确权颁证。其他村的清产核资工作2018年年底完成并确权颁证。在摸清存量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可变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做好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合理确定入股主体和承接经营主体所占股比及收益分配制度。对贫困户要优先确权,确保他们在“三变”改革中首先受益。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各镇要加强农村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大资金整合和支持力度。 县财政、发改、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参照省上制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入股量化折股操作办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细化涉农资金的折股量化操作办法,为基层“三变”改革提供政策指导。2018年县财政安排农村“三变”改革专项资金100万元,整合扶贫互助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村“三变”改革。对各级投入到农村的龙头企业扶持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按照“三变”改革要求,优先投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和与贫困户建立密切帮带关系的新型经营主体,入股分红。充分发挥县富民产业投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的优势作用,主动承接金融资金,支持“三变”改革。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农户分散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三)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充分挖掘镇村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玉米制种、特色林果、草畜产业、高原夏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延链补链”。按照打造全产业链的要求“补短板”,着力在运销、仓储、冷链、品牌上找准突破口,为“三变”改革提供产业支撑。编制全县戈壁农业发展规划,以发展设施果蔬、食用菌为主攻方向,以钢架拱棚和基质无土栽培为主要方式,发展戈壁农业10000亩,努力把戈壁农业打造为引领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阳光产业”、促进绿洲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型产业”。充分利用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助推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实现县域特色产品电商销售全覆盖。
(四)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大力培育“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县级以上示范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和带动农户能力。鼓励返乡农民工、致富能手、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兴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企业与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三变”改革。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转型转产投入农业领域,让工商资本在农业领域迸发新活力。对承接“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其做大做强。今后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三变”改革试点村(单位)倾斜,由各镇申请,财政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经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后安排使用。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量化给村集体所有后,由经营主体经营和管护。
(五)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机制。 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对位于我县的张掖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扩容升级,完善交易规则,丰富交易内容,扩大交易规模。完善各镇农村产权交易窗口和村级服务点,形成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交易监督机制,强化监管,确保产权交易规范透明运行。建立以县经营管理部门资产评估职能机构为主体,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为补充的评估服务体系,满足农村资产和权益评估需求。
(六)建立权益保障机制。 守住政策底线,不得擅自改变耕地的农业用途,不得侵占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建立合同备案机制。在土地经营权入股方面,引导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利益机制,实现承接主体和出让农户共赢发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股权结构和治理方式,确保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到户”,保证村集体和农户有效履行股东的职责、行使股东的权力。建立股权退出机制,农民和村集体持有承接经营主体的股份部分,成员内部之间可以依法转让并办理相关手续。建立财政及融资平台资金退出机制,在经营主体出现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连续出现经营亏损等原因,无法确保入股收益的情形时,经镇政府审核,报县财政及项目主管部门和融资平台批准,入股的财政及融资平台资金按照合同协议约定方式或其他协商方式予以退出。退出的资金重新确定项目,滚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在“三变”改革中,要列出生态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七)创新金融信贷支持。 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农村“三变”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创新开发支持“三变”改革的金融产品,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设施温棚、大型农机具、股权等抵押贷款,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农村小额担保贷款体系。探索发展行业性担保公司,建立农村“三变”风险补偿基金、“三变”扶贫产业资金。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不断提高授信额度。积极利用产业扶贫专项贷款推进“三变改革”,不断扩大“三变”金融信贷规模。
(八)建立风险防控制度。 一是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按照新型经营主体缴纳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三变”改革风险保障金制度。县财政积极筹集风险保障金,用于融资风险和农户入股风险的防范。参与农村“三变”的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按一定时限或按一定比例缴纳风险保障金,合同期满无违约行为的,及时予以退还。二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提高种植、养殖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农业保险项目,政策性保险最大限度地涵盖“三变”改革主导产品。联合保险公司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建立“三变”法律支持制度。组织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法律文书进行审核把关,指导农民依法依规签订合同、入股经营,依法保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收益。
(九)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负责人,加强对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交流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村级班子推进“三变”改革的能力素质。大力实施村社干部创业带富工程,加大村社干部领办、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村社干部带头参与和推进“三变”改革。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我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各镇党委和金融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抽调相关人员,保障工作经费,承办日常工作。试点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试点村(单位)工作制度,推进试点任务落地见效。
(二)明确工作职责。 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协调配合。各镇是改革试点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村方案制定与落实;县农委(经管局)要抓好清产核资、资产价值评估、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县财政局要做好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撬动融资、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等工作;县扶贫办要做好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用活扶贫资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等工作;县政府金融办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信贷投放、风险保障、融资支持等工作;其它相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加强业务指导,全力支持“三变”改革。
