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系统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教案的制定要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小编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贝多芬和《英雄交响乐》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
2.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
三、教学过程。
贝多芬。能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2、新授。
那你知道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3课世界的文家杰作。
(一)音乐家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账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二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从历史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理解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学习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电影片段,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谈体会、模拟导游等学生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
本课课件主要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和flash等软件制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插入ppt课件的视频片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作搭配。同时,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加上电脑显示的特定声色效果,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成功导入新课。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
[多媒体投影显示]flash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提问: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问:请大家看屏幕,红军突破了敌人设下的几道封锁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flash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
反思:巧妙地将flash动画游戏引入教学,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形象化的优势,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述红军长征故事,领悟长征精神。
[多媒体投影显示]留在雪山草地的故事。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很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教材随后介绍了丘吉尔就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教学媒体。
视频、幻灯片。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
(讲述)德国走上了军事独裁,和它相同的国家还有意大利和日本,并且这三个国家还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协定达成了共识。结成了军事同盟,形成了三国轴心。三国轴心的形成,也就是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是如何进行的。
【讲述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慕尼黑阴谋。
(学生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讲述)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上,德、意、英、法四国首脑签订协议,他们四个国家,在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代表参加会议的情况下,私自签订了损害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协定。尽管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遭受到了严重损害,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很高兴。可是另一方面,希特勒在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时,却在酝酿更大的阴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就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2.绥靖政策。
(回答)。
(讲述)这个“绥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回答)。
(讲述)“绥靖”政策就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的”。这里的“人家”,就是指那些弱小国家。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着一个又一个小国来满足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欲望。而“慕尼黑阴谋”就把这种政策推向了顶端。
(回答)。
(回答)。
(讲述)绥靖政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次次的绥靖,不仅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更强烈的侵略欲望,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为今后的抗战增添了障碍。德国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后,第二年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刚刚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令,要永远消灭波兰。绥靖政策能带来和平吗?连张伯伦也感到不安了。
二、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回答)。
(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
(回答)。
(讲述)其实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一般流行的说法是1939年9月,即德国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它是逐步打起来的。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呢?
(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探究,回答)。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四
知识与能力:掌握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史实:德军闪击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及扩大的史实。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讲述法。让学生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的能力。
3、影视辅导法。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断,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漫画导入:《三头怪兽》。提问:知道他们分别代表哪三个法西斯国家吗?
【新课教学】。
慕尼黑阴谋。
阅读课本第1段,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师生互动,学习二战前德国的扩张。
吞并奥地利。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思考和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难点: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法西斯的罪行》视频,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德意日法西斯化过程,那么他们究竟犯下了哪些罪行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新课,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
2、学习新课: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是什么?
2、慕尼黑会议参加的领导人地点是什么?
3、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绥靖政策?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它的影响是什么?
6、第二次时间大战扩大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7、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第二环节:局部学习、加深认识。
慕尼黑阴谋。
1、时间:
2、参加国家及人物:
3、内容:
4、影响:
5、绥靖政策。
播放《慕尼黑阴谋》加深印象。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国闪击波兰:
2、德国占领西欧:
3、德国突袭苏联:
4、日本偷袭珍珠港:
播放《不列颠空战》视频。
讨论:波兰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法国为什么迅速溃败?
英国为何能取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思考:
1、苏德战争爆发后初期,苏联军队为什么节节失利?
