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深入品味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意图。其次,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此外,要注意文字的流畅和表达的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明白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最后,要注重思考和总结,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一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倾城之恋》这本书,至少是听过这本书。我承认最开始是被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名字所吸引,到后来知道这是一代才女张爱玲之作,更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本阅读。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很是吸引人眼球,女主人公白流苏从望族弃妇到豪门阔太,釜底抽薪般的逆袭之路,似乎整个城市的倾覆都为了成全这段爱情,真是让人遐想翩翩。
白流苏出身名门,来自于上海的旧式大家庭,是一位身份与美貌并存的大家闺秀。但她是别人眼中的异类,二十岁出头就离婚,一直在白家住到二十八岁,受尽了家里人明里暗里的排斥挤兑。她与范柳原的爱情,从开始相识到暧昧,两人相互算计试探,最终一场战乱成就了这段倾城之恋。对于白流苏,这是一场豪赌。或许她赌赢了,从腐败的旧式家庭从出来,收获了婚姻。或许她还是输了,输给了物质、世俗,范柳原没有变成痴情君子。但无论如何,她至少得到了地位、金钱、名声。
张爱玲文笔精密奇绝,笔下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女主人公白流苏最令我佩服的点是,她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能够将其运作到利益最大化。她向往爱情,但时刻保持清醒,做到了不为情所困,反而能将爱情作为自己开启新生活的武器。可能旧时代的爱情充斥着各种欲望算计,并不是那么高尚单纯,那我希望新时代的爱情可以纯洁自由,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二
其实,我并不喜欢张爱玲,还有她的文字。
她的作品在我看就好像一个腐烂的苹果,虽然甜腻,却毕竟是烂了根茎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仿佛是一句谶,应照了这个奇女子一生的命途。然而,一个女人,再如何冷漠理智和高不可攀,她的生命还是会出现,哪怕只有一次的奇迹。
张爱玲在写《倾城之恋》时,正是和胡兰成——那个名震四海的“陈世美”剪不断,理还乱的非常时期。那是她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残忍。爱与恨,因为是唯一,所以始终无法泯灭。不管张爱玲的作品再如何的不朽,必须承认,这个女人太理智,太冷硬,也太洞彻。基于现代人的眼光,她绝不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甚至,她对于自己笔下的角色过于残忍,并且一直乐此不疲。《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从纯情萌懂少女眼睁睁走向自甘堕落的结局;愫细的性洁癖毁了一个爱她至深,完全无辜的男人;《花凋》里的川嫦一心指望病好后嫁个好人,所有人都知道她要死了,除了她自己;传庆恨他的父亲,却偏偏继承了父亲的一切。她笔下的人物太惨了,全无救赎的余地。所有的痛苦都白受,所有的牺牲都白搭。看后真真让人涌上一股厌世之感————这无情的死气沉沉的尘世!而它们的.造物者,却没有丝毫怜悯。眼睁睁看着潮水般的世人在眼皮子底下挣扎翻滚,却依旧冷静中带着冷笑。但是这一次,她却选择在《倾城之恋》中让白流苏修成正果,不仅如此,她得到范柳原也全靠运气。
忽然,我们熟悉的张爱玲变了。爱使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然后逐渐宽容。
爱情成全了张爱玲,于是张爱玲成全了白流苏。也许胡兰成那个负心汉并没有想到,这样一篇传世名作,都源于他一次心血来潮的花心。再看《倾城之恋》,张爱玲不仅将慈悲给了它,更是将整颗心化了进去的。如果其他的作品是用她理性的思辨铸成,那么《倾城之恋》便是她唯一一次用感性描绘的故事。它仿佛是从一幢萧索荒凉,荆棘密布的城堡中,活脱脱跳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血肉之躯,让人惊艳不已。白流苏与白公馆中的人唇枪舌战,永不低头的决心叫人拍案称快;与范柳原在爱情上尔虞我诈,相互交锋,又是多么酣畅淋漓!作为男人,也许你不会喜欢这样一个精于算计,自私世故的女人;作为女人,也不会接受那样一个左右逢源,油腔滑调的男人。然而,我们无法否认,他们是活的,并且闪着人性的光辉。试问我们心底,又有哪一个能说自己是真正的无私博爱?人类自私的劣根性,我们全都有,只是羞于承认吧。张爱玲,比我们都坦白。
她希望得到他的钱,也希望得到他的爱;他希望得到她的人,更希望得到永远的自由————你我又何尝不想?其实,每一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白流苏和范柳原呢。
曾经朝三暮四的男人和曾经精明决断的女人,最终随着一座城市的坍塌,给了彼此重新审视对方的机会。她想起初识他的时候,他不经意流露的真心:“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谁知道呢?也许她早已在那时便把真心悄无声息的给了他。而多年后,他随口介绍的一句:“她是我太太”,完满了她前半生的期盼。那,后半生呢?————胡琴依旧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不管故事如何倾国倾城,它终是一段戏文,只活在舞台上。
阖上一段传奇,留下的也只是那一缕沉香缭绕。清醒过后,有一点落寞静静滴下来。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个简单,或许还略显庸俗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确“动听且近人情”。也许因为是发生在那个距离遥远,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冠上了一个倾城之恋的称号。一个婚姻失败,以美貌为唯一赌注的女人,最后竟能嫁给黄金单身汉范柳原。范柳原是谁?纵情声色,颇有手段的迫使白流苏来到香港——一封电报:"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寥寥几字,挥之即来,招之即去。不过白流苏也并非爱情至上主义,结婚对她来说不过是换取一张长期饭票的手段。白流苏她很现实,她在乎物质,在乎结果,她期待以结婚收尾。而范柳原只享受爱情的过程——“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到目前为止,这是还只是两个精明的人之间的试探,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就真的再平凡不过,甚至会以悲剧结尾。
可是,当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香港突然陷落了。
于是这个故事又重新开始,范柳原重新回来找她了,就像之前他对白流苏说的那样"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他们最终结婚了。
“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香港如果没有陷落,他们就不会结婚。但香港陷落了,也不代表他们是因为真正相爱而选择结婚的。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那样,范柳原依然是那个范柳原,那个玩世不恭,寻求精神寄托,对婚姻疑惑的范柳原。白流苏依然是那个为传统道德束缚,与现实妥协,心灵上空虚的白流苏。不过是被一场偶然事件成就,在一个非常的时期结合,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仅此而已。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四