(三)加强宣传培训。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变”改革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推进 “三变”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改革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三变”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在实施“三变”改革、促进改革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及时发现总结、宣传推广“三变”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农村“三变”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化考核督查。 把农村“三变”改革纳入各镇和相关部门重点考核内容,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定期进行督查考核并进行通报。对推进“三变”改革成效明显、成绩突出的镇、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推进缓慢的,视情况进行通报、问责。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全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以下简称“三变”)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__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增强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主引擎”,作为发展全镇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突破口”,以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人、地、资金、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五类要素,通过股份制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整合农村、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要素的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为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进程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三变”改革的政治保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耦合性,形成改革合力。以“三变”改革统揽全县农村改革,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效率公平和共享,增强管控能力,提高依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水平。
二是坚持政策底线,尊重各方意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生态环境不破坏,充分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意愿,依法行政,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不搞强迫命令。
三是坚持正确方向,注重循序渐进。坚持市场改革取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配置市场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路径引导,提高改革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鼓励镇、村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难题,激发农村活力。
四是坚持保障权益,加强风险防控。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改革得到群众支持。严格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问题,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防范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建设,就选择的有条件的镇级试点村。采取“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民心党建、“三变”+乡村旅游等模式,为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通过“三变”改革,使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产业强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通过盘活要素资源,促进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保值增值,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农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增长,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的技术、市场、资金与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原料连为一体,让农民直接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投资者和受益者,着力打造“股份农民”,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使试点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三是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壮大、引进、新建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引导农民入股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推动“产业连体、股份连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玉米制种(苞谷粉)、果蔬、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四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通过“三变”改革,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强化村集体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话语权,树立起村“两委”班子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
(四)时间安排
全镇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动员部署阶段。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凝聚改革共识,为试点工作营造氛围;成立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确定试点村,制定全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试点推进阶段。严格按照“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聚焦试点单位目标任务,紧盯关键环节,着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和经验,突出抓好机制探索创新,在激活农村资源、聚集分散资金、做强增收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总结验收阶段。由县、镇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试点工作进行自查验收,对试点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接受省、市检查验收。
在总结“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三变”改革工作在面上推开,确保按时完成全镇改革任务。
二、主要内容
(一)资源变资产
将属于村集体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滩、荒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财产性资产,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基础上,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参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
一是变集体资源为入股资产。对尚未承包到户、仍属于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滩、荒沟)等资源进行清查核实,评估作价,将农村集体资源的使用权入股到经营主体。探索将能产生价值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古树村落、休闲旅游等资源资产入股,按股比获得分红收益。
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对一些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兴建和购置的房屋、具有经营价值的各种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生产设施,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但划归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通过清查核实、确定权属关系之后,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
(二)资金变股金
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直补、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救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按照各自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折股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按股比获得收益。
一是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转变为村集体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项目资金和村集体申请到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包括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在符合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前提下,折股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享有的股金,投入到具有法人资格、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的经营主体,并按股比获得收益。将分散扶持农村生产发展的财政资金按使用管理规定和国家政策要求进行整合,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等形成的固定资产,以及投入经营主体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采取折股量化分红或固定收益等方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二是财政到户资金转变为贫困户股金。将精准扶贫到户财政补助资金,在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意愿基础上,按照国家资产收益扶贫政策规定,投入到效益较好的经营主体,合理确定贫困农户持有的股份比例,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增加贫困农户收益。
