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灵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感悟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参考和引用,来丰富我们的思考角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这些关于学习感悟的文字,或许能够给你的学习带来一些新的灵感。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一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参加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突然发现,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并不是一颗“催泪弹”。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
一位观众说,她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沈浩的事迹,而电影让她十分感动。
一位从北京市昌平区赶来观看电影的女大学生村官对我说,可能是同在基层的关系,她对沈浩经历的感触就更深,因为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
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二
观看《第一书记》精选心得体会8篇观看《第一书记》精选心得体会8篇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职责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职责感和事业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观看《第一书记》精选心得体会8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一
《第一书记》这场电影我看了2次了,今天我还是不自主地来到电影院观看第三次。也许是我一直在农村,一直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对我异常的亲切。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只有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真实面对了。
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二
走进电影院看《第一书记》,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则似给浑身大汗的我洗了一个透心凉的冷水浴,让我彻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顶,让我走出一个个疑惑,明白了些许事理。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书记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总理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着的几十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堂之高則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还希望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三
近日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这部纪录片描写了一群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带领当地群众攻坚克难、脱贫奔小康,为村民造福的真实故事。
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是机关干部下派到农村任职,驻村,服从脱贫攻坚工作队领导,认真履行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办好为民实事,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要充分掌握村情民意;要摆正位置,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积极作为,要整合各方资源,干出一流业绩。
在第一书记的心目中,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于他们来说,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重要职责所在,从驻村第一天起,他们就和村民一起深挖致贫根源,从抓基础入手,积极争取资金,修路接水,通过这各种方式,调动和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活力,促进了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做好贫困户社会保障工作,有效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活动难等突出问题。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祖国的每一个贫困村落,驻村第一书记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无论环境有多恶劣、生活条件有多贫困,他们依然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为人民谋幸福,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努力奋斗,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位党员干部学习。因为他们,我们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四
部书记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通过对沈浩同志事迹的回忆,我的理解如下:
我们学习“第一书记”,首先要学习他的精神。我党在近一百年的历史沉淀后,留给我们去继承的优良品质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优秀的个人素养是党员的基本要求,这个是我们今后做好工作的基础,沈浩同志在任职小岗村第一书记以前,这样的素质就已具备,尤其是他那种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愿望,是他做好基层支部书记的强大动力。这里我理解为基层支部书记要有强大的“精神力”,引用雷锋同志的话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获得精神力的源泉。
党支部书记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支部工作乃至基层建设的兴衰。那么,这些要求基层支部书记具备哪些特征呢?基层支部书记要善于学习,我们要时刻关注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党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并且应用于实践,沈浩同志在到小岗村前是在省财政厅工作的,但是他在刚到小岗村村民大会上表现出的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征服了村民,这些都是在沈浩同志善于学习的基础上的;基层支部书记要善于创新,善于探索,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地工作中,不断提高整体的实力,如果我们因循守旧,畏缩不前,其结果一定是固步自封,缺乏生命力,为了解决小岗村“出行难”的问题,沈浩同志敢想敢做,硬是在京沪铁路线上架起了一座高架桥,正是沈浩同志的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小岗村才真正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基层支部书记要睿智,要善于洞察问题的主要矛盾,要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智慧、敏锐的眼光找出问题的关键,外企落户小岗村,给小岗村带来了无限的发展良机,在这期间遇到很多问题,沈浩同志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问题也最终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
领导能力必须建立在明确、清晰地政治工作理念,扎实的政治素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理论水平驾驭全局,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先进理念去打动党内外同志;同时,还要和群众密切合作,通过合理的方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来源于强烈的进取意识,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在党内融入新鲜血液,这样,我们的改革之路才能有不竭的动力。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基层组织中,需要支部书记的沟通与协调。支部书记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入调查群众面临的困难处境,通过与政府或者是企业的协调,为大家解决难题。沈浩同志在这方面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他出任“第一书记”的每一天都是在沟通与协调,可见做好这一点的重要性。
拿自己和“第一书记”来对比,我深感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学习沈浩同志的事迹,提高自己的素质,完善基层支部建设,为我们生科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职责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职责感和事业心。
