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主题以及个人感受的总结和表达。读后感的开头可以使用引言或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下面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摘录,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一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
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作者马丽娟老师:在不间断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形成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我的理解: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体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作者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习,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作者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二
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本书我读到了80页,在读这80页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弃之不读了。弃之不读的原因是因为,书中很多句子不通顺,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事情,作者却罗里嗦地说了半天;甚至有一些,一篇文章写完了,连个主题也没有,只是单纯地像记流水账一样将孩子们的事情记录了下来……一天晚上,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故事:有一位画家,曾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的地方画上圆圈,结果他看到他的画上画满了圆圈。。他非常灰心,不愿意再画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让别人看看你画成功的地方呢,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成功的地方。结果他的画上仍然画满了圆圈。任何一本书,都是“雅者见其雅,俗者见其俗”,只要你愿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就一定会有可取之处。再读这本书时,我不再那么挑剔,我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读,也终于发现了,这本书中有一些教育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马丽娟老师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魏书生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你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其实全取决于你看待学生的眼光。对待孩子何尝不如此?对待孩子,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任性、无理取闹,他只是用任性和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我们应该善待并处理好孩子的这种情绪。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可爱的。而且,如果你能欣赏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反之,孩子就会在你挑剔的目光中,愈来愈迷茫,他率性的行为就会渐行渐远……我喜欢一恒,特别是他生气时撅着小嘴的模样,甚至是不听话、无理取闹的时候。这些,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一恒身上也有缺点,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他性格中的小缺陷也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我会继续欣赏他,欣赏他做的每一件事……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这段话说的非常好。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是的,我说了“可以”,这是我和一恒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可以”代表允许,不要拒绝孩子这些小小的要求,因为这些很小的要求会让孩子感觉快乐和幸福。如果拒绝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下一次,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征求你的建议时,希望你会说“可以”,你的“可以”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和快乐。不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中,马老师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孩子要成长,就要经历儿童群体中必须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冲突、矛盾、甚至是被拒绝,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这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但是,大部分妈妈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体验。具体表现在,孩子走路摔倒了,妈妈立刻跑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和小朋友发生纠纷,妈妈代孩子去处理;孩子和玩伴打了起来,妈妈立刻去拉开……孩子摔倒了,自己可以起来;和小朋友有了纠纷,孩子自己应该去面对;尤其是孩子和玩伴打起来时,大部分妈妈怕孩子会互相伤害,立刻去拉开。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不会急于去拉开孩子。我会安静地呆在一边,认真观察孩子下一步的举动。通常,他们并不会真正伤害到对方,甚至,他们打完后很快又玩在了一起。我始终认为,不要替孩子去解决本应他解决的事。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因为解决事情的过程,就是他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有时候,带一恒出去玩,游乐园内,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滑梯了,一恒会说:“我也想玩,你和他们说好吗?”或者,他和小朋友有了纠纷不想玩了时,我都会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带他去超市买玩具,找不到玩具在哪里,我会鼓励他自己去找服务员问;甚至,我会故意藏起来,然后在他附近观察他是怎么处理的。(当然,我曾经教过他,如果逛超市不小心和爸妈走失了,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适合在人多的地方,保证孩子不会有任何危险,也不会被别人骗走的情况下)挫折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接受的。大部分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人,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但却惟独缺了挫折教育。可以理解,出于“爱”孩子,做父母的不舍得孩子吃苦,不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就像马老师在《“爱”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所说的:“(家长)为他们想的太多,为他们做的太多,没有问问他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就替他们做了决定。”这样,孩子永远不可能有独立成长的机会,孩子也就不可能变得成熟,面对困难时也不可能有积极的态度。