(三)农民变股东
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以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能等可折股量化的其它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获得股份收益。
一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林地)股份合作。鼓励农民依法自愿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后入股经营主体,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等多种方式开展股份合作,让农民既能够就近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又能够作为股东分享到股金分红等增值收益。
二是开展农户住房及附属设施股份合作。在生态条件较好、人文资源丰富的镇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盘活闲置房屋、场园、自有林地以及可折股量化的其它附属设施,以使用权入股,采取“旅游公司+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以及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改革试点。在“三变”改革试点村,先行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按照“清产核资、界定成员、量化资产、设置股权、颁证到户(人)”的要求,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等更多权能。
三、实施步骤
试点村要遵循“十步走”的基本流程,稳步推进“三变”改革,确保改革工作科学有序、规范操作、风险可控。
(一)清理可变资本
一是清理“三资”存量。以镇为责任主体,组成清产核资工作组,在2012年开展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核查核实工作,做好增减调整和价值重估,分门别类建立管理台账。二是分清可变资本。从村集体“三资”中科学合理地区分出可变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资金)以及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采取协商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定可变资源资产的价值,建立投资入股的可变资本台账。三是明确内部机制。全面开展确权登记,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明确集体成员资格和收益分配对象,并建立资产的管理、使用等相关制度,为投资入股做好充分准备。农民自有的可变资本参照执行。
(二)选准发展产业
一是突出特色选准发展方向。紧密结合镇村实际,深入挖掘发展优势和特色,选择基础好、潜力大,最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作为发展主攻方向。二是因地制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村为单位,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论证。三是抓发展壮大。依托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戈壁农业示范区、牛羊产业大县、特色林果基地等政策机遇,把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推动特色产业上规模的抓手,借助“三变”改革提档升级。
(三)引进承接载体
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坚持以规划定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明确项目的投资主体、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及完成时限等。每个试点村除在建项目外,储备项目不少于2个。二是寻找合作对象。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积极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三是确定承接载体。对具有合作意向企业的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经择优比选后拟定重点合作对象,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确定合作经营主体。
(四)带动农户参与
通过村民大会、宣讲培训等形式,加大“三变”改革政策宣传力度,把政策、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都给群众讲清楚说明白。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群众求变思富、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金等资源要素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主动参与“三变”改革,享受改革红利。
(五)确定受益对象
根据可变资本权属关系和类别确定收益对象。一是属于村集体资产或资金入股的,通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明确入股收益的范围对象;二是属于财政可变资金入股的,原则上按政策扶持范围确定受益对象,根据不同情况,按照资金变股金操作办法,应明确集体内部对入股资金收益在村集体、贫困户及村民之间的收益分配分案;三是属于个人资本入股的,其收益自主支配。
(六)落实投放资本
根据项目情况确定资金来源。一是属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按项目申报程序落实资金;二是属于自筹资金入股的,依法以集资方式落实资金;三是无自有资金的,可根据情况采取信用贷款或申请担保贷款等方式落实资金。
(七)协商合作事项
一是确定合作项目。根据协商意见确定合作的项目、合作方式、合作股份、股值、股比及利润分配等事项;二是协商股比。村集体、农民及承接经营主体相互之间按照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和股比分配的相关要求,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三是公示公开。以集体资产或财政资金入股的,由村委会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
(八)签订合同协议
一是制定合同文本。建立法律援助服务机制,通过法律服务或聘请法律顾问等方式,参照全市“三变”改革的规范合同样本,对合同的签订及“三变”改革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就双方达成的合作事项形成正式合同文本。二是依法签订合同协议。约定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合同协议。三是合同备案。合同签订后,各镇将合同报送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九)推进项目实施
一是制定合作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任务目标、责任义务、措施办法、完成时限,有力有序推进;二是加强管理。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及时化解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合作双方按时间节点稳步有序推进项目实施;三是强化指导。县属各职能部门加强业务技术指导,促进项目高质量完成。
(十)抓好验收总结
一是及时验收。对属于财政资金项目,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照规定、程序、标准对项目及时组织验收;二是兑现资金。项目管理单位根据验收结果,按规定程序兑现项目资金;三是总结提升。项目实施结束后,认真分析“三变”改革项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完善,提出突破难题和瓶颈的建设性意见,指导下一步工作开展。
四、推进措施
(一)加快农村“三资”清理及确权颁证工作。 在2012年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试点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核实工作,组织对特色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一切可以折股量化的生产要素进行补充调查,查实存量、价值、结构和使用情况。三变“改革”试点村的“三资”核实工作2018年3月底前完成并确权颁证。其他村的清产核资工作2018年年底完成并确权颁证。在摸清存量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可变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做好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合理确定入股主体和承接经营主体所占股比及收益分配制度。对贫困户要优先确权,确保他们在“三变”改革中首先受益。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各镇要加强农村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大资金整合和支持力度。 县财政、发改、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参照省上制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入股量化折股操作办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细化涉农资金的折股量化操作办法,为基层“三变”改革提供政策指导。2018年县财政安排农村“三变”改革专项资金100万元,整合扶贫互助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村“三变”改革。对各级投入到农村的龙头企业扶持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按照“三变”改革要求,优先投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和与贫困户建立密切帮带关系的新型经营主体,入股分红。充分发挥县富民产业投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的优势作用,主动承接金融资金,支持“三变”改革。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农户分散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汇报篇七