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取。既然选取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六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片中讲述了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群众摁手印将他留任的感人事迹。
可能由于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影片片头音乐响起时,一张张纯真质朴的脸、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帘,这种感觉早已不是看电影,而是身临其境,与沈浩一齐进入了小岗村。
有一幕让我很感动,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状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状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具体困难以及村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透过收回村里群众财产、帮忙贫困户、为小岗村修路、修大包干纪念馆、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等一系列事迹赢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爱戴。
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必须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几度落泪。
然泪下,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学习。
七
看完电影《第一书记》,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这部影片之所以被观众理解,是因为它不一样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点,而是透过再现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沈浩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普通却不平凡,他用行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部影片给我们带给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的党从诞生到此刻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模范,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从沈浩身上却表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我看来沈浩同志和我们身边的同志是何等的相似,沈浩在合肥的省财政厅,是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科级干部,他工作稳定、生活优裕、有房有车,与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下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尽管他在小岗村只有6年时光,但他的作为为何让那些朴实的农民三次按下红手印而深情地挽留?因为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他不愿在机关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为党工作的时光,他到小岗村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舞台,他在机关无法实现的很多想法在那里能够实现。他并非是要去小岗村做牺牲、做奉献的,而是在那里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追求。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忙、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
从某种好处上,对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我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能够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八
单位组织观看电影《第一书记》,观看前从同事那里得知影片挺。
感人,看的过程我也一向在流泪。我不想谈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为第一书记的感人之处,也不谈电影成功之处。我想谈谈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称职,这反映出单位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选拔干部存在必须问题,起不到激励人才、发现人才的作用。我们就应透过这些现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样创新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一个舞台,给一心为党的同志一个肯定,才能激发出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话语"不干,不好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挂职锻炼的干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态,也反映出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组织上安排,选拔下去挂职锻炼,应当说是要选拔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也期望透过这样的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至少是为新农村建设带去新的理念。那么他们不管潜力大小,首先就应是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这样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为单位办事。
只想个人升迁的人,是不会把单位的事当成事业来做的,这样的干部真能担当重任吗?而我们选人用人的原则也就存在必须的问题,往往用人唯亲,只看表面,不看内里。有的甚至带病提拔,这就更是有问题了。单位内部监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国有资产、,有的人不敢同丑恶现象作斗争。小岗村存在那么多年的少数人霸占群众财产,几届村支书无法解决就是一个证明。因此我觉得选人用人不仅仅要看工作表现和工作潜力还要看一个人的品德和素养。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三
近来,笔者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这部影片以事实为根据,用生动感人的叙事手法向我们展现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影片和了解相关事迹,沈浩同志的行为之所以如此打动我,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三心”。
一是责任之心。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沈浩同志始终能凭着自己对人生选择的崇高责任感用心做事,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沈浩来到小岗村伊始,便逐门逐户调研,深入了解小岗村存在的问题。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小岗村人民经济水平之所以迟迟不能提高,主要是以下两种因素在作祟:一阵受落后思想观念束缚太深,享受不到改革的春风、晒不到致富的暖阳,不少人对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习以为常;二则物资和权力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民力量分散,任由少数人折腾,却敢怒不敢言。
二是无私之心。环境优越的省城与条件艰苦的小岗村,条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沈浩同志却能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正如他的一位同事所说:“让一个省直机关干部下到农村最基层,不要说像沈浩这样为地方为百姓干了这么多事,就是能在村里住上三年他就是了不起了。”本来,三年时间过去,沈浩同志便可以回城里工作,但是,全村一百余户人家却在他离开之际一起摁下红手印挽留他,如此庄重的挽留让沈浩同志无法拒绝,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小岗村干三年。
三是大爱之心。对母亲,因不能照顾自己的母亲,沈浩同志不得不将母亲托付给在老家的四哥,并以磕头方式作出了“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的承诺;对女儿,因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暇顾及省城的女儿,因此不得不把女儿从省城送回到老家的一所条件艰苦中学读书……没有这种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为大爱的胸怀,沈浩同志是不可能在岗呆上一届又一届的。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时刻把群众挂心间的精神。尽管我刚工作不久,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但是我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位居何种岗位,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始终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备的。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四
