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一
李觏〔宋代〕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们都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有看到我的家。
本来就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那重重暮云还来把青山密遮。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也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二
;这部小说是作者献给在家乡土地上英勇抗击日寇的先烈们的一份迟到的祭奠。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颇具一石三鸟之功。
邓湘子的这部小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新、质朴,散发着浓郁的湘西情调。
小说中有两个人物最为出彩。小主人公端午是作者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在他身上作者极有层次地刻画了所有的少年成长必经的两个阶段。小说一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湘西的青山秀水和宁静自足的农耕生活,以及在全家人呵护下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端午,很快日本鬼子的炮声将他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彻底打碎,他在懵里懵懂中从热被窝中被拎出跟着大人逃难,一路上种种的身心磨砺让一个娇娃迅速学会了吃苦耐劳、坚强和担当,最初那个哭爹叫娘吓得连自己的衣服鞋子都穿不上的端午,在强烈的求生欲念下,学会了照顾生病的同伴,学会了用磨得鲜血淋漓的手脚爬出数米高的山洞。当端午和安生历经一路艰难坎坷终于回到陈家湾时,一个新的小男子汉已然初具雏形了。而随后姑父英勇牺牲的噩耗,又开启了这个小男子汉精神成长的新里程。
姑父这个人物显然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他不仅开启了端午的精神成长历程,也是一个高度凝结着湘西民族文化精神的血肉符号。姑父的蓼花鼎罐和乌铁笛,既体现了湘西山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和心灵手巧,也体现了湘西山民特有的坚强、勇猛、血性十足的一面。姑父的死,让这部小说的高潮拔地而起。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儿童端午,如果说逃难路上的亲身磨砺令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坚强,那么姑父的死讯带来的是灵魂的震撼,让他的成长再次升华,民族气节油然而生。一个人究竟如何度过一生(无论长短)才是最有价值的呢?十来岁的端午在为姑父送葬的路上无疑已经开始思考这样凝重深刻而意蕴长远的问题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让一个孩子瞬间长大成人。
这部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亮点,是在故事情节的结构设计上。两个孩子的“逃难——回家”与姑父的“寻亲——牺牲”刚好是一对反向交织的情节线索,读者跟随端午的脚步,走了一个大大的回旋往复。每一步都别有一种洞天,每一段都藏着一个悬念。炮声传来、逃出家门、慌不择路、山洞遇险、天降绳索……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起承转合有板有眼,叙述笔法井然有序,颇具阅读意趣。尤其是日本鬼子登场、正面冲突之前,那一连串长长的铺垫:掉落的军帽、枪声、爆炸声、带血的枪、鬼子追杀的传闻……悬念在不断升级,火药味、不安的感觉如滚雪球一般不断积聚增大,一直推上高潮。
而最令我感动的——小说从头至尾那一份对家乡山水的浓浓情意,恰恰由这个奇妙的构思烘托出来。跟随着端午和安生的脚步,读者一步一步丈量了湘西的大山、小溪、河流、村落、梯田,那些熟悉的山水草木,仿佛全部揣在作家的怀里,一寸一寸地轻轻抚摸过来。一路上,那些高大的青冈树、密实的灌木丛、大片大片的南竹林、杉木皮盖顶的小木屋、短短的石板街、山地人家的火塘、三角撑架上煮饭的鼎罐、雪白的糍粑、喷香的猪血丸子、南瓜包谷粥、耕田、摘三月泡、大红轿子抬着的新娘、骑着披红绸大马的新郎、祠堂前壮汉们杀猪摆宴犒劳抗敌功臣、十里八乡数百工匠赶来披麻戴孝祭奠英烈……宛如一幅没有尽头的湘西山地人家淳朴美丽的生活画卷。
由此可见作家的良苦用心:这样一个精巧的艺术构思,颇具一石三鸟之功。作为故事的叙述,有一种回旋往复的跌宕起伏效果;作为一部要展现家乡风貌的作品,如此“一路走来”,正好展开一幅多姿多彩的湘西自然与人文风情画卷;同时,“在路上”也恰恰契合象征着人物的成长。