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其实我也遭到过指责,也曾有人在背后说过“孩子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你不会发自内心的心疼他”之类的话。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评价我不爱一恒的,难道是因为逛街时我要求一恒主动帮我提东西?或者是一恒不想吃饭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哄他吃饭?又或者是一恒学骑小自行车摔倒时我没有立即把他扶起来?是我不爱一恒吗?马老师有几句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爱孩子’不是说,将我们本能中对孩子的热情随意地抛洒,难些追着给孩子喂饭的人,他们不爱孩子吗?他们比任何人都爱站在自己面前的小人儿,那为什么他们的爱不被人肯定呢?问题是,他们在给予孩子自己的爱意时,他们的做法让孩子无法接受……”别人眼中,我“不爱”一恒,也像马老师说的那样“也许你只是没有给孩子立刻擦掉鼻涕,也许你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也许你是在要求一个孩子做他该做的事……但是,就在你做这些的时候,一个看不懂教育的人跳到你眼前告诉你,你的做法是一个不爱孩子的表现。”有一句已经被无数人说俗了的话: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一些困难,遭遇一些失败。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孩子需要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成长。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种人生体验,我们无法代替孩子成长,请不要剥夺孩子接受挫折的权利!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三
我家附近有两所学校,经常听到有人议论谁成绩优秀,谁太差。可是我看他们无论是上学还放学他们都一样高兴,我感觉他们都很有朝气,有活力。
于是我想我们背后说他们的成绩或者当面问谁成绩的好坏,是不是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不尊重或者是轻视呢?我总也不这么议论或轻易地问,我怕影响他们的快乐心情,伤害了小朋友对我的感情。
但是为了关心我还不能不问,于是我常问,你对中哪个类型题不够熟练,对哪科学得不满意。而且我每次只问一个小朋友,或者干脆就不当众问。
他们觉得我保全了他们的面子,其实我只想让孩子们活在当下,快快乐乐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让他们去想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或者对自己不满意)的过去。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个被家长和教过他的教师一致认为“笨”的一个小学生。
他今年上小学英语教材已经学完了二册。可是连二十六个字母都不会认读,汉语拼音也不会,作文也不会,只会数学。
他的父母跟我交待了以上的情况后把他送到我这让所给教教?
怎么样,你是不觉得这个小学生不可救药了?
八个小时我帮他学了中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对于课文内容,四会词汇,日常用语,百分制能达到90多分。
怎么样,你是不是还觉得他笨呢?
他真的不笨,那么在课堂上为什么没有学懂会用呢?
答案是该生缺少必要的关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
他写的字词句子,在我这都是满分――他觉得不满意时他都用了橡皮擦掉了重写,再写……――我在看着呢!我的眼神仿佛在告诉他:“你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的缺欠了就是老师的错误!”
这个教学内容完成后,他跟我要作业;我告诉他,字词周一周三写,句子和对话周二周四写,每次写一遍。周五你不用写这科作业,他感到很惊讶,觉得特别少。让我再留点,我告诉他周五自己编个问候的对话。
他满意地和我道别。
他没有自卑,他没有活在过去,充满了信心迎接挑战,他自己觉得他能学会很多很多……我很欣赏他。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四
椅背上有很宽的小桌板,放我的小电脑简直是太宽敞了,不做点功课都对不起这么舒适的环境。开始想做的功课其实是摘抄,因为觉得马老师的书里有感触的东西很多,想摘下来留着,摘着摘着,又觉得还想写写自己的感想,于是变成了摘抄加感想。
“小人儿有过经验”
这一小节记录的是孩子们在点心时间里的一次讨论,这次讨论是有大孩子参加的,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孩子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在仔细地倾听以后,马老师感到激动,“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
其实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大概是我们都关注的问题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实验,只能从前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中去找寻倾向于我们心中“正确”的那一条路。我们都希望孩子长成以后是智慧的,逻辑的,沉静而有力量的,但是这些东西,是怎样来培养的呢?我想,马老师们的探索,是想告诉我们,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带着孩子们做事情,帮助他们学会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关注,就可以培养出我们想要的孩子吧。
在我看来,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教育方式,当然也会有效果,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心力的消耗恐怕是有点过大了,而且智性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言传”的那些部分,即使被孩子们吸收了,也很难内化,而很快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成遗忘曲线上的一个点。很显然,作为喜欢计较得失的父母,我们还是选择那些适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智,又能给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影响的内容和方式吧。
马老师是个有着成熟经验的老师,所以即使是这样的讨论,她也会控制节奏,“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对于一个混龄班的主班来说,随时意识到班里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而他们在需求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在马老师的书里,常常都能看到这样的关注。
还有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其实这一点还适用于家长。“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恐怕是最值得学习又最难做到的一点。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对“好孩子”太渴望了,而我们又真的太爱我们的孩子了,所以让我们忍住对孩子们的表扬和夸赞,甚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惊叹,都是有难度的事情啊。其实小朋友很容易受我们的态度影响,被鼓励着或是被打击着。
不知道是否准确,还是决定小结一下收获:一、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和大人一起做事情,而不是知性的内容、智性的方式;二、小孩子不适合消耗太多的心力在那些需要比较多思考的事情上,所以混龄活动中的节奏控制尤其重要;三、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在孩子们做了帮助我们的事情或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要用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和我们的感谢。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
这个小节也是从孩子们的一个话题开始的,孩子们在讨论“当你创造了一个游戏,想和别人玩儿,却被人家拒绝了,你怎么办呢?”