市农业局派驻我县龙门镇塘田村第一书记陈献萍开始在广西卫视大型公益扶贫节目《第一书记》展风采。这是我县第一书记第一次上广西卫视《第一书记》,作为同样身份的我,能第一时间现场目睹陈献萍书记的先进事迹,能不激动吗?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
当晚,陈献萍书记带去了她“养殖大草鱼、塘田村改造”等扶贫项目计划,帮扶、延续了蔡紫阳、蔡子营同学等贫困孩子的读书梦。第一书记的产业扶贫行动和贫困孩子们的坚强好学品质,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全家老少,爱心企业家、热心公益事业人士通过捐赠、鱼苗扶持、项目资助等形式,对塘田村进行捐赠和帮助。
电视画面上,陈献萍书记“身怀六甲仍驻村”、“‘风水先生’养大鱼”、“我的儿子叫‘基层’”等实际举动和驻村的点点滴滴,表明第一书记是真心为贫困村办实事、谋发展、留下足迹的,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陈献萍书记一心为民的爱村情怀,赢得了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小学生们的爱护和好评。她在为我县“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赢得了荣誉的同时,也为我县顺利完成“十二五”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弘扬了正能量。
通过学习陈献萍书记的先进事迹,对比驻村一年多来所做工作,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马朗村的第一书记,还远远不够。日后仍然得结合马朗村的村情村貌,充分利用、整合好扶贫、水利、发改、教育、农机等部门力量,在上半年已种植200亩软枝油茶、270亩超级水稻、建设马朗村儿童家园等基础上,加快马朗新村排水沟、旧供销社至二级公路路口、福全村文化楼、灯草村环村道路规划、灯草村三面光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而坚定全村3320名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五
20xx年xx月22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玉溪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到浙江省台州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考察。通过全程参加沙滩村、白鹭湾村等13个点的现场教学,并认真聆听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台州市农业农村局张光根处长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台州市乡村振兴之路有了直观的见闻和切身的感受,既学到了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又领悟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结合台州市乡村振兴经验及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产业是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农民才能富裕。离开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离开发展的保障,振兴乡村就是一句空话。综观台州市后岸村、下叶村等发展振兴经验,乡村美、农民富都有其坚实的产业支撑,后岸村、下叶村发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使游客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同时,引导农户做大工艺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通过舌尖上的记忆留住游客的心,推动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在给游客带来独特旅游体验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人均仅拥有0.75亩耕地的玉溪农业,必须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工业化的组织、品质化的生产、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做好“特”“融”“食”字文章,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深入推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以此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
二、文化是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思想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就是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此次学习考察的台州市每一个村给我们的直观感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清湾幽岛……不同的村落有着不同的美好景致,其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携带着历史的信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台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扎实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有序推进特色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积极挖掘和整理民间艺术、手工绝活、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开发“古村游”项目。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形成合理宜居的空间结构,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乡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美了乡村、富了百姓。旅游要持续发展,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只有铸牢乡村文化这个“魂”,才能提振乡村的“精气神”。玉溪市广大乡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因,高原水乡文化、民族文化、聂耳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名人、农耕文化等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青山绿水。可以借鉴台州市的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三、规划要先行。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遵循乡村振兴的规律,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设置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同时,编制规划要注意既契合实际又适当超前、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编制规划还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抓好示范引领。可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也可以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的具体内容,选好典型,树立样板,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基层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遵循。要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城乡布局结构,推进城乡统一规划,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均等、资源能源共享、生态环境互促的格局。要通过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法治是底色。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根本保障。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特征和要素。全面提升我市乡村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将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创新现代农村警务机制,推进警力下沉,推行警务前置。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整合基层群防群治社会资源,提高整体协作防控能力。健全农村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长效工作机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深入排查农村各类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持续加大多元化解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体系。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力推动村级“多网合一”,推进“全科网格”建设,构建“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的治理新格局,促进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将各级综治中心建设成为综治信息汇集、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重大事项分流督办、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及视频会议为一体的综合阵地。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和教育作用,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乡村稳定,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六
