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一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准确运用词语能够使表达更加精确、准确。然而,中文中词语的相似性较高,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几个近义词之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因此,我深感词语辨析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注意词义的微妙区别
在进行词语辨析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词义的微妙区别。中文的词汇量很大,很多词语在具体词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例如,“运动”和“活动”这两个词,虽然都可以表示进行某项活动的意思,但“运动”更侧重于身体上的活动,强调运动时的动态和个人参与的特点;而“活动”则更加宽泛,可以包括体育运动以外的各种社交、文化等活动。只有在了解这些微妙区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选择适当的词语。
第三段:比较词语的语境
除了词义的区别外,词语的语境也是进行词语辨析的一大关键。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深刻”一词,当形容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很透彻时,就可以用“深刻”这个词;而当形容一个伤口的程度时,就可以用“深”的这个词。因此,我们在选择词语时,不仅要仔细研究词义,还要考虑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避免出现使用不恰当的情况。
第四段:注意词性的转换
在进行词语辨析时,还需要特别注意词性的转换。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词性下,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例如,“重要”这个形容词,在名词形式“重要性”下,表示某个事物的重要程度;而在副词形式“重要地”下,则表示以重要的方式进行。因此,在选择词语时,我们要根据句子的需要,确定词性,避免将不合适的词性用于句子中,造成表达上的混淆。
第五段:不断学习,提高辨析能力
词语辨析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理解,还应不断扩大词汇量,通过学习词语的词源、语法用法等方面,提高我们的辨析能力。另外,读书、写作等过程也是提高词语辨析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准确运用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词语辨析在中文写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词义微妙区别的注意、比较词语的语境、注意词性的转换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选择适当的词语。然而,这需要长期学习积累,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辨析能力,才能在中文写作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二
“佐”字的意义总免不了配角、助手的性质,所谓“辅佐”,就是协助他人完成某事。观察“佐”字构形,显然是以“人”表义,以“左”表音的形声结构,而“人”似乎并不能精确地显示出“佐”字的意义。所以对“佐”字的形义关系加以探究,也就有了必要。
其实,“佐”本是由“左”分化出来的一个后起字,要弄清它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不能不从“左”字说起。“左”字原本是一个意义内涵相当丰富的文字,既可表示方位,也就是人体左手的那边,又可表示辅助类意义和偏邪类意义。联系古代文化背景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左右手的分工,通常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由于受这种肢体力量差异的影响,中国人对左右两个方位的地位也人为地分出高下。一般来说,右是被更加看重,而左是遭到忽略和轻视的。关于这一点,与“左”、“右”有关的词语就可以加以证明:降职贬官叫做“左迁”,而“左迁”的字面意义则是迁移到靠左的一方;不正经的派别叫做“左道旁门”,其中“左道”的意思就是靠左一方的道路;“无出其右”,实际意思是指没有超过他的,而字面意义却是无人能够超越到他的右面。
当然,不能一概地说古人尊右轻左,比如说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恰恰就是尊左的。然而楚的尊左,非但不能提高“左”的地位,反而加剧了它的沦落。原因很简单,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大地土,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华夏族占据政治、文化及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也是汉字体系的初创者,而中原人历来有贬斥周边民族的传统,楚正属于这种周边的“蛮夷”。显然,左由于受到楚的青睐而进一步遭到牵连,格外被中原华夏瞧不起。
由此,我们再来看“左”字的若干意义,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非常清晰了:由于是一个被人轻视的方位,“左”便很自然地被人们赋予了偏邪类意义;因为重右轻左,人们对物、事、人进行方位安排时,一般总将占据主导的置于右边,次要、辅助的置于左边,于是“左”又有了辅助类意义。
或许是因为“辅助”类意义与“左”的其他意义关系不太容易被人们理解,或许只是为了让文字的分工更加明确,后来人们为“左”的“辅助”意义专门造了一个“佐”字。由此可见,“佐”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其实也具有表义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表义功能还要强于义符“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中,并非是十分罕见的。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三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精确运用词语是提高表达能力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词语的辨析问题,纠结于它们的使用和理解上。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词语辨析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
第二段:积极主动理解词义
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延伸意义,常常使人感到混淆不清。尤其在词义相近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词语的细微差别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为此,我发现最好的方法是积极主动地去主动理解词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查阅和研究。比如,经常阅读各种文献,辅助参考各种词典和工具书。同时,在辨析词义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寻找出不同词语间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内涵,提高词语辨析的准确性。
第三段:依据语境运用词语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因此,除了对词义进行准确理解,还需要了解和熟悉广泛的语境运用,才能使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为此,我经常阅读各种文章和书籍,关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注意观察和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此外,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也是提高语境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论,我们可以借鉴他人优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词语的灵活性。
