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是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更加有效地沟通。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总结经验的范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一
自开学以来,我校就积极推广高效课堂教学理念,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重视程度还不够,实施还没放开手脚。
虽然校长和教导主任一再要求和希望,从初一级开始推广高效课堂,可我总觉得初一级学生的情况自己不太熟悉,无法掌控课堂秩序,所以在推进高效课堂实施时,步子迈得很小很小心,生怕放开后无法收场,无法向领导和家长交代。可通过逐步的实施后,我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完全不必担心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学校不但会持之以恒的推进高效课堂理念实施,还会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所以下一步,我可以大胆的事实,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边摸索边试验,逐步体验到高校课堂的好处。
好处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渗透,课堂展示迎合了初中生好表现的特征。课下与学生交流,他们告诉我:“以往只听老师讲,学会不久又忘了,忘得很快,可现在自己学,学一遍就记住了,不容易忘。”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更应加强对实施高效课堂的信心。课堂展示时,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虽然书写的不是很规范,表述的不是很流利,但学生已敢于表现自己,挖掘自己,因此老师上课很轻松。
好处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渐渐加强,小组学习效果逐步提高。小组学习之初,学生只顾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不知合作,不敢交流,小组学习形式形同虚设。经指导示范后才慢慢开始交流,小组长的作用还是有限。通过不断的指导鼓励,小组长才略知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开始担任小组内的`重要角色。小组长分派学习任务,辅导学困生,检查尝试题,批改预习题,分担了老师责任,使老师上课比常规课更轻松,更容易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
好处三,学科组经过讨论、研究后确定备课思路和方法,在有一人主笔的备课方式,节约了老师时间,有凝聚了老师的思想,使教学案的设计更精要更能把握教学主旨。
总之,通过一个来月的实践,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宜高效课堂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交谈中也了解到学生也喜欢着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学困生还没适应,反映不强烈,需要加强辅导,防止出现:好的更好,差得更差的现象。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带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乐学、爱学、兴趣浓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是实验教材较之以往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
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级实验区全面铺开,我们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三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用拟人化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文体新颖活泼,符合儿童阅读心理,有利于激起儿童阅读兴趣。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认识“庆祝”两个生字。
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普遍对长句有畏难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句由于修饰成分多,学生常读漏、读错,此外,学生不会意群停顿,第二、学生对课文吃不透,感情朗读不到位。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一是平时对长句的停顿方法强调、引导不足,造成学生训练不到位,二、学生的对长句停顿的微小进步没有进行及时的正面肯定与强化,造成其自信心不足,三、至于感情朗读方面,教师范读不够,学生缺乏模仿对象。四、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构建一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氛围中,老师真正享受语文教学,学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乐读、爱读书,关键要在于让学生觉得读书是自己的内心需要,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途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因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开辟多种渠道,搭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同时,还要将对适当的有计划渗透长句的朗诵技巧,把目标细化,指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五
识字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点,乃至全部语文本事的根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进取主动地学习,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到达获取知识和培养本事的目的。小学中年级尤其注意方法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本事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一、教给学习方法。
方法是入门的向导。一些学生勤苦读书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不得法。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十分重视方法的作用,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就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都应努力做到眼看、脑思、手写。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经过比较,能够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到达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根据不一样的资料采用不一样的比较方法。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重点突破法。对课文里含义深奥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使学生记忆卡壳。就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时间花力气弄懂,反复体会以促进记忆。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教材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二、辅以基本知识。”
班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对学习语文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语文基础功底太差,所学的知识如过眼烟云。针对这一情景,系统地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一)拼音文字过关,积累很多词汇;。
(二)词句理解过关,准确表情达意;。
(三)朗读背诵过关,发展记忆本事;。
(四)基本写作过关,掌握写作要领。
仅有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过关,学生才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才能长久地坚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发现“学困生”完成得较好时,必须要及时鼓励,以此来到达增强其自信心。
三、坚持以读为本。
1、重“句段”贯“全文”。根据单元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在分析课文时,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点的几个段落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课文资料,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感悟。如第三单元的教学,知识点确定为“了解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讲授时就围绕大自然的启示描述,分析其写法,引导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的新有收获。
2、重“讲读”促“自读”。对于不一样类型课文的学习,多采用以讲读促自读的教法。讲读课文,从各个方应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把自读课文看作是知识迁移、本事培养的训练课,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培养学生阅读本事。
四、强化基础训练。
“从训练上突破”的原则,强化了练习。教材课文后的练习为基础练习;一个单元后的多项练习,综合阅读练习。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其中每篇课文后的作业,根据不一样类型课文强化练习。讲读例文的练习以记忆性练习为主;巩固例文的练习以理解性、巩固性练习为主;自学例文的练习以运用性练习为主,渗透创造性练习资料。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六
20xx年3月2日,蔡家小学巢老师、方老师、陈老师和我一起,在岳阳楼区朝阳小学听了关于怎样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研讨会。会议内容丰富,首先是由岳阳楼小学英语教师吴雪佳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示范课,接下来由朝阳小学的四名英语教师为大家展示阅读课的四个片段教学片段,然后由老师就上一内容进行说课,最后由楼区教育局英语教研组李静对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提出了要求。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怎样进行英语阅读课教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觉得自己收获不少,但自己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有些疑惑。以下是我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着不断改进的态度进行反思。