5月30日,我参加了街道组织的集中学习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晓兵题为《牢记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职责》讲话的培训班。高晓兵同志从选派第一书记的重要好处、第一书记的职责及怎样当好称职的第一书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选派第一书记的重要好处即为什么选派“第一书记”。高晓兵同志从“三个需要”即打好我省新十年扶贫开发战略攻坚战的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需要、为党政机关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然后,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责即“第一书记”是干什么的,就是要用党的理论和政策照亮农民群众新天地宣传队员,是建设好党在农村执政的骨干力量的党建工作队员、是当好脱贫致富的服务队员。最后,怎样做好称职的“第一书记”,一要有奋发的精神状态,二要有一颗心系群众的炽热之心,三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四要有严格自律的良好形象。
透过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晓兵的这篇讲话,我感悟颇深,我认为要当好“第一书记”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勇于担当,把感情扎根于农村。在工作中不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持续“吃苦”在先的工作作风,把吃苦当成一种享乐,更好的开展基层工作。复胜村是一个产业相比较较贫穷落后,所以更就应心系群众,与基层干群同吃住,在艰苦的环境中了解民心、民意,寻找共同致富的道路。要带着深厚的群众感情,满腔热情地投身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勇于担当组织和群众赋予的职责,努力在农村干成一番事业。
二要真抓实干,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开展农村工作务必坚持群众路线,学会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生硬地、自以为是地把自我的意志强加于村民群众。“第一书记”到农村任职就是基层干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广大群众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应对基层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要真心融于群众,带着感情工作,耐心与群众沟通,热心为群众服务,真心为群众解忧,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潜力,真正为群众执好政,掌好权,为农村发展当好参谋,做好助手。
三要理清思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针对复胜村实际状况,继续发展好水稻种植和莲藕种植,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透过联系涉农部门、单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水稻、莲藕种植水平。配合县、街道农技部门在该村分产业确定若干个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一个好的推广载体。引导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潜力。重点建立大米加工和莲藕种植专业协会组织,建立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总之,要当好“第一书记”,务必解决群众需要之所需,帮要帮到点子上,给要给到需要上,注意自我的一言一行,认真踏实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勇于担当职责,圆满完成帮扶任务。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七
全体职工和学生去看了《第一书记》,由于很早就知道第一书记的沈浩的事迹,所以大家都对这部片子报以极大的期待,电影还没开演就已经坐无虚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
影片最后以女儿的一段告白为结尾。影片结尾时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这不是导演的功劳,也不是编剧或者演员,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沈浩媳妇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而沈浩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识到当官的意义不是居高位,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做实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着坑等着官位的萝卜,把精力用在邀功争权,专门比空洞的政绩的话,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沈浩到了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也为村民带去了万世福音。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冬天,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沈浩带领小岗人建设了6年的小岗村。
我作为一名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虽然我也只是一名刚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职工,不能为群众谋福造利,但是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的。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八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职责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职责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2月,他用心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能够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取了小岗,这种选取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职责。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取。既然选取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九
第一书记心得体会文章第一书记心得体会文章3篇第一篇:书记的爱心作为一名书记,“爱心”是我最看重的一项素质。在任职期间,我一直坚持以爱心去思考、安排和处理事务。我从每一次重要会议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书记的爱心。
作为一名书记,“爱心”是我最看重的一项素质。在任职期间,我一直坚持以爱心去思考、安排和处理事务。我从每一次重要会议开始,就会首先想到如何发挥自己的爱心,促使大家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同时,我也会尽可能地给予社会各界的市民礼貌和友好的待遇,以便他们能够感受到我的爱心、宽容和耐心。
第二篇:书记的勤奋。
作为一名书记,“勤奋”也是我的重要素质之一。在任职期间,我会竭尽全力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无论是对政策的解读、思考、修改,还是处理突发事件,我都会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此外,我还会抓紧时间完成每一项工作,努力把计划实施下去,不让任何困难击垮自己。
第三篇:书记的严谨。
作为一名书记,“严谨”也是我最看重的一项素质。任职期间,我会按照严格的标准和准则来执行行政工作,以确保社会各界满意度。在审批事项等各类活动中,我都会坚持遵守法律法规,不会有任何片面的做法,只会持有公平、公正的态度。同时,我也会把握好工作的层次,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有效率、有质量。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
根据_市扶贫办的统一安排,_区扶贫办于_月_日-_月_日,利用两天的时间,陪同市扶贫办的领导赴_、_、_等乡镇就_年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两天来,我们陪同调研组先后来到安阳乡郎家城村、高寺儿村、苗家堡村;花寨乡滚家城村等整村推进项目村;大满镇柏家沟村、新新村;党寨镇上寨村、陈家墩村等移民点,进行实地调研,每到一处,调研组领导都和乡、村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交谈,去年的项目的扶贫效益如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今年村上打算再做些什么,乡、村领导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调研组还深入农户家和农户促膝交谈,详细询问农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通过算账对比,了解农户的收入等情况。