“带着寻找与探索的眼光,走在家乡的山村与田野,走进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我感到自己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感动。”作家邓湘子如是说,浓浓的乡思中透出的是史诗般的情怀。
相关热词搜索:;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三
;乔羽,山东济宁人,闻名中外的词作家,原国家歌舞剧院院长,年逾八十仍活跃词坛和文化娱乐界,被人亲切地称作乔老爷;振民姓禹,河北沙河渡口村人,不久前刚从河北电台农村部领导岗位退下来,高级编审。乍一看,这不同时代、不同籍贯、不同行当的两个人,似乎不该有什么瓜葛。但随着振民的散文集《故园情》、《雪泥鸿爪》相继问世,乔羽与振民间数十年不为人知的忘年交和心灵沟通,终于呈现给读者。
1958年乔羽再来渡口,仍然住在刘青云家,而且带来了夫人。这时已读初中的振民,知道乔羽是了不起的作家、诗人,也切身体验到乔羽在渡口期间创作的诗词、歌谣以及歌剧戏曲所发挥的鼓舞士气激励群众的作用。乔羽创作的抗旱歌谣:“一条扁担,两只青罐,你说担的是水,我说担的是棉,这话你要不信,秋后咱再来看”,通俗形象,极富哲理韵味,当时不仅在太行山区流传,而且被收入中小学补充教材。这在振民年幼的心灵留下极深的印记。振民1964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当社员,办俱乐部,业余时间搞创作写报道,当村党支部副书记,以致后来被选拔到县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这一段的发展和成长,乔羽在渡口的活动影响不能不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际上,振民与乔羽的真正交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加深的。1978年春,已到河北电台工作的振民,满载渡口父老乡亲的重托,给时任中国歌舞剧院院长的乔羽写信,寄去了乡亲们的问候,表达了盼他重返故地的愿望。乔羽在回信中深情地回忆起渡口的山水林田,回忆起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写道:“我没有直接写过渡口的生活,但渡口在我写作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乡,对一个作者来说,无论离开多少年,都是他的本源。第二故乡,则经常是他成长壮大、发枝结果的地方。时间使二者无形中结合起来,便形成一个作者的气质、风格、个性,一个作者所独具的色彩,是从这里产生的。”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乔羽表达了再返第二故乡探望故人的强烈愿望,并说,“虽然时间相隔已久,只要再去住个不太长的时间,便会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便会使我懂得许多事情,因为我在那里有‘根’”。乔羽对基层民众的一往情深,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阐释,对振民以后的创作影响至深。
乔羽对第二故乡渡口一直怀有不尽的乡思,并多次表露要重返渡口看看的愿望,但种种原因终未成行,这对年逾古稀的乔老来说不能不说是件憾事。而振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总要抽出时间回渡口住上一些日子,即使父母双亲过世多年后,也从未间断过。他住老屋、睡土炕,喝稀饭、吃菜团子,正月天围坐在炕头上和乡亲们聊天,春夏时节,一大早躺在炕上听布谷或明鸡儿叫,秋天里和乡亲们分享丰收的喜悦。他也不时把故乡的新见闻、回乡的新感受通过书信或电话向乔老汇报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聊慰乔老的思乡之情。后来,振民把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成了一篇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深邃的散文。在他的笔下,勤劳能干,深受群众拥戴,当了一辈子队长“酷似南园井台上那棵大柿树”的等来哥;一辈子就知道埋头干活,农忙常起五更下地,被大家誉为“红脸”的贫农老同;少年放牛,当了二十多年工人退休后仍然放牛,打了一辈子光棍,心肠软、无心计、童心未泯的老邻居乔来等等,一个个性格各异却同样憨厚实在的乡亲构成了那个时代农村的群雕图。对那把乡亲的希望变成现实的高高场的细致描写,对小时候家乡河流永远欢歌的颂赞,对家院梧桐、村头辘轳、村中连环院的深情咏唱,呈现于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山村田园风光。而对家乡庙会、小吃摊、过年、元宵节、看戏等等的回忆和描写,汇成了厚重广阔的太行山民俗画卷。