为切实抓好我镇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岚皋县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岚办发〔2017〕56号)经镇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通过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底线,尊重各方意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充分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意愿,依法行政,把握正确方向,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以改革为动力,凝聚各方共识,既要有条件、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又要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累经验,靠改革破解难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试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民主协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接受群众监督,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改革合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公平和效率,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政治保证,提高依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三、目标任务
以官元镇团兴村为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窗口,全面推动全乡农村“三变”改革。整合盘活各类资源和资金,变资源为股权、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以产业发展为载体,采取政府主扶、村支两委主抓、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方式,实行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发挥资源聚集效应,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长久不变的政策,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全面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和收益等权利,为扎实推进我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稳制、分权、放活”,“依法、自愿、有偿”,“集中、规模、增效”,“管理、规范、有序”四原则的工作要求,加强指导各村开展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切实解决“流不动、转不出”的问题,确保全镇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
(三)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有序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合作社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三变”改革的主力军,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切实加强指导各村组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督合作社依法、依规、规范运行。为保障合作社成员的合法利益,合作社必须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运行,自觉接受村支两委和合作社成员的监督。建立健全合作社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水平,确保合作社运行合法化、规范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真正发挥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整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有效促进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整合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将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为股金,投入企业抱团发展分红,促进农民向股东身份的转变。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三变”改革内生动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我镇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六)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修建和完善产业路与生产机耕道建设,在产业发展规划区修建产业路和机耕道;通过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
五、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对农村“三变”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切实抓好我镇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成立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镇党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各村工作组长和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各村抓好抓实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切实做到责任、人员落实到位。
(二)建立支持保护机制。创新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机制,整合涉农、扶贫等相关项目和资金,用好国家政策举措,发挥整体合力。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基建投资等涉农项目规模。允许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涉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的股金(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扶贫开发资金可量化到贫困农户),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集中投入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按投资入股股比例分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允许将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量化为村集体资产转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或者资金、技术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分享发展成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机制。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
(三)建立确权颁证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厘清和明晰农村资源资产权属,做到四至清楚、面积精准、产权清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鼓励将农村集体各类资产进行清理核实,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确定权属关系,折价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并按入股比例分红。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
(四)建立产权交易机制。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建立交易监督机制,强化监管,确保产权交易规范透明运行。创新农村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分级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形成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以市场化方式组建农村产权及其他权益类资产评估机构,满足农村资产和权益评估需求。在农村产权评估市场的培育阶段,通过采取扶持补贴政策和适当降低民营评估机构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评估、会计等中介机构进入农村产权评估市场,让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投资平台。村集体和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入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评估作价的,可以协商确定,也可以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评估。加强评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业务指导、讲座培训、考核颁证的方式,培养一批专职从事农村产权评估业务的专业队伍。(五)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以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
(六)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政府部门把保护农民产权利益列为重大事项进行督查,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对租地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作出规定。实现村民到股东的转变,保障入股村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建立股份联结机制,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机制。建立股权分红机制,入股主体和承接经营主体按照合同确定的收益分配方式进行分配,在集体资产评估量化、资金量化、合理划分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入股主体和承接经营主体合理确定入股主体股金所占股比及收益分配办法,通过签订股权分红协议约定相关事宜。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合作制原则完善股权结构和治理方式,确保村集体和农民履行股东的职责、行使股东的权力、参与重大的决策。
(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心,坚持开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三严三实”等主题教育,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组织进行村党支部负责人届中考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性,确保农村“三变”改革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