2、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日本偷袭珍珠港》视频。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
2、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为什么波兰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灭亡了呢。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六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课内的思考题,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难点: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讲授新课。
【复习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的战争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统治,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慕尼黑阴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
德国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但是,英法不支持盟国,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所推行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坏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法国战败被德国占领,英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德军突袭波兰(1939.9)。
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教师归纳:这一行径是英法纵容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应用。
2、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
思考英法的纵容政策是否能避免战争?法国的溃败(1940.6)(简介《马其诺防线》的资料)马其诺防线真的是固若金汤吗?它的弱点是什么?提示:马其诺防线再坚固,也是消极的防御体系。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占色当,造成了英法几十万大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元气大伤失去抵抗能力,最终在1940年6月,巴黎沦陷,德军直接控制法国北部,南部由维希傀儡政府管辖。拥有世界上大陆军的法国仅仅六个星期就宣告灭亡,令人深思呀!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当德军进攻西线时,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走上了与法国不同的道路。
3、英国坚持抗战法国投降后,德国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邱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限期地搁浅了。纵观西欧战事,北欧被占,法国沦陷,英国损失惨重,这是英法长期推行纵容政策的必然结果。
三、苏德战争的爆发。
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了解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世界大战开始扩大化。
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用精锐部队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的认识。明确该战役也改变了英美对苏政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12)。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情节,结合教材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全过程。进一步解释: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至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范围扩大。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
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课后习题。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
3.从课本132页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八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九
是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以及过程。
教学重点:一战后的国际局势。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幻灯片展示11.11光棍节,每年的11月11日,英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因为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
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寻求真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活动一探究萨拉热窝事件(教师投影并板书)。
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是贯彻新课标让学生“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讲述将萨拉热窝事件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
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战争的知识,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都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通过图片与课本内容的介绍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
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材料和图片: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
(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如下材料: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课后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
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其意义。
3.说说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设问导读:
(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2.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结果: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3.希腊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
期东西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马拉松长跑来源于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王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它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东征路线及帝国建立: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继王位,他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公元前27年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的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一方面,国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征服地区的文明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1.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希波战争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罗马帝国的扩张,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p39“动脑筋”)。
四、自我检测:
1.波斯帝国形成的时期与我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d)。
a.秦朝b.宋朝c.隋朝d.春秋战国时期。
2.“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是(d)。
a.伯利克里b.查理·马特c.屋大维d.亚历山大。
3.通过征战和扩张,公元2世纪出现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a)。
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波斯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五、拓展探究: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课时掌控》p12第14题)。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我们既要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的愿望,也要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课后习题。
巩固训练:见《课时掌控》p11—p12。
板书。
一、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东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十一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对比分析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最大克制)。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十二
知识能力:(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史实。
(2)利用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辨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过程方法:先用故事导入,然后采用图片辅助、课堂讨论等方式充分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探讨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的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辨证地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讲述马拉松长跑的来历,由此引出本课。
一、希波战争。
1、多媒体展示《公元前6——前5世纪的波斯》图,指导学生读图,据图教师简介波斯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希波战争的结果。
2、师强调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深远影响: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学生:
某学生讲述。在教师指导下读图。
激发兴趣及爱国情感。培养读图能力;了解希波战争对今天的影响。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铜像》及《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教师据图讲述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亚历山大东侵带来的影响?先用多媒体出示《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教师然后引导学生从《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中得出亚历山大帝国包括的人类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及印度文明)。注意引导学生从消极、积极两方面入手思考问题。最后师生共归纳: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和发展。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培养读图能力。
三、罗马帝国扩张与文化传播。
1、多媒体展示《罗马的扩张》图,师指导学生读图,通过教师。
讲述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的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2、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罗马古道》、《西班牙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渠》和课本小字内容,让学生认识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3、让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往来的有关知识。阅读教材后面的“自由阅读卡”《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史料。
4、结合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师生共归纳: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
5、指导学生看课文小字内容,了解罗马文化的传播。
学生:
在师指导下读图。读教材插图及相关小字内容。
回忆旧知识,阅读史料。自由讨论,并形成认识。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古代的战争、征服和统治,使得各地区之间特有的文化相互渗透,古代的文明也因此得到不断地传播。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今天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和平,让我们共同呼唤和平、维护和平吧!
五、作业布置:
参照课后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
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篇十三
1.了解并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
2.通过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了解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实力对比的变化。
3.认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结合“世界格局跷跷板”分析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实力的变化,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争夺世界霸权与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但是,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存在的基础消失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但是,世界格局会如何发展?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70年代,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国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局势;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虽然经济实力相对滑坡,但仍掌握着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现象,是否会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设计说明:本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对“世界格局跷跷板”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感知本课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教师讲述: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与“局面”比较,重点指出其稳定性的特点。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哪两次会议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
学生: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追问:是什么事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追问:二战后又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它又是怎样结束的?