我总认为听有经验的老师的上课,看他如何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去起糟粕,汇聚在短短的40分钟内,特别是对我这种年轻老师来说,是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这次吴雪佳老师上的是pep教材五年级部分,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出现,却是一堂典型的阅读课教学。听吴老师的课,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的素质:颇具感染力的微笑,活泼有趣的bodylanguage,自然流畅的英语口语,从容稳定的课堂节奏,浑身上下散发的亲和力,将英语赋予了她个人的魅力。她没有让学生进行重复的阅读,每一次都有新的变化,那些英语句型在她的传授中变得有感情,有个性,有力量,并不像普通的阅读课那样沉闷,枯燥。我想这是因为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努力展示语言的实际功效。即:发现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是我对于这节阅读课最深的体会。这也是我现在认为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阅读课要紧密联系生活。由生活中的事件引出话题,在学习完新内容之后又回到生活去运用这些句型。所以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要努力设计跟生活贴近的句子,创设于生活相关的情景。
1、采用恰当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设计多样的阅读形式,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只要我们教师明确具体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持之以恒,注意培养小学英语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和阅读模式,将听说读写活动恰当融入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潜能将会得到充分的挖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努力运用所学习到的种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去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七
积极参与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已有半年有余了,因为没有名师名家的指导,推行过程中有很多困惑,但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和体验,在这里我把它弹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编制导学案是教师导学的前提。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案,形象的说就是剧本,只有剧本编的好,演员才能演的好。由教师设计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时间分配及反馈练习等。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使用;二是导案,在学案的基础上,教师增加自己如何导的内容。如:导入语、过渡语、追问语、评价语、疑难援助、任务分配、教学反思等内容。导案和学案相辅相成,以学案为主。只有教师导的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我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划分了学习小组,以六人为一组,并根据小组调整了学生的座位。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捆绑式的评价。根据每一节课的表现,做好周总结、月评比。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平等、互助、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和小老师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生生间的和谐。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没有优生的孤傲和差生的自卑,更多的是优生的谦和有礼、热心助人和差生的乐观向上、不耻下问。整个班级内形成了兴趣浓厚、友爱互助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不是一言堂,而是参与其中去讨论、去探究,给学生以启示,以援助。这样师生双方以诚相待,平等协商,大大增强了学习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导学方法包括导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导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导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的作用。
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体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八
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占较大优势。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有这样三句话:1.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2.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3.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为让学生理解上面三句话,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创设了一个“场景”。在一口玻璃缸里盛了适量的水当作一条河。先把老牛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把松鼠整个淹没了。最后把小马(背上画有半口袋麦子)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里,水刚没小马的大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比较老牛、松鼠、小马的平面模型,明白了老牛为什么说水“浅”,松鼠为什么说水“深”,小马试了过后为什么说水不深也不浅。学生亲临“场景”,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激发思维的火花。由此,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去试一试的道理。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教学了“6、7减几”,本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能看图列出正确的减法算式且能表达图意。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不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看图表达图意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说多练,首先仔细观察,看懂图意,读懂图中的文字,再根据问题进行列式。例如:引导学生说说“一共有几个同学,男同学有几个人,女同学有几个呢?”“一共有几个萝卜?分成了几和几?”在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再来说说“6-4=26-2=4”表示什么意思?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看图读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解题的习惯。
但有些学生仍出现用加法算式来解答,主要是受图中条件的影响,因为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以及一共的人数题目都告诉了我们,有些学生认为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一共有6人,列成了加法算式,而忽视了问题所在。关键在于要根据问题合理选择条件,题目问的是女生有几人,从一共的6人中去掉男生的4人就是女生的人数,应该用减法算。这几天7班的孩子在表述上要优于8班的孩子,很多孩子都能完整地表达图意,用三句话来说一说;而8班的孩子还是性子急,觉得数学课就是要把题目做好,导致有的孩子凭经验做题,当然正确率不会高。在提问题的环节中,7班的蒋沁喆一下子就能抓住要点,准确说出“一共有几个萝卜”,8班的孩子着急地举手就说出了“3+4=7”这个算式,还是没有理解什么叫“问题”。另外,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些,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和指导,让学生再充分的表达他对图意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提高学生的看图读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解题的习惯。能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为今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但在实际课堂中,仍然发现学生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不愿意说图意,不喜欢表达。针对这一情况,我想以后教学中练习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些,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和指导,让学生再充分的表达他对图意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十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四、设想与重建: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2、在以后教学中,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十一
怎样才算高效?有学者提出“四问法”: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高效课堂的可以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而其特点可分为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三学(肯学、想学、学会)、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并以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形成“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为出发点。