几天以来感受很深,每到一个扶贫项目工作点,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工作是新阶段一项重大“工程”,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一重大“工程”,“一把手”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统一,认识上必须要到位,只有“一把手”领导重视了,村上的领导才能够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安排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次,要及时做好和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工作能否做好,衔接固然重要,工作做不好,做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也于相关部门衔接有很大原因。从而导致工作滞后,要及时做好项目的衔接工作。
最后,要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两天的调研,我想我们领导除了平时工作之余,抽时间要更多地深入村社、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道村社干部的所思所想、农户的所期所盼,真正知道村社干部在想什么,农户在盼什么。只有这样领导才能够掌握到第一手可靠资料,从而使领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这里我联想到了前几天,在《新闻联播》当中看到的湖南省衡阳市委、市政府新制定的一项措施,市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10天,县一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到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不少于20天。我当时看到这,心里就想这一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广大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要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这样,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就拉的更近,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才知道的更多,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利,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发挥更大地效益。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一
因工作需要,我到某县一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自己虽然是在农村长大,然已经离开农村几十年,尤其是这些年农村情况变化很大,对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当第一书记,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遭。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与工作,深入农村走家窜户,调查了解,对农村、农民、农村工作有一些认识记录与此,算是心得体会吧。
数月来,在工作中体会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难度很大。
我们面对基层工作常常会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容基层工作的事务多而杂,需要应对。深入基层后,仔细品评此语是不合逻辑,也不切实际的。千条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认到一根针里的,面对各种各样的任务,精神,要求,工作等,下面一根针只能是选择性地认,或乱认,或不认。这也就导致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不到位,各项农村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这是计划体制现象的反映。
面对扶贫工作,上面喊的天响,各种针对“三农”的政策多样,而真正落实到农村的政策总是有开头少结尾。尤其是那些不是全面普及性的惠农政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加之各种关系等往往被选择性地执行,不能是惠农的政策效益化。
再就是各部门政策条块分散碎片化,面对农村基层不能整体形成合力。比如有许多优惠政策需要配套资金,有势力的能够享受,而需要享受的村、户、人没有势力。许多贫困村大多数没有集体经济,或集体经济薄弱,即使有集体经济的,也因各种原因难以被全体村民分享。结果是各项优惠政策对困难者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村干部,不是国家在职人员,补助有限,以及个人素质知识水平不高,还要养家糊口等。成员间因党政的,家族的,祖辈遗留的及各种利益等产生不同的矛盾纠纷,因此不是争权夺利,就是老张抬桌——各管各,多种矛盾利益交织在一起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各项政策及具体工作不能落实到位。
选派“第一书记”下基层,为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精准扶贫,化解农村工作中的矛盾,突显出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虽说“第一书记”的农村工作经验少,但他们在政策把握,信息掌握,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时间精力等方面以及与村班子成员间、村民间一般没有利益冲突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与农村基层干部的实际经验结合,对促进和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为农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积极作用。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二
__年8月5日,我告别未满6岁的女儿,带着单位领导的嘱托来到__,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第一次到贫困户曲比秀华家,我看到一家五口人坐在院坝里发愁。得知我是市里来的“第一书记”后,他紧紧拉住我的手说:“杨书记,你要多给我发点钱,不然我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开他家后,我反复回想他说的话,难道用慰问金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家庭的困境吗?我认为精准扶贫,首先要让贫困村民在思想上脱贫。
村子要脱贫,农民要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我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后,带领村“两委”制订了种植养殖发展规划,大力推行“帮扶单位+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驻村以来,在我的努力下,全村陆续成立了13家合作社,目前已经种植茶叶400亩、藤椒100亩、魔芋200亩,山羊养殖大户一户,扶贫资金分别入股藤椒种植养猪和养鸡合作社,全村76户贫困户全覆盖加入合作社分红,不仅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有了持续保障。
精准贫困户的动态管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掌握__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贫困户家庭成员等情况,我们探索提出了“三图三表”工作法,在__实现了扶贫工作信息化、数据化、网格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贫困户想发展、缺资金的难题,__创立了“脱贫励志专项资金”,让贫困户意识到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干得越多,激励越多;干得越好,奖励越高”,逐步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在贫困户中逐步形成一种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目前资金库已筹集资金11.8万元,已帮助46户贫困户发展了种植养殖业,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翻开自己的驻村日志,在扶贫路上奔波的5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深深感受到,“第一书记”的路是一条亲民务实的路,是一条党群贴心的路,只有真正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群众才会为你点赞。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三
怀着对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进了顺义影剧院,观看了这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第一书记》。