第四段:注意词语的修辞效果
词语的辨析不仅关乎准确表达,还与表达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常常需要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辨析词语时,我特别关注词语的修辞效果,并尝试结合上下文和主题进行运用。比如,在写作时,可以使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构建强烈的语境,并利用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进行表达,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第五段:不断实践和反思
词语辨析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运用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辨析水平。我认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词语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实际问题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词语的细致之处。同时,每次应用词语之后,我都会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表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有更好的替代词语可供选择。通过这种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我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词语辨析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总结: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探索,我深刻理解到词语辨析是一项需要多方面能力支持的任务。除了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注意语境和修辞效果来提高词语的运用水平。同时,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词语的运用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以上是我对词语辨析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对其他人也能有所启示。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四
比较和辨析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乍看并非易事,但笔者愿对此作些探讨。一检查、监察、检察的释义,既有同义之处,又有某些异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所谓检查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所谓监察,就是从旁察看或从旁考察;所谓检察,就是仔细察看、审查被检举的事实。顾名思义,上述诠释对理解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概念似乎有所启示。再解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定义跃然纸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对党员、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机关;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此看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检察机关的特征和性质是有一定区别的。是否可以说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回答应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作为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关,尽管他们的对外名称不同,担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然而构建这些机关内部的各种结构要素却是共同的。这些要素有:历史渊源、发展过程、经济基础、指导思想、领导体制、职责范围,以及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等。从分析构建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结构要素入手,足以能从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上探寻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那么,根据上述辨析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检察机关有哪些相同之处呢?首先,先看看他们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相似性。中国监察机构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着一脉相承的沿革印迹。早在春秋时代,西周就曾任命老聃为朝廷柱下史,即后世之御史。秦始皇一统天下,专设御史纠察百官。西汉时称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府”或“御史台”、“总台”,北朝时称“南台”,唐高宗改称“宪台”,武周时又称“肃政台”。唐代并对御史台作了重大改革,即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体系。明代进一步整顿和扩充中央监察机关,撤销御史台,将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20世纪初,清王朝在“变法修律”活动中,从国外引进资本主义检察制度,将都察院分化出检察厅,都察院单列为行政监察机关。纵观历史资料,虽然古代的御史监察机构与现代监察检察机构在组织和活动内容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监督法律的执行,查处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方面,前后确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代御史监察机构是现代纪检、监察、检察机构产生的历史渊源。再来看看当代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检察机关发展演变的历史,他们的成立、发展和变化过程也是大体相径的。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检察机关同样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发生波折时期、中断时期,以及恢复和发展时期。1955年至1966年,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曾更名为监察委员会。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党的纪检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人民检察机关被撤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和逐步健全了各级纪检、监察、检察机构,开始形成了党和国家完备的监督体系,其地位和作用同时不断得到加强。如建国初建立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还是后来的监察委员会,都是同级党委所属的一个部门,称为省委、市委、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而在党的十二大以后,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则是同级的领导班子之一,称为省、市、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书记必须配备同级党委副书记一级干部。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同级党的全体委员会议。