孩子的回答,“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儿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
看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吃惊孩子们内心的力量。但是我完全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你给过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和关注,一定会象马老师一样,看到孩子们强大的内心。
马老师能看到,因为她们已经给了孩子机会,“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这些话语,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法教导给他们的”。
“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其实给孩子们机会体验,站在家长的立场,我们一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是,我们会有小小的担心,就是担心当孩子们经验体验时,他们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负责照顾这个群体的老师或者家长,是否能够给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适当的帮助,而不是让孩子们只体验到的是伤害。在我们的体验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其实常常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的,因为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用脆弱的一面去体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在处理孩子们的冲突时,用谦让和示好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破坏掉孩子们之间的原始生态。
所以有马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事。马老师在书中分析了孩子们被拒绝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复杂情况中老师要如何去做。“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并且把握引导的原则或者底限,“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在马老师的经验中,“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
其实从送孩子上幼儿园,甚至没有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对我们的小朋友关注的重点就变成了小朋友和他人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的家里,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宝贝,也同时明白,他不会在别的地方,再享受到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当他走入人群中,尤其是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时候,他们能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最纠结的猜想。我想,马老师的分享要告诉我们至少两点,第一,我们担心的问题,只有让小朋友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的从体验中经验到学习,并且总结出他自己的智慧来;第二,作为孩子们身边的大人,我们不是要替代孩子们去体验,比他们更沮丧,而是要学习智慧地去帮助他们,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
“是我们搞错了”
马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让我有点疑惑的。虽然老师最后的结论我是认同的,但是具体的处理方式,老实说我不是特别能理解。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小朋友在用餐的时候,都认定某一个座位上的凳子是自己的,而发生了争执,两个人都有理由要坐在那一个位置,而不肯去坐旁边空着的座位。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请助理老师在两个小朋友争执不下的时候又准备了两个凳子,并且告诉两个孩子,“是我们错了,孩子们”。孩子们疑惑,“为什么?”马老师说,“是我们没把桌子和椅凳准备好,人有的时候就没有将足够多的椅凳放在餐桌旁,人有的时候就想坐自己的位置,但就是没坐到,现在,我们要吧坐那两个位置可以吗?”孩子们争执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最后高兴地用餐去了。
对于我的困惑,马老师其实也有解释,“在孩子们还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比较自私的状态。他们不会想我们大人理想中所期望的那样,希望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做出一些让步,或者在有人和自己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就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先让人家玩,之后咱们再玩,这才是与人合作。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五
读完《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感觉我心里好踏实!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是聊城下雪的日子,我喜欢雪,所以今天我写一写读这本书的感想!
首先我得感谢育儿网给我寄来这么好的一本书,真是学习了。原来我是在网上看电子版的已经很喜欢,现在有一本书在手中真是高兴极了,咱还是喜欢手捧书读书啊!