500多个红手印里,蕴含着小岗人民对沈浩书记的浓情厚谊,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为了践行入党誓言,为了人生理想,为了人民大众,甘愿奉献,勇担责任的高尚精神,而我们从沈浩同志身上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个人都经历了党旗下宣誓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短短80字,对一名党员提出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挂念着誓词,以此作为人生的奋斗纲领,那无论有无辉煌的成绩,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优秀的党员。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这是由党员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个党员在申请入党之前,都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都要明确入党的动机。复杂的社会现实让动机不再那么纯正,但是作为一名党多年考察的优秀分子,我们必须意识到,为党工作就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集体讲个人的党员绝对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而是混入党员队伍的败类罢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抹煞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偶尔听有的党员说“用共产党的牧场,放养自己的骆驼”,便觉得悲哀,不知道出现这样的党员是党组织的悲哀,还是他个人的悲哀。总之一个党员在丧失了奉献精神之后,他的党员之名就仅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时穿上罢了。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在我国这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项社会制度还需要完善的今天,党员的奉献精神尤其重要。抗击非典,汶川救灾,冰雪侵袭、洪涝灾害,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鲜艳的党旗在飘扬,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坚毅执着,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就是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因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四
作为第一书记,一定要守得住底线,工作中会涉及一些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一些民生事项的落实和办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心得感悟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驻村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点,压下去的是扶贫政策,扛得住的是攻坚重担,升起来的是致富希望。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期,要想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当从“横竖左右”四方发力。
“一”横是扁担,就要忠诚履职敢担当,一诺千金践初心。党的根在农村,农村是了解民情最直接的“瞭望台”。第一书记要转变思想,主动投身到贫困村脱贫攻坚之中,树立“扎根”意识,扶贫工作在哪里,就把“根”扎到哪里,把“心”放到哪里,不择土壤环境,沉住气、静下心,以破土钻石的毅力扎根农村,敢想敢为,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主动帮助群众找准发展路子,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脱贫成果,说服带动广大群众共筑小康梦。
“一”竖是标杆,就要示范引领带头上,一马当先破楼兰。示范是无声的命令。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将领打仗喊“跟我上”,而国军将领却喊“给我上”。一“跟”一“给”,一字之差谬了战局“千里”。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主心骨作用,才能带领好“绝大多数”心齐气顺干事业。第一书记的“矩步方行”,就是一种引领、一种示范,要毫不犹豫地勇立潮头、冲在第一,当好脱贫攻坚带头人,用坚毅的肩膀扛起脱贫攻坚的大旗,让党员干部坚定向党看齐跟党前行的决心,实现共同富裕。
“一”右倾斜寓意“拒绝”,就要抵挡诱惑苦磨练,一身清贫耐寂寞。“吾日三省吾身”。作为第一书记,要时刻检视自身,不做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以权谋私的贪官。要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和磨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利诱“我自岿然不动”;面对挫折“东山再起”,面对困难“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被一时的小成就蒙蔽双眼,不求虚名、不慕繁华,在脱贫攻坚中历练戒骄去躁,以实际行动践行认真做事、干净为官、清白做人的共产党人本色。
“一”左倾斜寓意“前倾”,就要扑下身子干实事,一心为民谋发展。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第一书记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融入到广大村民之中,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变“单打独斗”为“系统谋划”,自觉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积极培养对农村、农民的感情,用脸上的笑容、手上的茧子、鞋上的泥土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团结和带领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全心全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困,带领乡亲们广开致富门路,为脱贫攻坚添足底色。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第一书记必须发扬“抢晴天、战阴天,刮风下雨是好天,电灯底下是白天,一天当作两天干”的精神,确保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焦点访谈》“驻村第一书记”系列节目中,五位来自不同地区的驻村第一书记,面临着同样恶劣的驻村环境,用着不同的方式方法,挑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同样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应当认真感悟并学习驻村第一书记的四个“一”。
一是对村民群众一心一意。
水载船舟,亦可覆之,人民群众永远是我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作为深入到基层一线工作的驻村干部而言,察民情、知民需不仅是打开工作的切入口,更是以后所有工作开展的依据。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民情,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翻翻资料就能办到的。挨家挨户走访这样的笨办法几乎成为每位驻村干部的“规定动作”,你一个“外来人口”如何在走访中真正与村民群众心交心,那就是对群众一心一意,当群众感受到你的赤诚与温暖后自然也不会再把你当外人。只有得到群众的信任,之后的工作才更好开展。
二是对日常工作一丝不苟。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待再小的事情都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小到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小到村里红白喜事随多少份子钱,小到村民要开张的理发店还缺少一面像样的镜子。这些琐碎的小事构成了驻村书记每天的工作日常。只有认认真真办好村民的每件小事,才能成就驻村干部贫困村整体摘帽的大事。
三是对脱贫事业一马当先。
脱贫工作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来讲不仅仅是份工作,更是事业,在贫困区发展产业需要驻村干部敢担当,敢作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干部就是贫困村里的指挥棒,设计师,不仅要做好农村产业项目的筛选、引进、培育、发展等各项工作,还要负责后期产品销路难题。这需要驻村书记凡事都要想到前面,有干事做事的气魄和责任担当的勇气。
四是对物质生活一无所求。
5集的系列节目中,第一书记们的驻村环境大都艰苦,不要说吃饭,上厕所,洗澡,连像样的住的地方都没有,镜头中,一碗泡面成了有些驻村干部一天繁忙工作后唯一补给。有的村子不通信号,每周只能到镇上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然而这生活中的困难并没有成为驻村书记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忍受着一个人的孤独,丢下对家人的思念,一门心思搞扶贫是大多驻村干部的真实写照。
任期满了,被村民联名请愿极力挽留,多少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多少次雪中送炭的温暖,多少个黑夜里的希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这样的肯定与支持。扶贫路上,驻村第一书记们已经奉献了太多,希望我们每位基层工作者都能以他们为行动准绳,做好本职工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助力,贡献力量。
“第一书记”应成脱贫致富的“新靠山”
一身迷彩服,一张晒得黝黑的脸,一笑就眯缝起来的眼,站在农民当中,陈华比谁都更像农民。老百姓说,这个“厅级村官”没有一点“官架子”。陈华曾是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巡视员,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第一书记。2016年9月,黑龙江省从省直机关选派117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57岁的陈华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很多人不理解:“都快退休了,还不歇歇?”陈华却说:“我得干,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这位省里来的“第一书记”陈华所在的“靠山村”,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村容破败,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负债60多万元”,从这样的描述中就可见一斑。名为“靠山”,其实脱贫致富就是没有“靠山”,当地群众根本没有信心。而陈华决定从小事、实事做起,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模范义务先锋队”。而他本人则在14年时间,每年驻村超过200天,帮扶过的不少村子变成了先进村、小康村……这些天方夜谭似的变化,都源于那句“见不得老百姓穷”。