那么,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和探究知识的场所。既然课堂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即要求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给出材料,营造情景;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但是现实并像理论那样完美,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有些已然走向了极端。分析其原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并且受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通过与学生长期实际接触,我了解到,有一部分教学对象鄙视课本知识,对知识本身存在极大的偏见(尤其是我们文科知识)。根本上与接受知识决绝,拒绝接受教育。正因如此,同一个班级中既有成绩在90分以上的同学,也有交白卷的同学,并且接连几张白卷。我认为 他们交白卷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根本上主动放弃答题。古人说:人惟患无志,有志则无有不成者。对于如此教育对象,关键不是他们有没有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态度问题,他们愿意不愿意学习。针对这个问题(尤其是交白卷),我建议 成绩公布后,班主任(或者与学生家长一起)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开导,足够的关心;或者把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组织起来,交由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管教,让他们真正能够实现转变,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不要求受教育者都能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要求他们考试务必及格。要求学生考试及格,这就基本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基本上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就能够提高我校在全市联考中的成绩排名,为我校在地区内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我认为 学校是可以通过严格管理、完善教育教学机构,直接监督改造学生、培养出良好校风的。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
、教法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经过深思熟滤的东西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法的选用。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不能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练习的调整。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性化健康发展。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因此,有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课前,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的开发资源,课堂上适时准确的评价,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在每一堂课中要关注生成,宽容的接纳生成,理智的认识生成,机智的筛选生成,巧妙的运用生成,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实实在在的在“有效课堂”上下下功夫了。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十二
有学者提出“四问法”: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高效课堂的可以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而其特点可分为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三学(肯学、想学、学会)、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并以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形成“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为出发点。
那么,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和探究知识的场所。既然课堂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即要求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给出材料,营造情景;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但是现实并像理论那样完美,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有些已然走向了极端。分析其原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并且受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通过与学生长期实际接触,我了解到,有一部分教学对象鄙视课本知识,对知识本身存在极大的偏见(尤其是我们文科知识)。根本上与接受知识决绝,拒绝接受教育。正因如此,同一个班级中既有成绩在90分以上的同学,也有交白卷的同学,并且接连几张白卷。我认为 他们交白卷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根本上主动放弃答题。古人说:人惟患无志,有志则无有不成者。对于如此教育对象,关键不是他们有没有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态度问题,他们愿意不愿意学习。针对这个问题(尤其是交白卷),我建议 成绩公布后,班主任(或者与学生家长一起)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开导,足够的关心;或者把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组织起来,交由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管教,让他们真正能够实现转变,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不要求受教育者都能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要求他们考试务必及格。要求学生考试及格,这就基本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基本上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就能够提高我校在全市联考中的成绩排名,为我校在地区内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我认为 学校是可以通过严格管理、完善教育教学机构,直接监督改造学生、培养出良好校风的。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经过深思熟滤的东西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不能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性化健康发展。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因此,有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课前,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的开发资源,课堂上适时准确的评价,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在每一堂课中要关注生成,宽容的接纳生成,理智的认识生成,机智的筛选生成,巧妙的运用生成,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实实在在的在“有效课堂”上下下功夫了。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十三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与我们的柳州山歌比较接近。
教学时,重点是指导诵读。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诗歌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让学生分角色对读。问句富有情趣,要读得活泼,答句简洁明了,要读得更定。每小节问答后面都是具体描述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答句的内容,结合插图,读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乡的景物特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熟课文后,让学生回忆柳州的山歌,有的学生马上说:“我会唱,我会唱……”有的干脆唱了起来“哎……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罗……”我说:“你们能不能歌词改一改?把《水乡歌》当成我们柳州的山歌来唱?”学生们兴趣高涨,马上操练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改成了“哎……水乡到底什么多咧?嘿了了罗。哎……水乡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罗。千条渠来万条河咧嘿了了罗,池塘一个连一个咧,处处绿水荡清波罗……”。
先师生对唱,然后分男女生对唱。并希望回家唱给父母听。最后把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做到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在“感悟”“积累”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突出以读为本,在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在导读环节中,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既关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又注重读的层次性;在“运用”方面,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内容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共同赞美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篇十四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邓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