马老师在书中全用现实的例子,不用华丽的语言,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记述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故事,让我读来就像身边有这么一群孩子,在做着这些事情,很真实,很受启发。我的宝宝虽然才六个月,但是我有一个很大的家庭,有很多孩子,他们7岁、4岁、3岁的都有,我对应着《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上记述的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的特点,我在我家孩子身上也发现了,这让我如获灵丹妙药,可以在她们身上“使药”。
这是衷心的感谢!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六
幸福,是靠积累的。也许,一本书或一个老师,一个梦中情人,某件事情的成功会带给某个人以快乐,但那只是一时地改变某个人的幸福感,而不是长久的。无论是刻苦铭心的经历,抑或点点滴滴的瞬间,长久积累下来,带给我们无穷的幸福感。
我们只需接受这样一个理念:活在当下,就能获得幸福。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虽然普通、平常,但是最能带给我们幸福。
幸福无性别之分,不依赖年龄,幸福在于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许,有那么一瞬间,幸福就悄然而至。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仍残留着那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对老夫妇相偎相依从我面前走过。他们围着相同款式的围巾,老奶奶边走边帮老爷爷整理着围巾,使冷风无法进入,而老爷爷的手一直牵着老奶奶的。在他们的脸上是炫目的笑容。他们走远了,但我一直凝着他们的背影移不开视线,那个时刻,想用相机纪念,留住他们相伴走远的背影。脑海中幻想着自己的将来,和我的另一半老年时期,也会像他们一样吧。在那一刻,幸福就在我心中蔓延。
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更幸福,但往往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途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幸福的本身的含义和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关键在于如何去寻找。其实幸福不用找,就在眼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七
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每天感受着变化带来的好处。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在前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恨不得个个都是天才儿童,3岁学习6岁孩子的知识,6岁就着急地去学8、9岁孩子该学的东西,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好像孩子没个特长爱好,就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如何慢养,这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就是作者,一般的书都是由一个人完成,或者以一个人的视角写书,可是这本书却是黑幼龙全家一起共同完成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爸爸、妈妈、孩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关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爸爸黑幼龙是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妈妈是培训讲师,大儿子是卡内基训练总经理,二儿子是医院副院长,小儿子是执行长,女儿有很高的学历,却为了家庭当上了家庭主妇。我不仅羡慕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我更好奇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能造就出这么出色的孩子。
这个家庭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异地生活,孩子们性格各异,不爱学习,叛逆期等等大部分家庭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有,但是在宽容、正直的家庭环境中,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都顺利度过了青春期,并且给自己的人生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纵观全书结合自身,总结出几下几点。
1、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每天干什么,怎么干,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认真工作幸福的生活。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一员,尊重孩子的意见。包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从小明白家不仅是港湾还是坚强的后盾。
2、周围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因为各种原因,黑家搬了二十多次家,孩子们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增加了孩子的包容力。我们不能效仿搬家,但是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老师,学学校。
3、兴趣是关键。
国庆假期,孩子学会了三阶魔方,之前学了几次都没学下来。学习关键是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废寝忘食的热情,十一期间,只要一有时间孩子就主动拿起魔方研究,学会了三阶魔方,还自己研究学会了金字塔魔方。同样的黑家的父母,不会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剥夺孩子们的爱好,只要孩子们有爱好,就一定支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孩子走路晚,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早。我们不会对13个月步履蹒跚的小宝宝训斥说,你怎么这么笨还不会走路。可是我们却会对上小学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孩子越大,我们越没有耐心。父母的心越急躁。
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找到的自己。家,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赢在人生的终点!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八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近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平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习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九