近年来,在整个脱贫攻坚的战斗中,“第一书记”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作为理了“军令状”的“下派”干部,“第一书记”给品控落后的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像陈华这样年近退休的省厅干部,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完全可以不干这份“苦差事”了,闲下来等着退休就是。但是,他“见不得老百姓穷”,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朴实念头,让一位老干部豪情满怀。让他义无反顾地怀揣梦想,带着落后乡村百姓的憧憬,带着组织的嘱托上路的。
我们常说的“人定胜天”虽是儒道哲学,但其中的“内核”是非常积极的,改变“人穷地穷日子穷”的落后面貌,确实需要有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作为村民们新的“领头羊”,除了脚踏实地干工作外,陈华还点子多多,比如以党员为骨干力量,建立了花卉扶贫产业园;农闲时,召集1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建村劳务施工队;为了省下建“幸福大院”运材料、搬水泥、刷油漆费用,陈华让自己和工作队的每个人都变成劳动力……这种不怕困难的坚持是最强大的,那种动力只要发了芽,总能顽强地生长。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折腾。这话也确实不假,关键是折腾的对象和折腾的方式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为百姓利益而“折腾”,才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而这份职责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就拿这个“靠山村”来说,从“集体负债60多万”到“有了水泥路面、太阳能路灯,有了花卉基地、农机合作社、北药种植……扶贫产业带动500多人脱贫,村集体每年有数十万元收入”,岂一个“天翻地覆”了得?为“见不得老百姓穷”而折腾的生活节奏才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风采,陈华正是又这样风采的人。
“咱靠山村有了新靠山。”这是在陈华的带领下悄然改变的“靠山村”村民发出的由衷感叹,也是对陈华最朴实而又最崇高的评价。陈华给“靠山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他作为一名“第一书记”的奋斗目标。他这种“见不得老百姓穷”的情怀,是脱贫致富不竭的动力。如何让远离城市,致富资源贫乏的“穷乡僻壤”彻底脱贫并冲刺小康,陈华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接地气的好路子。但愿,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有更多的“第一书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靠山”。
“贫困户变了”折射第一书记真情。
日前,新华网刊发一个报道《战“疫”时刻:“特殊”志愿者在行动》。报道的是吉林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未海胜大年初三到村部申请当志愿者,参加防控疫情的故事。未海胜说:“我看新闻了,疫情现在这么严重,村上人手够不够,看看我能不能干点啥?我申请来当志愿者!”从初三开始,未海胜一天都没有休息,一直同村干部奋战在冯家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动参与疫情防控,让冯家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宪春同志受触动,又跟老未唠起媒体报道他当志愿者的事儿,并且写了一篇日记:《“老未变了”让我很欣慰》,发到媒体上,对老未从当初家庭贫困对生活有些失望,如今能够主动为村里想事干事,觉得扶贫工作没有白费劲儿。笔者认为,王宪春同志一句“‘老未变了’让我很欣慰”,跟老未做事一样,朴实中透着真情。
驻村第一书记要用真情去工作。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说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是党中央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角度作出的重要安排,“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方式,是组织的信任,更是贫困村群众的期盼。如何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驻村第一书记要在村民中树立威望,让村民靠得近、有话愿意对他们说,关键是在做群众工作时要动真情。动真情首先要放下架子,不要觉得自己来自机关,要学会说农村话、唠农村嗑,改变发号施令的生硬工作方法,在与群众沟通中,让群众觉得与他们平等相待,就会走近群众,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工作动真情要切忌虚情假意。平时我们常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组织上也要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做人民公仆。作为基层干部,对这些说法和要求要牢记在心,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变成群众的有效回应。具体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既要学会用群众语言宣传贯彻党的政策,少说“正确的废话、严谨的套话”,切忌虚情假意;多走进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长辈来对待,从关注群众冷暖的“小困难”做起,从激化群众矛盾的“小纠纷”排起,从危及群众安全的“小隐患”抓起,有效解决群众的小事小情小矛盾,把常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办实事来体现,让群众觉得所做的工作都是给他们谋利益,这样就会得到群众的信赖和亲近。老未与王宪春亲近,就在于王宪春履行了第一书记职责,帮老未改造危房、报销膀胱切除手术费用、协调饲料鼓励他养鹅、为他二儿子协调就业等实事让他看到了希望。
工作动真情要学会以心换心。做群众工作贵在疏通思想通心路,重在坚持经常成为自然,让群众觉得是在用真心与他们相处,才能敞开心扉把心里话讲出来。还以老未为例,他志愿冲在村里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事迹在新华网等知名媒体报道后,第一书记王宪春还在想着与老未沟通。王宪春在日记中写道:“正月十五,室外温度-22℃,我想到了还在村口防控疫情卡点排查的老未一定很冷,就给他送去了一件棉大衣,顺便跟他唠起网络媒体报道他当志愿者的事儿。”这段描述中,“我想到……老未一定很冷”,就很实在的真情流露,可以想象到,老未接过第一书记送给他的棉大衣时,心里会是什么滋味。笔者认为,这看似平常的举动,透着真心真情。其实,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黄文秀等全国各地优秀第一书记的事迹中,都有“真情”在其中,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就是通过真情树立起来的。
“老未变了”,让第一书记很欣慰,也是一种真情流露。这欣慰中,有对当初组织上选派王宪春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时,家人劝说“去遭罪”矛盾心里的反思,有帮助未海胜解决几个难题后的成就感。“老未变了”有其自身的内因,也有驻村干部乃至各级党组织多年精心帮扶的重要外因。所以,解剖贫困户未海胜思想变化这个典型,应该跳了冯家村和老未个人,来总结近年来脱贫攻坚来自基层的经验,这对于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乃至推进乡村振兴,都有重要意义。
“三轮书记”扶贫大棚里种出“脱贫果”
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侨润街道国庙村,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个失去左腿的中年男人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往于村服务室,蔬菜大棚,困难群众家,整天忙个不停。他就是被群众称为“三轮书记”的国庙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省。
2012年赵玉省当选为村支书,当年引来外资在村里建起19个大棚,种植洋香瓜和西红柿。当时,建大棚需协调连片的160亩,群众意见不一致,他积极帮助协调,拖着一条腿从这家到那家,整整跑了十多天。“要想干事,干成事,就得出几身汗。国庙的发展要重科技、有特色、对接市场,就要闯出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赵玉省说。
为绿色农产品按上“天眼”
“舌尖上的安全”时刻牵动千家万户的心。为了让人们吃到绿色有机的放心水果和蔬菜,也为了带动本村群众发家致富,赵玉省带着该村科技致富能手赵冰率先在全县建立起首个农产品质量追溯基地,县农业局给其配备了监控设备、检测仪、条码机、冰箱、办公桌椅、网线宽带等一应俱全的基地办公用具,为该村400余亩蔬菜瓜果按上了“天眼”。省农业局根据安装在大棚中的监控设备随时对农产品的种植、施肥、打药、管理、收获等所有环节全程监控,销售农产品时,均贴上“鲁冠丰”商标,生成二维码,消费者可根据二维码扫描,追溯到原产地,可查询到种植生产的全过程,所以可放心食用。
国庙村的“金葡萄”和“金点子”
“俺赵书记给俺种下了‘金葡萄’,出了‘金点子’”,说起种葡萄,国庙村的种植大户赵大哥就对支书赵玉省赞不绝口。国庙村通过吸纳葡萄种植户19户,种植面积150余亩大棚葡萄,注册资金860万元,选聘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国庙鲁冠丰葡萄种植合作社。比如40岁的返乡农民工盛文国,由于去年葡萄每亩收益近3万元,所以去年在原有一个3亩多葡萄大棚的基础上,又投资30余万元新建两个钢架结构的10亩葡萄高标准温室大棚,目前,葡萄苗长势良好,预计今年新建棚即可每亩收益1万余元,全部收入可达20余万元,效益非常可观。所以该村先后19户群众加入了葡萄种植合作社的队伍,带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
南方“红绣球”到了北方能行吗?