学生: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思考:两极格局的结束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生总结: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过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90页和上面的图片归纳当今世界新的政治格局的特点。
学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追问:“一超多强”指的是?
学生:“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追问:“一超多强”是不是一种“格局”?
点拨:“一超多强”只是一种局面,是暂时的,“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与“局面”比较,重点指出其稳定性的特点。
展示材料: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教师:请结合材料和学过的知识思考:
(1)新、旧世界格局各指什么?
(2)交替时期又是指什么局面?
学生:(1)旧的世界格局是指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格局是指尚未形成的当今的世界格局。
(2)交替时期是指暂时出现的“一超多强”的局面。
展示: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点拨:两极格局中的“极”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
而多极化中堪称一“极”的,主要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教师: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跟踪练习:下列现象能代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主流的是。
a.美国部署国家导弹的防御系统。
b.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由轰炸南联盟。
c.印度、巴勒斯坦进行核实验。
d.朝鲜半岛问题的六方会谈。
学生:我选d,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只有d项内容能体现这一点。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全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字表。
材料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称,欧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大陆的超级大国”。
材料三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gdp约为美国的50%左右。其军事力量在质量上已超过英、法、德等国,居世界第三位。日本将加快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捕捉信息: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西欧、日本和美国经济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三足鼎力的局面。
展示材料:
材料二教材中有关2000年人权委员会改选,美国落选一事。
引导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
教师:说明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讨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及根源?(学生小组合作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4)第三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兴起,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强调: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一超多强”的局面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存在,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科索沃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辩论会: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你认为世界形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有人认为是走向缓和,也有人认为是越来越紧张和动荡。你同意哪种观点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总结陈词: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
学生甲: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
学生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告诉大家科索沃战争是怎么回事?
学生: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损失。其间,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
焦点访谈: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学生甲:这种看法不对。
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捍卫“人权”和维护“正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轰炸,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
学生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不仅侵犯了南联盟的主权,给南联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而且对欧洲与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教师强调:美国所谓的“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我们一定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拓展:2003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直到2012年持续了9年之久的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思考:从科索沃到伊拉克,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充分讨论)。
教师: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自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过三次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次是一战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形成了资本主义包围社会主义苏联的格局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是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两极格局。第三次是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形成了由“一超多强”向多极过渡的格局。美国正以其无人匹敌的综合优势处在一“超”地位,而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属于“多强”。
“没有一种势能能永远持久。”有起就有落,有升就有降。世界的“命运之轮”正在缓缓地朝多极格局运转。但是,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人类还不知道要在“一超多强”的过渡时期里,付出多少艰苦的努力,经历多少残酷的斗争。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不仅影响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也决定着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维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用口诀小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苏联解体格局变,一超多强暂时现。世界格局没定型,多极趋势来发展。
美国称霸受制约,欧盟还有中日俄。未来格局占地位,经济实力决定性。
霸权主义想抬头,世界安全受威胁。国际争端来协商,联合国作用要加强。
课后小结。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自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过三次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次是一战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形成了资本主义包围社会主义苏联的格局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是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两极格局。第三次是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形成了由“一超多强”向多极过渡的格局。美国正以其无人匹敌的综合优势处在一“超”地位,而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属于“多强”。
“没有一种势能能永远持久。”有起就有落,有升就有降。世界的“命运之轮”正在缓缓地朝多极格局运转。但是,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人类还不知道要在“一超多强”的过渡时期里,付出多少艰苦的努力,经历多少残酷的斗争。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不仅影响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也决定着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维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用口诀小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苏联解体格局变,一超多强暂时现。世界格局没定型,多极趋势来发展。
美国称霸受制约,欧盟还有中日俄。未来格局占地位,经济实力决定性。
霸权主义想抬头,世界安全受威胁。国际争端来协商,联合国作用要加强。