《倾城之恋》讲述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挣扎故事。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倾城之恋》虽然表面上是成全了白流苏、范柳原的一段姻缘,但实际却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白流苏嫁的是上海滩暴发户唐家的唐一元,但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要应付丈夫的风流账,让她心力交瘁。而唐一元却不知悔改,变本加厉,致使白流苏深感绝望,想要离婚却不得,而且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是要受道德谴责的。她很无奈,只好担了唐家人的名份回娘家住。最后白流苏卖掉首饰打官司,终于和唐一元离婚了。
而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在这个思想观念老化守旧的的家庭里,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而当她的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在白家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玩世不恭、游戏感情。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在徐太太的安排下,范柳原和白家七小姐宝络相亲,却对陪客的白流苏留下深刻印象。事后范柳原对白流苏念念不忘,并邀请白流苏去香港。白家人则希望白流苏回唐家,白流苏面临选择:回唐家守活寡,还是去前途未卜的香港。白流苏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去了香港。其中曲曲折折,两个人的爱情历经困难重重,白流苏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做情人,范柳原对白流苏的坚持又爱又恨,故意对她忽冷忽热。
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战火蔓延,香港也沦陷,整座城市遭到轰炸。白流苏冒着炮火去找范柳原,面临生死边缘,一切世俗的束缚都褪去了,范柳原终于敞开心扉,接受了白流苏,两个人也在这一刻坚定了在一起的决心。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便是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以言情为主,描写了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对情节把握的极为准确,特别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很是吸引人。《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境:“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人家的十一点,这是公众时间,张爱玲的故事,不在这个轨道、或乐谱上。她写的是私人时间、个体时间、特殊时间。作者先是从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背景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分析,最后把男女主角的感情定位在“高雅”的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
《倾城之恋》有多处对于“墙”的描写,重要是两处:一是白流苏、范柳原拥墙叙谈,范柳原在对白流苏表白时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一是香港被轰炸后,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而后是白流苏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并写到这一刹那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墙”是一个重要的意义,象征一个苍老的文明。“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后面的“断墙颓垣”则象征光景无常,柳原则说“地老天荒”不了情一类的话。后来他还引用了诗经上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话,希望在地老天荒之后仍然求得此情不渝。再后白流苏的梦,更是验证了墙的意象,在白流苏与范柳原恋情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小说还从艺术魅力的角度阐述人性的价值高于物质等一切的价值,告诉读者《倾城之恋》虽然充满了人生悲凉的情调,但也给人带来了希望之光。告诉读者即使在逆境中,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也不要失去信心,不要失去斗志,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原则,尽量不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黑暗之后便是黎明。读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篇文章,最后我也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五
。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作品,原来就读过此书,可是早就忘的差不多了,最近看了根据同名小说《倾城之恋》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不仅重温了故事情节,而且剧中的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
《倾城之恋》反应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
祖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家道中落的前清翰林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嫁给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对丈夫的风流新闻,心力交瘁。
经历夫妻冷战、一元纳妾、腹的孩也意外流产、协议回娘家、家人算计、自杀、离婚等等,流苏深感寒心。
偶遇印尼富商范天和的私生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种种表现令范柳原莫名心动。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俩人间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的命运,人生的道路不一定顺畅。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命运。尽管她有着很高的素质、优雅的外表、坚韧的性格,但是偏偏遇到一元这个不争气的男人,遇到母亲守旧、一家子自私自利、又庸俗迂腐的哥哥嫂子……让其受尽生活之苦。