“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助民脱贫致富的机会”,赵玉省说。他积极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赵学飞,辞去在外年薪10余万元的工作,引进了南方“红绣球”火龙果,建起5亩高标准温室大棚,为南方火龙果北方安家,并试种成功,引来参观采摘的当地游客的一致称赞,去年第一年挂果收入2万余元,预计今年挂果较多,每亩收入可达1.5万余元。他知道建大棚对群众来说是好事,有些群众暂时不理解。实在做不通工作的,他不强求。还有一些群众想把大棚建在自己田地里,他有一个原则,优先考虑贫困户。60多岁的范爱玲,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家庭很困难,赵玉省在调地时首先想到她,把她家的4亩地调去建大棚,每亩租金1000元,又帮她在大棚里找了个活,每年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一年就实现了脱贫。象她这样的贫困户,赵玉省一共协调了三家。
扶贫大棚里长成“脱贫果”
为了打好扶贫攻坚战,赵玉省不怕征地时群众的千般阻拦,不惧入户时的苦口婆心,正在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自筹资金500万元,准备为贫困户建立70余亩的高标准温室扶贫大棚。“优先把我村10户精准扶贫户的土地以高于市场价200元/亩流转出来,即每亩1200元流转金,集中流转土地用于建设扶贫大棚,然后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大棚务工就业,比如贫困户郑昌坤一家7亩土地可得流转金8400元,而其家属张爱霞在合作社大棚务工,月工资1200元,全年收入12000元,一家4口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这样他家就脱贫成功,类似的贫困户都可如此,脱贫攻坚不再为难,放心吧!我村剩余10户贫困户将全部脱贫成功”。赵玉省自信地说。
5.
时代楷模黄文秀学习心得1000字。
6.
黄文秀先进事迹学习心得800字。
9.
学习黄文秀心得体会党员干部1000字。
10.
时代楷模人物感悟。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五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书记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总理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坑里、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不是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当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中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只要是萝卜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平平“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着的几十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电影结束了,沈浩的事迹留在我心中。在我脑子里还冒出两个事。第一个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实就不会再事儿兮兮的,因为中年以后不会再热泪盈眶、不会再问为什么活着这种问题。第二个事是,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人多事多。我作为一名老百姓,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话有些大了吧,说点实际的,我希望这样的官多些,希望已经当官的官们向沈浩学习,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还希望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感悟篇十六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全村道路真实写照,落后的交通制约着全村的发展。
脱贫怎能无路?一年多的时间里,575万元修路资金相继落地,14公里村组道路得以硬化,13公里联户道路全部打通,彻底解决了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道路平坦了,“心路”也打通了,可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奔康的路,仍需继续努力。
在金盆村,许多乡亲守着土地却不知从何下手。__年11月,工作组牵头办起了基层农校。我们的课堂有时在生姜地里,有时在玉米坡上,有时甚至搬到了猪圈牛棚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乡亲们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一来,争取上级资金筹建的“乐兴畜禽养殖专合社”应运而生,猪、牛、羊都养起来了。合作社里的55头牛,贫困户都有股份,每卖出一头,就有1000元的分红。为贫困户援建的20座鸡棚,2000多只林下土鸡相继出栏。如今,600亩生态李树正茁壮成长,与__师范学院合作开发的光伏发电项目,使全村产业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随着易地搬迁政策落地,乡亲们新房梦有了着落。现在,新房已全部建成,爱心企业向贫困户捐赠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各20台。利用医院资源开展义诊、健康讲座是我的必修课。驻村帮扶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累计开展健康讲座10多次,诊治人次200多人。
去年9月,金盆村发现储量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天然气开采随即展开,这上门的产业,我们村“两委”可不能只看热闹。经过摸底调查和推荐,我们为开采基地输送了5名贫困户进行务工,有2户房屋就地出租,7户贫困户直接因此脱贫。
展望2017,贫困户们就要搬进新居了,种植养殖产业也将迎来循环发展,乡亲们是真真切切的有了盼头,而我与乡亲们也经历了从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如今的金盆村,道路四通八达,新房一幢一幢建起,产业一片一片形成,这些扶贫道路上所有的艰辛,也化作我心中弥足珍贵的回忆。未来,我更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