1993年,党和国家为强化党纪政纪监督的整体效应,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与各级行政监察机构合署办公,使党内外监督的合力达到最佳效果。与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一样,各级人民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下的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平行的国家机关,其在国家机构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看看他们机构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共同性。党的纪检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同属于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并为同一经济基础服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学说认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驾护航,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现阶段他们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履行各自的职能,同心同德地为党和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并肩奋斗。可以这样说,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检察机关在奔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道上,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共进。再次,看看他们活动的基本原则及工作方法的一致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指按照党章与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上述机关在行使监督权时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用心观察当今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实践活动,不难看出他们坚持基本原则的高度一致性。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履行职责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分别明文规定在调查处理党内案件、行政案件、诉讼案件时,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章和党纪,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忠实于事实真像,并做到有错必纠。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现阶段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共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实行群众路线,具体表现在:一是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以专门机关为主的工作方针,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过程中,依靠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二是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自觉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对有违反党纪政纪国法行为的控告和检举;三是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执法为民,努力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三是坚持适用党纪法律一律平等原则。适用党纪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是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共同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章程及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违反党的纪律都必须受到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工作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多年的实践证明,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在适用党纪和法律上坚持了铁的纪律,坚持人人平等原则,决不允许有不受纪律和国法约束的“特殊公民”或“特殊党员”出现,这方面的事例有目共睹,因而无需赘言。此外,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研究决定案件的定性处理意见及处理其他重大问题时,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检察委员会都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中讨论研究,而不是个人说了算,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是高度一致的。三通过上述分析,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共同点清晰可见。同样,他们在行使监督权的活动中,其特有的不同点也显而易见。1、监督对象不同。纪检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党的组织和党员,监察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而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除了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当然包括党员干部)以外,还包括广大公民,比其他几种监督对象要广泛得多。2、监督范围不同。纪检机关只能对党员违反党纪行为进行检查处理,对其中需要作政纪处理或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则必须移送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含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等机关)分别依法处理。监察机关只能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检查纠正。而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一方面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违反法律达到犯罪程度的进行追究;另一方面是对侦查、审判、劳改、劳教等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它的监督活动所涉及的法律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宪法和刑法、民法、刑诉法、民诉法、行诉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以及各种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3、监督方法不同。检察机关主要是运用提起刑事诉讼的方法行使其法律监督职权,即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刑事追究,提起公诉,以维护宪法和刑法以及各种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的正确实施。其中纠正公安、法院等有关机关的违法行为也主要是通过刑事诉讼活动来进行。这种特殊的监督方法是纪检监察机关所没有的。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对监督对象违纪行为的调查与检察机关对犯罪案件的侦查也是截然不同的。