《故园情》等散文集面世后,家乡的父老乡亲纷纷打电话写信,忆往事谈感受;一些大学的师生邀振民谈写作体会和技巧;电台的同事们则相约到振民的村子去考察采风,体验生活。乔羽先生读了《故园情》后特别高兴,在给振民的信中写道:“读过序言便使我狂喜,许久没读到过这么真挚的文字了……此中涉及的许多人物、故事我都仿佛如在目前。在时间上,你所写的正是我在你的故乡生活的那几年的事情,只是我是一个外来人,你却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感受难比你的深切,记忆难比你的鲜亮。但毕竟我也算是一个亲历者,可惜的是,看来我已没有可能从我的角度上来写这些事情了。”其对振民的赞许及肯定,对第二故乡的眷恋情怀跃然纸上。可以说,对渡口山乡的共同乡思,构成了乔羽与振民这两代人心灵沟通的纽带。(责编:孙达)
相关热词搜索:;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四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壶中句: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后汉书·费长房传》也记有费长房跟随卖药壶公学道的事。
这首诗题为《秋晚悲怀》,诗人把主题定得十分明显。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大抒悲秋情怀之后,感秋、悲秋就成为历来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这首诗也是借秋晚的景象,抒写诗人内心的悲感的。
起始两句“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感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渐老”则已是人生的秋天;“多忧”,可知世事并非平静;“百事忙”,可见劳生碌碌,生计维艰。但诗人伤怀者尚不止此,时已暮,天渐寒,日渐短,时序是不留情的,流逝的时光,不能够再回来了。“惟草木之零落兮,伤美人之迟暮!”作为一个有心的志士,诗人感到很悲伤。这两句是从悲秋之情着笔,先把心事和盘托出,以见情真。次两句写秋天的景色,但景中寓情,“数分红色上黄叶”,大自然原不过是点染秋色,诗人却体察到时事的易于变迁。“一瞬曙光成夕阳”,更使人深惜曙景不长,朝晖易成夕照。“数分”以显其渐变;“一瞬”,以明其短暂。秋晚降霜,黄叶染成了红色。日暮了,夕阳虽好,毕竟抵不上朝阳;“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然给人以另一种美的感受,但毕竟不及春花。诗人是多感的,他也懂得四时运行的规律,但面对现实,还是产生了淡淡的.哀愁,因此这样的诗句,能引起很多人的同感。第五、六两句写诗人开拓心胸,从现实中力求振奋。诗人想到流去的春水,应有到海的时侯,它载去人们送别之情,祝愿它流进大海,汇成那雄波巨澜,在奔腾浩瀚、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有它一份生命的力量。接着又想到山上的青松,青松的生命,是耐得住风霜的,在风欺霜打之后,依然虬枝奋昂,老干撑天,丝毫不带有畏怯的样子。前句以“应到海”表示推测,是写他人;后句以“合经霜”表示理所当然,是写诗人自己。前句于吟想中见柔情,是对他人的怀思;后句于激奋中见劲节,是诗人对自己的策励。但诗人此时并未得到完全的超脱,丝丝缕缕的秋怀,仍然使他有“岁月将零”的伤感。在诗的结尾中,诗人说:“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借用道书中壶公的故事,诗人说,如果能追随着壶中的仙翁,也许能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而不致有岁月蹉跎、华年难再的感慨。
全诗以悲怀起兴,以自求振拔结束;中间两联,对仗自然,语言清新洒落,可见诗人风格的一斑。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对当时怀才未遇的志士来说,有普遍的意义。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五
悠云接山顶,月缓出。回风,一片秋声动,帘外杨柳千丝斜,冷花零乱回袖香,一庭闲月照无眠。倚影伫立弄夜色,纤云飞巧隔窗过,疏灯影里迢路长。长门凝望,望归路,盼归程。前方更前方,风雨更兼川。
秋风吹岭南,叶纷梦江南。寂寞小楼,风去又是一年春秋。独听江南曲,那堪故里影,沉长心零乱。箫歌婉空庭,冷月漫无声。念烟波千里,故人可安在?去年旧时里,堂前邀杯,淡畅欢。忆旧时,笑少年,总无愁。淡今时,岁如何,总空叹。淡笑千杯同欢醉,一朝酒醒人去空,孤剩空庭,残对去日。
月波沉沉,思绪空相忆。慢步庭前,品茗嗅雅趣,笼薄雾,餐雨露,饮朝霞,春花旧梦月依依。遥想去年清明前,细雨纷飞,杏花翘首,披晨露,撑一纸雨伞,徒步于深苔间,轻采春芽与山恋。此夕,人悠意闲,品这一盏去年阵茶,由有一番春意,静卧心涧,不染尘俗,孤芳独绽。
世事沧桑如何,故里慰我来时梦。那堪潇潇细雨,去难留,水横流,花满地,道别离。那场同畅相欢,恨佳期,太匆促,浮萍聚,更明年。那幕幕故邻景,伤行远,忍长望,对明月,咽长空。那一盏苦茶根,洗红尘,去繁华,品往矣,安怡情。
月悄过窗去,一庭静幽。冷花,香随风过,凄凉有,温情更有余。叹拟水流年,留无意,夜阑堪忆,一阵秋风枕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