烙印在脑海中的那条儿时见过的河流是最清澈的,幻化出的未来那一个出色的自己才是最令人满意的,人们往往这么想。至于当下的体验,有一些人看来是幸福的,有一些人对此毫无知觉,还有一些人认为此时此刻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与怨愤叠加而成的。对于当下的漠视,成了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惯性,殊不知正是当下上演的悲欢才推进了生命的流动,才让生活有了一种真实的质感。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钟情于探求未知,甚至远远超越了对过去的追溯。很有一些人,想要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日子将如何进行,未来将有什么样的因缘际会。受制于有限的时空感知能力,便寻仙访道、算命问卜,总期望借由这样的途径,了解那些未曾到来的时光。而在寻访的时候,内心中是止不住的忐忑,更多的则是鲜亮的期待,总希望借由一些神秘力量,听到一些悦耳的断言,从而为自认为的晦涩的现在增添几许亮色,也增加些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寻访,除道出人们心中的摇荡之外,同样地,也隐微地传达出了人们出于无知而对对来产生的期盼或者恐惧。
而如果有机会,让你可以知道自己的未来,让你可以在时空里不断穿梭,你可否愿意呢?可能,在不同人那里,将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而《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给出的答案,至少由我感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是的,片中的男主角亨利,因着特殊基因的`缘故,得以在时空隧道中穿梭,因此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图景。然而,尽管他自己可以在时间之轴上,来来去去,他却没有力量控制自己何时来又何时去,他更无法扭转一切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包括死亡,他所爱的人的、他自己的。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细腻地表达,他不可控制的是,他必须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得到或者失去。即使在面临自己的死亡时,他仍然只能在惶惑惊恐当中,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反复挣扎,然后再一步一步地走向覆灭。
对于能量有限的我,实在佩服亨利在面临死亡时的故作镇定,虽然仅仅只是做戏给自己的妻女看,也着实令人动容。然而,更加触动我情思却是他在面对一步步逼近的死亡时,他在想什么?从大的层面上来看,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但是,尽管,人们的心中,不时闪过几许幻灭的影像,也不时地把“把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然而,还真没有多少人会天天把死亡挂在嘴上,也没有多少人会将人生的前行设想成朝向墓地的行走。人们,更经常做的是,相信未来会更明亮更美好,而不是更晦暗更冷寂。尽管较少涉及,却也不妨放飞思想,一个人在面临着,有时限的一步步逼近的死亡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真的就能够将一切都处理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吗?我确实相信,如果有时间,或许可以更从容,但是从容却不等同于毫无遗憾。
那么,穿越时空知道未来,便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当然,如果能够在穿越时空的同时具有扭转情势的能力,那么这或许将会是一件好事,就像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预见未来》所做的一样:在对未来不利情势的把握中,调整现在的行动,从而避开预见的不好的未来。这似乎很美好,但着实是大费周章。
人,其实,可以活得更加的从容优渥,而不仅仅是慌慌张张。
过去,经过年月的窖酿与记忆的加工而显得醇香诱人;未来,因为未成形的模样而被想象任意构造,并在其中寄寓无限丰满的期待。然而,这些都是浮游如尘埃般的玄虚,唯有当下,才是真真实实可以把握的有质感的时限。你所在的当下,是你过去的延续,也将是你未来的雏形,是解开过去疙瘩的妙法也才是打开未来神秘的钥匙。至于那些美好的寄望,那些未曾到来的未曾知晓的,就让它们继续含着花苞,然后耐心等待与它们邂逅时的满目绚烂。
有过去的醇香,用以芬芳行进的人生,实在美好;有未来的未知,让人生的行进充满惊喜,同样喜人;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笃实的现在,凭此,我们足以衍化出我们最为理想的人生。
当下的幸福读后感篇十
一天晚上,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故事:有一位画家,曾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的地方画上圆圈,结果他看到他的画上画满了圆圈。他非常灰心,不愿意再画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让别人看看你画成功的地方呢,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成功的地方。结果他的画上仍然画满了圆圈。任何一本书,都是“雅者见其雅,俗者见其俗”,只要你愿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就一定会有可取之处。
再读这本书时,我不再那么挑剔,我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读,也终于发现了,这本书中有一些教育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马丽娟老师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魏书生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你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其实全取决于你看待学生的眼光。对待孩子何尝不如此?对待孩子,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任性、无理取闹,他只是用任性和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我们应该善待并处理好孩子的这种情绪。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可爱的。而且,如果你能欣赏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反之,孩子就会在你挑剔的目光中,愈来愈迷茫,他率性的行为就会渐行渐远……我喜欢一恒,特别是他生气时撅着小嘴的模样,甚至是不听话、无理取闹的时候。
这些,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一恒身上也有缺点,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他性格中的小缺陷也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我会继续欣赏他,欣赏他做的每一件事……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这段话说的非常好。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