检察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拘传、拘留等;而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只能依照党章党规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党纪监察措施,如责令违纪嫌疑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监察事项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措施不能超出党纪、行政措施的范围,采取拘禁或者变相拘禁等,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纪检监察机关在调查案件过程中,如有需要检察、公安等机关协助的,必须按有关法定程序办理。4、监督效力不同。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力,有权代表国家对违法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使其担负刑事责任。而纪检监察机关只能给违反党纪政纪者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四综上所述,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区别,又互为条件。党的十六大对党纪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整体功能,做到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整体联动的监督水准,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强化党的核心监督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因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核心监督作用不是直接对国家监督机关发号施令,而是从政治上、组织上、纪律上实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监督职能。首先党通过各级党组织实行政治监督,保证各级监督机关相互衔接配合,保证党的各项重大决定得到贯彻执行;其次党通过向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机关推荐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实行组织方面的监督;再就是党通过向各级检察机关派驻纪律检查组,督促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清正廉洁,严格执法,公证司法,正确行使国家的检察权。其二,增强相互支撑的监督效应。毋庸置疑,现阶段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联手惩治党内腐败分子,打击经济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相互支持和配合,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确实令国人瞩目称赞。应当提起的是,这种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监督效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应当继续坚持密切配合,互通情况,互相支持,而不是互不通气,更不是彼此掣肘。相互配合,决不是互相代替,越俎代庖,而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当前需要着重处理好党员干部及国家公务员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所发生的问题。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其行为又触犯了刑律,纪检监察机关在立案调查时应主动向检察机关通气,共同商讨恰当的隔离审查对策,充分运用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检察权,既不违反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规定,又能保证案件调查或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检察机关在侦查、起诉党员违法犯罪的案件时,应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提供材料,纪检机关应认真审理,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审理报告。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五
逻辑填空是行测备考的一大难点,且其主要难点就在词语积累上,很多同学意识里会觉得积累词语就是背熟字典上的词语解释,但其实不然。,这些差别不是光通过字典上的解释就能找到的,我们需要学习找到正确的词语辨析角度,结合题目进行词语的正确积累。通过具体的词语让大家感受一下词语辨析积累的正确方式。
第一组 【准确】【精确】【精准】
以这三个词为例,它们是我们考试题里出现的词语,如果去查字典我们就会发现字典上对精确和精准的解释都是极准确;非常准确,也就是说它们两个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在字典上我们是找不到两者的区别的,而考试就是需要我们找到两者的差别,从中选出最优的答案。比如像这样一个题:
【例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据朝鲜媒体报道:其导弹已处于发射待命状态。已经锁定________的目标坐标。只需一按键就可以发射。
(2)别看我上了年纪,心态可是________着呢。
(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注重惠民、创新、交流和参与性的基础上,更________节俭办节的原则,所有演出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a.精确 年青 遵从 b.精确 年轻 强调
c.精准 年青 遵从 d.精准 年轻 强调
那精确、精准的区别在哪呢?其实我们主要是从逻辑填空常考的一个辨析角度词语搭配对象方面去区分它们---精确搭配数字、数据,精准搭配方向、位置。
解析:文段说的是要确定导弹的目标坐标,按键发射,再结合常识我们知道导弹是设定被打击物的正确经纬度的,所以是数据准确,应填入精确,排除c、d。再看第二句话这句话表达的是并不青春年少,但是心态好的意思,a项的年青:年纪幼小,排除。剩下b,验证一下第三句话,强调节俭办节的原则表达的是对这个原则重视的意思,与前文的“注重”呼应,符合文意,故答案为b。
这是辨析词语的搭配对象,而词语辨析里面还有一个最常见的辨析角度是含义侧重,我们同样的举个例子一块来看一下。
第二组 【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见仁见智:见解因人而异。
莫衷一是:意见分歧,难有一致的定论。
这是字典上的解释,若我们只是单纯的记忆,而不加分析可能看不出两者的差异,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含义侧重的确不同:莫衷一是强调不能形成统一意见,而见仁见智强调的是见解可以随人而变,而不是意见不一致。我们带着这样的分析看一看下面的例题:
【例2】什么是人才,可谓________。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几点基本素质倒是________的。很多大企业认为,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也是企业最缺乏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条件: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众说纷纭 统一 b.见仁见智 共通
c.莫衷一是 固定 d.因人而异 公认
解析:第一个空根据文意后面说的是有些共识,那前面形成对比表达的是各有各的观点,c项因为后面说对于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莫衷一是强调不能达成统一意见太重了,于后面不符,排除。d项因人而异:因人的情况不同而产生各种差异,不能表示观点是各有各的,排除。第二空前后是解说关系,注意是“很多大企业”而非“所有人”形成了共识,故这里用“统一”太绝对,“共通”强调通行或适用于各个领域,程度灵活,故答案为b。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六
亲爱小朋友们,今天为你准备了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努力做、开动脑筋,做出满意的答卷。加油啊!!!