来警察,只为了叫开大门。为了获得自由,她不畏惧唐家的要挟,找来记者,只为了制造氛围逼迫唐家离婚……凡此种种,尽管似乎不符合她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但是,在那个年代她不得不用一种看似荒唐的做法来对付令其痛苦的婆家及婆家人。而在关键时刻,她却大义救出一元。她的沉稳,她的深明大义,她的外柔内刚,让人折服。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六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小说,不过比较喜欢看言情小说,我喜欢跟着笔者去经历主任给的那些爱恨情仇,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主人公快乐,我会比他们更快乐,看到他们难过,我会比他们更难过。沉浸在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里,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初看《倾城之恋》是初二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迷小说。那个时候看《倾城之恋》什么都不是很懂,就只是看故事,只知道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的懂得了很多,后来了又看了几遍这本书,也渐渐的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关于这篇文章有几个部份我先讲一下:像白公馆代表的是旧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书一开始就有提到像他们的时钟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很守旧、很旧日的。跟当时的中国其实是很像的!另外,张爱玲在描写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现在的文学所描写的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写范柳原的动心时。从三奶奶讲的话可以看的出来:三奶奶叹了口气道:“跳了一次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我跟你跳了一次舞还会想跟你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对你其实是有感觉的。这种写法多么的含蓄,一个“爱”字都没有提到,可是,从一些事件的叙述却可以描写出人心中感情最细腻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七
“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这个故事便是发生在香港。
有些文字,总是有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它将你慢慢带进书中,走进它的故事里。
白流苏,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的生活环境里,她毅然选择出逃。她顶着众人的唾骂与鄙夷跟前夫离婚,这是她有的勇气。但她终究只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她的勇气没有支撑她独自养活自己,于是她只能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这也决定了她必须向范柳原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将疑虑、猜忌、金钱、虚荣等一切世俗之物冠于这份简单真挚的感情之上。但这又能怪谁呢?她承认柳原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她跟他的目的终是经济上的安全。
虽然小说少有的没有一悲剧结尾,但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流苏与柳原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堆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有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吧。
但是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八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墅?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场“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九
很少有特别吸引人的喜剧,因为生活多数是悲剧,悲剧也更加刻骨铭心,喜剧的结局反而让人觉得做作,不过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算是一个例外吧。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爱自己多于爱别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没有人可以许自己一个未来,只有自己和自己永远在一起。就像流苏说的:
“他爱她,这个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
一直都觉得人类理智一点是应该的,动辄放弃一切,善始善终当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终人散,怎么对得起曾经那些庞大的牺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太理智真的会错过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东西。
他们是幸运的,这个城市的沉沦,成就了他们。验证了柳原原本无心的一句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可不是么,在这种关键时刻,顾不上理智的考虑问题,只是真实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来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来大家都是感情动物。在这样的乱世,经历着这样的倾城之恋,那一刹那的动情,足够他们和谐的活个十年八年吧。
爱受了些苦,才变得铭心刻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十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苏,曾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时候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亲,偶然认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就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流苏。在此生死交关之时,两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发生在战乱之际。在我看来,作者想要通过《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表达的是不是指他们的爱恋若非“倾城”,就难以成就了呢?流苏和柳原看似甜蜜般配,言辞嬉笑有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摇晃不定的,流苏不一定深爱柳原,柳原也不见得非她不可,他们之间的相遇,相恋,只是顺应着命运的齿轮,一步一步的嵌套而成的。若不是有了最后日军攻打香港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与流苏共度患难,从而在生死相关之际许下诺言,或许也就不能成就这一段浪漫的爱情了。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十一
一当提及“倾城”二字时,我们都会自然地联想到倾国倾城这一词语,其出自《诗经.大雅.瞻》中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此话本是用来讥讽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而朝政荒废。但,倾城这一词也被用来形容女子的外貌美到了极致。