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
看两句话:
(1)我在农村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2)农村已经从贫困过度到了小康。
很明显,这两句话中的“渡”和“度”都用错了,交换过来才对。出错的原因是对“渡”和“度”的含义没有了解。
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载运过河;渡口。
度:计量单位;程度;限度;过……
比较以后知道,“渡”字与“水”有关,它是形声字,“氵”表意。而“度”字在原句中指的是“过日子”。因此“渡过……暑假”用错了,“度暑假”是指过一段时间,不是“从此到彼”,且与“水”义无关。
我们还应分清下列两组词的区别: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等。注意,“困难时期”当然也是属时间,但这里已比喻为“像渡过河一样”,从“此岸”到“彼岸”,有明确起点,因此要用“渡”。
[度过]指时间,如“度过假日”“度过岁月”“度过光阴”“度过一天”等。
[过渡]乘船过河;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期”“过渡到共产主义”)
[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如“疲劳过度”“用脑过度”等。
另,“度越”可通“渡越”,如“度越险阻”与“渡越险阻”通用,但作“超过”“胜过”用时,只能写“度越前人”,不能写成“渡越前人”。
以上就是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七
伙伴:即同伴。
朋友:
1.彼此有交情的人
2.指恋爱的对象
同伴: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
所以同伴(伙伴)与朋友是有区别的,同伴虽经常在一起,但不一定有交情;而朋友不一定经常在一起,但必定有交情。
朋友(友情)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双方都认可的认知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人及其持久的关系,其最高境界是知己。伙伴。是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用你走路的比喻。同伴是走完就分手的人。朋友是下次还可以一起走的人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八
“不”“没有”都有否定的意义、都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但是它们的用法不同。
“不”:多用于主观意愿,否定现在、将来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用于过去。
“没(有)”: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因此只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例如:
(1)上次、这次他都没参加,听说下次还不想参加。
(客观、过去) (主观、将来)
*上次、这次他都没参加,听说下次还没想参加。
(2)我不吃早饭了。 我没吃早饭呢。
(主观、现在) (客观、现在)
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况或非动作性动词(是、当、认识、知道、像等),要用“不”。例如:
(3)他从来不迟到。
(4)他既不抽烟,又不喝酒。
(5)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的否定,要用“不”。例如:
(6)近来他身体不好,让他休息吧。
(7)这种材料不结实,换别的吧。
但形容词表示状态未出现某种变化时,要用“没(有)”。例如:
(8)天还没亮,再睡一会儿吧。
(9)我没难过,只是有点儿担心。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九
逻辑填空是行测中必考的题目,不仅出题量大而且考察的知识点多为半常识性的问题,所以很多考生往往在家里做了大量的习题也不见这个专项提高,所以下面就来说一说逻辑填空的题目到底应该如何复习,如何找到更好的做题方法。
很多考生都能把握好题干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往往在词语辨析这一块败下阵来,那么就真如有些同学想的那样在这一部分没法提高吗?真的就只有大量背词语才能有个比较理想的成绩吗?真的只有通过死记硬背词项间的差异才能做好吗?非也。
首先给大家吃个定心丸,这一专项虽然提高的速度没有其他专项那么快,不过也是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果的。其次我们不需要特别大量的去背词语,成语甚至词典。我们需要将考试常考的高频词汇熟知,比如近3-5年的国考,省考之中出现过的高频词,成语,而像“生僻字”中所述的词语百分之九十都不会出现,所以也就省去了大家大部分时间,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最后也要给大家说说真的在背词语的时候,应该如何记,词语间的关系应该怎么样在考场上辩词出来。先来看一道题目。
【例】支持新农保制度建设,各级政府______。各地财政再困难,财力再紧张,也要优先资金,确 保新农保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仁不让
b.义不容辞
c.责无旁贷
d.在所不辞
解析:c。首先我们来看题干空前的主体是“政府”,故要与其构成搭配。其次我们来辨析一下四个词语。ad两个选项的主语皆为“自己”故可以排除。b项中的“义”指的是道义,所以也不符合题干。d中的“责”能很好地表明政府的工作职责,所以本题选c。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十
在行测的言语理解部分中,逻辑填空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主要原因就是当我们面对意思相近的词语时辨析不出差异,所以给大家介绍一种辨析词语的方法——语素分析法。语素,即语言单位。语素分析法,主要是根据语素的意义辨析词语的意义。
例如:
1、鉴赏vs鉴别