在刚开始阅读《倾城之恋》一书前,我从其字面意思看认为这本书应会是一个极美女子被一个人爱到误了一切事情的故事。但我却只认识对了一点,女主角白流苏到真是一个很美的人,正如文中描写的“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可故事的内容却是讲述一个经历了失败婚姻的女人再次收获纯真爱情的故事。而男主人公范柳原则是一个表面上的风流浪子,但内心却又是一个孤独地寻找真爱的人。二人便在爱情争斗中相博弈,又相爱。
开篇通过侧面描写抓住其他人对这一个失败婚姻女子的眼光。凸显出白流苏在亲戚间卑微的地位。白流苏在受尽冷嘲热讽后看尽世态炎凉,不禁叹到:“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们穷了,是我把你们吃穷了。你们亏了本,是我带累了你们,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了你们伤了阴骘!”处于这样境况下的流苏对于未来不敢奢求。对爱,更是想也不敢想。直到后来家人在带宝络给范柳原相亲失败后。流苏便想借此机会用自身的未来去和范柳原做一次爱情博弈。
在你来我往的相处之间。这一场博弈白流苏似乎并没有获得胜利,却也没有失败。因为白流苏也爱上了范柳原,爱上了这一个突然闯进他生活的男人,而范柳原也早已倾心于她。最后,白流苏确是服输了,对,她承认她输了,本已看尽世态炎凉的女子,却又一次携着范柳原的手一同坠入爱河。后来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却轰炸了浅水湾。就在白流苏孤独地在灾难中挣扎时,她心心念念的范柳原却再一次出现了“铃一响,流苏自己去开门,见是柳原,她便捉住他的手,紧紧地楼住他的手臂,像阿栗搂住孩子似的。”在此刻,流苏什么都不要了,如此患难中,他仍会回到她身边,保护自己,这就够了。从此处白流苏因金钱而追逐婚姻的想法,转变成了因爱范柳原而追逐婚姻。
“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我曾读过张爱玲小姐的好几篇小说,著名的,不著名的,都有。但是最让人不能忘怀的,还是这篇看似成全,实则悲凉,让我觉得说起来竟有些莫名的悲戚,却又偶尔觉得庆幸的小说。实在是羞愧用我单薄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段旷世的,沉沉的“倾国之恋”。
上海落魄望族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回到娘家又被娘家人用光积蓄,身无分文,在亲戚之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了世态炎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多金潇洒的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赌注,远赴香港想要捕获范柳原的爱,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殊不知,范最初也只是想要她当情人。两个情场高手在浅水湾旅馆开始了过招,原本白流苏看似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攸关之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生死契阔的诺言。
初读时,我为白柳二人的圆满结局感到庆幸。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只想要一纸婚约,而范指望的是那一丝安稳。于是两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开始了相互的试探。他二人的心思谁也不比谁少,但却在危及生命时坦诚相见,只能说张爱玲看透了这人性的复杂。再读时,却发现结局以外的悲,是一分不少的。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冀的那一点点真。白流苏或许是幸运的,一个城的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可这终究是表象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做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白流苏是悲剧,范柳原也逃不出这爱情的围城。范柳原看似一位浪荡公子,玩弄女人于手掌之间,从来不缺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个例子。但他在这样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勘破,烟花纵然绚烂,但总是稍纵即逝的,伴随而来的是更为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温暖,精神的追求,也看到了流苏“善于低头”。
但是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精心伪装的`表面,成就了一段感情。
那场战事催化了结局的到来。当白流苏拥被坐着听到那悲凉的风,想起范对她真情流露的那一晚他们身边的那面灰砖墙。她好像梦见终于遇见了柳原,就在那墙下,“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都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我想,此时,流苏终是真正靠近他了,懂得他了,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刹那间的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结局圆满,温暖之外也净是荒凉。
文末张爱玲写: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做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每一个字都让我觉得是对爱情的揶揄嘲讽。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一种无奈的选择,一座城的倾覆成全了一对不圆满的夫妻,这逆潮流而动的风格只能是张爱玲,她始终是个世情的叛逆者。
他们还能怎样?他们只能这样。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十二
昨天刚刚看完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小说集,其中收入张爱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说。这个小说集实际上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小说集《传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而已。
这是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以前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这次终于在卓越买到了她的书,心理非常高兴。
这本书我看了有一个多月,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细腻!对人物形象、景致描写、动作描写都是非常的细腻,既细致入微而又不拖泥带水,让人看了对她想描写的场景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就在眼前一样。至于故事本身,我觉得一部分是反映的当时小市民的普通生活,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应该是张爱玲自身的影子在里面,还有张爱玲内心的痛苦挣扎,要是现在能够有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小说看看就好了,如果不了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说有时候会有一些迷茫的感觉。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部小说的结尾,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她不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都是让我们来自己想象的。