鉴赏:通过分析语素“赏”,得出有欣赏的意思,所以除了思考作品的真伪好坏,还要分析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意为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鉴别:通过分析语素“别”,得出有区别的意思,意为审查辨别。
2、不容置疑vs不容置喙
不容置疑:通过分析语素“疑”,得出有怀疑的意思,指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不容置喙:通过分析语素“喙”,嘴巴,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3、不以为然vs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通过分析语素“然”,得出有对的意思,不以为然表示不认为是对的,意为不同意或否定。
不以为意:通过分析语素“意”,得出有在意的意思,不以为意表示不在意,意为不放在欣赏,对人对事不重视。
接下来通过题目来给大家具体感受此种方法的应用:
a.质疑 有名无实 背道而驰
b.质询 名实不符 不谋而合
c.质疑 名存实亡 分道扬镳
d.质询 名不副实 南辕北辙
【解析】第一空,冒号后面的内容表达的是关于名校办分校这个事情各方的态度,觉得不符合义务教育,是一种怀疑的态度,辨析第一空的“质询”和“质疑”,“询”意为询问,侧重问,“疑”意为怀疑,侧重对事情有疑问,不完全赞同,此处是对名校办分校表示有疑问,不完全赞同,“质询”不符合,排除b、d。再由第三空,强调名校办分校和义务教育方向不一样,“背道而驰”意为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符合;“分道扬镳”意为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侧重彼此目标、志趣不一样,不符合。故本题选a。
词语辨析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考试中,逻辑填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根据考试类别的不同题量基本分布在10-20道之间。在试题中整体占比较高不说,而且往往难度还比较大,成了考生最头疼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应对逻辑填空题目时主要会从语境分析和词语辨析两方面入手,考生们往往在分析清楚语境之后面对选项中“长得很像”的词语又慌了手脚,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差别在哪儿。这种时候“语素联想法”就成为一个帮你辨析词语的好方法。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要学习语素联想法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语素是什么。所谓语素,就是指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用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词语中同时具有读音和含义的最小单位。如“根本”,“根”“本”分别都有自己的读音和含义,就是两个语素;“蜘蛛”,虽然“蜘”“蛛”虽然都有读音,但是只有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才有含义,所以就是一个语素。
所谓“语素联想法”,就是通过比较两组近义词之间不同语素的区别,来确定词语的差别,进而积累词语的方法。例如:“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两个词语很相似,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语素的差别进而找到两个词的差别。两个词的不同点主要在“然”和“意”。“然”的意思:“…的样子,这样。”所以“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这样”强调不同意;“意”的意思:“心思,心意。”所以“不以为意”的意思是“不在意,不放在心上。”强调不重视。
接下来我们用一道例题来看下语素联想法在做题中得应用。
【例1】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2532年一个依赖生殖技术的人类社会。在那里,人文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拜物教”越来越兴盛:认为医学可以解决一切病痛,科技可以弥补人文的鸿沟。事实上,这无异于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饮鸩止渴
b.缘木求鱼
c.镜花水月
d.抱薪救火
【解析】答案b。首先来分析文段上下文关系,根据 “无异于”可知前文是对横线处成语的解释,前文指出“人们依赖技术”和“人类的“拜物教”:认为,科技可以弥补人文的鸿沟”也就是人们过分崇拜科技,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这种崇拜是不合理的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故横线处体现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a项“饮鸩止渴”分析语素我们可以知道意思是“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文段并无“眼前困难”和“不顾严重后果”之意,排除; b项“缘木求鱼”,通过语素分析可知含义是“沿着木头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语义符合。c项“镜花水月”通过语素分析可知词义为“镜中花水中月”。比喻虚幻的景象,强调“虚幻不真实”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抱薪救火”通过语素分析可知含义为“抱着柴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文段无灾祸扩大之意,排除。故本题选b。
从这道例题我们知道通过分析文段,我们知道需要我们选择的词语需要表达“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的含义,选项中a、b、d都含有“方法错误”的意思,这种时候语素联想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词语间更加细微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