我觉得这是她的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十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这本书读完很有感触。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阅读!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这本书似乎和教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之所以写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其实是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而现在的社会对于文学的美感似乎不太去重视,让我觉得其实在看一些教条式的书籍后,应该也要再回味一下中国文学之美。虽然,这是属于白话式的小说,但不可否认,张爱玲在人性上细腻与别出心裁的刻画与时代意义有其可读性,否则也不会造成一股风潮及许多人潜心的研究。从大学时期我就爱看张爱玲的书,并偶尔会回味一下,她的作品对我的确是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对文学的欣赏与感动方面,而她对于人性(尤其是对女性)的深入分析,在当时也带给我不少的冲击。以下就这篇倾城之恋,它的创作背景作一简单介绍: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长在父权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那时候很多中国地区陷入战争的局面,可是上海没有,这时候的张爱玲就是在上海,远离这种战局,也让她有机会去回顾中国社会的父权真相,更使她有机会可以暂时避开父权的支配,那倾城之恋就是在这种恍如切断心理的状态下酿造产生的。
故事大纲是: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关于这篇文章有几个部份我先讲一下:像白公馆代表的是旧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书一开始就有提到像他们的时钟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很守旧、很旧日的。跟当时的中国其实是很像的!另外,张爱玲在描写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现在的文学所描写的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写范柳原的动心时。从三奶奶讲的话可以看的出来:「三奶奶叹了口气道:『跳了一次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我跟妳跳了一次舞还会想跟妳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对妳其实是有感觉的。这种写法多么的含蓄,一个「爱」字都没有提到,可是,从一些事件的叙述却可以描写出人心中感情最细腻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文章的最后有讲到范柳原和白流苏要结婚,可是在最后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边会有什么感觉?我觉得她可能想要表达结婚不代表幸福吧!到最后一定还是有挫折!所以张爱玲可能是个悲观主义者!爱有一天可能还是会变习惯吧!到最后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就是习惯而已,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有危险。
我觉得念完这一整篇我会觉得说流苏和范柳原一开始都没有真心的感觉,后来是因为一场战争让他们的感情开始有那种「患难中见真情」的感觉。它最后说:「到处都是传奇,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我觉得是其实这种故事很多,譬如说:丑小鸭变天鹅、麻雀变凤凰。不一定每个人都有那么圆满的结局,后面又说:「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很像在比喻说在这么多盏灯、这么多的故事,这种故事可能不断地上演类似的情节,可是却有很多苍凉的故事在这中间发生,她的意思好像就是说这种情节一直在上演,可是圆满的却没有几个。但就是要珍惜眼前这一刻!
所以,看她的作品虽然会让人感受一些人生中淡淡的悲哀,但是也非常值得人去深省的!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这时候各自面对的人儿都成了种类物,可以替换的。若是换了些时候,换了个光景,他对面兴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兴许是另一个男人。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这便是她为何一再矜持,不想经他的激将,“自动投到他的怀里去”的原因。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因想:“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至少实现了曲线救国。
范柳原早猜准了白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但是,这远远不够。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十四
如果说,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么我则认为,社会的不公,命运的'苦难,教会的是成长和强韧。
白流苏——读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人都知道,在众人眼中,她是一个用青春去赌博并最终获胜的女人。她虚荣,做作,美丽的假面具下深藏着人性的卑琐。
但我却不这样看。
在张爱玲细腻笔调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白流苏,而且看到的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其实,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个白流苏,不是她影响了社会,而是社会造就了她。
并非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底线。能够流芳千古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在社会底层徘徊往复的平凡人。他们的生活并不理想,人生经历了种种不平与坎坷。如果事事顺心,谁不想过自己理想主义的生活呢?但是现实给出的回答是适者生存,你只有在摸爬滚打中才能继续前进。
白流苏,再怎样,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曾说:“我又没读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她甚至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从她的字里行间,可见当时的女性根本就是个缺乏自立的弱势群体。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婚姻则是她们的庇护所和炫耀的资本。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篇十五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
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苍凉手势”中,带着暖流的华丽苍凉爱情故事。用了圆满的结局去烘托属于那个时代无法表达的苍凉。她用她悲凉的爱情观,去呼吁女性要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经济。读完《倾城之恋》就会喜欢上,张爱玲的“苍凉爱情观”,会有发自内心,想去读懂,“倾城”当中的苍凉。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